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例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前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新生儿完全性大血管转位矫治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护理

新生儿完全性大血管转位矫治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护理

新生儿完全性大血管转位矫治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护理摘要】报告了10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矫治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儿的护理。

护理要点包括:术后正确选用葡萄糖液体,严格限制液体输入速度,常规监测血糖,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遵医嘱正确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积极防止再次发生高血糖反应,预防低血糖、感染等并发症。

本组2例经减慢葡萄糖液体速度,血糖降至正常,8例经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降至正常,10例均痊愈出SICU,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低血糖反应。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血糖;新生儿;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069-02完全性大血管转位(D-TGA)是一种常见的发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出生后极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90%死于1岁以内[1],因此及早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SWITCH术。

新生儿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由于手术创伤、低温、低压、血液稀释、非搏动性灌注和麻醉等因素,往往造成微循环灌注不足和细胞内能量代谢紊乱,以及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包括胰腺在内的机体各重要脏器功能发生明显的改变.进而引起糖脂代谢紊乱,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患者的手术恢复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2]。

我院2011年~2014年,对18 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患儿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SWITCH术,其中10例术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反应,经积极及时的处理后,血糖均恢复正常,现将护理体会分享。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1d~30d,体重2.5~4.18kg。

10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检查确诊后,即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SWITCH术。

其中2例术前因心功能不全曾在NICU接受监护治疗。

10例患儿三代内均无糖尿病家族史。

1.2 治疗方法和结果本组10 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SWITCH术。

术中均采用无糖预充液(乳酸钠林格氏液)。

术后均送SICU监护治疗。

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

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

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作者:吴丽影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23期[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1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手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干预,并进行总结。

结果 11例患儿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达到临床预期,均顺利恢复并出院;3例患儿合并房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心功能差等症状,未达到临床预期;1例患儿由于冠状动脉血管条件差,移植后出现心衰死亡。

结论在小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围手术期诊治过程中,科学缜密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儿的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23.126.02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transpositionofgreatarteries)为主动脉发自解剖右心室、肺动脉发自解剖左心室的动脉错位畸形,心房与心室连接一致而心室与大动脉连接不一致。

本病是新生儿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若不及时治疗第一年的死亡率为90%。

大动脉调转术(ASO)是目前治疗大动脉转位的首选手术方式,而ASO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对手术者要求高,且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大动脉转位患儿1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围手术期的实施护理干预,并观察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46天,平均年龄(16.2±5.6)天,体重3.2~4.8kg,平均体重(3.8±0.5)kg。

16例患儿均经彩色多普勒确诊并行ASO手术。

本组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出生后呼吸困难、多汗、面色青紫等。

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矫治术的循证护理

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矫治术的循证护理
≯ 、
杨俊茹 : 女, 本科 , 主管护师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8 — 2 6
低 了感染 风险 , 减少 了手术 中及术后护理工作量 , 减 少了患者痛
理[ J ] . 当代护士( 下 旬刊 ) , 2 0 1 1 , 4 : 7 4— 7 6 . [ 2 ] 姚娅玲. 综 合 护 理 干 预 在 腹 腔 镜 小 儿 疝 气 围 手 术 期 护 理
术区 , 减轻家属及 护理工作量 , 提 高了患者满意度 , 为腹 腔镜手
1 临床资料
的或潜 在的循证 护理问题 ( 吻合 口出血 、 术 中低 体温 、 术 中压疮 等) 进行分析 , 结合本科 现有设 备和技 术 , 制 定新生儿 大动 脉错
位行大动脉转位矫治术的手术 配合方法。 2 . 1 吻合 口出血
2 0 1 2年 6月 一2 0 1 6年 6月本 院行完全性 大动 脉转位矫 治
鉴方 法, 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 新生儿 ; 大动 脉 转 位 矫 治 ; 大 动 脉错 位 ; 循 证 护 理
中图分类 号 : R 4 7 3 . 7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6 4 1 1 ( 2 0 1 7 ) 0 4 — 0 0 6 0 —0 3 室 间隔缺损及房 间隔缺损 2例 。所 有病例肺 充血 明显 , 肺 动脉
苦, 提高 了患者满意度 , 并增加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针对缺
乏自主配合能力的患儿采用简单易行的灌肠法, 无副作用; 避免
术中膀胱充盈妨碍操作而采取 导尿 时会 增加 患儿 的痛苦 、 增加 手术室护士工作量 , 延长手术 时间 。采用 开塞露灌 肠可 避免术 中麻醉后患儿肛门括约肌松弛排便污染术区 , 可 降低感染风 险 , 同时延缓了患儿术后第一次 排便 时间 , 避 免术后 过早排便 污染

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新生儿围术期护理

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新生儿围术期护理

行完 全 性大 动脉 转 位术 新 生儿 围术 期护 理
卜 I— op a i e J er er tv n r lq u s n C e ar O n w — f e
复 均 良好 。 2 护 理
s th术是 将转位 的主动脉 与肺 动脉互 相调 转 , wi c 同时将 冠 状动脉移植到转接后 的主 动脉上 , 达到解 剖上 的完全纠 正。此 方法是 目前治疗完全性 大动脉转 位较 为理想 的术 式 。 手术时 间
b n wi c or s t h om pe e ta s o ton o 最好在患儿 出生后 1 月之 内进行 , 由于解剖左 室得不 到 lt r n p si f i 个 否则 gr a t i u d g n s i h p a- 正常发育 , 响手术效 果。与手术本身相 比较 ,wt 术前及术 e t arer es n er oig ut o er c 影 s ih c
2 1 1 新生儿转运 ..
新 生儿转 运是 由专职 的经过一定 技能训
练的儿 内科 新生儿组医生 和护士来进 行 , 通过规 范 的新 生儿转 运 能最 大限度赢 得抢救 时间L 。须 指 出的是 , 先心病 的新生 2 J 对 儿 在转运途中特 别要选择合适的氧浓度 (1 2 %~4 %) 0 吸氧 , % 5
文章编号 :0 9 4 3 2 0 )B一0 4 —0 1 0 —69 (0 8 1 13 2 完全性 大动 脉错 位 ( D—T A) 常见 的发 绀 型心 脏病 之 G 是


其发病率仅次于法洛氏四联症 , 占先 天性心脏病 7 ~9 % %。
本病 占出生后 2个月 发生充 血性心力 衰竭 的首位 ,0 ~9 % 8% 0 病例死于 1 以内…。大动脉转 位术 (wi h 是 D—T A新 生 岁 s t c) G 儿存活 的唯一根治方法 , 由于手术复杂、 但 创伤 大以及新 生儿 各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新生儿大动脉转位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作者:刘佳丽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合理监护对大动脉转位手术患儿成功康复的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68例动脉调转术治疗的D-TGA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男37例,女31例,年龄23d(12hr—4m),体重6.7kg(2.5kg—10.3kg),其中包括室间隔缺损39例,房间隔缺损38例,动脉导管开放47例,合并其他先天畸形13例。

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6例,2例患儿冠脉血管条件较差,移植后出现心脏供血不足,术中见所支配供血区心肌颜色较暗;7例死于术后出血,可见吻合口、创面渗血;1例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监护室起搏器治疗9日家人放弃治疗;3例死于术后感染,抗生素均耐药;3例室间隔完整的患儿,救治时间晚、低氧、心室重构,术后心功能差。

52例(76.5%)出院。

结论:精细的手术操作、密切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患儿术后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动脉转位;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78—01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若不及时治疗第一年的死亡率为90%,大动脉调转术(ASO)是目前首选的治疗大动脉转位的手术方式,而ASO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对术者要求高,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因此显得重要。

回顾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68例动脉调转术治疗的D-TGA新生儿围术期手术配合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37例,女31例,年龄23d(12hr—4m),体重6.7kg(2.5kg—10.3kg),所有的患儿均行ASO,68例患儿围手术期死亡16例,2例患儿冠脉血管条件较差,移植后出现心脏供血不足,术中见所支配供血区心肌颜色较暗;7例死于术后出血,可见吻合口、创面渗血;1例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监护室起搏器治疗9日家人放弃治疗;3例死于术后感染,抗生素均耐药;3例室间隔完整的患儿,救治时间晚、低氧、心室重构,术后心功能差。

婴幼儿大动脉转位矫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婴幼儿大动脉转位矫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婴幼儿大动脉转位矫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摘要】目的分析Switch术(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关键。

方法应用Switch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7例。

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结合深低温低流量(DHCA+DHLF)技术,所有患者采用PH稳态结合α稳态的血气管理方法,术中均采用平衡超滤(ZUF)结合传统超滤(CUF)方法,术毕行改良超滤法(MUF)。

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心脏自动复跳率100%。

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管理措施是取得Switch手术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体外循环;婴幼儿;大动脉转位矫治术大动脉转位矫治术(Switch术)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以及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缺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现将我院近3年开展Switch手术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面做回顾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6年5月共开展Swith手术7例。

手术年龄7 d~3个月;男6例,女1例;体质量3.2~6.45 kg。

1.2 ECC方法全组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经鼻插管,采用JOSTRA 人工心肺机,DIDECO901希健婴儿膜式氧合器,东莞血液超滤器,国产宁波菲拉尔婴儿型动脉微栓过滤器和管道。

术中采用动脉端连续压力监测,静脉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和红细胞比积监测,鼻咽温度、肛温监测。

预充液采用复方林格液,20%人血蛋白,冰冻血浆,根据患儿术前红细胞比积适当加入新鲜库血。

在预充液中加入5%碳酸氢钠15~20 ml,甘露醇2.5 ml/kg,甲基泼尼松龙30 mg/kg。

全组均采用深低温技术,术中行传统超滤复合零平衡超滤,停机后行改良超滤使患儿HCT达100~110 kg/L。

1.3心肌保护方法本组采用的停跳液以复方林格液为基底液,除加入10%氯化钾、25%硫酸镁、5%碳酸氢钠外还加入适量白蛋白。

首次灌注剂量为20 ml/kg,隔30 min再灌注首剂的半量1次。

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手术护理配合

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手术护理配合

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手术护理配合【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中护理配合的经验和要点。

方法2006年9月至2012年11月,对34例新生儿患者施行大动脉调转术。

手术期间,巡回护士配合要点包括:保证外周静脉通路通畅,体位舒适,采用灵活的保暖措施,配合麻醉医师进行输血以及确保最后安全转运。

器械护士需了解手术过程和难点,备好手术所用的精密器械和缝线,配合手术医师进行各项操作,包括妥善处理自体心包片和延迟关胸等。

结果手术配合顺利,死亡1例,其他患儿均安返CCU,其中延迟关胸5例。

结论术中精心的护理操作以及与医生的默契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护理配合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为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法洛氏四联症,占先心病总数的7%~9%。

患儿出生后多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绝大部分患儿必须及时手术,否则30%的D-TGA新生儿在出生后1周内死亡,50%左右在1个月内夭折[1]。

我院心脏中心自2006年9月至2012年10月共完成新生儿大动脉转位手术23例。

现将手术配合、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全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为2~27 d,平均(8.3±2.5)d;体重2.8~4.3 kg,平均(3.3±0.63)kg。

D-TGA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和卵圆孔未闭(PFO)22例,D-TGA合并PDA和室间隔缺损(VSD)7例,D-TGA合并VSD和房间隔缺损(ASD)5例。

所有病例均经过超声心动图确诊为D-TGA,在全麻低体温体外循环下行switch术以及PDA切断缝合术和/或VSD、ASD修补术。

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95~210 min,平均(125±21.7)min,手术配合顺利。

1例TGA+PDA患儿,因左心发育不良,反复尝试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术中死亡。

其余患儿安返CCU,其中延迟关胸5例。

3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新生儿的术前护理

3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新生儿的术前护理
2 护理
的喂养 困难 , 营养供给不足将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 免疫功能低下 和组织修复延迟 , 而合理的喂养 , 充足 的能量供应能帮助患J, Il J  ̄
利地 度过 围手 术 期 。 儿 全天 总 热 量需 349 5 2 k 。 患 3 .~6 .J g 临床 常 规 4/ 留置 胃管 。 鼻饲 前 应确 定 胃管 的位 置 , 奶速 度 不 宜 过 快 。 次 喂 喂 每 奶 量 1— 0 d 每 3 。 0 3 , 1 喂奶 前 观 察 吸 收 情 况 , 吸 收不 良应 延 n h次 若 后踢 腿 , 量 将腿 踢 高 , 右腿 交 替进 行 。 直立 踢 腿 : 体 直 立 , 尽 左 ⑧ 身

5 ・ 8
T OD AY NU E, e r a y 2 1 No2 RS F b u r , 0 2, .
3 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新生儿 的术前护理
余淑君
摘要


总结 了3 完全 大动脉错位新生儿的术前护理。 例 主要 包括保 护性 隔离, 防控制感染、 预 营养支持 、 用药护理、 病情观察。 为积极 认
次1 o 桌面 及 物表 用 20 P h 5P M万金 消 毒 液 擦拭 。 工作 中严 格 遵 守无 菌 操作 规 程 , 新 生 儿前 后 必 须 洗手 。 瓶 每 日消 毒 , 粉 现 配 护理 奶 奶
效 的术前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 本 科2 1年3 2 1 年7 0 1 月 0 1 月期间共 收治 了3 完全性大 动脉错位 例
完全 性 大 动 脉错 位 ( r soio ft r ta e e,G ) Ta psino ege r r sT A , n t h a t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例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术前护理
【关键词】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55-02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其定义为心房与心室连接一致,而心室与动脉连接不一致。

其含义为主动脉发自右心室,而肺动脉发自左心室。

这样主动脉接受的是体循环的静脉血,而肺动脉接受的是肺静脉的动脉血。

[1]该病发病率为0.2‰—0.3‰。

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5%—7%,居紫绀型先心病的第二位,男女患病之比为2∽4:1。

患有糖尿病母体的发病率较正常母体高达1∽1.4倍,妊娠初期使用过激素及抗惊厥药物的孕妇发病率较高,若不治疗,约90%的患者在1岁内死亡。

[2][3]
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方法,但由于患此病的新生儿一般状况均较差,需一定的时间术前准备。

内科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缓解缺氧状态、改善心功能、维持内环境平衡和防治感染,为进一步手术创造条件。

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2月共收治8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现将术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例患儿,年龄1d∽5d ,平均2d;体重1.4kg∽3.2kg;男5例,女3例;同时合并的心内畸形有: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房间隔缺损(asd)2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应用前列腺素e1(pge1)的护理
tga患儿的血液循环特点是体循环与肺循环各自封闭,互不连接,若无pda、asd或vsd的存在,患儿是不能存活的。

室间隔完整的tga或有小室间隔(直径<3mm)的tga或虽有大的vsd但合并左侧心室流出道狭窄的患儿,半数以上出生后即刻出现发绀,一旦动脉导管闭合,发绀将进一步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延缓动脉导管闭合,小儿可因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而死亡[4]。

应用pge1,可扩张肺小动脉和动脉导管,增加了左房血液回流,从而使左房压力增加,改善了低氧血症。

同时pge1可扩张肺小动脉,使回流到左室的血流增加,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左室构型及一定的压力。

前列地尔注射液需0℃—5℃避光保存,避免冻结。

使用时应选用避光针筒微量泵持续泵入,单独采用一路静脉,间隔6h更换液体(本制剂与输液混合后宜在6h内使用,否则制剂中的脂微球会破裂,脂微球里包裹的前列地尔会释放出来,从而产生与传统pge1
粉针剂相同的不良反应:传统的pge1粉针剂在体内代谢很快,每通过一次肺循环有80%被灭活)。

剂量应结合体肺循环间的分流程度、血氧浓度、周围循环的情况确定。

本组病例采用前列地尔从
5ng/kg/min开始持续泵入,逐渐调整剂量至10ng/kg/min,其中3例最大剂量至20 ng/kg/min。

本组病例使用后,均有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酸中毒改善。

另外,在使用前列地尔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发热、震颤、易激惹、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本组病例在使用过程
中,其中有2例出现体温超过38℃,1例频发呼吸暂停。

2.2 吸氧护理
本组病例中有7例是合并有pda,此类患儿手术前仅靠pda分流含氧量高的血到体循环来维持生命,一旦pda关闭患儿很快死亡。

高浓度氧容易使动脉导管的管壁肌肉收缩导致闭合,从而引起严重后果。

所以原则上此类患儿不主张吸氧,尤其是未使用pge1前。

必须用氧时,需选用双孔鼻导管低流量(0.5l/min—1 l/min)吸氧。

本组病例中,有1例患儿大气吸入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40%左右,立即予气管插管接人工呼吸机应用,fio221%,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至70%左右。

2.3 对症护理
此类患儿因长时间缺氧,处于酸中毒状态,因此应积极纠正酸中毒,预防感染,并完善各项术前准备,争取尽早手术。

参考文献:
[1] 林淑霞.一例大动脉转位术治疗新生儿大动脉错位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9,3(24):466-467.
[2] pretre r,tamisiord,bonhoefferp.results of the arterial switch operatio in neonates with transposed great arteries.the lancet,2001,9271.
[3] 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李守军,王旭,闫军,吴信,许建屏,孔博,黄景彬.动脉调转术不同年龄手术效果的对比——附142例错过最佳手术年龄者治疗经验[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9,25(2).
[4] 郭加强,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