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 共36页36页PPT
古代汉语·通论

1.联绵词(2).书写形式—因声见义
wēi yí
逶迤
道路弯 曲而长
委迤 委它 委随 逶随 逶迂 倭他 遗蛇
委蛇 委侈 委移 逶侇 逶虵 威陀 郁夷
蜲蛇 委陀 逶移 逶蛇 倭夷 威夷 袆它
委佗 委维 逶夷 逶迆 倭迟 威迟 归邪
2.叠音词(1).类别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表示 形容词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事物的
《活板》
2.联合复音词(1).同义词的组合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谏太宗十思疏》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说文解字·序》
(2).同义词的分析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 缺少衣食钱财。
法
所指范围大, 侧重于法令、制度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吕氏春秋·察今》
律
所指范围小, 侧重于具体规则、条文
吕刑靡敝,秦法酷
烈,而萧何造律。
扬雄《解嘲》
六、感情色彩不同 1. 征、伐、侵……
征 褒义词。公开的。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上攻下,有道攻无道。
《左传·僖公四年》
伐 中性词。公开的。 蔡溃,遂伐楚。
正式的,有钟鼓之师侵蔡。
不宣而战,无钟鼓。
(同上)
袭 贬义词。更秘密的。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攻 中性词。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军事进攻的总称
《战国策·赵策》
2. 杀、戮……
杀 中性词。
戮 一般的杀死
广起,夺而杀尉。
《史记·陈涉世家》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古籍校注和训诂专书 (3)第三章文字 (10)第四章音韵 (13)第五章天文和历法 (19)*本文档的材料是在选取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内容的基础上,参以其它教材的相关内容,综合编辑而成。
本文材料作为《古代汉语》课程的通论内容是不完整的,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章绪论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主要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种形式。
文言是以先秦时代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既包括先秦时期的文献语言,也包括后来历代作家摹仿的作品语言。
白话是魏晋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一种书面语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也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
古代汉语是研习古代经典的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今后研习古代经典创造条件。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通常分为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其中通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书”等理论等。
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
其中文字、音韵、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5、有关的古代文化的常识:如古代的典章制度、名物、工具书、文体、古书注释的相关知识等。
其中语法和词汇部分在古代汉语通论当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是从语言规律这一角度,来阐述古代汉语在语言学上的现象。
而本课程不注重语言学上的知识,并不打算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来掌握,而只是要教给一种研习古代经典的方法,因此反而是传统训诂学的名号更符合开设本课程的要求。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是古汉语不可缺少的内 容。从古至今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 并不像词汇那么大,所以主要讲古今 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法一般分成词法和句法 两大类,先看句法:
一、句法
一)判断句 1、判断句含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 判断句。 我是教师。 今天是星期一。
注意: 这里讲的判断与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不同, 后者需要条件,属于逻辑推理,而古汉语中是指 人主观上对事物的一种判断,不一定需要条件。
5、数量成分的位置
量词有两种:名量词和动量词(二者都 表单位)
名量词与名词配合,如丈、尺、张、头 等。
动量词与动词配合,如次、遍、回等。
现代汉语动量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作补语)
1)表示名量的数词可置于名词后面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 公十五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古汉语句子成分位置问题,主要有几种 情况:
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
成宾语前置
4)代词“是”宾语前置 5)介词“以”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规律,无论作 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要前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 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形式:见+及物动词(与被子句很相似)
古代汉语通论课件(一至三)

三.常用字典和辭書
(十二)《故訓滙纂》 今人武漢大學宗福邦等主編。本 書從1985年開始,到2003年商務印書 館出版,歷時18年。全書共1300萬字。 該書全面繫統地滙集了先秦至晚清古 籍中的故訓資料,所引古籍228種。從 訓詁歷史的角度來說,它是《經籍纂 詁》的繼承和發展。讀者尋檢一字, 歷代訓釋一覽無餘,查閱一訓,諸書 用例歷歷在目。
三.常用字典和辭書
(九)《經傳釋詞》 清代王引之著,嘉慶24年(公元 1819年)出版,本書共釋虛詞160個, 按宋人36字母順序排列。本書只從西漢 及其以前的古籍中選取例句,重點在解 釋虛詞的特殊用法,一般的用法從略。 引證豐富,反復求證,頗有創建。查閱 它可以暸解虛詞在西漢及其以前時期不 同語言環境中的特殊用法。
古漢語通論——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查檢字音和字義:首先暸解至今漢語字典辭書排 列方法,其法如下: 1.按音序排列:有的是按漢語拼音字母的排列,如 b、 p、m、f等,有的按拉丁字母排列,如A、B、C、D 等,在古代有的按聲調排列,如:平、上、去、入, 有的還按韻部排列的,如《廣韻》、《集韻》等書。 2.部首和筆畫的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歸在一起,部 首的先後以筆畫的多少為序;同一部首內,筆畫少 的列前,筆畫多的列後。如:“口”部是三劃,排 在“心”部之前,同在“口”部,“吹”字四劃 (部首筆畫不計),排在“味”字五劃前,筆畫相 同時再按起筆的筆形排列。一般把筆畫分成點、橫、 樹、撇、折,如同是口部的字排列先後為:咬、哂、 咽、哈。
二.常用語文工具書的類型
(二)語言文字專著類:供語言文字的某個領域 專門使用的工具書,如:《說文解字》、《甲 骨文字典》、《金文編》、《爾雅》、《廣 韻》、《詩詞曲語辭滙釋》、《助字辨略》、 《經傳釋詞》等。 (三)類書和專書索引 1.類書:摘錄各種書上有關材料並依內容分門別 類地編排起來以備查檢的書籍,如《佩文韻 府》、《藝文類聚》。 2.索引:把書中的句子或詞摘錄下來,標明出處 和頁碼、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來以供查檢的資 料,又叫“引得”,如《十三經索引》。
古代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
表》
(卑,出身卑微;鄙,见识浅陋)
⑦《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
书·黄琼传》
(其,代词,他的;实,实际情况。
副,相称,符合。“名副其实”)
⑧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
公上》
(虽,连词,虽然;然,代词,这样)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 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 婆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 指兄长。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 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从意义上看,表示连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 整体,不可拆开解释。
《莊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兴叹”
[3]从书写形式上看,联绵词写法比较自由。
如匍匐又作匍伏、扶服、蒲服。望洋又作望羊、望陽、 盳洋、茫洋。委蛇又作逶迤、委佗等。
[4]重言联绵词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是不同的。 奶奶
❖ 又如“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 也,”《屈原列传》,“曰以为”三 字一词,就是“说”的意思。
❖分析下面句中的同义复用词: ❖1 吾既已言之矣。 ❖2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构之。 ❖3 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
孙。 ❖4 立诛杀曹无伤。 ❖5 臣请往如楚 ❖6冀幸君之一悟也。
❖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的翻译中, 能把每个字译出的就要译出,不要误 把两个看似同义其实各有实义的字误 为同义合用而漏译。如:
《韓非子·初見秦》:“兵甲頓(疲乏),士民 病(貧困)。“
《古汉语通论》课件

语言学研究
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 面,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 价值,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的发
展演变过程。
历史文化研究
古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信息,通过古汉语研究,可以揭 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
古汉语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汉语的学习 和传承,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总结词
词汇、语法、表达方式
详细描述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古汉语的词汇较为简洁、凝练,语法结构也较为复 杂;现代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多样,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此外,古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 古汉语中常用倒装、省略等手法。
01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是指古代中国的语言,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是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深入学 习和理解。
古汉语的历史演变
总结词
起源、发展、演变
详细描述
古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古汉语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从甲骨文、金文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再到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古文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在不断变化。
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春秋》的注释 性文献,儒家经典之一,共35卷。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著名史学家 司马迁所著,共130篇。
古汉语的学习资料推荐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收录古汉语常用字,提供详细释义及例 句,是学习古汉语必备的工具书。
《古代汉语》PPT课件

❖ 锡——赐 通假字 赐予
2021/8/18
23
二、词汇方面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 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国:这里指诸侯 的封邑。
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如:“大都不过参国之 一。”“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将不堪。” 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 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所,处所,地方。“为之所”,双宾语句,给 他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谋 划
学而不厌
赴汤蹈火
2021/8/18
9
欣赏诗文韵律
❖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郑风·子衿》)
❖佩 ❖思 ❖來
2021/8/18
10
繁简字小测
一、用“
“画出下列句子中的繁
体字,并依次在括号中写出简化字。24%
❖ 他學習十分刻苦,泡圖書馆,呆實驗室-----經 歷了许多风雨后,他成功了,受到了这所外国 大学的獎勵。
2021/8/18
20
第二讲 郑伯克段于鄢
❖ 【教学目的】 本讲是文选。要求
从字、词、句、篇各 方面掌握《郑伯克段 于鄢》的内容和在语 言、文字、语法诸方 面的特点,熟读文选, 培养语感。
2021/8/18
21
❖ 【重点难点】 一、文字方面 1、“姜氏欲之,焉辟害?”
❖ 辟——避 古今字 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
)
❖ 那位華僑從海外歸来了,看著歡樂的人。
❖(
)
2021/8/18
11
二、写出下列繁体字的简化字(42%)
❖ 1、 蠻—— ❖ 4、 殲—— ❖ 7、 遷—— ❖ 10、膚—— ❖ 13、瓊—— ❖ 16、聽—— ❖ 19、業——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二)词典
1、《辞源》我国近代最早编成的一部语文兼百 科性质的词典。陆尔奎等人编写,收字10000多 个,以字系词。 部首检字法,214个部首。1958年开始修订,成 为专供学习研究古典书籍用的大型辞书。 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同时加 注《广韵》的反切; 释义和引证都比较完善,详备。
2、《辞海》舒新城、张相等人编写,1937年中 华书局出版,是一部兼有字典和百科性质的 大型综合辞书。 收单字14872个,词目91706条,共计106578 条。 《辞海》一部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对一般的 词语、成语典故、地名及社会、自然科学的 术词都有收录讲解。
(二)工具性。
是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 要系统地掌握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 修辞、古书注解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 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提高阅读古 籍史书的能力。
宋朝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 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 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 外。’
(三)人文性。
本课程的学习要注重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传承与教育。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习中要有意识的批判地继承,弘扬传统美德,提 升我们的道德人文素养。尤其是文言选文部分,内 容丰富,其中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学 习中要吸取其精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为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泰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论语· 里仁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孟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蜀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