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佛教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山东历史沿革及历史遗迹PPT课件

山东历史沿革及历史遗迹PPT课件

夏商周时期
夏朝
夏朝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如夏 亭、斟鄩等城市。
商朝
商朝时期,山东地区成为商朝的重 要领地,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
西周
西周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许多小 诸侯国,如齐、鲁、宋、卫等。
秦汉时期
秦朝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山东地区成 为秦朝的重要地区之一。
汉朝
汉朝时期,山东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了 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成为 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该文化的典型 特征包括黑陶和城堡等。
夏商周时期
夏朝
夏朝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如夏 亭、斟鄩等城市。
商朝
商朝时期,山东地区成为商朝的重 要领地,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
西周
西周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许多小 诸侯国,如齐、鲁、宋、卫等。
背景
山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的历史沿革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
目的和背景
目的
通过本次ppt课件,向观众介绍山东的历史沿革和历史遗迹,使观众对山东的 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背景
山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的历史沿革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
秦汉遗迹
总结词
秦汉时期遗迹是山东地区历史发展的 重要阶段,展现了统一国家的治理和 文化的传承。
秦代遗迹
汉代遗迹
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兴办太学和郡 县学,促进了文化繁荣。山东地区的 汉代墓葬和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 陶俑、铜镜和玉器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山东地区设立 郡县,修筑长城和驰道等基础设施。

济南的历史

济南的历史

济南的历史沿革济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济南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目前这一时期的遗址全省发现约七八处,其中仅济南章丘就有4处。

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已在境内发现8处,是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此后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100~4600年),各地先民在济南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因而遗留下来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遗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长清的大柳杭,平阴的周河等,内涵丰富,面积广大。

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山东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

龙山文化于1928年在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被命名。

通过对城子崖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该处已有一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城址,其规模居全国已发现的8处同时期城址之首。

1961年国务院将城子崖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是山东地区继龙山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夷人文化。

目前,济南地区已发现该时期遗址达数十处,其中尤以章丘县境内数量最多,城子崖遗址仍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

遗址上的龙山文化城址之内,存在一个面积17万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这是国内发现和确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

已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

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

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

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剌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此时的济南,仍地属齐国。

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 ”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北郊马鞍山一带;战国时期的齐国大思想家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稷下学派著名学者,其墓即在章丘;卢人(今长清人)扁鹊,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小儿科,创立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济南千佛山弥勒佛的介绍

济南千佛山弥勒佛的介绍

济南千佛山弥勒佛的介绍
千佛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南部,是济南的四大名山之一,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是济南八景之一,有“济南第一名胜”之称。

千佛山海拔350米,方圆7.5公里,山上有近百座石窟造像,以大佛湾最为壮观。

大佛湾从北魏开始修建,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元、明等朝代不断修葺完善而成。

现存佛像最早的是北周时期的弥勒佛像。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山中修建了“观音院”。

现存弥勒像为
隋开皇初年(公元581年)造像。

相传为隋代西陵寺寺主僧智
远所造。

大佛湾大佛湾是济南石刻艺术的瑰宝,为世界佛教石窟艺术之精品。

大佛湾像一尊弥勒佛坐像,高2米多,宽1米多,头戴金冠,身穿袈裟,双手作供养状,面带微笑,目视前方。

据专家考证:这尊佛像是用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的一尊坐像。

—— 1 —1 —。

山东隋唐时期佛教述论

山东隋唐时期佛教述论

历史 文化 与 社 会 发 展 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0 1 ) 5 04
要: 隋唐 时期 , 东地 区佛 教 发 展 到 鼎 盛 阶段 。不但 寺 院 兴 盛 , 山 造像 众 多 , 而且 佛 教 宗派 传播 广泛 。 山 东成
为 全 国重 要 的佛 教 中心 之 一 . 东佛教 在 当 时的 全 国 占有 重 要 地 位 : 山 关键 词 :山 东 ; 唐 ; 院 ; 窟 造像 ; 隋 寺 石 宗派 中 图分 类 号 : B 4 98
第 3 卷 第 5期 1
VO_ l 3lNO. 5
临 沂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0F LI NYI NORM AL UNI RS T VE I Y
20 0 9年 1 0月
0c . 00 t2 9
山东隋唐 时期佛教述论
鲁统 彦
( 山东 师范 大 学
玄宗又 改 为龙兴寺 , 些改 建或 扩建 显然 皆非 出于偶 然 。天宝 九载 ( 5 ) 这 7 0 北海 郡所 铸 的龙兴 寺铜钟 , 高 “ 可七尺 , 螭纽 , 口径三 尺 . 翅 , 色欲滴 , 无 翠 叩之 声甚 清越 。” 一唐 兴 钟 开 成 四年 (4 ) 日僧 圆仁 到青 f 《龙 寺 J 卷 80 .


寺 院
寺 院是佛 教 信仰 的重要 要素 , 院的有 无及 数量 的多 少 , 够集 中反 映一个 地 区佛教 活 动的兴 盛 与 寺 能
否, 该地 信徒 的多 少及经 济实 力 的大小 , 以及 该地 的 民众对 于佛 教 信仰 的程度 。因 为寺 院的数 量是 与僧
人的数 量相关 的 , 院的修 建及香 火也都 需要 当地 民众 的供 给 。 寺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山东唐朝时期佛教的地理分布

山东唐朝时期佛教的地理分布
山 东 师 范大 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O HA D N O AL U I E ST H m n t sa d S c l ce c s O R A F S N O G N RM N V R I Y( u a ie o i i e ) i n aS n
曹 乘 氏 6
高密 4 莒县 4 牺沂 2
l 3
张鹤云《 神通寺 史迹初 步调查 记略 》 J王 华庆 、 明军 《 , 庄 青
州龙兴寺考略》 及宿 白《 龙兴寺 沿革— —青州城 与龙 兴寺 之二》 等。但迄今为 止 , 于山东唐 朝时期佛 教 的地 理分 关 布的研究 , 少有人 涉及 。本文试 就寺 院、 高僧及佛 教宗 派的 分布 , 做一简要的分析论述。
唐朝佛教发展 到鼎盛 时期 , 山东 地 区佛教 也非 常兴盛 。 以往关于 山东唐朝佛教发展的研究 , 主要集 中于石窟造像 的 调查研 究 和个 别 寺 院的 研 究 上。如 阎文 儒 《 门 山 与驼 云 山》 , … 张总、 郑岩《 山东东 平理 明窝 摩崖造 像》 , ] 荆三 林 、

沂 费县 2

州 沂水 l
1 2
郓 州
巨野 2 鄄城 1
瑕丘 5 乾封 1 邹县 3
7 州 成武 l 楚丘 2
益都 3 临淄 1 青 千乘 3 l 州 寿光 1 8 0 I 朐 2 I 缶
新泰 2 蓬莱 2
21 00年第 5 5卷 第 1期 ( 第 2 8期 ) 总 2
2 1 V 15 N . ( e ea o 2 8 00 o. 5 o 1 G n rl N . 2 )
山东 唐朝 时期 佛教 的地 理 分 布

汉宋时期鲁南地区的佛教文化遗存

汉宋时期鲁南地区的佛教文化遗存

2013年7月第7期总第233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our nalJ ul.2013N o.7Ser.N o.233汉宋时期鲁南地区的佛教文化遗存唐仲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鲁南地区遍布各时期重要的佛教遗迹与遗物,从类型上看,举凡造像、刻经、寺塔皆备;从时间上看,上起东汉,下至唐宋。

连绵不断。

东汉时期,这里出现了国内最早的佛教造像;I t晋南北朝时期,这里的刻经别具一格;到了宋代,寺塔与地宫的不断发现证明了佛教信仰的持续。

鲁南地区佛教的发展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本土化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鲁南地区;佛教;文化遗存【中图分类号】K207;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7-0109-04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传人我国之后便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佛教文化,并进而对整个东亚地区的佛教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

山东虽偏居祖国版图的东隅,相对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但境内遍布着各时期的佛教文化遗存,特别是以邹城、兖州、枣庄、临沂等地为中心的鲁南地区,更是佛教发展的重心。

这里的佛教文化遗存丰富,传承时代有序,通过对这些佛教文化遗存的研究,结合文献材料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佛教这种异质文化如何被我们的先人接受、改造、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汉晋时期鲁南地区的佛教信仰根据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与中国的孔子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

佛教究竟何时传人我国?史无明载,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东汉前期。

《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入缣赎。

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国相日:‘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

’国相以闻,诏报日:‘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摘要佛教作为种复杂的社现象、义化现象,其创立、传播和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本身素质的增强,旅游者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佛教文化旅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相应地,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济南是一座国内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展佛教文化旅游有着良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从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出发,对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建议,希望对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佛教文化文化旅游旅游开发O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ourism culture in Ji'nan CityABSTRACTThe main focus is the pursuit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as a kind of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the meaning of the phenomenon, its creation,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ulture has brought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improvement and quality enhancement, tourism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in this big background, accordingly,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s become everyone's attention. Jinan is a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has a good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from Jinan City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inan City of Buddhist liter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ourism resources a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i'nan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proposed,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in Ji'nan.Key words: Buddhist culture, Cultural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佛教文化旅游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2)二、佛教文化旅游概述 (4)(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4)(二)佛教的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佛教的简要发展概况:
济南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朗公,创建了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

位于历城柳埠,朗公寺在隋开皇三年改名神通寺。

南北朝时期,朗公又创建了长清的大灵岩寺。

隋唐时期,济南佛教兴盛,兴建了千佛山兴国禅寺、开元寺、净居寺等100多座寺院。

明清时期,济南佛教兴衰不定。

直到解放前,济南还保存30余座寺院。

这时期香火最旺的当属千佛山兴国禅寺。

解放后,仍有千佛山兴国禅寺,崇实佛学会等5处佛教寺院,佛事活动不断。

到了文革时期,济南佛教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僧人被逐到原籍,所有寺院都停止了佛事活动。

直到1984年,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开始恢复了千佛山兴国禅寺。

于1993年成立了济南市佛教协会,现济南共开放8处佛教寺院,共有僧尼50多位,信徒近8万。

济南佛教现在的旅游资源:
济南的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现存的佛教文化资源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佛教物质景观、佛教活动和佛教饮食三大类。

目前,济南市佛教正式开放场所6处(千佛山兴国禅寺、长清区灵岩寺、历城区神通寺、平阴县翠屏山宝峰寺、天桥区泺口兴隆寺、章丘市莲华山胜水禅寺),出家僧尼30余人,信众近8万人。

一,主要的佛教物质景观:
1、济南市千佛山兴国禅寺
千佛山古称历山,风景优美,层峦迭嶂,苍秀深幽,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览胜地。

相传舜虞曾躬耕于此,故有舜耕山之称。

隋唐时期,山东佛教昌盛,这里的悬崖峭壁上雕凿了众多佛像,又建千佛寺,故称名“千佛山”。

其中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建造的兴国禅寺规模最大,被称为千佛山首刹。

兴国禅寺座落在千佛山北侧半山腰上。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1984年10月交给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4月20日开始对外开放,接待四方信众及中外来宾。

1987年开始修复钟、鼓楼及大雄宝殿。

兴国禅寺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个院落,禅院深邃幽静,殿宇雄伟壮观,殿堂分布错落有致。

整座寺庙迤逦山腰,古朴庄严,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

2、济南市长清区大灵岩寺
地处济南市长清区的灵岩古刹,冠居天下名兰“四绝之首”,坐落在泰山西北气势威伟尊雄的昆仑山(亦称方山、玉符山)南麓。

黄河北绕,岱顶南瞻,群山拱环,别是乾坤,为泰山背最幽绝处。

寺院经历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名胜众多,枚举难周。

现存古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钟鼓楼,大雄
宝殿、千佛殿、十王殿、御书阁、方丈院、证盟殿;除此尚有般舟殿、孔雀明王殿、卧佛殿、龙藏殿、七古佛堂、观音堂、达摩殿、转轮殿等众多殿堂遗址。

寺中有被称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宋代尼塑罗汉、辟支佛塔、铁袈裟、朗公石、一线天、白云洞、可公床、菩萨顶(蹲狮岩)、仙人岩、仙人街、天门、无生地、明孔山、摩顶松、汉柏、鸳鸯檀、龙凤檀、太宗御碑、乾隆御碑群、慧崇塔、僧塔林、方山积翠、镜池春晓、朗公泉、袈裟泉、甘露泉、五步三泉、夕照亭、通灵桥、十里松以及散布于寺院山岩、殿壁间的无数文贤骚客留下的咏叹灵岩的诗偈碑文等等,风景优美、美妙难收。

灵岩寺清净幽寂,气势巍峨的天然环境以及寺中僧人素有的秉戒端行,明心达性,志趣高远,平凡而洒脱的气宇,在广大佛教信众乃至游人的心中更添了几多神秘、向往、与崇敬。

3、济南市平阴县翠屏山宝峰寺
翠屏山又叫“水山”、“小泰山”,位于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境内。

该山以寺奇、石奇、树奇、水奇而闻名。

宝峰寺即在此水山西侧。

山上现有宝峰寺、宝峰院、宝峰东院及送子观音庙、白衣阁、藏经楼等古建筑。

宝峰寺始建于唐朝,重修于明朝,据载系“唐代先师慈净和尚开山创业”。

1978年,翠屏山多佛塔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峰寺一直是鲁西南地区较大禅宗和净土宗合一的重要寺院。

其弘法范围及人文影响远及河南、河北、鲁中、
鲁东一带。

1999年2月以来,先后修复了宝峰寺大殿、正殿、天王殿和宝峰东院,并修建了进山路、停车场、水电专线等设施,使山上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近年来,到翠屏山旅游和烧香拜佛者逐年增多,逢佛教节日和庙会期间可达2000多人,进行朝拜、上香、洒扫等活动。

4、济南市历城区神通寺
有着“山东第一寺”之称的神通寺是齐鲁最早的佛教寺院,古称朗公寺,于公元351年由僧朗公所建得名,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将其改名为神通寺。

隋唐时期,神通寺大建佛塔,广造佛像,至今保存完好。

后经过唐末的社会动乱,神通寺一度衰败。

宋金时期,艰难凋敝,至元代中叶,神通寺迎来新一期的发展高峰,所属寺院有28处之多,盛极一时。

元末,神通寺曾遭火焚,直到明弘治年间再次重修,清朝以后,神通寺逐渐衰败,殿宇倾圯为遗址。

1999年开始恢复重建,所有殿堂均为仿唐建筑,整体符合汉传寺院格局。

当地有数千名佛教信徒,强烈要求神通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早日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

今年7月,经省宗教局批准,神通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5、莲华山胜水禅寺
莲华山胜水禅寺位于章丘市垛庄镇境内,距济南、泰安、莱芜、章丘各四十公里,与岱宗北麓诸峰相连,
方圆二余里,是山东著名的佛教圣地。

莲华山主峰为灵鹫顶,其下诸峰,石色紫赤相间,为北方罕见之丹霞地质地貌,岩麓之间,古木森森,植被极佳,圣水禅寺即坐落其中。

胜水禅寺,原名胜水庵、楚峪寺,不知始建于何代,盖宋元以来,屡修屡败,屡败屡修者多矣,至大明永乐年间,为中国佛教禅宗黄龙惠南隔世传人浩贤的道场,亦是中国佛教临济宗明代最重要的衍教之地,向与长清之灵岩寺互相呼应。

2004年,信教群众看到寺貌破旧,从宗教感情出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址上按照其原有风格、布局进行恢复性建设,重新修复了胜水禅寺。

胜水禅寺历史悠久,每逢佛教节日,或初一、十五,胜水禅寺香烟缭绕,信众盈谷,香客如云。

今年10月,经省宗教局批准,胜水禅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6、天桥区兴隆寺
兴隆寺位于泺口柴火市街,占地0.3公顷,始建于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大殿主体倒塌。

2000年9月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兴隆寺产权归还市佛教协会,同时恢复佛事活动。

2001年4月,市佛教协会筹款200万元重建寺庙大殿,并于当年竣工。

重建后的大殿取名为大雄宝殿,面积875平方米、高20米,整个建筑气势恢宏,殿内的佛像是檀香木雕成,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现寺内有出家比丘尼2名,经常来这里过宗教生活的信教群众200余人。

二,佛教饮食
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

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

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

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三,佛教活动场所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

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

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

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庵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

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传佛教用“宫”)。

宫,原义是高大的屋子,过去皇帝的居处多称宫,后来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师等也可称宫。

庙,是朝廷、民间、道教皆用,用来供奉祖宗、神、仙等。

观,是道教所专用。

济南的佛教文化资源有很强的文化性、历史性、艺术性和区域性,综合价值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