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57)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课件(共29张PPT)

蓬勃 希望、生命
因
此 象征 向阳
绿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明确:“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 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 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 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 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 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 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 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
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 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白居易《忆江南》 : 日出江花红 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 南。
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 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囚绿记
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主题。 2、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爱国情感, 理解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 顽强抗争的精神。
绿,带给大家什么感受?
明确:绿色是自然赐予人类最宝 贵的礼物。它生机勃勃,活泼可 爱,是生命的象征。它可以给失 意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可以给 焦虑的人带来精神的宁静,可以 给苦闷的人增添生活的快乐。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绿”的
成语或诗句。
这绿色的植物让我们感悟到蓬勃向上,勃勃生 机,它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在那烽火连天的 岁月里,这样一株常青藤给了作者什么呢?现 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 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 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 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 和《囚绿记》。
1、 听课文录音,标出段落序号,画出关键句 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如能像 “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2023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2023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学习目标:1、读一读2、画一画3、说一说4、赏一赏重点和难点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你喜欢绿色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__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四、理清层次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寻绿(1 - 4)赏绿(5 - 7)囚绿(8 -12)放绿( 13)怀绿( 14)五、研读课文: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六、探究写法;1、【知识链接】①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__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七、拓展延伸:1、__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2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__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 (58)

知人论世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 抗日战争时期。“黑云压城城欲摧”, “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 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 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 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拓展
1.本文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你能够举出一些 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 “常春藤”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 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 人和世界。像司马迁、苏轼、张海迪、史铁生、 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等人一样,在人生的风 风雨雨里拼搏,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讴歌了 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 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 气节,传达出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 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心 声。
缅怀英烈
作业
2. 请同学们再另写一种颜色,赋予它以一种 情感或象征意义,题目自拟,200字左右。
红色——热情 黄色——富贵 蓝 色——平静 紫色——高贵 白 色——纯洁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
陆 蠡
释题
囚 绿记
标题中的“绿”是什么? “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他把绿 “囚”牢了吗?离开了绿,他对绿的 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2.“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 些内容?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 宾短语概括。
托物言志
“绿”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展现 了它不可侵犯的生命尊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公开课教学课件(共58张PPT)

有人说:绿色是雨水的种子
将醇美的甘露化作一片爱意
有人说:绿色是阳光的种子
把宽厚慈祥化为茁壮的生命力
有人说:绿色是无私的化身
层层绿叶只为衬托花儿的美丽
囚 记
陆 蠡
触摸绿之魂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 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 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 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 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 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 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 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 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 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 年34岁。
从小失去听力, 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 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 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 业生、中国的“海 伦· 凯勒”。周婷婷被 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 取,她已奔赴这所世 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 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 士学位。
中国的“海伦· 凯勒”
永 远 向 着 阳 光 生 长 !
永 不 屈 服 于 黑 暗 !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 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 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海迪以顽强毅力克服 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 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 而战,至今已出版大量的 作品。做过癌症手术后, 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 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 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多年 来她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 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 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 向上。
北京市人,“文 化大革命”初期响应 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 农,因积劳致残下肢 瘫痪,后返回北京, 顽强生活,潜心文学 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主要有《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插队 的故事》《夏日的玫 瑰》《合欢树》等等。
傅雷
中国天才青 年诗人---海子 在诗歌和人生的 理想幻灭后,万 念俱灰,把头枕 在冰凉的铁轨 上 ……
囚绿记公开课获一等奖优秀课件

讨论并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一题。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作者把绿看做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 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着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 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 陪伴,而象征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唯一的“朋 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为了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 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 “我”把绿色囚住。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我”被青 藤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作 者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当 然也包括作者本人),故珍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 暗的“绿囚”。
二、研读课文 (20 分)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 择绿、近绿、囚绿、释绿 如“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为什么? 2.交流: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 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一、课前预习 注音: 陆蠡 ( lǐ ) 瞥见 ( piē ) 移徙( xǐ ) 猗郁( yī ) 蕈菌(Xùn)( jūn) 注释词词 了截:( 明了简单。 ) 揠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 猗郁:( 充满生气的样子。 ) 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 作者笔下的“绿”象征什么?表达了它怎样的思 想 感情? 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 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优质课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教学课件:第3课《囚绿记》 (共65张PPT)

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 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才知 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 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 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 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 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面前是不会低 头的。”
作者的心灵与常春藤的秉性在哪些 方面是类似的?提示:应联系当时的 社会背景来谈。
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3、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 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 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 开车的消息。
明确: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对光明 与自由的执着和向往。
总结概括
赏绿 观伸须展叶 忘不快记忆 润等焦之心 饰简陋房间 慰抑郁之心 燃希望之情 喜悦满足
象征: 光明、自由与和平。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绿” 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 的意蕴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找 写 作 背 景 , 探 写 作 意 图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 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 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 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1941年的 夏天,丧偶五年多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 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 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 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 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 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 饮!”
找出文中直接写“常春藤”的句段,品味作者笔下 绿的特点。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精品

整体感知课文
1.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指什么 从全文看,“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绿色的常春藤。 “囚绿”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 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 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囚绿”是主体,“囚绿”之前、 之后作者有什么行动?划出起止段落。
要求:字数200左右;寄托情意。
•
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2)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
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
而愚蠢。对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
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珍爱、挚爱,这也许就是作
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3)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颂扬贞忠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
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 绿色给人带来舒畅的心意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 桃红柳绿那是春的象征 青山绿水那是景的美丽 莺歌燕舞奏响绿色的旋律
陆 蠡
散文家陆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 籍浙江天台,散文家和翻译家。 1931 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大学,后与友人创 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到1934年 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 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 作岗位,在1942年被捕,不久由巡捕 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月数 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主要散文 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喜悦
喜悦
不快 快活
祝福
满足
可怜 留恋
恼怒
怀念
赏析课文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
囚绿记公开课比赛一等奖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昌黎六中杜彦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特别喜爱的东西,会有什么想法呢?(买下、得到、占有)是的,大多数人会想据为己有。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看看作者占有的什么,是怎么占有的.(板书题目作者)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并加以赏析;2、结合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三、重难点体会运用象征手法的意义。
四、情感教育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圈点批注法,诵读感知,思考讨论,鉴赏品悟。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感悟标题大家通过题目知道了哪些内容?(记:交代文体是散文;囚:占有、囚系;绿是描写对象;囚绿是课文主体)(要求:阅读过程中拿起笔随时勾画,生字词语、优美词句、疑惑句.)(二)重点探讨“囚绿”1、研读第8段朗读第8段。
勾画出“囚绿”原因的句子。
勾画出一些关键词句,并加以简析。
分析:“牵进"是优雅、轻柔的动作,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装饰”心情可解释为“改变、安抚、调节、慰藉",慰藉心灵。
教师补充:“葱茏”“猗郁”词语移用,它们本是用于形容植物茂盛的,这里用来形容爱、幸福和年华,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
例句:阳光倔强地跳舞;书本害羞地合上了。
2、研读9—12段(1)朗读这几段,并寻找描写绿枝条被囚后生长变化的句子,讨论“绿”的性格特点。
明确:起先,“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发现了“生的欢喜”,写出常春藤的固执、生命力旺盛、蓬勃;后来,“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作者有些不快,写出常春藤的固执、向着阳光和自由;最终,“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