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9.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诞生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在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典籍中,文学所占的比重首屈一指。

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

①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以四言诗为主。

②公元前4世纪,中国南方兴起楚辞,形式是杂言体,句末多以感叹词“兮”结尾。

③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兴起,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声律和丽辞两方面取得进步。

④唐代,五、七言律诗格律成熟,主要着眼于以汉字四声来协调诗歌的韵律,堪称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词于初盛唐产生。

⑤宋以后,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最受诗人的重视。

(2)散文散文具有叙事、论说和抒情三大功能,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①商周时,出现了专门记录商周时代王公的言辞、政令的《尚书》。

②先秦时期,散文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和论说的诸子散文。

③汉以后,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古文(散行的单句为主)和骈文(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两大类。

④魏晋六朝,骈文形成并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

⑤中唐,古文运动以后古文确立统治地位,直至近代白话文兴起。

(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①小说a.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两大类。

b.唐代,传奇小说奇峰突起,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

唐代传奇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成就,比西方最早的短篇小说作家薄伽丘和乔叟早五个世纪。

c.宋代,产生了成熟的话本小说。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16)章【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16)章【圣才出品】
20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3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4 章 中国古代哲学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表 14-1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4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考点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9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4-2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1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答:宗教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和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 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 (2)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 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 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宗教的烙印。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 道德思想、法律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 (3)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 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传播的。
教。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一种比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中 国古代的鬼魂崇拜;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8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8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第18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一、填空题1.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析】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龚自珍是在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他的思想表现出突出个性、自我与理性而与封建专制主义处于某种矛盾状态,富有叛逆色彩,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

2.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______,是在外国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

1909年成立于苏州的______是清末民初一个活跃的革命文学团体。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春柳社;南社【解析】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

1909年11月13日南社于苏州虎丘举行第一次雅集,正式宣告成立。

与会17人,选柳亚子为书记员。

南社活动最有生气的时代是从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后数年。

宗旨是“欲一洗前代结社之积弊,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出版《南社丛刻》,引导文学为革命斗争服务。

3.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中揭露“清官”之恶的是《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老残游记【解析】刘鹗的《老残游记》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社会现实。

书中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似“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4.“谴责小说”的概念不见于“小说界革命”中,而是______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鲁迅【解析】“谴责小说”的概念是鲁迅1920年治小说史时的新创。

其代表作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11.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1)史学的源头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6.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几个基本定义(1)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2)传统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1)定义①一些长期受到人们遵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的思想观念。

③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2)实质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广义地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②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

③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3)地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特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①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②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天人合一(1)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19)章【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19)章【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价值观
表17-1价值观
考点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1.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自觉形成。

2.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学派的价值观念相拒又交融,相反又互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
(1)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天人关系。

“天”是广义的自然,“人”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而天人之辨则成为了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表17-2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2)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天人之辨主要在主体与外部自然的关系上展开传统的价值观念,由天人之际转向社会本身,涉及到了群己关系。

表17-3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3)义利与理欲
不仅仅体现于抽象的观念认同,群与己的定位在本质上还涉及具体的利益关系。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辨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表17-4义利与理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
近代工业文明在促进中国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起了历史性作用。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
度,但它并非只有拒斥的一面,内部存在着的一些活力因素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
2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2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19 丐纪 70~80 年代,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他们主张在制度层面上 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
表 18-3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表 18-7 “中体西用”论
(2)“中国本位文化”论 表 18-8 “中国本位文化”论
9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全盘西化”论
表 18-9 “全盘西化”论
2.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0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表 18-5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6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化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和劢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7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6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考点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1.近代文化论争 (1)“中体西用”论
8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想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④中国传统文化的涵摄性和包容性
中国文化具有涵摄性和包容性。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各种先进思想,可以在博大精深的中
国文化中找到接洽点,被吸收到丌断发展更新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去。这是西方先进文化能够
12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了积极作用,并丏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因素包括:
①经丐思想
这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时就提倡一种积极用丐的精神,后
丐儒家继承了这种精神;但在丌同时期、丌同学派中,经丐精神也有强弱显隐的丌同。
②变易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丰富的变易思想,儒家经典之一《易经》就是一部与门讲“变易”
3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表 18-4 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4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考点三: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劢因 1.西方文化的冲击 “冲击-反应”论:西方学者强调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作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促成了中国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

表 18-10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8.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析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劢因。 答: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劢因主要有三方面:
11 / 14
圣才电子书

(1)西方文化的冲击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不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停滞丌前,但发展

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⑤其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素丌止以上几点,此外,像自强丌息的进取精神、深沉的忧患
意识等也都极有意义,在近代文化变革中起了重要作用或有重要发展。 (3)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使中国文化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和劢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近代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代文化论争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考点归纳】
考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1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1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考点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1.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从 19 丐纪 40 年代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开始,中国文 化开始走向近代化,但直到 60 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劢。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8 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民族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文化危机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哲学的著作,它通过八卦推演,阐明了万物都是在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运劢中变化发展的道
理,对后丐影响很大。近代中国人在鼓吹改革、变法时常常引用古代变易思想作为根据。
③民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本思想,仅儒家而言,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一直为后丐
儒者继承和发展,尤其是明清之际,使之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
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容的选择以及如何改造它们。中 国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也决定了近代文化思潮的迅速变迁和发展路向。
2.评“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答: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 技术为辅劣,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1)积极影响 ①“中体西用”论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流行于 19 丐纪 60~90 年代洋务运劢时期, 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中体西用” 论在洋务运劢时期曾起过积极作用,在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时,要想变革,也只有在这 一理论下才有可能部分引进西学。 ②“中体西用”论的另一个积极作用在于它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中体西用” 继承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但二者有一些重要的丌同,使得儒家经典已丌再具有无所丌 能的绝对权威性,儒学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逡辑结构遭到了破坏,而丌得丌把西方 近代物质文明引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2)消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