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实验2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实验2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实验2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仅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由静止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由于受空气阻力的影响,自然界中的落体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由落体。只有在高度抽真空的试管内才可观察到真正的自由落体运动——一切物体(如铁球与鸡毛)以同样的加速度运动。这个加速度称为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g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参量。地球上各个地区的重力加速度,随地球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在赤道附近g的数值最小,纬度越高,越靠近南北两极,则g的数值越大。在地球表面附近g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仅约1/300。准确测定重力加速度g,在理论、生产和科研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研究g的分布情形对地球物理学这一领域尤为重要。利用专门仪器,仔

细测绘小地区内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还可对地下资源进行勘查。

本实验对小球下落运动的研究,仅限于低速情形,因此,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可视其为自由落体

运动。

【实验目的】

1.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方程

2.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仅受重力作用的初速为零的“自由”落体,如果它运动的行程不很大,则其运动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2-7) 其中s是该自由落体运动的路程,t是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不难设想,若s取一系列数值,只需通过实验分别测出对应的时间t,即不难验证上述方程。然而在实际测量时,很难测定该自由落体开始

运动的时刻,因此这种设想难以实现。

如果在该自由落体从静止开始运动通过一段路程s0而达到A点的时刻开始计时,测出它继续自由下落通过一段路程s所用的时间t,根据公式(2-7)可得:

(2-8) 这就是初速不为零的自由落体运动方程。其中v0是该自由落体通过A点时的速度。式(2-8)可写作如下形式:

(2-9)令y=s/t。显然y(t)是一个一元线性函数。若s取一系列给定值,同样通过实验分别测出对应的t值,然后

作y-t实验曲线即可验证上述方程,这一设想不难实现。

【仪器描述】

自由落体实验仪器装置主要由自由落体装置和计时器两大部分组成。自由落体装置则由支柱、电磁铁、光电门和捕球器构成(图2-15)。其主体是一个有刻度尺的立柱,其底座上有调节螺丝可用来调竖直。立柱上端有一电磁铁,可用来吸住小钢球电磁铁断电后,小钢球即自由下落落入捕球器内。立柱上装有两对可沿立柱上下移动的光电门。本实验用的光电门由一个小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和一个红外接收二极管组成,并与计时器相接。红外发光二极管对准红外接收二极管,二极管前面有一个小孔可以减小红外光束的横截面。小球通过第一个光电门时产生的光电信号触发计时器开始计时,通过第二个光电门时使之终止计

时,因此,计时器显示的结果是两次遮光之间的时间,亦即小球通过两光电门之间的时间。

本实验计时器采用“数字存储毫秒计”,它的核心是一个单片机,用八个数码管显示有关结果。计时

单位为“秒”,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值。

【观测内容及操作要点】

1.利用铅垂线将支柱调竖直。

2.将第一光电门置于这柱上20cm 处,第2 光电门置于45cm 处。

3.接通计时器电源,按红色键使左边第一数码管显示“L”。如果数码管显示数全为零则表示有

光电门不通。若显示数为“L”,则可开始进行实验。

4.将小球放在电磁铁下使之被吸住。按“测量”键使小球下落进行测量,两光电门配合计时器

完成计时。重复测量 3 次。

5.按“显示”键即可读出计时结果。重复按“显示”键可依次读出3次的计时,此时左边数码管显示的数字表示是第几次测量的结果。最后显示的结果是多次测值的平均值。继续按“显示”键则

再从头开始依次显示各次测值。

记录各次测量结果与有关数据,然后按红色键清零。

6.将第2 光电门下移25cm,再重复4~5 所述操作步骤。按上述要求共对五种行程进行观测。

【注意事项】

1.按“测量”键小球下落后,若计时器计时不停,则需重调支架竖直,直到铅垂线通过两光电

门,即铅垂线的阴影投射在光电管上。

2.测量时一定要保证支架稳定不晃动。

【数据处理】

1.普通作图法处理

(1) 将原始记录数据按表下表进行处理。

实验数据记录表

(2) 在坐标纸上按照作实验曲线的规则作y(t)曲线。检查各测值点在本实验的测量误差范围内是否分

布在一直线上。

(3) 用两点式求出该直线的斜率并确定g值。将该实验曲线向左延长找出与y轴交点的坐标确定v0。

2.用最小二乘法处理

为了能从上述实验的五组测值s i, t i处理得出g的最佳值,可应用最小二乘法处理。令,于是式(2-9) 变为:

y=v0+bt(2-10)现在的目标就是要从实验的五组测值得出(2-10) 式中v0和b的最佳值。设想若v0和b的最佳值已知,则

分别将各个测值t i代入(2-10) 式便可得到对应的各个计算值,即:

(i=1,2,…5) (2-11) 和t i对应的测值与相应的计算值之间的差值用v i表示,称之为残差。即残差v i为:

(i=1,2,…5) (2-12) 最小二乘法原理指出:v0和b的最佳值应使得上述各残差的平方和为最小,即:

为最小。据此可以推导出:

(2-13)

(2-14)

其中,

本实验n=5。于是从式(2-13)、(2-14) 便可得出和b的最佳值。在此基础上作Y(t)曲线,则直线

在Y轴上的截距为,直线通过点(,),直线斜率为g/2。

按下式计算相关系数r:

(2-15)

其中,

利用相关系数r检验实验数据是否满足线性关系。

【思考题】

1.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有两种:即粘滞阻力和压差阻力。描述流体阻力时的一个关键参数是雷诺数Re,(Re=ρvd/η,其中ρ、η是流体的密度和动力粘度,v与d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和线度)。一般地说,当Re<1时,物体所受阻力主要是粘滞阻力,压差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这时阻力f与v成正比,而当Re较大时,压差阻力则成为主要的了。此时,阻力f与v不再是线性关系,

而是取如下表达式:

其中,c是与雷诺数有关的系数。

本实验中,对于从1m高处下落至地面的小球速度而言,c可取为0.46,若小球质量

,小球线度,,

估算小球从1m高处下落至地面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并与重力数值比较。

2.如果用体积相同而质量不同的小木球来代替小铁球,试问实验所得到的g值是否不同?您将怎样通过

实验来证实您的答案呢?

3.试分析本次实验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并讨论如何减小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误差。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及评析

作者:BX 来源:摘自:《福建高中新课程网》点击:17670次评论:0条

二、案例设计

(一)新课的引入

师:请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物体下落快慢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说明:让学生展示对物体下落已有的经验认识,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

预测:学生对物体下落的认识可能有下面几种

1.重的物体下落快;例如:小石块下落的比树叶快

2.轻和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例如:小石块和小纸团下落的一样快

3.体积小的物体下落的比大的物体下落快;例如:小球下落的比气球快

4.物体在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例如:小石块下落

5.物体下落的很快,例如:从3层楼高出物体下落的楼底,只需1秒多一点时间

6.……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看法从每个实例上看都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物体下落有这些相互矛盾的结论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说明:让学生对已有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对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已有现象和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预测:学生分析出的原因可能是:

1.有没有受到空气阻力;

2.空气阻力和物体的重力。

师:当物理现象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如何研究下去?可通过实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推理进一步研究。下面先通过实验来研究阻力和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设计实验。说明:对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进一步研究下去,这是要让学生体会的,因此在学习中不要只给学生唯一正确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尝试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快乐。

预测: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可能是:

1.拿两张相同的纸张,一张揉成纸团,另一张不变;让它们一起下落。那么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空气阻力阻碍物体向下运动,没有阻力情况下物体运动的快)

2.拿重量不一样的木球和和铁球,让它们一起下落。拿重量不一样的纸片和硬纸片让它们一起下落。这组实验发现在有空气阻力和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情况不一样。

3.……

师:从同学们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以往结论往往是教师直接给出,没有给学生思考总结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实验只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揭示通过实验揭示现象本质的功能,同时也不能给学生带来研究问题的乐趣。

预测: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1.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是有影响的,同一物体受到空气阻力时运动的较慢;

2.当有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还与物体重力有关

3.当物体在没有受到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快慢似乎与重力无关

4.……

师: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确有影响,而且较为复杂,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很小,与物体的重力比较小的很多,常常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今天就是研究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的下落情况,这种运动就叫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

1、轻、重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运动情况一样------下落的一样快

教师通过牛顿管演示实验来证实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情况一样。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在一根长约1.5m的玻璃管中,放入一些形状和重力均不同的小物体,如羽毛、金属片、软木塞、小玻璃球等。演示实验时按如下步骤:

(1)不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

(2)抽去玻璃管中部分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

(3)继续抽泣玻璃管中空气,再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在

师:从该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从这些现象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演示实验的功能是为了揭示现象的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演示实验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的兴趣是教师在完成实验过程中要考虑的;本演示实验并没有一下就做“真空”情况下,物体下落的情况;而是不断地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观察减小物体下落阻力,物体的运动情况;这样每次实验现象均不相同,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敏锐性。

预测:学生可能的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1.玻璃管中空气越少,那么物体运动快慢越一致

2.可以推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的一样快

在学生得出不同物体自由落体运动情况一样后,教师介绍伽利略是如何对亚里士多德对物体下落的研究结论产生怀疑,通过推理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轻、重物体下落是一样快的。分析方法如下: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成正比,即重物比轻物先落地。

伽利略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出了互相矛盾的结果。他说如果重的物体先落地,那么把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栓在一起,那么它比重的物体还重,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它下落的地面的时间应比重的物体短;但我们再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物下落的比轻物快,那么在下落过程中,重物会受到轻物的牵扯而变慢,轻物会受到重物的牵扯而变快;那么拴在一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应比重物下落的速度慢;这样伽利略就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有缺陷的,因此伽利略认为轻、重不同的物体它们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为了说明他对物体下落的结论是正确的,据说他在比萨斜塔上把木球和铜球同时下落,发现它们几乎同时落地。

伽利略利用科学的思辨方法指出了亚里士多德对物体下落的观点的矛盾通过实验揭示了物体自由落

体运动的规律。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都相同,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呢?

说明:在研究得出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一样快后,学生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轻重物体下落的会一样快?其内在原因是什么?产生这样的疑问是非常好的,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正是揭示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但并不是本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在此处,教师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方面。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疑问,教师应给以积极的肯定,并且鼓励学生课可后给以解决。

预测: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的答案是

1.用物体的速度来表示

2.用物体的运动加速度来表示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用于确定物体的运动快慢,知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能知道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知道物体的速度变化规律就能知道物体的位置变化规律,因此只要知道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和运动初速度)就能知道物体的运动规律。

师:那么如何测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呢?请思考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

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实际例子,本节课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而且还要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来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规律的掌握和应用。因此可让学生利用所学匀变速直线来设计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预测: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是:

1.让小球从高为h下落,测出下落所用时间t;那么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此种方法由于物体自由落体运动很快,因此时间的测量较难;此种方法并不可行)

2.利用打点计时来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重物重力应较大,这样才能使重物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本实验容易实现)

3.利用闪光照片来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本实验实验误差最小,但不容易在课堂上实现,但这种方法教师应该给予介绍)

在学生交流讨论实验设计的方案中,应让他们对各种方案阐述自己的观点,反思方案中的问题。老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实验(打点计时器实验)或直接给出打点器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纸带(或自由落体运动的闪光照片),让学生分析得出测量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教师在学生算出重力加速度后,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纬度上的重力加速度,让学生发现地球不同纬度的重力加速度是不一样的,它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这点可以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后给出更好,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行取舍;如果学生能提出为什么重力加速度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那么老师应给以肯定,鼓励学生探究其产生的原因)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生活中许多物体的下落都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如石块下落、花盆下落……。

1.请同学们估算从三楼凉台上下落的花盆,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地面,到达地面速度多大?

说明:该例题让学生体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

分析和解:每层楼楼高约2.8m左右三楼凉台离地面高度h≈2.8×2+2.8÷3≈6.5(m)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花盆落地速度:v=gt≈11.4(m)

老师在学生解题的过程,应教学生估算楼高的方法,知道每层楼高;解题后应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如:问三层楼掉下的花盆到达地面所用时间1.14s是长还是短,那么住在高楼同学应注意什么?进入工地为什么必须戴上安全帽?……等许多实际问题。

在学生体验到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很快后,老师可以介绍伽利略是如何通过实验和推理来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的规律的。(当时没有打点计时器和闪光照相的方法,也就是这么短的时间是没有办法测量的;伽利略是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参考伽利略《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

2.请同学们利用刻度尺设计测量人的反应时间

说明:在应用物理规律时,不仅要做巩固性练习,而且要结合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体验如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方案设计的讨论有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个问题学生可在课堂完成也可在可后完成。

三、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不仅注重学生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如何进行科学的思维和实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本设计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揭示问题的本

质;在此过程教师留给学生独立的观察、思考和实验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之后教师并不是简单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解决自由落体运动,而是利用身边常见的现象来应用自由落体规律,不仅有趣而且突出体现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现象就在身边,物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还是很有价值的。

自由落体运动例题及习题

自由落体运动 典型例题: 2 例 1 从离地50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m/s ,求:(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 (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 内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 解析由h=500m 和运动时间,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第1s 内位移和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1)s 下落位移之差. 1 [ 解](1)由h = gt2,得落地时间: 2h 2× 500 t s 10s g 10 (2)第1s 内的位移: 1 2 1 2 h1gt12× 10× 12 5m 1 2 1 2 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9s 内的位移为: 1 2 1 2 h9 2gt29 2×10×92m 405m 所以最后1s 内的位移为: h10=h-h 9=500m-405m=95m (3)落下一半时间即t'=5s ,其位移为 121 h5 2gt' 2× 10×25m 125m 说明根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位移的特点,由第1s 内的位移h1=5m,可直接用比例关系求出最后1s 内的位移,即 h1∶h10=1∶19 ∴ h 10=19h1=19× 5m=95m 同理,若把下落全程的时间分成相等的两段,则每一段内通过的位移之比:

22 ht/2 ∶ht =1 ∶2 =1∶ 4

11 h t/2 h t ×500m 125m 44 例 2 一个物体从H 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s,求物体下落所用的总时间T 和高度H是多少取g=9.8m/s2,空气阻力不计.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小球的运动示意图(图1)其中t=4s ,h=196m . 解方法 1 根据自由落体公式 式(1)减去式(2),得 h gTt 21gt2, h 1 gt 2 2 gt 1 196 × 9.8×16 2 2 7s, 9.8×4 H 1 gT2 1×9.8×72 m 2401. m. 22 方法 2 利用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的性质由题意得最后4s 内的平均速度为h 196 v m /s 49m / s. t4 因为在匀变速运动中,某段时间中的平均速度等于中点时刻的速度,所以下落至最后时的瞬时速度为 v't v 49m /s. 由速度公式得下落至最后2s 的时间H高 2s

实验一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实验一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一、提出问题: 你能设计怎样的的实验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参考的器材: 请在你需要的器材后面的空格内打“√”,若不够,在空格写上需要的器材名称 三、探究过程 【猜想与假设】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 猜想1:s ∝ t 猜想2:s ∝ t 2 猜想3:s ∝√t 【设计与提示】 1.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固定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注意电火花打点应 (填“竖直”活“水平” )固定在 上。 2.释放纸带前,手提纸带时应保持物体 。 【操作与记录】 1) 探究物体的轻重与下落快慢的关系。 结论

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按上图实验装置固定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并连接好电路。 4)把纸带的一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向上提纸带,使重 锤静止在靠近的地方。 5)接通电源,然后松开纸带,让重锤带着纸带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 下一列小点。关闭电源,取下纸带。 6)更换纸带,重复做3~4次实验。 7)从几条打上点的纸带中,挑选出第一、二点之间的距离接近2mm并且点迹清 晰的纸带进行测量。 8)在挑选出来的纸带上从第一个点开始依次记上0、1、2、3、4……用毫米 1、根据你的猜想,在图1-2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相应的图像(s-t,s-t2或s-t) 如果你的猜想正确,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果不是一条直线,请验证下一个猜想。你得到的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式。 图1-2 2、假定自由落体运动时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从数学角度推导自由落体运动 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请把你的推到过程写在下面。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题号一、选择 题 二、填空 题 三、实验, 探究题 四、计算 题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 11、取一根长2 m 左右的细线,5个铁垫圈和一个金属盘.在线的一端系上第一个垫圈,隔12 cm 再系一个,以后每两个垫圈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6 cm、60 cm、84 cm,如图所示,站在椅子上,向上提起线的另一端,让线自由垂下,且第一个垫圈紧靠放在地面上的金属盘内.松手 后开始计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第2、3、4、5各垫 圈 ( ) A.落到盘上的声音时间间隔越来越大 B.落到盘上的声音时间间隔相等 C.依次落到盘上的速率关系为1∶2∶3∶4 D.依次落到盘上的时间关系为1∶(-1)∶(-)∶(2-) 12、在一高度处同时释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玻璃球先于羽毛到达地面,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 A.它们的重量不等 B.它们的密度不等 C.它们的材料不同 D.它们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不同 13、近年来测重力加速度g值的一种方法叫“对称自由下落法”。具体做法是:将真空长直管沿竖直方向放置,自其中O点向上抛小球又落至原处所用时间为t2,在小球运动过程中经过比O点高h 的B点,小球离开B点至又回到B点所用时间为t1,测得t1、t2、h,则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A. B. C. D. 14、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从而创造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利用斜面实验主要是考虑到() A.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 B. 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时间 C. 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 D. 斜面实验可以通过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落体的运动规律 二、填空题22、自由下落的物体,从H 高处自由下落,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是着地速度的一半时,距地面的高度 为。 23、物体自由下落的总时间是6s,若取g= 10m /s2,则下落的高度是_________m,它在0~2s内下 落的高度是_________m,在2~4s内下落的高度是________m,在4~6s内下落的高度是_________m。 24、用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球后,又以25m/s的初速度再向上抛出第二个小球,结果两 球在抛出点以上15m处相遇,那么两球抛出的时间相差______________s。 三、实验,探究题 27、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以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题图乙所示。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方法A:由……,取平均值g=8.667 m/s2; 方法B:由取平均值g=8.673m/s2 甲 (1)从实验装置看,操作步骤中释放纸带和接通电源的先后顺序应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数据处理方法看,选择方法___________(A或B)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 __________(填“系统”或“偶然”)误差。 (3)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出两条)。 28、(1)小球作直线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 律实验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 1.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2.测量重力加速度g 值 二、实验原理: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满足关系v=gt,v-t 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重力加速度g 值。由h=1/2 gt2,经过纸带下落的位移约为2mm,所以,实验中选前两个点间距为2mm 的纸带进行研究。 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 四、注意事项: 1、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路,并用手托重物将纸带拉到最上端; 2、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3、应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增大重力可使阻力的影响先对减少,增大密度可以减小体积,可使空气阻力减小; 4、先接通电路再放开纸带; 5、手捏纸带松手前,不要晃动,保证打出的第一点清晰; 6、重复上述步骤多次,直到选取只有打出点的第一点与第二点之间间隔约为2mm的纸带才是有效的。 五、实验步骤: 1.把铁架平台放在桌面边缘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2.纸带下端挂重物、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端用夹子夹好,并调整纸带顺利穿过限位孔,用手托住重物。 3.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打开夹子,释放纸带; 4.纸带离开打点计时器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 5.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6.在纸带下端重新换上另一重物,重复上述操作,打完后立即关闭电源。 7.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典型例题

自由落体运动典型例题 [例1]从离地50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m/s2,求: (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 (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内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 (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 [分析]由h=500m和运动时间,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第1s内位移和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1)s下落位移之差. (2)第1s内的位移: 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9s内的位移为: 所以最后1s内的位移为: h10=h-h9=500m-405m=95m

(3)落下一半时间即t'=5s,其位移为 [说明]根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位移的特点,由第1s内的位移h1=5m,可直接用比例关系求出最后1s内的位移,即 h1∶h10=1∶19 ∴ h10=19h1=19×5m=95m 同理,若把下落全程的时间分成相等的两段,则每一段内通过的位移之比: h t/2∶h t=12∶22=1∶4 [例2]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s,求物体下落H高所用的总时间T和高度H是多少?取g=9.8m/s2,空气阻力不计. [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小球的运动示意图(图1)其中t=4s, h=196m. [解]方法 1 根据自由落体公式 式(1)减去式(2),得

方法2 利用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的性质由题意得最后4s内的平均速度为 因为在匀变速运动中,某段时间中的平均速度等于中点时刻的速度,所以下落至最 后2s时的瞬时速度为 由速度公式得下落至最后2s的时间 方法3 利用v-t图象 画出这个物体自由下落的v-t 图,如图2所示.开始下落后经时间(T—t)和T后的速度分别为g(T-t)、 gT. 图线的AB段与t轴间的面积表示在时间t内下落的高度h.。由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1.研究自由落体运动2.测量重力加速度g 值 二、实验原理: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满足关系v=gt,v-t 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重力加速度g 值。由h=1/2 gt2,经过0.02s 纸带下落的位移约为2mm,所以,实验中选前两个点间距为2mm 的纸带进行研究。 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 四、注意事项: 1、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路,并用手托重物将纸带拉到最上端; 2、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3、应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增大重力可使阻力的影响先对减少,增大密度可以减小体积,可使空气阻力减小; 4、先接通电路再放开纸带; 5、手捏纸带松手前,不要晃动,保证打出的第一点清晰; 6、重复上述步骤多次,直到选取只有打出点的第一点与第二点之间间隔约为2mm的纸带才是有效的。 五、实验步骤: 1.把铁架平台放在桌面边缘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2.纸带下端挂重物、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端用夹子夹好,并调整纸带顺利穿过限位孔,用手托住重物。 3.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打开夹子,释放纸带; 4.纸带离开打点计时器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 5.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6.在纸带下端重新换上另一重物,重复上述操作,打完后立即关闭电源。 7.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8.将所得纸带中各点的速度计算出来填入下列表格中:

根据上表中各个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速度—时间图像,观察所得图像特点,总结出物体在重物的牵引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得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 六、探究结论: 1、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 2、连续相同时间内的位移越来越大,说明___________越来越大,即速度大小改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移x 与时间t 的平方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实验精度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去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4、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4.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教学难点 1、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 2、灵活、简便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计算机、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观看视频:世界最高的蹦极——速降233米 师:物体下落是最常见的运动之一。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下落的现象呢? 2、图片展示:雨滴下落,落叶飘零,篮球落地等! 提问: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 提问:是否可以说“飘零的篮球”呢? 提问:为什么物体下落快慢不同?物体下落快慢与什么有关? 3、猜想 1.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重量有关 2.物体下落快慢与空气阻力有关 提问:如何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实验 问题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 实验1: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张纸片。 实验2:一大一小两张纸片,把小的纸片揉成纸团,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纸片和纸团。 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 问题2: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快慢是否有影响? 实验3:两张大小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纸片和纸团 结论: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快慢有影响 实验4:将实验1中的纸片揉成纸团,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硬币和纸团 结论:空气阻力越小,物体下落的快慢越接近 猜想:如果无空气阻力,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 2、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 3、知识拓展: 1971年,阿波罗飞船登上无大气的月球后,宇航员特地做了使羽毛 和重锤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的实验,无数观众从荧屏上看到,它们并排下落,同时落到月球表面。 结论:没有空气的条件下,轻重物体下落的一样快. ●自由落体运动——定义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实验报告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1.研究自由落体运动2.测量重力加速度g 值 二、实验原理: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满足关系v=gt,v-t 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重力加速度g 值。由h=1/2 gt2,经过0.02s 纸带下落的位移约为2mm,所以,实验中选前两个点间距为2mm 的纸带进行研究。 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 四、注意事项: 1、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路,并用手托重物将纸带拉到最上端; 2、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3、应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增大重力可使阻力的影响先对减少,增大密度可以减小体积,可使空气阻力减小; 4、先接通电路再放开纸带; 5、手捏纸带松手前,不要晃动,保证打出的第一点清晰; 6、重复上述步骤多次,直到选取只有打出点的第一点与第二点之间间隔约为2mm的纸带才是有效的。

五、实验步骤: 1.把铁架平台放在桌面边缘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2.纸带下端挂重物、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端用夹子夹好,并调整纸带顺利穿过限位孔,用手托住重物。 3.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打开夹子,释放纸带; 4.纸带离开打点计时器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 5.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6.在纸带下端重新换上另一重物,重复上述操作,打完后立即关闭电源。 7.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8.将所得纸带中各点的速度计算出来填入下列表格中: 根据上表中各个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速度—时间图像,观察所得图像特点,总结出物体在重物的牵引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得出自由

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

2.5 自由落体运动(同步测试) 张成进 江苏徐州睢宁魏集中学 1、在忽略空气阻力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块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 落,则关于两块石块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B. 轻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C. 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两块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位移和相同的 加速度 D. 两块石块在下落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2、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时间图象正确的是( ) 3、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相隔1秒先后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 ) A. 两球的距离始终不变 B. 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 C. 两球的速度差始终不变 D. 两球的速度差越来越在 B D

4、自由下落的物体,在任何相邻的单位时间内下落的距离之差h ?和平均速?在数值上分别等于() 度之差v A.g/2 2g B.g/2 g/4 C.g g D.g 2g 5、一个自由落体落至地面前最后一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全程的一半,求它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6、有一直升机停在200m高的空中静止不动,有一乘客从窗口由静止每隔1秒释放一个钢球,则钢球在空中的排列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钢球间距离相等 B.越靠近地面,相邻钢球的距离越大 C.在落地前,早释放的钢球速度总是比晚释放的钢球的速度大 D.早释放的钢球落地时的速度大 7、为了测出井口到水面的距离,让一个小石块从井口自由落下,经过2.5S 后听到石块击水的声音,估算井口到水面的距离。考虑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用一定的时间,估算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8、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它在最后1秒的位移是35m,则物体落地速度是多大?下落时间是多少?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教材编写的脉络清楚,逻辑推理严谨,文字表述生动、通俗易懂,因此,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是新教材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标志性内容.过去的教学过分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对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究思想和方法,感受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高尚情操,就成为这节课最终的目标.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该教学策略采用了先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经过讨论和发表见解,充实和完善伽利略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体会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畏强权的探索精神和正确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能够合理设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用图线法处理。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 3、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图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了学生学习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观察思考,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意志品质,创新思想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重现重大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亲临其境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实验,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教学难点 1、当无法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如何引导学生巧妙设计斜面实验间接 验证; 2、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进行合理猜想、数学推理、合理外推等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完美

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 一、 自由落体运功 1、 定义: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注意(1)只在重力作用下 (2)从静止下落 二、 重力加速度 1、 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 ”; 方向: 竖直向下 2、大小:g=9.8 m/2 s 注意:(1)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g 的大小是相同的;在不同的地点,g 的值略有不同 a.同一海拔高度,纬度越高的地方,g 越大. b.同一纬度,海拔高度越高的地方,g 越小 . (2)一般取g =9.8 m/s 2 ,以题目要求为主。 (3)在不同的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的大小一般不相同. 3 方向:竖直向下 4 实质:是一个初速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 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 (1)大小 : t v gt (2)方向 : 竖直向下 四 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时间和位移-时间图像 [例1]从离地50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m/s 2 ,求: (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 (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 内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 (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

[例2]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0=10m/s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h=175m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少时间落到地面?落地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取g=10m/s2. 【练习】 一、选择题 1.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B.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C.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D.在任何相等时间内位移变化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在任何两个相邻的1s内,位移的增量为 [ ] A.1m B.5m C.10m D.不能确定 4.甲物体的重量比乙物体大5倍,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与甲物体同时自由落下,在它们落地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在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B.下落1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C.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5.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s从同一地点再释放另一粒小石子,则在它们落地之前,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 [ ] A.保持不变 B.不断增大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 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分成两节来讲授。本节按照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下一节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过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对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任务分析】 教学问题从生活中来(通过“测反应时间”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质疑,引出课题)→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注意直觉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矛盾,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与情景对话,学生之间协商,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和逻辑思维)→讨论问题,回到生活中(利用钱毛管的演示,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是必须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对物体情景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逐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情景之间的物理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变量控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的欲望。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实验2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详写)教学教材

《实验2 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用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2、用误差分析的方法,学会选择最有利的测量条件减少测量误差。 二、实验描述 重力加速度是很重要的物理参数,本实验通过竖直安放的光电门测量自由落体时间来求重力加速度,如何提高测量精度以及正确使用光电计时器是 实验的重要环节。 三、实验器材 MUJ-5C型计时计数测速仪(精度0.1ms),自由落体装置(刻度精度0.1cm), 小钢球,接球的小桶,铅垂线。 四、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如图1。 在重力实验装作用下,物体的下落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运动方程为 s=v0t+1/2g t2 该式中,s是物体在t时间内下落的距离;v0是物体运动的初 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若测得s, v0,t,即求出g值。 若使v0=0,即物体(小球)从静止释放,自由落体,则可 避免测量v0的麻烦,而使测量公式简化。但是,实际测量S 时总是存在一些困难。本实验装置中,光电转换架的通光孔总 有一定的大小,当小铁球挡光到一定程度时,计时-计数-计频 仪才开始工作,因此,不容易确定小铁球经光电转换架时的挡 光位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如下方法: 让小球从O点处开始下落,设它到A处速度为v0,再经过 t1时间到达B处,令AB间距离为s1,则 gt12 s1=v0t1?1 2 同样,经过时间t2后,小球由A处到达B’处,令AB’间 的距离为s2,则有 s2=v0t2+1/2g t22 化简上述两式,得: 图1 实验装置图g=2(s2t1-s1t2)/ t1t22-t2t12=2(s2/t2-s1/t1)/ t2-t1 --------------------------------------------(1)

自由落体运动经典习题

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大 B、同一地点,轻、重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一样大 C、这个加速度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 D、这个加速度在地球赤道比在地球北极大 2.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沿竖直方向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9.8m/s2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D、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3.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m甲∶m乙 = 5∶1,甲从高H处自由落下的同时乙从2H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二者速度相等 B.甲落地时,乙距地面的高度为H 2 C.甲落地时,乙的速度的大小为gH D.甲、乙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1∶2 4.把自由落体物体的总位移分成相等的三段,则按由上到下的顺序经过这三段位移所需时间之比是( ) A.1∶3∶5 B.1∶4∶9 C.1∶2∶3 D.1∶(2-1)∶(3-2) 5、一个石子从高处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 s内的位移大小是h,则它在第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多少? 6.小球自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它落地时的速度与落到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7.一观察者发现,每隔一定时间有一个水滴自8 m高处的屋檐落下,而且看到第五滴水刚要离开屋檐时,第一滴水正好落到地面,那么这时第二滴水离地的高度是多少?(g取10m/s2) 8.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经过一高度为2m的窗户用时0.4s,g取10m/s2.则物体开始下落时的位置距窗户上檐的高度是多少? 9.一条铁链长5 m,铁链上端悬挂在某一点,放开后让它自由落下,铁链经过悬点正下方25 m处某一点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取g=10 m/s2) 10、一个小物体从楼顶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第一秒内的位移恰为它最后一秒内位移的一半,g取10m/s2,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11.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地面125米时打开降落伞,开伞后运动员就以大小为14.3米/二次方秒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米/秒。 问:(1)运动员离开飞机瞬间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教学的案例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教学的案例反思案例:在两千年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快。这一结论,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常识。从事物的现象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以至于其后两千年的时间里,大家都奉为经典。 16世纪末,意大利青年学者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产生了怀疑。通过大胆猜想和实验研究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从而推翻了两千多年来被人们奉为真理的结论。在当时的物理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今天,我们来重现伽利略的研究过程。 伽利略的结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的同样快。 实验一:用纸片和粉笔头从同一高度同时从静止下落。 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物体先下落? 同学观察实验:粉笔头先下落。 结论: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二:用质量相同的纸片,把其中的一个揉成团,让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 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物体先下落? 同学观察实验:纸团。 结论:体积小的物体先下落。 学生思考:物体的下落与质量和体积有关系吗? 实验分析:物体下落的快慢由于空气的阻力作用不同所致,

与质量无关。 大胆猜想: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也就是在真空的情况下,物体应同时下落。 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 反思:通过实验验证伽利略实验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体会到了科学探究问题的过程。 这个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时,仅仅是一个数学上和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伽利略比他的前人伟大,就在于他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在他之前,学者们总是通过思辩性的论战来决定谁是谁非。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报告课件.doc

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班级:姓名:日期:成绩 实验名称: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性质 实验原理:在纸带的一端挂上重物(如钩码等), 利用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如果纸带的阻力和空 气阻力比重物的重力小得多,则可认为重物仅在重 力的作用下竖直向下运动。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 松开纸带,让其自由下落,在纸带下落的同时打点 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出一行小点来,根据打点的纸 带分析研究重物作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实验器材:纸带,铁架台,重物( 钩码)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实验步骤:①把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平稳放置的铁架台上,并连接好电源; ②把纸带穿过两个限位孔,下端用铁夹连结到重物上,并向上提起纸带使重物靠近打 点计时器; ③用手捏住纸带的上端,把纸带拉成竖直状态,打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手让重 物连同纸带一起自由下落; ④待完全下落后,关闭打点计时器,取下打好的纸带; ⑤重复上述步骤几次,选取一条或几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分析计算。 数据处理:原理:1、若测出自由落体运动在任意两个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 的位移之差△s 为恒量,即可验证这种运动为匀变速直线体运动;根据△s= 2 sⅡ- s Ⅰ= aT ,可计算出加速度a。

相邻两点的位移相邻两位移的差 (cm)(cm) s1= s2-s 1= s2= s3-s 2= s3= s4-s 3= s4= s5-s 4= s5= s6-s 5= s6= sⅠ=s1+ s 2+ s 3= cm sⅡ=s4+ s 5+ s 6= cm △s= cm= m -2 三段小位移的总时间T= s a= m ·s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①为了尽量减少空气阻力对实验的影响,重物应选择; ②打点计时器、铁架台应放置平稳、固定好; ③重物应尽量(靠近、远离)打点计时器释放,并且要先打开打点计时器 的电源,待其打点稳定后再松手让其自由下落; ④重复多次打出纸带,并尽量换取重量不同的重物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 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 运动; ②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一切物体在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都(相同、 不同),即物体的自由落体时的速度变化量都一样; ③我们把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成为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与 地面垂直),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近一般认为其大小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5.实验 平抛运动实验报告

平抛运动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学号 一、实验目的: 1、描绘物体平抛运动的轨迹并判断是不是抛物线 2、学会根据平抛运动轨迹图求出平抛的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 1、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做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让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即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曲线,建立坐标系,判断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2、测出曲线上某一点的坐标x和y,依据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利用公式 t求出小 y=1/2gt2求出小球的飞行时间t,再利用公式x=v 球的水平分速度,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 . 三、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木板、重锤线(铅垂线)、坐标纸、图 钉、刻度尺、铅笔(或卡孔) 四、参考实验步骤 1、安装调整弧槽,使其末端保持水平。固定斜槽,可用平衡法调整斜槽,即将小球轻放在斜槽平直部分的末端处,能使小球在平直轨道上的任意位置静止,就表明斜槽平直部分的末端处已水平.

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上的重锤线把木板调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然后把重锤线方向记录到钉在木板的坐标纸上,固定木板,使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木板与斜槽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注意:小球在运动中不能与坐标纸接触) 3、确定坐标原点O :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 ,O 点即为坐标原点. 4、描绘运动轨迹: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孔的一面保持水平,调整卡片位置,要使从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而不擦碰孔的边缘,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缺口上点个黑点,这就在白纸上记下了小球穿过孔时球心所对应的位置,取下坐标纸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便得到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5、判断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6、计算初速度:以O 点为原点画出竖直向下的y 轴和水平向右的x 轴,并在曲线上选取ABCDEF 六个不同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坐标x 和y ,用公式x=v 0t 和y=1/2gt 2计算出小球的初速度v 0,最后求出v 0的平均值.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安装斜槽时,应检查斜槽末端的水平槽部分是否水平,检查方法是小球平衡法. 2.固定坐标纸时应用重锤检查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坐标原点位置是否正确. 3.要注意保持小球每次都是从同一止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 4.计算初速度时,应选距抛出点远些的点为宜.以便于测量,减小误差.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经典例题及答案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知识讲解】 自由落体运动 一、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在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的快慢跟物体的重力无关。 1971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月球上让一把锤子和一根羽毛同时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到月球表面。此实验说明:①在月球上无大气层。②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自由落体运动在地球大气层里是一种理想运动,但掌握了这种理想运动的规律,也就为研究实际运动打下了基础。当空气阻力不太大,与重力相比较可以忽略时,实际的落体运动可以近似地当作自由落体运动。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再研究: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伟大贡献,1993年4月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学家,用精密自动投卸仪把不同材料制成的木球、铝球、塑料球等许多小球从比萨斜塔上44米高处同时投下,用精密电子仪器和摄像机记录,结果发现所有小球同时以同一速度落地。 所以,一般情况下,物体在空气中下落,可以忽略空气的影响,近似地认为是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1、从静止开始下落,初速为零。 2、只受重力,或其它力可忽略不计。(这是一种近似,忽略了次要因素,抓住了主要因素,这是一种理想化研究方法)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伽利略不但巧妙地揭示了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内部矛盾,还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做了许多研究。他的研究方法是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 伽利略所处的年代还没有钟表,计时仪器也较差,自由落体运动又很快,伽利略为了研究落体运动,利用当时的实验条件做了在斜面上从静止开始下滑的直线运动(目的是为了“冲淡重力),证明了在阻力很小的情况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逻辑推理外推到斜面倾角增大到90°的情况,小球将自由下落,成为自由落体,他认为这时小球仍然会保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多么巧妙啊! 正确与否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如图是处理课本中的自由落体纸带运动轨迹。 猜想:自由落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自由落体加速度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2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详写) 《实验2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用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2、用误差分析的方法,学会选择最有利的测量条件减少测量误差。 二、实验描述 重力加速度是很重要的物理参数,本实验通过竖直安放的光电门测量自由落体时间来求重力加速度,如何提高测量精度以及正确使用光电计时器是实验的重要环节。三、实验器材 muJ-5c型计时计数测速仪(精度0.1ms),自由落体装置(刻度精度0.1cm),小钢球,接球的小桶,铅垂线。四、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如图1。

在重力实验装作用下,物体的下落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 s=??0t+1/2g??2 该式中,s是物体在t时间内下落的距离;??0是物体运动的初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若测得s,??0,t,即求出g 值。 若使??0=0,即物体(小球)从静止释放,自由落体,则可避免测量??0的麻烦,而使测量公式简化。但是,实际测量s时总是存在一些困难。本实验装置中,光电转换架的通光孔总有一定的大小,当小铁球挡光到一定程度时,计时-计数-计频仪才开始工作,因此,不容易确定小铁球经光电转换架时的挡光位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如下方法:让小球从o点处开始下落,设它到A处速度为??0,再经过??1时间到达b处,令Ab间距离为??1,则 2 ??1=??0??1?????1 21 同样,经过时间??2后,小球由A处到达b’处,令Ab’间 的距离为??2,则有 2 s2=??0t2+1/2g??2

化简上述两式,得: 22 g=2 (??2??1-??1??2)/??1??2-t2??1=2(??2/??2-??1/??1)/?? 2-??1 图1实验装置图 --------------------------------------------(1)上述方法中,??2,??1由立柱上标尺读出,巧妙避免了 测量距离的困难。(注:b,b’为同一光电门,只是距离A的远近不同) g的不确定度与光电转换架的位置有关。根据不确定度 的绝对值合成公式,采用求标值的方法来选择最有利的条件,求出最佳操作范围。经实际推导,得: 2?s+??0???114???t?g=++??????(2) 211221 式中,取???1=???2=???,???1=???2=???2 要使?g较小,则: ①?t,?s,要多次测量后求出; ②??0要尽量小; ③b的位置要尽量靠近顶端,b’的位置要尽量靠近底端。 五、重点和难点 1、重力加速度测量方法; 2、保持支架铅直; 3、光电

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1.下图所示的各图象中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设向上为正方向)( )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gt,其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因取向上为正方向,故只有C对. 答案:C 2.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应该是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即它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速度的均匀变化意味着( ) A.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D.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解析:伽利略认为速度的均匀增加意味着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又从数学上推导出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2∶1 C.2∶1D.4∶1 解析:由v2=2gh知v=2gh,所以v1∶v2=2∶1. 答案:B 4.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时,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其中应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属于( ) A.等效替代B.实验归纳 C.理想实验D.控制变量 【解题流程】 合理外推 ▏ 斜面实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理想实验,C项正确 答案:C 5.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g取 m/s2 B.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值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 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D.在地球上的同一地方,离地面高度越大重力加速度g越小 解析:首先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的方向相同,在地球的表面,不同的地方,g值的大小略有不同,但都在 m/s2左右,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g的值都相同,但随着高度的增大,g的值逐渐变小. 答案:A 6.一石块从高度为H处自由下落,当速度达到落地速度的一半时,它的下落距离等于( ) 答案:B 7.两物体在不同高度自由下落,同时落地,第一个物体下落时间为t,第二个物体下落时间为t/2,当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时,两物体相距( ) A.gt2B.3gt2/8 C.3gt2/4 D.gt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