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1有机化学基础试验甲烷的氯代必修2P56性质试验取
化学人教版必修2学案:课前预习 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甲烷的性质 Word版含解析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1课时甲烷的性质课前预习情境素材2004年震惊世界的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11·28”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夺去了116条鲜活的生命;2005年山西、江西、贵州、广东、河北、河南、湖南、辽宁、黑龙江等省的煤矿,都先后发生过煤矿瓦斯爆炸事件。
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甲烷基本无毒,但随着在空气中浓度的升高,空气中氧气浓度下降,也可以导致单纯性窒息。
甲烷易燃、易爆,若空气中甲烷含量在5%—15.4%(体积分数)范围内,遇火花将发生爆炸,这就是煤矿瓦斯爆炸的主要化学原理。
当然煤矿瓦斯中还含有大量的煤尘,煤尘达到一定浓度遇到明火也极易发生爆炸。
从以上信息你能得出甲烷的哪些性质,对于控制瓦斯爆炸提几点防范措施。
知识预览1.甲烷的存在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2.甲烷的分子结构甲烷分子的电子式是;结构式是;结构简式是CH4;分子式是CH4。
实验证明,甲烷分子中的五个原子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构成一个正四面体,四个C—H 键强度相同。
3.甲烷的化学性质(1)甲烷的氧化反应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
通常状况下,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其反应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
−→(2)甲烷的取代反应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和氯化氢。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l2−→−光CH2Cl2+HCl;−光CH3Cl+HCl;CH3Cl+Cl2−→CH2Cl2+Cl2−→−光CCl4+HCl。
−光CHCl3+HCl;CHCl3+Cl2−→甲烷的四种氯代产物都不溶于水。
除CH3Cl常温下是气体外,其他三种都是油状液体。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甲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二册[人教版])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甲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二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a49376fb7360b4c2f3f6428.pn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二册[人教版]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初步认识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3.使学生了解烷烃的组成、结构和通式。
使学生了解烷烃性质的递变规律。
4.使学生了解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碳原子数在5以内)。
教学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
教学难点:主要是学生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课时:甲烷的性质1课时、烷烃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
教学过程:[投影]西气东输工程简介;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
[讲述]世界20%能源由天然气提供,天然气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甲烷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
[板书]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1、分子组成CH42、结构[提问]1、碳原子有几个价电子,通常与别的原子形成几个共价键?[4个价电子,四个共价键。
2、写出甲烷的电子式。
[板书]电子式:用“—”代表一对共用电子,结构式:[讲解]结构式仅用来表示分子中原子的连结顺序,不能表示分子中原子在空间的分布。
[实践活动]按课本要求动手实验:[展示]优秀作品。
引导观察图3-1所示的C与H的相对位置关系。
[结论]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顶点都是氢原子。
[展示]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借助球棍子模型讲解人们是如何确定甲烷是正四面体空间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
[投影]拓展资料:甲烷分子结构的参数:1、键角都是109028′2、键长1.09×10-10m3、键能是413kJ/mol[强调]结构式实际是分子球棍模型在平面上的投影。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课件

(1)甲烷的性质稳定
【实验探究1】演示甲烷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 加有石蕊试液的强酸、强碱溶液的实验。观察 实验现象,学生间进行交流,最后总结。
结论:
通常情况下,甲烷的性质稳定,与强氧化 剂、强酸、强碱都不发生化学反应。
第十三页,共23页。
(2)甲烷的氧化性
【提问】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等的主 要成分,是可以燃烧的。它在空气中燃烧会有 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产物又会是什么? 【交流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第五页,共23页。
五、教法学法
• 1.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 并与实验探究、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 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 2.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课上进 行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的方法来完成本节内 容的学习。
第六页,共23页。
六、教学过程
• 环节一 新课导入 • 环节二 甲烷结构的探究 • 环节三 甲烷的性质的探究
第十页,共23页。
环节三 甲烷的性质的探究
1、甲烷的物理性质
• 让学生阅读课本P61的内容,归纳出甲烷的 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是0.717g/L(标准状况下 )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第十一页,共23页。
2、甲烷的化学性质
【展示】PPT展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 型。学生根据结构猜想其性质。
特别是对有机物“结构— 性质—用途”这一有机学 习规律的掌握。
第三页,共23页。
三、教质、用途和取代反应,掌握
甲烷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甲烷的结构和性质体会结构 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想。
烃的性质实验报告

烃的性质实验报告烃的性质实验报告引言:烃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由碳和氢元素组成,具有多种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深入了解烃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一:烃的燃烧性质燃烧是烃最常见的化学反应之一。
我们选取了甲烷和乙烷两种常见的烃进行实验。
首先,将一定量的甲烷和乙烷分别装入燃烧器中,点燃并观察燃烧现象。
实验结果显示,甲烷和乙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同时,观察到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二:烃的溶解性质烃是一类非极性化合物,因此在水中溶解度较低。
为了验证这一性质,我们选择了苯和正庚烷进行实验。
首先,将一定量的苯和正庚烷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并进行摇匀。
结果显示,苯几乎不溶于水,而正庚烷也只能溶解一小部分。
这是因为水是一种极性溶剂,而烃是一类非极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实验三:烃的饱和度烃可以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两类。
饱和烃中的碳原子通过单键相连,而不饱和烃中存在双键或三键。
为了区分两者,我们选取了丙烷和丙烯进行实验。
首先,将一定量的丙烷和丙烯分别加入氯水中,观察反应现象。
结果显示,丙烷与氯水无明显反应,而丙烯与氯水反应生成白色浑浊溶液。
这是因为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容易发生加成反应,而饱和烃中的单键相对稳定。
实验四:烃的燃烧热燃烧热是指单位质量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
为了测定烃的燃烧热,我们选取了甲烷作为实验样品。
首先,将一定量的甲烷放入燃烧热量计中,点燃并记录温度变化。
通过测量温度的升高,结合燃烧热量计的参数,可以计算出甲烷的燃烧热。
实验结果显示,甲烷的燃烧热为约55.5千焦/克。
这一数值可以用来评估燃料的能量含量。
实验五:烃的裂化反应裂化是一种重要的烃转化反应,可以将较长的烷烃分子裂解为较短的烷烃和烯烃。
为了观察烃的裂化反应,我们选取了正庚烷作为实验样品。
首先,将一定量的正庚烷加热至高温,并通入催化剂。
实验结果显示,正庚烷在高温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裂化反应,生成较短的烷烃和烯烃。
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有机化学基础-甲烷的性质(提升版)(WORD版含解析)

甲烷的性质(提升版)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氯气的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A B.B C.C D.D2.在大量排放CO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CO2为原料的甲烷催化干重整工艺(DRM)被广泛关注。
其主要反应机理如图: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O2是氧化剂B.只有极性键发生断裂C.载体没有参与反应D.获得的产物可用作燃料、冶炼金属等3.一定量的甲烷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CO2、H2O的质量一共为22.4 g,若其中水的质量为10.8 g,则其中CO的质量为A.2.8 g B.4.2 g C.5.0 g D.5.6 g4.下列关于甲烷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B.甲烷溶于水C.甲烷不能发生取代反应D.甲烷性质稳定,不与任何物质反应CH还原CuO的实验,已知实验前称取的CuO的质量为12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5.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4A.D处有气泡冒出时,点燃A处酒精灯B .B 处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4CH 还原CuO 时有2H O 生成C .C 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4CH 还原CuO 时生成2COD .当固体质量为9.6g m 10.8g <<时,表明红色固体是Cu 与2Cu O 的混合物 6.设A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常温下,100g 46%的酒精中所含的氢原子数为12A N B .标准状况下,22.4L 22CH Cl 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4A N C .20g 由182H O 与2D O 组成的混合物中所含的质子数为10A N D .将氯气通入水中,若有l mol 氯气发生反应,则转移的电子数为A N7.取一支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将试管倒置于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中,放在光亮处,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光照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出现了少量白雾。
甲烷取代反应实验报告

甲烷取代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甲烷取代反应,合成氯代甲烷,并通过实验验证反应的定量性质。
实验原理甲烷取代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卤代烷的合成方法。
在本实验中,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甲烷。
甲烷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H4 + Cl2 -> CH3Cl + HCl该反应是一个比较剧烈的取代反应,目标产物氯代甲烷在环境中溶解度较高,所以实验室通常采用该反应合成氯代甲烷。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实验器具清洗干净,准备好甲烷气体、氯气和反应装置。
2. 反应装置:将甲烷和氯气分别充入两个独立的气体收集管中,并通过硅胶垫连接到反应器中。
3. 开始反应:缓慢地将甲烷和氯气同时通入反应器中,保持较低的反应温度(约10-20摄氏度)。
4. 反应时间:根据所需产物的量和反应速率,控制反应时间。
5. 收集产物:将反应器中产生的氯代甲烷,通过气体收集管收集起来。
6. 结束实验:关闭气体通入,将反应装置拆除,妥善处理废气。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获得了一定量的氯代甲烷。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反应的产率和摩尔比。
根据摩尔比可以得到反应的动力学常数和速率常数。
实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反应的温度和时间,以避免产生副产物或不完全反应。
此外,反应中使用的甲烷和氯气需要具有一定的纯度和浓度,以保证反应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此外,由于氯代甲烷是一种有毒气体,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安全操作。
在进行气体收集和处理时,需要通风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结论通过甲烷取代反应,我们成功合成了氯代甲烷。
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的产率和摩尔比都符合预期。
这表明这种取代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合成氯代甲烷的方法。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我们对甲烷取代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加强了实验操作的技能。
同时,实验中也加深了对反应速率常数和动力学常数的认识。
参考资料[1] Weber, L. B.; Yale, H. L. Chloromethane from Methane and Chlorine. J. Am. Chem. Soc. 1952, 74, 4733–4735.[2] Klein, D. R.; McDaniel, R. K. The Importance of Trigonality in Reactions of Alkanes. Acc. Chem. Res. 1988, 21, 98–105.。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甲烷的性质 讲义及习题

甲烷的性质[知 识 梳 理]一、有机化合物和烃【1.CO 、CO 2、H 2CO 3及碳酸盐属于有机物吗?提示 CO 、CO 2、H 2CO 3及碳酸盐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其组成和性质大多具有无机物的特点,因此属于无机物。
二、甲烷1.分子结构(1)分子组成:(2)空间结构:【2.若把甲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换成氯原子,还是正四面体结构吗?提示 因C —H 键与C —Cl 键的长度不同,故CH 3Cl 是四面体结构,但不是正四面体。
2.物理性质3.通常状况下,甲烷性质比较稳定,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都不反应。
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烷也能发生某些反应。
(1)氧化反应。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 4+2O 2――→点燃CO 2+2H 2O ; 现象为安静地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2)取代反应①实验探究:甲烷与Cl 2的取代反应。
a.水溶性:CH3Cl、CH2Cl2、CHCl3、CCl4均难溶于水。
b.状态:常温下除CH3Cl是气体,其余三种均为液体。
③取代反应概念: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4.存在与用途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洁能源,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效果自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则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2)有机物都易燃烧()(3)烃是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的化合物()(4)烃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5)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属于可再生能源()(6)在点燃甲烷气体之前必须检验其纯度()(7)甲烷与Cl2的反应是置换反应()答案(1)×(2)×(3)×(4)√(5)×(6)√(7)×2.瓦斯爆炸往往与矿坑中的甲烷有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点燃甲烷不必事先进行验纯B.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C.煤矿的矿井要注意通风并严禁烟火,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D.点燃混有空气的甲烷不一定会爆炸答案 A探究一、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表示方法【合作交流】1.从碳的原子结构分析,有机物成键有什么特点?提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最外层有4个电子,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一般通过共价键与氢、氧、卤素、硫、氮等元素的原子相结合,也可以与碳原子形成多种形式的共价键。
实验报告烃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烃的结构和分类;2. 掌握烃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等;3. 研究烃的化学性质,如燃烧、氧化、加成等;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烃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分子中碳原子间键合方式的不同,烃可分为链烃和环烃两大类。
链烃又分为烷烃、烯烃和炔烃。
烃的性质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酒精灯、试管、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量筒、滴管、蒸馏烧瓶、冷凝管、集气瓶、酒精灯、酒精、氧气、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铁粉等。
2. 试剂:甲烷、乙烷、乙烯、乙炔、苯、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铁粉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烃的物理性质(1)观察烷烃(甲烷、乙烷)的沸点、密度等性质;(2)观察烯烃(乙烯、乙炔)的沸点、密度等性质;(3)观察芳香烃(苯)的沸点、密度等性质。
2. 研究烃的化学性质(1)烃的燃烧:取少量烃,点燃后观察火焰颜色、燃烧产物等;(2)烃的氧化:取少量烃,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烃的加成:取少量烯烃或炔烃,加入溴水,观察溴水颜色变化;(4)烃的取代:取少量烃,加入铁粉,观察反应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烃的物理性质(1)烷烃:甲烷和乙烷均为无色气体,沸点分别为-161.5℃和-88.6℃。
密度随分子量增加而降低。
(2)烯烃:乙烯和乙炔均为无色气体,沸点分别为-103.7℃和-84.0℃。
密度随分子量增加而降低。
(3)芳香烃:苯为无色液体,沸点为80.1℃,密度为0.879g/mL。
2. 烃的化学性质(1)烃的燃烧:烷烃、烯烃和炔烃均能燃烧,火焰颜色分别为蓝色、黄色和紫色。
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2)烃的氧化:烯烃和炔烃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发生氧化反应,溶液颜色由紫色变为无色。
(3)烃的加成:烯烃和炔烃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溴水颜色由棕色变为无色。
(4)烃的取代:烷烃在铁粉催化下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代烷和氢溴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烃1.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甲烷的氯代(必修2、P56)(性质)实验:取一个100mL 的大量筒(或集气瓶),用排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CH 4和80mLCl 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大约3min 后,可观察到混合气体颜色变浅,气体体积缩小,量筒壁上出现油状液体,量筒内饱和食盐水液面上升,可能有晶体析出【会生成HCl ,增加了饱和食盐水】..解释:生成卤代烃2. 石油的分馏(必修2、P57,重点)(分离提纯)(1)两种或多种沸点相差较大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要进行分离时,常用蒸馏或分馏的分离方法。
(2)分馏(蒸馏)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铁架台(铁圈、铁夹、石棉网、蒸馏烧瓶、带温度计的单孔橡皮塞、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3)蒸馏烧瓶中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爆沸(4)温度计的位置: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于支管口(以测量蒸汽温度)(5)冷凝管:蒸气在冷凝管内管中的流动方向与冷水在外管中的流动方向下口进,上口出(6)用明火加热,注意安全3. 乙烯的性质实验(必修2、P59)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加成反应)(检验、除杂)乙烯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料:乙醇、浓硫酸(2)反应原理:CH 3CH 2OH副反应:2CH 3CH 2OHC 2H 5OH + 6H2SO 4(浓)CH 2=CH 2↑ + H2O CH 3CH 2OCH 2CH 3 + H2O 6SO 2↑+ 2CO2↑+ 9H2O 现象:乙烯使KMnO 4酸性溶液褪色(氧化反应)(检验)(3)浓硫酸:催化剂和脱水剂(混合时即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倒入已盛在容器内的无水酒精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4)碎瓷片,以防液体受热时爆沸; 石棉网加热,以防烧瓶炸裂。
(5)实验中要通过加热使无水酒精和浓硫酸混合物的温度迅速上升到并稳定于170℃左右。
(不能用水浴)(6)温度计要选用量程在200℃~300℃之间的为宜。
温度计的水银球要置于反应物的中央位置,因为需要测量的是反应物的温度。
(7)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反之,会导致水被倒吸。
【记】倒着想,要想不被倒吸就要把水中的导管先拿出来(8)乙烯的收集方法能不能用排空气法不能,会爆炸(9)点燃乙烯前要_验纯_。
(10)在制取乙烯的反应中,浓硫酸不但是催化剂、吸水剂,也是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易将乙醇氧化,最后生成CO2、CO 、C 等(因此试管中液体变黑,而硫酸本身被还原成SO2。
故乙烯中混有_SO2_、__。
(11)必须注意乙醇和浓硫酸的比例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则反应物升温太慢,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了乙烯的产率。
使用过量的浓硫酸可提高乙醇的利用率,增加乙烯的产量。
4、乙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方程式:CaC 2+2H2O→C2H 2↑+Ca(OH2(注意不需要加热)(2)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不能用启普发生器)(3)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①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代替水(减小浓度)②分液漏斗控制流速③并加棉花,防止泡沫喷出。
(4)生成的乙炔有臭味的原因:夹杂着H 2S 、PH 3、AsH 3等特殊臭味的气体,可用CuSO4溶液或NaOH 溶液除去杂质气体(5)反应装置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及其简易装置,而改用广口瓶和分液漏斗。
为什么?①反应放出的大量热,易损坏启普发生器(受热不均而炸裂)。
②反应后生成的石灰乳是糊状,可夹带少量CaC2进入启普发生器底部,堵住球形漏斗和底部容器之间的空隙,使启普发生器失去作用。
(6)乙炔使溴水或KMnO4(H+溶液褪色的速度比较乙烯, 是快还是慢, 为何?乙炔慢, 因为乙炔分子中叁键的键能比乙烯分子中双键键能大, 断键难.5、苯的溴代(选修5,P50)(性质)(1)方程式:原料:溴应是_液溴_用液溴,(不能用溴水;不用加热加入铁粉起催化作用,但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 FeBr3 。
现象:剧烈反应,三颈瓶中液体沸腾,红棕色气体充满三颈烧瓶。
导管口有棕色油状液体滴下。
锥形瓶中产生白雾。
(2)顺序:苯,溴,铁的顺序加药品(3)伸出烧瓶外的导管要有足够长度,其作用是导气、冷凝(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品的收率)。
(4)导管未端不可插入锥形瓶内水面以下,因为_HBr气体易溶于水,防止倒吸_(进行尾气吸收,以保护环境免受污染)。
(5)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分离?纯净的溴苯是无色的液体,而烧瓶中液体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烧杯底部是油状的褐色液体,这是因为溴苯溶有_溴_的缘故。
除去溴苯中的溴可加入_NaOH溶液_,振荡,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分液后再蒸馏便可得到纯净溴苯(分离苯)③在50-60℃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
④除去混和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NaOH 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
⑤将用无水CaCl 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硝基苯。
【注意事项】(1)配制一定比例浓硫酸与浓硝酸混和酸时,操作注意事项是:_先浓硝酸再浓硫酸→冷却到50-60C ,再加入苯(苯的挥发性(2)步骤③中,为了使反应在50-60℃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水浴_。
(3)步骤④中洗涤、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_分液漏斗_。
(4)步骤④中粗产品用5%NaOH 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除去混合酸_。
(5)纯硝基苯是无色,密度比水_大_(填“小”或“大”,具有_苦杏仁味_气味的油状液体。
(6)需要空气冷却(7)使浓HNO 3和浓H 2SO 4的混合酸冷却到50--60℃以下, 这是为何:①防止浓NHO3分解②防止混合放出的热使苯和浓HNO3挥发③温度过高有副反应发生(生成苯磺酸和间二硝基苯(8)温度计水银球插入水中浓H 2SO 4在此反应中作用:催化剂,吸水剂(二)烃的衍生物1、溴乙烷的水解(1)反应原料:溴乙烷、NaOH 溶液(2)反应原理:CH 3CH 2Br + H2O化学方程式:CH 3CH 2—Br + H—OH CH 3CH 2OH + HBr CH 3—CH 2—OH + HBr注意:(1)溴乙烷的水解反应是可逆反应,为了使正反应进行的比较完全,水解一定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3)几点说明:①溴乙烷在水中不能电离出Br ,是非电解质,加AgNO 3溶液不会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②溴乙烷与NaOH 溶液混合振荡后,溴乙烷水解产生Br ,但直接去上层清液加AgNO 3溶液主要产生的是Ag 2O 黑色沉淀,无法验证Br 的产生。
-③水解后的上层清液,先加稀硝酸酸化,中和掉过量的NaOH ,再加AgNO 3溶液,产生浅黄色沉淀,说明有Br 产生。
2、乙醇与钠的反应(必修2、P65,选修5、P67~68)(探究、重点)---工业上常用NaOH 和乙醇反应,生产时除去水以利于CH 3CH 2ONa 生成实验现象:乙醇与钠发生反应,有气体放出,用酒精灯火焰点燃气体,有“噗”的响声,证明气体为氢气。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但乙醇与钠反应没有水与钠反应剧烈。
3、乙醇的催化氧化(必修2、65)(性质)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火焰加热,看到铜丝表面变黑,生成 CuO 迅速插入盛乙醇的试管中,看到铜丝表面变红;反复多次后,试管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乙醛),反应中乙醇被氧化,铜丝的作用是催化剂。
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取反应后的液体与银氨溶液反应,几乎得不到银镜; 取反应后的液体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共热,看不到红色沉淀,因此无法证明生成物就是乙醛。
通过讨论分析,我们认为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有2个:①乙醇与铜丝接触面积太小,反应太慢; ②反应转化率低,反应后液体中乙醛含量太少,乙醇的大量存在对实验造成干扰。
乙醛的银镜反应(1)反应原料:2%AgNO3溶液、2%稀氨水、乙醛稀溶液(2)反应原理: CH 3CHO +2Ag(NH 3)2OH CH3COONH 4 + 2Ag ↓+ 3NH3 +H2O(3)反应装置:试管、烧杯、酒精灯、滴管银氨溶液的配置: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1mL2%的硝酸银,然后一变振荡,一边滴入2%的稀氨水,直到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注意:顺序不能反)(4)注意事项:①配制银氨溶液时加入的氨水要适量,不能过量,并且必须现配现用,不可久置,否则会生成容易爆炸的物质。
②实验用的试管一定要洁净,特别是不能有油污。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在火焰上直接加热(否则会生成易爆物质),水浴温度不宜过高。
④如果试管不洁净,或加热时振荡,或加入的乙醛过量时,就无法生成明亮的银镜,而只生成黑色疏松的沉淀或虽银虽能附着在试管内壁但颜色发乌。
⑤实验完毕,试管内的混合液体要及时处理,试管壁上的银镜要及时用少量的硝溶解,再用水冲洗。
(废液不能乱倒,应倒入废液缸内)成败关键:1试管要洁净 2.温水浴加热3.不能搅拌4.溶液呈碱性。
5.银氨溶液只能临时配制,不能久置,氨水的浓度以2%为宜。
能发生银镜的物质:1. 甲醛、乙醛、乙二醛等等各种醛类即含有醛基(比如各种醛,以及甲酸某酯等2. 甲酸及其盐,如HCOOH 、HCOONa 等等3.甲酸酯,如甲酸乙酯HCOOC2H5、甲酸丙酯HCOOC3H7等等4. 葡萄糖、麦芽糖等分子中含醛基的糖清洗方法实验前使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清洗试管,再用蒸馏水清洗实验后可以用硝酸来清洗试管内的银镜, 硝酸可以氧化银,生成硝酸银,一氧化氮和水银镜反应的用途:常用来定量与定性检验醛基;也可用来制瓶胆和镜子。
与新制Cu(OH2反应:乙醛被新制的Cu (OH )2氧化(1)反应原料:10%NaOH溶液、2%CuSO4溶液、乙醛稀溶液(2)反应原理:CH 3CHO + 2Cu(OH )2CH 3COOH + Cu2O↓+ 2H2O(3)反应装置:试管、酒精灯、滴管(4)注意事项:①本实验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成功。
②Cu (OH )配制时CuSO 4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宜过大,且NaOH 溶液应过量。
若CuSO 4溶液过量或配制的Cu (OH )2悬浊液必须现配现用,。
2的质量分数过大,将在实验时得不到砖红色的Cu 2O 沉淀(而是得到黑色的CuO 沉淀)新制Cu(OH2的配制中试剂滴加顺序 NaOH — CuSO —醛。
试剂相对用量NaOH 过量(3)碳酸钠溶液的作用①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和乙醇②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中和乙酸;吸收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4)反应后右侧试管中有何现象?吸收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有果香气味的液体(5)为什么导管口不能接触液面?防止因直接受热不均倒吸(6)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试依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设计增大乙酸乙酯产率的方法小心均匀加热,保持微沸,有利于产物的生成和蒸出,提高产率(7)试管:向上倾斜45°,增大受热面积(8)导管:较长,起到导气、冷凝作用(9)利用了乙酸乙酯易挥发的特性九、乙酸乙酯的水解:1、实验原理:无机酸或碱CH 3COOC 2H 5+H2O C 2H 5OH+CH3COOH2、反应条件:(1水浴加热,(2无机酸或碱作催化剂,(3若加碱不仅是催化剂而且中和水解后生成的酸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