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石
画像石

南阳画像石
• 中国汉代墓室画像石。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经考古发掘 中国汉代墓室画像石。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地区。 墓葬及收集零散作品,画像石的总数已逾千块, 墓葬及收集零散作品,画像石的总数已逾千块,其主题内容 和艺术风格有着区别于汉代其他地区画像石的独特面貌。 和艺术风格有着区别于汉代其他地区画像石的独特面貌。 •
• 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作为建筑与雕刻复合 的艺术 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 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 体,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以著名的 雅安高颐 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 昂首的朱雀、 阙、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上有振翼 昂首的朱雀、 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 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在长条形的构图中姿 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 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呈横 幅状的主要有车骑和 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 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比 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 目的效果。 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醒 目的效果。 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 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表明它是当时社会上较为 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 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它在四川出现的时 间晚 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 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这种艺术 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 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但四川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却是它 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 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与同地同期的画像砖秀丽的艺术风 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 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 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 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以 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 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其俊逸 的很高水平, 空灵的风格达到平面浮雕 的很高水平,与魏晋人物画有承 启的关系。 启的关系。
嘉祥汉画像石研究

嘉祥汉画像石研究xx年xx月xx日•嘉祥汉画像石简介•嘉祥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嘉祥汉画像石的考古发现•嘉祥汉画像石的历史价值目•嘉祥汉画像石的保护与传承•结论录01嘉祥汉画像石简介嘉祥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汉画像石是当地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嘉祥汉画像石主要起源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末年,多为墓葬装饰,也有部分用于建筑装饰。
嘉祥汉画像石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末年,嘉祥汉画像石经历了从产生到繁荣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
嘉祥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构图、造型和雕刻技法上。
构图简洁明快,主题突出,形式多样;造型夸张、简练,生动传神;雕刻技法粗犷豪放,刀法熟练流畅。
嘉祥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02嘉祥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嘉祥汉画像石是汉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思想、信仰、艺术等方面。
嘉祥汉画像石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汉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元素。
嘉祥汉画像石中有很多表现儒家文化的题材,如“礼乐宴饮”、“孝子行”等,反映了汉代儒家文化的盛行。
嘉祥汉画像石中的儒家文化元素,对后世儒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研究儒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嘉祥汉画像石中也有很多表现道家文化的题材,如“长生升仙”、“四神云气图”等,反映了汉代道家文化的盛行。
嘉祥汉画像石中的道家文化元素,对后世道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研究道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03嘉祥汉画像石的考古发现1 2 3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汉画像石是该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嘉祥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县内的武氏祠、青山陈氏祠、南华庙等祠堂和寺庙中。
嘉祥汉画像石的数量众多,据统计共有200余块。
031980年代以后,嘉祥汉画像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逐渐得到重视和加强。
01嘉祥汉画像石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一些文物收藏家开始注意到这些画像石。
02195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嘉祥汉画像石进行系统调查和发掘。
汉石画像_精品文档

汉石画像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构件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故事、节烈孝义、神仙与祥瑞、鬼怪与辟邪等,被誉为“绣像的汉代史”与“汉代的百科全书”。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是汉代石室墓葬、祠堂、石阙上的装饰壁画。
汉画像石制作方法是:1、选材,石室墓葬根据墓室结构选择优质石材,因为汉代雕刻工具为低碳钢,雕刻的硬度在莫氏4度左右,所以石材多是碳酸盐岩(石灰岩青石)或砂岩。
画像石是在没有砌墓之前就要完成的,因此在设计墓室的时候,就要将画稿完成。
据嘉祥武氏祠《武梁碑》碑文记载:“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
前设坛墠,后建祠堂。
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骋技巧,委蛇有章”。
2、构图,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应该是墓主人的选择。
从出土的汉画像石题材来看,汉画像石内容分为装饰性图案和创作性画面两种。
装饰性图案一般是吉祥图案,属于商品性生产,往往有重复内容。
创作型画面是根据墓主人的命题,由工匠画师创作完成。
3、加工。
第一步是起稿,汉画像石刻制前首先要用墨线起稿,起稿是画师的事情;然后是石工在墨稿的基础上雕刻。
汉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一般为阴刻阳雕两种,阴刻是将墨线凹下,形成流畅的线条,阳雕是剔除墨线外的轮廓,形成凸起的物象,衣服纹饰、面部五官用阴线雕刻。
雕刻完成后,只是完成了汉画像石墓葬或祠堂的构件,然后组装为墓室或祠堂。
美术考研知识点:武梁祠画像石

美术考研知识点:武梁祠画像石
武梁祠画像石
【参考答案】武氏祠画像石,属于东汉后期。
山东嘉祥武氏祠包括武粱、武荣、武班、武开明四个石室及两个石阙,图像分层位于石室的墙壁上或者顶上。
内容为传说中的始祖、孝子故事、历史故事等题材。
画像石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
在东汉画像石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古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
画像善于抓住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表现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处理的非常出色,以夸张的戏剧性动作,在构图的均衡平稳中表现出动感和力度。
画像具有工整、严谨、朴素、古拙的写实特色。
武氏祠画像采用分层分格构图方法,在一层中包括多个不同的画面和人物,构图复杂而又均衡匀称,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
每个故事又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高潮,表现故事冲突和事态发展转折点的瞬间,因而人物多具有夸张的戏剧性动作,在均衡平稳中又表现出动感和力度。
武氏祠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为凸面线刻。
先将石面磨平再勾出物像,然后把物像周围部分凿去,使画面浮起造成阳文轮廓,最后在阳文上用阴线精雕细刻而成。
画面工整朴实,其严谨、朴素、古拙的写实特色,在山东画像石中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典型意义。
汉代画像石前言

汉代画像石前言
汉代画像石
前言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石阙上的装饰石刻壁画,是以刀在石上雕刻的作品,两汉时期极为兴盛,汉末至三国时期,逐渐消失。
究其原因,实与当时厚葬风气有密切关系,葬品丰富,墓葬中的墓室结构宏大。
装饰在上面的画像石自然也是宏伟的。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藏了有一批汉代画像石,其石质为青灰色、石灰岩,质地坚硬而脆。
内容和题材丰富,它是受哲学、宗教、伦理观念、阶级利益等影响,表现了当时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有封建礼教的历史故事,上层贵族“业绩”、生活方式,表现了宗教迷信和神话故事,描绘劳动生产与生活的场面等等。
雕刻艺术特征明显,它是采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技法剔底雕出轮廓,然后用线条刻画。
其线条转折多变、准确、流畅、挺拔、劲利,画面奔放活泼、粗犷深厚、简拙朴质,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它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真实生动,人物的表现抓住对象的比例、动态。
从大处着眼,把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情节气氛的渲染相结合,以弥补造型能力不高的弱点,使表现力发挥到最大程度,明确地突出主题。
例如出行图,车马成行,前呼后拥,气氛浓烈又没有强调具体人物形象,表现贵族的威仪,乐舞与杂技表演的场景也是如此。
画面的结构常常把许多不同情节画面放置在一起,还把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情节表现在一个场面内,不受局限,突出主题思想,达到生动活泼,内容与形式统一。
从雕刻的画像石看,艺术匠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熟悉社会面貌与各层次人物的思想感情,以高度的表现技巧,准确地雕刻出形体,生动地刻画出精神,富有时代气息和无限的生命力,虽然经过两千年历史,它的艺术光芒仍在闪耀。
1。
雕刻艺术:画像石

雕刻艺术:画像⽯画像⽯ 汉代盛⾏的画像⽯,是⼀种特殊的浮雕形式:以⼑代笔,或阳刻,或阴刻,或两者结合,还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与刻划相结合,可谓雕中有画,画中有雕。
画像⽯通常是作为建筑装饰,镶嵌在祠堂、陵阙、更多是墓室内的门侧的砖室上。
汉代画像⽯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上承先秦青铜艺术,下开两晋南北朝雕刻艺术的先河。
画像⽯的分布 画像⽯的规模和艺术⽔平,体现了墓主⼈地位的显贵,⼤多集中在经济富庶,⽂化发达、附近⽯料充⾜的地区。
汉画像⽯墓以河南、⼭东、陕西、⼭西、四川、江苏、安徽等地区为多。
⼭东是古代⽂化发达的地区,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庄阴阳五⾏、历史神话等交织在⼀起,成为画像⽯表现的主要内容。
画像⽯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反映庄园、车⾏、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戏、作坊、狩猎、⼿⼯劳作等现实⽣活场⾯,还有描绘禽、兽、鱼、⾍、⽇、⽉、星、⾠、⼭川、草⽊等⾃然景物以及各种建筑的图形与装饰图案。
风格质朴厚重,劲健秀美。
河南南阳画像⽯主要描绘的是神话⼈物、祥瑞禽兽及星宿图像等,如伏羲、⼥娲、东王公、西王母、仙⼈,以及⾦乌负⽇、⽩虎星座等。
画⾯在表现⼀个故事时,以横向分布为主,造型的运动感极强,具有蓬勃的野性和⽣机,风格豪放古拙,泼辣有⼒,恢宏⽽博⼤。
四川的画像⽯形制多为长⽅形,有的以数条组合为⼀个宽阔的画⾯,好像今天的宽银幕,如《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都有两⽶长。
有的画像⽯合计长11⽶之多,描绘了车骑出⾏、杂技、宴乐观舞、农作、庖厨及历史故事等。
与其他地区⽐较,四川画像⽯精巧活泼,纯朴⾃然。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集中分布地之⼀。
徐州出⼟的汉画像⽯与南京六朝⽯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其题材⼴博,内容丰富,有反映现实⽣活的车马出⾏、对搏⽐武、迎宾待客、建筑⼈物、男耕⼥织;反映神话传说的有伏羲、⼥娲、炎帝、黄帝;表⽰祥瑞的有青龙、⽩虎等。
画像石分七级

画像石分七级引言画像石是指具有独特的花纹和色彩的石头材料,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喜爱。
画像石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都代表着石头的质量和珍贵程度。
本文将介绍画像石七级的划分标准和特征,以及不同级别画像石的价值和市场反应。
一级画像石一级画像石是指质地坚硬、颜色鲜明、纹理清晰且图案生动的石头。
一级画像石通常拥有完整的构图和各个元素之间的协调性。
它们的纹理和色彩经过精心打磨和加工,使得图案更加立体和逼真。
一级画像石的市场价值较高,往往成为收藏家们争相追求的对象。
二级画像石二级画像石继承了一级画像石的大部分特征,但在质地、色彩和纹理方面略有不足。
它们的图案可能稍微模糊一些,或者颜色不够鲜艳。
然而,二级画像石仍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它们通常比一级画像石更容易获得和购买。
三级画像石三级画像石相对于一、二级来说,质量和观赏价值有所下降。
它们的图案可能更加模糊,色彩也可能较为暗淡。
这些画像石可能经过了简单的打磨和改良,但无法达到一、二级的高水平。
尽管如此,三级画像石仍然具有一定的装饰价值和珍藏意义,适合一些对价格敏感又对画像石情有独钟的艺术爱好者。
四级画像石四级画像石是质量较低的画像石,往往存在较多的瑕疵和缺陷。
它们的图案可能非常模糊,色彩也可能非常暗淡。
四级画像石的价值主要在于它们的独特性和稀有性,对于一些特定的收藏家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五级画像石五级画像石是较为普通的画像石,它们可能是在一些矿石或石料中发现的,质量和价值都较低。
这些画像石的图案和颜色一般都比较普通和平凡。
五级画像石通常作为经济实惠的选择,适合一般人士购买或收藏。
六级画像石六级画像石的特征是常见、普通和质量较低。
它们通常在市场上十分普及,且价格相对便宜。
六级画像石的图案和颜色往往没有太多亮点,但对于一些初级的艺术爱好者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七级画像石七级画像石是画像石级别划分中的最低级别,也是最常见和最不值钱的一类。
九年级下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PPT课件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1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2
15
画像砖的起源
•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 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 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 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 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 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 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 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 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 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 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 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1
什么是画像石 ?
•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 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 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 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 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 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 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4
济宁、枣庄汉画像石分布区域 形成的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的原因。 第二,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 第三,不同的工匠集团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像石——质朴古拙的石刻绘画
教学目标:
1:欣赏汉代画像石艺术,了解相关的知识及基本表现形式。
2:通过观察讨论,感受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貌。
3:结合历史等学科的学习,了解相关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内涵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特色的理解,如何正确认识其艺术和考古价值。
如何调动学生对雕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学生:围绕课本上的范例,收集有关画像石、画像砖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图片、文字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搜集的图文资料,结合历史课所学的知识,对我国汉代社会的帝王、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进行大致描述。
2、同学之间相互补充、修正,教师加以归纳,让学生知道汉代墓葬形式和画像石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
汉代墓葬形式:
史料记载:“框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垄必巨!”,这是当时厚葬之风强盛的直观写照。
汉代的广陵得天独厚,地处江淮之间,水陆便捷,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经济繁盛。
在重祭祀、厚孝道的观念指导下,以雄厚的物质为基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汉代广陵丧葬文化。
汉代墓葬不乏高规格的,属王侯级的墓葬就有好多座。
汉陵苑里安放着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夫妇的合葬“黄肠题凑”木椁墓,这是一座全国罕见的大型汉
代墓葬之一。
历史的风云影响着生活习俗。
刘秀夺取了政权以后,曾下诏书严禁厚葬,但厚葬之风仍有增无减,而木椁墓的葬式确较西汉为简。
东汉前期,砖室墓开始在扬州地区显现,但数量不多。
漆器仍是主要的随葬品,金属器也较盛行,釉陶器占的比例较少。
青瓷器开始流行,铁器和铜器较普遍。
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的夺权之争,酿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这反映在墓葬中,精美的工艺品不见了,灰陶器却又复出,以家禽为模型的随葬器物盛行起来。
葬式也有所改变,木椁墓保持夫妇合葬的风俗。
而砖室墓却以单身墓为主,从扬州地区出土的这个时期的砖室墓来看,尚未发现合葬的现象。
由于砖室墓的兴起,木椁墓逐渐淘汰,用料极其简单,结构日趋简陋。
汉墓凝聚有汉代丧葬文化,系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画像石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
汉代普遍盛行“灵魂不灭、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
因此,众多皇族官僚们便将坟墓建的象生前阳宅一样豪华气派。
汉武帝之后,汉代统治阶级尤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崇尚孝道,而厚葬则是致孝的具体表现。
正因汉代的以孝治天下,
以孝选贤能,因此,不仅有雄厚财力的贵族富商极力推行厚葬,就连一些不太富足
的中下层地主、商人也不惜倾其家产对其父母实行厚葬,企图以此举博得孝名,从而达到挤身仕途、升官发财的功利目的。
二、发展阶段:
1、从汉代历史和社会学角度看画像石(砖):师生共同欣赏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图象资料,印证汉代社会概况,分析画像石中的内容,使学生感受画像石题材内容表现的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屏幕滚动出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幻灯片
2、激情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到屏幕上画像石、画像砖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融合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石刻艺术品。
汉画像石是当时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几乎每一幅汉画都有其吉祥寓意。
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艺术水平之高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从画像石、画像砖的题材内容看汉代社会:
在欣赏的基础上对画像石所描绘的集体形象和情节进一步分析讨论,了解画像石产生的背景及其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故事等,以画像石为媒介进一步加深对汉代社会的理解与认识。
4、更深一步对画像石、画像砖进行欣赏,转如对其所呈现出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的欣赏分析,感受其独特的美感和意味。
5、引导学生围绕以下要点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出来:
艺术语言:石材或砖材平面镌刻,以线为主,线面结合,虽施雕凿,实为绘画。
表现手法:阴线刻、阳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雕、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
以阴线刻、阳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雕、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
以阴线刻、减地平面雕、浅浮雕最为常见,阳线刻、凹面刻、高浮雕次之,透雕则十分罕见。
造型特点:阴线刻线条细致精细,优美流畅;减地平面雕、浅浮雕等其他手法则形象简练概括、浑厚质朴、构图古朴、任务棉布刻画简略,重在以体态传达表情。
分组进行讨论,个人写出对自己喜欢的汉像石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欣赏体会等文字材料,与同学交流。
分组进行讨论,个人写出对自己喜欢的汉代画像石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欣赏体会等文字资料,与学生交流。
三:欣赏现代建筑装饰中汉画像石造像元素的运用。
分析图片所展示的建筑装饰物的仿画像石造像,说明哪些地方明显的突出了汉代画像石的造型特点。
四:巩固与联系:
教师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每一节课都有它的闪光点,也都或多或少地留有缺憾,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最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学生并没有按我的要求在课前进行预习,而外国绘画作品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又相距甚远,所以导致课上老师提出某些问题时学生启而不发,缄默不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如果课前我给学生下发一些书面材料,使学生对一些重要作品有备而赏,收效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虽然所占比例不大,却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具有认知、教育、审美的教育效果。
因为欣赏课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而课堂时间有限,所以造成很多教师在欣赏课的教学中要么走马观花,不能深入;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
我觉得在欣赏·评述课的教学中应该先从
一幅画入手,重点欣赏,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然后再扩展延伸,触类旁通。
欣赏也决不是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应该深层次挖掘教材,欣赏“画里”、“画外”,使学生学会聆听“弦外之音”,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能没有做到最好,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在讲过每一节课后,我们都应该认真反思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哪些不足,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善于发现,善于改过,我们就一定会有进步。
美术教师,是传播美的使者,愿我们能在教学工作中共同努力,营造美的世界,打造完美人生!
总之,我想自己会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更加努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争取培养出更多有美术爱好的学生,让学校的美术教育取得突破。
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包括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相沟通,从而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的终极目标,我觉得这才是21世纪我们美术教育者所追求的共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