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反映的爱情观(文献综述)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文/ 李君兰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西游记》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
《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女性提供了平台。
如果说对人的解放首先是对女人的解放,那么,要想理解人,首先要了解女人。
经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女性可以分为无情无欲的女神,他们是理想中的女性,是楷模的代表,有情有欲但能理性对待的世俗女性,她们生活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女妖,她们被视为祸水,警戒男士望而远之。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界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将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看作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经典理论也为我们研究《西游记》中的女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
所谓“本我”就是遗传下来的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是个性中与身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
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基本由欲望组成,它的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身体本身的欲望,“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的被压抑的欲望。
“超我”是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理性等,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充满了清规戒律。
“超我”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规定着道德的标准,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其行为准则是“道德标准”。
“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内涵,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
从《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

的传 统 男权 主 义 思 想 不 说 。以2 世 纪 的 l
眼 光来 看 ,她 们 各 个 可 以成 为 现 在 令 人
最后她 等到 了垂头 丧气 的丈夫 的回归 。 然 而 与 她 相 似 的 当 时 的女 人们 呢 ? 千 红
大 汗珠 ” 理 智 来 屏 退 一 切 外 来 的诱 惑 。 用 在 《 游 记 》 发 生 的 男 人 与女 人 之 间 的 西 中
战 争 , 终 总 是 以女 人 的 失 败 而 告 终 。 最 唐
《 游 记 》 出现 的 女 仙 佛 有 观 世 音 西 中
菩 萨 、 山 老 母 、 贤 、 殊 、 蓝 婆 菩 黎 普 文 毗
露 了作 者 复 杂 的妇 女 观 。 ( ) 《 游记 》 一 与 西 中狰 狞 丑 陋 的 男 妖 不 同 , 品 中 的女 妖 各 个 生 得 沉 鱼 落 雁 , 作
其 余 不 同 。 并 不 想 吃 唐 僧 肉 , 不 想 与 她 并 唐 僧 成 婚 . 而是 以一 个独 特 的 女 性 形 象
便 是作 者 以一 个 后 现 代新 女性 的 视 角 来
喜 剧 。 笑 骂 嬉 戏 , 憨 动 人 。 圣 的 少 女 娇 四 形象标志着神仙们走下神坛 。 向贫 民化 、 世 俗 话 的 走 去 。 其 中 , 们 便 以观 音 为 这 我
从《 西游记》 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对 自由与真爱的渴望
王 赫 槟
( 林 大 学珠 海 分 院 , 海 5 9 0 ) 吉 珠 10 0
每 每 谈 到 《 游 记 》 大 家 都 会 自然 西 , 而 然地 想 到作 者 为我 们 构 筑 的 神 奇 瑰 丽 的 魔幻 世 界 ,想 到其 中浓 郁 的 宗 教 色 彩
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男女平等观念

如何看待西游记中的男女平等观念《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深受读者喜爱。
在这部作品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男女平等的概念,但通过对众多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描绘,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一些有关男女平等观念的思考。
首先,从女性角色的塑造来看,《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并非简单的刻板印象。
比如女儿国国王,她是一国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她聪慧、勇敢,对爱情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坚持。
她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展现出了不亚于男性的领导才能。
这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限,表明女性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同样能够有所作为。
再看铁扇公主,她是牛魔王的妻子,拥有芭蕉扇这一法宝。
她性格泼辣,敢爱敢恨。
当孙悟空为了借芭蕉扇与她发生冲突时,她毫不退缩,凭借自己的本事与孙悟空周旋。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并非是柔弱无能、需要依靠男性保护的存在。
还有白骨精,虽然她是邪恶的代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断变化形态,精心策划,展现出了一定的谋略和手段。
这也说明女性在智慧和策略方面并不逊色于男性。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西游记》中存在的一些对女性不太公平的描写。
比如一些女妖被描绘成以色诱人、心术不正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误解。
同时,在某些情节中,女性角色的命运往往受到男性角色的左右,缺乏自主决定的权利。
但我们要考虑到《西游记》创作的时代背景。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作者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创作,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局限下,作品中依然出现了不少具有独立性格和能力的女性形象,这已经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突破。
从男女角色的关系来看,《西游记》中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与众多女性角色产生了交集。
在这些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比如,在与女儿国国王的交流中,虽然最终唐僧拒绝了国王的爱意,但国王的真诚和深情也得到了一定的尊重。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尽管佛教中观 音菩萨并非女性,但是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显然具有明显 的女性特征。 当唐僧师徒遇难时,一些女性神仙往往会对其 予 以 援 手 ,其 中 出 现 频 率 最 高 的 是 观 音 菩 萨 ,其 他 女 神 仙 包 括毗蓝婆菩萨、骊山老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 这些女性 神仙是一种女性的超我人格,是书中的一种理想女性形象。
女性的贞节观在《西游记》中的其他几个女性身上也有 所体现, 例如金毛吼将朱紫国的金圣宫娘娘掳为压寨夫人, 妖道强占乌鸡国正宫娘娘为妻,这些女性的遭遇与唐僧的母 亲满堂娇几乎如出一辙。 唐僧师徒对这些女性进行了解救, 但是作者为了使这些女性在被掳走之后能够重新回到丈夫 身边,设置了几个特殊的情节。 金圣宫娘娘被掳走之后得到 了紫阳真人所赠的棕衣,使妖怪不能近身,保全清白;而观音 菩萨座下的金毛吼是一只被阉掉的狮子,更不能玷污乌鸡国 娘娘的清白。 这些女性在被解救之后都顺利地回到了自己原 本的家庭,而且丈夫和家庭能够接受她们的基本条件就是她 们并未失身于他人。 同样为妖怪所掳的百花羞公主未能守 贞,她与黄袍怪生子,但又不甘心一生沦落,拜托唐僧师徒送 信,暴露行踪后出于自保,又对黄袍怪进行哄骗。 尽管百花羞 公主的遭遇与前两位王后类似,但是无论是黄袍怪还是孙悟 空 ,都 对 百 花 羞 公 主 进 行 了 无 情 的 斥 责 ,将 其 塑 造 成 对 父 母 不孝,对丈夫不忠的反面女性形象。
以观音菩萨为例,《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既保留了佛教 中观音菩萨的扶危济困、救苦救难的情怀,又具备了亲切和 蔼、温和慈祥的女性特征。 在孙悟空的眼中,观音菩萨的容貌 端庄大方、打扮优雅,使孙悟空感到和蔼可亲。 每当唐僧师徒 遇到危难时,观音菩萨总是挺身而出,帮助孙悟空打败妖怪。 在对待孙悟空的态度上, 观音菩萨如同一个慈祥的母亲、老 师,总是给予孙悟空相应的指导、点化。 可以说以观音菩萨为 代表的女性神仙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但是这些女性神 仙普遍没有七情六欲,更没有个人情感,总是无私地帮助以 孙悟空、唐僧为代表的男性成就理想和事业。
《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探究

《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探究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并且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
在《西游记》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并且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文化影响因素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因此,本文将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研究,并对其形成因素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解读关键字:《西游记》;女性形象;塑造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41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的代表,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包括善良朴实的民间女性,也包括凶狠残暴的女妖形象以及美丽智慧的女性神仙形象,这些女性人物的塑造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思想文化密切关联。
因此,为了更好地分析《西游记》中女性形象,接下来将主要从进行《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解读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进行《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一)女仙形象塑造在《西游记》中,最受大家欢迎的就是女仙形象,因为她们是智慧的化身,并且具有美丽的容貌和超凡的能力,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问题。
例如,在《西游记》中对观音菩萨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外貌上是一袭白衣,和蔼端庄,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圣洁形象;而在能力上,观音菩萨具备解救苍生的法术,尤其是在孙悟空推倒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的时候,最后是观音菩萨出面,并且救回了人参果树,由此可见,观音菩萨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通过这件事,就突出了观音菩萨善良、普救苍生的形象(二)女妖形象塑造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除了对女性仙人的塑造之外,还有对女妖形象的塑造。
对于女妖形象的塑造,最深刻的就是对白骨精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
书中这样写道:“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从这一段描写中就可以看出,白骨精是非常凶狠残忍的,它可以自由地变换容貌,来迷惑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

从《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看女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作者:王赫槟来源:《活力》2009年第20期每每谈到《西游记》,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作者为我们构筑的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想到其中浓郁的宗教色彩以及唐僧师徒的磨难经历,对于其中所涉及的女性的关注则少之又少。
明代的小说创作,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出现之后,沉寂了一百多年。
明中叶以后,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为了适应他们的文化需求,通俗文学又趋繁荣,随着《西游记》的出现,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问世。
《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形象,是社会的投影,而女性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她们的艺术形象尤其负载着复杂多样的社会因子。
但是,《西游记》的女性世界十分驳杂,作品的魔幻色彩、宗教意识遮蔽了人们的目光,因而绝少有人留意那些女仙佛神怪以及她们身上所透射出的曙色。
《西游记》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女妖魔、女神仙及俗世女子三类。
作者借这些世俗凡人和神佛形象对人情人性的渴求,对生命长存的期望,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传导出渐趋时俗、复归人性的时代趋向。
本文便是作者以一个后现代新女性的视角来分析《西游记》中为数不多却精彩万分的女性形象,剖析作者笔下这一女性群体对当时世俗的抗争,娓娓唱出的一曲自古以来女子兰心慧智、追求自由、追求真爱的吟唱。
一、女妖《西游记》全书具有浓厚的男权主体意识,女性人物基本处在边缘和陪衬的地位,在众多人物形象中,女妖是极其独特的一个群体。
在西行路上,对取经师徒构成威胁或与其直接发生关系和冲突的女妖精共有11人(伙),她们是:尸魔白骨妇人(二十七回);金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三十四回);灵感大王的义妹斑衣撅婆(四十八回);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五十五回);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罗刹女、牛魔王之妾玉面公主(五十九回);荆棘岭树精杏仙(六十四回);盘丝洞七个蜘蛛精(七十二回);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七十八回);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八十回);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九十五回)等。
浅析《西游记》中女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

浅析《西游记》中女性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每每谈到《西游记》,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作者为我们构筑的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想到其中浓郁的宗教色彩以及唐僧师徒的磨难经历。
对于其中所涉及的女性的关注则少之又少。
形象,是社会的投影,而女性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
她们的艺术形象尤其负载着复杂多样的社会因子。
但是,《西游记》的女性世界十分驳杂,作品的魔幻色彩、宗教意识遮蔽了人们的目光。
因而绝少有人留意那些女仙佛神怪以及她们身上所透射出的曙色。
《西游记》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女妖魔、女神仙及俗世女子三类。
作者借这些世俗凡人和神佛形象对人情人性的渴求,对生命长存的期望,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传导出渐趋时俗、复归人性的时代趋势。
接下来就为大家分析一下《西游记》中为数不多却精彩万分的女性形象,剖析作者笔下这一女性群体对当时世俗的抗争,共同欣赏一曲自古以来女子兰心慧智、追求自由、追求真爱的吟唱。
一、女妖《西游记》全书具有浓厚的男权主体意识。
女性人物基本处在边缘和陪衬的地位。
在众多人物形象中,女妖是极其独特的一个群体。
在西行路上,对取经师徒构成威胁或与其直接发生关系和冲突的女妖精共有11人(伙),她们是:十七回的尸魔白骨妇人仁;三十四回的金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四十八回的灵感大王的义妹斑衣撅婆;五十五回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五十九回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罗刹女、牛魔王之妾玉面公主;六十四回荆棘岭树精杏仙;七十二回盘丝洞七个蜘蛛精;七十八回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八十回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九十五回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等。
这些精灵妖魅自有出身,法术各异,她们的存在大大丰富了《西游记》的人物画廊,也流露了作者复杂的妇女观。
与《西游记》中狰狞丑陋的男妖不同,作品中的女妖各个生得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且聪明大方,本领高强。
除去她们身后掩藏的宗教意味以及“红颜祸水”的传统男权主义思想不说。
以2l 世纪的眼光来看,她们各个可以成为现在令人羡慕的白领丽人,甚至独挡一面,成为身家丰厚的女强人,身后必定追求者甚多。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在《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的描绘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和讨论。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深刻地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性别的认知和对于女性地位的态度。
女儿国国王魏、观音菩萨、白骨精等是《西游记》中的重要女性角色,他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同时也借由这些形象,作者对于性别观念的价值诉求进行了反思。
首先,女儿国国王魏这个角色,代表了传统儿女情长的观念。
她一心追求爱情,为了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不惜将所有男子都拘禁在女儿国。
在这一形象的塑造中,作者呈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并暗示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即男性被视为是“女儿国”的资源,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风气。
而与此同时,观音菩萨的形象则代表了崇高的慈悲与智慧。
她始终以智勇高人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多次以其超群的法力和慈悲心肠拯救了唐僧和孙悟空等主要角色。
观音菩萨的形象凸显了女性的聪明、勇敢与自强不息的特质,展现了女性擅长智慧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一面。
通过这个形象的打破,作者对传统性别观念的颠覆和女性权利的主张在其中得以体现。
此外,白骨精这一角色则代表了女性的复杂性。
白骨精原本是个千年妖怪,后来转世投胎为妲己,却因为深爱孙悟空而最终受到了惩罚。
白骨精的形象表现了女性的痴情和坚持,她为了爱情不惜抛弃妖怪的身份,并以人类的姿态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一形象揭示了女性在感情中的坚持和执着,也展现了女性性格中的矛盾与复杂。
通过西游记中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试图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和正面形象。
而西游记中也并非所有女性形象都是被动、软弱的,相反,她们多才多艺、智慧勇敢,呈现出较高的价值和能力。
总的来说,《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描绘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认知和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无论是追求爱情的女儿国国王魏,还是智慧勇敢的观音菩萨,抑或是痴情坚持的白骨精,这些形象都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反映的爱情观。
(文献
综述)
引言
《西游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正是《西游记》的出现,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变幻奇诡的神话体系。
《西游记》在历史,传统的儒学、道学和佛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过去的研究常常把小说的作者、主题、文学价值作为重点,随着时代的变迁,研究的深入,文人学者开始更深层次的挖掘《西游记》的内在价值。
从男女情爱的角度看,作品中大量的女性形象以人、仙、妖等不同的身份出现并和唐僧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女性爱情观。
同时,为现代社会男女两性爱情提供了不少启示。
关键词:封建男权文化欲望贞节自由女性自主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女性婚姻观爱情观的研究多倾向于将仙女、妖女、和凡间女子看作女性形象追求婚姻、爱情的正面象征。
从而赋予她们一系列的积极意义。
也有一些从男权角度出发的研究讨论,对吴承恩所表达的女性爱情观有不同看法。
主要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封建男权说
这一类观点认为吴承恩具有根深蒂固的的男权意识和对女性的歧视态度,把女性作为欲望的象征,是万恶之源。
女性的爱情观是欲望的表现,是封建男权下的产物。
认为吴承恩笔下的女性形象单一化、模式化,并且对女性形象有丑化的倾向。
其根据是吴承恩生活在宋明理学盛行的年代,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的基本思想,在宋明理学文化
背景下成长的男性知识分子,是很难摆脱的。
所以作品中出现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描写,把女性的爱情当做是情欲,食欲、色欲三大欲望的集合。
这种观点对作品中
女性形象的描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且结合作者的生活时代,教育背景。
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男权思想在作者的两性意识的深刻烙印及作者女性观落后的一面,但观点忽视了作品中对不同人、妖、仙的分类,没有看到作者对女妖追求爱情的细节描写,一概而论。
从研究根据上忽视了在理学盛行的背景下,明代女性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思想叶开始出现。
作者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吸收。
想当然的把封建理学当做小说写作的全部思想基础是不现实的。
二、欲望贞节理性说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小说中女性因其爱情而被分为仙、人、妖三类,神仙是无欲无求的,例如,观音菩萨,以及四圣试禅心中,文殊普贤等菩萨,她们没有男女之爱,尤其是观音被打造为优雅、能干又温柔的母性形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她的重视和肯定。
凡间女子有爱情但遵从三纲五常,在男权的统治下三从四德,贞节观、道德观、占据爱情的绝大部分。
这样的女性爱情观是男性认可的。
而大胆追求爱情自主婚姻的思想被当做为欲望,这是男性不能容忍的,所以这一类女性形象是非人非鬼的妖精。
最终只有一个下场就是毁灭如蝎子精。
该观点避免了对作者女性形象描写的单一看法,对女性形象的分类,肯定了作者对女性贞操的关注,指出了作品中女性自主婚姻意识体现的历史进步性。
对不同的形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仅批判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也纠正了“封建男权说”以偏概全的看法。
但两者都
是以作者的思想背景,作品故事情节的描绘为分析基础。
分析的思想基础和角度始终没有跳出时代和女性身份的束缚和。
三、变态说
冯俊《反叛还是变态-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从男性欲望的角度重新看待小说的爱情体现,文中冯俊提出,明末清初的个性解放思潮赋予女性主体意识导致了学术界在研究时不加区别的默认了这个前提是不分性别的。
但男权话语下,由女妖体现
的自主婚姻意识并不能代表女性,他认为性别倒错需要一个参照系,而女妖不存在于参照系,她们所谓的爱情不存在,她们本身是男性的欲望的产物是一群变态的男人,
女性形象的意义来自于以美貌吸引男性的性注视。
所有的一切是男性欲望对抗意识中对女性凝视的抗拒。
是吴承恩把妖精披上了一层女人的皮。
该观点打破了以往学者从男女关系和封建婚姻角度出发的牢笼,从男性本能欲望的角度深度剖析,并由爱的情感层转向自然性欲层,解剖批判男性欲望异化。
为今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角度
与方法,不过完全抛开作品本身,而单从男性欲望层分析容易陷入唯心主义。
结语
从以上介绍可以发现对于从女性形象所表现得爱情观的研究以封建婚姻贞操
为主要倾向,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切入点,大同小异,事实上,不管从作者教育
背景还是时代背景都难免陷入将作者的思想当做或等同于作品的表达。
而在男性和女性欲望以及人类原始情感等角度上我们或许可以挖掘出更多深层次的正面或负面信息。
参考文献
[1]杨林夕《论西游记-中人间国度的女性》兰州学刊 2010(2)197
[2]王前程《从性爱描写看西游记的世俗化倾向》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2(3)
[3]陈卫华《关于西游记中遭厄女性的贞操问题》昌吉学院学报 2004(2)
[4]郭翠萍,《试论西游记中的女性自主婚姻意识》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25
(5)
[6]王镇《浅谈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反传统性》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 9(1)
[7]王镇《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社会学意义》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 7(3)
[8]刘双四《欲望的取舍-谈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怀化学院学报2007 26(12)
[9]王国伟《反叛、反讽、反衬-简析西游记的女妖形象》理论学刊
2004.3(121)
[10]杨林夕《同样的遭遇不同的结局-论西游记中三位遭厄的女性》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2.10(1)
[11]冯俊《反叛还是变态-论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0. 8(5)
[12]吴承恩《西游记》中国出版集团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