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迁徙与亚洲人种
中国人从哪里来:所有中国人都来自南方.

我们都有一个家数万年前,现代亚洲人的一支,身上带着O3型的染色体,开始向北迁徙;数千年前,O3-122这一支种小米起家的人,开始向东向南扩展,最终遍布中国大地。
文/国家历史主笔黄艾禾一个布希曼族男孩,从他的面庞上,似乎可以看到我们祖先的影子“国际Y染色体命名委员会”把全世界的Y染色体分为从A到R的若干大的类型,而中国人所带的,主要是O型、D型,其中D型比较古老,是棕色人种留下的基因,而O型分为O1,O2和O3三种,O1型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
在距今两万年的时候,O3型中分化出了O3a3b型的一支,即是苗瑶语族的祖先。
而O3型其他的人,继续向北走,成为汉、羌、藏等人的共同祖先。
耶鲁大学李辉供图9月初,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
复旦大学校园里,到处是报到的新生,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谭婧泽老师则忙着带几个助手给新生做体检。
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健康检查,她是要配合课题,对学生们进行体质人类学的测量,取得一批数据。
“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正好是不错的数据来源”,而建立庞大的全国范围的人群数据库,是复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近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工作。
复旦的新生们以来自江浙一带的为多,但也有许多学生从云南、江西、河南、山东等省考来。
而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主任金力是上海人,李士林是吉林人,其他同事分别来自新疆、甘肃、江苏、湖北……谭婧泽自己是宁夏人。
谭婧泽是18岁就离开宁夏的。
到上海之前,她先到北京,在那里上大学和读研究生。
毕业后,她又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再到复旦。
从宁夏到上海,相隔“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故乡,已成为户口本或登记表上的“籍贯”,而对于她的下一代,宁夏只是母亲的老家,是自己的上一代向上海迁徙的一个源头。
那么再上一代呢?谭婧泽的父母都是宁夏人。
父母的父母呢?他们怎么到宁夏的?再一代代追上去,他们的祖先又是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总有孩子向自己的父母问起,一代一代问了好多年。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2011-12-29 16:03:21)转载▼关于黄色人种或蒙古人种,其人种体质特征与产生来源等观点有很多。
一般认为黄种人主要体质特征有:- 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 头发黑且直- 面部平坦,圆润,较宽几年前复旦李辉先生在他那篇有名的《走向远东的两大现代人种》文章中根据当时已经有的粗略数据给出了一些“惊人”结论,归纳起来我以为他主要认为黄种人在缅甸产生论,黄种人(NO)屠杀驱赶棕色人种论(CD),或叫新老亚洲论。
这几年有了更深入的分子人类学数据,回头再看,我认为李辉先生这两大观点都是十分错误的。
而新老亚洲论更是给很多人怕被测出是“老亚洲”或者已经被贴上“老亚洲”标签的人背上了心理包袱。
没有时间做很多精细研究和给出精细数据分布,但大致理出本人观点。
1 黄种人产生地应该是在中亚下图是一张人类肤色深浅分布图可以看出,纬度越高,皮肤越白,越接近赤道,皮肤越黑。
说明肤色与纬度关系很大。
可能其他环境要素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显然纬度会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从肤色分布看,最初的黄种人不太可能在东南亚或者中国南方产生。
对比一下现在中国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地方人种皮肤颜色,当肤色更深的澳美人种从接近赤道地方进入到缅甸或华南北纬30度线附近的时候,应该不足以产生黄种人突变,说明该地不太可能产生肤色更浅的黄色人种。
而现在中国南方人种较浅的皮肤颜色主要是很晚期的黄色人种从北向南扩散与本地混合为主而形成的。
李辉说在缅甸产生黄种人,这没有任何逻辑或其他证据证明,这是根据当时猜想的NO迁徙路径纯粹想当然地凭空而说。
相反肤色分布图的逻辑是可以看做对这种看法的否定。
实际上更高纬度的中亚与所处地理位置则应是诞生黄种人的最佳理想场所。
最初的黄种人最有可能就是在中亚产生的。
2 东亚父系人种的南北两线迁移路径(注:以下单倍群名称以Y-开头表示是父系单倍群名称,以mt-开头表示是母系单倍群名称)根据中科院昆明所文章,认为东亚中国人种93%的父系(主要指Y-NO系,包含Y-CD系), 来自于南线的迁移。
人类进化史与人种分布

人类进化史与人种分布人类进化史是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了解人类起源、演化和传播的过程。
通过研究人类遗传学、考古学、人类学和古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揭示人类进化史,并推测不同人种的分布。
一、人类起源与早期演化人类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万年前,当时在非洲大陆的东部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人类祖先。
其中,露西(Lucy)化石被认为是最早发现的属于人类早期演化分支的化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从树栖的灵长类动物逐渐演化为直立行走的类人猿,脑容量也逐渐增大。
二、人类的扩散和演化起源于非洲的早期人类在约200万年前开始迁徙至其他大陆。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早期人类的漫长征程。
较早的迁徙活动主要发生在亚、欧、澳大利亚和美洲地区。
然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0万年前至4万年前,随着智人(Homo sapiens)的出现,他们迅速踏上了全球扩散的道路。
三、人类遗传学的证据人类遗传学是研究人类遗传变异以及其对人种分布和进化史的影响的学科。
通过分析人类基因组,我们可以推测不同人种之间的遗传关系和演化历程。
遗传学研究表明,不同人种间的遗传差异是由于地理和环境的变化所致。
例如,黑皮肤的人主要分布在较靠近赤道的地区,这有助于对抗紫外线辐射。
相反,白皮肤的人主要分布在较远离赤道的地区,适应了较低的紫外线辐射环境。
四、人种分布的多样性人种的概念通常指一群人在基因和形态上有相似特征的个体,分布在特定地理区域。
然而,人种划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较为复杂,因为人类遗传变异是一个连续的谱系。
不同的地理隔离以及环境适应性的改变,使得人类形成了多样性的人种分布格局。
例如,非洲人种、欧洲人种、亚洲人种等,每个人种都具有其特定的遗传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发展。
总之,人类进化史与人种分布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复杂性的研究领域。
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起源、传播和适应环境的历程。
人种分布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类在适应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文化进化的多样性。
人类进化与人种多样性

基因突变:生 物在繁殖过程 中,基因发生 随机变化,产
生新的性状
影响:自然选 择和基因突变 共同作用,导 致生物进化,
产生多样性
例子:人类从 猿类进化到人 类,是由于自 然选择和基因 突变共同作用
的结果
人类进化的驱动力
自然选择:生物 适应环境的过程, 优胜劣汰
基因突变:遗传 物质发生变化, 产生新的性状
环境适应: 适应不同 气候、地 理环境等
人种多样 性:形成 不同人种, 具有不同 的生理特 征和文化 背景
未来进化的可能趋势
基因编辑技术 的发展:可能 会改变人类的 基因,影响人 类的进化方向
人工智能的普 及:可能会改 变人类的生活 方式,影响人 类的进化方向
气候变化:可 能会影响人类 的生存环境, 影响人类的进
加强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和重视
保护文化遗产,如历史建筑、文物、传统 技艺等
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保护全球文化多 样性
人类进化与人种 多样性的科学研
究
人类进化与人种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化石研究: 通过对化 石的研究, 了解人类 进化的历 程和形态 特征
基因研究: 通过对基 因的研究, 了解人类 遗传多样 性和基因 变异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为 进化论提供科学依据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 螺旋结构,揭示遗传信息的
传递机制
古生物学家:发现古人类化 石,为人类进化提供证据
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揭示 生物进化的规律
遗传学家:研究人类基因多 样性,揭示人类起源和迁徙
历史
研究的局限性与挑战
样本数量有限: 现有的人类基 因组数据主要 来自欧洲和东 亚地区,其他 地区的数据相
鼻子:高鼻梁、低鼻梁、宽 鼻翼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三大人种的起源及演变素材 湘教版

三大人种的起源及演变据考证,蒙古人种的发祥地可能是在蒙古高原。
正是由于大漠南北的风沙和气候,使之形成这一人种的典型特征:眼裂很小,有内眦褶。
随着人口的增殖,蒙古人种不断向外迁徙: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形成为印第安人支系;进入北极圈的,形成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支系;留在亚洲北部的是北亚支系,肤色一般较浅,脸庞较大,嘴唇较薄;往南迁到长江以南、直到东南亚地区的是南亚支系,肤色较深、脸庞较小、嘴唇较厚、鼻翼较宽,部分混有尼格罗人种的特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是东亚支系,体质特征介于南亚支系和北亚支系之间。
欧罗巴人种最初起源于北非、西亚和南欧,后来随着冰川的后撤,逐渐向北推进便形成了南、北两个支系。
北支在北欧光照较弱、气候寒冷的条件下,肤色较浅、眼睛为灰色或浅蓝色、头发为淡黄或金黄色;而在北非、西亚和南欧的南支则肤较深,眼睛和头发多半为黑色;在南北两支之间是中欧支系,肤色、发色、眼色介于两者之间,大体上呈褐色。
尼格罗人种分为东、西两支。
西支起源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又可细分为苏丹、班图、尼罗特、俾格米和科伊桑等支系。
东支称为澳大利亚人种,最初形成于亚洲南部,尔后在迁徙过程中分化为澳大利亚本支,巴布亚和美拉尼西亚分支,南亚、东南亚的维达和尼格利陀分支。
世界三大人种都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三大人种内部分化为众多支系以外,同时在三大人种之间还形成了一些混合类型。
大体说来,在蒙古人种和欧罗人种之间形成了乌拉尔类型和中亚类型;在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形成了阿伊努类型和波利尼西亚类型;在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这间形成了南印度的达罗毗类型和东北非的埃塞俄比亚类型。
以上都是在古代形成的混合人种类型。
近代,在南北美洲、大洋洲、南非以及其他地区,还形成了为数众多、种族成分更为复杂的混血民族。
随着现代社会各族人民交往的增多和人口流动的频繁,种族混合的过程还会进一步加强。
世界人种分布情况及分布地图

世界人种分布情况及分布地图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人种。
人种的形成主要由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遗传变异等诸多因素所决定。
不同人种之间不仅在外貌特征上有所差异,还存在着遗传上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世界人种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分布地图直观展现。
一、亚非人种亚非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亚洲地区的人种主要有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马来人种等。
蒙古人种分布广泛,包括中亚、北亚、东亚等地,他们多数具有黄褐色肌肤和黑色或深棕色的头发。
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高加索地区和西亚,他们通常具有较浅的肤色和浅色的头发、眼睛。
马来人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他们通常拥有黄肤色、黑色头发和眼睛。
非洲是世界上人种分布最为多样化的地区,主要有黑人种、尼罗人种和巴秘人种等。
黑人种分布较广泛,占据了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他们通常拥有深黑色的肤色和咖啡色的眼睛。
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流域地区,他们的肤色较亮、头发较长。
巴秘人种分布在非洲的赤道地区,他们的肤色较黑、头发较卷曲。
二、欧洲人种欧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地区,包括北欧人种、地中海人种和东欧人种等。
北欧人种主要分布在北欧地区,他们通常具有较白皙的肤色、金色的头发和蓝色的眼睛。
地中海人种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他们通常拥有橄榄色的肤色、黑色的头发和棕色的眼睛。
东欧人种主要分布在东欧地区,他们的外貌特征介于北欧人种和地中海人种之间。
三、美洲人种美洲人种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区,包括印第安人种、白种人和黑种人等。
印第安人种是美洲原住民,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他们的肤色较黝黑、头发较黑。
白种人主要是欧洲人在殖民和移民过程中到达美洲以后形成的人种,主要分布在北美和南美洲一些发达国家,具有欧洲人的外貌特征。
黑种人主要是非洲黑人通过奴隶贸易被迫移民到美洲地区,主要分布在南美、中美和加勒比地区。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世界各地人种的分布情况。
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这些分布情况,下面将附上一幅世界人种分布地图。
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

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在生物学上,现在世界上的人种只是一个种,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Hominidae)人属(Homo) 智人种(Homosapiens)。
智人种根据共同遗传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智人种亚种。
1.蒙古利亚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该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其中包括居住于中亚东亚北亚的大陆人种、太平洋人种、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种;该人种在三大人种中人数最多,现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南北美洲;该人种的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型近似方形,面部宽平,鼻低、颧骨突出,眼狭细。
2.尼格罗人种(Negroid):又称黑色人种、赤道人种;起源于非洲,其中包括西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中非班图人种、南非布须曼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等;该人种现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西印度群岛、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其特征是皮肤黑棕色、毛发细短、卷曲、体毛特少、眼睛为棕色、头型长、鼻低而大、唇厚。
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又名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Cavcasoid);它起源于欧、亚、非相连接地区,包括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东北欧的北海波罗的海人种、南欧的印度地中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该人种现分布于全部欧洲、亚洲的西伯利亚、西南亚、北非、印度、澳大利亚、南北美洲。
从语言来说,白种人分印欧、高加索、闪米特含米特、乌拉尔共4个语系。
其中,斯拉夫、日尔曼、拉丁、凯尔特、希腊阿尔巴尼亚、波罗的、吐火罗、雅利安、安纳托利亚、巴斯克属于印欧语系。
(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高卢属于凯尔特,立陶宛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属于波罗的,波斯普什图库尔德语俾路支塔吉克奥塞梯属于西雅利安,巴基斯坦印度斯坦孟加拉吉普赛南尼泊尔僧伽罗马尔代夫属于东雅利安,赫梯吕底亚吕齐亚属于安纳托利亚)卡巴尔达、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格鲁吉亚属于高加索语系。
世界四大人种是如何形成的?

【原】世界四大人种是如何形成的?2019-12-14作者:沽酒居士西元2019、09、15;东元4716人类的四大人种,大约是在六到三万年前形成的。
一、人种进化二百五十万年前,最早的人类能人,即早期猿人,诞生于非洲东部,一百六十万年前,能人灭绝。
一万八十万年前,在非洲诞生了直立人,即晚期猿人,由于气候的变化,直立人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前往亚洲和欧洲,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等等即是直立人。
二十万年前,亚洲和欧洲的直立人也灭绝了。
十几万前,在非洲又诞生了早期智人,他们由留在非洲的直立人进化而来,也是由于气候变化,他们的一部分也走出了非洲,但是,三万年前,来到亚洲和非洲的早期智人也灭绝了。
因此,云南元谋猿人属于170万年前的晚期能人到早期直立人的代表,70万年前到2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属于中期到晚期直立人。
这两支早已灭绝,只有3.4万年前到2.7万年前开始的晚期智人北京山顶洞人(面貌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智人),勉强可以称为中国人的祖先。
所谓的三大人种,是19世纪的提法,并不准确,因为除三大人种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之外还有棕种人,是西元20世纪末提出来四大人种的划分。
二、四大人种第一种四大人种的划分: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混血人种。
在学界将大洋洲的原始居民单独分类棕种人之前,第四大人种一直指的是南美洲欧洲大航海时代造成的混血人种。
第二种四大人种的划分:大约六万到五万年前,留在非洲的早期智人又进化为晚期智人,同样由于气候变化,晚期智人的一部分也走出了非洲,走向欧洲和亚洲。
关于人类的进化,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原因,这些变化导致人类一次次走出非洲。
另外,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使人类在非洲不断进化,但是在其他大洲,这些变化则使得那里的人类被一批批灭绝,不断由非洲而来的一批批新品种所取代,这是因为只有非洲大陆的热带森林和草原,才能使得气候变化不至于灭绝那里的人类,相反能起到促进那里人类进化的作用,而其他大洲则不具备非洲那样得天独厚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迁徙与亚洲人种人体内共有X、Y两种染色体,其中Y染色体是由父亲遗传的一种性染色体。
由于在人类遗传过程中,Y染色体不会出现重组,因此能稳定而丰富地记录人类遗传信息,研究不同人群间Y染色的类型(即单倍型)能直接揭示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的过程。
由于第四纪冰川期的到来,地球上的早期智人(如北京猿人,元谋人,爪哇猿人等)全部灭绝,没有留下后代,所以北京人不是中国人的祖先。
非洲在14万年前又开始了第二次人类起源。
10万年前,棕色人种最先走出非洲,他们沿着印度洋岸边,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来到了印度,形成了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长期以来都是棕色人种,直到白种的雅利安人入侵才使他们发生了混血,他们是所知的棕色人种中文化发展的最为先进的一支,后来创造了哈拉巴文化。
目前,棕色人种也留存在安达曼群岛上,并保持着非常纯的血统。
接着,棕色人种东继续东进,到了东南亚。
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好多,巺他群岛与中南半岛连成一片,澳大利亚和伊利安岛以及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岛屿也连在一起。
6万年前,棕色人种到达并占领了这片地区。
到后来海平面抬升以后,澳大利亚和伊利安岛远离亚洲大陆,棕色人种在这两块孤立的大陆上居住到了现在。
4万多年前,棕色人种又北上占领整个东亚大陆,创造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如山顶洞人、资阳人。
当时的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美洲与亚洲都是连在一起的,棕色人种沿着今对马海峡到达日本,成为绳文人,并且沿着今白令海峡到了美洲。
此时整个东亚、南亚大陆及澳洲只分布着棕种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C、D型。
7万年前,黄白种人也离开非洲,他们没有走海岸线,而是走陆路,6万年前到达西亚(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并定居在那里,形成欧亚人群,他们的Y染色体是F。
接着,白种人从欧亚人群分离出去,一部分回迁到以色列和北非,即今天的闪含语系,染色体是G、J;一部分继续向北迁移到到达里海北岸游牧,即今天的印欧语系,染色体是I、H、。
公元前3000年,印欧语系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扩张。
西支染色体是I,西支一路到了希腊,西支二路到了意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
西支三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不列颠诸岛(凯尔特人的祖先)。
西支还有两路北上到了东欧波罗的海,西边的为日尔曼、东边的为斯拉夫。
这些西支白种人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土著(北欧的尼安德特人),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
东支一路(染色体是H)向东迁移,首先到了中亚继而到达蒙古高原,称吐火罗人,他们后来全部同化于突厥人之中,但却使突厥人由黄种人变成为黄白混血人种。
公元前1000年,最后一拨西支白种人也离开里海北岸的故乡,一路南下分别占领了黄种人的伊朗、苏美尔、阿富汗和达罗毗图语系的印度,他们都号称雅利安人。
5万年前,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欧亚人群(染色体突变为K)一支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进入东南亚,这期间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种的基因。
剩余的欧亚人群另一支留居西亚(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故土,到后来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
4 万年前,在东南亚的密林里,欧亚人群演变为黄种人,Y染色体由K突变为O、P。
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棕色人种的对比中,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将自己居住区域(华南-东南亚)的棕色人种不分男女全部予以种族灭绝,而不是同化融合。
也就是说,此时华南南部和东南亚随着黄种人的到来,Y染色体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2.5—3万年前,黄种人分化成了沿海支和内陆支。
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万年)不仅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陆边缘延伸,另一个效应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积雪冰封,使得南岭等山脉成了黄种人向北进入长江流域的天然障碍。
当然,还是有一少部分人母系遗传ab3st父系遗传特色单倍体为P进入了北方,他们与后来到来的黄种人混合以后形成了黄种人的北亚支,又称阿尔泰。
先期进入北方的阿尔泰群率先与北方土著棕色人种发生融合,由于人数劣势,阿尔泰人不可能消灭遇见棕色人种,于是阿尔泰人和棕色人种大量融合混血,阿尔泰Y染色体除了固有的P之外,也混入了大量棕色人种的D和C。
此时的阿尔泰分为三部:西为突厥,中为蒙古,东为通古斯。
1万年前,阿尔泰在与棕色ren种混血的基础上,由与当时北上的两支黄种人广泛地发生了混血。
东部阿尔泰群混有较多的沿海支成分O1,中部阿尔泰混有较多的内陆支成分O3。
后来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东迁突厥游牧区,在长期的战争和交往中,吐火罗人被突厥群同化,所以后来的匈奴、坚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黄白混血人种。
随着突厥族群的西迁中亚,他们与当地的晚于吐火罗人到来的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也发生融合。
一部分阿尔泰人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进入美洲之后这部分阿尔泰人发生了基因突变,Y染色体由P变为Q,形成了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消灭了先期到达美洲大陆的棕色r种,统治了整个美洲大陆。
1万年前,冰期结束,使得黄种人大量北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黄种人中燃烧了起来,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被拉动了。
黄种人的北上也是分两条路线进行的。
西部内陆支的百濮民族通过云南、贵州、四川这条路线北上,并且分出了两支。
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川东、北达豫南豫中、东抵鄱阳湖的广大地区),形成南蛮(苗瑶),Y染色体是O3d。
南蛮先后创造了石门皂市下层文化(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岭(湖北京山县)文化(前3000—前2000)→湖北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前2400, 与中原龙山文化有较大区别)四种新石器文化。
百濮另一支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北上,来到了黄河上游、渭河地区,形成了汉藏民族,Y染色体是O3,特别是O3e。
东部的沿海支的百越民族进入浙江、江苏创造了越文化,继而进入山东,创造了先东夷文化。
由于广西西部和云南居住着百濮,湖南北部居住着苗瑶,所以百越最早的扩散方向是空旷无人的东北和正东。
北部百越向东北迁徒进人江西,形成干越。
部分干越后来西迁,形成后来的侗族水族,侗族水族一部更向西远迁到贵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时建立了夜郎国;部分干越后来东迁进人浙江,形成了于越,在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
于越先后创造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分为马家浜和崧泽两期,为前4300~前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与山东龙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联系)、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3000年)。
南部百越朝正东迁移,进人福建、台湾,形成了闽越各部。
瓯越一半属于北部百越、一半属于南部百越。
南部百越小规模进入海南岛也较早,但是大规模进入海南是较晚的事,形成黎族。
汉朝时武帝灭南越,壮傣族群开始大规模西迁,到唐朝时进入云南和泰国;1215年更从云南的勐卯国西迁至印度。
汉藏-苗瑶-南岛就是这个O1O3农业群体分裂的结果有O3的地方就有O1 不是融合的结果说明确实以前是一个群体汉藏实际上是这个农业群体北移的部分由于北移到长江以北后气候不适合水稻所以培养了小米(稷粟粱)标准的汉藏父系是O3主体带上O1等等其它各少量比例而南岛的标准父系是O3O1对半开外带一些其它各少量比例现在东南亚国家里菲律宾人是相对比较纯的南岛人(虽然有一定欧美还有中国血统)马来人的O2a比例已经不低而爪哇人这些印尼的O2a比例相当高特别是巴厘岛人说明O2a先在东南亚O1和O3是后到的而泰国人的O2a比例也不低说明很多都是被吸收的高棉人而O应该一分为三:O1 后代已全部灭绝,可能就是河母渡那一支,但仍属于孤立语。
O2 后代南亚语及侗台语。
也属于孤立语,但和汉语血缘关系略远。
O3 后代苗瑶,藏缅及汉比如台湾的高山族,也属于南岛,父系是就是O3和O1的组合南亚02A韩国02B为主东部沿海支的南岛民族,与百越民族相反,他们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广阔的大洋进发。
公元前3000年之后,逐渐从马来半岛扩散到台湾、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占城。
公元后又进一步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吉尔伯特(基里巴斯)、关岛查莫罗、加罗林群岛(波纳佩-雅普-特鲁克)、帕拉乌、瑙鲁]、美拉尼西亚[斐济、莫图、雅比姆、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波里尼西亚[新西兰毛利、乌维亚、萨摩亚、汤加、图瓦卢(艾利斯)、钮埃、库克群岛拉罗通加、社会群岛塔西提、土阿莫图、马克萨斯、夏威夷。
在太平上的岛屿上的南岛族群与土著棕色r种大量融合混血形成马来r种。
黄种人沿海支和内陆支分别来到北方以后,对当地的棕种男人进行了杀戮和驱逐,但保留了少量棕种nv人。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快就完成的。
棕种男人已经在北方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并继续在许多偏远的山区躲藏了很长时间。
直到商代的人骨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可能是棕色人种的成分,而且为数不少。
只是他们依然是黄种人杀戮的对象,在殷墟的祭祀坑里有大量的棕色人种俘虏的头骨。
这个替换的过程在中国进行到了非常晚的时期,唐代昆仑奴的传说与此有关。
甚至到清代,广东官宦家庭中还有过豢养“小黑人”的案例。
在台湾,最早到达的南岛原住民有着灭绝“矮黑人”的传说。
黄种人对棕种男人进行了种族灭绝,成了远东唯一的主宰。
当历史进入了阶级社会,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奴隶的需求使得黄种人对遭遇到的棕种男人不再灭杀。
那段时期黄种人才到达的边缘地区,比如青藏高原、日本列岛,棕色r种的成分被大量地保留了下来。
在菲律宾、印尼、泰马边境的Senoi,棕色人种甚至到目前还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种族而存在。
而且在南岛向太平洋、印度洋拓展的过程中,甚至避开了棕色r种居住的区域。
日本列岛在棕色人种绳文人到来时还可以通过大陆架很容易地到达,而当黄色人种来到东北亚时,已成为茫茫大洋相隔的海岛,是黄种人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现在北海道的虾夷人和种子岛的部分居民就是绳文人的后代。
日本的黄种人----弥生人,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从东亚大陆迁入的,弥生人在九州岛登陆,然后向本州岛及更东北方向扩张的过程中,对旧石器的绳文人进行了征服和奴役,造成了日本绳文人比例的下降。
但是到1800 年,本州岛的北部和库页岛,都还是虾夷人的领地。
从日本各地的遗传结构看,棕色r种的遗传比例虽然是从西往东递减,但各地的该种成分都不在少数。
所以日本人总体上应该算是两个人种的混血。
汉藏民族一支形成了藏缅族群(羌人),他们创造了马家窑文化,以陇西为中心,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北部,北达宁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种地方性的变体,年代为前3300--前2050年。
齐家文化起源于中原之陕西龙山文化,随着不断向西发展,分布与马家窑文化地域重合,开始承袭了马家窑文化的若干因素,地域性也就显得更加突出,实属龙山文化的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