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计数

合集下载

化疗 血小板 标准

化疗 血小板 标准

临床上血小板计数要达到正常值的最低限,才能够进行化疗。

血小板计数检测的正常值范围是(100-300)×10^9/L,患者的血小板>100×10^9/L时,才能进行化疗。

另外为了避免化疗导致骨髓抑制,引起血小板严重减少,增加出血的风险,在化疗的过程中或者化疗后需要根据血小板计数值适当调整化疗药物等。

如果血小板计数<80×10^9/L时,患者应该停止化疗,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可以口服升血小板胶囊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增加营养,可以饮食上多补充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牛肉、鸡蛋、瘦肉等,帮助骨髓功能恢复。

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需要应用血小板生成素,比如白介素-11等药物,进行皮下注射,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快速恢复,使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如果血小板计数<20×10^9/L,说明患者出血的风险较高,此时建议输注新鲜的血小板,从而快速纠正体内的血小板水平。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三节血小板计数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三节血小板计数

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是测 定全血中血小板的浓度,是止血凝血检 查最常见的试验之一。
血小板计数的适应证为:
①不明原因的出血。
②排除出血性疾病。 ③化疗和放疗病人的监测。 ④疑为骨髓造血系统疾病。 ⑤疑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消耗 过多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病理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意义
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超过400×109/L时为血小板
增多(thrombocytosis),血小板大于
1000×109/L常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在原因未明
的血小板增多的病人中,约有50%为恶性疾病。 病理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及意义
二、血小板形态检查
(一)正常血小板形态
正常静息状态下,血小板为双面微凸的圆盘形,直 径为1.5~3μm、平均体积为7.2fl的非细胞结构成分。 染色后镜下可呈散在或成簇分布,圆形、椭圆或不规 则。胞质呈淡蓝色或淡红,内含较多的细小紫红色颗粒。 血涂片上,为红细胞数的1/30~1/20,通常每个油镜视 野可见7~25个,分散或3~5成群分布。 参考值: (100~300)×109/L
无大量大型血小板;无异常增多的红、白细胞碎片)。 ◆②用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核对计数结果。 ◆③每份标本最好做2次计数,若2次计数误差小于10%, 取其均值报告;若计数误差大于10%,应做第3次计数,
取2次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
临床意义
生理性改变 每天可有6%~10%的变化。
增多见于:午后、冬季、高原居民、月经后、妊 娠中晚期运动、饱餐后静脉血。 减少见于:早晨、春季、平原居民、月经前、 分娩后、休息后、毛细血管血。
(二)异常血小板形态

血小板计数标准范围

血小板计数标准范围

血小板计数标准范围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所含血小板的数量,通常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和判断出血或凝血异常的疾病。

血小板计数标准范围是指正常人群中血小板计数的参考范围,一般来说,血小板计数标准范围是在每立方毫升血液中含有150-400亿个血小板。

但是,这个范围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因为不同的实验室和仪器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参考范围。

在临床上,血小板计数的标准范围可以作为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增多的重要依据。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甚至严重时可能引发内脏出血。

而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除了用于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外,血小板计数标准范围还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比如在化疗或放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来评估治疗的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来保护患者免受出血风险。

而对于一些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如果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需要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或进行其他干预措施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可以帮助维持正常的血小板计数。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有助于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

此外,适量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也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小板计数。

总之,了解血小板计数标准范围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和及时发现疾病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以保持正常的血小板计数和健康的身体状态。

血小板减少症分度标准

血小板减少症分度标准

血小板减少症是血液疾病的一种,会影响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

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程度可以根据血小板计数来进行分度,具体标准如下:
1.轻度减少: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身体在受到外伤时,容易
出血较多,不好止血。

治则: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中药辨证治疗,定期观察。

2.中度减少:血小板计数在20~50×10^9/L之间,皮肤可有出血点、淤青、瘀
斑,但没有明显的出血症状。

治则:找到原因,选择中药或者中西结合治
疗,定期观察。

3.重度减少:血小板计数在10~30×10^9/L之间,皮肤可出现广泛出血点,瘀
斑,明显的尿血,黑便等,体内可出现水肿,部分人群会出现爆发性出血。

治则:多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及时对症,中西结合治疗控制,定期复查。

4.极重度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

请注意,以上标准仅为参考,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血小板计数偏低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计数偏低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计数偏低是怎么回事血小板计数偏低,也被称为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000到450,000个/微升血液。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50,000个/微升血液时,就被认为是血小板计数偏低。

血小板是一种无色的小细胞片状结构,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并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在全身。

它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在止血和血液凝结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当血管受损并发生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损血管的区域形成血栓,阻止出血。

因此,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引起血小板计数偏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性因素、药物影响、疾病和环境因素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原因:1. 骨髓问题:骨髓是产生血小板的关键器官,任何影响骨髓功能的问题都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

例如,骨髓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可能会破坏骨髓中的干细胞,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2.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骨髓中的血小板生成过程,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

例如,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降低血小板的数量。

3. 免疫反应: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血小板的疾病,会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和减少。

4.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如HIV、乙肝、登革热等,可以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

这些病毒可能会直接感染骨髓中的干细胞,或通过免疫反应的方式导致血小板的破坏。

5. 脾脏问题: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它扮演着清除老化和异常血小板的重要角色。

当脾脏发生问题,如肿瘤或感染时,可能会导致脾脏过度清除血小板,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

血小板计数偏低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有很大差异,取决于个体情况和造成此问题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轻度的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 容易出血或淤血:容易出现皮肤、牙龈出血,鼻出血以及出血不易止住等情况。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液组织细胞,参与了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评估两个方面。

血小板计数是指通过检测单位体积或单位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目来评估血小板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使用血细胞计数仪对稀释后的全血进行计数,得出血小板数目。

间接计数法则是先通过稀释血液,使血小板分散在血液中,然后使用显微镜进行计数,最后通过计算得出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可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判断出血、出血倾向等疾病。

血小板功能评估是指通过相关实验方法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状态。

常用的方法有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凝血时间是指从血液凝固开始到形成凝块的时间,可以通过添加活化因子或添加促进凝血的物质来测试血小板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是指凝血酶形成所需要的时间,也是评估血栓形成能力的指标。

凝血酶原活动度则是通过检测凝血酶原在血液中的水平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能力。

血小板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评估两个方面,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进行评估,进而判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范围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范围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范围1关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医院检查中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也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计数是对血中小板(也叫血小板)数量的测定,以细胞计数/μl为单位,是测定人体血液粘稠性和凝血能力的最常用的技术指标之一。

2血小板计数的参考范围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健康管理常规医学检查指标标准》的规定,血小板计数的参考范围为:正常男性参考范围为150-350×10^9/L,女性为140-320×10^9/L。

3血小板低低血小板症(也称为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低于参考范围,较小疾病可达100×10^9/L以下,严重时甚至可达50×10^9/L以下。

血小板减少症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引起,有病毒性(病毒感染时可由毒性引起)、药物原因(如含有镍、钴、铁元素的药物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免疫原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淋巴瘤等)等原因及其他原因。

4血小板高高血小板血症是指血小板在1000×10^9/L以上,也有高血小板性疾病由慢性压力过度刺激和血小板激素过多引起,症状以疲劳、长期紧张和易受伤为主,临床表现多有出血性发热、发热性出血等症状。

5对血小板计数异常的护理血小板计数异常时,必须采取措施积极治疗,减少低血小板带来的出血风险,增强高血小板症带来的压力。

(1)对低血小板症,可根据病因采取对症治疗,一般采用补液、降压、抗病毒等措施,根据严重程度采取血液浆透析、促小板生成、透皮质醇(Prednisone)等治疗;(2)对高血小板症,若为由内分泌介质(如长链碳酸酯酶、松果体激素)疾病引起,可采取降低内分泌血清激素性疾病治疗,若因肿瘤、病毒等原因引起,可用抗病毒、肿瘤杀灭等治疗。

6对血小板计数异常的预防血小板计数异常是多种疾病的重要指标,要有效预防,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血小板计数异常,及早筛查,及早治疗等是预防的关键。

另外,要坚持正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有效预防血小板计数异常。

血小板标准值

血小板标准值

血小板标准值血小板是一种负责止血的细胞,它们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标准值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正常范围,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了解血小板标准值对于预防和诊断一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400×10^9/L之间。

这个范围是根据大量人群的实验数据统计得出的,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的依据。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而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小板标准值的测定通常通过血液检查来完成。

医生会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得出血小板计数的结果。

这个过程通常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皮肤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这些症状可能意味着机体内出现了某种问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时,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是一种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发现和处理高血小板计数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血小板计数外,血小板功能也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功能是指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些疾病可能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即使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问题。

总之,了解血小板标准值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维护血小板健康的重要手段。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血小板健康,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不能完全排除非血小板有形成分的干扰。 其异常结果仍需镜检复核。
2.普通光学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原理
血液(20μl)经稀释液(0.38ml)稀释和破坏红细 胞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板内,在显微镜下计数一 定范围内(中央大方格内的中央及四角共5个中方 格)的血小板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血小 板数量。
参考值:(100~300)×109/L
2.普通光学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优质的稀释液应同时是: 1)有效地阻止凝血; 2)很快地固定血小板,防止血小板聚集和变
形; 3)溶血稀释液要求红细胞破坏完全; 4)组成简单、容易保存、不长细菌。
2.普通光学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稀释液
草酸铵 :对红细胞破坏力强,血小板形态清楚。为常 规计数方法,草酸铵为首选稀释液。
4.流式细胞仪法:特异、准确、但需特殊仪器和 试剂。是目前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质量保证
检测前 采血 抗凝剂 储存时间
检测中
器材 充池前 摇动血小板悬液2min或200次以上 充池 充池后 静置15min 采血后1h内完成计数 计 数 光线 非血小板 病理干扰
检测后
核准血小板计数的方法:
◆①用同1份血标本制备良好的血涂片,观察血小板数量、 形态和分布情况,进行核对(正常可见8~15个/油镜视野、 无大量大型血小板;无异常增多的红、白细胞碎片)。
2.形态异常:超过10%才有临床意义。1)血小板颗粒减少 2)血小板卫星现象 3)血小板“黏附”红细胞
3.聚集性和分布异常
正常抗凝血外周血涂片可见3~5个聚集成簇或成团, 聚集与散在血小板比为20:1 1)血小板聚集:多为血小板增多,大片聚集。
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 2)血小板成团或聚集减少:多为血小板减少。
染色后镜下可呈散在或成簇分布,圆形、椭圆或不规 则。胞质呈淡蓝色或淡红,内含较多的细小紫红色颗粒。 血涂片上,为红细胞数的1/30~1/20,通常每个油镜视 野可见7~25个,分散或3~5成群分布。
参考值: (100~300)×109/L
(二)异常血小板形态
1.大小异常
1)大血小板:直径>7μm、常为7~20μm。见于巨大 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ITP、MDS等。 2)小血小板:直径<1.5μm。假冒于缺铁贫、再障。
凝血系统
凝血
抗凝血系统
抗凝
纤溶
纤溶系统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概述 血小板(platelet)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
细胞的胞质分割而生成。其生成受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TPO)的调节。
血小板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功能、聚 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是测 定全血中血小板的浓度,是止血凝血检 查最常见的试验之一。
◆②用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核对计数结果。
◆③每份标本最好做2次计数,若2次计数误差小于10%, 取其均值报告;若计数误差大于10%,应做第3次计数, 取2次相近结果的均值报告。
临床意义
生理性改变 每天可有6%~10%的变化。
增多见于:午后、冬季、高原居民、月经后、妊 娠中晚期运动、饱餐后静脉血。
减少见于:早晨、春季、平原居民、月经前、 分娩后、休息后、毛细血管血。
病理性变化 减少与增多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低于100×109/L时为血小板减少 (thrombocytopenia),为临床上出血主要原因之一。
当血小板低于(20~50)×109/L时,可引起创伤出血 或手术后出血;血小板低于20×109/L时有较严重出血。
输注血小板的指征:血小板低于20×109/L,有 出血难止症状。
病理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意义
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超过400×109/L时为血小板 增多(thrombocytosis),血小板大于 1000×109/L常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在原因未明 的血小板增多的病人中,约有50%为恶性疾病。
病理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及意义
二、血小板形态检查
(一)正常血小板形态
正常静息状态下,血小板为双面微凸的圆盘形,直 径为1.5~3μm、平均体积为7.2fl的非细胞结构成分。
复方尿素:尿素可溶解红细胞、甲醛可固定血小板和防 腐,稀释后血小板胀大易辨认 尿素容易分解,试剂容 易失效。尿素不能完全破坏红细胞 。
不破坏红细胞稀释法:复方碘稀释液。红细胞未破坏, 试剂 易长菌,干扰计数,已被淘汰 。
3.相差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准确性高,血小板易 于识别,并可于照相后核对计数结果,是手工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但由于所用仪器昂贵, 临床上较少选用。
见于再障、ITP。 3)血小板散在分布:多为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计数的适应证为:
①不明原因的出血。 ②排除出血性疾病。 ③化疗和放疗病人的监测。 ④疑为骨髓造血系统疾病。 ⑤疑为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消耗 过多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计数检测原理
方法学评价
1.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 :
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可同时测 定血小板、MPV及PDW等多个指标已广泛用于临 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