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及四脑室区占位病变

合集下载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颅内肿瘤概述ppt课件.pptx

颅内肿瘤概述ppt课件.pptx

Page 23
颅内肿瘤的治疗(四)
光动力学治疗(PDT)
用醋酸或硫酸处理过的血卟啉衍生物(HPD),能通过血脑屏障,容易被瘤细胞吸收。 瘤细胞HPD的积贮可较正常组织细胞大5~20倍,停留在细胞内的时间可达48h。
在此期间如用氩激光照射瘤床,则含有光敏物质的瘤细胞因发生光理化反应而失去活力或死亡。
Page 14
八、颅内肿瘤的临床检查(一)
影像学检查
包括头颅X线摄片、放射性核 素脑造影、脑室和脑池造影、 脑血管造影等。这些检查过去 曾是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诊断 方法,不仅具有病变定位的意 义,还有一定的定性诊断价值。 但是这些检查除X线摄片外, 都有损伤性,应根据需要慎重 选择。
Page 15
最大限度切除肿瘤 术后常规局部野照射Dt50Gy 最大限度切除肿瘤 术后常规局部野照射Dt54~60Gy
提倡 提倡 提倡
不提倡 提倡
不提倡 提倡
不提倡 P提ag倡e 20
颅内肿瘤的治疗(一)
手术治疗
是颅内肿瘤最基本、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以不造成重大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力争完全切除 或大部切除。 颅内肿瘤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内减压、外减压 和捷径手术。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良性肿瘤大部都可彻底切 除并很好地保护神经功能。 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瘤再加其他治疗,也能获得较 好结果。 部分切除肿瘤缩小肿瘤体积或内外减压,脑脊液分流 等姑息性手术,可暂时缓解颅内高压,争取其他治疗时 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常见原发颅内肿瘤的发生率及治疗效果
发生率(%)
治疗方法
5年生存率(%)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垂体腺瘤 髓母细胞瘤 室管膜瘤 颅咽管瘤

CT诊断报告模板

CT诊断报告模板

CT诊断报告模板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脑外伤(颅脑损伤):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内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

)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内未见异常。

3、脑挫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

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

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

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颅内占位性病变1、单发和多发占位(1)单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

多见于胶质瘤。

水肿范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多见于转移瘤。

脑囊虫脑实质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内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蛛网膜囊肿脑裂、脑池扩大,其内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神经系统症状学】神经系统症状学

【神经系统症状学】神经系统症状学

【神经系统症状学】神经系统症状学神经系统症状学第一节 头 痛★见基础内科学。

第二节 失 眠1.失眠少于l 周属于短暂性失眠。

2.失眠l 周至1个月属于短期性失眠。

3.失眠大于1个月属于慢性失眠。

第三节 眩 晕一、概况1.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

2.主要由迷路神经、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也可由于其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而引起。

二、发生机制梅尼埃( Meniere)病 可能是由于内耳的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膜迷路积水,亦有人认为是变态反应、维生素B 族缺乏等因素所致迷路炎 常由于中耳病变(胆脂瘤、炎症性肉芽组织等)直接破坏迷路的骨壁引起,少数是炎症经血行或淋巴扩散所致药物中毒性由于对药物敏感,内耳前庭或耳蜗受损所致 晕动病 是由于乘坐车、船或飞机时,内耳迷路受到机械性刺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乱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可由动脉管腔变窄、内膜炎症、椎动脉受压或动脉舒缩功能障碍等因素所致三、病因与临床表现1.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1)梅尼埃病①以发作性眩晕伴耳呜、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为主要特点,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出汗,发作多短暂,很少超过两周。

②具有复发性特点。

(2)迷路炎:多由中耳炎并发,症状同上,检查可发现鼓膜穿孔。

(3)内耳药物中毒①常由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其同类药物中毒性损害所致。

②多为渐进性眩晕伴耳鸣、听力减退,常先有口周及四肢发麻。

③水杨酸制剂、奎宁、某些镇静安眠药(氯丙嗪、哌替啶等)亦可引起眩晕。

(4)前庭神经元炎①多在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及听力减退。

②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周,痊愈后很少复发。

(5)位置性眩晕①病人头部处在一定位置时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多数不伴耳鸣及听力减退。

②可见于迷路和中枢病变。

(6)晕动病:见于晕船、晕车等,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a2.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四脑室占位影像诊断

四脑室占位影像诊断
➢ 起源于任何部位的脉络丛上皮细胞 ➢ 最常见于侧脑室(50%),第四脑室(40%),第三脑室
(10%);约5%多部位 ➢ 发生于四脑室,男多于女(3:2) ➢ 侧脑室常见于儿童(80%),四脑室各年龄均匀分布 ➢ 可有脑脊液播散
脉络丛肿瘤-概述
➢ 分类:
① 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CPP):WHO I级 ② 不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typical CPP):WHO II级 ③ 脉络丛乳头状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 CPC):WHO III
M-11Y,反复头痛伴呕吐2天余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Ⅰ级
F-6Y,行走不稳伴恶心、呕吐1年余,嗜睡2天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Ⅰ级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
表皮样囊肿-概述
➢ 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0.2-1.8%,也称胆脂瘤或珍珠瘤 ➢ 胚胎发育3-5周神经管闭合时,外胚层细胞异位所致 ➢ 颅内最好发于桥小脑角区,第四脑室是后颅窝第二常见的
髓母细胞瘤-病理
➢ 细胞排列紧密,体积较小,大小较一致,核大胞浆少,经 典型可见菊形团样细胞排列结构,促纤维增生型中纤维组 织增生明显,可见漩涡状及岛状结构
经典型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结节型 广泛结节型
大细胞/间变型
髓母细胞瘤-影像
➢ 定位:小脑蚓部(病变前方可见CSF环绕,脑干、四脑室 受压)
➢ 圆形实性肿块,内可见出血、囊变、坏死及钙化(20%?) ➢ CT:高密度 ➢ MR:T1稍低,T2等-稍高,弥散受限 ➢ 增强:多样,典型者呈“棉花团样或云絮状”强化 ➢ 可沿CSF播散
起肿瘤梗死 ➢ 所有脉络丛肿瘤均可侵犯周围脑实质,产生血管源性水肿 ➢ MRS:Cho峰升高不伴有NAA和Cr峰,CPC可有Lac升高

磁共振报告模板

磁共振报告模板

颅脑描述颅脑诊断 大、小脑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基底节结构正常。

脑干形态及信号正常。

脑室系统形态、大小及信号均未见异常。

颅脑磁共振平扫未见异常大、小脑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基底节结构正常。

脑干形态及信号正常。

脑室系统形态、大小及信号均未见异常。

双侧上颌窦、筛窦粘膜增厚,窦腔内有积液。

1、颅脑磁共振平扫未见异常 2、双侧上颌窦、筛窦炎性改变双侧额、顶叶脑白质内可见散在斑点状异常信号灶,呈长T1、长T2改变。

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

脑室系统形态、大小及信号均未见异常。

双侧额、顶叶白质内脑缺血灶双侧基底节区内可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

脑室系统形态、大小及信号均未见异常。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双侧侧脑室旁可见多个斑片状异常信号灶,边界不清,呈长T1及长T2改变。

余脑实质未见异常。

脑室系统扩大,脑沟裂略增宽。

1、多发脑梗塞,伴软化灶形成 2、双侧侧脑室旁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右、左侧顶部可见一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大小为 cm×cm,其与脑膜宽基底相邻,有占位效应,推挤临近脑实质变形,有轻度脑水肿,同侧侧脑室变窄并向对侧移位。

增强扫描后病变呈均匀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灶。

右、左侧顶部脑膜瘤 于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形--梭形异常信号区,T1加权呈高信号,T2加权亦呈高信号,边界清楚, 大小约 cm× cm× cm 。

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余颅内未见异常。

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下--外血肿(亚急性期)侧额顶部可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灶,T1加权像上呈等低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周围可见明显脑水肿,有占位效应,同侧侧脑室变窄,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

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灶。

增强扫描后病变呈不均匀明显环形强化,最大直径约为2.5cm。

颅脑CT报告模版

颅脑CT报告模版

颅脑CT模板一、.颅脑正常表现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异常狭窄或增宽,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室脑池未见异常。

检查结论:颅脑平扫未见异常。

二、脑血管病变1.脑梗死左侧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MRI:病变区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基底部贴近大脑外表,病灶边界清晰。

临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为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扫描左侧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灶。

检查结论:左侧额顶叶脑梗塞。

2.出血性脑梗死可见扇形低密度区灶〔MRI:病灶内不均匀长T1长T2,其内夹杂短T1短T2,〕,基底部贴近大脑外表,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约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脑室脑池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增强脑回样强化。

检查结论:右额顶叶出血性脑梗塞。

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的斑点状低密度灶〔长T1长T2〕,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小于1cm,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检查结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4.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约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MRI:病变短T1短T2信号,检查结论:右侧丘脑区急性脑出血。

5.动脉瘤破裂出血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清晰,出血破如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与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

中线结构居中。

检查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

6.脑血管畸形出血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颅内肿瘤手术的麻醉

颅内肿瘤手术的麻醉

颅内肿瘤手术的麻醉病例一一般情况患儿,女,11岁,46kg。

患儿因头痛、头晕半年,乏力伴行走不稳4个月,喷射性呕吐半个月余就诊,患儿慢性起病,上述症状逐渐加重。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双瞳孔等大等圆,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指鼻试验、闭目难立征(+),步态不稳,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偶闻期前收缩,未及杂音,近3个月体重减轻9kg。

头颅MR示: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髓母细胞瘤可能性大,幕上脑积水并间质脑水肿。

ECG可见偶发单个室早,余无特殊。

诊断为后颅窝占位,完善术前准备择期手术。

麻醉过程患儿入手术室后HR80次/分,BP120/65mmHg,SpO2 100%。

静脉滴注舒芬太尼15μg,注射2%利多卡因40mg,丙泊酚100mg,罗库溴铵25mg,戊乙奎醚0.5mg,面罩给氧加压通气,胸廓起伏良好,肌松完全后经口气管内插管,6.5mm(ID),插管深度18cm,听诊双侧呼吸音对称后胶布妥善固定导管,转换为机械通气模式,设置压力控制模式PC16mmHg,I∶E= 1∶2,RR 16~22次/分,控制PETCO2在28~35mmHg范围内。

行桡动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ABP。

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6mg/(kg·h)及瑞芬太尼0.20~0.25μg/(kg·min)维持麻醉,术中严密监护,根据手术进程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患儿的电解质平衡和血液管理,体征大致平稳。

手术历时4.5小时,出血约400ml,术中补充晶体液1300ml,胶体液500ml,输入RBC 2U,FFP100ml。

术毕前查血气示:pH7.38;PCO236mmHg;21.0mmol/L;BE- 4mmol/L;HCT28%;电解质大致正常。

患儿体征大致平稳,手术医师考虑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患儿带管送至ICU继续观察治疗。

给予患儿术后镇痛,PCA配方:舒芬太尼90μg,生理盐水100ml,昂丹司琼8mg,泵速2ml/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上表现为肿瘤所致定位体征和颅内高压症状,主要有偏瘫, 头疼呕吐、癫痫、复视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1)约>50%肿瘤完全为囊性,或大部分为囊性伴有附壁
影 像 学 上 主 要 有 以 下 三 种 表 现
结节。肿瘤及附壁结节境界清楚,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CT与MRI 的密度、信号均与脑脊液相似。增强扫描, 附壁结节呈均质性明显强化,而囊液及壁均不强化。

ID 8724039 39Y
病理结果 表皮样囊肿

谢! 增强后附壁结节显著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 周围水肿较轻。
血管母细胞瘤
ID 8732008 38Y
病理结果
血管母细胞瘤
脑膜瘤
ID 8524250 52Y 病理结果 脑膜瘤
转移瘤
ID 4327375 41Y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比较少见,约占颅内肿瘤0.2%-1.8%。 各年龄均可发病,以25-60岁多见,男略多于女, 2:1。 表皮样囊肿是除了听神经瘤和脑膜瘤以外第三大 最常见的桥小脑角区肿瘤,呈匍匐样生长,“见 缝就钻”为特征表现,对邻近结构无推压现象, 不具有包膜征象,它起源于神经管闭合时正常的 上皮细胞。
ID 5116567 14Y
病理结果是 (第四脑室) 小细胞恶性肿瘤,结合 免疫组化染色,支持髓 母细胞瘤
ID 8919964 3Y
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4%,起源于室管膜细胞,主要 发生于脑室内,以第四脑室最为常见 有两个发病高峰,5岁前和40岁左右的成年人,多属良性肿 瘤。WHO归为恶性度Ⅱ级。 四脑室室管膜瘤多起自四脑室底部,肿瘤首先向四脑室生长, 最后可充满四脑室腔。 临床上表现常有头疼,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
解剖:
实质性肿瘤
星形细胞肿瘤 髓母细胞瘤 室管膜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血管母细胞瘤 脑膜瘤 转移瘤 表皮样囊肿 小脑单纯性囊肿 皮样囊肿
囊性占位病变
星形细胞肿瘤

定义:发生于小脑的星形细胞肿瘤主要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肿 瘤。 WHO的恶性度分类为Ⅰ级,即良性星形细胞肿瘤。极少数为 非毛细胞型星形细胞肿瘤,包括Ⅱ级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 细胞瘤。 主要发生于儿童,高峰期在10岁前,少数见于中青年。 可发生于小脑任何部位,儿童期大多数起源于小脑蚓部,15% 发生于小脑半球,成人常发于小脑半球。



影像学表现:
X线
仅显示颅后窝占位征象,小脑后下动脉向下移位。 (1)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边界清晰。
CT
MRI
(2)平扫多呈略高密度,少数为等低密度 ,46%的肿 瘤有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呈均匀显著强化,阻塞四 脑室,可引起第三脑室及侧脑室扩大。 (1)T1WI为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 (2)增强扫描呈均匀显著强化。
ID 8333046 5Y
单体素波谱见 Cho 显 著 升高, NAA 峰降低, mI 峰较高,未见 Lip峰显示, 为低度恶性星形细胞肿 瘤表现。
MRS显示病灶Cho明显升高, NAA峰降低, mI峰、Cr峰变化不著,显示Lip峰, 病理是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

定义:髓母细胞瘤属于胚胎型肿瘤,约占颅内神经上皮 肿瘤的4%-8%。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75%在15岁以内,4-8岁为发 病高峰,男>女。 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小脑蚓部,容易突入四脑 室。成人易发生于小脑半球。 临床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颅高压体征, 神经根受刺激等症状。

起源于脉络丛上皮,绝大多数为良性Ⅰ级。 男性多见,好发部位依次为四脑室、侧脑室、 三脑室。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常见于成人, 而儿童则常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 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与室管膜瘤的CT和MRI 表现相似,但后者主要见于儿童,钙化常见, 信号更混杂,增强扫描呈不均质强化。

右侧CPA区脉络丛乳头状瘤
(2)约40%肿瘤不表现为囊性,但肿瘤内有坏死囊变区,
多为中心性,其间隔为肿瘤组织。CT呈低密度为主, 间有等(或稍高)密度区,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 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及残留肿瘤实质均显示强化。
(3)约10%肿瘤完全表现为实性,境界清楚, CT呈低
密度,均质,圆形或类圆形、轻度分叶。 MRI T1WI 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质显著强化。



鉴别要点
室管膜瘤
四脑室底部 常见 轻度强化,但 间变性室管膜 瘤强化明显
较良性肿瘤, NAA波和Cr波的 降低程度不及髓 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
四脑室顶部 罕见
起源
钙化
强化程度
显著强化
恶性程度高,NAA波 和Cr波明显降低
氢质子波普
ID 4307389 2Y 病理结果 室管膜瘤 WHO Ⅱ级
脉络丛乳头状瘤
血管母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归属于脑膜肿 瘤项下组织来源不明的肿瘤,组织学上肿瘤为 良性。
是后颅窝较常见的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主要见于30-40岁。 是成人小脑四脑室区最常见的肿瘤,常发生于 中线旁小脑半球。



大囊小结节——典型表现
MR肿瘤囊性部分呈长T2、长T1信号。 附壁结节T1WI 呈等或稍低信号,高于囊性部 分,T2WI呈稍高信号,低于囊性部分。 有时在附壁结节或肿瘤周围可见流空血管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