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门诊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75)。治疗组用胰激肽原酶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片联合腺苷钴胺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从症状缓解、腱反射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改善情况三个方面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治疗方法

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中有关DPN的治疗原则,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关基础治疗(如抗血小板、调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达标)。治疗组:①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怡开,常州千红制药),240 U,tid,空腹服用。②甲钴胺片[弥可保,卫材(中国)制药有限公司],0.5 mg,tid,po。对照组:①复方丹参片,3片,tid,po;②腺苷钴胺片,1.5 mg,tid,po。两组患者观察时间均为30 d。

1.3 观察指标

①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检查踝反射、膝反射、痛觉、震动觉及压力觉,仔细评价自觉症状及疼痛、麻木程度并记录结果;治疗30 d后复查上述各项指标并与治疗前比较。②测定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并比较。

1.4 疗效评定

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中有关DPN的诊断依据[1],并参考相关临床研究[2],制定如下疗效评定标准:①症状改善情况:包括患者自觉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缓解程度。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自觉疼痛、麻木程度明显好转或消失;有效:自觉症状减轻但仍存在;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变。②腱反射恢复情况:显效:踝反射、膝反射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有效:有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显效: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或者恢复正常;有效: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但是<5 m/s[3];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30 d治疗,两组疼痛、麻木症状均有改变,治疗组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总有效率70.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P=0.02<0.05);

腱反射恢复情况结果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9.3%,对照组总有效率74.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2<0.05);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5.3%,对照组总有效率69.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P=0.01<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为大血管病变(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下肢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等。一般认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形成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糖控制不良所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诊断依据和检查方法主要有: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或确诊糖尿病的依据。②出现感觉运动异常或植物神经功能明显改变的临床表现。③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④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具有客观、敏感、无创、可靠等特点,目前可作为临床工作中诊断DPN的金标准[4]。临床治疗上一般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从控制血糖、抗凝、抗血小板、调脂、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多个方面治疗。

胰激肽原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使激肽原降解成激肽,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整血压等作用;同时还能够激活纤溶酶原,提高纤溶系统和胶原水解酶活性,起到防止血凝、抗血栓和防止基底膜增厚等生理作用。其作用机制[5,6]:①降解激肽原,生成激肽,从而扩张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及血流量。②通过缓激肽和组胺多肽对血栓烷B2(TXB2)的负反馈,促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PGI2,从而抑制血小板效应以防止凝血。③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以提高纤溶活性,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含量,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④降低肾血管阻力、心肌耗氧量及减少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从而起到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及其他闭塞性周围血管病,如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视网膜病、眼底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疗效[7]。腺苷钴胺为细胞合成核苷酸的重要辅酶,在体内参与多种代谢过程,可促进神经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有助于神经损伤的修复[8]。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9],能够促进DNA、RNA以及卵磷脂的合成,从而提高髓鞘的形成,促进修复损伤的神经组织,改善神经组织传递及代谢障碍,促进轴索内运输和轴索再生[10]。临床研究证实,甲钴胺对DPN 的恢复有很好的疗效[11]。

本次临床研究使用胰激肽原酶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DPN,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腱反射恢复情况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不同方面均提示其对DPN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所有患者在服药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过敏现象,提示两种药物有良好的临床治疗安全性,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41-43.

[2] 薛艳霞.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365.

[3] 陈玉珠. 前列地尔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J]. 福建医药杂志,2010,6(3):137-138.

[4] 苏军.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综合治疗[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2):26-27.

[5] Lazzarotto T. The best practices for screening,monitoring,and diagnosis of cytomegalovirus disease,Part 2[J]. Clin Microbiol Newsletter,2010,32(2):9-15.

[6] 魏京霞,王煜. 胰激肽原酶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40例观察[J]. 现代临床医学,2012,38(6):417-421.

[7] 傅汉菁,袁申之. 胰激肽原酶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4,24(11):698-700.

[8] 高金颖,杨旭. 大剂量腺苷钴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23(2):183-185.

[9] Gruber K,Puffer B,Krutler B. Vitamin B12-derivatives-enzym cofactors and ligands of proteins and nucleic acids[J]. Chem Soc Rev,2011,40(8):4346-4363.

[10] 刘萍,盛华芝. 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4(7):634.

[11] 谢宝强,周青美. 甲钴胺与法舒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949-950.

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门诊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75)。治疗组用胰激肽原酶片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片联合腺苷钴胺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从症状缓解、腱反射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改善情况三个方面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治疗方法 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中有关DPN的治疗原则,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关基础治疗(如抗血小板、调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达标)。治疗组:①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怡开,常州千红制药),240 U,tid,空腹服用。②甲钴胺片[弥可保,卫材(中国)制药有限公司],0.5 mg,tid,po。对照组:①复方丹参片,3片,tid,po;②腺苷钴胺片,1.5 mg,tid,po。两组患者观察时间均为30 d。 1.3 观察指标 ①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检查踝反射、膝反射、痛觉、震动觉及压力觉,仔细评价自觉症状及疼痛、麻木程度并记录结果;治疗30 d后复查上述各项指标并与治疗前比较。②测定治疗前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并比较。 1.4 疗效评定 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中有关DPN的诊断依据[1],并参考相关临床研究[2],制定如下疗效评定标准:①症状改善情况:包括患者自觉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缓解程度。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自觉疼痛、麻木程度明显好转或消失;有效:自觉症状减轻但仍存在;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变。②腱反射恢复情况:显效:踝反射、膝反射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有效:有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显效: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或者恢复正常;有效: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但是<5 m/s[3];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30 d治疗,两组疼痛、麻木症状均有改变,治疗组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总有效率70.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P=0.02<0.05);

肢体麻木、针刺样疼痛、瘙痒,警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种用药方案了解下

肢体麻木、针刺样疼痛、瘙痒,警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 种用药方案了解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和自主神经病最为常见,其中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常表现出四肢对称性疼痛(针刺样、灼烧样、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感觉异常(如麻木、瘙痒或蚁爬感),以不同方式合并表现,夜间加重为其特点;自主神经病则表现为安静时心动过速、胃轻瘫、腹泻、便秘、胆囊功能障碍、排尿困难、尿失禁、阳痿等症状。 当糖尿病存在上述部分症状时,说明该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此时除了积极控制血糖外,通过药物治疗周围神经病变也十分重要,早发现,早治疗,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症状,下面我们列举了一些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供大家参考。1、硫辛酸胶囊 适应症:治疗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药物概述:硫辛酸为B 族维生素,是丙酮酸脱氢酶系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辅酶,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可以有利于维生素C、维生素E和谷胱甘肽的再生,减轻神经组织的氧化应激,维持神经内膜血流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同时硫辛酸还通过参与葡萄糖的代谢过程,改善胰岛素抵抗,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常用药物之一。 2、甲钴胺片 适应症:周围神经病。药物概述:甲钴胺是维生素B12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对磷脂、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进而避免出现轴性变性,利于受损神经组织修复。甲钴胺进入神经细胞后,能刺激细胞轴,其修复、再生作用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3、维生素B1片 适应症: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B1缺乏症,如脚气并神经炎、消化不良等。药物概述:维生素B1参与体内多种代谢,是重要的辅酶,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补充维生素B1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依帕司他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吃甲钴胺就够了?这三种药,效果更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吃甲钴胺就够了?这三种药,效果更佳 一、小小发麻竟成并发症? 作为一位老糖友,王阿姨已经加入糖尿病队伍十年有余。起初是因为总是口渴、体重暴跌去医院检查才发现了病因,从此降糖药就一直没断过,这几年体重控制的一直良好,只是感觉右腿从脚底到臀部整根神经时有微微的发麻,每次也就疼痛几秒钟,所以一直没太当一会事。 然而最近麻木感增加,并时常在夜间熟睡时发作,疼痛不说还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于是在子女的陪伴下王阿姨来到医院就诊。 在与医生沟通的过程中,一个点让医生大概了解了问题出在哪,原来王阿姨除了开始患病的一两年比较重视日常血糖的检测,后面在体重稳定后就基本没测过血糖,体重稳定故而王阿姨就认为自己控制的还不错,医生当即判断其极有可能是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随即开了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化验单。 经过一上午的各项化验,结果显示王阿姨的血糖高20.1mmoL/L,血脂同样偏高,糖化血红蛋白为9%,而在下肢彩超中显示其有动脉粥样硬化,肌电图显示其下肢周围神经病变。

如医生猜测,王阿姨患上了糖尿病神经病变,所以为了强化降糖的效果,在处方中搭配了皮下注射胰岛素,同时还有一些降血脂、营养神经之类的药物。在看到处方后,王阿姨的子女对处方提出了质疑,降糖降脂药、胰岛素勉强可以接受,但上面的甲钴胺和一些营养类的药物为什么也需要服用? 面对患者的质疑接诊医生当时觉得十分无奈,又当面解释了这类

药物对症之后,才结束了这次的面诊。 其实针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甲钴胺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通用药,对于病情比较棘手的还会搭配一些其他营养神经类药物作为临床治疗,而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一大原因就在有些药该不该买上,所以这期我们针对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对应用药做了一个简单的科普,希望让患者更加懂自己的病,让医患矛盾更少一些。 二、糖尿病神经病变知多少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疾病的本身,其之所以让人闻风丧胆在于其对并发症的恐惧。 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失明、心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半身瘫痪、下肢血管病变导致的截肢、长期服药引起的肾衰、酮症酸中毒以及我们今天着重科普的周围神经病变,每一样似乎都让患者感觉前路茫茫。

治疗周围神经病变,除了甲钴胺,别忘了还有这些!

治疗周围神经病变,除了甲钴胺,别忘了还有这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logy,DPN)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元醇通路激活、氧化应激、微循环障碍等多种机制。 目前,针对 DPN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营养神经药物、抗氧化应激药物、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及一些中药等。具体总结如下: 1 营养神经药物 甲钴胺:作为活性维生素 B12 制剂,较非活性维生素 B12 更易进入神经细胞内,可以促进神经元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对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甲钴胺可明显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神经传导速度。该类药物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推荐用法:甲钴胺针剂500~1000 μg/d,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2~4 周,其后给予甲钴胺片500 μg,每日 3 次口服,疗程至少 3 个月。 2 抗氧化应激药物 α-硫辛酸(简称硫辛酸):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因子,能够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加神经营养血管的血流量,提高神经Na+-K+-ATP 酶活性,直接清除活性氧簇和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α-硫辛酸 600 mg/d 静脉滴注 3 周,可改善神经感觉症状 (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评分) 和神经传导速度。600 mg/d 长期口服亦可改善神经电生理改变,减轻及延缓神经损害的发展,建议早期给予治疗。

推荐用法:α-硫辛酸 600 mg/d,疗程 3 个月;症状明显者先采用α-硫辛酸针剂 600 mg/d 静脉滴注 2~4 周,其后 600 mg/d 口服序贯治疗。 3 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药物 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抑制多元醇通路异常、改善代谢紊乱,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观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长期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尤其是对血糖控制良好、微血管病变轻微的患者。 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 (600 mg/d) 或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均优于单药治疗。长期应用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推荐用法:成人剂量每次 50 mg,每日 3 次,于餐前口服,疗程至少 3 个月。 4 改善微循环药物 01. 前列腺素及前列腺素类似物 可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 含量、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 前列腺素 E1 能改善 DPN 症状、体征以及神经传导速度。口服贝前列腺素钠也有类似作用。前列腺素E1 联合甲钴胺或α-硫辛酸治疗,临床效果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均优于单药治疗。 该类药物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是胃肠道反应,静脉制剂主要是静脉炎。 推荐用法:前列腺素 E1 脂微球载体制剂10 μg/d 静脉滴注 2 周,然后序贯给予贝前列腺素钠 20~40 μg,每日 2~3 次口服,连续治疗8 周。 02. 己酮可可碱 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使cAMP 含量升高,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并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预防血栓生成作用。己酮

大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恢复的影响

大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恢复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给予甲钴胺1500 μ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2周;治疗2组给予甲钴胺500 μg肌内注射,隔日1次,连用2周;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0.5 mg肌内注射,1次/d,连用2周。每组均加以胰激肽原酶肠溶片120 U/次,3次/d口服辅助治疗。结果治疗1组总有效率95.6%,治疗2组总有效率8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7.1%(P<0.05),治疗组症状、体征及各项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有意义改善,两治疗组之间临床疗效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甲钴胺;胰激肽原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mellitus peripheral neuopathy disease,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可达60%~90%,其特点以感觉神经受累较早,以肢体麻木疼痛为主要表现,病情迁延难愈,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甲基维生素B12(甲钴胺)被证实具有修复损伤神经组织、改善神经传导的作用,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效果较好,而胰激肽原酶可以改善微循环障碍从而缓解神经缺血缺氧状态。为此我们使用不同剂量的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6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此评价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68例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伴有:①四肢感觉异常,麻木及针刺样或烧灼样、刀割样疼痛。②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足背动脉搏动正常。④肌电图检查示正中神经、腓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⑤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23例,治疗2组25例,对照组21例。3组患者情况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3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1组给予甲钴胺(日本卫材公司提供,商品名:弥可保)1500 μg加入250 ml 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2组给予甲钴胺500 μg肌内注射,隔日1次;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0.5 mg肌内注射,1次/d。3组患者均同时给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怡开,常州千红生化制药,国药准字H19993090)120U/次,3次/d口服辅助治疗,疗程均为2周。每个患者随访1~3个月,每个月至少随访1次。用DISA1500型肌电仪检测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

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摘要】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4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在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胰岛素应用;对照组单用 甲钴胺、胰岛素治疗,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测定优势侧神经 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症状、体征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 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优于单用甲钴胺加胰岛素治疗。 【关键词】胰激肽原酶甲钴胺 2型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病变(DPN) 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多见于血糖控制差、病程长的患者。 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以感觉神经最为常见,使患者产生麻木、疼痛、运动障碍。其发生与血管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因素 密切相关。我们将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8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2005年至2011年在我院住院患者,符 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35-76岁,糖尿病病程5-20年,神经病变病程3-32个月,全部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其中10例联合阿卡波糖。入选标准:均有 下肢末梢感觉异常或障碍,腱发射减弱或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查示:腓总神经运 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NCV)均下降。剔除标准: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意识障碍及依从性差的患者。 随机分为2组。2组基本情况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均数±标准差)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治疗方法: 治疗组胰激肽原酶40u/次,1次/天,肌肉注射,甲钴胺片0.5mg/次,3词/天,口服2周; 对照组甲钴胺片0.5mg/次,3次/天,口服 2周。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测优势侧肢体神经肌电图查MCV及NCV。 3)疗效判定:按患者主观症状,分 显效:肢体麻木、疼痛、凉等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NCV较前增加>5m/s或 恢复正常; 有效:肢体麻木、疼痛、凉等症状明显改善,NCV较前增加>3m/s; 无效:肢体麻木、疼痛、凉等症状仍有主诉,NCV无改变或较前增加< 2.9m/s。 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有效率以百分率(%)表示,神经传导速度用t检验。 2.结果 1)临床疗效 治疗2周后,多数患者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1例恶化(见表2)。治疗 组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显效10例,有 效1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1.9%。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间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甲钴胺静脉注射,并给予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结果:本组患者症状消失39例,改善11例,缓解9例,出现不良反应1例。结论: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满意,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可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标签: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 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其中远端感觉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病变,占所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50%以上。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腹胀、出汗、刺痛和痉挛等[1-2]。我科应用甲钴胺注射液(弥可保)治疗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中女性24例,男性36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6岁。糖尿病史最短5年,最长20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且无其他肝肾等器质性疾病。 1.2 方法 本组入院后的患者均给予甲钴胺500~1000ug静脉注射,1次/d,并配合降糖药物、胰岛素控制血糖及改善微循环等加以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每日的临床体征,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做好记录。 1.3 疗效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疼痛、麻木、腹胀、痉挛以及感知力的改善情况。 2 结果 在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疼痛、麻木基本消失39(65%)例;灼烧感、发胀感及痉挛明显改善11(18.3%)例;感觉迟钝、刺痛较前缓解9(15%)例;1(1.7%)例出现呼吸困难,停止使用。一个疗程为10~15d,平均12d。 3 护理

研究甲钴胺、硫辛酸和高压氧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

研究甲钴胺、硫辛酸和高压氧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疗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以患者肢体远侧对称性神经病变,四肢出现麻木、疼痛、痛觉过敏等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肌无力表现,这些症状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关DPN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仍未完全清楚,但现有研究表明,DPN 的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异常、氧化应激增强有关。另外,DPN 患者也存在自身免疫紊乱,这些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DPN的发生。 目前对于DPN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治疗以控制血糖为治疗基础,辅以各类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常用药物为纠正代谢紊乱药、神经营养药物、拮抗氧化应激药等。另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运用于临床中,如高压氧,针灸治疗等。甲钴胺、α-硫辛酸分别为抗代谢紊乱和抗氧化应激药物,其效果在临床上得到不断的验证,而高压氧为较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这三种治疗药物(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1 甲钴胺治疗DPN 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参与一碳单位循环,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普通维生素B12的区别是在中央钴分子上结合了一个甲基基团,可参与物质的甲基转换,特别是促进构成髓鞘的卵磷脂的合和轴索及髓鞘的形成,并可直接进入神经细胞,刺激轴浆蛋白质合成,促进神经细胞轴突受损区域再生,使受损的神经组织修复加快,从而恢复神经的正常传导。 目前临床上已较少单独使用甲钴胺对DPN进行治疗。通常在降糖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甲钴胺联合其他一些中药或西药进行治疗。王玉梅等将82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给予甲钴胺联合凯时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emmes-Weinstein单丝(/10g)检查、MNSI(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神经传导速度结果。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Semmes-Weinstein单丝(/10g)检查、MNSI,神经传导速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显着优于对照组。王妮娜等将88例DPN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与甲钴胺片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甲钴胺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 vs. %, P < )。肌电图检测相关神经治疗前后传导速度,治疗组前后有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前后未见有明显变化。刘鹏等将96例DPN患者

硫辛酸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硫辛酸与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联合应用在2型糖尿病周围 神经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1年3月收治的64 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病例,以计算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和 参照组,各32例,参照组用硫辛酸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 酶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两组治疗前 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血糖水平无差异,治疗后实验组高于参照组, 实验组血糖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 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用硫辛酸与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控制 患者血糖,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硫辛酸;胰激肽原酶肠溶片;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型糖尿病是慢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患者临床表现 为肢体感觉异常,若血糖控制不佳[1],则会对周围神经造成慢性、持续性的伤害,患者会出现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等。临床治疗中常见的药物是硫辛酸和胰激肽原 酶肠溶片等,其属于常用药物,可改善周围神经病变[2]。近几年,两者联用的临 床应用逐渐增多,但是疗效需要进一步分析。基于此,本文就对我院收治的64 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20年2月-2021年3月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计算机表法对患者分组,实验组(n=32)和参照 组(n=32),参照组中男16例,女16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34岁, 平均年龄(56.82±6.11)岁,病程区间1-12年,平均病程(7.16±2.33)年, 实验组中男15例,女17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 (57.13±6.24)岁,病程区间1-11年,平均病程(7.03±2.27)年,比较两组 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参照组用硫辛酸(国药准字H20130007;生产企业: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取0.6g硫辛酸,将其与250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 液混合,静脉滴注的方式,用药30天,每天给药1次。

恩再适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恩再适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程栋;李娟;石莉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 【年(卷),期】2009(006)024 【摘要】目的评价恩再适与胰激肽原酶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es,DPNP)的疗效.方法 43例DPN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给予恩再适注射液6 ml,溶于5%葡萄糖溶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注射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注射用胰激肽原酶40 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4周;对照组20例应用甲钴胺注射液遮光静脉注射,每日1000 μg共4周.结果观察组痛觉过敏、疼痛有效率达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P<0.05);两组感觉减退有效率分别达37%和36%,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恩再适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痛性DPNP的疗效显著优于甲钴胺,但对痛觉减退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治疗效果与甲钴胺相当.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程栋;李娟;石莉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J], 肖向阳 2.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J], 魏艳芳 3.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 [J], 梁玉东 4.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观察 [J], 梁玉东 5.硫辛酸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J], 张日东;石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胰激肽原酶与甲钴胺、α-硫辛酸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胰激肽原酶与甲钴胺、α-硫辛酸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 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胰激肽原酶、甲钴胺以及α-硫辛酸(LA)对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 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DPN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甲钴 胺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胰激肽原酶+甲钴胺+LA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甲钴胺、α-硫辛酸结合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可促进临床疗效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胰激肽原酶;α-硫辛酸;甲钴胺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072-02 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糖尿病患者一种多发慢性并发症,其具有较高的发生率。DPN通常会 出现疼痛、麻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障碍等症状和而表现,对患者生活质 量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胰激肽原酶和甲钴胺、LA应用于DPN 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间收治的DPN患者80例作为对象,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性别:男、女分别为27例、13例;年龄:45~78岁,平均(50.4±2.6)岁;病程:2~10年,平均(7.5±1.6)年。观察组40例,性别:男、女分别为25例、15例;年龄:46~80岁,平均(52.1±1.4)岁;病程:2~11年,平均(7.9±2.3)年。两组在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后联合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胰激肽原酶+甲钴胺+α-硫辛酸治疗。患者接受 40U的胰激肽原酶肌肉注射,次数为1次/d,肌肉注射500μg甲钴胺,次数为1 次/d。将600mgα-硫辛酸加入250ml的生理盐水中,然后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 次数为1次/d,连续给药2周。单纯应用甲钴胺对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 肌注500μg的甲钴胺。次数为1次/d,连续给药2周。治疗2周后对疗效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后接受相应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 速度(MNCV)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1.4 治疗效果评估 显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完全消失,与治疗前比较,肌 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0m/s,或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有 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0m/s;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患 者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凭借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别以(x-±s)、百分率表示计量、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研 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复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成为了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mecobalamin and ipatasertib)是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案。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活性形式,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改善神经功能障碍。依帕司他是一种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可以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来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两者联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为了探究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该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计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神经传导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明显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良好。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甲钴胺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0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對照组基础上加用甲钴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钴胺;糖尿病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研究发现[1],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病变率会随病程延长而增加,病程不足5年者发生率为4.7%,若超过6年,通常有近8%的发生率[2,3]。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为探讨甲钴胺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本院进行如下研究,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7.2±5.9)岁,病程0.5~1 2.0年,平均病程(6.2±1.9)年; 观察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56.9± 5.7)岁,病程0.6~11.0年,平均病程( 6.0±1.7)年。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且符合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标准;②年龄28~77岁;③患者均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脑、肾器官病变者;②其他因素引起的神经病变者;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既往精神病史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和适当运动锻炼。观察组加用甲钴胺(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038)治疗,肌内注射,500 μg/次,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空腹血糖应保持在6.0~9.0 mmol/L。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功能改善情况和神经传导速度。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膝反射明显好转甚至恢复正常;有效:

硫辛酸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8例

硫辛酸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8例 目的观察硫辛酸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136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均给予严格控制血糖及口服维生素B1、腺苷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再用硫辛酸600mg加入0.9%氯化钠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胰激肽原酶40U,每日1次,肌注,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体征、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因糖尿病之慢性高血糖状态及其所致各种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3],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有人提出DPN的发生主要是由微血管病变和代谢因素引起,而氧化应激是促进上述损伤导致DPN的共同通路[4]。线粒体超氧化物产生过多是导致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内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共同机制[5],这为抗氧化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硫辛酸又叫消旋硫辛酸,在药理剂量下它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可以消除包括氢氧自由基、单态氧、一氧化氮自由基、过氧亚硝基阴离子、氢过氧化物等在内的多种氧化应激产物,并能再生谷胱甘肽、维生素C、维生素E、硫氧环蛋白等抗氧化剂,减弱氧化应激。近年来,ALA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方面的作用倍受瞩目。对4个随机临床研究共1258例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静脉注射硫辛酸600mg/d可显著改善疼痛等症状[6],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另一主要原因,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存在神经内膜的血管病变,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晚期糖化终末产物的形成,自由基的产生增加,内皮衍生物的一氧化氮活性降低等,逐渐出现微血管透明变性、增生,管壁内脂肪及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导致微循环障碍,神经缺血缺氧。胰激肽原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可激化激肽原释放出激肽,激肽一方面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降压作用,另一方面,激肽使微血管扩张,微血管内血流速度加快,使器官组织的血流灌注增加,代谢改善,胰激肽原酶还

评价依帕司他片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及硫辛酸注射液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安全性

评价依帕司他片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及硫辛酸注射液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的疗效及安全性 【摘要】目的评价依帕司他片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及硫辛酸注射液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病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老年DPN患者,研究起止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7月,将病例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以依帕司他片、甲钴胺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以依帕司他片、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硫辛酸注射液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DPN采用依帕司他片、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硫辛酸注射液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运动传导及感觉传导速度,且用药安全性高,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DPN;老年患者;依帕司他片;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硫辛酸注射液 DPN是由于糖尿病未能够显著控制,导致疾病进一步进展引发的中枢神经及周围局部神经损伤性并发症。DPN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一般为远端感觉神经病变。国内外研究认为,DPN发病可导致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并引发相关的症状,使患者产生感觉异常及对称性疼痛、膝腱跟腱反射减弱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患者感觉完全消失[1]。虽然DPN不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但疾病引发的致残风险较高,可导致糖尿病足及肢端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截肢及患者残疾的重要因素。针对DPN对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需要给予积极的干预。目前,DPN的治疗以保守药物治疗为主,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治疗过程中,既要保证用药疗效,还要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本次研究针对老年DPN的发病机理及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临床疗效 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发展缓慢[1],对糖尿病致死致残率极高、危害极大,故及早发现和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极为重要。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06~2021年的符合诊断的住院患者共6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女18例,男12例,年龄42~69岁,糖尿病病程3~13年,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6个月~4年。治疗组36例,女20例,男16例,年龄41~68岁,糖尿病病程3~12年,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5个月~4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按美国1997年糖尿病协会(ADA)确定的诊断标准诊断糖尿病。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神经反射改变:肢端感觉异常包括蚁走感、麻木、灼热感、疼痛,肌力减弱或肌萎缩,深、浅感觉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排外其他疾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1.3治疗方法 1.3.1两组均按照糖尿病治疗原则,采用饮食运动治疗、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方法控制血糖;甲钴胺(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肌肉注射,1次/d,以营养神经;血塞通(昆明制药集团股份公司)400 mg加入到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点,1次/d,以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服用胰激肽原酶(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20单位,3次/d,以改善微循环。2周为一疗程,间隔3 d再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