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饮食文化1

印度的饮食文化1
印度的饮食文化1

印度的饮食文化

印度人的主食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为主,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由于各种宗教的不同禁忌,有些肉类在印度不能吃,渐渐地演化成了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体系。印度人除了牛肉不吃外,鸡肉和羊肉都是主要食物,因为牛在印度被供奉为神。

印度人还常以一种被称为“馕”的面饼为主食。无论在高级餐馆还是在街头树阴下,时常可以看见印度人席地盘腿而坐,用手撕下一块馕,蘸上菜糊、汤汁以及用豌豆、绿豆等各类豆制品熬成的豆汤,津津有味地吃着。还有一些食物把饼与土豆结合起来。另外,手抓饭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物。每个人吃饭时用右手将饭菜反复搅拌和匀,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撮起送入口中。不过,手抓饭只限于自己家里或非正式场合,在上档次的餐馆用餐或出席正式场合,印度人依然使用刀叉作为餐具。

印度人在口味上尤喜食咖喱,嗜好酸辣,重油重色。烹调方法以烧、煮、烩、炸、炒为常见。荤菜烹制,喜用挂糊,不善用浆,丁香、八角、小茴香、豆蔻、辣椒粉、黄姜粉、格拉玛什拉粉用量惊人。红茶为印度一大特产,饮用时需烧煮,并加入白糖和奶粉。在众多的印度菜肴中,咖喱类菜为其最大特色。其烹制方法多样,原料使用各异,口味各具特色。

一、印度概况

印度共和国,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信度”,意为“河”;别称婆罗多。

首都:新德里。

国花为荷花,国鸟为蓝孔雀,国树为菩提树。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领土面积297.47万平方千米(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锡金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海岸线长5560千米。

人口10.27亿(2001年3月1日普查)。印度是个民族、宗教众多,文化各异的国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种、宗教、语言博物馆”。印地语、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居民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

印度教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虔诚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以黄牛为神,对它顶礼膜拜。

农业和服务业为印度最大的经济部门,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有黄麻、茶叶、甘蔗、油菜籽和棉花。牛、山羊、绵羊、水牛头数居世界第一。

二、饮食渊源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个由80%印度教和少数伊斯兰教徒组成的国家中,印度教徒视牛如神,伊斯兰教徒则不吃猪肉,因此羊肉就成为印度最普遍的肉食。由于地理、气候等的差异,印度南部气候炎热,许多来自非洲的移民口味很重,嗜好辛辣食物,“越辣越好”。南印度菜口味较重,以酸、咸、辣为主,原料多用椰子,菜式简单;北印度的口味与南部相比要清淡得多,人们吃饭时也添加咖喱、辣椒、洋葱等以刺激食欲,但远不如南方人夸张。北印度菜以菜色清爽和善用咖喱为特色,世界各国的印度菜多出自北印

度菜风格。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式出自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是3种最基本的菜式,但市肆和家常菜肴有其独特的味道。

印度菜的最大特色也许在于没有统一的风格,不同地区、城市乃至家庭都有自己个性鲜明的饮食喜好。如果一定要找出某些共同点,那么,普遍食用鸡、鱼和羊肉和用肉汁做酱料大概可以算做印度菜的基本特点。肉汁虽然是印度菜的常用酱料,但各地调制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

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耆那教徒更是严格吃素,印度吃素的人口约占人

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印度是名副其实的“素食王国”。印度的市镇中有不少只供应素食的餐馆,外来食品如比萨饼、麦当劳,也必须适应印度人的素食需求而改变其传统做法。印度的素食主义者可以吃到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素比萨饼和蔬菜汉堡

在米饭、烤饼、咖喱之外,“辣”也可算是印度烹饪的特点之一。当然,并非所有的印度菜都是辣的。据说,“辣”在印度餐馆被分成10个等级,一般人可以忍受的限度在5级左右,这也是一般印度餐馆用辣的底线,少数的餐馆则供应6级以上的“特辣”菜肴。

三、烹饪技法

(一)烹法

印度的烹调方法以烧、煮、烩、烤、炒为常见,又以烧、烤最为出色。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这种方法要求厨师有高超的控制火候本领。据说,当炉温达到600摄氏度后,加热的时间将以分、秒来计算,差之毫厘,将失之千里,一两秒钟都可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用泥炉烤肉时不用油,吃肉时用酸牛奶做蘸料,可谓别出心裁。这种炉子名叫“Tandoor”,在印度烹饪中“Tandoor”已成为特定的菜肴类别名称——用“Tandoor-”烤制出的食物。

北印度食物以烘烤、油炸的居多,口味比南印度清淡。北印度肉类菜肴以烤鸡、烤羊肉卷最为著名。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以动物性原料做出来的菜肴,如果不亲口尝一尝,很难从表面上看出是何种肉类。蔬菜也是捣成糊状,再加些咖喱。将菜肴做成糊状的重要原因是便于用手抓饼或米饭拌着吃。

(二)调味

印度烹饪最主要特色就是香料,除了干辣椒、胡椒外,还有其他80多种的植物果实、种子、叶子根茎可用作香料。据说,印度菜所放调料之多,可称世界之最,每道菜不下10余种,丁香、八角、小茴香、豆蔻、辣椒粉、黄姜粉、玛沙拉用量惊人。

印度厨师使用香料,一般是将各种香料按比例配制成混合香料,每个真正的厨师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配制方法,混合后的香辛调料称为“玛沙拉”。使用前如果将其放在热锅中炒一下,味道将更为香浓。

印度的咖喱很出名,但你在印度却找不到“咖喱粉”或“咖喱酱”之类的东西。实际上,用多种香料调和而成的“玛沙拉”,一般被印度以外的人认为是“咖喱粉”;而在印度,“咖喱”则是指用“玛沙拉”调味的菜肴,并主要是炖煮一类的菜肴。

尽管外人对印度咖喱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咖喱的香味早已飘出印度的国界。早期主要是向周边地区扩散,如印度邻近的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后来则扩大到其他的亚洲国家(地区),并远及欧美。与“正宗”的印度咖喱味道相比,其他地方咖喱的味道多了几分自己的特点。例如,巴基斯坦的咖喱带有明显的丁香、肉桂、豆蔻、黑胡椒的香味;泰国与马来西亚等地的改进则是添加椰浆、鱼露、香茅、罗望子与月桂叶等香料。咖喱于19世纪传入英国后,与西式烹调中的奶油面糊结合,变成了略呈糊状的英

国风味调料。

鲜青柠檬汁是印度菜乃至所有正宗东南亚菜系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其酸甜清香的味道可以更好地体现食物固有的滋味,并能突出咖喱的真味。

(三)菜式

咖喱饭——可以是素食,也可以是荤食;可以是米饭,也可以是面食。

米饭——正宗的印度米饭是用一种闻名世界,名为Basmati的米做成。这种米粒饱满纤长,做出来的饭松软而不糊烂,呈润泽的金黄色。

芭蕉叶饭——以刚摘的芭蕉叶做盛器,将盐、芒果泡菜、蒜茸、卷心菜泥、薄饼、米饭之类的各种食物和调料摆放其上,其色悦目,其香诱人,其味则难有定论。

扑劳(Pulao)——由米饭、咖喱、肉类、青菜或花生烩制而成。

手抓饭——典型的印度饭食。吃饭时用右手将饭菜反复搅拌和匀,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撮起送入口中。在高档餐馆或正式场合,印度人使用刀叉作为餐具。

馕——面饼,印度人的主食。馕总是与菜糊、汤汁以及用豌豆、绿豆等各类豆制品熬成的豆汤一起食用的。无论是在印度的高级餐馆,还是在普通人家,总可看见印度人撕一块馕,蘸上菜糊或其他汤汁津津有味地吃着。

烤饼——面饼类食品的统称,常见的品种包括:南(Nan)、罗提(Roti)、普里(Puri)、恰巴提(Chapattis)、哈瓦(Halwa),以及用各种面粉烤制的面包和油炸面包。吃印度烤饼时,常包以咖喱肉、蔬菜或沾上扁旦糊(Dhal)。

印度飞饼——并非正宗印度菜品,在印度国内极为少见。我们所说的“印度飞饼”据说发源于东南亚和香港一带,因为那里居住着大量印度移民,那里的印度厨师为了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在传统印度烤饼的基础上,创制了“飞饼”,并一“抛”成名。

未发酵的燕麦面包——冬天食品,抹上青芥末其味诱人,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当作宝贝。

脆薄饼、蒸米糕——南部城市的名食。

烧春鸡——印度名菜,将抹上“咖喱”的鸡吊在“天度”(Tan—door)中高温烘烤而成,天然香料的味道和颜色深深地渗入鸡肉,称得上色、香、味俱佳。

串烤——印度菜一绝,将经过处理的肉用铁钎串起来,放入装有木炭的烤炉内翻烤,几分钟后已是香味扑鼻,蘸上印度特有的调味酱,味道极其鲜美。

比尔亚尼菜——由蔬菜、豆子、海鲜,有时还有鸡和肉烩制的菜肴。

咖喱肉汤——浓鸡汤里加上土豆、胡萝卜、苹果和葡萄干,用咖喱、生姜和热辣椒调味。烩制而成,与印度腌菜一起食用。

沙摩沙(Samosa)——即以肉馅、土豆、豆子或蔬菜为馅料的三角形小面饼。

帕可拉(pakora)——用蔬菜裹上埃及豆粉,再油炸而成的点心。

“孟买蝴蝶”——香酥的咖喱脆饺,外皮似越式春卷皮,内包土豆或肉酱,并配以青豆仁、青辣椒丁和洋葱。

帕帕丹(Pappadams)——以扁豆制成的薄饼,为主要的副食。

都赛(Dosai)——以米和扁豆做成的薄饼。

“谭多力”——是印度旁遮普名菜,用陶制的“谭多卤”壶形烤烘制成的“烘鸡”,是融合了印度香辛料文化与伊斯兰教肉食文化的烹调杰作。

黄豆泥——用机器压制而成,泥中加有胡椒粒、盐。

绿酱——用香菜末、洋葱、盐、柠檬汁、青辣椒作成的泥状蘸料。

黄瓜奶露——在新鲜柠檬糊状奶酪里放入小黄瓜、洋葱及番茄,酸咸开胃。

甜食——常见的印度甜食有:印度雪糕、奶酪球、各种生果甜肉、米糕等。

点心——常见的印度点心有:咖喱水饺、咖喱饼、印度炸小面子(馅用土豆、青椒、芹菜

或菠菜、奶油、胡椒等制成)、奶油蛋糕、可可排、香桃排、冰淇淋、各种英式布丁等。

拉茶——印度一绝,为茶叶汁、鲜牛奶、咖喱汁的混合物。制作拉茶时,两个大杯子在印度厨师的手中上下翻飞、颠来倒去,“茶”在空中被拉成一道道漂亮的弧线,目的是让“茶液”充分混合。

印度茶——将茶配入牛奶,加上姜、糖、香料慢火细煮两分钟,或者直接加入炼乳即可。

绿豆粥——将绿豆压成瓣,加入奶油、葱末、姜末、咖喱、盐,先炒一下,再放入锅里煮烂成粥。

牛奶粥——大米加牛奶煮熟,再放些葡萄干、椰子丝、桂皮等即成。

四、饮食习俗

(一)日常食俗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印度人不吃牛肉,但喝牛奶及乳制品。人们一般认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印度人一般不喝酒,他们认为喝酒有违宗教习惯。

印度饮食中的动物性食品主要来源于山羊、羔羊、鸡、鱼虾和海味;蔬菜则有茄子、蕃茄、洋葱、菜花、鲜辣椒、碗豆、土豆、圆白菜、菠菜、小扁豆等。最喜欢的是山芋,被认为是“菜中佳品”。山芋有各种做法,如炒、炸、红焖、烧、煮等。一种叫达尔(dal)的小扁豆,也经常用于烹制饭食。

由于吃素的人较多,故水果、坚果等在印度的日常饮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印度人非常喜欢香蕉树,因为香蕉和香蕉树的树心可以吃,纤维可以织布,香蕉叶还可当作盛食物的盘子用。以干净的香蕉叶代替盘子盛食物由来已久,并成为印度饮食的特色之一。但在水果中地位最高的要数芒果,人们用芒果做菜,以芒果为原料制成各种腌菜、酸辣酱、糖果、果汁、果脯、果酒和果酱。芒果还常被用作贡品,在有条件的地方,每天还会用新鲜的芒果树叶接来清水,在日出时分淋撒在神龛前面。印度人将芒果视为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首脑或知名人士都曾经收到过印度领导人赠送的芒果极品——“阿尔芒索”。印度年产芒果10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全世界已知的1595个芒果品种中,绝大部分生长在印度境内。印度人认为,公元632年~645年间,由一位叫文桑的中国人来到印度,发现了芒果,并将其引种到其他国家。

印度人不爱喝汤,他们认为任何一种汤,也不如水来得爽快。印度人吃饭时,喝上五、六杯水是极为正常的事情,水与奶茶就是印度餐桌上的“汤食”。这种习惯的形成与印度菜式的刺激性调味,以烧烤为主的烹制方法有关。与一般的“汤”相比,水、奶茶具有更好的去火、爽口、清胃的作用。

印度人喜欢嚼槟榔叶卷,喜欢喝奶红茶、咖啡、酸奶等。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

他们喜欢吃中餐,喜欢分餐制,不习惯用刀叉和筷子,一般用手抓食。

(二)节庆食俗

印度人在新年这天实行禁食,从凌晨直到午夜止。过了午夜各家才品尝准备好的饭菜,互相祝贺新年。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4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许多地区用不同的方式迎新年。有些地区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

人称为“禁食元旦”。

初食礼是为婴儿开始吃食物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当婴儿长到6个月后,具备了吃饭能力时举行这种仪式。这一天,给孩子吃点米饭等食物,同时还要喂孩子点蜂蜜和牛奶粥等,有时还用银碗喂孩子牛奶稀饭,此后,小孩才开始吃饭。

佛陀诞辰节是印度佛教节日,于印历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日当天,人们不吃肉,只喝牛奶,向出家人施舍、放生,不少人还去圣地朝拜。

杜尔迦节是拜杜尔迦女神的节日,它是印度的主要节日之一,也是西孟加拉邦人最大的节日。每年从10月2日开始,连续欢庆5天。刚走进神棚,靠近门口的两侧是争先恐后排队吃祭品的人群。祭品放在一个用树叶做成的半圆形杯子里,看上去有拳头大小,里面放有煮熟的黄豆、几片黄瓜和一些甜食。据说吃了这些东西,吉祥如意,驱灾避难。

比忽节是印度阿萨姆邦最大的民间节日。比忽节有3个,庆祝的时间也有区别,即包哈格比忽(在4月中旬庆祝)、马克比忽节(在1月中旬庆祝)、迦迪比忽节(在10月中旬庆祝)。它的由来与乡村农耕有关。包哈格比忽节日这天,做些特别食物,包括甜食、酸牛奶等。这个比忽节有馈赠礼物的习俗,故有“比忽瓦恩”之称,馈赠品可以是衣服,也可是其他物品,这是慈爱和尊敬的象征。比忽节的第三天,叫做“高哈依比忽”,这天举行宗教祈祷。以后的日子没有什么特别活动,只是到节日的第七天有做7种菜吃的风俗。马克比忽与农业生产有关,冬季,当庄稼收获完毕,人们有了空,庆祝活动即可举行。在这个比忽节期间有宴请习俗,因此它有“刨迦里比忽”之称,即享受比忽的意思。过节的前一天,每家都做鱼、肉和其他好吃的食物。节日期间,妇女为比忽节做些特殊食物,如勒杜(一种甜食)、比塔(米制品)等。迦迪比忽节只庆祝一天。秋季,稻谷未熟,粮仓已空,所以这个比忽节有“耿迦里(贫困)比忽”之称。过节时人们不吃不喝,主要是在院内敬罗勒草(认为是神圣的药用植物)。

灯节是印度教的重大节日之一,10~11月间每逢这一节日,人们都热烈庆祝。灯节仪式接着祭司,又向每人分发名叫崩加莫里得的供品(用牛奶等五种东西混合而成,基本上呈牛奶状态),倒在每个人手中有半酒杯的样子。接受这东西的人伸出双手,一上一下手心朝上叠成十字形把东西接过来,这点东西必须喝光,不能把它扔掉。若有剩余,按规矩,要把剩下的部分全部涂到自己的头上。由头顶前边涂起,逐渐往后。仪式结束后,按照印度风俗,主人请在场的客人吃点心和水果,并同他们的邻居交换甜食、水果,相互祝贺,希望都招财进宝。

(三)信仰食俗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也不愿见到有人使用双手与他们打交道。印度教徒最忌讳众人在同一盘中取食,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也忌讳使用猪制品。

由于印度教敬牛如神,所以他们也禁食牛肉。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杀生、忌食肉类、忌穿皮革和丝绸的民间习俗。他们甚至把飞虫等都列入不能误伤的忌项,就连地里种的萝卜、胡萝卜蔬菜也都忌吃。印度的锡克教人禁止吸烟。

进厨房一定要脱鞋,不管你是进去做饭、吃饭、或是取任何东西,都得如此。这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印度教徒把厨房视为神圣的地方之一,凡到神圣的地方都得要脱鞋,否则神不吃你做的饭菜,也是你对神的不恭。做饭菜时,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炊具来品尝。饭菜的味道与生熟,要凭眼睛观察,或用右手轻轻撮一点放进嘴里品尝。在他们看来,饭菜做熟后,先请神吃,然后人才能吃,这就是在做饭时不能用嘴接触炊具的缘故。吃饭时也是同样,把做好的饭菜摆在地上,人们席地而坐,用饭者坐好之后,先将要喝的水用杯子往身体周围洒一圈,接着取一点准备要吃的饭菜往地上扔一点,表示先请神吃,然后人们才开始吃饭。虔诚的印度教徒一般都如此。(李维

外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饮食文化概论 1. 饮食与文化 (1).饮食的基本含义:①中文:一是吃的和喝的东西;二是吃东西和喝东西。 ②英文:一是food and drink;二是diet(可指规定的、特别的饮食, 也可指日常的膳食). (2).文化:①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 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②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③中国 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3).饮食文化概念的基本理解:(特定群体)关于食物获取的知识、技术、方式、习俗和制度。 (4).饮食的功能:①满足生理需要;②满足心理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你有安全感, 使你感到“自我价值”,使你感到“美味”带来的快乐);③满足“公关”需要。 (5).文化的认识:①“人”是文化的主体;②动态性(丰富和发展、重新认识和修正、对某 些旧的或传统的东西的否定);③多样性(内容、观念、方式方法);④结构性;⑤共 同享有;⑥后天习得;⑦强制或规范;⑧理想与现实;⑨适应性。 (6).饮食受文化影响:“食欲也是被文化决定的”是说特定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其成员的饮食行为特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对其群体特殊饮食习 惯、方式形成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决定性的。 (7). 饮食文化内容的基本理解:①观念(精神性):指特定群体对待饮食的态度或看法; ②获取(物质性或技术性):指特定群体的食物选择、加工制成技术、日常饮食结构、 餐饮方式(食具的样式和使用方法、分食还是合食、具体食物的食用方式)等;③风 俗(民众的自发的重复性行为,具有传承性和社会性),制度。 (8).影响人对饮食选择的主要因素:①家庭因素:包括文化传统,食物供应,生活状况与观 念,人口结构,食物制作水平,宗教;②个人因素:包括教育背景,价值观,生 活经历,职业(阶层)与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心情;③环境因素:包括政治与经济 全球化,人员流动与文化交流,参照对象与团体归属,商业促销与流行趋势,营 养、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消费环境。 2. 饮食文化与社会 (1).经济发展---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是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家庭食品开支与家庭总收 入的比例关系的定律,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 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2).社会文明---“文明”的土壤:人类的饮食状况不仅表现出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时也 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土壤----食物生产技术、方式对科学技术发明的贡献。(3).习俗传承的载体----标记:即某种事物或行为成为某一文化群体传统习俗中的标志性民 俗事象。如日本新年的干沙丁鱼、黑豆之类的食物。(4).社会文明---文明:文明就是一切能减少人们生活麻烦的手段。 平等:“平等”、“自由”的餐饮服务文化或服务精神。 多元化共存:人们享受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乃至不同时代的美食文化。 环境协调:对自然的尊重、理解和爱护,引导“绿色消费”。 (5). 习俗传承的载体---传承:即某一特定的习俗会通过“代际”关系而代代相传。 寓意:如“喜饼”“蛋糕”等。 交际:饮食或宴席在交际场合总是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交换:“互报交换系统”。

英语论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姓名: 系别: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5月

The Differences of Dietary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May 2012

摘要 饮食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中西方都不例外。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全球化进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其中饮食文化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基本内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由于饮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人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些误解。本文主要从中西方饮食观念、烹饪取材、饮食结构、烹饪方式以及上菜顺序等方面来论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饮食;饮食文化;差异

Abstract Diet is the base of living, with no exception in China or the West. Dietar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With the entrance of the 21st centur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mong which dietary culture has been the most basic content. Howev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living environments, customs and value concepts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formed their own different dietary cultures. As a result, there appears some misunderstandings sometime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ers in their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dietary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from dietary concepts, raw materials, dietary structures, cooking patterns and the order of serving dishe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Key words: diet;dietary culture; difference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摘要:现今世界人们主要使用的餐具主要有以下三类,它们分别是筷子、刀叉和手指,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按进食方式划分的话,世界版图可以三分天下——欧洲和北美主用刀叉;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为何会产生如此差异?古往今来有不少学者也发现到此现象并对此进行研究,但大多以三类餐具为基本点出发探讨各使用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甚少有人以以三者为终点进行探讨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差异,今笔者基于个人兴趣主要跟大家分享、探讨关于中印饮食习惯差异产生的一些想法或者臆想。 中印饮食 若说到餐具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提及到饮食,这是与餐具最直接相关联的事物。中国自古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令中国物产富饶,上至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一样(除却有毒动植物)不可搬之上桌,因此中国的食物种类繁多,按理与之相搭配适应的餐具也应是种类多样,据相关史料考据中国历史上曾在不同时期出现过箸,刀叉、匙,但最后唯余箸即筷子一统江山,反观印度。印度也是一个饮食丰富的国家,有面点闻名的印度飞饼、也有米饭等,咖喱是印度人民的最爱,据曾旅居印度的人士介绍,印度人民每餐必有咖喱,可谓是无咖喱不欢,但我们知道咖喱类食物皆是流质食品,极少做成干物,以常理推导印度人民必是选用可开怀畅食的汤匙,但与之相反印度人喜用手指进食,作为一名自小习惯使用筷子进食的人我很难想象印度人民是如何进食,当然也很是佩服他们流质食物也能用手抓食得干干净净。既然饮食同为丰富多样那为何不曾出现相似的进食方式?我认为有历史现实的因素也有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

印度传统食物

印度传统食物 尝遍世界美食,想想就让吃货倍感兴奋。那你想知道印度的传统美食是什么吗?下面是分享的印度传统食物,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有着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及多元的传统和习俗,因此其饮食习惯也随著信仰及地区而有不同的变化。影响印度饮食文化最深的两个宗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而葡萄牙、波斯和英国对于印度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印度料理千变万化,所以并没有所谓正统的印度料理。在印度各地,烹煮食物的方式和使用的材料都不一样,每个家庭也有自己的传统,只有米饭,是印度家家户户都吃的主食。 在印度,吃素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印度教不吃牛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最后大家只好吃素......)肉菜的选择比较有限,主要是羊肉、鸡肉及海鲜鱼虾,穆斯林们也会选择吃牛肉。 肉汁做成的料理,也就是俗称的咖喱菜在印度相当风行,每一个地区都有各自口味的咖喱。印度料理的本质就是香料的使用,香料不仅可以开胃,也可以帮助消化。在喀拉拉,香料之王是胡椒,但该区同样也盛产数种不同的香料,如小豆蔻、肉桂、肉豆蔻、丁香、姜和郁金。 印度料理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乳制品;;奶油和炼乳,扁豆和蚕豆也常常被拿来入菜。蔬菜的部分会因为季节或是地区而有不同,

烹煮的方式也依主菜的选择而有所变化。 印度招牌美食1. 波亚尼炖饭(Biryani) 波亚尼炖饭是莫卧儿人带入印度的米饭料理,这种蒙古风味菜以米饭搭配羊肉、鸡肉、牛肉或蔬菜,吃起来口感绵软湿滑。海德拉巴的波亚尼炖饭最为出名。 2. 坦都里烤鸡(T andoori Chicken) 这是北印度的一道著名宫廷料理,将整只鸡先以酸奶和香料醃渍过后放入坦都炉内烤,烤完后鸡肉呈红色,吃起来带点辣味。食用时配以绿色的酱料和洋葱,非常可口。 3. 奶油鸡(Butter Chicken) 这也是属于北印度的一道著名料理,几乎在每家餐厅都有供应。采用去骨切块的坦都里鸡肉,放入奶油、番茄与香料混合的酱汁中烹煮,搭配印度烤饼一起食用,是印度人民的日常美食。 4.塔利(Thali) 塔利是印度的定食,印度的每个省份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塔利。北印度塔利是以普里、恰巴提或罗提面饼,配上几道口味重的配菜和一份甜点;而南印度塔利则是以炸饼(papad)、米饭搭配。配菜一般是蔬菜泥、豆泥、马铃薯、炖菜、酸奶、甜点等。 由于吉加拉特省(Gujarat)是耆那教的大本营,吃纯素的比例相当高,因此Gujarat Thali就是纯素食的塔利。而拉贾斯坦省的塔利则采用沙漠植物和羊肉搭配麵包,口味也很特别。 5.馕(Nan)

印度餐桌礼仪常识

印度餐桌礼仪常识 品尝一个国家的菜肴,并不只在满足口腹之欲,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印度菜在菜式创造和就餐礼仪上,都已经逐渐变得更加国际化,但是有一些细节仍然需要外国食客们注意,否则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贻笑大方。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印度餐桌礼仪常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就餐也要拿捏时间 印度菜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点以后。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手抓饭”的乐趣和忌讳 虽然目前在许多正式场合,印度人已经开始用刀叉吃饭,但在私底下,他们仍然习惯用手抓饭吃。“手抓饭”是印度人长久以来的就餐习俗,吃饭前他们会先洗净手,然后准备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里

做客,一定要尝试“手抓饭”的乐趣。也正因为这一习惯,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制作成糊状,这样才便于用手抓饼卷着吃,或是抓米饭拌着吃。而且,印度菜的吃法也很特别,是中西合璧的,即使用刀叉,也要大家一起点菜一起吃。 特别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他们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用餐结束,服务员会给客人用小碗端来洗手水,水里漂着用于清洁的柠檬片和用于装饰的花瓣,当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的特殊饮食文化印度人的主食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为主,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由于各种宗教的不同禁忌,有些肉类在印度不能吃,渐渐地演化成了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体系。印度人除了牛肉不吃外,鸡肉和羊肉都是主要食物,因为牛在印度被供奉为神。 印度人还常以一种被称为“馕”的面饼为主食。无论在高级餐馆还是在街头树阴下,时常可以看见印度人席地盘腿而坐,用手撕下一块馕,蘸上菜糊、汤汁以及用豌豆、绿豆等各类豆制品熬成的豆汤,津津有味地吃着。还有一些食物把饼与土豆结合起来。另外,手抓饭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食物。每个人吃饭时用右手将饭菜反复搅拌和匀,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撮起送入口中。不过,手抓饭只限于自己家里或非正式场合,在上档次的餐馆用餐或出席正式场

泰国菜的特色

一吃上瘾泰国菜的特色 泰国菜的特点是酸辣,开胃,让人一吃就上瘾。鱼、虾、蟹都是各餐馆的杀手锏,什么炭烧蟹、炭烧虾、猪颈肉、咖喱蟹等等,尝过了几间泰国餐馆后,好像谁都对这几道菜留下了深刻印象。泰国是一个临海的热带国家,绿色蔬菜、海鲜、水果极其丰富。因此泰国菜用料主要以海鲜、水果、蔬菜为主。泰国人的正餐都是以一大碗米饭为主食,佐以一道或两道咖哩料理、一条鱼、一份汤、以及一份沙拉(生菜类),用餐顺序没有讲究,随个人喜好。餐后点心通常是时令水果或用面粉、鸡蛋、椰奶、棕榈糖做成的各式甜点。由于深具得天独厚的优点,因此泰国菜色彩鲜艳,红绿相间,眼观极佳。大凡首次品尝泰国菜的人都会觉得泰国菜的调料很独特,有很多调料是东南亚甚至是泰国特有的,在本国找不着。最常用的几种调料有: 1、泰国柠檬(Kaffir Lime) 泰国柠檬是一种东南亚特有的调味水果,味道和个体都有别于美国柠檬口味的略甜,而泰国

啤酒香剂,最主要的用处是用来做泰国菜的调料,泰国人几乎在每一道菜都会挤上柠檬汁,使每一道菜都散发出浓郁的水果清香,带有典型的东南亚味道。泰国人可以说食无鱼,但不能没有柠檬。 2、鱼露(Fish Sauce) 鱼露是一种典型的泰国南部调料,也有人它叫白酱油,顾名思义它就是象酱油一样的调味品,做法和中国酱油差不多,主是让一些小鱼小虾发酵滴汁而成。味道可能会让有些人不适,因为它带有一股浓浓的臭鱼烂虾的味道。让不习惯吃鱼腥的人大倒味口,掩鼻而逃。 3、泰国朝天椒 据说,泰国朝天椒是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泰语叫“老鼠屎辣椒”,可见这是一种极小但极辣的辣椒。它广泛应用于泰国人的烹调艺术中,做菜不撒上几颗切碎的朝天椒,就象吃川菜不加麻辣一样。 4、咖哩酱 以椰乳作为咖哩酱的基本作料,还有许多调味料包括柠檬草、虾酱、鱼酱以及十几种本地种植的香料、辣椒,由温和到极辣的都有,任人挑选。泰国文化深受印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人说泰国文化的父亲是印度。从泰国菜中咖哩酱的影响便可以感受到。另外,柠檬叶和香茅(Lemon-grass)也是泰国菜常用的配料。 泰国的饮食深受中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甚至葡萄牙的影响,但又参杂着奇怪的风格,独树一帜,吃起来别有风味。它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国炒锅大火快炒。这是一种近似广东菜的做法,新鲜的蔬菜,佐以泰式调料,可以炒出一道道口感极其新鲜的菜。主要代表作有:米粉(用虾,猪肉,鸡蛋及甜酸酱合炒的米粉)、泰国咖哩鸡、椰汁鸡(鸡汁加柠檬加椰奶)与牛肉沙拉。 2、YAM.目前尚且找不到可替代的中文。其做法有点象做汤与做凉拌菜的综合。泰国地处热带,因此孕育了许多有名的YAM,比较著名的有一种叫做“SOMTAM”的木瓜沙拉,这种沙拉以木瓜丝、虾米、柠檬汁为主,再伴以鱼酱、大蒜和杂的碎辣椒,口感辛辣。 3、炖。亚热带的气候炎热,孕育了丰富的汤文化。汤对于泰国人来说是维持家庭和睦,增进夫妻感情的润滑剂,因此,到泰国要多喝汤、喝靓汤。泰国的柠檬虾汤口味非同一般,一般人可能难以接受,首先是汤味极辣,而且其中又放有大量的咖哩,因此,只有口味非主流的人才能喜欢。

餐厅英语类 英国饮食文化之早餐篇

美联英语提供:英国饮食文化之早餐篇 分享一个免费试听课,名额有限,碰碰运气吧 https://www.360docs.net/doc/6870484.html,/test/xingzuo.html?tid=16-73675-0 Today people in the UK eat a more varied diet than ever before. As well as the regional diets of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the many immigrant communities have introduced their cuisines to the previously unadventurous Britons: Chinese, Greek, Indian, Italian, Thai, American fast foods such as pizza, hamburgers and fried chicken have to some extent displaced the traditional fast food of fish and chips. 今天,人们在英国吃了更多样化的饮食比以往任何时候。以及区域饮食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许多移民社区介绍了他们的菜以前unadventurous英国人:中国,希腊,印度,意大利,泰国,美国快餐食品,如比萨饼,汉堡包和炸鸡已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快餐店的炸鱼和薯条。 Because of the climate and the Germanic origins of many of its early people, the UK has been a traditionally beer drinking rather than a wine drinking country. Nevertheless, in recent years, vineyards in the south of England have proved successful. In the west of England the traditional drink is cider, rather than beer. Over Britain as a whole,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drink is tea. 由于气候和日耳曼起源及其早期的许多人,英国一直是传统上喝啤酒,而不是葡萄酒

关于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的英语

关于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的英语 关于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的英语 Eating Custom and Practice American eating is funny. They eat almost everything with a fork, and it appears that holding a knife in one's right hand longer than a few seconds is considered to be against good table manners. 饮食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很有趣。他们吃所有东西都用叉子。好像用右手拿刀几秒钟就被认为与好的桌上进餐礼仪相违背。 The system is that if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use a knife, people take the fork in their left hand, and cut off a piece of meat or whatever it is in the normal manner. Then they put the knife down, transfer the fork to their right hand, and only then do they transport the food to their mouth. This is clearly ludicrous(滑稽可笑), but it is considered good manners. 这种用法就是如果绝对需要用刀的话,人们就用左手拿叉,按平常的方法切下移小块肉和者其它的东西。然后他们把刀放下,把叉转到右手,只有这时他们才把食物送入口中。这显然很滑稽,但却是被认为是好的礼仪。

亚洲国家的饮食特色

亚洲国家的饮 韩国凉拌菜 韩国:忌油腻、喜凉辣 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韩国人的主食是米饭,烹饪方法以炖煮和烘烤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 韩国人尤其喜欢的是以凉辣为主的凉拌菜。凉拌菜是把蔬菜切好或用开水焯过后,加上佐料拌成的,如生拌鱼肉、鱼虾酱等。生拌鱼肉是把生肉、生鱼等切成片,加上佐料和切成丝的萝卜、梨等,再浇上加醋的酱或辣酱拌成的。 韩国人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韩国人就餐用勺子和筷子,使用饭碗也很讲究,分男用、女用和儿童用。韩国人十分注意节俭,无论是自己食用还是招待客人,都尽可能把饭菜吃光。

泰国SPA健康食品 泰国:SPA健康菜系独具特色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泰国饮食。如今,泰国的SPA健康菜系已形成一种独特、清新、具有活力的泰式风格。 泰国传统烹饪反映了水上生活方式的特点。水生动物、植物和草药是主要配料。因为有佛教背景,泰国美食避免用大块的肉。泰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是蒸煮、烘焙或烧烤,后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泰国引入了煎、炒和炸的方法。17世纪以来,泰国的烹饪方法一直受葡萄牙、荷兰、法国和日本的影响。 在泰国,古老的健康食品通常是指盘子里的生菜和胡萝卜,现在它们已经走进了SPA健康菜系的行列。如今,泰国SPA菜系的大厨们又找到了许多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香草,并将它们加工后端上了餐桌。 泰餐是世界上最好的菜系之一,在质量和烹饪方式上也是亚洲最具创新风格的。SPA菜系往往是很多蔬菜结合,以平衡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厨师们的创新是将蔬菜、水果和香草烹饪成带有鱼、肉等美味的健康食品。 SPA菜系要求选择有机的原材料,比如用水果和蔬菜做原料烹饪菜肴,而很少用味精、苏打和食色来改变原料本身的味道和颜色。SPA菜系食品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绝对禁止油炸和使用微波炉,主要用烘烤、煎扒、蒸煮的烹调方式来烹饪食品。

世界饮食文化

世界饮食文化复习提纲 1、与韩国泡菜齐名的韩国菜式是韩国烤肉。 2、美国的早期居民印第安人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 3、被伏尔泰在《百科全书》中称为“老人的牛奶”的食物是巧克力。 4、哈萨克语“别什巴尔马克”的意思是“五指”,其用来特指手抓羊肉。 5、在西方有“贵族食品”之称的法国烹饪原料是指黑菌(块菌)。 6、古巴人情有独钟的口味习惯是甜。 7、有西班牙国菜之称的饭菜是马德里烩肉。 8、在每年2月22日-华盛顿诞辰纪念日,美国人的饮食习俗是吃樱桃馅饼。 9、索马里人传统的待客饮料是骆驼奶。 10、在饮食方面,吃意大利菜一定要佐以葡萄酒。 11、被称为俄罗斯饮食“三剑客”的是黑面包、鱼子酱和伏特加。 12、作为民族美食象征的“阿西亚科菜汤”,其所属的国家是美洲的巴西。 13、属于泰国特色的调味品有冬阴功酱。 14、韩国料理的五色之美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配料五色菜码。 15、法国菜肴重视调味,调味品种类多样,酒类和香料组成法国菜的两大特色。 16、清酒属于酿造酒,主产于日本。 17、日本料理主要分为三类:本膳料理、怀石料理和会席料理。 18、西方古代神话中有不少酒神,狄奥尼索斯酒神属于葡萄酒。 19、中国人请人吃饭,由主人"买单";欧洲人请人吃饭,参加者采取AA制付账;而采用"谁钱多、谁受欢迎就由谁来付钱"方式的国家是印度。 20、哈萨克人在宴请客人时,为表示尊敬和感谢,客人要从盘中取些羊肉给女主人。 21.被秘鲁全国文化协会评定为“秘鲁文化遗产”的大餐是“帕恰曼卡”。 22、被苏格兰人称为“生命之水”的酒水是威士忌。 23、以米饭、泡菜、大酱、咸菜、八珍菜和大酱汤为日常饮食的是韩国人。 24、葡萄牙不是世界三大葡萄酒产国之一。 25、英国人的典型食物是布丁。 26、西班牙饮食的精华,一是米,二是番红花,三是橄榄油。 27、印度不是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 28.西方人表示酒的液量单位是盎司。 29.被世界誉为“最上乘的甜点”,被巴黎名医誉为“完美无缺的食品”,被伏尔泰称为“老人的牛奶”的是巧克力。 30.在韩国民间食俗中,每逢正月十五日清晨,男女老少都要喝一口凉酒,意味着在一年中可以经常听到好消息。这种凉酒被称为明耳酒。 31、日本传统的“五色之菜”的五色是指白、黄、红、青和黑。 32、有西班牙国菜之称的饭菜是海鲜饭。 33、菜肴在口味方面,表现为味浓油重的国家是意大利。 34、作为民族美食象征的“阿西亚科菜汤”,其所属的国家是美洲的古巴。 35、享有“世界最甜香蕉”美称的非洲国家是索马里。 36、在西方有“贵族食品”之称的法国烹饪原料是指黑菌。 37、门店众多并风行全球的著名意大利风味食品是比萨饼。 38、古巴人情有独钟的口味习惯是甜。 39、美国移民对起源于土著印第安人的“煮干菜豆”的土煮方法加以适当改进,使之成为一种有名的美国菜式。其菜命名为波士顿烤豆。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

大纲 对“饮食文化”简单介绍 中餐的全球化 西餐的全球化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原因 饮食文化全球化的原因 饮食全球化的利与弊 补充材料:宏观感受外来饮食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对“饮食文化”简单介绍 “饮食文化”一词,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最早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大学课堂上。那时,它还是新奇生疏的,不仅对普通民众是如此,甚至对于一些社会科学的专长学者也很隔膜。人们普遍以为:饮食不就是吃饭吗?还有什么“文化”可谈?这与中国民本、民生思想一向淡薄的传统有关,饮食是活命之需,是本能,似乎最低级不过,在人们观念中,它与“文化”距离甚为遥远。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饮食也成为全球化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如今中国出现了许多异国料理,如法国料理、日本料理、泰国料理……使我们不仅能品尝到中国美食,还能有幸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而且,很多料理融合了中西做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如

此,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逐渐融合。 中餐的全球化 中国的烹饪大师以精湛的技艺满足了国人的胃,同时也启蒙了外国人迟钝的味蕾,中国人靠食物征服了世界,毫不夸地说,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中餐的影子,也都有华人餐馆的容身之处,尤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欧洲的国家,更占有很大的比例,犹如美国快餐的扩速度,具有势不可挡的优势。其实早在13世纪,西方的传教土、布道者和冒险家就对中国的饮食产生了痴迷的兴趣,将其视为中国风情的一面。 到底哪种食品才算地道的中餐呢?在全球化的今天,讨论这个议题已无关紧要,高梁最早是由非洲培育出来的,玉米最早也是在16世纪早期由美洲引进的,其中最为西方人熟知的豆腐是由大豆制成,其实大豆也是在中国的周代时引进的,据说豆腐是由汉高祖邦的子安为炼长生不老仙丹时意外发明的,如果当时有诺贝尔饮食文化奖的话,理当授予他此项殊荣。

澳大利亚饮食文化

澳大利亚饮食文化 银川英皇留学的老师为你介绍澳大利亚饮食文化。 澳大利亚人的食物应该是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 肉,蛋,禽,海鲜,蔬菜和四季时令水果应有尽有. 几乎全部是自产自销, 很少依赖进口, 而且品质优良, 其中牛肉, 海鲜, 水果还远销世界各地以往澳大利亚传统的饮食文化以英格兰,爱尔兰为主. 50年代随着大量欧洲移民的涌入, 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多样化. 意大利,希腊,法国,西班牙,土耳其,阿拉伯等各地菜肴,食品相继在澳洲各地落户生根, 它不仅满足了各地移民的需要, 也给那里的英国后裔带来了新的口味。 “食”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澳大利亚“"食”性和它的文化一样多元。澳大利亚传统"食"性是英国风格的,以烧烤牛羊肉和土豆、青豆、胡萝卜为主要菜谱。在昆士兰州和北部地区,还能吃到鳄鱼肉袋鼠肉和水牛肉.由于四周环海,海产也很多.尤其是悉尼的生牡蛎,昆士兰州的醉蟹虾鲱鱼,南澳大利亚洲和西澳大利亚洲的巨大的龙虾,北部地区的巴拉曼迪也很出名。 澳大利亚人在饮食上不吃辣味,有的人也不喜欢吃酸味,他们注重菜品的质量,讲究菜肴的色彩。主食澳大利亚人愿意吃面。对煎、炒、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很偏爱。 由于澳大利亚是个移民的国家,从全世界各国移民澳大利亚的各民族人民必然带来自己的饮食文化。从而使得人们在澳大利亚可以买到全世界各地各具风格的南北杂货,尝到全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餐馆美食。 澳大利亚餐馆供应的风格分类主要有:中国、意大利、法国、越南、德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泰国、日本、美国、韩国、墨西哥和黎巴嫩餐馆等。 “食”作为经济的一部分,澳大利亚的“食”性和它的经济一样发达。所谓发达,即人们在“食”上的支出比例很低。不管穷人富人,通常人们每星期至少光顾一次餐馆用餐。不下厨房,多食"外卖"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问题了。 澳大利亚是个移民国,所以能吃到世界各地的菜肴,材料丰富,既便宜又好吃。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带有特色的各国的美味食品。有中餐馆、泰国风味餐馆、马来西亚餐馆、印度餐馆、日本餐馆、越南餐馆等,不胜枚举。其中,中国餐馆占有主导地位。由于中国有着悠久的美食文化,所以中餐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当然澳洲也不例外,许多的澳洲居民都喜欢在周末邀上朋友和家人一起去中餐馆享用世界级的烹饪美食。所以,不管你走到澳洲的哪个城市,找一家中餐馆用膳不会太困难,更何况各地的唐人街都享有中国美食城的称号。 当然,和美国等城市一样,澳洲也风行着快餐文化以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肯得基,麦当劳,意大利pizza等洋快餐遍地都是,在平时上班时间这些都会成为午餐的首选,大概也算澳洲人的工作餐了。所以通常在非节假日时间中餐馆会相对比较冷清,而一到节假日,那又是另一派繁荣景象了。 以上就是银川英皇留学的专家为您提供的留学专业的信息,如想咨询更多关于出国留学相关问题,可以在线与银川英皇留学专家联系。更多资讯访问银川英皇留学官方网站:

新加坡的饮食特色

新加坡的饮食特色 新加坡的饮食文化极其发达,甚至于以“美食天堂” 自居。新加坡同香港相类似,都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在饮食文化方面体也表现非常突出,在这里,人们可以尝到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的不同美食,在新加坡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绝对不是一件难事。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独属于新加坡的饮食特色。 首先,其特色集中在当地人做的美食,包括中餐、印度餐和马来餐,这里的中餐以福建、广东及海南等地的特色菜为主,同时也融入了马来饮食的特色,比如咖喱鸡和咖喱鱼头等菜可谓别具特色的“中餐”。 新加坡的饮食特色中,吃辣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在这样一个热带国家,炎热的天气下还频频吃辣,实在让人有些匪夷所思。新加坡人在吃饭时,不管吃什么都要配着一碟泡辣椒来沾菜吃,所谓泡辣椒就是干辣椒泡在酱油里吃。 新加坡的饮食特色中的泡辣椒,这种习俗在新加坡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说受到了马来西亚人以及印度人的影响,因为他们的食物大多以辛辣为主;其二是说这种吃法对于身体健康十分有利,因为辣椒可以燃烧掉多余的脂肪。至于究竟是哪种原因,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新加坡的饮食特色中,他们的中餐可以说是“新加坡特色的中餐” ,除此之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的移民的涌入,我们现在也可以在新加坡吃到中国各地的食物,如四川火锅、北方饺子、上海菜等等。不过这些中国本土的食物在新加坡并不十分普及,也不是大众化的食物,因而一般需要到特定的餐馆里才可以吃得到。 新加坡的饮食特色中,印度菜和马来西亚菜是别具一格的,美食家朋友们千万不可以错过。看起来,虽然有时候这些菜给人的感觉会有些奇怪,但是品尝之后,我们就不难感觉到其中独特的滋味了。具有代表性的可以推崇马来人做的沙爹,这是一种类似刷上咖喱酱的烤羊肉串的食物,还有马来炒饭,以及印度人的煎饼和羊肉汤都是相当不错的美食。 新加坡的饮食特色中,印度菜和马来西亚菜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因人而异的,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接受这些食品,有些华人甚至在新加坡居住好几年了都从来没试过这些食品。

印度人的生活习惯

印度饮食 我们一般都是自己做的饭,吃印度饭估计没有10次吧。有在外面吃的,有在印度人家吃的。外面我们一般都是吃他们的肉,比如鸡肉,羊肉,鱼肉之类的。如果想同学们来的话我们可以领你们去,但是AA哦。去印度人家吃饭发现他们的印度茶还是比较好喝的,其他东西就不敢恭维了。如果谈到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中最大的差异,我想应该是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印度人分素食主义者和肉食主义者,素食者有的就素的不能再素了,牛奶不喝鸡蛋都不吃.只吃点青菜什么的,但是个个都肚大腰圆,看上去有福气的很,个个大腹便便,个个如果一看肚子都是大老板(你看他们的神像也是大肚子哦).肉食着就吃的比较杂了,但是几乎都不吃牛肉(因为牛在印度教中是神),吃鸡肉,羊肉还有海鲜较多. 应该很少有鸭肉,来这么长时间没有吃过一次,但是在印度迈索尔动物园见过一次。当然逛街的时候是不是邂逅过就不得而知了,估计印度做鸭的男孩子也不多吧?哈哈哈哈,开个玩笑.吃印度餐少,不是因为它难吃,而是因为很多时候和印度人的吃饭时间点对不上.比如印度人的晚饭一般都是10点以后,晚饭一般都是一天最后的活动,吃完后就可以上床Sleep了,这个也是为什么印度人都那么肥胖的原因.就是让我们吃了就直接睡,3个月内肯定会胖很多的.另外的原因,就是印度餐和我们中餐差异太大,咖喱比较多(咖喱其实就是各种辛辣香料制作而成的料理,它不是道菜,而是烹调方式的总称),另外因为旱季天气炎热干燥,雨季闷热潮湿等原因,为提高能量,都比较辛辣的食物,口味也都普遍很重.并且都喜欢吃粘乎乎的和粑粑一样的东西,尽管偶尔吃的时候会很喜欢,但是说实话吃几次后再一看颜色就没有食欲了.还有的原因就是在印度吃饭是很贵的,尤其是正宗的相对高档点的饭店。印度餐中我比较喜欢的就是它饼类的东西,比如Naan(比较柔软,口感厚重),Chapati(比较硬),比如Roti(类似烤面包,还带着黑黑的烤痕,当然比面包要薄)等,在印度主食中除了米饭,就应该说是饼类食物了.是用面做成,口感很好.一般都是把饼用手撕成小块然后沾咖喱汁吃的.也偶尔吃到过所谓的飞饼,但是和驻马店卖的是差异很大的.没有看到卖飞饼的把饼玩的在手中飞起来的呢.也比较喜欢印度餐中的烤肉,真的味道不错的.别的我就真的谈不上喜欢了.还有印度的甜点都做的不错哦,蛋糕,冰激凌等肯定比国内的口感和质量好.总体对印度餐的感觉就是偶尔吃一餐很香,连续吃几次就反胃的很奇妙的食物.有机会到印度还是要尝一尝的,请注意这里我用尝,千万别天天吃,身上会吃出咖喱味道的,你的胃也受不了.....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由于印度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对就轻多了。印度是个香料之国。印度菜的烹调也极重视对香料的运用,主要调料就有十几种,几乎做每种菜肴都离不开。印度北部人烹制羊肉和

英国饮食文化

浅谈英国饮食文化 外国语学院英语084 何彤彤200810010418 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民族历史发展境遇。要了解英国,就应该了解英国的饮食习惯。本文就英国的饮食文化作了较为系统介绍,从各个方面了解英国的在饮食方面的习惯和风俗。 关键词:饮食文化习惯美食餐桌礼仪 (一)引言 英国位于欧陆西侧的大西洋上,其纬度在50度以北,因受北大西洋洋流的调节及西风终年的影响,形成了冬暖夏凉,终年有雨,四季寒暑变化不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由于气候条件,英国主要发展栽种饲料作物及牧草,并发展酪农业,但是,由于本身粮食及畜牧产品不能自给,需要依赖进口,基于其历史的发展演变,英国的料理烹调上多少都受到外来资讯的影响。不过,英国本身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所以他们在料理上还是保留了原有的传统饮食习惯及烹调技巧。 英国很讲究绅士风度,这一点在吃英国菜时也能体会到。但是,英式菜选料的局限性比较大,英国虽是岛国,但渔场不太好,所以英国人不讲究吃海鲜,反倒比较偏爱牛肉、羊肉、禽类、蔬菜等。[1] (二)饮食烹饪 英国人一般比较喜爱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焗、烙和油炸。对肉类、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然而,他们对牛肉类方面又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洋芋,还会在牛排上加上少许的芥茉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则喜好奶油及酒类;在香料上则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鲜香料。[2] 英国菜的调料中很少用酒,调味料大都放在餐桌上,任人自由挑选。英国人不喜带粘汁的菜肴和过辣的菜肴,忌用味精调味;也不吃狗肉。其口味不喜太咸,爱甜、酸、微辣味。[3] 英国的烹饪常常用到烤炉,烤炉里有各式各样的焙盘,肉和蔬菜都要放在焙盘里用慢火烤,以便把肉和蔬菜的味道都调出来。[4] (三)饮食习惯之一日三餐 1、早餐:英式早餐是英国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以菜点丰富著名。 标准的完全英式早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食品:熏肉(bacon)、煎 蛋、炸蘑菇、炸番茄、煎肉肠、黑布丁有时还有炸薯条,而且还会 有咖啡或茶佐餐。 主食一般是炸面包片,炸面包片也非常诱人,是选用烤制两天后 的面包,切片后用中火在锅里加黄油煎烤,烤出的面包焦黄酥脆,图1:英式早餐 口感香甜。

完整版印度的饮食文化和习俗

印度的饮食文化和习俗 印度菜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多种多样的调料。据说,印度菜所使用的调料几乎达到了世界之最”的地步,每道菜的调料都不下10种。其实,在印度人的生活中,他们早已在日复一日的烹饪中熟练使用各种繁杂的调料,也正是由此造就了印度菜神秘而丰富的味道。 真让印度人自己来解析印度菜,他们往往说不出什么门道,反倒是一些精于美食的中国饕餮客,总结出了印度菜的最大特点:简单食材+主要调料+烹饪方式”的组合。 印度人在食材的选择上比较单一,通常只是鸡肉、羊肉、海鲜和各类蔬菜;调料虽然种类繁多,但是每道菜都会有一款比较主要的调味料,比如孜然、马萨 拉等;菜肴的烹饪方式也相对简单,有烧、烤、炒等几种。食客点餐时,只需 选择食材、主要调料和烹饪方式,印度大厨绝对可以按照你的口味和要求制作出美味的菜肴。 当然,品尝一个国家的饮食,并不只在满足口腹之欲,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这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印度菜在菜式创造和就餐礼仪上,都已经逐渐变得更加国际化,但是有一些细节仍然需要外国食客们注意,否则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贻笑大方。 ■^餐也要拿捏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点以后。但是习惯西式生活饮食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手抓饭”的乐趣和忌讳 虽然目前在许多正式场合,印度人已经开始用刀叉吃饭,但在私底下,他们仍然习惯用手抓饭吃。手抓饭”是印度人长久以来的就餐习俗,吃饭前他们会先洗净手,然后准备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尝试手抓饭”的乐趣。也正因为这一习惯,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制作成糊状,这样才便于用手抓饼卷着吃,或是抓米饭拌着吃。而且,印度菜的吃法也很特别,是中西合璧的,既使用刀叉,也要大家一起点菜一起吃。 特别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他们只用右手抓食物, 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 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FERTILIZERS印度化肥产业介绍英文材料

FERTILIZERS Fertiliser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any material, organic or inorganic, natural or synthetic, which supplies one or more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required for the plant growth" Chemical fertilizers have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success of India's green revolution and consequent self-reliance in food-grain production. The increase in fertilizer consumption h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food grains in the country. The Governm ent of India has been consistently pursuing policies conducive to increased availability and consumption of fertilizers in the country The Indian Fertilizer industry had a very humble beginning in 1906, when the first manufacturing unit of Single Super Phosphate (SSP) was set up in Ranipet near Chennai with an annual capacity of 6000 MT. The Fertilizer & Chemicals Travancore of India Ltd. (FACT) at Cochin in Kerala and the Fertilizers Corporation of India (FCI) in Sindri in Bihar were the first large sized -fertilizer plants set up in the forties and fifties with a view to establish an industrial base to achieve self-sufficiency in foodgrains. Subsequently, green revolution in the late sixties gave an impetus to the growth of fertilizer industry in India. The seventies and eighties then witnessed a significant addition to the fertilizer production capacity. Fertilizer is a key ingredient in ensuring the food security of the country by increasing the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soil. The dom estic food grain production target has been set at 320 million tonnes by 2011-12 from the present production of 210 million tonnes. This target could be achieved by higher productivity through improved farming practices, expansion of irrigation, better seeds and extensive and balanced use of fertilizers. Towards this end, the Department is planning to raise the production of urea from the present installed capacity of 197 LMT to 300 LMT by the end of 11th Five Year Plan i.e., 2011-12 by taking concrete steps to boost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removing regional imbalances in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securing long term tie-ups for supply of feedstock and raw material etc. Sector -wise installed Capacity of Fertilizers The sector-wise installed capacity is given below: Sector -wise and Nutrient - wise Installed Fertilizer Manufacturing Capacity of Fertilizers (as on 1st January,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