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才观
看曹操是如何来收获人心,让他的部下,对他尽心尽力

看曹操是如何来收获人心,让他的部下,对他尽心尽力一、尊重人才人尽其用“人才莫盛于三国, 亦唯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故得众力相扶, 以成鼎足之势。
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 大概曹术相驭, 刘备以性情相契, 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
”在三国时代, 成功取决于其有多少人而如何获得人才使用人才可以从一个领导者收拾人心的做法看出来。
曹操的文臣武将是在魏、蜀、吴三国中这与曹操唯才是举, 想尽一切办法招揽人才是分不开的。
“正是通过其‘揽才之眼量、爱才之情切、容才之胸襟之不疑’构筑起了其‘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 为曹操完成扫灭群雄、统一北方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为了获得人才, 先后三次颁布了求贤令, 天下人才慕名而来, 曹操求贤令的核心都是唯才是举, 即不拘人才。
曹操在攻打宛城之时, 由于张绣的叛变导致其长子曹昂、爱将典韦战死, 但后来曹操为了实现宏伟大业人恩怨, 对张绣予以重用, 并与张绣结为儿女亲家, 此举促进了北方的统一。
同样, 曹操也重用了给张绣出主意昂和典韦战死的贾诩, 官渡之战前, 袁绍曾派人诱降张绣, 张绣也做好了投降袁绍的准备, 但贾诩认为投降袁绍降曹操, 因为“曹公众弱, 其得我必喜, 其宜从二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 固将释私怨, 以明德於四海, 其宜从三也证明贾诩的判断没有错, 曹操闻张绣、贾诩来降后非常高兴, 他对贾诩的宽容与重用也揭开了曹操霸业的序幕非常喜欢关羽, 一直想让关羽投靠自己, 关羽在被敌军冲散的情况下不得暂且投靠了曹操, 曹操厚礼相待。
后来道了刘备的下落, 便奋不顾身地离开了曹营, 程昱建议追杀关羽, 但曹操认为关羽忠诚之心日月可鉴, 随即遵守关羽放行。
郭嘉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他29岁投靠曹操, 38岁殁于军中, 十年间为曹操出谋划策, 使曹操的势力逐尤其是他在临死之前给曹操留的书信, 让曹操轻而易举地战胜了袁氏兄弟。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 他尤其看重对郭嘉的计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郭嘉中年便病逝, 曹操亲自祭奠, 痛哭流涕。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
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观。
这些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
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成就大事要“以人为本”曹操从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占据兖洲,分化、诱降青州部分黄巾军,成立“青州兵”起,直至他去世(公元二二○年),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
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在《封功臣令》中写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
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在《论争天下答袁绍》中说:“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就是说:天下有才能的人,只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他们,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
在《(孙子>序》中借用《易》之所说:“师贞丈人吉。
”其意是。
军队要搞好,就一定要有威信的人来统率。
在诗作《短歌行》中对人才的渴望尤为急迫,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他在《求贤令》中,开篇便指出了人才的作用,“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对人才的作用曹操不仅有过极为清醒的认识,同时他也把自己个人的才干和作用也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直言不讳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并强调“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随笔:从曹操的人才观说起

随笔:从曹操的人才观说起三国英雄人物曹操在使用人才方面兼收并蓄,体现出远见卓识,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他对于冲锋陷阵、立有战功的武士予以重奖,对于出谋划策、以笔为刀的文士同样厚待。
用现在时髦的语言来说,就是他对"软科学"人才很重视。
曹操为他手下的大谋士兼文人荀彧记功和颁奖,荀彧以没有参加野战为由而辞让。
曹操却说:"谋为赏本,功未必皆野战也。
"在曹操看来,文人们虽然不善冲锋陷阵,但他们手中的笔并不比刀枪的分量差。
因此他对来到他麾下的文人特别赏识。
才子王粲,在荆州刘表那里呆了十五年,只因其貌不扬,就一直遭到轻视。
刘表死,他说服刘表之子刘琮,举军归向曹操。
王粲立即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丞相属员),并被赐爵"关内侯",不久又被提升为"军祭酒"(学官名,为博士之首)。
曹操建立魏国,又进一步拜王粲为"侍中",使其进入核心层。
丑文人(不是"臭文人")王粲的命运,说明曹操真正做到了"不问来路"、唯才是举。
反观今天,我们一些单位在人才聘用与使用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过于急功近利,把人简单地等同于锄头和扳手,尤其是某些公司招收漂亮女大学生的目的就是让她们当"攻关小姐",以至于女大学生不得不拍摄自己的"写真集"以取悦老板;二是"武大郎开店",拒绝接受比自己强的人才;三是"叶公好龙",一些企业热衷于人才高消费,但是又不恰当使用,甚至让女大学生去厕所收费;四是"派系观点"根深蒂固,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意识。
要改变这些错误观念和不良现象,就要充分认识人才多样性的特点,学习曹操兼收并蓄、唯才是举的用人风范,让各种人才都能施展抱负,要面向全社会选才。
但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仍然需要开拓,目前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制约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人才意识写文学短评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人才意识短评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深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诗歌,它充分展示了曹操在人才意识方面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的读后感,可以说是对曹操人才观的生动展现。
首先,诗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展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他认为人生短暂,时光如梭,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他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才,来共同建立他的天下。
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才的需求,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基础。
其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四句,抒发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求。
他以酒比喻贤才,认为只有得到更多的人才,才能解忧。
这种对贤才的渴求,显示了曹操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
在接下来的诗篇中,曹操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先引《子衿》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后引《鹿鸣》写求贤即得,故尽礼娱宾。
这两处引用,看似是借用古人之言,实则是曹操对人才态度的微妙展现。
他渴望得到贤才,但又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尊重人才,礼遇人才。
这种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核心。
最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四句诗,是曹操对贤才们的呼唤和期待。
他以乌鹊比喻贤才,希望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也就是找到明主。
这种对贤才的期待和尊重,构成了曹操人才意识的升华。
总的来说,从《短歌行》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尊重。
他的人才意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深深的思考和体验。
他深知人才对于建立事业的重要性,因此他渴求人才,珍视人才。
同时,他也明白得到人才并非易事,需要耐心和时间。
因此,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以酒比喻贤才,以乌鹊比喻贤才,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深深挂念和期待。
此外,《短歌行》也展示了曹操的个人魅力。
他的诗歌才华横溢,情感深沉,使得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他的坦诚和直率也使得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对人才的渴求和珍视,以及对人生的深深感慨,都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深的个人色彩和情感表达。
在文学史上,《短歌行》无疑是一首经典之作。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评价与效果

论曹操唯才是举的评价与效果论曹操唯才是举的评价与效果简介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在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汉末,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文治武功,卓有建树,无人可及。
群雄逐鹿,势力消长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
曹操之所以功业彪炳,主要就在于他具有当时最进步的人才观,非常懂得招揽人才、运用人才。
他强调“唯才是举”,不受封建选拔标准限制。
他知人善任,用人各尽其才,宽仁大德,不念旧恶,做到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且赏罚分明。
因此,他麾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人才济济。
正因为拥有了众多文武干才,曹操才能在争霸过程中节节胜利,最终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曹操“唯才是举”的正面评价及其影响曹操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对于在群雄逐鹿中胜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
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抱负,他广泛网罗人才,招贤纳士。
曹操能够成其霸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在于他懂得招揽人才、运用人才。
他“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曹操知人善任,用人都能各尽其才,这是曹操用人政策最重要的特点。
他麾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人才济济。
(一)武将如雨战功赫赫曹操的武将主要是曹氏和夏侯氏,他们组成了曹操军事方面的骨干力量。
此外,曹操也吸收一些有作战能力的降将,如张郃、张辽、庞德等,作为自己的部下。
地方豪强,诸如许褚、李典、臧霸等,也被曹操收为己用。
曹操帐下武将如雨,随着他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立下了赫赫战功。
(二)谋士如云进言献策曹操的谋士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有军事才能的人,帮助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荀彧、荀攸、郭嘉等。
一类是有治民才能的人,帮助他治理地方,如毛玠、枣祗、任峻等。
二、宽仁大德不念旧恶曹操有霸王之心,他知道要成就霸业,必须笼络人心,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心,必须做到宽宏大度。
他宽仁大德,用人不念旧恶。
他对前来投降的人都能量才使用,对待俘虏而得的文官武将,若有才能,亦不歧视,反而加以重用。
曹操的用人之道

结束语
•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人文关怀,打造团队凝 聚力和创造力。 管理者要让各个方面有一技之长 的人有效工作,打造出一支互补性强、梯队合理、 团结奋进的团队。发挥出每个人的巨大潜能,促 成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一)曹操其人
• 曹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 曹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 变。
• 父黄门校尉,曹公幼时,纵横乡里,无恶 不作。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 • • • 1、尊重人 (1)与人同心同德 2、爱惜关羽 3、
(1)与人同心同德
• 许昌铜雀台建好后,曹操大宴宾客。左 边张辽、徐晃、子禁典韦等名将穿绿袍, 右边曹仁、曹洪、夏侯家族着红袍。 其一、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其二、视下属为社稷栋梁,与之同心同 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士)”
官渡胜利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 书,皆焚之。” “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 乎!” 长安太守,襄阳太守,洛阳令等
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
二、鲜明的原则----唯才是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 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 成其众。”
• 表奏汉献帝,奏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一、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
• “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生民百遗 一,念之断人肠。” • “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
•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 失天下之贤人 。 ”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 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 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 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 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 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 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优势。其次,在团队建 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 为整个团队做出贡献。最后,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化解 矛盾和分歧,保持良好的合质,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和忠诚 度。他深知一个忠诚的员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和安全感,还能够为企 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用人之道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时会因为过于注重忠诚 度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和素质。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用人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优秀的领导能力、 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他能够把不同的人集结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 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凝聚和高效。同时,他也能够化解团队中的矛盾和分歧,协 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深深植根于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敬畏。他 强调“大学之精神”,即大学应该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 不仅体现在大学的组织管理上,更体现在大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他认 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以追求真理、探索知识为己任,以培养具有独立思 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
其次,曹操重视团队建设,善于协调矛盾。他明白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对于 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倡内部团结,注重化解矛盾。在曹操的团队中, 文臣武将之间虽然性格迥异、各有特色,但都能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 强大的战斗力。
再者,曹操相信和发挥人才的能力和作用,不拘泥于细节。他善于发掘每个人 的优点和长处,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和任务。同时,曹操也 能够包容人才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发挥其潜力。这种用人之道的灵活性使得曹 操在战争和治理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曹操用人的艺术

曹操用人的艺术
三国是一个英雄人物倍出的时代,曹操作为魏国的开创者,广集英才,知人善用,而被后世传为佳话,那么他的用人又有什么特点呢,本文将为您进行详细分析。
一、曹操对人才的完全信任
曹操用人不会中途换帅,更新团队,他会对手下以充足的信任度,还会充分尊重下属的积极性,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比如在收降张辽之后仍令其统帅旧部,汉中之战全权授予张郃指挥权,即使有败,亦不予追究。
对于关羽,明知其心在汉仍礼遇有加。
二、曹操不看出身唯才是举
三国是士族垄断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时代,各大诸侯亦是士族的代言人,比如袁绍四世三公其所用者非士族而不可。
但曹操反其道行之,用人不看门第出身,只看自身能力,多次下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
一方面打击了士族下结块的社会,另一方面确实网罗了大批英才。
三、善于识人,知人善用
这一条是指曹操如何使用人才的艺术,曹操会充分了解人才的属性特长,将他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许褚悍勇但短于治兵,便令其统帅禁卫,徐晃长于布阵,令其分兵独当一面,于禁善长治安内政,令其屯田。
曹操充分了解人才并将他们的特长最大化。
四、善于培养人才
曹操不仅喜欢从敌方挖人,更善于从己方阵营培养人才,提升人才。
例如曹操从虎豹骑中发现了曹真、曹纯等大将,从行伍中提拔了乐进、李典、满庞等人。
曹操对于有潜力的大将总会充分的等待他成长,当然他眼光也很不错。
以上几条就是小编总结的曹操的用人之道,当然了曹操的手段远不止这些,欢迎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曲三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诸葛孔明的智慧和忠、关云长的义薄云天,曹操的野心勃勃、刘皇叔的苦心孤诣都是荡气回肠,令人动容。
然而纵观三国兴衰,天下大势和人才的流动是分不开的。
正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
中国自古就有尊贤爱才的传统,春秋战国之际,天下七分,为问鼎中原各国更是招贤纳士,但唯有秦国始不拘于宗族,地域之观念,重用多国之人,得之以助得一统天下。
三国之际,天下三分,人才的流动更是关乎国家之兴衰。
我们从小就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爱才之名远扬。
但是三国中,曹操也是一个极其爱才之人。
一、广招才士,求贤若渴
说起曹操的求贤之人,我觉得不得不说便是他的《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中句句都说出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想将天下英才都收归己有之心。
曹操一生曾针对不同情势,用发布过三次“求贤令”,且是用官方文告。
这是曹操招揽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横槊赋诗之英雄气概已经让人生佩,且吟诵的乃求才之诗,其心可知。
第三十回中许攸弃袁绍来投奔曹操时,“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重视人才,才使天下英雄往之,且为其拼死效力。
二、不拘一格用人才
十八路诸侯会合讨伐董卓,华雄得势,关羽请求前去一战,但诸侯中皆以之低,唯有曹操提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相对来说,曹操是有眼界之人。
他能力排众议,不囿于身份,用人唯才。
陈琳曾替袁绍起草檄文笔伐曹操,操攻破冀州后俘获陈琳,身边之人劝操杀之。
操怜其文采,赦他不死,命为从事;对说过:“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的张辽也亲为解绳索,收入己帐;庞德原为马超心腹,后降曹操,曹操也能信任他,教他做先锋。
由此看来,曹操的心胸并不是像常人所言之狭窄,反而是有一种敢于用人,不念旧恶,化敌为友之心。
这位魏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
而且曹操不杀败将之军,能为国家保留人才。
而一方面,经历过败战的将领有些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对手过于强大。
他们能够积累经验,继续为国效力。
另一方面,败将之军更为谨慎,且待罪立功的心理更为强烈。
若主宽待之必将感恩戴德,更为忠心。
曹操则做到了这点。
曹仁、李典被刘备连败五次,失掉樊城,回许都见曹操,泣拜于地请罪。
曹只说了一句“胜负乃兵家常事”,而未去深究其罪责。
夏侯惇被诸葛亮在博望烧得焦头烂额,回许昌自缚见曹,伏地请死,曹释之,并说“汝自幼用兵,岂不知狭处须防火攻”。
曹操根据事情,体谅部下。
反观孔明在六出祁山时斩马谡,杀陈式,不容败将,虽也情有可原,但是不显宽厚。
然而人无完人,就算曹操再怎么求贤若渴,他在有的时候还是显示出来其在人才任用时候的弱点。
有一点有些滑稽的便是以貌取人,张松在投降曹操之时,曹操见其长相猥琐,又因言语冲突就下了逐客令。
这让曹操失去招揽蜀中才仕的好机会。
还有就是不及德才网罗人才,虽然此法能招揽更多的人,但是不免有品德低下之人,后患无穷。
像华歆、王朗等,虽然很有才能,却品德低下,沉醉于荣华富贵,最终难免祸国殃民。
但总的来说,曹操重视人才的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去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