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新文化运动.

合集下载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0课 新文化运动北师大版课后练习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0课 新文化运动北师大版课后练习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0课新文化运动北师大版课后练习六十第1题【单选题】“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下列哪一项运动中曾经提出类似的思想主张?( )A、洋务运动B、工业革命C、鸦片战争D、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事件发生在上海的有( )①《新青年》杂志的创刊②《申报》杂志的创刊③商务印书馆成立④轮船招商局的成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某校开展“百年中国”历史主题活动,某同学就“1912·6南京见闻”搜集到以下材料。

其中有史实错误的是( )A、“民主”“共和”成为热门话题B、人们传阅《新青年》的进步文章C、大街上有男子剪去长辫D、有人打听现任临时大总统是谁【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指( )A、孔子和孟子B、民族与民权C、民生与共和D、民主与科学【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启示青年“应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希望青年们高举的两面大旗指的是( )A、自强求富B、爱国救亡C、民主科学D、实业救国【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A、民主、科学B、马克思主义C、民主D、达尔文的进化论【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 )A、是一场文化运动来说的B、作为反复辟运动来说的C、要求民主与科学来说的D、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答案】:【解析】:第8题【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奋斗。

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背景:①中华民国建立以后,西方、、、等思想的传播。

②以为首的北洋军阀在领域推行反动政策。

新2.时间:。

3.兴起的标志:。

4.代表人物: 、、、。

文5.口号:、。

①提倡,反对。

化6.内容②提倡,反对。

③提倡,反对。

运④提倡,反对。

①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新文化运动以宣传为主。

动7.发展:②1918年,在《》上连续发表了和两篇论文。

他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创办了。

①性质:新文化运动是。

8.评价:②作用:新文化运动启发,探索,为。

③不足:新文化运动也有。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四、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请回答:①材料中“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

你认为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②请归纳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分别对应的事件?③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五、当堂测试单项选择.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2.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①民主②平等③博爱④自由⑤科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⑤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续发表了()A.《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B.《庶民的胜利》和《狂人日记》c.《文学改良走艘议》和《孔子与宪法》D.《警告青年》和《狂人日记》4.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扬“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是()A.李大钊B.鲁迅c.段祺瑞D.黎元洪5.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A.提倡民主B.提倡科学c.提倡文学革命D.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6.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7.新文化运动是()A.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c.反对北洋军阀的群众运动D.一次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B.新文化运动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D.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9.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 第10课文化运动课件1 华东师大级上册历史课件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 第10课文化运动课件1 华东师大级上册历史课件
听 写
(tīngxiě)
1.写出辛亥革命开始的时间以及开始的标
志。
2.《临时宪法》具有什么性质?
3.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lìshǐ)功绩是?
4.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什么?
12/10/2021
第一页,共二十页。
镜头(jìngtóu)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 前的对联
12/10/2021
第二页,共二十页。
《新青年》
经过(jīngguò)民主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奋起猛烈还击,新旧思潮激烈交锋。 1915年192/月10/2,02陈1 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掀起了新文化 运动。
第八页,共二十页。
陈独秀与《新青年 》 (qīngnián)
《青年(qīngnián)杂志》创刊号
Image
12/10/2021
第二十页,共二十页。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jiùzhì)中国政治上、道德上、 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 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警告青年》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
民主:英文是Democracy(德谟克拉(kèlā)西),谐称“德先生”;科学:英文是Science (赛因斯),谐称“赛先生”。
方案,向往社会主义的苏俄,并以苏俄为榜样改造中g)
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
维主义的胜利》等一系列文章,热情赞颂十月革命, 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研究马克思主 义的专号(zhuānhào)。李大钊在上面发表《我的马克 思主义观》一文,这是中国最早较全面、系统地 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课件共36张PPT含视频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课件共36张PPT含视频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 思主义的先驱
《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和《庶 民的胜利》
图二
李大钊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会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深远影响。
材解料放一了:人《们新的青思年想》,受启到发广着大人青们年追知求识民分主子与的科普学遍,欢 迎探,索被救誉国为救“民青的年真界理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教材:鲁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请你用近 代化探索中的 内容描述图片 中的人(不得 涉及人名), 另一名同学根 据描述猜出人 名。
李谭康孙鸿嗣有中章同为山
解读材料,回顾历史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 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 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 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 运动。”
3、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国人又进行了什么探索? 新文化运动
4、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器物
制度
思想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继新文化运动以来 中国民主与科学的高度发展,是对国人思想 的再次洗礼,让我们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 ,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A
B
C
D
B 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 )。
A、人文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列宁主义
D、民主和科学
A 3、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A、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是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C、 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本节课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思维方式上,他们还较习惯于接受传统的观点和结论,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启发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5.互动环节:学生进行辩论,阐述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看法。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其深层次的影响和意义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新文化运动,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或事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

4.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1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1 北师大版
第10课新文化运动
课题
第10课新文化运动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
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
想大解放运动,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法及学法:
教法:教师主要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

学法:学生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具:《新青年》刊物图片、课本插图
教材分析: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
(一)诊断补偿:
复习辛亥革命的意义。

(二)导入新课
师生回顾: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人民在寻求着救国之路,但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维新派
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都没有挽救中国,那么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决定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已达到救国的目的。

(三)出示学案:
(一)《新青年》的创办(二)“新世纪的曙光”
——1917年,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背景:代表人物:李大钊
兴起的标志:1915年创办《新青年》代表作:《庶民的胜利》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大旗:“民主”“科学”发展表现:宣传马克思主义
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意义: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意义: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四)依案自学,探究质疑:
学生认真看书,初步了解本课主要知识,教师对学生学法作巡回指导。

(五)反馈信息,合作释疑:
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去,以便及时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精讲点拨时有的放矢。

(六)教师精讲,归纳总结:
(一)《新青年》的创办。

1、新文化运动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个别回答,师生归纳为:A 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深受欢迎。

B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C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讨论:新文化运动师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对不对?(把学生分为支持派和反对派进行辩论,教师最后加以总结)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师板书一系列知识:
兴起的标志:1915年创办《新青年》大旗:“民主”“科学”)
教师出示《青年杂志》投影:让学生对《青
年杂志》有一个直观地认识,并指出这是新
文化运动的一个核心杂志。

陈独秀1915年在
《青年杂志》上发表《警告青年》一文,提
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教师出示投影:
以此让学生加深印象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1)鼓励学生根据自学后自己的见解先说一说,然后归纳为四提倡、四反对。

(师板书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思想,反对封建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实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人们应独立思考问题,反对盲从封建权威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文章,反对模仿古人(2)指导学生认识陈独秀等人物图片,并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4、教师点拨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
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5、讨论“P41动脑筋”。

(说明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
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


(二)“新世纪的曙光”。

1、师:在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
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出来。

是什么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新文化运动又是怎样发展的?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完整学案上的内容。

)——1917年,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代表人物:李大钊代表作:《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发展表现:宣传马克思主义意义: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师: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
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后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3、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意义?
(1)学生讨论一下,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结合课本上的小字部分。

(2)师: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因为在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七)内化巩固,拓展延伸
1、学生对照板书,自行巩固知识点。

2、同桌互查。

3、学生完成课后“练一练”;《丛书》上的练习题,然后集体订正。

(八)课堂小结
(学生谈一谈本课的收获及体会。


教学反思:
参考初中历史网站初二9号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