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及其当代启思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从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个诘问谈起

江西社会科学2013.132论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从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个诘问谈起■马新宇在《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针对马克思的诘问:“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对立?”本文意在阐明,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前提,改变世界是解释世界的理论归宿,即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统一的。
无论是在提出诘问的海德格尔那里,还是在马克思那里,这种统一都显而易见。
同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力图克服传统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但采用的方式不一样。
海德格尔通过对“人生在世”结构的分析,消解了这一对立,指出人与世界的天然一体性,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世界即是改变世界;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在此意义上,对世界的解释必然要诉诸于改变,改变世界即是解释世界的彻底实现。
[关键词]解释世界;改变世界;存在;实践[中图分类号]B3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3)01-0032-05[基金项目]西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价值虚无主义的成因研究”(11NW34)马新宇,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博士。
(陕西西安710127)《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最后一条,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 (P57)这条提纲简明扼要地表达了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但对于这一点,海德格尔却提出了异议,他诘问道:“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对立?难道对世界每一个解释不都已经是对世界的改变了吗?对世界的每一个解释不都预设了:解释是一种真正的思之事业吗?另一方面,对世界的每一个改变不都把一种理论前见(Vorblick)预设为工具吗?”[2](P53)海德格尔的诘问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释世界即是对世界的改变,并以改变世界为预设,所谓的改变同时也是“思之事业”的体现;二是改变世界以解释世界为前提,解释世界的理论是以“理论前见”的身份而出现的改变世界的工具。
海德格尔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

海德格尔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作者:朱立元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2期摘要:我们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构想最初是从海德格尔有关思想获得启示,使我们能够发现和重新学习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将实践存在论美学植根于马克思的与实践观结为一体的存在论根基之上。
董学文等先生指责我们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这两个对立的思想体系畸形拼合,是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化了。
本文引用大量资料证明这种指责是毫无根据的,指出董文在对海德格尔著作缺乏认真阅读的情况下,对其此在存在论作了许多曲解和误判,并以这种曲解为标准来批评实践存在论;具体论证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之间在突破传统本体论思维以及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客观存在着的理论联系,证明海氏此在的基础存在论向我们开启和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是我们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中介”;进而辨析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原则区别,指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主要缺陷与局限。
关键词:存在论;实践;马克思;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2-0101-12作者简介: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200433)几乎在发表《“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的同时,董学文等人又连续发表了《“实践存在论”美学何以可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超越“二元对立”与“存在论”思维模式》(《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缺陷在哪?》(《内蒙古师大学报》2009年第4期)等文章来批判笔者提出的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想法。
其主要理由是:“实践存在论”“泛化”了马克思的实践观,把完全不相容的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同海德格尔依托“此在”的存在主义的“存在论”“畸形地”组合在一起,在理论上“颠覆”和“瓦解”了唯物史观,陷入唯心史观。
这些文章指责我们“将马克思的实践观淹没和消泯在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之中,……在‘实践存在论’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海德格尔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存在论化’之后,势必也就同时完成了对自身的消解与破坏。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在海德格尔看来,思想只有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桎梏,才能真正地达到澄明之境。
而马克思与尼采正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者。
可以说,海德格尔是深谙马克思哲学的。
如果比较性地阅读《存在与时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透过海德格尔哲学中富于特色的语言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德格尔哲学运思中,其理论的内在结构,竟有许多与马克思哲学的相似之处。
正是由于这一点,在国外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才有把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化的理论倾向(如日本哲学家广松涉);而在国内,不仅在哲学史研究中,海德格尔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且在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试图用海德格尔的思想来阐释马克思哲学,其文本依据主要就是《存在与时间》与《形态》,而‚此在‛与‚现实的个人‛分别是这两个文本中的重要概念。
因此,比较这两个概念,进而分析这两个文本,深入剖析两者哲学的内在异同性,对于研究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哲学,澄清哲学研究中的思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正是立足于此,作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一海德格尔认为,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探索中,存在的意义被当作一个不言自明的理论前提,究竟什么是存在的意义,却并未得到真正的思考。
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就是要追问存在的意义,使这一被遮蔽的境域开启出来,达到澄明之境。
而对存在意义问题的追问是由‚此在‛实现的,因此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便成为追问存在意义问题的前提。
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此在‛的分析,就像康德认为,对认识可能性的分析是达到哲学形而上学的前提性条件一样,海德格尔也认为,对‚此在‛的分析,才能为追问存在意义问题,清理出一条可能的道路。
尽管海德格尔的‚此在‛也是在谈论人,但与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即人并不是孤零零地存在在那里,成为对象性的存在,而是人寓于世界之中,人正是在寓于世界中生活的同时,领悟着存在的意义,正是在这种前理论性的整体领悟中,使人同其生活的世界同时绽现出来。
与海德格尔“对话”重读马克思的历史存在论

2020第05期·总第559一、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对话”的背景与必要性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遮蔽不明的状态。
这一点在第二国际理论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梅林、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惯于依照实证主义的范式阐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依据梅林的观点,马克思只是否定了机械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范围内的权利,没有否定它在自然科学范围内的权利。
与梅林有着相似见解的普列汉诺夫认为,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回事,马克思的认识论就是费尔巴哈的认识论,马克思的实践原则就是费尔巴哈的实践原则。
与之相对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的批判立场。
科尔施和卢卡奇分别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与《历史与阶级意识》两本著作中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庸俗唯物主义发起了攻击。
依照科尔施的观点,第二国际理论家没有领会实践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
他主张用革命意志对抗实证主义。
卢卡奇则试图以黑格尔主义的方式将黑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哲学的框架下加以综合。
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维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本质。
这一解读不仅突出了马克思哲学中的黑格尔传统,而且尤其突出了黑格尔传统中的费希特因素。
为此,卢卡奇在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免再次落入了抽象唯心主义的领域。
需要看到的是,无论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做实证主义的或黑格尔主义的解读,都无一例外地将马克思的历史存在论强行纳入到现代形而上学之中去了。
面对这样一种遮蔽不明的状态,20世纪[作者简介]祝薪闲,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摘要:晚期海德格尔曾在三天讨论班中断言,马克思的存在论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
将该论断置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全部脉络之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晚期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断言与其在较早时期提出的观点具有显著的一致性,是其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定论。
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哲学虽然具有“历史的维度”,但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劳动”等诸命题的讨论,马克思哲学依然只是主体性哲学之一种。
海德格尔 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界。
其中,阐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阐释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提倡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和解释。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仅是思维活动,也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
因此,阐释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以及阐释学的概念,探讨阐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并展望阐释学的发展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呈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
第一部分将是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背景和哲学观点,以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和贡献。
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阐释学的概念,探讨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对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进行总结,探讨阐释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启示,并展望阐释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其对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通过对其生平、阐释学的概念以及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够呈现出海德格尔阐释学的核心理念和哲学思想。
同时,通过对海德格尔阐释学的研究,探讨其对当代哲学的启示,以及展望阐释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对阐释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阐释学在哲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2.正文2.1 海德格尔的生平: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生于1889年,逝世于1976年。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并在弗赖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他后来前往弗赖堡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发展出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一战中服役于军队,并受到这段经历的深刻影响。
探讨海德格尔真理观的马克思主义镜像的论文

探讨海德格尔真理观的马克思主义镜像的论文论文摘要: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全部思想是围绕“此在”、“解蔽”、“自由”、“非真理”等核心概念而展开的。
然而,海德格尔所谓真理的本质除了阐述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并没有给我们任何新鲜的本质。
如果说他的真理观在某些方面似乎接近真理,也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多个镜像的暗示。
论文关键词:解蔽;自由;非真理;迷误真理最一般的理解是,回到事实本身。
问题来自于什么是“事实”。
海德格尔认为,事实就是“此在”,就是回到反思前中的我思,对任何事不能表达。
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全部思想是围绕“此在”、“解蔽”、“自由”、“非真理”等核心概念而展开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这四个类似的“概念”的内涵已经做了详细而全面的阐释,只不过海德格尔给予了不同的名称以及表述上的玄化、杂乱、重复、矛盾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找到海德格尔的思想脉路。
如果说,海德格尔有某种思想上的“泄光”,不过是滑向“白天看星星”的神秘之境。
一、“揭示着的存在”与“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巴门尼德首次提出存在者的存在,追问为什么存在,却遗忘了更重要的问题——存在者的“存在本身”。
海德格尔不去追问为什么存在,不去研究存在的本质,而只关注“存在本身”,怎样存在,即存在者的境况、遭遇。
海德格尔用德文dasein表示一个有个性的存在,虽然黑格尔、谢林都用过,但海德格尔给予了特殊的意义。
ww中文一般被译成“此在”,或“亲在”。
它具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此在——我的存在,就是主观的存在,孤独的存在,亲自的存在。
不可复制,不可替代,有个性的存在。
二是此在——永远都“在”。
此在是动态的,在过程中,在路上。
他认为,“存在”总是在不停地转化为不存在,转化为虚无和死亡,死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似乎回应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科西克“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启示

第39卷第1期 2018年1月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 ol.39N o.1J a n.2018文章编号:1674-8107(2018)01-0068-05科西克“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启示张涛(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科西克“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是借助海德格尔存在论框架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尝试,其内在理路是:认为存在即是实在,而构造实在的是实践,实践即生存,通过生存走向实在存在。
科西 克通过生存论要素上的内在转变来克服异化实践的伪具体世界,以达到本真存在,这也就把马克思海德格尔 化了。
科西克“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在批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忽视主体原则、价值原则与实践原则这 一片面性的时候,又走上了另外一种片面性,即它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客体原则、真理原则和唯物原则。
在 当代中国,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唯物原则与实践原则、主体原则与客体原则、真 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等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内在理路;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l674-8107.2018.01.010科西克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代表 作是《具体的辩证法》。
如何看待科西克的这一著作呢?学界基本上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 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如美国学者皮科纳提出它 是“忠实地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成功地提出了我们 时代的伟大哲学问题”;[1]国内有学者也认为,它 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全面解释与论 证,从而使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建立在坚实的基 础上,因此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第二 种观点认为,它既不是海德格尔式的,也不是马克 思主义的。
[3]第三种观点认为,它是以海德格尔生 存论透视、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果。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路向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路向【摘要】马尔库塞是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在研究中深受海德格尔的思想启发,形成了独特的“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本文从马尔库塞的学术背景出发,探讨了他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借鉴和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和演变过程。
文章还分析了马尔库塞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探讨了其理论对当代理论的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马尔库塞的研究路径及其对当代理论的重要影响,展望了未来马尔库塞研究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马尔库塞、海德格尔、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影响、理论内涵、演变、后现代主义、启示、展望。
1. 引言1.1 马尔库塞的学术背景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被誉为“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个体解放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马尔库塞的学术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在柏林和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文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时期。
在二战期间,他由于犹太血统而被迫逃离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前往美国,在那里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马尔库塞的学术背景深受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深刻地理解并吸收了海德格尔对存在、历史和自由的独特见解,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和革命传统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马尔库塞以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对法西斯主义、消费社会主义等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分析而著称,成为当代思想界的重要人物。
1.2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性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为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历史的规律性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趋势。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提倡对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性,以及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成果。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还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特点,强调对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进行批判,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及其当代启思作者:张涛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06期关键词:海德格尔;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存在的历史摘要:海德格尔通过“马克思主义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唯物主义的本质根植于形而上学的规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 三个论断,认定“马克思主义处在形而上学时代的最末端,即存在遗忘史的最末端”。
基于存在绝对主义思想,海德格尔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式的。
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回应,可以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
中图分类号: B56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4)06072208Heidegger's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m and Its RevelationZHANG Tao (School of politic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China)Key words: Heidegger; Marxism; metaphysics; history of BeingAbstract: Heidegger's perspective of Marxism finds best expression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statements. First,“Marxism extends into an essential dimension of history through alienation of experience;” Second,“the n ature of Materialism is rooted in the prescriptions of metaphysics;” Third,“Marx extended to the extreme of nihilism.” These statements put Marxism at the end of the forgetting history of Being. Heidegger's perspective of Marxism is Hegelian Marxism. The vision is stemmed from the absolutism of Being in Heidegger's philosophy. A response to and analysis of Heidegger's philosophy of Being reveals the principle heigh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第6期张涛: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及其当代启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2卷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不多,且散见于后期的《四个讨论班》《路标》《林中路》《同一与差异》《形而上学导论》《面向思的事情》等著作和一些访谈资料之中。
但是,它们“形散而神不散”,有其核心命题、本质特征、根本缺陷及深刻启思。
存在遗忘史的最末端:海德格尔马克思主义诠释的核心命题海德格尔以存在历史观为其评判马克思根本视野,认为早期希腊时代是存在历史的第一开端,这时生发原初的存在之思与诗;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第一开端隐蔽进入形而上学时代,即存在被遗忘的哲学和科学的时代,这个历史时代至黑格尔达于完成;从海德格尔开始,现今时代处于形而上学终结非形而上学的思与诗兴起的时代,即存在的第二开端正在萌发的时代。
①由此,海德格尔提炼出一个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处在形而上学时代的最末端,即存在遗忘史的最末端。
这命题通过三个论断支撑:(1)“马克思主义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2)“唯物主义的本质根植于形而上学的规定”,(3)“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
关于第一个论断,海德格尔说:无家可归变成了一种世界命运……这种无家可归状态尤其是从存在之天命而来在形而上学之收稿日期: 20130502;修回日期: 201310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ZX002)作者简介:张涛(1983- ),男,安徽界首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
引用格式:张涛.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及其当代启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722-729.①参见孙周兴《〈林中路〉·译者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形态中引起的,通过形而上学得到巩固,同时又被形而上学作为无家可归状态掩盖起来。
因为马克思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比其他历史学优越。
但由于无论胡塞尔还是萨特尔——至少就我目前看来——都没有认识到在存在中的历史性因素的本质性,故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实存主义,都没有达到有可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一种创造性对话的那个维度。
[1]400401人们可以用形形色色的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的学说及其论证,但在存在历史上可以确定的是:一种对世界历史性地存在着的东西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表达出来了。
[1]401在海德格尔看来,无家可归是形而上学时代的基本症候。
从存在历史的第一开端进展到形而上学时代是一种异化,它是存在的天命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另一开端的到来只能靠存在的天命,因为无家可归这种状态已经在形而上学中得到巩固并被掩盖起来。
海德格尔所说的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是指形而上学的统治造成本真状态的缺失这一状况。
他认为马克思从人的异化来认识形而上学的全面统治状况,并要求通过异化的克服实现一种复归来达到人的本真状态,这一点触及到了存在历史,深入到了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
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不懂得当代双重的异化现实,即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背后的支架。
[2]52他们对当代历史状况的本质归属还没有任何经验,虽然想克服形而上学,但由于其仍然从属于形而上学的自我维护之中,无法经验到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生,故而也无法经验形而上学的克服之可能。
胡塞尔要求克服物质与意识、精神与存在、唯物与唯心、主体与客体等形式的二元对立,回到事情本身。
海德格尔认为这是一种意识本体论,依旧从属于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世界现实在这里已经被它全部悬搁,从而错过了对存在历史的经验。
萨特为克服形而上学付出了极大努力,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虽然颠倒了“本质先于存在”的形而上学经典命题,主张存在的优先地位,但这仅是一种命题的颠倒而已,不但没有取得对形而上学的克服,而且深陷形而上学的囹圄。
因为,这一命题中存在与本质的区分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设定。
如是,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优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
但是,这并不是海德格尔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把握而给出的真诚褒奖。
在他眼中,马克思也只是在经验异化的时候优于胡塞尔和萨特而已,没有实现对形而上学的颠覆,更无法追赶上存在的天命。
因为,“唯物主义的本质根植于形而上学的规定”,这即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核心论断。
他说:唯物主义的本质并不在于它主张一切都是质料,而倒是在于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按照这种规定,一切存在者都表现为劳动的材料。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劳动的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已经得到先行思考,被思为无条件的制造的自行设置起来的过程,这就是被经验为主体性的人对现实事物的对象化的过程。
唯物主义的本质隐蔽于技术的本质中。
[1]401他此处讲的实际上是指现代技术的本质,而不是技术的本质。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在于自然而然的、诗意的解蔽;而现代技术的本质乃是一种蛮横的促逼式的解蔽,又称之为座架。
促逼式的解蔽即是蛮横的订造生产,而订造生产又是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本质。
海德格尔指出,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是从笛卡尔哲学中被奠立起来的,它的本质特性体现为表象性、对象性、计算性和课题性,一句话,即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表象性“从自身而来把某物摆置到面前来,并把被摆置者确证为某个被摆置者。
这种确证必然是一种计算,因为只有可计算状态才能担保要表象的东西预先并且持续地是确定的……表象不再是…为……自行解蔽‟,而是…对……的把捉和掌握‟。
”而对象就是那个“在表象活动中被对立地摆置的东西”[3]110。
这种表象活动只以自身为课题,使表象着的人与被表象的对象(人或非人的存在者)时刻处于共同被表象状态,即时刻使自身都得到确证的计算。
所以,这种表象活动乃是一种课题化的探讨,而不是直观的描述或原初的领会。
在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中,人成为表象着的主体,表象活动把存在者规定为表象的对象,真理被规定为表象的确定性。
这样,一切存在者都成为可表象之物,存在者也就完全丧失了存在。
这种表象性活动正是以订造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本质。
订造是可计算的,这是一种由预设驱动的逻辑进程,而且此一进程把与所探讨课题不相关的东西统统排除掉、抽象掉了,禁阻了来自其它领域的任何尺度。
订造所关注的惟有存在者层面,它使一切存在者都成为可计算、可表象的存在者。
订造使人成为主体,世界成为图像,从而达到了对存在的完全遮蔽。
所以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之本质是与现代形而上学之本质相同一的。
”[3]77在海氏看来,唯物主义的本质规定恰恰就是订造生产。
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由劳动自行设置起来的过程,所有的材料都是向着劳动而准备的,它们已经被劳动预先设定好,受到劳动的摆置。
在唯物主义的劳动生产中,不仅物成为生产的材料,人自身也成为订造链条中的材料。
“一切都处在订造的持续不断地运转之中。
严格的来说,物已然不复存在,它仅仅作为…消费品‟置于每一个消费者手中,而消费者自己也被生产与消费的市场运转所摆置。
”[2]74所以,“没有人能否认,技术、工业和经济在今天决定性地作为人的自身生产劳动规定了现实的一切现实性”,[4]113即唯物主义的本质隐蔽在现代技术的本质中。
这样,海德格尔就以现代技术的订造本质为中介,把唯物主义的本质归结到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上面。
他认为,在订造生产中,一切存在者都被劳动统摄起来,存在随即达到最完全遮蔽。
于是他得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论断:“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
”他说:我的马克思诠释,不是政治的。
它是在存在和存在打发自己的方式上来言说的。
基于此,我可以断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
这个命题无非是意指:人们可以在得到(马克思——引者注)明确阐释的人是人的最高存在这一原则中发现其最核心本质和最终确证的事实乃是,存在作为存在对人不再存在。
[2]77海德格尔是从存在的历史来谈虚无主义的。
“从存在之命运来思考,…虚无主义‟的虚无意味着:根本就没有存在……在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显现中,存在本身是缺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