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人文关怀
《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学五要素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学五要素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盖茨比不屈不挠的追求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深刻剖析了美国社会的虚伪与空洞。
其文学价值在于对爱情、财富、虚荣等主题的深入挖掘,并通过一系列独特的文学要素来展现这些主题。
首先,小说涵盖了丰富的情节,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故事以主人公尼克·卡拉威为叙述者,讲述了他在长岛上的邻居盖茨比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对盖茨比的好奇心。
小说中,盖茨比通过财富和奢华的生活方式来吸引梦中情人黛西,展示了他对黛西的深情和执着。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20年代美国社会的暴露和矛盾,通过对冷漠和虚伪的描绘,揭示了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的脆弱性。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是其文学要素之一、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通过经商致富,但内心却一直向往着不可触摸的东西,即他的梦中情人黛西。
虽然他冒险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但在追求中却逐渐失去了自我的真实性,成为一个被虚荣驱使的人。
而黛西则是一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对待感情和责任缺乏诚意。
通过对这些角色的细腻描写和刻画,小说展现了社会背景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此外,小说也通过描写细腻的环境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作品中的长岛代表着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和社交场所的繁忙,尤其是盖茨比的豪华别墅成为他奢靡生活的象征。
而小说中对于瓦莱特谷的描写则代表着腐败和浪费。
通过这些环境描绘,小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了社会和角色的特殊性。
总之,《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丰富多样的情节、鲜明独特的人物塑造、细腻描绘的环境、巧妙运用的文学手法等文学要素的运用,揭示了20年代美国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脆弱。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深入挖掘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困境,对于读者来说具有深远的思考和启示意义。
论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

论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著名经典作家。
他以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举成名,《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他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
作为“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他以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敏锐的观察力,生动展现了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诸多特点,以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细腻笔触描绘出迷茫一代年轻人对“梦想”幻灭后的精神状态。
他的小说多数以爱情和梦想为主题,既有对人物性格的浪漫主义式探索,也有对“爵士乐”时代繁华背后的冷静审视,本文从菲茨杰拉德作品文本出发,运用浪漫主义想象理论,艾布拉姆斯的表现说等浪漫主义经典理论对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探析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
通过分析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爱情和梦想主题,指出其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特点,即对爱情的想象、孤独反抗者的人物塑造、离奇的情节、浪漫型的象征和隐喻的运用、小说的抒情特色、时间流逝和梦想破灭的感伤等特征,展现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指出菲茨杰拉德并没有逃避现实或是在迷茫中沉沦,也不仅仅追求对现实的忠实反映和批判,而是用爱情梦想揭示拜金主义社会中人性的自私和冷漠,以心灵之灯的丰富感受力折射美国现实社会的光怪陆离,为心灵追求人性本真寻找另一种可能,并渴望走出现实的羁绊,尽可能地接近绚丽的理想世界。
论菲茨杰拉德作品的意象象征艺术

- 252-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论菲茨杰拉德作品的意象象征艺术延边大学/曲红艳【摘要】本文研究了菲茨杰拉德两部主要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中的意象象征符号的运用,分析了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象征艺术及作品带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意象 象征 美国梦引言《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的两部经典小说,两部作品的都运用了意象象征的文学手法描绘了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爵士乐时代的故事主人公追求各自梦想及梦想幻灭的过程。
本文主要从人物角色的设定和两部作品中共同使用的象征符号的的角度分析了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象征艺术及作品带给人们的启示。
一、人物角色的设定《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中人物角色个性鲜明,他们的命运轨迹是当时大时代背景下无数人命运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他们的命运轨迹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无数人在互相对立的社会环境和互相矛盾的内心冲突中的痛苦挣扎。
因此,人物角色是作品中非常典型的的象征符号。
1.主人公命运轨迹的相似之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和黛西,《夜色温柔》中的迪克和尼可都是曾经相爱,最后被迫分开。
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黛西和尼可都出身于世袭的有产阶级,继承的财富和地位可以保证她们生活奢靡、挥霍无度。
黛西和尼可不仅在阶级背景上及其相似,而且在道德和社会价值观上也同出一辙。
作为上层社会典型的有闲阶级的女性代表,黛西和尼克的命运轨迹是一致的,她们自私、贪婪、虚荣,浮华,甚至背弃爱情。
她们是金钱对人性毁灭的产物,是世俗社会典型本质的化身和象征。
黛西因为盖茨比的卑微的经济地位而背弃盖茨比,选择了粗俗但富有的汤姆。
尼可在与迪克渐行渐远的婚姻中选择了背叛,与富家子弟汤米结合。
两部小说的男主人公盖茨比和迪克,虽然出身卑微,但都是理想主义者,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自我价值、改变命运。
最后都难以逃脱沉沦、甚至毁灭的命运。
2.主人公命运轨迹的不同之处。
盖茨比和迪克的虽然最后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但他们自我实现的途径和道德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素养的社会体现【摘要】英美文学作品在掰卫素养的社会体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人性的探索与思考,社会道德与伦理的反思,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意义,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以及艺术创作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这些作品揭示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引发人们对人文素养的思考和追求。
英美文学作品启迪人文素养,强调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人文素养的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从而使人们更加关注人类价值观与人文关怀,在当今社会中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人文素养、人性探索、社会道德、伦理、历史、文化传承、教育、艺术创作、启迪、社会发展、影响。
1. 引言1.1 英美文学作品对人文素养的体现英美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描绘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文素养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这些文学作品中,人性的探索与思考贯穿始终,通过对人类情感和行为的揭示,让读者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作品中对社会道德与伦理的反思也是一大特点,通过对各种道德困境和伦理冲突的探讨,引发人们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和反思。
历史与文化传承在这些作品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描绘,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的思考。
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也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话题,作品中展现了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文素养对于个体教育的促进作用。
艺术创作与人文素养的结合也是英美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作家们通过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的手法,展现了人文素养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话题,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文素养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学作品对人文素养的启发和影响。
2. 正文2.1 人性的探索与思考人性的探索与思考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常被探讨的主题之一。
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描绘,作家们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人文关怀

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人文关怀摘要: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等,均写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爵士时代"的梦幻与迷离,以及在"美国梦"破灭的虚幻与凄凉。
他的作品也因为反映出人与物的对立,以及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精神而经久不衰,成为长期被关注、研究的对象。
文章从小说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对物化社会的反思、对时代精神的矛盾态度三方面,分析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F・S・菲茨杰拉德美国作家爵士时代人文关怀F・S・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是美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等,均写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爵士时代"的梦幻与迷离,以及在"美国梦"破灭的虚幻与凄凉。
他的作品也因为反映出人与物的对立,以及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精神而经久不衰,成为长期被关注、研究的对象。
具体说来,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对物化社会的反思、对时代精神的矛盾态度三方面。
一对人物命运的同情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表现在他对其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同情。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自传式叙述,他所构建的人物在性格上或多或少带有自身经历的影子。
因此,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他对于人物命运的创造与把握,都带有十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对他所摹写的人物的不幸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一方面,菲茨杰拉德对于他笔下的主人公的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就是典型。
盖茨比凭借着自身的努力,终于跻身上流社会,拥有了财富。
尽管如此,他的独立自强、野心勃勃却终究没能带给他真正的爱情,他将财富视作是成功的唯一标签,但却未能与旧日恋人黛茜一起走向幸福美满的人生。
他拼搏奋进,却最终被人算计而枪杀。
《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作特点评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作特点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美国浮华社会的繁荣和堕落,以及主角盖茨比追求幸福和爱情的悲剧故事。
小说的写作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展开故事。
小说的叙述者是名叫尼克·卡拉维的人物,他既是故事的观察者,也是参与者。
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到浮华社会的真相。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真实而生动的感觉,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了不起的盖茨比》以描写细节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
菲茨杰拉德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语言和心理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和具体。
例如,盖茨比的奢华庄园、精致的派对和曼妙的音乐,都是菲茨杰拉德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的。
这种描写细节的写作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立体地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环境的氛围。
第三,《了不起的盖茨比》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与荒谬。
小说中,盖茨比通过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身份和财富来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最终却失去了一切。
这一情节表达了菲茨杰拉德对美国社会浮华和物质追求的批判。
他通过描写盖茨比的悲剧经历,警示人们不要盲目追求表面的荣华富贵,而是要真正追求内心的幸福和真爱。
总之,《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描写细节的写作手法、揭示美国梦的虚幻与荒谬以及运用象征手法来丰富故事的含义,展现了菲茨杰拉德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造诣。
这部小说通过对上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揭示和批判,唤起人们对于生活本义和真爱的思考,并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化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文化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文化解读论文摘要美国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年代,它处于两次世界大战的交界时期,期间美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繁荣和崩溃这一戏剧性变化。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这一时期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一脍炙人的巨作,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美国人的社会文化。
同时电影的诞生激活了人类的视觉经验,把世界从语言的重压下解救出来,它使可理解的思想变成可见的思想,使概念的世界变成可见的世界,使人再一次从世界的角度去看世界,原本抽象化的文化进程在这里发生了转变。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好的去了解作品中隐藏的文化。
研究对象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系的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电影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更有价值、更加实用的其他国家的文化和风俗。
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深入了解,我们能更好的了解美国的“爵士时代”,同时那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也会触发我们内在的共鸣。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电影与文学作品的结合会是我们了解某些时代的优势手段。
研究方法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对文化做了界定:“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讲,文化现在可以看成一个社会或社会集团的精神、物质、理性和情感等方面显著特点所构成的综合整体。
它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也包括生活方式,人类的基本权利,价值体系、传播和信仰。
”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文化不可避免地体现在电影的内容和形式里,只有通过这些标识我们才能识别电影的文化归属。
而电影的诞生激活了人类的视觉经验,把世界从语言的重压下解救出来,它使可理解的思想变成可见的思想,使概念的世界变成可见的世界,使人再一次从世界的角度去看世界,原本抽象化的文化进程在这里发生了转变。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好的去了解作品中隐藏的文化。
研究结论今天我们就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管窥一下美国的社会文化。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1926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尼克的叙述展开。
从《人间天堂》看菲茨杰拉德的道德观

从《人间天堂》看菲茨杰拉德的道德观摘要:《人间天堂》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题材小说,它将人物塑造融合于伦理内涵的表述中,刻画出主人公艾默里·布莱恩的成长历程。
作品紧握时代脉搏,反映了美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传统价值体系与现代伦理话语间的对立,具有深刻的历史及道德内涵。
关键词:《人间天堂》文化历史批评道德关怀《人间天堂》出版于1920年3月,是美国现代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创作的长篇佳作。
作品描述了青年艾默里·布莱恩成长的文学阅读体验,也展现出“一战”后青年一代的精神特质。
著名评论家阿瑟·密兹纳在他的第一部菲茨杰拉德传记《遥远的人间天堂》中指出,他总是写他自己和他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因此他的作品和生活是不可分的。
菲氏在中国的评介与研究起步较晚,如程锡麟指出《人间天堂》使用了图形叙事的手法,运用文字实现视觉的再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人物所处的环境与氛围。
本文试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卢卡契和马尔库塞的文化历史批评理论,分析《人间天堂》体现出的历史意识和人物形象,揭示作家对利他主义、品格等伦理议题的思考。
一、文化历史中的道德言说1.历史意识的考察。
《人间天堂》显示出强烈的历史意识,这首先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焦躁不安心态的记录、对精神迷惘社会现状的总结上。
“飞女郎”(flappers)是对来自中西部的富裕、享有特权的中产阶级女孩的准确描写。
小说中的现代女性罗莎琳德·康涅奇因艾默里的贫寒而与其断绝交往。
这种追求自由的行为印证了对新女性的刻画,反映了实用主义至上的特征。
其次,作品生动地记录了社会风貌和青年人的理想主义特征。
第二卷第二章《康复期的各种试验》记录了艾默里遭罗莎琳德拒绝后借酒浇愁,直到禁酒令颁布后他才结束三周的狂饮。
在经济繁荣激荡的气氛中追求享乐成为可能,禁酒令的颁布是道德理想主义的胜利。
《人间天堂》呈现出具有历史深度的文明社会画面,是对新世界现代性广泛意义上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等,均写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爵士时代”的梦幻与迷离,以及在“美国梦”破灭的虚幻与凄凉。
他的作品也因为反映出人与物的对立,以及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精神而经久不衰,成为长期被关注、研究的对象。
文章从小说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对物化社会的反思、对时代精神的矛盾态度三方面,分析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f?s?菲茨杰拉德美国作家爵士时代人文关怀f?s?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是美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等,均写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爵士时代”的梦幻与迷离,以及在“美国梦”破灭的虚幻与凄凉。
他的作品也因为反映出人与物的对立,以及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精神而经久不衰,成为长期被关注、研究的对象。
具体说来,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对物化社会的反思、对时代精神的矛盾态度三方面。
一对人物命运的同情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表现在他对其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同情。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自传式叙述,他所构建的人物在性格上或多或少带有自身经历的影子。
因此,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他对于人物命运的创造与把握,都带有十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对他所摹写的人物的不幸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一方面,菲茨杰拉德对于他笔下的主人公的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就是典型。
盖茨比凭借着自身的努力,终于跻身上流社会,拥有了财富。
尽管如此,他的独立自强、野心勃勃却终究没能带给他真正的爱情,他将财富视作是成功的唯一标签,但却未能与旧日恋人黛茜一起走向幸福美满的人生。
他拼搏奋进,却最终被人算计而枪杀。
菲茨杰拉德对于盖茨比这一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显然是非常同情的。
盖茨比死去后,菲茨杰拉德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对盖茨比的同情,他把盖茨比的死亡比喻为破碎的梦。
盖茨比作为“美国梦”的化身,他的努力最终化为泡影,而他的死,却在世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借助盖茨比的痛苦与迷惘,道出了他对于人生与社会的反思。
通过盖茨比的悲惨命运,菲茨杰拉德旨在揭示出人作为一个充满思想的个体,在当时美国社会环境下的失落与迷离,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其中,菲茨杰拉德若没有经过对小说人物情绪的深度把握与关怀,是无法写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文字的。
从这个角度说,盖茨比的悲剧,正是菲茨杰拉德心中苦痛的倾诉与抒写,因此会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另一方面,菲茨杰拉德作为出色的小说家,对于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甚至小人物的命运,也带有着深刻的悲悯与同情。
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刻画的威尔逊夫妇就是这样的人物。
威尔逊夫妇是值得抨击的,却也是值得同情的。
他们相对于盖茨比、布坎南这些富人,有着更多的艰辛与无奈。
茉特尔?威尔逊无疑是虚荣且堕落的,然而她成为汤姆?布坎南的情妇,从本质上来说与盖茨比是黛茜的情人并无二致。
最终二人的死去,都与自己的情人身份大有关系。
因此,菲茨杰拉德在书中设置茉特尔?威尔逊这样一个人物,似乎是试图为盖茨比的命运悲剧的必然性提供一个佐证,而在此同时,茉特尔?威尔逊的命运,也是值得叹息与同情的。
而与此同时,乔治?威尔逊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他作为一个男人,被自己的妻子背叛,又受到了妻子情夫的欺骗,杀害了无辜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安排他在杀死盖茨比后自杀,表现出乔治?威尔逊的绝望与痛苦,无疑也是值得同情的。
二对物化社会的反思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表现出对于当时美国社会过度物化的反思。
菲茨杰拉德虽然通过写作名声大噪,且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而他及其夫人的挥霍无度,使得他的生活仍然入不敷出,最终死于酗酒。
在这种人生境遇的态势下,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也处处透露出对于物化社会的反思,他看到了“美国梦”的破碎。
事实证明,后来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正为菲茨杰拉德所言中。
菲茨杰拉德对物化社会的反思,首先体现为小说的物质生活描写。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为读者们生动地描绘了纽约长岛的富人生活的纸醉金迷。
如盖茨比与布坎南等人的生活,可谓是豪车美女,缺一不可。
盖茨比等人经常举行奢华的宴会,与自己的情人飙车,过着奢靡的生活。
而这些生活最终并没能给书中人物带来幸福,最终盖茨比家破人亡,成为了物欲社会的牺牲品。
在这里,盖茨比的生命凋零,却并未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他的富有人情味儿,并不能获取同情和赞美。
菲茨杰拉德写出了盖茨比始终为物质生活所绑架的生命轨迹,并显示出了对于物化社会的深刻思考,最终写出美国幻梦的破灭后的萧条景象。
在盖茨比死后,尼克看到纽约富人居住区的凄凉场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物质化的社会将人变为商品,形成了一个无人能够挣脱的牢笼,不论是盖茨比还是菲茨杰拉德,最终都未能挣脱这一囚笼的拘禁,终于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其次,物化的人是拉茨菲尔德对物质社会反思的另一种反映。
在《了不起的盖茨》中,黛茜是盖茨比心灵的寄托,是盖茨比心中理想的情人。
可以说,盖茨比的发迹与上进,正是为了获取黛茜的芳心,最终的死去也与黛茜关系密不可分。
然而,黛茜却是一个高度物化的人物,她虽然对于盖茨比怀有情愫,却在听说盖茨比是靠私酒发家时,认为盖茨比不值得继续交往。
盖茨比可说是为黛茜而死,被前去报复的威尔逊所杀。
即令如此,黛茜却连盖茨比的葬礼也没有参加,竟和丈夫汤姆?布坎南外出旅行,其薄凉可见一斑。
拉茨菲尔德将黛茜塑造为一个高度物化的人物,可以说是一个典型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所揭示的物化社会,正是像一个大染缸,将黛茜、汤姆等人都异化为物质的奴隶,失去了自己的良知。
菲茨杰拉德通过对物化社会的反思,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物质无法换取生命的幸福,过度地追求物质,最终只会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那样,沦为只追求财富与名声的行尸走肉。
追求物欲而丧失自身的理智,是社会永恒的命题。
菲茨杰拉德在描摹上流社会的生活时,却时刻流露出对于人的关怀,关注人在物质社会中的异化与变异,因而成为了20世纪20年代作家中的佼佼者。
三对时代精神的矛盾态度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人文关怀,还表现为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即“爵士时代”的时代精神进行的深刻展示与反思。
无疑,他作为身处时代大潮中的一员,处在社会的上流,对时代精神有着深刻的体悟,并在同时与整个时代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因此其小说中反映出的深刻思考是超越时代的。
首先,要了解菲茨杰拉德小说中之所以出现如此浓厚的人文关怀,就必须先理解“爵士时代”。
20世纪20年代即“爵士时代”,或者说爵士乐时代。
用欢乐的爵士乐来代表一个时代,可见这个时代的浮夸,事实正是这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远离欧洲主战场,因此并未受到战火的侵扰。
并且可以说,美国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美国经济百业待兴,得到了快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升。
一夜暴富的事例屡见不鲜,人们都处在一片躁动之中,“美国梦”由此产生,不仅美国人对“美国梦”神魂颠倒,全世界也为之侧目。
因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贫富分配的极度不均,美国出现了富人奢华无度的生活状态。
整个社会也被上流社会所带动,呈现纸醉金迷的景象。
然而,过热的经济引起的资本井喷,使得民众的投资变得盲目,出现了经济的虚假繁荣。
在这种情况下,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所描写的上流社会生活,可以说是“美国梦”价值观的映射,因此受到了欢迎和追捧。
然而,在繁荣生活的背后,菲茨杰拉德并未被蒙蔽,而是道出了时代拜金大潮下的危机,看到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的异化危机。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正是“美国梦”精神的化身。
他身上所具有的进取精神,通过个人奋斗而改变自身命运的渴望,其坚韧的意志与渴望成功的野心,都是当时美国人心中所希望拥有的品质。
尽管盖茨比并非依靠正规手段致富,然而他身上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却为人所称道。
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在最终虽成为了一个悲剧事件,却更加彰显出他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美国梦”精神。
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文学作品,他记录了一个有志青年带着理想主义奋斗并最终为之而献身的故事。
盖茨比的进取与献身,是那个时代人们最为理想的标签,他是一个在物欲社会中有着自身人文光辉的形象。
虽然他最终无法摆脱时代的束缚,然而正是这种悲剧性,是他及其作者菲茨杰拉德在日后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可阐释空间。
其次,菲茨杰拉德在赞美和同情盖茨比这样的理想主义人物时,又不得不写出他无法超越时代的悲剧。
可以说,盖茨比的失败同时也是菲茨杰拉德生命的一种写照。
他们最终的死亡,深层原因都与当时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爵士时代”其实也和作家息息相关,20世纪的20年代,美国文学创作也处于一段黄金时期,如德莱塞、菲茨杰拉德等作家,就接连创作了众多经典之作。
菲茨杰拉德因为写作的原因,也跻身于富人行列。
而整个社会纸醉金迷的气息熏染了菲茨杰拉德夫妇,二人也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菲茨杰拉德的人生与盖茨比一样,都是凭借自身才能跻身上流,却由于无法挣开物质时代对人的异化,最终只能英年早逝。
从本质上说,菲茨杰拉德一直对他所处的时代既骄傲又抵触,既了解而又迷惘,这是在经济转型期的美国社会的一种常态。
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时代不可逆转的失败,然而又无法抗拒这个时代给予他的吸引力,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在他的小说中,就演变为对于盖茨比这一人物的同情与怜悯,以及对于整个时代的反思。
菲茨杰拉德关注人性在物质社会下的悸动与异化,他赋予了盖茨比以不懈的动力去追求幸福,因而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
总的说来,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人文关怀,是“美国梦”时代精神的集中显现,也是其个人气质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下的产物。
作为小说家的菲茨杰拉德,其人文关怀是对于当时社会与时代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他的人生历程与其小说人物的命运如此相似,其情感蕴含之丰富,对时代主流把握之精准,在当时与后世都很难复制。
他的思考背后隐藏着20世纪以来文学家与思想家对于人与物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与反思,是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经历一战后社会转型的产物。
而也正因为此,菲茨杰拉德与其笔下的人物,才显示出超过时代的人文主义关怀,成为了不朽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