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病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承载着城市交通和人民出行的重要功能,但长时间的使用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会导致道路出现各种病害。
本文将就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分析。
一、沥青路面病害1. 老化开裂:沥青路面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紫外线的照射会出现老化现象,导致路面开裂。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浅度的开裂可以采用热补修的方法进行修复,对于大面积、深度的开裂则需要进行覆盖或重新铺设沥青面层。
2. 鼓包变形:沥青路面在高温季节或承受过重车辆荷载时会产生鼓包变形。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的鼓包可以采用割开处理,清除杂质后再封补修复。
对于大面积的鼓包则需要重新铺设沥青面层。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1. 坑洞: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承受过重车辆荷载或遭受冻融循环的作用下会产生坑洞。
处理方案:小面积的坑洞可以采用补丁修复的方法进行修补,大面积的坑洞需要进行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2. 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干燥收缩、温差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裂缝。
处理方案:小幅度的裂缝可以采用密封剂进行填充,大幅度的裂缝需要进行铣刨处理,并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三、人行道病害2. 下陷:人行道下陷主要是因为地基不均匀或土壤沉降引起的。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的下陷可以进行打碎、加填的处理,对于大面积的下陷则需要重新进行修筑。
四、排水系统病害1. 结构破损:排水系统的管线或雨水口出现老化、破裂等状况。
处理方案:对于小范围的破损可以进行修补,对于大范围的破损则需要进行更换或疏通。
2. 堵塞:排水系统的管线或雨水口被杂物或沉积物堵塞。
处理方案:可通过清理、疏通等方法进行处理。
市政道路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沥青路面病害、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人行道病害和排水系统病害。
对于这些病害,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以确保市政道路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城市交通运输、人员出行、商业活动等重要功能。
随着市政道路使用的频繁和年限的增长,道路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的使用和交通安全。
对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市政道路常见病害1. 路面破损路面破损是道路病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表现为路面龟裂、坑洞、坷垃等。
这些破损会给行车带来不便,同时也威胁行车的安全。
路面破损的原因主要有: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工艺不到位、车辆超载等。
2. 铺装松动铺装松动是指路面铺装层与基层之间的结合不牢固,出现松动现象。
这种问题不仅给行车带来颠簸感,而且容易导致部分铺装层脱落,形成碎石飞溅,严重时还会导致事故发生。
3. 路肩塌陷路肩塌陷是指道路两侧路基或路肩因为受到挤压而出现下沉、坍塌的现象。
这种病害不仅影响行车的平稳性,而且还会造成道路两侧的排水不畅,导致雨水积聚。
4. 排水设施损坏排水设施损坏指的是道路排水管道、雨水篦子、雨水口等设施受损,不仅影响道路排水效果,还容易导致雨水积聚,形成积水区,增加行车的难度和危险性。
5. 标线褪色道路标线褪色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因为日晒雨淋等因素导致颜色褪去、模糊不清。
这种病害会使驾驶员难以分辨车道和行车方向,增加事故的风险。
二、常见病害的处理方案1. 路面破损的处理对于路面破损问题,可以采取的处理方案包括:修复、重新铺装、加固等。
对于较小的破损,可以采取修复措施,比如使用路面修补剂进行填补;对于较大的破损,需要进行重新铺装或者加固处理。
2. 铺装松动的处理铺装松动的处理主要包括:重新夯实、重新铺装等。
在出现铺装松动时,需要及时进行重新夯实,保证铺装层与基层的结合牢固,避免进一步的脱落和飞溅。
3. 路肩塌陷的处理对于路肩塌陷问题,可以采取的处理方案包括:加固、挖填、重建等。
针对不同程度的路肩塌陷,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确保道路两侧的平稳和排水畅通。
试析市政道路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试析市政道路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市政道路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一直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原因和应对措施。
1. 道路塌陷:道路塌陷是由于施工质量不过关造成的。
原因可能包括土地基础不牢固、施工时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土方开挖和填筑、道路上方的水分渗透进土层等。
应对措施包括增强土地基础承载能力、加强基础施工质量把关、采取防水措施等。
2. 道路裂缝:道路裂缝是由于道路的受力情况不均匀造成的。
原因可能包括施工时没有进行合理的压实、材料选择不当、季节温差较大等。
应对措施包括加强材料的选择和检测、在施工中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进行及时的维修和补缝工作。
3. 道路积水:道路积水是由于道路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者维护不及时造成的。
原因可能包括排水系统设计不当、雨水收集污染严重、道路沟槽疏通不及时等。
应对措施包括优化排水系统的设计、加强雨水收集和净化、定期进行沟槽清理等。
4. 道路标线模糊:道路标线模糊是由于标线材料质量不过关或者维护不及时造成的。
原因可能包括标线材料选择不当、施工质量不合格、车辆和环境的磨损等。
应对措施包括选择耐磨、耐候性好的标线材料、提高施工质量和标线维护水平、加强交通标线的管理等。
5. 道路噪音污染:道路噪音污染是由于交通流量增加和城市环境改变所引发的。
原因可能包括道路交通流量过大、车辆噪音排放超标、建筑物布局不合理等。
应对措施包括减少交通流量、提高车辆噪音控制标准、合理规划建筑物等。
为应对这些常见的质量通病,城市建设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对道路施工的监督,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定期检查道路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维修和改进。
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他们对道路建设的理解和知识,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规范要求。
3.加强规范制定:城市建设部门应制定更严格的道路建设和维护规范,确保施工质量和道路使用质量。
4.加强社会参与:鼓励市民对道路质量问题进行监督和反馈,通过与市民的合作,发现和解决道路质量问题。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它承载着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日常使用,市政道路也会出现各种病害,如路面坑洼、裂缝、破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和交通安全。
对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市政道路常见病害1. 路面坑洼路面坑洼是指因长期使用,路面产生下沉和凹陷的现象。
这种病害会给车辆和行人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夜间或者雨天,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 裂缝市政道路的裂缝也是常见的病害之一,它可能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合理、材料质量差、车辆频繁通过等原因导致的。
裂缝严重影响了道路的平整度和美观性,也加大了维护和维修的难度。
3. 路面破损路面破损是指路面发生了坑洼、裂缝以及表面破碎等现象,可能是由于路基沉降、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的。
路面破损会使得道路的使用寿命大幅缩减,也给车辆和行人带来诸多不便。
4. 排水不畅排水不畅是道路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雨季。
如果道路的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者长期未得到维护,容易导致道路积水和泥沙堵塞,从而加剧路面的破损。
二、相应处理方案分析1. 路面坑洼的处理对于路面坑洼,首先需要对坑洼处进行清理,将坑洼中的杂物清除干净。
然后采用热拌沥青混凝土或者冷拌沥青混凝土进行修补,确保修补后的路面能够与周围的路面紧密结合,达到平整的效果。
2. 裂缝的处理裂缝的处理需要根据裂缝的宽度和深度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处理方案。
对于较小的裂缝,可以采用橡胶沥青封闭剂进行填充和封闭;对于较大的裂缝,需要进行切割和清理后再进行补缝处理,确保处理后的裂缝不再扩大。
3. 路面破损的处理对于路面破损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路面整体的覆盖或者重新铺设。
在路面重新铺设时,需要根据路面的设计及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并确保铺设质量达标。
4. 排水不畅的处理排水不畅的处理需要从源头上解决,即对道路的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引言城市道路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交通流畅、安全和便利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道路使用寿命和用户的出行体验。
本文将探讨城市道路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质量通病1.1 基层处理不当基层作为道路工程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
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基层材料选择不当、压实不到位、无防水措施等。
这些问题导致基层易受水分侵蚀、渗透,加速道路老化和病害的发生。
1.2 道路平整度不达标道路平整度是衡量道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道路平整度不达标的情况,如平整度差大、沉降不均、跳车、旋转滚动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给驾驶者带来不适和安全隐患。
1.3 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路面结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舒适性。
然而,一些工程存在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如沥青稳定性差、砼设计强度不足、路面陷水等。
这些问题会导致道路承载能力不足、易发生坑洼和裂缝,影响道路使用效果。
1.4 排水系统不完善良好的排水系统是保证道路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
然而,一些道路工程中存在排水系统不完善的问题,如雨水的积水、道路中央隆起等。
这会导致道路湿滑、积水以及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防治措施2.1 加强工程监督与检验加强对城市道路工程的监督和检验,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基层处理、道路平整度、路面结构设计和排水系统的检查和测试。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确保施工质量。
2.2 完善施工规范与技术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道路工程的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确保施工过程中符合高质量的要求。
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发展的城市交通需求。
2.3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与技能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施工素质和技能水平。
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市政道路常见病害是指在市政道路的日常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病害,例如路面龟裂、坑洞、路面塌陷等。
这些病害不仅会给交通出行带来不便,还会对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对常见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和维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质量:市政道路的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质量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
如果材料不符合标准要求,容易出现龟裂、坑洞等问题。
如果沥青材料质量不合格,容易出现龟裂、翻破等病害。
2. 静载荷:市政道路在使用中承受着来自车辆和行人的静载荷。
如果静载荷过大或者集中在局部区域,会导致道路表面产生塌陷、坑洞等问题。
货车等重型车辆在道路上频繁行驶,容易导致路面产生坑洞、龟裂等病害。
4. 温度变化:季节性温度变化也是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冬季低温会导致道路材料变脆,容易发生龟裂等病害;夏季高温会导致沥青软化,容易产生坑洞等问题。
根据不同的病害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提高材料质量:加强对市政道路施工材料的质量监督,确保材料符合标准要求,并做好材料的防潮、防腐处理,以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2. 加强交通管制:对重型车辆等静、动载荷大的车辆加强交通管制,通过限制其通行时间和路线,减轻道路的静、动加载荷,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加强路面养护:定期对市政道路进行路面养护,及时修补龟裂、坑洞等病害,利用高质量的材料进行修补,确保修补质量。
4. 对路面防水处理:根据道路特点和区域气候条件,进行适当的路面防水处理,降低温度变化对道路的影响,减少龟裂等问题的发生。
5. 定期检测:定期对市政道路进行巡查和检测,发现病害及时进行修复,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大。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材料质量、静、动加载荷、温度变化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市政道路是城市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的建设维护也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市政道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病害,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交通安全。
本文就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进行讨论。
一、坑洼道路坑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工程质量不达标。
道路建设过程中,如果未能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或施工期间出现了质量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导致道路坑洼。
2.基础结构破坏。
道路基础结构是道路承载能力的重要支撑。
如果基础结构破坏,那么道路就会出现坑洼。
3.不良天气影响。
如大雨、暴雨等极端天气状况,能够导致道路地基及基础结构的破坏,最终引起坑洼。
4.车辆重载。
道路超载是坑洼的主要元凶之一。
车辆轮胎在道路上行驶时,由于摩擦作用的存在,能够破坏道路结构,形成坑洼。
防治措施:1. 建设过程中要按照规范执行施工,严格控制工程质量。
2. 修建路面时要设计良好的排水系统,及时清理雨水堵塞的排水管道。
3.开展道路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基础破损。
4.限制车辆的过载行为,罚款等制裁措施要得以有效实施。
二、路面破裂道路路面的破裂和龟裂,不仅破坏道路美观度,而且影响行车安全,主要原因如下:1.自然环境的影响。
季节性气候转变以及气温变化都能够直接影响路面的形成。
2.道路材料质量的限制。
施工时选材不当、材料质量差、施工工艺不合理等因素都会对路面破裂产生影响。
3.车辆碾压。
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深重的品种常常超重,而车辆轮胎与道路交互作用时,会对道路路面产生冲击力,最终导致道路破裂。
1. 通过对道路材料材质的筛选以及合理的施工工艺,能够减少路面破裂的发生。
2.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防止车辆超限超载。
3.设立合适的监测设备,及时检测道路的变化情况。
4.对已经破裂的路面,能够及时采取维修行动。
三、严重积水本地区年降雨量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道路严重积水的状况。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交通主干道,承载着城市的交通压力,经常会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严重影响通行安全和城市形象。
下面从多个层面分析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基础原因1.设计不合理:在市政道路的设计过程中,过于注重欧式风格、加大绿化面积等美化工作,而忽视了地基压实、排水等基础性的工作,这就容易导致路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
防治措施:加强对市政道路设计考虑基础工作的必要性,提高设计师技术水平,确保每一项基础性工作的实施。
2.材料质量不良:市政道路的材料并非是等量齐观的,因此,材料质量差异较大,会出现路面龟裂、坑槽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材料的检测工作,并将合格的材料作为道路建设的首要选项。
3.施工不规范:市政道路的施工过程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如不合适的外界温度、湿度等都会影响材料的施工效果,长期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
防治措施: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施工过程各项工作制度完好,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二、自然原因1.风蚀、水蚀:在季风等气候条件下,市政道路将遭受风蚀、水蚀等天然破坏,长期积累,对道路构成损害。
防治措施:加强市政道路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及时清理道路污泥和覆盖垃圾,保证道路干燥清洁。
2.震动:市政道路运行车辆不断振动和抖动,在振动频率较高的情况下,会导致路基土壤沉降,形成路面凹陷。
防治措施:加强路面验收工作,确保路面设计质量符合要求,定期检查路面状况,并进行维护和修缮。
三、维护管理原因1.路面养护不到位: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可能会因路面养护不到位而缩短,如不及时维修和更换损坏路面,会导致损坏面积加大,对行车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防治措施:加强市政道路的维护管理工作,及时检查路面状况并进行修复,对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2.破坏行为:市政道路的破坏行为往往不易察觉,跨越停放、乱放鞭炮、乱倒垃圾等习惯,都是导致市政道路破坏的主要原因。
四、结论市政道路的常见病害导致主要原因有基础原因、自然原因、维护管理原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病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由于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此时的环境出现了非常大的改变,尤其是所有城市道路,为和车辆运行的速率等保持一致,就将其扩建的很宽。
不过由于车流变多,而且没有积极地对其维护,此时使得病害发生。
文章论述了常见的一些不利现象以及具体的应对方法。
标签:市政道路;波浪;车辙
所谓的市政道路,是说用来联系城镇以及附近的区域的,确保车辆以及人员能够有效地通行的,方便群众生活以及各项活动开展的一种道路,它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基建项目。
其发展水平,和相关的建设工艺以及科技等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虽然是这样,不过因为其建设项目持续的变多,参加建设的单位和工作者的数量也增多了。
由于它的能力存在差异,建设活动又不是很精确,建设时期的品质管控体系也存在问题,很多的不利现象使得道路面对一些不良的情况。
1 病害的形成缘由
1.1 主观性的内容
问题出现的关键缘由是建设品质较差,因此在道路的使用中会出现非常多的不利现象。
一些单位只是关注利润,在建设的时候使用劣质材料,或是以过低的价位获取项目。
此时为了获取利润,只能是通过一些不合理的方法来开展建设工作,很显然品质就无法维护了。
1.2 客观原因
作为道路的基础,路基的品质关乎到整个道路的品质,因为设计不当或者是建设的时候不关注品质而导致出现下沉以及跳车之类的不利现象。
对于路基来讲,回填的密实性以及强度等是确保表层稳定的关键内容,同时还是路基建设时期要高度关注的内容。
对于道路来讲,因为部分区域的厚度太大,填土不合理等等导致路基构造在管体中出现裂痕,无筋管也出现沉陷、压扁的问题。
关于路面问题,由于对路面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控制问题,常常导致路面局部沉陷、破裂,有的路面出现起砂、表皮脱落、裂缝等问题。
2 混凝土路面中的不利现象以及应对方法
2.1 表层不平
波浪,沥青撒布不均形成油垄,经过行车不断撞击而造成高低不平;壅包,如果面层不是很厚,或者是它和基层连接的区域没有粘结好,容易导致此类问题;坑槽,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容易产生。
应对方法如下,对于小的波浪,一般可以在夏天的时候,使用强行压实的措施来应对,对于那些大面积的必须使用热拌材料来对其处理。
对于壅包常用铲平的措施来应对。
坑槽处治的方法是将坑槽范围挖成矩形,槽壁应垂直,在四周涂刷热沥青后,从基层到面层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材料填补,并予夯实。
2.2 没有处理好施工缝
对于沥青道路的各类建设缝来讲,因为没有合理的压实,导致其出现台阶以及松散等问题。
应对方法。
对于冷接缝,一般是结合相关的建设规定来设置,当摊铺新材料的时候,要把已经处理过的的道路外层区域,使用切割设备来处理,要确保切线是平顺的,而且要保证它的侧壁是竖直的,涂刷0.3kg/m2~0.6kg/m2粘层沥青,然后再摊铺新料。
2.3 其他通病
泛油,由于混合料中沥青用量偏多,沥青稠度太低引起的;啃边,沥青路面边缘不断缺损,参差不齐,路面宽度减小。
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可以根据泛油的轻重程度,采取铺撒较粗粒径的矿料予以处治;对啃边的处治方法是设置路缘石、加宽路面、加固路肩。
3 常见的不利现象以及具体的应对方法
3.1 混凝土板块裂缝
因为没有做好养生活动,表层被风干,此时就会发生一些细小的缝隙。
因为角落地方的基层不能够很好的连接,此时导致其受力性增加,而下沉现象就更加的显著了,进而发生了下落问题,不具有支撑性,角落地方发生细小的缝隙;切缝时间过迟,造成收缩裂缝和开放交通后路面基层有下沉致使板块折裂;由于施工操作失误或原材料问题产生裂缝。
使用的应对方法。
当开展好浇筑活动之后,要切实的按照规定的时间而开展养护活动,在养护的时候要保证其有充足的水分,不应该受到光照等干扰。
一般养生时间要超过两周。
对于角落地方要更加的关注振捣的意义。
3.2 胀缝处破损、拱胀、错台、填缝料脱落
由于胀缝内的滑动传力杆位置不正确、胀缝下部嵌缝板与上部缝隙未对齐、胀缝材料不良或填灌工艺不当等原因造成混凝土路面在运营一段时间后,胀缝两侧的板面即出现裂缝、破损、出坑,严重时出现相邻两板块错台或拱起,胀缝中的填料被挤出路面被行车带走。
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胀缝设传力杆的,传力杆必须设在板厚中央处;填缝
料要选择耐热耐寒性能好,粘结力好,不易脱落的材料;填料不宜填满缝隙全深,最好在浇灌填料前先用多孔柔性材料填塞缝底,然后再加填料;接缝产生挤碎面积不大,只有1cm~3cm的啃边时,可清除接缝中杂物,用沥青砂或密级配沥青混凝土补平夯实,当挤碎较严重时,可用切割机械将挤碎部分切出正规和直壁的槽形,然后清洗槽内杂物并晾干,用沥青砂或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夯实补平。
4 提升道路品质的方法
4.1 积极地开展路基建设时期的品质管控活动
对路基的防治是道路防治首要考虑的问题,将路基建设的工程交与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施工单位,从而保证在路基回填和沟槽回填中,能够使其厚度、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在路基地面的建设中,严格控制坡度,对一些坡度较陡的地面,应该设计成台阶。
而对于其长、宽度控制,可以充分利用水平分层的方法对其进行分层填筑,使得其长宽的比例均衡;对于沟槽回填土时,应该对台阶的高、宽度进行合理的把握,按照路面的平行线,对其进行分层填土,台阶的宽度要大于等于1米。
4.2 开展好场地的检查活动
当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的时候,要做好场地的检查活动。
必须经由细致的分析才可以得知问题,进而有序的处理,此时才能够防止不利现象发生。
在建设的时候要切实的按照相关的法规体系来开展活动,此时才可以保证建设活动的品质优秀,保证安全性。
施工中要依照施工设计方案的标准依合同进行施工,控制好路面施工中基层和面层的压实度及强度。
做好施工中的自检及联合检查,把工程的各项技术指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4.3 建立完善的建设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
任何优秀的项目管控体系,都可以对项目的规划以及监理等带来合理的参考信息。
从初始时期到完工时期,要对项目的所有机构开展综合化的管控。
关于道路工程的招标,应该防止垄断现象的出现,开放工程市场,让工程技术、质量过关的施工单位进行合理的投标;树立合理的评价等级制度,即在施工过程中,对各个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检测单位等进行严格的考核,从而对工程质量管理进行合理的奖惩制度。
5 结束语
总的来讲,导致道路发生不利现象的要素非常多,因此要切实的结合相关的要素开展综合化的应对活动。
而且在建设时期要保证合乎技术以及品质等的规定。
作为建设者要在活动的时候开展好防范工作,要切实的结合规定开展,关注品质,此时才能够尽最大程度的避免不利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JTGF30-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2]钱月香.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质量病害的成因及其对策[J].山西建筑,2006,32(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