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从理论到实践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从理论到实践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从理论到实践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从理论到实践

盛斌胡博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范围内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载体在主导世界经济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将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视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实现长期的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利益。随之而来的是跨国公司相对于东道国的话语权在相对增强,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感到调控宏观经济的权力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侵蚀。按照戴维斯的“责任铁律”,企业应当需求一种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权力越大意味着肩负的责任也就越重。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官员、非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纷纷呼吁跨国公司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跨国公

司也积极做出回应,参加公益活动,与当地社区紧密合作,并通过媒体、企业报告等各种形式将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号传递给社会。

另一方面,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探索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学术上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与分歧。例如,公司社会责任包括哪些内容?它是一种自愿性行为还是需要政府强制性的规则?如何解释公司社会责任存在的合理性?考虑到跨国公司与非跨国公司的种种区别,这些理论是否存在着普遍的解释力?如果要清晰地把握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从而使之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就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历史演变

从历史的角度看,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

50年代的萌芽时期、50年代到70年代的成熟时期、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

大多数文献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英国人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提出,但现在还有一说,是美国学者克拉克最早阐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思想。虽然在始于

20世纪30年代的“哈佛论战”中多德和伯利对企业的受益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巴纳德对企业家的责任从哲学和伦理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但总的来看,50年代以前公司社会责任并未作为专业术语在文献中频繁出现,也很难找到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专著。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在社会公众、学术界乃至商务实践领域中的影响力并不高。

鲍文撰写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是第一本专门研究公司社会责任问题的著作,被认为是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开端。按照鲍文的说法,公司社会责任就是企业追求的政策、执行的决策、遵循的准则都要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相一致。此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了界定,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从此进入百家争鸣的阶段。一部分学者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赚取利润、遵守法律之外的自愿的企业行为,公司社会责任在概念上与经济、法律方面的责任不存在交叉和重叠。我们将此类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称为“狭义的公司社会责任”。与此相对,我们将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在内的公司社会责任定义为“广义的公司社会责任”。其中,卡罗尔的定义最为全面,也最具权威性。他将公司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相机抉择)责任四个方面。经济责任是企业存续的基础,在社会责任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其他三方面责任的重要性依次递减(见图1).

图1狭义与广义的公司社会责任

20世纪80年代以前,“公司社会回应”和“社会问题”也是较有影响力的定义方式。

倡导社会回应的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面对社会压力时采取何种行动和策略进行应对。以此来定义公司社会责任,可以避免过多地纠缠于虚无缥缈的哲学概念,更多地从实践层面对企业行为进行研究。另有一些学者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更为实际。他们提出,将相关的社会问题,如劳动者权益、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等一一列举出来即是最好的公司社会责任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议日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出现

了许多与此概念有着相似内涵的新词汇。从理论上说,“公司社会表现”概念比公司社会责任更加科学和严谨,内容更加丰富。公司社会表现最早由卡罗尔提出,后经沃蒂克和科尔伦、伍德和斯旺森等人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包含公司社会责任原则、公司文化、社会影响

三方面内容的动态与自我修正的概念模型。由于公司社会表现不像社会责任一词隐含着企

业的道德属性,因此这一概念除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外,并不为社会大众所熟知。相比

之下,“企业公民”和“可持续发展”概念却越来越多地在公司报告、媒体报道和国际会议中被广泛提及。世界经济论坛给出了为企业界广泛认可的企业公民的定义:“公司通过核

心业务、社会投资、慈善项目以及公共政策为社会作出贡献”。可持续发展则更强调从宏观角度来描述企业贡献,即企业应当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从而负责任地从事生

产经营活动,实现企业与商业、社会、自然环境中其他成员的共生与共存。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框架

减少概念上的分歧,学术界便可以运用彼此认同的“语言”来进一步研究公司社会责

任问题。分析和解释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就像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一样浩如烟海,不过就

目前来看,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利益相关者论和社会契约论。

1.利益相关者论弗里曼是利益相关者论的创始者。他认为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影响

企业目标实现或被其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利益相关者论就是企业需要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

虑到不同利益群体多样化的、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需求。该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将社

会拆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既是对委托-代理理论中只对股东负责思想的颠覆,又进一步

明确了公司应当对谁负责的问题。但是,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太过宽泛,能够影响

企业目标的群体成千上万,对所有人负责就等于对任何人都不负责。因此,用弗里曼的定

义来分析公司社会责任行为往往会使管理者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克拉克松将利益相关者

的定义限定为“自愿或非自愿的风险承担者”。这一定义又过于狭窄,很容易漏掉关键的利益群体,在实践中误导管理者。

针对利益相关者的尺度难以把握的问题,许多学者将利益相关者按照其重要性进行分类,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应当优先得到满足。克拉克松提议分为主要和次要的利益

相关者,前者是指那些关乎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包括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而后者是指那些影响企业或被其影响,但不参与企业交易也不会影响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包括媒体及其他特殊的利益群体。米切尔等人认为利益相关者应具有影响力、合法性和紧

迫性三方面特征。阿格莱等人进一步通过经验分析验证这一假说,他们发现,利益相关者

的重要性对企业高管的决策有显著的影响。上述三方面特征突出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高管

会优先考虑并满足其需求。斯蒂纳等通过研究也认为那些与企业直接接触、关乎企业存续

发展的利益相关群体(如股东、雇员、消费者等)最重要,它们是企业决策优先考虑的对象。

2.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源于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代表的政治理论。1982年唐

纳森首先援引此理论解释公司社会责任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又将分析框架扩展到全球经营范围。同政治学的先驱们一样,社会契约还停留在假想阶段。此后,邓菲提出应当将人与人之间实际存在的契约关系纳入到分析框架中,并提出了实际社会契约论。1994年唐纳森和邓菲将各自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综合社会契约论(以下简称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出于经济或政治目的组成了形式各异的群体。这些群体,大到一个国家或国际性组织,小到企业内部临时组建的合作小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群体内部成员会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以退出权和发言权为支撑,建立一套用以指导日常决策的行为规范,或者说,形成一种行为上的默契。这种行为规范的建立主要有两个动机:一是减少交易费用与不确定性,提高经济效率;二是促使成员在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方面达成共识。但是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的内容也不是没有界线,而是以超规范(hypernorms)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所谓超规范,类似于哲学意义上超善或至善的概念,是人们对深层次道德价值观固定的、普遍的理解,是一种天生的道德感。自由、人身安全、不受歧视的权利都属于超规范的范畴。

企业作为社会体系中的一员,是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赋予了它生存的权利,反过来企业也应以超规范为底线,遵守社会体系内部形成的道德准则,而这便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合适尺度。

三全球范围的公司社会责任实践

跨国公司是由母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组成的股份制或非股份制企业。跨国公司与非跨国公司相比,在所有权、组织结构以及公司战略方面都更加复杂,这对现有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了挑战。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大型的跨国公司在行业中拥有广泛的垄断力量。他们相对于供应商在市场上具有绝对占优的议价能力,对供应商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具有相当强的控制力。掌握权力就意味着要同时承担责任。因此,跨国公司对于海外的供应商和市场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在多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经营活动,面临着比非跨国公司更为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法律、宗教信仰和文化风俗都不尽相同,东道国政府和居民对于跨国公司的期望也存在着差异。在一个国家被视为合理和合法的商业行为,到了另一个国家却可能变得不合理与不合法。这种情况使得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过程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以高标准的社会责任要求自己会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从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而以等同于东道国的低标准约束自己又会受到母国和国际社会的谴责。这一问题在那些政府监管不力和法律漏洞较多的国家则更为明显。

社会契约论为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跨国公司无论在哪一个国家进行生产,首先要保证不触犯超规范的底线,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商业惯例,由此制定的行为准则才是最为恰当的。以文化帝国主义或相对主义为信念的跨国公司管理行为都是不合适的。具体而言,国际非政府组织制订的国际公约和行为守则,如国际劳工公约、SA8000、跨国公司行为指南、苏利文原则等,都可以作为超规范的参考依据。在符合超规范的基础上,跨国公司还要遵守东道国的法律,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普遍的处事原则以及社会对企业的期望。此外,在有些情况下,还要遵守母国制定的法律和行为标准,如美国1977年出台的《海外反腐败行为法案》禁止在海外经营的美国企业进行商业贿赂。这一法律对全球范围内的美国企业都具有约束力。虽然跨国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但总的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成立专门的社会责任机构为了在全球层面统筹公司社会责任,并将其纳入公司长期的管理战略中,许多跨国公司成立了专门负责促进与监督公司社会责任的部门。例如宝洁公司的治理与公共责任委员会、陶氏化学公司的环境健康安全委员会、可口可乐的公共政策与信誉委员会,丰田公司的环境管理委员会都是企业专属的社会责任机构。这些机构

大都处于企业科层结构的顶端,接受企业总裁或副总裁的统一领导,是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大脑”。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机构还负责公司社会责任政策的具体制定和实施。公司社会责任政策是在理念和实践不断拟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企业将国际公认的社会责任标准作为社会责任政策,但更多的公司是在综合考虑国际公约、政府法律、市场、行业等因素的基础上自行制定的。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性,跨国公司根据执行效果和社会反向对社会责任政策进行评价,并参照评价结果对政策进行修正和完善。据此,公司社会责任政策构成了一个包括形成、制定、执行、效果评估四个环节在内的动态循环过程。

2.员工福利和劳工保护20世纪90年代,某些国际知名品牌在发展中国家的分支机构和供应商雇佣和虐待女工、童工事件被媒体频繁曝光,遭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谴责。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纷纷站出来倡导人权与劳工权利,抵制跨国公司的血汗工厂(sweatshop)。迫于社会压力,许多公司开始努力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企业形象,以缓和

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一方面,许多跨国公司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为员工提高福利。例如,摩托罗拉公司充分考虑到工作背景、工作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对员工实行弹性工作制,为了帮助员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做到劳逸结合,摩托罗拉还在美国、加拿大、德国、印度、以色列先后设立了6个儿童日托中心和15个健康中心。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对供应商进行更为严格的筛选,要求供应商遵守其制定的行为守则或取得相关的社会责任认证,并委任社会责任监督员到供应商的工厂予以指导或进行检查。从2002年到2004年底,通用电气公司总共对3000多家供应商进行了审核,终止了与200多家不合格供应商的商业往来。2004年,通用电气又对766家在一年前已经得到首次评估的供应商进行重新审核,保证供应商的行为标准不断提升。索尼公司在采购过程中主张并遵循公正、公道、公平的采购原则,严禁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建立私人利益关系。此外,索尼公司还制定了《索尼供应商行为规范准则》,要求供应商严格遵守,并专门派人到供应商工厂视察,了解准则的执行情况。

3.环境保护尽管社会契约论认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具有很大的自主决定行为标准的空间,一些跨国公司还是坚持按照全球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这一点在高环境影响行业(如采矿业、造纸业、化工业、钢铁业等)中更为普遍,原因是社会对这些行业环境标准的变化很敏感,擅自降低环境标准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将严重影响跨国公司的声誉。巴斯夫、拜尔集团、宝马汽车、杜邦集团都在每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承诺遵守全球统一的环保标准。

4.反腐败和商业贿赂透明国际组织每年对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的腐败与贿赂情况进行调查并予以指数化评价。2006年,最廉洁的国家如芬兰、冰岛、新西兰得分均在9分以上,而伊拉克、刚果、海地等国家的腐败指数还不到2.5分。在有的国家,对政府和中间商给予少量的“润滑费”(eacilitation payments)已经成为当地的商业惯例。那么在这种环境下,跨国公司应如何自处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商业贿赂首先会降低经济运行效率、损害公平、将成本转嫁给其他利益相关者;其次,商业贿赂妨碍了同行业厂商公平竞争的权利;最后,各国法律、各种非政府组织制定的行为准则和国际公约均明令禁止商业贿赂行为。单凭上述三方面原因就足以证明商业贿赂不符合超规范,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公司经理拒绝参与商业贿赂才是负责任的公司行为。因此,许多跨国公司都通过各种手段杜绝和打击商业腐败行为。

5.慈善捐款和公益活动慈善捐款和公益活动是公司社会责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内容,曾被认为是公司社会责任的同义语。跨国公司慈善捐赠的内容大都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体现了慈善捐赠活动与企业战略的紧密结合。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行业特点,针对某一具体领域集中进行慈善和资助活动,可以改善企业整体的竞争环境,

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公司社会责任是一个内容广泛但同时存在分歧和争论的概念,因此需要我们从多维度和多层面来深入理解。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此概念日趋成熟,已成为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在诠释公司社会责任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上,利益相关者论和社会契约论被认为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说。前者将社会拆分为若干个利益群体,回答了企业应当为谁负责的问题;后者将社会看作是一个整体,将不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伦理规范作为公司社会责任的行为标准。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对现有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处于全球分工体系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扩大了传统利益相关者的内涵,使东道国和母国的利益群体同时纳入管理者的战略规划中去。栖身于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面对多样化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需要考虑东道国和母国的行为规范、社会责任标准相互冲突的问题,在行为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要选择合适的行为尺度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社会契约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

中国的公司社会责任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捐赠和开展公益事业是当前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在华跨国公司示范性地提升了公司社会责任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不断完善和修正现有法律,保证公司社会责任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切实起到约束和引导企业行为的目的。此外,促进社会大众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使社会约束成为推进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

(摘自《南开学报》2008年第4期)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从理论到实践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从理论到实践 盛斌胡博 2 0世纪8 0年代以后,全球范围内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跨国公司 作为全 球化的载体在主导世界经济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都将外国直接 投资和跨国公司视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与其他国家开展 广泛的经济合作,实 现长期的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利益。随之而来的是跨国公司相对于东 道国的话语权在相对增强,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感到调控宏观经济的权力在不同程度地受到 侵蚀。按照戴维斯的“责任铁 律”,企业应当需求一种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权力越大意味着 肩负的责任也就越重。因此,从2 0世纪9 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受到社 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官员、非政府机 构、民间团体纷纷呼吁跨国公司承担更多的社会 责任。跨国公 司也积极做出回应,参加公益活动,与当地社区紧密合作,并通过媒体、企业报告等各种 形式将 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号传递给社会。 另一方面,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探索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学术上至今仍存在 诸多争 议与分歧。例如,公司社会责任包括哪些内容?它是一种自愿性行为还是需要政府 强制性的规 则?如何解释公司社会责任存在的合理性?考虑到跨国公司与非跨国公司的种 种区别,这些理论 是否存在着普遍的解释力?如果要清晰地把握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与 实践的发展脉络,从而使 之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就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 的研究与分析。 一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历史演变 从历史的角度看,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 50年代的 萌芽时期、50年代到70年代的成熟时期、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 大多数文献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英国人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提 出,但 现在还有一说,是美国学者克拉克最早阐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思想。虽然在始于 2 0世纪3 0年 代的“哈佛论战”中多德和伯利对企业的受益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巴纳德对企业家的责任 从哲学和伦理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但总的来看,50年代以 前公司社会责任并未作为专业术 语在文献中频繁出现,也很难找到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专 著。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在社会公众、学 术界乃至商务实践领域中的影响力并不高。 鲍文撰写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是第一本专门研究公司社会责任问题的著作, 被认为 是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开端。按照鲍文的说法,公司社会责任就是企业追求的 政策、执行的 决策、遵循的准则都要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相一致。此后,学者们从不同的 角度对公司社会责任 进行了界定,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从此进入百家争鸣的阶段。一部分 学者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是赚 取利润、遵守法律之外的自愿的企业行为,公司社会责任在概 念上与经济、法律方面的责任不存 在交叉和重叠。我们将此类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称为 “狭义的公司社会责任”。与此相对,我们将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在内的公司社会责任 定义 为“广义的公司社会责任”。其中,卡罗尔的定义最为全面,也最具权威性。他将公司 社会责任 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相机抉择)责任四个方面。经济责 任是企业存续的 基础,在社会责任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其他三方面责任的重要性依次 递减(见图1 ). 经济责任广义 社会 责任 伦理责任 法律责任 狭义 社会 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_董进才

收稿日期:2010-06-15 作者简介:董进才(1967-),男,河北石家庄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黄玮(1987-),男,浙江温州人,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董进才1,黄 玮2 (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7; 2.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与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外50年来发表的一部分重要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整理,旨在 理清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重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理论模型进行 梳理,概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特点,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研究;模型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11)01-0112-05 尽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便开始涌现出大量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 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的文献,但直到1953年美国学者Bo wen 首次给出商人社会责任的明确定义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才逐渐规范起来[1] 。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伴随北美新大陆经济的急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本单一追求利润的商人和企业家开始逐渐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弱势群体[2],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因此开始走向繁荣。目前,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内涵、分类、产生机理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都有过充分的研究,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体系。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对50多年以来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上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过程,提出未来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方向。一、文献期刊选择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期刊文献的选择采用的是卢昌崇(2010)所提出的用来筛选国外理论研 究综述作为翻译对象的/五条选择标准0[3]。 1.与专题(主题)的相关性。本文所采用的国外期刊文献的标准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及模型研究有一定贡献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文献,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少数实证研究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的改进和完善有突出贡献的文献。此外,对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产生的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关的文献(如企业社会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等),本文仅选择其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分论文进行介绍和分析。 2.刊发期刊的影响因子。本文采用的期刊可以分为两个来源:一是国际顶尖经济管理研究杂志,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 w (AMR)、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C MR )等;二是国际顶尖企业伦理研究杂志,如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B EQ)、Journal of Business E thics (JBE)等。相比同类期刊来说,所选期刊影响因子都是比较大的,# 112#第1期(总第156期) 2011年1月财 经 论 丛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 ics No.1(General,No.156)J an.2011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CSR) CSR概念的提出 1953年,“企业社会责任之父”博文(H.R.Bowen)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此后,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成为了一个新的领域。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关于CSR的理论,在众多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中,最为突出的是三种理论,即:企业公民、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 1963年,首先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企业相关利益者理论本质是指企业行动产生的影响所涉及或者说可能涉及的一些人、群体或组织,企业做出的各种决策对他们有一种“利害关系”,因而企业的各种经营决策活动要考虑到他们的利益。 通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业所在社区、本地居民、媒体、NGO等,甚至还包括自然

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企业公民 20世纪70年代,英国“公民社会”首先提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企业公民指的是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企业公民理念认为:一个企业公民认为公司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因此,它会全面考虑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包括雇员、客户、社区、供应商和自然环境。 在此,企业公民所要突出的其实是企业的权力和义务问题,企业就像一个国家中的公民一样,具有权利与义务的特性。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Social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 对社会责任的投资也称伦理投资或绿色投资,它关注的是CSR的实现。基本原则是从环保、劳工、人权及是否违反自然规律等角度出发,通过资本引导,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对CSR的定义 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定义虽表述不一,但是其基本内涵和外延都是一致

企业的社会责任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应有之意》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管理科学 毕业年限:2012年6月 学生姓名:张晓霞 学号:200831000246 指导教师:李淑华

题目: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应有之意 一、选题的背景、依据和意义 (一)背景 海尔把自己的价值观定义为:“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社会的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 近些年我国一直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和努力,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有秩序的社会,他需要我们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如:劳动、知识、管理、资本和技术等的力量,来为这样一个目标而不断努力。相对来说,企业拥有的资源优势来自于国家所有企业组织的集合规模和优势。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它们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企业承担内部对其员工和股东的责任,承担外部对消费者、社会以及环境的责任,也就是企业利用其优势资源为社会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企业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服务。 (二)依据 虽然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词已经出现了多年,很多学者也研究了多年,但是理论不等于实践。在现今社会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词语并没有被广大的企业经营者们所了解,他们并未真正的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与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从2011年中国《企业的会责任》蓝皮书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普遍下滑。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近七成企业仍处于“旁观”状态,没有推动社会责

管理。与去年相比,央企的社会责任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社科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标准以及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评估体系,对2011年上半发布的531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超过8成不合格。 (三)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不仅要对赢利负责,而且要对社会负责,并承担起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文章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来源、概念的诠释,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为我们的企业经营者们敲响警钟,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并提出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能够促进企业自身健康和谐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根据收集到的材料显示,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都有相应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是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最先提出的,到1953年,霍德华?R?鲍恩(HowardR.Bowen)对企业社会责任作出较为明晰的界定后,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目前这个概念随着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益成了焦点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就其基本定义而言,包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同时善待员工,讲究诚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善待社会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事实上,良好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对一切与企业利益相关者有重大的影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是由安所夫提出的,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从安所夫的

试论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

试论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 何谓公司的社会责任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起源 “公司社会责任”一词起源于美国,有很多美国公司号称自己十分愿意承担公司社会责任,并确实有不少大公司为次作出了不少贡献。以“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许多同一抬头的文件。这些都表明了“公司社会责任”在美国商业界和公司法学界使用频率之高。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早在1924年,谢尔顿就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会有许多道德因素在内。这种崭新的哲学思想主张,公司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公司盈利。伯文在1953年时,曾对公司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为的义务。”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虽然这些见解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仁智互见,但通常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董事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旅行公司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②定义包括两项基本原则:利他主义原则与信托原则。所谓利他主义原则,是指公司在履行起社会角色时,为社会公众解决了某些社会问题,但自己并不直接从中获取经济上的好处。如果说到利他主义原则体现了董事对公司社会大系统中的应有角色,那些信托原则体现了董事对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社会责任感的觉醒。简言之,信托

原则指董事所扮演的角色是公司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和广大社会公众的受托人。当然,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也是分层次的。其中,公司股东、债权人对公司的请求权具有财产内容,也容易被量化;而职工、消费者和广大社会公众对公司的请求权则内容丰富,很难用金钱去衡量。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回顾美国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践的改变,可以发现“公司社会责任”在不同的时期往往有着不同的涵义。例如,开始仅指公司向社区和当地医院所作的慈善捐款。环保主义思想在本世纪60年代蓬勃兴起以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心转向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问题。本世纪70年代中叶,消费者权益运动一浪高于一浪,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具有历史创新意义的文章《商事公司的社会责任》,该文为此后的公司社会责任讨论奠定了基调。文章指出,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公司经营者更加灵活地、建设性地、高效率地开展经营活动,还可以避免公司在对社会责任麻木不仁而使得商业道德危机时政府或者社会对公司进行不必要的制裁措施。调动公司的“利己心”,具有“胡萝卜加大棒”的双重效果。一方面,在一个健全、繁荣、运做良好的社会里,公司壮大与赚钱的机会大得多。另一方面,公司如果不愿为建设这样的理想社会而出力,就会遭受一些不利的强制措施,而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社会责任则被普遍理解为公司对股东之外的利害关系人的责任。③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 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跨国公司生产责任的特点

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 2009-5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一词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类似的提法还有“企业公民”、“企业责任”、“三重底线”等……这些词汇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欧利文?谢尔顿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英文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直译,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CSR。目前理论界一般认为,是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不断充实和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代表的含义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也不断充实、完善。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权威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管理获取最大利益。1919年,美国密歇根法院就曾宣称:企业机构运营的主要目的是为股东赚取利润。这种观点完全确认了企业的经济功能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得到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和推行。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企业管理者的角色从原来的授权者变成了受权者,其职能也相应地由追求利润扩展为平衡利益。企业从要向所有者负责转变为要向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在这一阶段,公众成为推动转变的主角。他们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员工和顾客的利益和要求,更多地参与改善工作条件和消费环境的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他们不断在公开场合喊出他们对企业的期望。优秀的企业积极响应公众的期望,并且取得公众的支持。 ???不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始终伴随着反对的声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父米尔顿?弗里德曼成为反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军人物。他多次在各种场合论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无一例外地坚持批判的立场。弗里德曼认为,公司只有在追逐更多利润的过程中才会增加整个社会利益,如果公司管理者出于社会责任的目的花公司的钱,实质上就是像政府向股东征税一样,那么就失去了股东选择管理者的理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但是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贫富差距加大等全球化过程中的共同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不安。恶意收购、“血汗工厂”也引起了人们对过分强调股东利益的不满。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承担包括尊重人权、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环境等在内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关于社会责任的倡议和活动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广泛支持和赞同。 ???三重底线理论 ???1997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提出了三重底线理论,认为企业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底线,即要拥有确保企业生存的财务实力,同时必须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三重底线理论提出之后,逐渐成为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共同基础。 ???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呈现出促进力量多元化、责任运动国际化、责任发展标准化的趋势,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定义,现介绍如下: ???(1)联合国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 ???联合国全球契约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遵循“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包括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四个方面。定义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体现联合国推崇的价值观、关注重点和新千年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含义及分类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含义及分类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以企业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为和不应为的责任为中心开展的会计活动。它主要运用会计特有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加以反映和控制,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及其成果,从而指导和控制企业在与社会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以维护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协调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根本特征是:同以经济责任为中心的传统会计相区别,将企业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内容从狭义的经济责任扩展到广义的社会责任。 从反映的内容上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包括狭义社会责任会计和广义社会责任会计,前者只反映社会责任,后者则既反映经济责任也反映社会责任。 [编辑] 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它是在传统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学科,其目的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反映和计量企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或不利影响,终极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会计在世界上的出现虽有三十年的历史,但我国至今尚未完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编辑]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思想及理论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思想理论基础。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已经涉及到哲学、经济学、会计学、社会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多门学科领域,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传统的思想和理论被现代观念所取代,这些新思想、新理论的兴起对于会计学拓展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这块阵地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环境思想。以前人类社会始终认为从事任何活动都应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宇宙万物。从主观上忽视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而新环境思想则认为,人类的生存并不是孤立的,是同自然界相互依存而发展的,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都是同自然界紧密联系的。实践证明,环境是一个既受人类影响同时又影响人类的客观存在。新环境思想的发展要求社会责任报告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 (二)新福利思想。人类只有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才能共同生存和发展下去,全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取决于人类之间的合作。社会福利已经成为对付社会危机以及个人困难的良方,新福利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综述

【摘要】随着国际社会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及理论研究快速发展,在我国坚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SA8000国际标准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外延非常广泛,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理论界争论了数十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推广,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是世界范围的共同趋向。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背景 1、国际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理论研究的推动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西方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关系,开始了以捐赠的方式回馈社会,并逐步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使得企业传统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更多地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开始突破企业各自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形成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契约。第一个用于第三方认证的全球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也于2001年正式在全球范围实施,虽然这只是一个自愿选择而非强制执行的社会责任标准,但它已经对全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尤其重要。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上至政府、下至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强调在经营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企业活动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这些正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福特说过:“一个好企业与一个伟大的企业是有区别的:一个好的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还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3、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的发展观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主张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主张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传统发展观使人类经济奇迹发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频频出现,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和弥补的损失。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新发展模式”或“新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清洁增长”,这是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4、跨国公司对中国出口加工业的社会责任要求

社会责任反面案例

(案例发生时间: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10例) 编者按: 3月31日,本报在“2009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研讨会”上发布了“2008(第二届)跨国公司十大社会责任缺失案例”,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本报继2008年7月发布“07/08跨国公司十大社会责任缺失案例”之后,再一次发布的对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评选结果。“2008(第二届)跨国公司十大社会责任缺失案例”是本报自2008年9月4日起,分4期陆续刊登的2008年每季度12个、全年共48个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缺失初选案例,并经由公众投票和当前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经过综合评审而最终产生的。今天,“跨国公司十大社会责任缺失案例”再次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希望能够引起跨国公司的反思,并检点自身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不断修正自己,力争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能够引导社会、公众对跨国公司在华表现进行全新的审视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力图创造出一种提倡“积极履行责任”,摒弃“社会责任缺失”的舆论氛围。 01.IBM: 劳动用工因歧视而违法 事件回放: 2008年6月1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就IBM公司歧视抑郁症员工一案作出裁决:IBM(中国)公司与抑郁症员工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赔偿4个月工资及奖金共计57332元。 本案申诉人袁元(化名)26岁,两年前正式签约IBM,成为其上海分公司的一名软件工程师。因为工作压力巨大,袁元2007年6月被确诊为双向性情感障碍,袁元向公司请求辞职,随后经IBM公司主动提议,转成了病假。而2008年2月27日,IBM上海分公司突然向袁元出具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理由是,袁元多次违反公司纪律,严重影响公司正常工作秩序,且屡教不改。袁元遂于2008年3月7日,将IBM(中国)公司诉至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袁元的代理律师认为,袁元递交的辞职报告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已与经理协商撤销,双方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存在。IBM在知晓袁元患病的情况下,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承担法律责任。北京益仁平就业歧视法律援助事务所负责人于方强认为,作为一个国际著名企业,IBM不但违反了其签署的EICC《电子行业行为准则》中“不歧视”条款,还违反了我国《就业促进法》的规定。 02.奔驰汽车: 质量问题致人死 事件回放: 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生产出合格优质的产品,这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而2008年底世界著名汽车生产商奔驰公司生产的一款汽车出现的重大质量事故,却与其品牌极不相称。2008年11月5日,黑龙江车主刘某驾驶帕杰罗越野车时操作失当迎面撞上大树,驾驶员位置安全气囊没有弹出,刘某经抢救无效死亡。法院判决该车生产商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销售商共同赔偿65万元。

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理论问题

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理论问题 2005年10月27日,期待已久的新《公司法》正式通过。这次新《公司法》是一部强调公司社会责任的人本型公司法。在第5条以条文形式明确规定了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公司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还是要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一直争论到今天的话题,并形成了两派观点鲜明的对立立场:赞成者认为,公司不仅应当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承担责任,还应对社区、雇员、消费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而反对者认为,股东作为公司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公司应当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其唯一目的。目前,世界各国纷纷采纳了公司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强化其社会责任这样的观点。 一、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背景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最早起源于德国、美国。在德国,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被公司法学者提出是在1920年。当时,部分学者提出了“企业自体思想”,主要内容是视企业为独立的存在,将企业从其法律根基的社员中分离出来;从国民经济立场上保护并维持公司,即使与股东利益相冲突,也要以公司本身利益为优先。 影响更大的是美国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美国对于该理论的广泛研究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此次经济危机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许多人认识到不能仅把赢利作为公司追求的唯一目标。1931年到1932年伯利教授和多德教授以“董事对谁承担义务”为主题展开的讨论成了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伯利代表传统的公司法理念,认为公司是营利性经济组织,法律的功能在于保护股东利益;而多德认为公司应是同时具有营利和社会服务两种功能的经济制度,公司既要为股东谋取利润,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到了五十年代,公司社会责任的观念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得到了许多州立法者的支持,并相继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 现代公司法中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同时,从公司法的发展潮流来看,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联合国推动了全球协议行动,要求企业有效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自觉地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公司的社会责任,既包括商法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也包括商业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公司法为公司设定的社会责任是有限的,而商业伦理为公司设定的社会责任则是无限的。纵观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公司在谋取自身及其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履行某方面的社会义务。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公司应对其他利害关系人承担适当的社会义务,这是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所在。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辨析

业责任的目标及其“自觉性”的程度.基于企业主体积极意义上的责任以及自我评价标准。企业责任可划分为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三个不同属性的范畴(见下图)。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图 经济责任是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区域l+区域2)。经济责任是指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为社会创造财富。经济责任表面上仅是利益约束,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性(imperatives)责任,不仅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企业存在的目的。企业只要存在就必须承担这一责任.并倾全力而为之。自由竞争市场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企业经济责任的实现。企业必须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否则将失去其在市场中存在的价值,竞争者会取而代之.亚当?斯密(AdamSmith)((国富论》提及.作为“经济人”的企业的基本责任就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以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①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形成的历程中,有许多学者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尽管最终反对者有的放弃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却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经济责任是企业的基本责任,贝利(Berle)认为,企业的惟一目的在于为股东赚取利润,股东的利益始终优于企业其他潜在利益者的利益②。赖维特(Levitt)主张企业的功能是不断创造利润,这才是自由企业的本质。企业及经营者对社会责任’关注并付诸实践,大部分是基于营利的动机@。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与哈耶克(FriedrichA.vonHayek)一样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自由社会是一种损害,20世纪80年代末,弗里德曼在坚持企业经济责任前提下部分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只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或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出自于股东们的意愿,则企业利润最大化能与企业社会责任共存。 法律责任是企业的基本责任.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区域5+区域4)。法律责任是指企业作为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27页. @Adolf.A.BerleJr.。CorporatePowe传asPowefsj11TruSt”.胁r瞪耐上詹Ⅳ胁啪矿,1931.(45):1049. 0TheodoreLevitt.。TheDan辨璐ofS0cialR咖曲ility。.胁r髓耐乩匝陀e¥胁?访可,1958.(9一10):4I一45. 31

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_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

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 ———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 郑 若 娟 提 要 企业社会责任(CSR)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西方已有约50年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和实践活动。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本文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的回顾,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定义、衍生概念和主题进行系统性地梳理,试图构建一个认识和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框架,以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并理清相关衍生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西方国家 中图分类号 F270 19世纪末,由于美国工业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兼并与收购活动使公司规模急剧扩大,其结果除了加剧市场竞争外,这些大型企业所拥有的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与其对社会或环境所承担的责任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也引起了人们对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如在《美国社会学杂志》第一卷中,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阿尔比恩?斯摩尔就提出,“不仅政府机构,私人企业也担负着公众期望”。①此后,尽管经济大萧条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暂时冲淡了人们对此的关注,但时至50年代,这业已被唤醒了的意识开始复苏,企业社会责任在理论和实践上进入了真正的发展时期,并持续至今。 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11CSR概念的提出 博文(H.R.Bowen)被认为是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②因为看到大型公司所拥有的权力及其经营活动对社会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博文于1953年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提出“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后,给出了商人社会责任的最初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③这个定义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从此开创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领域,他因此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 2.60年代CSR概念的界定 博文之后,更多学者参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研究对象开始从关注商人个体转向关注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研究始于对概念的界定。 (1)“责任铁律”。在该领域几乎与博文齐名的戴维斯(K.Davis)强调“责任铁律”,即“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基于这个观点,戴维斯认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所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因此,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④ (2)企业有责任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弗雷德里克(W.C.Frederick)强调,⑤社会责任意味着商人应该监督经济体制的运行以满足社会的期望,促进社会的进步。他强调生产的经济意义在于,生产和分配应以提高总体社会经济福利为目 43① ② ③ ④ ⑤Frederick,1960. Davis,1960. Bowen,1953. Carroll,1999. Small,1895.

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国内绩效管理的现状

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国内绩效管理的现状

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国内绩效管理的现状 点击率:「1254」 作者:发布时间:[ 2008-12-13 15:34:14 ] 一、国内外企业绩效管理现状 (一)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目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谈论和应用的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较早的关键业绩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二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产生并被广泛应用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card,BSC)。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是将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产生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通过各指标的达成促成组织目标的达成。关键业绩指标法的精髓,或者说是对绩效管理的最大贡献,在于其指出企业业绩指标的设置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挂钩,其中“关键”的含义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阶段在战略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 Scorecard,BSC)法,也称综合计分卡,是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一套全方位的运作目标和绩效指标,

作为执行战略和监控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沟通工具。BSC的框架体系包含四个维度(或称为四个指标类别),即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这一方法不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同时又通过对这四个方面深层的内在关系的表述阐明了该体系的深层含意:即学习与成长解决企业长期生命力的问题,是提高企业内部战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企业通过管理能力的提高为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客户的满意导致企业良好的财务效益。 国外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开始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企业中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实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由于管理理念受其地区文化的影响较大,表现在绩效管理的实践上自然也有一些差异。欧美地区的企业绩效管理往往侧重于对员工个体行为与资质的评估和管理。对于资质的评估是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兴起的新的评估方式,不仅仅用于企业的人员配置,现在也更加广泛的应用于绩效考核。由于欧美国家强调管理以人为本,认为组织是由个体构成,基于此,Compoll将绩效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具体工作任务熟练程度;非具体工作任务熟练程度;书面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框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遥相呼应。企业社会责任所倡导的“义理兼顾”思想,一方面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则促进社会进步。企业树立什么样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对构建“和谐企业”,进而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要重视外部环境的建设,也要注重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和企业社会责任内化机制的建立与强化。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中国政府提出要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企业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求企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共同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宏观上讲,它是经济全球化对企业所提出的新要求,是为了让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重要途径;从微观上讲,它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管理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二、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日渐成熟) 1、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09年将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公布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09),评价中国1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水平,辨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特征。陈佳贵指出蓝皮书主要根据构建出一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和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四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水平,并且以中国100强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财务报告、企业官方网站的公开渠道搜集到企业主动披露的责任信息来对中国的100强企业2008年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信息披露水平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所以形成了2008年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钟宏武指出蓝皮书的第一篇责任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综述,二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十大力量,三是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体系;第二篇研究了市场责任,指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第三篇社会责任,主要讲到了劳动力权益保护、安全生产和企业防灾以及慈善捐赠问题;第四篇环境责任,目前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邹东涛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公民的概念。殷格非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带来对公司和企业价值新的标准。 2、中国社科院发布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研究发现,(1)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整体仍处于旁观阶段;(2)责任实践领先于责任管理,市场责任指数好于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3)电力供应业处于领先阶段,大半行业处于旁观阶段;(4)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领先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5)欧美日在华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好于中国台湾、韩国和亚洲其他国家。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内容 1、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韵江、高良谋《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基于整合与协同的演化视角》 2、从企业捐赠动机的角度出发,探讨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卢现祥,李晓敏《企业捐赠、社会责任与经济动机———基于“5.12地震”后世界500强公司捐赠情况的实证研究》 3、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调查。(崔媛媛、王建琼、卢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现状调查———基于沪市上市公司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 4、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鞠芳辉、谢子远、宝贡敏《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周延风,罗文恩,肖文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消费者响应———消费者个人特征和价格信号的调节》

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提升策略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9), 1465-1469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2411050.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a12411050.html,/10.12677/ass.2018.79216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tatus Quo and Promotion Strategy Yaohua Song, Mingxian Wang, Qiang Wa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Received: Aug. 16th, 2018; accepted: Aug. 30th, 2018; published: Sep. 10th, 2018 Abstract 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re the direct beneficiaries of trade system and investment opening,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have an in-creasing influence, and thei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nflicts caused by globaliz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the term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only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world, and man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have performed poorly in China.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t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n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word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提升策略 宋耀华,王明贤,王强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收稿日期:2018年8月16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10日 摘要 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贸易体制和投资开放的直接受益者,跨国公司有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