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过程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
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
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
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
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
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
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
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
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抑商政策其主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主要表现是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多方面限制商业活动。
从稳固封建统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大大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重农抑商思想也不例外,尤其发生发展过程。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
中国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中同古代商品经济和与之相辅而行的货币经济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而尤以商业的发展为突出。
正是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从上产方式到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土地占有方式和基本剥削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包括井田制度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所有这些变化和变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直接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特别是直接威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生存,而变化本身的激烈迅猛又使封建统治者感到惊惶失措。
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采取必要措施,设想从根本上消除动乱的根源,来堵塞住正在溃决之中的狂澜,并使被打乱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复稳定。
抑商政策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在认清了祸源之后,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而提出来的。
简单说,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根源。
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再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围,以便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限度。
由于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必然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封建统治阶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产生。
重农抑商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意识,其所以能历代不衰并居统治地位,是因为这种思想和政策,在每一时期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实际上这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重农思想

重农思想重农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在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重农抑商”构成了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国策。
诚然,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思想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抑制的不良效果。
简介:本次论文我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农本工商末思想和农末俱利政策的产生。
二是重农轻工商思想和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三是农工商皆本,并重思想和政策的产生与演变。
四是近代重农思想的转变。
(一)首先,农本工商末和重农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指的是农业乃基础,工商业是建立于农业之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并没有强调要抑制工商业。
而后者强调的是工商业的弊端,需要抑制。
所以两者是不同的。
早在西周时期,农业已成为华夏诸国的基础产业,首要的经济部门和政府的头等大事。
如周宣王是虢文公即指出:“王事惟农是务”。
当时,工商业虽已产生,但相当弱小,且都由官办。
直至春秋中叶,晋文公时仍“工商食官”。
所以当时政府中人既重农业也重工商业,还没有形成重农思想。
如成书于西周的《尚书》将农业所产之“食”列于“农用八政”之首,同时又将工商业所产所销之“货”置于仅次于“食”的重要地位。
司马迁所引《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说明周人认为农工商虞缺一不可。
直至战国前期,许多思想家持有的观点是“农末俱利”,这里末指的是工商业,即强调这两种经济形态不应该是对立的,统治者不应该偏袒与任何一方如。
《越绝书》卷四《越绝计倪内经》记计倪之言曰:“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则病末。
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
故籴高不过八十,不下过三十,农末俱利矣。
故古之治邦者本之,货物官市开而至。
”计倪所重视的“农末俱利”,力主“平籴齐物,关市不乏”,“货物官市开而至”乃治国之本。
可见计氏既重农,又重工商,并无任何轻视工商的倾向。
战国以前,各国政府即已在食,货兼重思想的指导下实行农末俱利,促进农工商发展的政策。
重农抑商形成原因历史影响

重农抑商形成原因历史影响在我国漫漫五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重农抑商”政策总是与历史相随相伴的。
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巩固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之后便作为一项长期而传统的国策被后面的朝代继承发扬。
所谓士、农、工、商“四民”中,士最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这是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
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新建立的王朝都十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强调“农为本”。
我将从”重农抑商”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代政策开始阐述,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原因,找出实质,并简要的评价一下”重农抑商”在历史上的作用一、“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随着以奴隶制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周朝瓦解,以封建制生产方式为基础春秋战国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应运而生。
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选择,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即将出现时,它首先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自己的上层建筑。
周代领主制社会衰落后,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说,农业是封建社会主要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中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是封建专制政权的主要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于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商业货币资本于土地资源的结合,导致货币资本长期依赖于土地,个体工商业丧失独立发展的道路,始终依附于农业,从而出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促进了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的不断前进。
比如春秋时期,封建制度下的新的生产方式确立,虽然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商品货币经济对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渗透程度是相当肤浅的,商品经济并没有生根,并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大量“活”的货币没有转化成流通资本或者扩大再生产,而是转化成一成不变的不动产被桎梏。
商人进行土地买卖只是为了将土地租出来维持一种剥削农民的方式,而不是把货币资本投入到土地去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产生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的起着解体的作用。
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包括:
1、重农抑商政策严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形成。抑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采取把商业从私人手里夺取过来,改为官营的方式。于是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道路便完全被堵塞了。
2、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社会长期处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
(4)清代——重农抑商传统观念化、理念化
清王朝也依然奉行着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清朝最主要的政策是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压制和对海外贸易的限制。1.劝课农桑,还有禁止烟茶的种植,这些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抑制意图十分明确。2.在对海外贸易方面更是严令制止,并且多次开而复关。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虽然后来开海禁,设海关,但还是严格限制,乾隆时“一口通商”,这时所出现的“公行”制度也是操纵在政府手中的。所以在对私营商业上是压抑和严格限制的。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这个时期的此项政策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前期,政府基本上放松了对私营手工业的压制政策,精简了商业管理机构,注意全面管理。在对手工业和商业管制上逐渐变的理性化,统治者能明智的理解商业活动了。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偶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做根本性的大事来抓,才去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后期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此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的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业与农业的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然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因此也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一)含义: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和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二)演变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作用: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而商人却囤积牟利。
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朝政府规定商人的地位低于一般的编户齐民,凡从事商业者需向政府登记,并缴纳市租,其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作用: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但是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歧视开始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宋朝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统治者改变了西汉以来的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富商地位显赫,官吏兼营商业者很多,促使了商业的繁荣。
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宋朝与国外的陆路联系,东南海路成了宋朝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海路贸易更加兴盛,促进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代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的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古已有之。
封建统治者一直强调农业的地位和农民的生产,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政策的框架下,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贬低成为次等阶层,受到各种限制和歧视。
这种政策不仅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同时也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
在古代社会里,农民是经济生产的支柱,政府扶持农业生产也可以使政府掌握更多的粮食和资源,从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由于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社会,重农抑商也成为了封建秩序的基石之一。
在封建社会里,商人和手工业者被视为无产者,受到各种限制和歧视。
他们不能够参与政府决策,不能拥有土地和房产,不能嫁接官僚阶层或贵族,更不能与农民婚姻联姻。
这些限制逐渐催生出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一个独特社会群体——“庸商”,他们以贩卖日用品、小规模手工生产为主要资本积累手段,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阶层之一。
庸商群体的成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经济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的存在使得商业和手工业不能大规模发展。
商人虽然想要发展贸易,而手工业者则希望发展手工业。
然而,他们都面临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国家颁布了各种禁令和政策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其次,社会风气重农轻商,商人和手工业者没有社会地位,缺少社会支持。
最后,由于农民人口多而市场需求低,限制了商人的市场开拓空间。
重农抑商政策的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同时致使中国整体经济落后于西方国家。
由于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西方国家在抛弃过时的思想后开始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工业化进程,这使得西方国家先于中国做出了经济现代化的尝试。
而中国则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限制恶性循环,导致经济迟缓,生产手段滞后,人民生活贫困。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下的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整体经济的落后起到了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更新致使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一部分奴隶主有了富裕的劳动力和工具去开垦土地,这部分自主开垦的土地就成为了私人的生产资料,奴隶主就演化为地主,奴隶就转化为了农民。
土地作为一种可以自己开垦、获得的东西,实际上也是一种商品,如果单纯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不加抑制,在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商品经济很可能兴盛起来,中国可能最迟在汉代就会形成像罗马一样的以大商人为主体的古典共和格局。
(1)从战国到宋代:重农抑商发展的自然过程
战国时期纷乱的社会局面及许许多多的改革措施造成了纵横捭阖的思想格局,辩士们来往于各国之间,靠口才投机取得高位,这实际上是商品贸易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第一个实行重农抑商的王朝,其措施我们从上述商鞅的政策中可以看出。
汉代实行盐铁专营,事实上,因为交通的不畅,如果实行私营,则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割据,也就是说当时的客观条件并不足以支撑商营。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当前的潜在的商人和辩士,还有一个阶层就是脱离于二者之外、且位于二者之上的统治阶层,这样的阶层分布很容易形成财富、地位和门第的门槛,统治阶层可以完全不依靠地主的商业潜能而巩固统治,而商业还并没有发展并没有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还不具有足够的能力超越农业,因此,这是重农抑商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的重点在于“重农”。
借古希腊的三次民主改革观之,这三次民主改革废除了财富、地域的不平等性和门第的差异,并且前后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是中国的地域不平等性最早在元代才趋近于消失,而门第差距本在汉末已经式微,却由于九品中正制又延续了几百年,到唐代末期的牛李党争还有存在。
宋朝是个羸弱的朝代,它因内忧外患不得不妥协于商人,这固然带来了经济的富庶,但因为政府沾染了商人的习性,在政治上必然是无为的,所以中国的传统大一统政治在宋代便告终结。
宋代通过一系列分权的措施以及外患的抑制使得这个脱离于商人的统治阶层不得不完全的依靠地主——这一群潜在的商人,此后,自宋代开始,抑商渐渐的脱离出了时代的主题。
(2)从元代到清代:重农抑商发展的人为过程
元和清都是外来游牧民族,其集权体制和重农程度并不出于中国体制的影响,
而是出于其原始政治的遗留,而明朝承上启下,受到元朝的影响,并继续影响了清朝。
再谈到独立于商人之外的统治阶层,他们在这三代期间并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加强,重农抑商的思想再度盛行,而因为此时商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所以重农抑商政策不在一个相对自然的过程,而主要体现在“抑商”,具体的措施便有了隆重的人为色彩。
例如明代的一条鞭法,放弃了累进税制,采取了近似于一刀切的比例税制,希图通过矫枉过正的措施,改变豪民逃税、小民不堪重负的状况,希望改变农业的不堪现状并增收赋税,不料结果却事与愿违。
再如清朝在全国设置关卡征收重税,雍正六年,皇帝令“通行直省各关,将各处现行征收则例,彻底清查,据实奏闻”。
于是,各关监督奉旨奏报现行征收税则,户部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审议并重新颁发各关税则。
在明清时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带,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然产生,商品经济超越农业效益的能力已然屯积足够,但是统治阶层仍然实行大力度的重农抑商政策,所以,从元代到清代是重农抑商的人为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