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练习及答案讲解
粤教版-语文-高二-2-7 白居易诗四首试题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7 白居易诗四首(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5分)A.朱绂.(bá)紫绶.(shòu)樽罍.(léi)九酝.(yún) B.果擘.(bāi) 脍.切(kuài) 通衢.(qú) 京畿(jī) C.蠲免(juān) 醅.酒(pēi) 佚.名(yì) 香醇.(chún) D.酒酣.(hān) 衣帛.(bó) 恻.隐(cè) 敕.牒(chì)解析A项“绂”读“fú”,“酝”读“yùn”。
答案 A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A.醅酒焙烘暧昧食不裹腹B.脍炙人口刽子手融汇贯通果擘C.樽罍傀儡气概雍容华贵D.凋蔽斟酌哗众取宠愤世嫉俗解析A项:裹—果;B项:汇—会;D项:蔽—敝。
答案 C3.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5分) A.朱绂皆大夫B.脍切天池鳞C.走马去如云D.紫绶或将军解析C项为比喻,其他三项为借代。
答案 C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A.意气..骄满路(神态)轻肥..(轻裘肥马,指豪华生活)B.脍.切天池鳞(切细的肉)食饱心自若..(自如、安然自得的样子)C.来如春梦几多时...(不知道多少时候)长吏明知不申破..(奏明)D.手持敕牒榜.乡村(张贴)虚受吾君蠲免..恩(免除)解析几多时:不多时,时间短促。
答案 C阅读与鉴赏5.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20分)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黄庭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10分)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2016春高中语文 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 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 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 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 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 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 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 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 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 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 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 染,又简炼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 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 俱醉的。
21
诗词中许多诗都善用博喻:
南箕北有斗,牵牛 不负轭。
《古诗十九首》
借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 雨,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用南箕、北斗、牵 牛星象作比, 喻“虚名复何益”。
用烟草、风絮、梅雨等 景象作比,喻“闲愁”。
22
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
23
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
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
“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
“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
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
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
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
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24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 伤身世之作。 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 变故,对其打击颇大, 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 明,故此诗写其难言 的伤痛。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配套课件(粤教版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7课 白居易诗四首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
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
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文书 手持敕牒 榜乡村:________ . 结束 十家租税九家毕 :________ .
栏 目 链 接
虚受吾君蠲 免恩:除去,免除 ________ . 酿造 绿蚁新醅 酒:________ .
栏 目 链 接
(1)《轻肥》是如何从正面描写宦官的?
明确: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 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宦官不过是 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 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 “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 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 出 旁 若 无 人 的 骄 横 。 而 宦 官 不 是 一 个 两 个 , “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 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 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栏 目 链 接
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栏 目 链 接
1.注音
朱绂 ( fú ) . 蠲 免(juān ) . 醅 酒( pēi ) 樽罍 ( lé ( bāi ) i ) 果擘 . . . 京畿 ( .
i) 敕 shà n) 衢 脍 切( kuà 牒( chì ) 嬗 变( 州( qú ) . . . . jī )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文剖析(7白居易诗四首).doc

课文剖析轻月巴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用。
朱级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屮宴,走马去如云。
[一路上飞扬跋庖任骄横,雕鞍肥马返照空中飞尘。
请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人们都称呼他们是内臣。
佩红绳大印的都是大夫,佩紫带印绶的全是将军。
带夸耀神气去军中赴宴,一帮人骑着马涌动如云。
意气:神态。
内克:这里指宦官。
按唐代的官制, 宦官属内侍省,因在宫廷之内伺候皇帝,故称内臣。
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远远超出他们木职之外,也有正式被任命为外廷职务的,有的还被授予高级武职。
朱绒(何)、紫绶(shdu): 级、绶都是官僚系佩玉或印的丝带。
唐代官员所佩级、绶的颜色是因官阶不同而有所区别的。
朱级、紫绶是高级官员的标志。
人夫、将军:指高级的文官和武官。
夸:夸耀。
军屮宴:指禁军中的宴会。
唐代中期,禁军分为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六军,其统帅权都掌握在宦官手里。
因此他们去赴“军中宴”便自以为很得意。
]开头八句为笫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Z状。
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竞能满路,鞍马之光,竞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界,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
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屈然都佩带着朱级和紫绶。
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燿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
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人帮,令人触目惊心。
这里语含讽刺,眾銘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樽疊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H若,酒酣气益振。
[杯里壶中溢出各种美酒,盘盛碗装罗列海味山珍。
水果吃的是洞庭的名橘,鲜切的鱼片带天池鱼鳞。
吃饱了心满意足闲中坐,喝醉了精神亢奋发噪音。
樽、-®(zun) (lei):古代盛酒的器具。
高2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第2单元7白居易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7白居易诗四首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已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的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你凭栏时看到的是什么?是对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美景的陶醉,还是觉得那升起的旭日和自己有点相似?那时的你就是美的代名词,喜欢你站在船头,意气风发的自信撒向江面,【课内挖掘】长安居不易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
他五六岁时便学作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
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
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但由于没有诗作传播在外,父亲又只是一个州县小吏,所以在长安只算一个无名小卒。
白居易也早已听说顾况的大名,于是使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
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诗作。
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
接过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长安的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
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
【课外运用】春来草自青(节选)任何生命体克服困难的努力总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在看到每一个生命体摆脱了困境,迎来自己的春天的时候,许多人的敬佩和欣慰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高中语文 白居易诗四首自我小测(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白居易诗四首一、随堂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累.及磊.落护苗保蕾.身陷缧.绁B.栖.息蹊.跷芳草萋.萋休戚.相关C.瑰.丽日晷.大家闺.秀奉为圭.臬D.悔.悟晦.涩诲.人不倦毁.誉参半2.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宏观调控乏力,使高职院校因不知所措或无所顾忌而“为所欲为”;而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进展,难免“饥不择食”或“不择手段”,在设置专业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是非不分。
A.不知所措B无所顾忌C.饥不择食 D.是非不分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舞和乐观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B.我们在五月上旬前后还有一次大型模拟考试,所以现在就要好好预备。
C.会议提出,要抓住当前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大好时机,乘势而上,不断开拓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D.《科学》杂志发表的关于水稻基因组框架图的社论,是生命科学争辩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对人类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影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
作为一门传统艺术,______。
惟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②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③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⑤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⑥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二、力量提升5.阅读《轻肥》,然后回答问题。
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这首诗在记叙中运用剥笋的笔法,由一般到具体,层层深化。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 第7课 白居易诗四首

二、写作背景 《轻肥》
从唐宪宗元和三年 (808) 的冬天到元和四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
和长安周边地区,受了严重的旱灾,广大百姓衣食无着,有的地方甚至
出现了“人食人”的惨剧。当时白居易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看到旱情
严重、民生疾苦,而朝廷的权贵、宦官们却及时行乐,过着“乘肥马,
衣轻裘”的奢侈生活。白居易在悲愤之余,提笔写下这首诗。
象,实则沉痛之极。因此末句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人自己在看月,想象着失散的亲人此时也在看月,他们对着同一
个月亮思念故乡,也彼此怀念。圆圆的月亮本来是团圆的象征,失散的
兄弟见到它却更易牵动思念之情。类似的意境就像杜甫因安史之乱被困
长安时所写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对
本单元的作品都选自“中唐”和“晚唐”。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复
杂尖锐,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潮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局面。中唐时期,白
居易、元稹、张籍等更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掀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的新乐府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
奢淫逸,残酷剥削,对人民的深重疾苦表示同情,对国势的削弱也深感不安。
了比喻手法表现出宦官们的盛气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该句在诗中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珍 ” 与最后两句 “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 进行对比,前句铺叙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官的奢靡,展现了官场的黑暗,后句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揭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勾勒出一幅畸形的现实社会图景,反映了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时期朝政腐败、宦官当道的现象。讽刺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敏锐的洞察力,表现了作者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同情。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杜甫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同步试题

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同步测试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朱绂.(bá)果擘.(bāi)去似.朝云(sì)B.紫绶.(shòu) 蠲.免(juān) 敕.牒(chì)C.樽罍..(zūn léi) 长.吏(chánɡ) 脍.切(kuài)D.九酝.(yùn) 新醅.(bēi) 似.的(shì)解析:A项“绂”读“fú”;C项“长”读“zhǎnɡ”;D项“醅”读“pēi”。
答案:B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衢州虐人京畿人蔽B.新醅组税禾穗钩爪C.清癯豺狼酒邯薄田D.恻隐意气鞍马春梦解析:A项,蔽—弊;B项,组—租;C项,邯—酣。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夸.赴军中宴夸:夸耀B.来如春梦几多时...几多时:时间短促C.能饮一杯无.无:没有D.明年衣食将何如..何如:怎么办解析:C项,无:表示疑问语气。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夜半来,天明去. B.衢州人食.人C.手持敕牒榜.乡村 D.晚来天欲雪.解析:B、C、D三项中加点的词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二、阅读提升(一)课内赏析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1)简析此诗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单元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力能扛.鼎(ɡānɡ 称.
心如意(chân 风驰电掣.
(châ虚与委蛇.(yí B .谄.媚阿谀(chǎn 妄自菲.薄(fěi 怏.
怏不乐(yànɡ 风光旖.旎(yǐ C .掎.角之势(jǐ 矢志不渝.(yú循规蹈矩.(jǔ 不寒而栗.(lì D .雄关险隘.(ài 踽.踽独行(jǔ 言简意赅.
(ɡāi 瞠.
目结舌(tánɡ 答案 D
解析“瞠”应读“chē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风靡描摹始作俑者见风驶舵
B .装祯蛊惑随声附和层峦叠嶂
C .部署辍学伶牙俐齿和盘托出
D .徇私戳穿不胫而走重山峻岭
答案 C
解析 A 项驶—使。
B 项祯—帧。
D 项重—崇。
3.下列对《轻肥》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B .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
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
C .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D .诗人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
答案 D
解析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
4.下列对《杜陵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
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B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
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C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痛斥“长吏”剥夺了自己的东西,表达难抑愤怒之情。
D .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
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答案 C
解析“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
“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
5.下列对《问刘十九》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小诗的主旨是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
诗中蕴涵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B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
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
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
C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
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
D .这首诗的语言热情洋溢,情味盎然。
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热切邀请。
答案 D
解析语言非热情洋溢,而是平淡,但平淡的语言却令人情味盎然。
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二、拓展提升
(2013·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
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ã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6.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
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结合诗句“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7.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2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
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对比这种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
上面两个场面,已
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
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8.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
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9.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白居易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词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恨春归无觅处除非问取黄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0.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11.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
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
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