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段隧道监测专项方案

浅埋段隧道监测专项方案
浅埋段隧道监测专项方案

重庆至贵阳线扩能改造工程

站前工程YQZQ-X标

浅埋段及软质围岩

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X局集团有限公司测绘分公司

2017年7月1日

1-3

目录

1.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监测与预警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设计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监测项目与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监测频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内部监测方案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支护结构变形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钢筋应力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钢支撑轴力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外部变形监测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测点及基点的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观测仪器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观测方法与技术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5.设备及材料汇总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汇总表格.........................................................................................................................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埋段及软质围岩专项方案

1各隧道基本情况

陈家岗隧道起讫里程DK54+140~DK54+425,全长285m,隧道围岩为Ⅴ级。柏树湾隧道位于重庆市綦江区新盛镇境内。柏树湾隧道起讫里程D1K50+813~D1K51+066,全长253m,隧道围岩分为Ⅳ级,Ⅴ级。兴隆岗一、二号隧道均位于重庆市綦江区新盛镇境内,兴隆岗一号隧道起讫里程D1K51+180~D1K51+358,全长178m,隧道围岩为Ⅴ级。兴隆岗二号隧道起讫里程D1K51+463~D1K51+604,全长141m,隧道围岩为Ⅴ级。杨家湾一、二号隧道均位于重庆市綦江区境内,杨家湾一号隧道起讫里程D2K57+159~D2K57+704,全长545m,隧道围岩为Ⅴ级。杨家湾二号隧道起讫里程D2K57+797~D2K57+873,全长76m,隧道围岩为Ⅴ级。

2各隧道围岩分布情况

3监测依据

(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2)《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4)《渝黔铁路土建四标总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5)《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7)《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8)扩能改建渝黔铁路施工设计图

4编制原则

(1)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2) 在保证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设备的安全;确保结构的安全;确保各项土工环境标准控制在限定值范围内;

4-5

(3) 施工部署科学合理,施工工艺成熟先进,各项保证体系完善,保证措施具体可行;

(4) 充分估计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隐患,提前准备好周密详尽的预防措施。

监测内容

监控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由业主、监理根据各个隧道的地质、水文条件,确定需要选测项目的,可以依据文件实施选测项目。具体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见下表。

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表

5实施方案

1.1拱顶沉降

1.1.1监测内容

拱顶下沉监测,是指对隧道拱顶的实际下沉位移值进行监测,是相对于不动点的绝对位移,针对浅埋段及软质围岩地段,拱顶沉降监测频率计测点埋设均有加大。根据变形情况,采取增加监测频率及加密测点等措施。

1.1.2监测目的

对隧道拱顶进行沉降观测,主要有以下目的:

1) 通过拱顶位移监测,了解断面的变形状态,判断隧道拱顶的稳定性;

2) 根据变位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间。

1.1.3监测点的布置

在隧道中心线拱顶处埋设带挂钩的预埋件作为拱顶下沉监测点,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位移量测布置在同一断面。

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表

1.1.4监测方法

1)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拱顶下沉监测,在隧道内设置监测断面,在隧道拱顶设置测点,安设隧道拱部监测测点,将钢尺或加工过塔尺挂在作为隧道拱部测点上作为标尺,后视点可设在稳定的部位,用水平仪观测;

2) 在后视水准点上架设徕卡仪器自带的金属三角架,固定仪器高度作为后视标高,仪器架设在水准点和反光片中间适当的位置,不必量取后视标高和仪器高,这样可消除因量取仪器高和后视标高带来的误差。然后使用全站仪测量水准点到反光片的高差,正、倒镜测量3个测回,每测回高差值比较不超过0.5mm,取

平均数作为拱顶下沉量测数据结果。

示意图如下:

5-7

沉降观测示意图

1.1.5监测频率

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来确定。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5-9

1.2隧道周边收敛监测

1.2.1监测内容

隧道周边收敛监测,是监测隧道内壁两点连线方向的相对位移或监测点的绝对位移量。

1.2.2监测目的

对隧道周边进行收敛观测,主要有以下目的:

1)周边位移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的最直观反映,监测周边位移可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以确定初期支护的安全性;

2)根据变位速度、变位加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

3)判断初期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法选取的合理性,用以指导设计和施工。

1.2.3测点布置

1)监测点的埋设方法和拱顶下沉监测点的埋设方法相同。围岩周边收敛点与拱顶下沉监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以便进行数据分析。结合监控量测点位埋设要求及现场施工现状,对于台阶法开挖的拱顶沉降观测点应按表6-1的间距布置于拱顶正中央,围岩周边收敛与拱顶下沉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每断面设置两对,第一对高度位于内轨顶上方2.5米处,第二对位于第一对上方3.5米处,具体布设见下图。

台阶开挖法拱顶沉降、周边收敛测线布置示意图

1.2.4监测方法

1)围岩周边收敛采用收敛计或全站仪及反射片进行监测。

2)在隧道内设置监控量测断面,每个断面分别在侧墙和拱顶设置测点,利用全站仪的无棱镜反射,用边角法构筑三角形的边长变化来分析隧道周边某两点相对位置的变化。

3)测点应在距开挖面2m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在爆破后24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测读初次读数。

1.2.5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与拱顶沉降一致

1.3地面沉降监测

1.3.1监测内容

测试洞口浅埋段隧道开挖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其影响范围。

1.3.2监测目的

1)判断开挖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其影响范围;

2)根据监测结果决定对该区段设计、施工方法的调整和变更;

3)保证施工安全,优化支护参数;

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1.3.4测点布置

在隧道洞口浅埋地段,出入口仰坡地段,沿隧道轴线方向布设量测断面,地表沉降观测点纵向间距见下表。

地表沉降观测点纵向间距

注: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

断面间距根据地形条件确定,地表沉降观测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范围不应小于H0+B。在选定的量测断面区域,首先应设一个通视条件较好、测量方便、牢固的基准点,基准点位置应在地表沉降影响区以外)。地面测点布置在隧道轴线及其两侧,每个断面测点一般为7个以上,间距2m~5m。测点应埋水泥桩,测量放线定位,用水准仪或全站仪量测。隧道开挖距测点前30m处开始量测,隧道开挖超过测点20m、并待沉降稳定以后停止量测。

隧道地表下沉量测断面布置图

5-11

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对测点的高程进行量测,计算其高程的变化量。

6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反馈

1.4量测数据的整理、分析

1.4.1量测数据的观测、整理

掌子面地质状况表、周边收敛拱顶下沉测试数据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附表格式记录。

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如有异常应及时补测;每次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观测数据计算、填表制图、误差分析等。

1.4.2量测数据分析

(1) 应及时对现场量测数据绘制时态曲线(或散点图)和空间关系曲线。如下图:

位移—时间曲线图

(2)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应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根据现场量测的位移-时间曲线对围岩稳定性进行如下判断:

A:当

2

2

d u

dt

<时,说明变形速率不断下降,位移趋于稳定;

B:当

2

2

d u

dt

=时,说明变形速率保持不变,应发出警告,及时加强支护系统;

C:当

2

2

d u

dt

时,则表示变形速率不断增大,围岩稳定情况已进入危险状态,

须立即停工,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

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则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发生了突变,呈不稳定状态,此时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

(3) 隧道周壁任意点的实测相对位移值或用回归分析推算的总相对位移值均应小于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值。并根据实测值结合变形管理等级的规定,确定变形警戒线。当实测值接近或达到警戒值,而位移速率无明显下降,或喷层表面出现明显裂缝时,应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调整原支护设计参数或开挖方法。

注: (1) 硬岩取下限,软岩取上限;

(2)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指两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3) I、V、VI类围岩可按工程类比初步选定允许值范围。

(4) 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乘以1.1~1.2后采用。

1.5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

取得监测数据后,及时整理分析监测数据,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值,掌握位移

6-13

变化规律。

结合施工步骤对围岩、支护等变形进行分析判断,将实测数据与允许值进行比较,及时绘制各种变形~时间关系曲线,预测结构变形发展趋势,预测结构的安全性,评价施工方法,确定工程技术措施,并向总工程师及监理工程师汇报,工区技术负责人根据监测结果并及时调整施工工序及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实现信息化施工。为确保监测结果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全部所得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分析,并绘制测点位移变化曲线图。

回归分析采用以下三种回归函数:①对数函数U=A+B×ln(t+1),U=A×ln ));②指数函数U=A×e~B/t,U=A×(e~Bt0~e~BT);③双曲函数((B+T)/(B+t

)2~(1/(1+BT)2)。试用每个函数进行计算,U=t/(A+Bt),U=A[(1/(1+Bt

并且选用回归精度和拟合程度最高的函数作最终回归计算。根据回归结果计算位移极值和提前确定二衬日期。

绘制量测数据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和距开挖面关系图。

在取得足够的数据后,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

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预测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防患于未然。还可通过插值法,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函数近似的方法,求得符合测量规律而又未实测到的数据。

a.当围岩位移速度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

b.当围岩位移速度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不稳定状态,加强支护;

c.当围岩位移速度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

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结果,对施工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对策与建议。每天根据检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按照每周、每月递交分析报告,特殊情况下必须紧急报告。

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如下图:

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

1.6建立监测管理等级基准

建立监测变形管理等级标准,管理等级分三等,其等级划分及相应基准值“变形管理等级标准表”。通过对监测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来判定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指导施工。

变形管理等级标准表

注:U0 为实测变形值,Un允许变形值

1.7建立快速信息反馈渠道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建立快速信息反馈平台。监测小组的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如有变形超过管理标准,则由工区总工根据相关要求制定对策,通过调度命令直接传达到架子队执行,并同时通过电话及其它方式通知监理及设计单位。周报、月报则通过书面形式上报工区总工,由工区按期向局指、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和业主单位提交监测报告,并附上相对应的测点

6-15

位移或应力时态曲线图,和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

1.8监测信息反馈程序

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程序见图。

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程序图

1.8.1信息反馈设计的主要内容

围岩及支护的稳定性应根据开挖工作面的状态、净空水平收敛值及拱顶下沉量的大小和速率综合判断,并及时反馈于设计和施工中,根据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进行判断时,应符合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并结合隧道跨度袖中考虑。

信息反馈的主要内容为施工方法变更的建议;施工工序的更改;预留变形量的修改或确认;设计参数的修改或确认;辅助施工措施的选择与变更;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及辅助施工措施建议。

7应急措施

(1)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立即复测核实,增加监测频率。

(2)及时反馈施工管理部门和报送监理及设计部门,发出警戒报告,分析原因,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3)切实作到监测指导施工,施工以监测理论数据为指导。

7-17

台州市内环路1#隧道加强浅埋段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施工方案及方法 (3) 1、总体施工方案 (3) 2、施工方法 (4) 2.1、截水天沟 (4) 2.2、洞口段开挖与防护 (6) 2.3、套拱及管棚施工 (6) 2.3、明洞施工 (13) 2.4、洞顶回填 (13) 2.5、双侧壁导坑法暗洞开挖 (14) 2.6、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 (19) 2.7、砂浆锚杆 (20) 2.8、喷射混凝土 (21) 2.9、钢拱架施工 (24) 2.10、钢筋网片挂设 (25) 2.11、防水卷材铺设 (25) 2.12、二次衬砌施工方法 (27) 三、洞口段监控量测 (30) 1、量测管理 (30) 2、洞口段监控、量测 (31) 2.1、监测位置 (31) 2.2、监测频率 (31) 2.3、监测精度 (31)

2.4、量测数据的整理 (31) 2.5、数据分析及应用 (33) 四、质量、安全及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33) 1、质量保证措施 (33) 2、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34) 3、雨季施工方案和措施 (35)

一、工程概况 台州市内环路第一合同段起点位于台州市黄岩区药山村,终点位于黄岩区与路桥区交界处横山隧道内,左线总长度840米,右线总长度807米,左右线起止桩号分别为BAK2+560~BAK3+400,BBK2+580~BBK3+387,其中隧道工程左右线分别为680米和642米,本隧道进口段基本为坡积、残坡积松散层,在洞口施工与进洞时容易发生滑坡与坍塌现象,对施工带来一定难度。 二、施工方案及方法 本隧道左洞BAK2+740~BAK2+770、右洞BBK2+765~820为Ⅴ级浅埋加强段,左洞BAK2+770~BAK2+790为Ⅴ浅埋段。其中左洞加强段最大埋深13米左右,最浅埋深3米左右,右洞加强段最深埋深19米左右,最浅埋深9米左右,左洞浅埋段最大埋深25米左右,最浅埋深9米左右,左右洞浅埋加强段和浅埋段埋深均较浅,且覆盖层多为含粘性土角砾,该土质结合程度差,遇水容易造成滑坡与泥石流等现象,隧道开挖过程中容易发生坍塌、冒顶等事故。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我部将严格执行“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紧封闭”的施工原则。大小管棚预注浆超前支护,钢架支撑喷射砼,及时施作二次衬砌。采用先进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对围岩地质进行超前探测,根据信息反馈拟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隧道开挖中不同类围岩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和支护类型,开挖方法基本上分为,Ⅴ级围岩浅埋加强段与浅埋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Ⅴ级围岩深埋段采用单侧壁导坑法,Ⅳ级围岩采用深埋采用预留核心土台阶法,Ⅲ级围岩采用上下台阶法。其中Ⅴ级围岩浅埋段采用人工、风镐配合挖掘机进行开挖,遇到硬岩时采用预裂爆破掘进。 1、总体施工方案 根据设计要求,开挖前在开口线以外5m设置坡顶防排水系统,明洞段采用挖掘机开挖,用汽车运土,人工配合刷坡,自上而下逐步进行,边开挖边防护;开挖至明暗洞交界处10m距离时,预留核心土开挖(以做套拱及管棚工作平台),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T10标长基岭隧道、龙归隧道 施工监控量测专项计划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隧道集团广乐高速T10标项目部 二零一零年七月

乐昌至广东高速公路T10表标段内共有2隧道,分别为长基岭隧道和龙归隧道。其中长基岭隧道为特长隧道,是广乐高速控制性工程,长基岭隧道左线长3920m,右线长3940m;龙归隧道右线长640m,左线长565m。长基岭隧道位于粤北凹褶束~韶关凹褶中的天门坳隆起地区,地层复杂、断层发育。断裂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南北向。隧道穿越14条断层破碎带或岩溶侵蚀破碎带。龙归隧道位于湘粤坳褶束的粤北凹褶束,以华夏构造为主体,形成以南北向褶皱-瑶山复背斜的褶皱和盆地。断裂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隧道穿越1条断层破碎带。隧道开挖埋深浅、跨度大,采用的支护措施和结构形式复杂多样,施工中各种工法转换复杂,因此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经济、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全过程监控量测措施,以根据监测信息反馈设计和指导施工,积极优化与调整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控制支护结构变形,了解围岩动态变化,掌握最佳工序过程,从而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并保护周围环境的安全。 1 监测目的和意义 监控量测是地下工程动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隧道安全开挖的基础。在施工中,通过监控量测,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利用监控量测结果调整设计支护参数,指导施工,积累资料并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类比依据;同时预测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1)了解围护结构和周围地层的变形情况,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 监测数据和成果是现场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判断工程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依据监测结果验证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调整施工参数,必要时采取辅助工程措施,以达到信息化施工之目的。 (2)通过对隧道支护结构的变位、应力监测,及时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3) 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修订提供反馈信息。 (4) 积累资料,以提高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支护结构的围岩压力分布受支护方式、支护结构刚度、施工过程和被支护围岩种类的影响,通常很复杂,现行设计分析理论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积累完整准确的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监测结果,对于总结工程经验,完善设计分析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2 监测的主要技术依据 2.1 执行的技术标准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编制原则 (2) 1.高效、适用原则 (2) 2.安全原则 (2) 3.符合本单位技术水平的原则 (2) 三.适用范围 (3) 四.工程概况 (3) 1.隧道概况 (3) 2.施工存在的风险 (4) 3.监控量测目的 (4) 4.监控量测手段 (4) 五.监控量测预报方案 (4) 1.组织机构、人员及设备 (4) 2.监控量测程序和项目 (5) 3.监控量测方法及工作要点 (8) 4.监控量测方法 (10) 5.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10) 六.监控量测工作制度 (12)

一.编制依据 1.青荣城际铁路招标文件及新建青岛至荣城铁路工程施工图 2.青荣城际铁路Ⅳ标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3.铁道部颁发的规范、规程、标准: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0063-2007 J774-2008);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4.青荣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有关要求。 二.编制原则 1.高效、适用原则 本方案的高效运行,能确保预报质量并有效的指导施工,适合本工程所有隧道 2.安全原则 本方案的操作实施要安全,并能指导安全施工; 3.符合本单位技术水平的原则 本方案拟投入的设备、实施人员均符合本单位现有水平,能确保

方案顺利实施。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青荣城际铁路Ⅳ标段隧道监控量测。 四.工程概况 1.隧道概况 本标段共有隧道3座,总长度1.345Km。隧道全部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境内,地貌形态为剥蚀丘陵,地形高低起伏,部分地段冲沟发育,基岩大部分裸露。隧道穿越的地层岩性多为片岩、花岗岩、变质岩等,岩性变化较大。 隧道概况见表1-1。 表1-1隧道工程及围岩分级表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完整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四川省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工程项目 C17合同段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雅康高速公路C17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0一四年九月十五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4、隧道监控施工技术规范 3、招投标文件、设计图纸等有关资料。 二、编制目的 现场监控量测是斜井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指导施工,预报险情,确保安全,而且通过现场监测获得围岩动态的信息(数据),为修正和确定初期支护参数及混凝土衬砌支护时间提供信息依据,为完善斜井工程设计与指导施工提供可靠的足够的数据。 三、工程概况 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项目路基土建工程施工C17标段位于四川省西部二郎麓、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界于邛崃山脉与大雪山脉之间,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川藏公路穿越东北部,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之称。 本合同段横跨泸定县烹坝乡喇嘛寺村与黄草坪村、康定县姑咱镇大杠村与上瓦斯村,涉及2县2乡镇4村,起讫桩号为 K108+450~K118+370,线路全长9.92km。本标段工程主要包括路基工程:1段长283.5米;桥梁工程:3座总长522.5米;隧道工程:3座隧道,其中大坪隧道长3021米,最大埋深863m;大杠山隧道长

4799米,最大埋深669米,龙进隧道长1287.5米,最大埋深 328m;涵洞工程:钢筋混凝土盖板涵,33m+12.52m两处。 四、监控量测管理 1、成立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小组,受项目总工领导并配齐必须的检测仪器、设备、用品,明确工作职责和标准,承担量测任务。 2、量测组负责测点埋设、日常量测、数据处理和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并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于施工和设计。 3、现场监控量测按制定的量测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与其它施工环节紧密配合,不间断的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 4、各预埋测点埋设要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不能任意撤换和避免破坏。 5、按现场监控量测计划,在做好现场量测工作的同时,及时分析整理内业资料并分类归档,按规范要求做好量测竣工文件。 6、监控量测组织机构框图 图一监控量测组织机构图 五、监控量测技术要求 1.量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隧道浅埋段施工方案

阳曲1号隧道浅埋段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 平定至阳曲高速公路LJ21合同段项目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及 有关补遗资料。 2 山西省交科设计院提供的两阶段施工图、参考资料。 3交通部颁发的现行规范、规程、规则及验收标准;国家和山西省有关法律、法规。 4 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相关资料。 5 我项目部拥有的科技工法成果和现有的管理水平、劳力、设备、 技术能力,以及长期从事公路建设所积累的丰富施工经验。 二、编制范围 山西平定至阳曲高速公路第LJ21合同段阳曲1号隧道浅埋段施工。 三、编制原则 1. 确保施工和建筑结构的安全; 2. 在确保工程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 机具、新材料方法; 3.合理安排施工的程序和顺序,做到布局合理; 4.文明施工,创建标准化施工现场; 四、工程概况 阳曲1号隧道进口段位于凌井小盆地的地表黄土冲刷沟壑浅埋段中,洞口段浅埋Ⅴ级围岩地段设计埋你,深在13~38m之间,其中

ZK93+870~ZK93+960,ZK94+020~ZK94+140,ZK94+390~ZK94+440,K94+410~K94+510;K93+857~K94+140里程段因地表存在汇水冲刷沟壑,地表地势较低,隧道设计埋深较浅。上述里程隧道最大埋深仅12m 左右,最小埋深2m 左右,平均埋深6m 左右,为单向三车道隧道,隧道开挖断面大,分别为:Ⅴa 级-17.23m ,Ⅴb 级-17.13m ,Ⅴj 级-19.87m 。尤其是隧道洞口开挖和Ⅴj 级开挖比较困难。隧道右线(里程桩号:K94+410~K94+510)开挖包含一个紧急停车带(Ⅴj 级)开挖断面为19.87m 和1#车行横通道,而隧道紧急停车带和车行横通道平均埋深仅9m ,最小埋深仅4m 。(详见隧道左右线浅埋段纵断面示意图) 1220高 程(m) 原 地 貌 阳曲1号隧道 2730m 起点 Z K 93+870 桩号 ZK 94+1151#人行横通道 隧道左线浅埋段纵断面示意图 1225123012351240124512501255126012651270127512801285129012951300130513101315132013251330133513401345135013551360136513701215121012051200 桩号 ZK 94+4651#车行横通道 桩号 ZK 94+8152#人行横通道 桩号 ZK 95+1652#车行横通道 桩号 ZK 95+5153#人行横通道 桩号 ZK 95+8653#车行横通道 桩号 ZK 96+2154#人行横通道 桩号 Z K 96+5654#车行横通道终点 Z K 96+600 平定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目 录一.编制依据 1 二.编制原则 1 1.高效、适用原则 1 2.安全原则 1 3.符合本单位技术水平的原则 2三.适用范围 2 四.工程概况 2 1.隧道概况 2 2.施工存在的风险 2 3.监控量测目的 2 4.监控量测手段 3 五.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3 1.组织机构、人员及设备 3 2.监控量测程序和项目 4 3.监控量测点布置及方法 5 4.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 9六.无尺渐测现场应用 10 七.监控量测工作制度 11

八附件 12 表 施-CL-012 沉降观测记录表 13 表 施原-029 隧道工程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 14 表 施原-030 隧道工程周边位移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 15表 施原-031 隧道工程周边位移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 16

一.编制依据 1.承赤高速工程施工图; 2.承赤高速16标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3.交通部的规范、规程、标准: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二.编制原则 1.高效、适用原则 监控量测是新奥法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内容,是监视围岩和支护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是判断设计、施工是否正确合理的主要依据,是监视施工是否安全可靠的眼睛。为了更精确更迅速的了解围岩的动态变化,判定其稳定性,从而保证施工安全。 本方案的高效运行,能确保预报质量并有效的指导施工,适合本工程所有隧道。 2.安全原则 隧道施工中开挖形成后,必须立即喷射不小于4cm厚的混凝土及时封闭围岩作为初支初喷层,紧跟监控量测,监控量测应在开挖后2-4小时进行,否则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掌子面作业。 本方案的操作实施要安全,并能指导安全施工。 3.符合本单位技术水平的原则 本方案拟投入的设备、实施人员均符合本单位现有水平,能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三.适用范围

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1)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92175331.html, 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作者:高晓培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5期 摘要:浅埋暗挖法在隧道施工中随处可见,浅埋暗挖法在我国隧道开挖中有较长时间,并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逐渐建立了一套先进的隧道浅埋暗挖法工艺,被普遍应用于隧道工程。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中下穿隧道数量的增加,现代新技术被普遍引入隧道工程,使原来只靠浅埋暗挖法无法完成的工序成为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高科技技术推动了浅埋暗挖法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术,并对其在未来隧道施工中的重要作用作一简要阐述。 关键词:隧道施工;浅埋暗挖法;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机械设备及高素质工人必然会促进浅埋暗挖法发展,浅埋暗挖法改进是符合隧道施工发展规律的。在隧道施工中不但要善于总结经验,还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浅埋暗挖法,使其在隧道工程中展现更大魅力。 一、隧道浅埋暗挖法的简介 1、浅埋暗挖法应用条件 受综合因素限制无法采用明挖法施工的场地可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该方法自从在隧道施工中应用以来,就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以至于被大范围推广应用。其具有易于操作、适应性强、符合国情、经济环保等特点,经过不断地总结前人施工经验,浅埋暗挖法已经已建立了一套先进的隧道浅埋暗挖法工艺,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隧道施工方法,并且被国外隧道施工采用,所以说浅埋暗挖法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2、浅埋暗挖法施工工艺及施工原则 浅埋暗挖法具有的特点是使用采前导管注浆法,其作用是确保掌子面稳定,避免围岩不牢固发生塌方事故;当超前导管施工完成时,马上开始压注水泥砂浆以及其他特殊工程材料,确保围岩裂隙被充实,使隧道四周产生一个具有支撑上部载荷的外壳,起到提高围岩抵抗力的作用;一次注浆,多次开挖,掌控好每次掘进的长度,降低围岩的松动;由于浅埋的土层松软,超前支护一定要稳固可靠,从而能有效抵抗围岩前期的变形;在台阶法施工中,应当及时将仰拱封闭,保证初期支护承载能力足够大;在隧道开挖时,必须时刻注意施工动态,根据施工条件变化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长沙市渔业路及延伸道路工程 下穿京广铁路段暗挖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三月十三日

目录 1、监控量测的目的 (3) 2、监控量测的项目 (3) 3、量测断面的间距和频率 (3) 4、测点设置要求及测设工具 (4) 5、量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5) 5.1、水平收敛量测 (5) 5.2、拱顶下沉量测 (6) 5.3、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7) 6、量测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的要求 (9) 7、监控量测规范要求 (9) 8.监控量测仪器及量测作业要求 (10) 8.1.量测仪器 (10) 8.2.量测作业要点 (11) 9、量测的管理及人员配备 (12) 9.1、量测的管理 (12) 9.2、量测人员配备 (12) 10、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程序图 (12)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1、监控量测的目的 监控量测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仅监测地层、围护结构体系、浅埋段围岩、支护动态,及施工对既有建(构)筑物的影响,通过对两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确定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过程和既有建筑的安全。 2、监控量测的项目 2.1、必测项目是施工中必须作为一道工序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它包括: (1)洞内外观察 (2)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的量测 (3)拱顶下沉的量测。 (4)地表沉降 2.2、选测项目是根据围岩性质、隧道埋置深度、开挖方式等条件自行确定的监控量测项目,作为必测项目的验证和补充。它包括: (1)围岩压力 (2)钢架压力 (3)隧底隆起 3、量测断面的间距和频率 3.1、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初期支护观察,地质及支护状况的观察,对判断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开挖前方的地质预报等十分重要,所以地质观察和记录对开挖后的每一个工作面都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应进行物理力学试验。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裂缝及其发展、渗水、变形观察和记录。 3.2、洞外观察包括边仰坡稳定,地表水渗透等观察。 3.3、净空变形量测断面的间距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尺寸、埋置深度等确定,其间距按表1采用。拱顶下沉量测与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应在同一断面内

左线 浅埋段盖挖法施工技术交底

前山隧道浅埋段施工技术交底 一、施工段落: 左线ZK55+330-ZK55+394.5 二、施工方法:盖挖法 三、施工工艺: 1、护拱上部开挖。 2、边坡防护(打设长3.5米,φ22早强砂浆锚杆,间距@=1.2米 ×1.2米,挂网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0cm,网格为φ8钢筋,迟寸为120c m×120cm)。 3、护拱施作 4、施工大管棚 ①在前山隧道左线ZK55+330~ZK55+300(30米)、ZK55+394.5~ ZK55+424.5(30米)段暗洞口段施工30米长的φ108×6超前大管棚。 ②在盖挖段套拱基坑开挖前先按照盖挖段设计图纸进行边坡防护, 并做好排水系统。 ③为了保证开挖套拱基坑不被水淹没的局面该段采取一半施工一半 排水的方法施工;先施工大桩号段ZK55+394.5~ZK55+362.5;在开挖盖挖套拱基坑之前,先从ZK55+394.5向小桩号方向施工长2米的管棚护拱,并预埋好φ133×4的导向管。 ④管棚护拱完成后,可进行管棚和盖挖套拱施工;管棚施工参照洞 口段管棚护拱设计图。

⑤在ZK55+394.5~ZK55+362.5段管棚和盖挖套拱完成后立即进行 ZK55+362.5~ZK55+330段的管棚和盖挖套拱的施工。 5、土石回填 6、粘土隔水层、片石铺砌 7、护拱下部开挖、初期支护、二衬施作 四、技术质量要求: 1、护拱采用Ⅰ16工字钢,C25模筑混凝土,厚度为60cm。上铺1.2mm 厚改性LDPE防水板、350g/m2土工布。 2、护拱基础开挖后,打设长度为4m、纵向间距为0.75m的φ22早强砂浆锚杆,然后浇筑C25模筑混凝土。护拱基础锚杆对称布置,起稳定基础的作用。 3、C20喷射混凝土先喷拱架与轮廓之间间隙,再喷拱架周围,然后再喷拱架之间。 4、下部洞身开挖施工必须在上部边坡、护拱施工、土石回填、片石铺砌完成后进行。 5、洞身开挖根据周边围岩情况采用全断面或半断面开挖,施作初期支护后,及时浇筑仰拱,闭合成环。 6、保证系统锚杆长度、数量以及打设角度,系统锚杆必须与钢拱架焊接牢固。 7、在洞外盖挖套拱加固施工和管棚施工完毕后才能进行洞内开挖施工,主洞开挖时尽可能采用机械开挖或弱爆破,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施工中时刻注意围岩情况,做好监控量测,围岩变化较大时及时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重庆巫山至奉节段 楚阳隧道 监控量测方案 中铁二十二局巫奉A1标 2011年10月

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

楚阳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楚阳隧道重庆境内段楚阳隧道为一座上、下行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特长隧道。楚阳隧道位于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红岩村至重庆市巫山县楚阳乡和平村之间,进口位于湖北省巴东县境内红岩村三尖角两条冲沟交汇处,出口位于巫山县楚阳乡和平村范家河与其分支冲沟交汇处,隧道最大埋深约585m。本次施工组织设计仅为隧道处于重庆境内部分,左线长2824.907m(ZK0+012.093~ZK2+837),右线长2884m(YK0+011~YK2+895)。左线曲线半径R=1500m,缓和曲线长度Ls=240m;右线曲线半径R=1420m,缓和曲线长度Ls=253.521m。隧道左洞为双向坡:0.8%,-0.7%;隧道右洞为双向坡:0.8%,-0.54766%(湖北至巫山方向上坡为正)。隧道中部布置了3处车行横通道,4处人行通道,以方便左右隧道洞内的联系和发生事故时的救援和逃生,当隧道发生火灾等事故时,左右洞互为救援和逃生通道。 隧道净宽:0.75+0.5+2*3.75+0.75+0.75+0.75=10.25m 隧道净高:5.0m 隧道计算行车速度:80km/h 二、编制目的 为确保监控量测工作顺利正常开展,了解围岩状态,及时反馈信息于设计和指导施工,调整支护参数和二衬施作时间,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尽量降低监控量测费用,减少对工程施工的干扰,同时为加强监控量测实施人员规范操作,全面掌握监控量测实施全过程,结合隧道工程特点,制定本方案。 三、组织机构及作业程序 3.1 组织机构 为保证监控量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本项目部建立总工程师负责的管理

四峰山隧道浅埋段施工技术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施工方案 (1) 1超前支护 (1) 1.1 钻孔平台布置 (2) 1.2 设备、机具要求 (2) 1.3 材料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 (2) 2洞身开挖 (3) 2.1 CRD法开挖工序示意图 (4) 2.2开挖支护施工先后顺序 (4) 2.3施工中注意事项 (6) 3 初期支护 (6) 4 二次衬砌 (7) 4.1仰拱及填充 (7) 4.2拱墙防排水 (7) 4.3拱墙混凝土 (7) 5开挖支护各工序资源配置 (7) 5.1机械配置 (7) 5.2作业人员配置 (8) 三施工安全质量措施 (8) 四环境保护及职业健康 (9)

四峰山隧道YK48+388~YK48+358段施工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四峰山隧道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中村乡龙潭村境内,隧道进口处距乡村简易路约100m,交通条件一般;隧道起讫里程:YK48+077~YK49+305,全长1228米. 四峰山隧道YK48+388~YK48+358段为浅埋段;其中覆盖层最薄处约12m,设计衬砌类型为IV a,施工方法为CRD法。 二施工方案 四峰山隧道YK48+388~YK48+378、YK48+378~YK48+358段设计采用Φ89管棚+Φ42热轧无缝钢管超前支护;YK48+378~YK48+358段采用Φ42热轧无缝钢管超前支护;开挖工法均采用CRD法;初期支护采用I20型钢钢架、锚杆、钢筋网片喷锚支护;二次衬砌为C30钢筋混凝土衬砌。 1超前支护 四峰山隧道YK48+388~YK48+378、YK48+378~YK48+368段设计采用Φ89管棚超前支护,管棚环向间距0.4m,单根长度6m; YK48+378~YK48+358段采用Φ89管棚+Φ42超前小导管超前支护,管棚和小导管的环向间距为0.6m,管棚单根长6m,超前小导管单根长3.5m。 管棚和超前小导管和支护范围均为隧道拱顶140°范围。管棚外插角6°~8°,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3m;超前小导管外插角10°~15°,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m。

第八章 隧道监测方案设计

8 隧道监测方案设计 8.1 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 大青山一号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该施工方法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现场监控量测,既要允许围岩产生一定的变形,又要防止围岩产生过大的变形,并利用检测结果及时补充设计和指导施工。 隧道检测的目的如下: (1)掌握围岩动态,了解支护结构在不同情形下的受力状态,并对围岩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2)验证支护结构型式、支护参数的合理性,评价支护结构、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指导现场施工,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4)为节省工程投资,提高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 8.2 隧道监控量测的内容 为及时提供施工所需的围岩稳定程度和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保证施工安全和提高施工效率,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将施工监控量测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1)必测项目:必测项目包括围岩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拱顶下沉量测、周边收敛位移量测和地表沉降观测等。这类量测是为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量测密度大,工作量大,量测信息直观可靠,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2)选测项目:选测项目包括围岩内部位移量测、锚杆轴力量测、围岩与喷射混凝土间接触压力量测、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量测、

喷射混凝土内应力量测、二次衬砌内应力量测、钢支撑内力量测、衬砌裂缝及表面应力量测。这类量测是对必测项目的扩展和补充,对特殊地段或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量测,以便更深入的掌握围岩稳定状态与支护效果。选择项目安装埋设比较麻烦,量测项目较多、时间长、费用较大、但工程竣工后还可以进行长期观测。 8.3 隧道监控量测方法 8.3.1 围岩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所谓隧道工程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实际揭露的隧道掌子面地质情况,掌握隧道的实际围岩状态,分析隧道掌子面的稳定状态,预测前方隧道围岩情况,并提出必要的预警;通过观察隧道洞内初期支护的状态,及时发现各种异常现象并进行观察,评价初期支护的稳定性。 (1)观察方法 隧道掌子面的地质情况采用目测、地质罗盘和锤击检查进行观测,及时绘制掌子面地质素描,记录围岩的岩性、产状等详细特征,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特征,地下水的水量。压力等特征,填写掌子面地质观察记录。 隧道初期支护状况采用目测观察为主,对初期支护中的喷射混凝土、钢支撑,锚杆出现的外鼓、裂缝、扭曲等异常现象,进行跟踪观测并做好原始记录。观测中,如果发现异常现象,要详细记录发现的时间、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以及附近测点的各项量测数据。 (2)观察频率 隧道工程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应在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后进行,每次开挖后需进行掌子面地质情况观察,每个监测断面应绘制隧道开挖工作面及素描剖面图。 8.3.2 周边收敛位移量测

隧道浅埋段施工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1.1工程简介 (1) 1.2主要技术标准 (1) 1.3工程地质 (2) 1.4水文地质 (2) 1.5气象特征 (2) 1.6地震动参数 (2) 1.7浅埋段设计参数 (2) 2.浅埋段总体施工方案 (3) 3.浅埋段施工方法 (3) 3.1浅埋段施工要点 (3) 3.2浅埋段施工准备 (4) 3.3洞外地表处理 (4) 3.4监控量测 (4) 3.5超前地质预报 (7) 3.6超前支护 (7) 3.7开挖及初期支护 (11) 4.资源配置 (16) 4.1人员配置 (16) 4.2设备配置 (16) 5.施工环保措施 (19) 6.安全防范措施 (19) 7. 应急救援预案 (21) 7.1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21) 7.2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23)

7.3成立现场急救小组 (23) 7.4应急救援程序 (24) **隧道1#横洞工点浅埋段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铁路**隧道设计为客货共线双线隧道(开行双层集装箱),隧道起止里程D4K339+026~D4K352+651,全长13625m。隧道一般埋深100~400m,最大埋深455m,隧道于D4K342+620~+645及D4K343+095~+150为浅埋段,最小埋深拱顶以上约10m,此两段塌方初始风险为“高”。 1.2主要技术标准 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1。 表1-1 主要技术标准表

隧道岩性为辉绿岩,灰、深灰色,风化后为灰褐、褐黄色,中粒~粗粒钛辉辉长辉绿岩,具典型嵌晶含长结构,条块状构造。 1.4水文地质 隧道区属珠江水系,地表水主要为河沟水,均属普厅河直流或支沟水系,主要有里呼和、那农河及莫勺河,主沟Q=100~600L/s,支沟Q=20~60 L/s。隧道洞身上常年流水河沟主要为D4K348+157附近的那农河和D4K343+112的沟谷,这些沟槽一般都有水流,受上游地下水和大气降水补给,雨季水量较大。D4K342+340~D4K343+180段正常涌水量为1038.5m3/h。 1.5气象特征 **县年平均气温为19.5℃,极端最高气温为39.5℃,极端最低气温为-3.7℃。年平均风速为 1.3m/s,最大风速为17m/s。年平均降雨量为1156.6mm,最大一日雨量为172.2mm。年平均蒸发量为1611.6mm。年雾日数为28.5天。最大积雪深10cm。霜、冻期平均为24.4天。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2.3天。相对湿度为79%。 1.6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1.7浅埋段设计参数 表1-2 浅埋段设计参数表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项目部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2) 第二章编制依据 (2) 第三章施工计划 (2) 第一节人员计划 (2) 第二节设备计划 (2) 第三节进度计划 (2) 第四章监控量测目的 (3) 第五章监控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3) 第一节量测期间及量测频率的确定 (4) 第二节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5) 第三节地表下沉量测 (6) 第四节拱顶下沉及周边位移量测 (7) 第五节数据分析与反馈 (9) 第六节隧道二衬施作 (9) 第六章监控量测管理 (10)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二章编制依据 1、XXX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2、XXX施工组织设计;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第三章施工计划 第一节人员计划 为满足隧道监控量测需要,项目部特进行以下人员安排。 第二节设备计划 第三节进度计划 本监控量测方案伴随隧道施工全过程。

第四章监控量测目的 现场监控量测是隧道按新奥法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场量测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指导施工,预报险情,确保安全,进行日常的施工。 为了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使隧道结构既安全,满足其使用要求,又经济合理;在不良地质、突水、洞口浅埋等有特殊要求的地段或业主及监理认为有必要监控的地段设置监控量测断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量测。 1、根据监测围岩变形和压力情况,验证支护衬砌的设计效果,保证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掌握围岩和支护的状态,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日常施工管理; 2、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基本稳定的依据,通过监测数据的连续变化,分析支护结构的作用及效果,确定二衬和仰拱的施作时间; 3、通过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地层稳定性变化规律,预见事故和险情,为大变形发展情况及研究、决策提供基础资料,作为调整和修正支护设计参数及施工方法的依据,提供围岩和支护衬砌最终稳定的信息; 4、将监控量测结果及时反馈于隧道设计、施工、建设管理中,确定施工管理等级; 5、积累资料,供以后工程设计、施工参考。 第五章监控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按照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隧道监控量测,隧道监控量测流程如下:

电力隧道浅埋暗挖法施工方案

电力隧道浅埋暗挖法施工方案 一、总体施工方案 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十八字方针,切实做到信息化施工。现场监控量测是监视围岩稳定、判断隧道支护结构是否合理、施工方法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安全施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应贯穿施工的全过程,通道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围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调整支护结构参数。 超前小导管如在粘土层施工,采用风钻钻进法打设,在砂卵石层用φ20mm 的高压风管吹孔,铁锤夯打。隧道渣土在隧道内由人工手持风镐、铁锨开挖,手推车运输,然后通过设在施工竖井处的 5T 电动葫芦吊出竖井,自卸汽车运出施工现场。喷射用混凝土通过输料筒输送至竖井底部,人工用手推车运输至作业面。二次衬砌用混凝土采用商品砼,通过输送泵输送至作业面。 整个暗挖隧道重点控制地表沉降、管线保护,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以超前钢插管超前支护、注浆加固地层为主要手段,及时施作支护体系。 二、主要施工方法 总体施工工序:竖井施工→马头门施工→隧道土方开挖→初衬施工→防水施工→底板钢筋绑扎→支模板→浇注二次衬砌混凝土→电缆支架及人行步道施工→现浇混凝土盖板→检查井施工→防水处理→回填。

(一)、竖井初衬施工 竖井是电力隧道工程施工时的工作井,也是电缆敷设、检查、维修时的人员、设备出入口。本工程竖井采用Φ4.1m 圆形竖井结构。 主要施工工序:测量放线→人工挖探坑→开挖井口土方→绑扎锁口圈梁钢筋→支立模板→浇筑圈梁砼→砌筑井口段挡土墙→立龙门架→搭护栏→开挖竖井土方→安装网构钢架→喷射砼→井底钎探→竖井封底。 1、竖井井口段施工 土方开挖采用人工开挖,正式开挖前必须先挖条形探坑,必须挖至原状土。条探坑呈“十”字交叉,交叉点为竖井中心点,发现没有地下障碍物及管线后方可继续开挖。开挖过程中发现地下建筑物、管线或文物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制定保护方案,联系相关单位,按照有关预案程序采取相应措施。 竖井开挖过程中及时网喷 C20 砼防止井壁坍塌。挖到地表下圈梁底部的标高后,绑扎圈梁钢筋。锁口圈梁采用混凝土输送泵一次性灌注 C30 混凝土,然后根据竖井规格依照设计图纸进行圈梁上部砖墙的砌筑。 在施工时,根据设计要求及施工需要完成爬梯、临电、临水、下料系统等的预埋件的布设,避免竖井完成后对结构体进行反复的凿除,破坏竖井结构。 2、龙门架安装 龙门架是施工时的垂直运输设备,所有材料、设备、土方必须由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设计(项目部)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2) 第二章编制依据 (2) 第三章施工计划 (2) 第一节人员计划 (2) 第二节设备计划 (2) 第三节进度计划 (2) 第四章监控量测目的 (3) 第五章监控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3) 第一节量测期间及量测频率的确定 (4) 第二节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5) 第三节地表下沉量测 (6) 第四节拱顶下沉及周边位移量测 (6) 第五节数据分析与反馈 (8) 第六节隧道二衬施作 (9) 第六章监控量测管理 (9)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二章编制依据 1、XXX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2、XXX施工组织设计;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第三章施工计划 第一节人员计划 为满足隧道监控量测需要,项目部特进行以下人员安排。 第二节设备计划 第三节进度计划 本监控量测方案伴随隧道施工全过程。

第四章监控量测目的 现场监控量测是隧道按新奥法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场量测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指导施工,预报险情,确保安全,进行日常的施工。 为了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使隧道结构既安全,满足其使用要求,又经济合理;在不良地质、突水、洞口浅埋等有特殊要求的地段或业主及监理认为有必要监控的地段设置监控量测断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量测。 1、根据监测围岩变形和压力情况,验证支护衬砌的设计效果,保证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掌握围岩和支护的状态,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日常施工管理; 2、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基本稳定的依据,通过监测数据的连续变化,分析支护结构的作用及效果,确定二衬和仰拱的施作时间; 3、通过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地层稳定性变化规律,预见事故和险情,为大变形发展情况及研究、决策提供基础资料,作为调整和修正支护设计参数及施工方法的依据,提供围岩和支护衬砌最终稳定的信息; 4、将监控量测结果及时反馈于隧道设计、施工、建设管理中,确定施工管理等级; 5、积累资料,供以后工程设计、施工参考。 第五章监控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按照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隧道监控量测,隧道监控量测流程如下:

隧道浅埋段施工专项施工方案1

目录 1.编制依据及原则 (2) 1.1编制依据 (2) 1.2编制原则 (3) 2.工程概况 (4) 2.1工程简介 (4) 2.2工程地质 (4) 2.3水文地质 (5) 2.4气象特征 (5) 2.5地震动参数 (5) 2.6浅埋段设计参数 (5) 3.浅埋段总体施工方案 (6) 4.浅埋段施工方法 (6) 4.1浅埋段施工要点 (6) 4.2浅埋段施工准备 (7) 4.3监控量测 (7) 4.3.1地表沉降量测 (7) 4.3.2净空变化量测 (9) 4.4超前地质预报 (11) 4.5超前支护 (11) 4.6开挖及初期支护 (15) 4.6.2开挖施工方法 (16)

4.6.3技术、质量控制要求 (17) 4.6.4、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7) 5.资源配置 (18) 5.1人员配置 (18) 5.2设备配置 (18) 6.施工环保措施 (21) 7.安全防范措施 (21) 8.应急救援预案 (23) 8.1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23) 8.2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24) 8.3成立现场急救小组 (24) 8.4应急救援程序 (24)

巴奇隧道出口浅埋段专项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及原则 1.1编制依据 (1)国家、铁路总公司现行设计、施工规范、规程;质量检验标准及验收规范,主要参考规范如下: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 《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TZ2331-2009)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2003)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 《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标准补充规定》(铁建设【2007】88号)《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中空锚杆技术条件》(TB/T3209-2008)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2)新建铁路玉溪至磨憨线《巴奇隧道设计图》、设计交底及相关技术文件及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3)国家、铁路总公司、云南省、滇南铁路有限公司有关安全、环境

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隧道(国内段) 第五合同项 监控量测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技术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 中铁八局中缅油气管道工程隧道第五EPC项目部 二零一二年二月贵州·普安

目录 第一章简介 (2) 1.1概述 (2) 1.2 监控量测目的 (2) 1.3 编制依据 (2) 1.4、适用范围 (3) 第二章监控量测方案 (3) 2.1监控量测的基本要求 (3) 2.2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 (4) 2.3 洞内、外观察 (6) 2.4必测项目的测点布置 (12) 2.5必测项目的量测频率及数据分析 (16) 2.6 部分选测项目的监控量测 (19) 第三章监控量测安全预警措施 (21)

第一章简介 1.1概述 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各种类型的仪表和工具,对围岩和支护的力学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力学关系进行量测和观察,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统称为监控量测。 隧道监控量测的必要性: (1)隧道工程作为工程建筑物,受力特点与地面工程有很大的差别。 (2)隧道在开挖支护成形运营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受力状态变化这 一特性。 1.2 监控量测目的 1、保证隧道暗挖和明挖结构的稳定和施工安全。 2、确保临近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等周边环境的正常使用。 3、根据量测结果,分析可能发生危险的征兆,判断工程的安全状况,采取 措施,遏制危险的趋势,确保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4、以施工量测的结果指导现场施工,进行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更 切合实际,安全合理,有利施工。 5、将现场量测的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相比较,修正设计参数,为优化设计提 供依据。 1.3 编制依据 1、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J163-2002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D70-2004); (3)《隧道爆破现代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4)《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0086-2001

明洞及浅埋段施工方案

武广客运专线重点隧道工程SDⅡ标三工区 大瑶山一号隧道明洞及浅埋段 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武广客运专线SDⅡ项目经理部三工区 二OO五年九月二十五日

一、工程概况 大瑶山一号隧道DK1917+611~DK1917+825段,隧道从三道山谷穿过,在其中一道山谷中洞身全部外露,另两道山谷中洞身局部外露。浅埋段岩体破碎,山体偏压严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明洞及浅埋段对应里程及浅埋情况描述表 以上三段隧道所经过地段地表植被非常茂盛,沟底有常年流水,实地测绘得知:DK1917+798~+813段洞底(线路)左侧悬空,需对基底挖开后施作刚性基础,以此满足客专基底刚度要求。 明洞及浅埋段地形详见后附图1“大瑶山一号隧道明洞及浅埋段地形图”。 明洞及浅埋段隧道纵断面详见后附图2“大瑶山一号隧道明洞及浅埋段纵断面图”。 原设计明洞段的结构防排水系统与暗洞防水系统不能顺接,可能影响明暗交界段的防水效果,明洞与暗洞衬砌施工时间跨度较大,可能影响衬砌外观质量。 二、总体施工方案 该段V级围岩及浅埋、明洞段总长达到474m,围岩极差且多数属偏压,

因此该段展开工作面有利于整座隧道工期。根据地形条件,由第一段(大里程段)作为工作面开口处,向隧道进口方向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行开挖初支;同时因第二、第三段无法修建便道至现场,拟在贯通地面前15m 采用深埋侧侧壁导坑先行贯通,贯通后处理第二、第三段边仰坡及洞口,而后反向双侧壁导坑法回挖;以此提前完成将隧道开挖初支,同时争取时间将三段浅埋段立拱、浇筑砼、回填水泥土;临时支撑待隧道出口暗洞开挖至该段能够衬砌前拆除(或有条件施作永久性仰拱填充及边墙前拆除);明洞等隧道出口暗洞开挖至明洞时衬砌台车衬砌后施作结构防排水及回填水泥土。 第一段明洞施工时基底处理前预埋透水盲管,各段基底不是基岩时必须做好基底承载力测试记录,确保基底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施作套拱时充分预留变形量;洞身开挖时预留变形量统一按不小于30cm考虑;必要时施作超前大管棚进行超前强支护;必要时施作帷幕注浆超前加固地层;挡墙、基底处理等设计措施与设计必须一致。 三、施工场地布置 因该地段场地布置非常困难,只考虑安装变压器,修建施工便道、配电房、高位水池、空压房、小型机具间、值班室。钢加工、砼搅拌站均利用一号隧道出口与二号隧道进口之间的钢加工车间及砼搅拌站。以此保证施工质量。职工住房考虑就近在黄土湾村租房,办公区利用已修建的办公房屋。 1、变电器:在DK1917+800处线路右侧50m处有一条10KVA高压线,拟在该处安装变压器400KVA一台,设配电房。 2、高位水池:DK1917+695~+706沟内流水量较大,常年有流水,拟在线路右侧100m(较隧道拱顶高出40m)处修建一座80m3的高位水泥,能够满足该段开挖初支用水量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