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海德格尔)要点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_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_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要想探讨现象学方法在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共通性,对本质直观的分析显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本质直观一般被公认为现象学方法的第一共同内涵。
反之,要想把握现象学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现象学研究领域在这三位哲学家那里的差异性,那么对反思问题的关注将是一个可能的切入点。
在欧洲哲学的传统中,尤其自笛卡尔以降,反思,即哲学的反思性始终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
笛卡尔从外感知向内感知的回溯,康德对知识如何可能问题的追问,都是希望通过哲学的反思来把握原本的确然性。
尽管后期的英国经验主义重又强调对感觉与反省的先后次序之划分,尽管黑格尔否认反思是达到永恒或真理的唯一途径,但反思在近现代哲学中的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反思在康德之后基本上已经被看作是划分科学与哲学的界石。
较之于舍勒和海德格尔,胡塞尔距离传统的位置更近。
这一点也表现在: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中,反思自始至终是现象学思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无论是在前期的《逻辑研究》和《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中,还是在后期的《笛卡尔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分析都是在反思中进行的。
甚至可以说,反思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最显著特征。
现象学之所以为现象学,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的、非哲学的观点,正是因为它不是直向的思维行为,而是一种反思的活动。
我们只需引用些许胡塞尔的原文便足以证明这个对大多数现象学研究者来说已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所有困难的根源都在于现象学分析所要求的那种反自然的直观方向和思维方向。
我们不是去进行那些杂多的、相互交迭的意识行为……而是要进行“反思”,即:使这些意识行为本身和其内在的意义内涵成为对象。
现象学描述是在对个体意指和种类意指之体验的反思中进行的。
只要意向性还没有通过反思而被揭示并且因此而本身成为课题,它就是隐蔽的。
现象学要求最完善的无前提性并且要求对自身具有绝对反思性的明察。
本质、实存与制作 ——海德格尔对中世纪存在论题及其希腊根源的现象学解析

本质、实存与制作——海德格尔对中世纪存在论题及其希腊根源的现象学解析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中,海德格尔把对存在论历史进行现象学解析作为其清理存在问题的两项任务之一和全书的第二部分。
尽管此书最终未能完成预定计划而止于对此在的时间性阐释,但是1927年的马堡讲座《现象学的基本问题》①对西方哲学史上四个最为重要的存在论题予以了现象学的解析,可谓《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延续或补充,并且实际上完成了《存在与时间》所设定的任务,即‚以存在问题为线索,把古代存在论传下来的内容解析为一些源始经验‛②。
在强调解析存在论历史的工作的重要性时,海德格尔表露了一个信念:希腊存在论及其历史通过形形色色的分流与变种直到今天还规定着哲学的概念方式;这种基于‚世界‛来领会此在和一般存在(Being)的存在论传统把存在论降低为不言自明之事、降低为仅仅有待重新制作一番的材料;这种无根的希腊存在论在中世纪变成了固定教材,在教条式地承受希腊对存在的基本看法的限度内,也留下了经院哲学的印记,通过苏阿雷兹的形而上学论辩,过渡到近代的‚形而上学‛和先验哲学,最终还规定着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基调和目标;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尽管也曾有特殊的存在领域凸显从而出现不同的存在论题,但因为存在问题在根本上的被遗忘,而不曾就它们的存在之为存在及其存在结构被追问过;现在必须把这僵硬化了的传统松动一下,必须把由传统做成的一切遮蔽打破,返归存在论的基本规定或基本概念最初借以获得之希腊此在的源始经验。
③这里所谓的前承希腊、后接近代的‚经院哲学的印记‛无非是指中世纪有关‚本质‛(essentia)和‚实存‛(existentia)及其相互关系的著名讨论。
这两个概念在存在论历史上举足轻重,其所代表的区分甚至被视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存在历史的开端‛,不仅‚包含着形而上学思想的一个教本‛,而且‚指示着存在历史中的一个大事件‛。
④传统形而上学基于这个区分而将存在(Being)勾述为‚什么—存在‛(what-being)与‚如此—存在‛(that-being)这样两个彼此勾连的环节,并视之为自明的、适用于一切存在者(beings)。
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

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一文旨在深入剖析和解读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并探讨其神学意蕴。
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当代哲学、神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对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进行梳理和评价,同时揭示其背后的神学思考,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视角。
The article "Deconstruction Guidelines: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and Its Theological Implications" aims to deeply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phenomenological ideas of German philosopher Martin Heidegger, and explore its theological implications.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ers of the 20th century, Heidegger's idea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theology, art, and other fields. This article will sort out and evaluate Heidegger's mainphilosophical viewpoints from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while revealing the theological thinking behind th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Heidegger's ideas.文章首先将对海德格尔的生平及思想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展现其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
现象学研究方法

现象学研究方法现象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主要关注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意义。
现象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由爱德蒙·胡塞尔和马丁·海德格尔等人创立。
现象学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现象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回归事物本原”,即通过直接观察和描述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现象学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主观经验而非客观事实来实现的。
因此,现象学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个体的主观经验进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在现象学研究方法中,研究者通常采用“内省法”和“言语分析法”来获取个体的主观经验。
内省法是指研究者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来获取自己的主观经验,例如在某种情境下的感受、情绪和意义等。
言语分析法则是指研究者通过对个体言语和行为的分析来揭示其主观经验,例如通过对个体言语的语义和语用分析来揭示其意义和价值取向。
现象学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
在哲学领域,现象学研究方法被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例如海德格尔的存在分析就是一种典型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在心理学领域,现象学研究方法被用来揭示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意义,例如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就是一种典型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在社会学领域,现象学研究方法被用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取向,例如伯格森的社会现象学就是一种典型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在教育学领域,现象学研究方法被用来揭示教育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取向,例如杜威的现象学教育学就是一种典型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总之,现象学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个体的主观经验进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现象学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对现象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海德格尔的“数学现象学”思想刍议

Vo 1 .1 2 No . 1 0
0c t . 2 0l 3
海德格尔的“ 数 学 现 象 学" 思 想 刍 议
史 现 明
( 洛 阳 师 范 学 院 政 法 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 , 河南 洛阳 4 7 1 0 0 2 )
摘
要: 海 德 格 尔一 直 都很 重视 数 学 的 学 习 和 研 究 , 其 颇 具 现 象 学 色彩 的 “ 数 学哲学” 思想构成 其科 学
关键词 : 海德 格 尔 ; 数 学; 数 学 的 东西 ; 可 靠性
中图 分 类 号 : B 5 1 6 . 5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6 1 3 2 ( 2 0 1 3 ) 1 0— 0 0 0 6— 0 4
一
、
海 德格 尔对 数 学 的一 贯 兴 趣
第 1 2卷 第 1 O期
201 3年 1 0月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Na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 可 靠性 ” ,可 靠 性 基 于 事 物 与 此在 的 照 面 , 或 者说 此在 把 存 在 者 的 可 靠性 “ 带上 前 来 ” , 只 有 那 些 可教 的 、 可
海德格尔哲学

时间性与“此在”的存在状态
过去,沉沦态由“心态”(现身情态或情绪)揭示, 非本真态:恐惧 本真态:焦虑 现在,抛置态由“语言”揭示, 非本真态:闲谈、好奇、含混 本真态:言谈 将来,生存态由“理解”(领会即抛出去)揭示, 非本真理解:等待、观望、忘记 本真理解:设计
万物作为器具
1、所有事物与人的生存及其环境联系在一起。 分为上手之物与在手之物两大类。 2、器具的存在首先是被作为工具的使用,而不 是被观望。 3、器具的联系是因缘联系整体。因缘联系整体 的现行解释是各种因缘得以揭示的根据。
“世界的遭遇特征”
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为“烦忙” ,人与事物 的遭遇关系是“打交道”。 “世界的遭遇特征”也称为“意蕴” 。在“指 引联系”中才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通过我 们的“使用”“开启”出来的。人的实践在人 的世界中是构成意义的。 “此在”在行动中开启了自身以及世界。世界 首先是作为实践、作为活动联系而呈现出来的。 世界并不是作为一个客体而与主体相对待,而 是身体力行的劳作建构了“世界”。
此在的全部存在过程: 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 将来式 过去式 现在式 每一式都依附于其他两式,三者相互依存, 连成“此在”的完整生存过程。
向死存在
“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 死亡于自身现实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超越 不了的可能性。” 《存在与时间》对生存整体性的追问问到死亡,从 死讲到先行决断。时间性就随着对先行决断展开. 在先行决断中,此在朝向最本己的能在存在。 生存论把将来放在首位,没有将来的能在,此在 “现在”就没法存在。此在先行筹划自身,本真 的将来是有终的将来。
烦
此在在世的整体结构就是“烦”。 “烦”的含义是: “作为存在于(世界内所遭遇着的存在者)的状 态里的、已经在(此世界)之中的先于自身。” 烦是烦忙和烦神的一般形式。 畏:更本源的处身情境。正是它与烦忙和烦神这 两种外在综合共同构成“此在在世”的整体性。 “ 畏”使此在超出日常生存中这样那样存在者 的包围,而直面虚无,并因而能就存在者的纯存 在反视存在者整体。
海德格尔关于时间问题的探讨——基于《存在与时间》和《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考察

海德格尔关于时间问题的探讨——基于《存在与时间》和《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考察第一篇范文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和《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他对时间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基于这两部作品,对海德格尔关于时间问题的观点进行考察。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是首要的,是先于事物的本质的。
而时间则是存在的方式,是我们理解存在的方式。
他说:“存在就是时间,时间是存在的方式。
”他认为,时间是开放的,是我们通过时间来理解世界和自身的。
我们的存在是不断流逝的,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因此,我们的存在是不断超越自身的,是我们通过时间来不断地创造和重构的。
在《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海德格尔对时间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时间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
他说:“时间是最根本的现象,是所有现象的可能性。
”他认为,时间是我们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基础,是我们理解存在的的基础。
他提出了“时间性”的概念,认为时间性是我们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
我们的存在是时间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是通过时间来理解和体验的。
第二篇范文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哲学巨匠,其思想犹如一颗颗深埋的珍珠,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品味。
今天,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海德格尔关于时间问题的探讨,感受其著作《存在与时间》和《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的智慧火花。
首先,让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感慨时间飞逝,岁月如梭。
然而,海德格尔却告诉我们:“存在就是时间,时间是存在的方式。
”这句话仿佛一语道破天机,让我们意识到,时间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存在的基础。
我们的生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流转的,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也无法预知未来,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活出精彩。
其次,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
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

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
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以新的视角来解释《纯粹理性批判》,这篇思想来自于海德格尔的新哲学,也就是现象学。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认为,心灵的一切都是受到环境的影响的,由外部的环境和信息而构成的,而不是由一个统一的、内部有机的实体或物质直接构成的。
它强调主观和客观的权重的平衡,同时它在理解《纯粹理性批判》时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因果逻辑对一切进行推导。
在新哲学思想之前,人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来自内在和外部之间的直接关系,但海德格尔倡导一种基于实际现象的双重关系,也就是主观和客观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海德格尔对它的理解。
除了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理解,这派新哲学思想还被用于其他哲学问题的探索,如有关视野的变化。
它的精髓在于把有力的连接客观和主观的关系,把它们看做一种必不可少的动态和平衡,以实现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助于理解实践中出现的更多问题。
总之,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是对新哲学思想的精炼,强调主观和客观的动态和谐的关系,可以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