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功》精品说课稿
高中物理《功》说课稿

高中物理《功》说课稿高中物理《功》说课稿(精选5篇)高中物理《功》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
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十一章第1节《功》(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学生版)第1节功一、要点梳理1.功的认识: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我们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____,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的_____________。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不运动(劳而无功);②物体没有受到力,但由于惯性运动了一段距离;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该力对物体运动没有贡献。
4.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_________与在力的方向上______________的乘积,叫做功。
5.功的公式:一般式W=Fs常用式W=Gh(克服重力做功)或W=f阻s(克服摩擦阻力做功)6.功的单位:___________。
7.在分析做功情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A.当物体的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垂直时,这个力就要做功。
B.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时,有一些力做了功,有些力没有做功。
因此,讲做功必须指出是哪一个力对哪一个物体做功。
C.什么叫物体克服阻力做功:若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受到一个与此方向相反的力F的作用,我们通常说物体克服阻力F做了功。
比如:在竖直向上,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Gh;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fs。
二、重点解读一、做功的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必须同时满足功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
【例题1】如图所示,李晶同学将放在课桌边的文具盒水平推至课桌中央,她针对此过程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你认为合理的是()A .文具盒所受重力对它做了功B .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对它做了功C .文具盒所受的推力F 对它做了功D .在此过程中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二、功的计算(1)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功的计算公式为W =Fs ,其中W 表示功,单位是焦耳;F 表示力,单位牛顿;s 表示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单位是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课件

公 式 功=力×距离
W = Fs
F W sW
s
F
注意: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相反时,我
们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讲授新课
2.功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单位:焦耳
W = Fs
焦耳 (J)
牛 米 (m) (N)
即:1 J=1 N ·m
物理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 m的 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 J。
讲授新课
例:在平地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 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 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
50 N
10 m
100 N
解:W1= Fs =50 N×10 m=500 J
W2 =F s=Gh=100 N 1.5 m=150 J
答:他推箱子做功500 J,举箱子做功150 J。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 因素;(重点)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重点)
讲授新课
一 力学中的功
F s
F
F
s
共同点?
➢ 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
段距离。
讲授新课
1.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 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马拉车
F
F
s
拉力对车做了功
讲授新课
起重机吊起货物 F
s F
拉力对货物做了功
讲授新课
现在你道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是否做功吗?
必要因素
F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s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功》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的定义,二是功的计算。
功在初中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而且是为以后学习“能量”做好了铺垫。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素质也参差不齐。
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
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以实验支持的物理问题解决具有浓厚的兴趣,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课前的预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功》教案设计
《功》检测展评
班级姓名第小组
一.检测目标:
1. 能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单位。
2. 能说出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 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二.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完成时间8—10分钟)
1、功的概念:
2、功的公式:功的单位:符号
3、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二是。
4、联系有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的说明,请指出以下几种情景中,
人做功了吗?为什么?
(a) 女孩将一箱报刊搬起来
(b) 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c) 虽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d) 运动员踢了足球一下,球在草地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5、小明同学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课桌推动了0.5m,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
6、小华同学将100N的课桌匀速举高0.5m, 则小明对课桌做了多少功?(思考:这两题相同吗?)
7.在光滑水平面和粗糙水平面上推车,如果所用的推力相同并通过相同的距离,则推力对车所做的功是( )
A.一样大
B.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C.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功较多 D.要由小车通过的时间来决定 8.(选做题)小明用200N的力将一个重5N的足球踢到20m远的地
方,则小明对足球做的功是()
A.100J
B.200J
C.4000J
D.无法确定
E.0J
三.学习反思(温馨提示,可以从这节课中我有了哪些收获,又有哪些不足等方面进行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1节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能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的“机械运动”、“力与运动”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单。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教学器材实验小车、书本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物理学中的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功的计算》、《功》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播放图片】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功”这个字,在“有功之臣”、“劳苦功高”这些词语中,功表示功劳;在“事半功倍”、“大功告成”这些词语中,功表示成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教案

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地功地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地两个必要地因素。
3 理解功地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知道力学中地功地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地两个必要地因素。
目标 4难点理解功地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目标 5教具演示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知识准备5分鈡1.力地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地方向如何?二.引入新课5分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地例子。
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地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20分1.力学里所说地功包括两个必要地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地力。
(F)(2) 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
(S)2.举例几个不做功地例子:(1)物体没有受到力地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如在光滑地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地路程为零。
如一人用很大地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地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地距离不是在力地方向上移动地。
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地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地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地乘积。
(1)功地计算式:W=FS(2)功地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地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地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地距离成正比。
4.1焦耳地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地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是1米。
四小结及测试。
5分五.布置作业。
四.例题(P167)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
5分板书设计:1.力学里所说地功包括两个必要地因素:(1) 作用在物体上地力。
(F)(2) 物体在力地方向上通过地距离。
(S) 2.举例几个不做功地例子:课后记:。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1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一节功。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即W=Fs。
3. 功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功、弹力功、摩擦力功等;按效果分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4. 功的原理: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力的方向相同,则力对物体做正功;相反,则做负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理解功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2.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绳子、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绳子和小车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
强调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分类和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用力推一辆小车,推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求推力做的功。
b.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f=6N的作用,沿水平面移动距离s=10m,求摩擦力做的功。
a. 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b. 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其中F与s的对应关系不影响功的计算。
c. 所有的功都属于有用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功》精品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的定义,二是功的计算。
功在初中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而且是为以后学习“能量”做好了铺垫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适合的教学对象: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
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孩拉动小狗;(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组:1.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5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学生用力提地上的书包,但没有提起;
(2)学生再一次用力把书包提起;
(3)人用力提着书包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书包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背着书包在电梯中上升到20楼。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1焦=1牛.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
拉力对物体做功。
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4000m。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7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20N的物体沿着长为2m,高为1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 张明用40N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300N的箱子,前进了6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
4.5m,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本节只有两个考点,即力有没有做功,和功的计算。
本节是本章以后的基础所以一定要课后进行加强训练,以增强提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