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旅游英语翻译技巧

合集下载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谈英语导游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谈英语导游翻译

翻 来的, 译过 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I]。随着国际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跨文化交流 日趋频繁, 文化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 大。旅游的异地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使旅游者必须通过空间位置的转 移才能完成旅游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旅游者感知和学习旅游地区所 展示的的人文景观、 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有意无意把 自 身的文化散播 到旅游目的地, 使旅游地区的人们也获得了异质文化的感染。全球文
民 族的全部文化, 又象一个窗口 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5]。每个民
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 历史条件、 地理位置 和社会现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1、 具备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 译者所自 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 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
4、 行为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 由于对同一交际行 为的解释、 赋义或判定所依据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同, 常常产生误解。 应 该指出的是, 在一种文化中某一行为是合乎规范的, 在另一文化中可 能就是被禁止的。 三、 英语导游消除跨文化障碍的主要措施 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语言象一面镜子反映着
的重任
〔 关键词」 文 交 ;文 差 ;导 翻 跨 化 际 化异 游 译
“ 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W.s . Pearce 语)。跨文化性” “ 是涉外导游工作的特点。 导游翻译的主要任务 是向海外旅游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物古迹、 园林建筑、 风土人情
和美味佳肴等。 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 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 之间的差异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 但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这一差异就很 明显。 笔者认为在涉外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 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是一个文化群体内部 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的价值体系。 美国学者罗基切(M.Rokeach)认为, “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或是依重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翻译障碍及其策略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翻译障碍及其策略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翻译障碍及其策略作者:张庆梅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6年第11期摘要: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材料的翻译工作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旅游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旅游英语资料的译者及读者文化背景差异极大,旅游材料的翻译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旅游材料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翻译;障碍;策略跨文化旅游是对异质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同地域间文化沟通往来的途径。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陈刚,2004)。

在各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涉外旅游就是一个典型,不同文化背景的旅行者间交流是通过旅游翻译者的翻译来实现的,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文本形式及文化习俗存在很大差异,这给旅游翻译带来了一定难度,旅游翻译的译文不仅要准确地传递信息,还要达到宣传的实际效果。

为了传达旅游目的地的准确信息、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在旅游翻译中融入并强化跨文化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分析了旅游材料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并就出现的障碍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旅游英语翻译中障碍形成的原因1.英汉两种语言间表达存在很大差异从汉英文本的语言特色及风格角度来看,汉语一般用很多形容词来传达其意义,而英语则习惯用简单的句型来表达。

因此,若旅游文本材料按照汉语表达习惯逐字翻译成英语文本,则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而英语的旅游文本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及准确性,一般使用简约、直观的文字。

涉外旅游材料在英译过程中,因汉英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会给译文读者带来障碍。

2.汉英文化传统习俗的差异汉英文化因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都会使两种语言在翻译时出现一些语意不对等的情况。

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研究

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研究

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旅游成为了人们跨越国界,体验异国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沟通和翻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中,旅游英语翻译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进行研究和探讨。

1.1 促进旅游者与当地人的交流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语言障碍,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

良好的英语翻译能够促进旅游者与当地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得旅游者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

1.2 提升旅游体验质量良好的英语翻译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信息,提升他们的旅游体验质量。

通过翻译,游客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享受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体验。

1.3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良好的英语翻译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将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增加当地旅游业的收入和知名度,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的挑战和应对策略2.1 语言和文化差异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英语翻译需要兼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地进行直译,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含义和内涵,将信息传达给游客。

应对策略: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注重文化差异的理解,从而进行更准确和恰当的翻译。

2.2 表达方式和习惯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这也是英语翻译面临的挑战之一。

有些地方的特色活动、习俗等可能无法通过简单的语言翻译进行准确传达。

应对策略: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通过丰富的实地调研和了解,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将当地特色活动、习俗等精确地传达给游客。

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2.3 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旅游英语翻译注意事项

旅游英语翻译注意事项

用词要准确 简洁明了
• 例如“草堂寺”中的“草”就有人简单译成straw ,给人的感觉是这个cottage全是用straw建的,没 有别的材料。
• 其实我们知道,这种茅草屋只有房顶是用茅草覆 盖的,所以不妨将其译成thatched cottage 更好一 些。
• 南京雨花石博物馆 “雨花石”的“石”到底用哪 个词好呢?有人建议用pebbles(small stone made smooth and round by the action of water,即小圆石 或卵石), 从外形上说这个词好像比较合适。但 它在外国人看来有肮脏的含义,因此pebble应该放 弃。Stone是石头的总称,而且除了表示石头外, 还可以表示precious stone,即珍贵的石头。所以最 终还是选用了很常用的词,译为“Yuhua Stone Museum”。
• 文化上的缺失
比如“秦始皇”仅仅译成Qin Shihuang, 可能外国游客 就无法理解,如果适当补充历史背景,增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the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the year BC221.”就更能被外国游客所理 解。
Everyone in china knows the saying :”up above is paradise, below are Suzhou and Hangzhou.”The west lake is a holiday paradise in the eyes of Chinese people, the pride of 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
句 这里风光旖旎,四季如画,曲径 通幽,步移景异,是西湖园林 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最新文档资料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最新文档资料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最新文档资料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随着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联系日益密切,很多国人迫切地想了解外国,反之亦然。

于是,之间的来往就更加频繁,旅游英语就应运而生。

如何既让外国游客更好地对我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所了解,又要使得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我国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词典故,景点传说等,这就涉及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我们在翻译时能尽量做到把一国的语言翻译成另一国相应的可接受的语言,对方通过自己的文化水平来感悟其真谛,并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可以更充分地领略其中的韵味即可,旅游英语更是如此。

1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外国人在理解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时造成的障碍我们在进行翻译时,肯定会碰到这个问题:外国人和我们在思维和表达上的不同。

思维上的不同暂且不论,但在表达上的不同直接涉及到了我们的译文一般要比原文长,因为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可能还要借助一定的补充说明,有时甚至根本无法表达。

由于两国的物质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导致翻译困难是合理的。

如在农历五月初五,我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会在当天赛龙舟,吃粽子。

因为这是汉语中特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那我们如何让外国人在吃到粽子时怀有这种感情,我们肯定要加上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又如SpringFestival,对外国人而言,它是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已。

可它所隐含的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关键信息都没有了。

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内容,自然而然地把它忽略了。

如果我们要向外国人传递这种信息,那肯定要加上注释。

2跨文化背景下,旅游英语翻译应该采取的策略2.1跨文化背景下,景点和景区采取的翻译策略旅游英语中部分景点和风俗的直译和完全意译使他们失去了原来蕴含的内在意义。

相对来说,人名、地名、朝代直译的话,还可以接受,诗词典故如果直译的话,由于外国游客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会使他们一筹莫展,不知所云。

旅游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

旅游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

旅游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浅析摘要:中国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变成一种需要。

作为世界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媒介,旅游英语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从旅游英语的文体特征和文化特征出发,浅析旅游英语翻译的几种常用方法。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翻译方法随着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重要作用显得更加突出。

全国各地到中国观光旅游的人数明显增加,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全面向国际世人展现中国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旅游英语的翻译显得越来越为重要。

此外,旅游英语翻译的内容涉及之广,主要包括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各方面的内容,这样无疑加大了旅游翻译的难度。

一、旅游英语的特征(一)旅游英语的文体特征著名语言学家赖斯将语言功能和翻译结合起来,曾经提出了三大功能文本类型,即“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

纽马克在赖斯的“信息型”、“表达型”、和“祈使型”三类文本基础上,将各类文本体裁重新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呼唤型文本”,他还具体的指出:通告、说明书、公共宣传品、通俗作品等一类体裁属于“呼唤型文本”、很显然,旅游英语应归于呼唤型文体,其目的是宣传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信息等,使广大游客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知识。

因此,对于“呼唤型”旅游文本,译者应尽量从游客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出发,多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让游客能有切身体会,从而激发他们对旅游观光的兴趣。

(二)旅游英语的文化特征旅游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景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旅游的过程中,外国游客除了可以享受当地美景,还可以对当地的文化、当地的民俗风情有所感悟;据数字统计表明,很多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就是为了体验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

旅游翻译的常见技巧[教材]

旅游翻译的常见技巧[教材]

旅游翻译的常用技巧:1. 可以适当的增添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有些内容在原语国家可能尽人皆知,但外国人却一无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对原文中一些带有原语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就可以添加解释性翻译,将这部分知识补充出来,避免译语读者的误解甚至不解,做到内外有别。

例如:例1. 林子的边上原来有一个洞,传说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

Near the forest there once was a cave which wa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 White, the legendary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这句话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翻译,可译作:Near the forest there once was a cave which wa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 White cultivated herself。

这样的译文外国人也能看懂,但很可能产生不解:中国的怀特太太是谁?为什么会在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洞里修炼?添加了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游客不但容易理解,还会对传说故事有所了解,从而提高了旅游兴趣,加深景点印象。

在实践中甚至还不时见到译员将整个故事进行介绍的情形。

在旅游翻译中,传统节日也经常需要类似的解释性翻译。

特别是当游客对传统节日、风土民俗很有兴趣时,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就成了十分重要的补充内容。

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就可以译作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an important festival for the Dai nationality to wish everyone happiness by splashing water to each other ;“端午节”也可以译作Dragon Boat Festival—a festival to memorize Quyua—a famous poet and statesman of Chu Kingdo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o finally killed himself by plunging into the Miluo River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in the year BC 295 ) 。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评《旅游英语》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评《旅游英语》

作者: 黄淑梅[1]
作者机构: [1]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物刊名: 中国高校科技
页码: 102-10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文化交际;《旅游英语》;旅游英语翻译
摘要:20世纪以来经济水平迅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在此背景下旅游应运而生,并快速崛起。

旅游业的兴盛促使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由此进入白热化。

这对高校教育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旅游英语是在跨文化交际舞台上搭建起来的重要桥梁,沟通着世界各国中的人际交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的旅游英语翻译技巧摘要海南省是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经济特区,随着信息、交通的长足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国际旅游业迅猛崛起。

旅游英语翻译不仅起着沟通国际间旅游桥梁的作用,更承载着东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举足轻重。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入手,通过分析异国文化在翻译中易出现的差异,提出旅游英语翻译中可行性的翻译技巧,旨在为海南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文化交际旅游英语翻译技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海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岛屿,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从成为国家经济特区以来,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就意味着海南岛已正式拉开了通往国际化旅游的帷幕,与国际旅游全方位接轨。

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国际化,观光海南的异国客人会越来越多,迫切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

旅游英语翻译不仅起着沟通国际间旅游桥梁的作用,更承载着东西文化交流的使命。

旅游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所以不正确的旅游资料翻译不仅会阻碍交流的有效性,甚至还会引起误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要想把海南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对涉外旅游从业人员来说,不是简单地提供旅游翻译服务,而是必须了解异国文化的差异,使语言、文化与旅游三者在旅游英语的翻译应用中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使之在国际间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的作用,把博大精深的海南文化和现代海南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外国游客。

因此,迫切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人才,要求他们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要担负起传播和保护本土传统文化的责任,又有能力巧妙地逾越中外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翻译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重视、尊重文化差异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前提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

例如,西方人视红色为血腥,而中国人视红色为喜庆。

海南历史悠久,虽人口不多,却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全省共有汉、黎、苗、回、藏、彝、壮、侗、瑶、白、泰、佤、水、京、土、布依等37个民族,这造就了海南复杂的文化背景。

著名的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不了解目标语文化,翻译出来的只是语言;了解其文化,才能翻译出符合目标语文化需求的篇章。

所以,从业人员的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尤为重要。

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能克服旅游业中跨文化交际时所遇到的障碍,这是海南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文努提1995年在他的《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翻译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三文化差异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体现1 语言结构差异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不同,致使英语在这两个层面上汉语化。

如:“有两俄国人要来海南”,正确的译文为:“two russians will come to visit hainan”。

中国人往往受到母语的干扰而错译成:“there are two russians will come to visit hainan”。

该句子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这里的there are属于存在结构句型表示某地存在某物;而two russians will come是主谓结构句表示某人要做某事,这是句型结构的混用。

在“有两俄国人要来海南”的句子里,强调的是动作“来”,应采用主谓结构句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2 思维方式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而出语误。

例如:“四个月的时间转眼即逝,我就要返乡了”。

中国人认为这句话的主语是four months,所以谓语应与主语一致,理应为fly;而外国人认为这句话的主语是指时间four months’time而不是months,所以谓语理应用单数形式的flies,因此,不同国度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3 背景知识匮乏旅游涉及知识面极其广泛,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要忠实于原文,但有些句子不能直译,更不能生搬硬套。

从业人员不仅要懂人文地理,更要懂一些旅游常识,包括交通、货币、通讯、卫生,甚至法律常识、热点话题等。

例如,“天涯海角”是海南著名的四a级旅游景区,如果译者对当地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就无法准确地翻译该景区的内涵,因为看到“天涯”二字即知“天之边缘”;看到“海角”二字即知“海之尽头”,但现实中人人皆知天无边、海无角,所以对“天涯海角”的理解真是一头雾水。

当了解到关于两块石头的民间传说就很容理解其文化内涵,恰当的译文就迎刃而解了。

四翻译技巧翻译家们归结了诸多的翻译方法,无论是国外的纽马克的《翻译问题探索》、尤金·奈达的《语言文化与翻译》,还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理论都从各个角度渗透着不同的翻译技巧。

但无论哪一种技巧都必须建立在对异国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差异尊重的前提之下。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所接触的诸多的翻译技巧,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应用更为可取,愿和同仁们一道探讨。

1 音译和意译的融合景点翻译是旅游英语中最常见的,外国游客是通过景点的英文翻译来了解中国文化。

景点翻译主要是地名翻译,其特点是有的需要音译,很少涉及文化内容,如“海口”、“三亚”等地名可音译为haikou、sanya等。

但景区地名的翻译,仅用音译无法表达完整的含义,需要采用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

如“海月广场”为“haiyue square”、“亚龙湾”为“yalong bay”等。

如果采用完全意译的方法,把“海月广场”翻译成“sea-moon square”,则把景点完全西化了,易产生误解,游客会以为是大海和月亮广场,无法准确地传递出地名的信息。

因为这些名词的翻译不同于普通地名的翻译,它们大多用词古雅、风格独特、音韵优美、寓意深刻,或者出自历史典故,或源于神话传说,或者富于诗情画意,或饱含人生哲理等。

2 专名和通名相结合旅游景点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

专名是景点地名的实体部分,通名则表明景点或景观的类别。

旅游景点一般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每类通名所使用的字互不相同,各有其明显的特征。

如人文景观:南山寺(nanshan temple),南山(nanshan)为专名,“寺temple”为通名。

又如,自然景观(河、泉、山、湾、石、谷等):万泉河wanquan river、五指山wuzhi mountain、蝴蝶谷butterfly valley等景区都是专名和通名相结合的翻译,既要明确表示景区的类别,又要确切反映自然景点的地貌特征或人文景点的实体情况。

3 适度删减法由于中西方旅游文体风格上的差异,一些汉语特色文化信息如果进行逐字的翻译难免会显得罗嗦而累赘,所以翻译时应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的删减或更改,只有把那些多余的对译文理解没有多大帮助的内容删改才能达到突出主题信息,以加深外国游客的理解。

如:“鹿回头的传说代代相传,故事感人至深。

据说很久以前,在现有村庄的地方只是一片荒芜的无名海角。

”该中文采用了过度修饰,言辞华丽的描述,若直译则使译文累赘冗长,令人厌读。

为有效传达其中文化信息,译者灵活处理了中英文在行文习惯上的差异,将原文三句改译为两句,调整了句子长度,删去了“鹿回头”和“故事感人至深”。

因为“鹿回头”在上文中已经提过,所以在该句子中翻译纯属多余。

“the moving legend”以简洁明快的语句,表达原文中“故事感人至深”的内容,所以就不必要译成“the legend from which people are moved and touched deeply”。

通过改译后的译文既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又保持了原作的韵味。

如按原文把定语从句一一直译,译文反显得罗嗦而拖沓,效果会适得其反。

译文在经过删减和重组之后,反倒更加简洁流畅,文意通顺,直观朴实,更加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心理。

4 恰如其分地增添相关背景知识海南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恰当地增添一些解释性文字对国外游客是很重要的,使他们对海南特有的历史事物、历史上的典故、神话传奇和独特的民族传统节日等能更好的理解。

例如,“海南欢乐节”是每年一度的国际性综合公共节日,也是大型的商贸旅游促销活动。

译文为:“hainan carnival”is an annual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public festival.it is also a large-scale business and tourism promotion activity.”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外国游客很难理解“海南欢乐节”真正的涵义。

补充后的译文:“hainan carnival starts from 2000,and now has become…not only for…but also for,even…”该旅游资料的翻译对“海南欢乐节”的内容做了补充解释,便于外国游客对海南文化有个较为透彻的了解,获知“海南欢乐节”是一个国际综合性的节日,始于2000年,至今已发展成为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狂欢节日之一;节日期间,人们可与世界著名的影星、世界小姐以及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商人、运动员等一起共享快乐。

所以,译者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对本土文化知识的导入非常必要,不仅便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对旅游信息的理解,而且还可能激发他们对所宣传旅游景点的兴趣,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 巧妙使用文化类比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思维模式就是通过已知的知识借助类比手段推理出尚不为人所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达到认知的目的。

文化交流过程中,灵活并恰当地运用类比的方法来翻译海南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人物、历史朝代,将会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把三亚比作美国的夏威夷;把南山寺的海上观音比作东南亚的盖迪斯观音;把亚龙湾蝴蝶谷民间中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西方的罗米欧和朱丽叶。

采用这样跨文化类比手法能使外国游客将他们陌生的中国历史年代与他们熟悉的历史或人物所处的年代联系起来,使游客可“以彼知此”而缩短在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差距,消除文化陌生感,以迅速、有效地实现交际和文化传播的目的,同时也能使游客在自身背景文化的基础之上深切感受异国的文化风味,会给外国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认同感,达到宾至如归的效果,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文化差异给旅游英语翻译带来的困扰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旅游从业者仅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还是不够的,要做到既要懂得历史文化知识,又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如历史、宗教、地理、民族、风土人情、风物特产、文化艺术、古建园林、旅游景点、历史典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