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赏析之黎族

黎族服饰

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Wu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来越发现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精华部分,并开始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其中黎族服饰无论在其造型上、选材上,还是它的图案上,技术上都值得现代服饰的学习与应用。

关键词:黎族服饰简介服饰特色现代应用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琼海、定安等市县。黎族传统服饰是黎族社会历史经过漫长的发展而形成,它根植于黎族的社会生活中,凝聚着黎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对现代服饰的设计理念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传统的黎族服饰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男

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

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

翎,下装有三种不同大

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

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

脚颈。蓄发堆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

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

成勇武的“英雄结”。

女子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领口用白绿

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花筒裙,裙的合褶设在前面,由几种不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

二、黎族服饰特色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一)特色

1、黎族筒裙——黎族妇女最喜爱的服装,是用手工纺纱织成的裙子。由于裙头裙脚同样宽窄,无褶无缝,状似布筒,故名筒裙。筒裙有长筒、短筒之分。不管长筒、短筒,底色都只有黑、蓝二种,另用各种彩色线织成花、鸟、虫、兽、人物花纹或几何图案。

2、黎族织锦——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交织而成。黎锦的品种有妇女筒裙、上衣、被单、头巾、挂包、披肩、鞋帽等。黎锦的图案有马、蛇、孔雀、以及竹、花卉、水、云彩等,大多由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在色彩上,善于运用明暗间色,色彩对比强烈。

3、图腾文化——图案是彝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服饰乃至整个民间美术体系中都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图腾象征着他们所崇拜的偶像,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老虎的头和蜘蛛、羊、蛇身、豹子等整合为意象的形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二)影响与运用

1、筒裙,筒裙纹样宽窄相间错落有致,高雅大方,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不仅是人们日常休闲服装,而且逐渐成为办公室职业裙装的主流造型,筒裙在演变过程中筒裙的款式更加丰富,颜色更为多彩。

休闲筒裙职业筒裙改版的连衣筒裙

2、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不易褪色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

纹精美,配色调和,结实耐用,在现代的运用较为普遍,无论在衣物上,家庭装修上都可以用到黎锦。

黎锦披肩黎锦床单黎锦抱枕

3、图腾,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由个性,众多设计师参照中国传统服饰上的各种花草、动物图案,将这些图腾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表达出对美好的强烈愿望使得现代服饰更加富有意义、更加多元化,由此中国元素在国际T台上更为常见。

飞鹤龙

4、黎族服饰通过其造型通过其造型、材料等呈现出来的浓烈、粗犷、直白、简朴、纯真等特有的性格为现代设计师们所沿用,黎族服饰大都以黑色为基调,将其他艳丽的色彩或点缀或大面积穿插其中,从而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黎族服饰特色,黎族服饰对于色彩的大胆运用给了现代服饰一定的启发。

现代黎族服饰:

服饰是一个民族最为显著和直接的外在标志,黎族服饰美在形式,美在色彩,美在内涵,我们应该多多关注少数民族服饰,取其精华,将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元素应用于现代服饰之中,更能满足现代人对美的需求,让风韵独到的中国化服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杨源、何星亮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黎锦制造工艺》刘超强达瑟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10

【3】《少数民族服饰赏析》杨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

【4】《服装色彩》郑军刘沙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部分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黎族服饰纹案有哪几种及其含义

1、黎族服饰纹案有哪几种及其含义? 《婚礼图》,发现于海南岛的古崖州。它忠实地把黎族婚娶礼仪习俗中的“迎亲”、“送新娘”、“送彩礼”和“拜堂”等情节,集中反映在织锦图案上。它描绘了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画面。其场面广阔,热烈壮观,内容丰富。在这里,我们除了赞叹黎族织锦技艺高超外,它还能为研究和了解黎族风俗习惯提供资料。从中可以看出黎族婚礼仪式和汉族的婚礼也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从而了解到在历史上的黎汉民族的交往和互相影响及其文化的渗透。 《纺织纹》,“男猎女织”,自古以来都是黎族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创作取材的主要源泉之一。《狩猎纹》和《纺织纹》是互相联系的。《纺织纹》反映的是众多女性在纺织的画面。制作者采用均齐式平视体的表现手法,描绘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在自己的家里纺纱、错纱、挑花织布。画面中的每一格标中间安排一个人纹图案,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的黎族人民,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纺织。人纹头顶上是房屋,屋外高悬着许多兽骨,表示猎获丰收,人丁兴旺。 《狩猎纹》在黎族地区的农村,每到春冬农闲时节,村里就得组织男子放狗进山围猎,女子则在家里进行农田管理、纺织以及各种活动。每次围猎前必须举行宗教仪式,获得猎物实行平均分配,猎狗也得一份。黎族妇女把这种狩猎生活反映在织锦图案上。我们将这幅纹样图案,取名为《狩猎纹》。《狩猎纹》分前幅后幅两部分。前幅主要是描绘黎族集体打猎归来的欢悦场面。后幅内容为猎人家里挂着一定数量野兽的下颌骨,表示屋的主人是打猎能手。精明的猎人是

机智勇敢的象征,在黎族人民中享有较高的荣誉,并获得众人的尊敬。作品构思巧妙,形象生动。 《青蛙纹》图案在民间流传很广,黎族地区有的用它作门帘、窗花,有的将它织绣在服饰上。据了解,在黎族人民传统的观念里,青蛙表达母爱和用于“辟疫”。 《龙纹》是流行在白沙、琼中一带最为普遍的黎族服饰图案。一般以白布做底白,然后纹上红、黄、绿和黑色做垂直线,把黎锦重表现、重创造、追求情韵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不仅仅是追求形的酷似。它的色调跳跃,对比鲜明,线条清楚。人们在欣赏和使用它的同时,自然会产生美的联想。龙纹在历史上称之为“夏以龙为图腾,禹受禅基时,蟠龙迅速从藏身之地飞出来。夏王朝在旗上画着两龙相交的纹样”。在黎锦双面绣上的龙纹,据考证有二种类型:一是爬行龙,一般作横向平直。龙头向前,身躯作爬行状,额顶有角,躯下有足,图案多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接近几何图案,纹样简练。二是蛟龙纹样,其结构较为复杂,呈腾飞状,头上双角,与云纹结合同时出现。黎族人民把龙当作高贵、华丽、吉祥、幸福和美好的象征,在个别支系中把龙当作图腾崇拜。在黎族民间传颂着的龙,不仅能呼风唤雨,而且善良、勇敢,热爱人间生活。有个民间传说:有一年出现罕见的大旱,大地干裂,是龙帮助黎民呼风唤雨种下山兰并获丰收。 2、黎族纹身的内涵及价值? 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

黎族服饰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一)女子着装 黎族女子服装上装色彩基本上是黑、蓝两种,平面直线裁剪,无领无纽,对襟或贯头式。下装为织花筒裙。服饰的款式与颜色比较多变与鲜艳,有对襟与偏襟、直领与圆领,有纽与无纽之别,上衣也有缀以贝壳、铜线、穿珠等饰品。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筒裙的长度从短在膝上到长及脚踝而各具特色。如沿海平原地区妇女多着长筒裙,深山地区妇女多穿中

首先给大家展示的是黎族服饰中的美孚方言

首先给大家展示的是黎族服饰中的美孚方言:美孚方言妇女穿长裙折在前,织花。衣服为方领对襟上衣,衣边绣花。该方言妇女筒裙比其他方言的妇女筒裙都要宽长。 孚方言男子服饰下服是由两条方形的粗布裁剪成。穿戴时仅仅从腰部伸到膝盖。上衣袖边及 上衣领前下面以暗褐色棉布连成,上衣无领,仅有一颗纽扣 杞方言黎族妇女所居住的地理环境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区,所穿的筒裙都是长至膝的筒裙。筒裙色彩十分鲜艳,图案纹样丰富。以人形纹为主,动物纹为辅,也有植物纹样。 杞方言男子腰布由前后重叠的两条同样的布构成,上衣没领子,没袖,也没钮扣,仅有一条小绳子系着,多是敞开前胸。上衣为自然色彩,灰色较多。 哈方言妇女织锦多以绣为技,常见的花纹图案有人纹、菱形纹等。有穿长筒裙和短筒裙。长裙长至小腿多折于右侧衣服有领有扣开襟。短裙遮住膝盖。衣服多为黑和蓝色。 。 哈方言男子腰布前面下端的布条绣有小小的波纹和几何图案。上衣有袖,但都很短。上衣下面常垂着8~12厘米的流苏做为装饰。料以木棉布或野生麻粗 布。(哈方言特殊服饰,也称“大麻衣”。这种大麻衣宽而大,整条长至膝盖下部,是奥雅在“做鬼”时穿用的。一般不需要染上色彩,多为原麻色。) 润方言妇女穿短筒裙,其裙子在各方言黎族妇女中最短,筒裙上下仅长28--38厘米。衣服为贯首衣。衣边两侧绣花多为龙纹鸟纹马纹等。头裹大黑头巾尾部绣花 润方言男子的丁字裤较简单,规格不大,仅能掩盖羞处。上衣受汉族影响较早,故而是汉服基础上加以改造成为黎族特色的刺绣上衣。 赛方言服饰主妇女身着各种浅色高领镶边右大襟上衣,与汉族服饰有相似之处。下穿长筒裙,达小腿部。筒裙花纹简单,多为成组细小的几何形花纹,有的为彩条花纹。 赛方言男子下穿长不过膝的吊裙。吊裙织有黑色或青色的几何形花纹图案。上衣是用棉或麻纤维织成的粗布料,长袖开胸,无领,无扣,胸前仅用一对小绳代替钮扣。 总结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石灰浸泡晒干而成。黎族祖先利用这种树皮纤维来缝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称为“树皮

民族服饰

国内少数民族服饰知识 (1)黎族服饰——“被列为朝廷贡品” 黎族家庭手工纺织技术历史悠久,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族的纺织技术高超,姑娘们用并不复杂的纺织工具,亲手织出最精美的服饰。显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本质,寄托她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由于质地细腻,色泽艳丽,被列为朝廷贡品。 (2)别有韵味的黑衣壮服饰 黑衣壮服饰至今仍然保留着最为传统、最具有民族特点的内涵的壮族服饰。黑衣壮穿戴上讲究实用,款式大方,朴素美观,别有韵味。黑衣壮以崇尚黑色与其历史文化有关。古时候,黑衣壮就规定族认一律穿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作为族群标记,沿袭至今。“黑衣壮”也因此而得名。 (3)纳西族服饰——“披星戴月” 纳西族的服饰古雅纯朴,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其服饰中,最具特色之处就是纳西族妇女的羊皮背饰,一般用羊皮制成,披于背部,故俗称为“羊皮披肩”,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象征纳西族人民勤劳勇敢,以辛勤的劳动换取甜蜜生活的炽热感情。 (4)以黑为质,以红为饰的佤族服饰 佤族,源于我国古代的“百濮”族群,分布在云南西南部怒山山脉南段,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广大山区。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地。历史上称这一片山区为“阿佤山”。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的特色。 (5)素雅、轻盈,自成一格的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长期生活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我国东北地区。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 (6)庄重大方、新颖别致的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是我国古越人的后裔,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我国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布依族就进入了农耕社会,至今仍从事农业,其服饰鲜明地反映了温带气候和农耕经济文化特色。布依族服饰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他们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7)端庄得体,朴素大方的壮族服饰 壮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河池、百色、柳州四个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壮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8)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9)“俗尚检朴”的土家服饰 世居于湘鄂川黔边沿地区的土家族,是一个精于纺织刺绣的民族。早在秦汉时代,土家族的先民就已能用大麻织成一种精细的"布"。土家族的服饰,平时简洁朴素,便于生产劳动。

民族服饰赏析之黎族

黎族服饰 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Wu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来越发现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精华部分,并开始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其中黎族服饰无论在其造型上、选材上,还是它的图案上,技术上都值得现代服饰的学习与应用。 关键词:黎族服饰简介服饰特色现代应用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琼海、定安等市县。黎族传统服饰是黎族社会历史经过漫长的发展而形成,它根植于黎族的社会生活中,凝聚着黎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对现代服饰的设计理念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传统的黎族服饰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男 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 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 翎,下装有三种不同大 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 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 脚颈。蓄发堆于头顶,再缠数丈长的包头帕, 把前面缠裹成尖堆状,斜插额前的头帕外,做 成勇武的“英雄结”。 女子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领口用白绿

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花筒裙,裙的合褶设在前面,由几种不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 二、黎族服饰特色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一)特色 1、黎族筒裙——黎族妇女最喜爱的服装,是用手工纺纱织成的裙子。由于裙头裙脚同样宽窄,无褶无缝,状似布筒,故名筒裙。筒裙有长筒、短筒之分。不管长筒、短筒,底色都只有黑、蓝二种,另用各种彩色线织成花、鸟、虫、兽、人物花纹或几何图案。 2、黎族织锦——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交织而成。黎锦的品种有妇女筒裙、上衣、被单、头巾、挂包、披肩、鞋帽等。黎锦的图案有马、蛇、孔雀、以及竹、花卉、水、云彩等,大多由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在色彩上,善于运用明暗间色,色彩对比强烈。 3、图腾文化——图案是彝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服饰乃至整个民间美术体系中都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图腾象征着他们所崇拜的偶像,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老虎的头和蜘蛛、羊、蛇身、豹子等整合为意象的形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二)影响与运用 1、筒裙,筒裙纹样宽窄相间错落有致,高雅大方,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不仅是人们日常休闲服装,而且逐渐成为办公室职业裙装的主流造型,筒裙在演变过程中筒裙的款式更加丰富,颜色更为多彩。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特点含图

1、汉族 2、蒙古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

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56民族服饰特点的介绍

56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1、蒙古族(měng gǔ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2、回族(huí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3、苗族(miáo zú)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4、傣族(dǎi zú) 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 5、傈僳族(lìsùzú)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6、藏族(zàng zú)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饰的最基

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7、壮族(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8、朝鲜族(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9、高山族(gāo shān zú)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10、纳西族(nàxīzú)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 11、布朗族(bùlǎng zú) 布朗族穿着简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男子穿对襟无领短

黎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8998737.html, 黎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作者:瞿蕾蕾 来源:《艺海》2012年第01期 [关键词]黎族服饰表现象征艺术性 [摘要] 黎族服饰具有典型特色,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品格和追求,而且浓缩了黎族人对自然最基本的认识。黎族的服饰制成技术对中国传统服饰以及纺织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原服饰中的部分图案甚至原封不动地保留了黎族服饰中的原始形式。对黎族服饰艺术、图案及文化内涵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探索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传承与流变、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黎族是海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其服饰的艺术特征代表了中国为数不多的热带民族的服饰艺术成就。黎族服饰更是具有典型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之一,它不仅代表了该民族的品格和追求,而且浓缩了黎人对自然最基本的认识。 从历史传统来看,黎族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黄道婆以远,正是她将当时海南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到了江南(松江府),才极大地促进了内地纺织及服饰的发展。所以,追根溯源,黎族的服饰及其制成技术对中国传统服饰以及纺织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原服饰中的某些图案甚至原封不动地保留了黎族服饰中的原始形式。 因此,对黎族服饰艺术、图案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探索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传承与流变、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功能价值意义方面来看,黎族服饰符合服饰的一般规律: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黎族服饰的花色、面料等方面都比较简单;而在庆典、仪式等活动中,往往艳丽多姿;从服装的款式来看,黎族服饰主要还是用于仪式庆典等活动;从服饰的图案和纹路来看,它保留了大量的文化传统。 黎族服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图案上,它在三个方面抒写了黎族服饰的艺术成就:一、自然的亲和——表现性;二、自我的抒写——象征性;三、民族精神的复现。 一、自然的亲和——表现性

中华56个服饰特色

中华56个服饰特色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景观和独特民族特色的国家,其中服饰文化也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下面介绍了中国56个民族的服饰特色: 1. 汉族:汉族服饰以汉服为代表,注重华丽和庄重的特点。 2. 壮族:壮族服饰以色彩斑斓和纹饰繁复为特点。 3. 满族:满族服饰注重金丝刺绣和辽国风格。 4. 回族:回族服饰以蓝、白、黑三色为主,设计简约而得体。 5. 苗族:苗族服饰以手工绣花为特色,色彩艳丽。 6.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服饰以线为主要材料,细致而精美。 7. 彝族:彝族服饰以色彩缤纷和银饰为特点。 8. 土家族:土家族服饰注重色彩明亮和纹饰繁复。 9.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多以骑马服为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英勇和豪迈。 10. 藏族:藏族服饰注重藏袍和挂带的细致刺绣。 11. 布依族:布依族服饰以黛色为主,设计简洁而大方。 12. 朝鲜族:朝鲜族服饰以白色和色彩鲜艳的刺绣为特色。 13. 侗族:侗族服饰注重色彩纯正和刺绣精美。

14. 瑶族:瑶族服饰以银饰和纱质为主要元素。 15. 白族:白族服饰以白色为基调,注重刺绣和花边的装饰。 16. 土族:土族服饰以色彩艳丽的刺绣和羊毛为特点。 17. 哈尼族:哈尼族服饰以鲜艳的色彩和手工编织的腰带为特色。 18.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服饰以皮草和装饰丰富为特点。 19. 傣族:傣族服饰以饰有银饰和纽扣的鲜艳服装为主。 20. 黎族:黎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和手工织物为特色。 21. 僳僳族:僳僳族服饰以横斜纹织物为主,注重色彩对比。 22. 佤族:佤族服饰注重绣花和插珠的装饰。 23. 畲族:畲族服饰以黑色为主要色调,注重刺绣和编织。 24.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以羊毛为主要材料,注重保暖和舒适。 25. 拉祜族:拉祜族服饰以麻质为主要材料,注重简约而实用。 26. 水族:水族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注重印染和刺绣。 27. 东乡族:东乡族服饰以十字绣和镂空刺绣为特色。 28. 纳西族:纳西族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注重织物和刺绣。 29. 景颇族:景颇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和金饰为特点。 30.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服饰以皮革和金属装饰为特色。 31. 土族:土族服饰以色彩明亮和图案变化丰富为特点。 32.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服饰注重刺绣和流苏装饰。

黎族、苗族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首长独有的风俗习惯。黎族的服饰有别于其他民族,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黎族妇女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穿桶裙,头发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银簪。黎放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船底形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上面住人。黎族的历法与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命名,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盛行的节日在:春节、元宵、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五的鬼节、中秋节、冬节(冬至日)等,其中以春节最为隆重,其次是三月三。 聚居在海南岛的黎族人是该岛最早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海南岛内的黎族居民现在已有120万人口,他们大多居住在地势较平缓的山麓、盆地、丘陵、山区或盆地临河处,同村聚居的一般是一个血缘集团的人,一般十多户至一百多户不等,过去他们的住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其建筑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有船底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屋顶每二三年就要更换一次茅草;船底形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屋子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上住人、下放养畜禽,这就是“干栏”式建筑。而今大多数黎族同胞随着生活的改善,已住上与汉族基本相同的宽敞明亮的瓦房。 黎胞的服饰仍保留传统式样,妇女都扎球形发髻于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上衣边沿皆绣花,有对襟与偏襟、直领与圆领、有纽与无纽之别,上衣也有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装饰品。头巾式样花色和系法也因地区而别,各有特色。黎族男子的服饰很简朴,以红布或黑布缠头,有如角状和盘状的。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吊坠”。黎家妇女解放前有纹身习惯,刺纹部位遍及脸、颈、上身、手臂和腿部,一般以平行的双线纹和点线纹为主。 黎胞心地善良,热情好客,也有一套接待客人的规矩。如有客人来,主人先在门口迎接,拿出烟叶、烟筒和火种,请客人在庭院内抽烟、休息片刻然后请入屋内饮酒,酒席上宾主分两边对坐,若是男客先喝酒后吃饭,女客先吃饭后喝酒;一般是边饮酒边对歌,场面热闹。黎胞进食的习惯是一日三餐,主要粮食是稻米,其次是番茨、玉米、木茨等杂粮。山兰香糯黎族特区的珍贵特产,清香可口。他们往往是一天煮一次饭供全天食用;黎胞还有独特的野炊,砍下竹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剖开竹筒取出干饭,便可食用,这就是闻名的竹筒干饭。 黎族有本民族的历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名称命名,顺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图片及介绍

中国56个民族服饰及简介大全 某著名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服装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人生的五光十色仅可以在上面精彩上演。更何况是我们56个民族,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 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 民族服饰更成为它们最大的魅力所在。 1、汉族 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民国妇女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2、壮族

壮族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3、满族 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还崇尚白色。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铁烫绘的方式绘制在兽皮和毛毡面料上。 4、回族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头、颈、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银饰,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6、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 7、土家族 土家族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8、彝族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1. 汉族服饰: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其服饰特点是色彩丰富多样、样式简洁大方。男性常穿长衫和直裤,女性则穿旗袍或汉服。 2. 蒙古族服饰:蒙古族的服饰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草原上的生活。男性穿长袍、肚兜,女性则以褂子为主。 3. 回族服饰:回族的服饰特点是朴实大方,以黑色和白色为主。男性常穿白色长袍,女性则穿黑色长褂。 4. 藏族服饰:藏族的服饰多以红色和黑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常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袍配上大披肩。 5. 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的服饰多以彩色为主,富有民族特色。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彩色褂子。 6. 壮族服饰:壮族的服饰以青色和黑色为主,多有刺绣和银饰。男性常穿袍子和裤子,女性穿半臂褂子。 7. 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服饰以红黑为主色调,样式简洁大方。男性穿短衣和短裤,女性则穿百褶裙。

8. 朝鲜族服饰:朝鲜族的服饰以彩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穿白色长袍和宽松裤子,女性则穿彩色长裙。 9. 满族服饰:满族的服饰多以红色为主,富有浓厚的宫廷特色。男性穿长袍和长裤,女性穿旗袍或长裙。 10. 侗族服饰:侗族的服饰以彩色为主,样式独特。男性常穿 上衣和长裤,女性则穿长裙和披肩。 11. 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样式别致。男 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褂和长裙。 12. 白族服饰:白族的服饰以白色和蓝色为主,有浓郁的江南 水乡风情。男性穿上衣和裤子,女性穿白色长袍和长裙。 13. 土家族服饰:土家族的服饰以灰黑色为主,样式简单大方。男性穿短袍和裤子,女性也穿短袍和裤子。 14.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的服饰多以彩色和白色为主,富有民 族特色。男性穿长衫和长裤,女性穿旗袍和长裙。 15. 傣族服饰:傣族的服饰以红色和白色为主,样式独特。男 性穿上衣和长裤,女性穿长袍和长裙。 16. 黎族服饰:黎族的服饰以黑色和蓝色为主,有浓郁的海洋 风情。男性穿短袍和裤子,女性穿长褂和长裙。 17. 布朗族服饰:布朗族的服饰以彩色和黑色为主,样式别致。

怎样从服装上区别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

阿昌族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特点 1.汉族 2.蒙古族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4、藏族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苗族姑娘喜戴银饰.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7、彝族

黎族民俗文化特点与意义

黎族民俗文化特点与意义 摘要: 一、黎族民俗文化特点 1.语言特点 2.服饰特点 3.饮食特点 4.节日习俗 5.民间艺术 二、黎族民俗文化意义 1.历史传承意义 2.民族认同感 3.文化多样性意义 4.旅游资源价值 5.文化交流意义 正文: 黎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特点与意义独具魅力。 一、黎族民俗文化特点 1.语言特点:黎族的语言独具特色,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族方言种类繁多,内部差异较大,但无论是哪个方言,都表现出丰富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点。

2.服饰特点:黎族服饰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男子传统服饰为对襟无扣衫,妇女则穿着筒裙、花衬衫等。服饰上的图案、花纹独特,展示了黎族民间工艺的高超技艺。 3.饮食特点:黎族饮食以米饭、薯类为主,兼食鱼肉、禽肉等。独特的烹饪手法,如烤、炖、煮等,使黎族饮食味道鲜美,富有营养。 4.节日习俗:黎族节日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三月三”、“赛龙舟”等独具特色的节日。在这些节日里,黎族人民通过祭祀、歌舞、竞技等活动,展现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间风情。 5.民间艺术:黎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如歌舞、戏曲、雕刻、绘画等。其中,黎族歌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竹竿舞”、“打柴舞”等,既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黎族民俗文化意义 1.历史传承意义:黎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黎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2.民族认同感:黎族民俗文化是黎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黎族民俗文化传承了民族优秀传统,使黎族人民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文化多样性意义:黎族民俗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黎族民俗文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黎族服饰韵悠长

黎族服饰韵悠长 黎族服饰韵悠长 8月14日晚上在海口人大会堂演出的那场"黎风古韵锦绣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秀场,让古老的织锦技艺再次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黎族服饰是黎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是黎族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其中黎锦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入选了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将黎族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展现黎族的民族文化精髓,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黎族服饰文化,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注入浓郁的民族色彩。这几天摄影天地里相关美图让人眼界大开,掀起了宣传黎族文化的热潮。为了更好的理解黎族服帖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黎家在上片的同时,找了一些资料一并发上供各位雅赏。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据《后汉书》卷86《南蛮列传》记载:"武帝末(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在当时,黎族人民穿的贯头上衣,就是用"广幅布"做成。这种布料是黎族妇女利用多年野生木棉制作而成的。关于木棉,《尚书?禹贡》就有这样的记述:"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三国吴国人万震也在他的《南州异物志》中写道:"五色斑布似丝布,吉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绚,细过丝绵。人将用之,则治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轴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一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唐代中叶,黎族妇女用同样原料织成被子、食单(桌布)和盘斑布,被列为上贡封建朝廷的珍品。宋代志书更多地记录了黎族妇女在棉纺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在宋人笔记

海南黎族服饰浅考

海南黎族服饰浅考 海南岛主要居住有黎族和苗族两个少数民族。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和开拓者,也是我国最早从事棉纺织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岛夷卉服,蕨篚织贝”是对海南岛先民从事纺织业的记载。“贝”指吉贝,在黎语中是棉花的意思。秦汉时,黎族人民生产的“广幅布”更是驰名海内。据《后汉书》记载:“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说明当时黎族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宋末元初,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流落崖州,曾虚心学习黎族人民先进的纺织技术,并结合汉族的织造技术,大胆革新,发明了脚踏纺车,改革了织机,为发展我国的棉纺织事业作出了贡献。 据考古资料证实,黎族先民早在一万年以前就已在海南岛上劳作生息。在长期的繁衍、迁徙发展过程中,黎族形成了几个方言群体。按习惯沿用的五个支系方言群的称呼是“侾”、“杞”、“赛”(加茂)、“润”、“美孚”。五个支系的服装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支系,由于居住的地理位置不同,不同乡镇的服装也有所区别。但总体上不失其共同特征:女子服装上装色彩基本上是黑、蓝两种,平面直线裁剪,无领无纽,对襟或贯头式。下装为织花筒裙,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筒裙的长度从短在膝上到长及脚踝而各具特色。如沿海平原地区妇女多着长筒裙,深山地区妇女多穿中筒裙

或短筒裙。这正反映出服装形制的确立是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需要相关联的。 侾黎主要分布于海南黎族自治州的西南部,以乐东为中心,加上三亚、东方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也有部分散居于白沙、昌江、陵水等地。黎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是黎族人数最多的一支。黎男子上衣多为麻织、原色,衣底边缘留穗,下身穿三角布。女子上衣为大襟,是汉化的产物。裙装有长筒裙和中筒裙之分。靠近沿海汉区的多穿着长筒裙,花纹不明显,通常为横条纹或水波纹。山区地带妇女多头裹黑巾,穿着中筒裙;上衣开襟无领,襟边系铜钱,胸前佩带银制项圈。“罗勿”妇女还将长短不同的衣服互套,不掩盖花纹,以显示心灵手巧。乐东县志仲镇黎妇女服装装饰纹样以蛙纹、几何纹为主,黑底色上红、白、蓝、绿纹相间。 杞黎主要分布在保亭、琼中、通什市、乐东尖峰。陵水大里,昌江王下也有部分居住。杞黎支系约占黎族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四。杞黎男子在额前结发,头缠红布或黑布,上身穿无扣麻衣;下身前后围着两块方布,红巾束腰,颈戴数十个铜钱串成的项圈,手绑红色或蓝色绒线以祈求平安。妇女头戴方格纹头巾,上衣为蓝黑色,无领长袖,无扣开襟,衣襟两边各有一行铝质扁圆形装饰。衣摆有挑花边饰,袖口处镶有三寸宽的白布边。上衣内穿衣褂,颈上戴多个直径不

各民族服饰与住房

服饰 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依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致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致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圏、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搜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徭族: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致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京族: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