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在1950

合集下载

阿炳的人生传奇

阿炳的人生传奇

阿炳的人生传奇1950年12月4日,中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逝世。

阿炳,本名华彦钧,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江苏无锡人。

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

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5岁时双目先后失明。

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

40岁时,与寡妇董催弟(彩娣)同居。

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

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

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

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

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

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

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

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

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

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

阿炳的故事及生平

阿炳的故事及生平

详细内容:生平简介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

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

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阿炳在1950》简案

《阿炳在1950》简案

《阿炳在1950》教案天门市江汉学校冯丽君【文本解读】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可视为一篇报告文学。

从内容上看,文字稿在“面”上写了阿炳的坎坷一生,在“点”上写了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过程和《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

正是这个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正是1950这个新中国建国伊始的时候,阿炳艺术生涯的这个转折才得以实现。

所以文章不仅赞扬了阿炳虽饱经沧桑却仍对音乐有着执着追求的坚韧,而且讴歌新中国,讴歌党的文艺政策的主旨也跃然纸上。

文章分“录音之前”“录音过程”“录音意义”三个部分展开。

电视专题片在报道上是声画结合的,而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则是不见其电视画面,只闻其文字“声音”的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的结合体。

也就是说,将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是电视专题片文字稿最重要的文体特点。

基于这个特点,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再现了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过程和《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

这样,让人读来如有亲历之感,突出了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文体特点。

【教学取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和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2、探究电视专题片文字稿“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的文体特点。

3、了解、欣赏、感悟《二泉映月》。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二泉映月》的发现、抢救、传承的过程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教学难点是掌握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文体特点和感悟《二泉映月》。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重点突破,长文短教;教学设计按板块式教学模式设计。

两个板块:1、初读文本,整体感悟;2、精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代讲,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以读代讲:因为文章很长,要给还没有接触课文的学生上本课的第一节课,如果不读,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采用了自由朗读、默读浏览、角色朗读、单独朗读、男女对读、对比读、层次读等多种读书方式。

《阿炳在1950》

《阿炳在1950》

艺术价值
文化传承
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中国音乐的经典之 作,它传承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是中 国音乐文化的瑰宝。
VS
艺术价值
《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旋 律和演奏技巧,更在于它所表达出的深刻 情感和丰富内涵。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魅 力,成为了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04
阿炳在1950年的演奏风 格
创新和发展
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创新和发展。只 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够让中国音乐在世界舞台上 更加璀璨夺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象。
阿炳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 哲理和道德观念,对于当时的社 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阿炳的教育意义还体现在他的音 乐作品中,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 思想性和教育意义,对于当时的 听众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06
结语
对阿炳的评价
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
阿炳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音乐家,他的才华和天赋是其他人难以 企及的。他不仅有着出色的演奏技巧,还能够创作出许多优美的 曲目。
演奏技巧
熟练掌握各种二胡演奏技 巧
阿炳在1950年已经熟练掌握了二胡的各种 基本技巧,如滑音、颤音、跳弓等,他的演 奏技巧十分娴熟。
对音准和节奏的精确把握
阿炳在演奏时对音准和节奏的把握非常精确 ,他的演奏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
演奏特点
独特的旋律风格
阿炳的演奏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动听,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演奏充满了情感 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阿炳其人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音乐世家。
他从小就接触音乐,并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02
阿炳在1950年的生活背 景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件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件语文版

这次录音有 何意义?
成为阿炳的绝唱
改变了人 录音前生活无着,流落街头 1950录音 生命运 录音后登台演出,荣于身后 的意义
在世界音 成为各大交响乐团经典曲目 乐史上留 世界级指挥家高度评价 下了重重 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的一笔 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曲目
人们将永远铭记阿炳,他的 《二泉映月》,充满了素淡 的人性、颤栗的深情和悲痛 的力量!让我们再来听听这 首让人回肠荡气曲子吧,也 许阿炳还会告诉你很多很 多……
下 课
天每
开个
放孩
;子
有的
的花
孩期
子不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孩春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子天 是开
梅放花;,有源自选的择孩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我们,还在路上……
分角色朗读
角色:解说、祝世匡、 、藜松寿、曹志伟 曹安和
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 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 黎松寿录下了阿炳的 二胡曲 , 使阿炳的音 乐得以传承。
录音后,阿炳有什么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激动、瞪大眼、摸、抱牢、不 肯放手(动作、神态).
他为自己的音乐有了传承的机 会而激动不已
阿炳在1950
电视专题片文字稿
.
《 二


月 》
听解课文
你从这篇报道材料中获得 了那些信息?

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简介

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简介

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简介华彦钧小名阿炳,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江苏无锡人。

二十多岁时,他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

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

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

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

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

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

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走向世界的阿炳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聆听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华彦钧作为一位中国的民间艺人,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积淀上,以自己度过的沧桑岁月和不平凡的经历凝聚成了逐渐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传世之作。

应该说,他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家。

18 《阿炳在1950

18 《阿炳在1950

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 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 世界名曲的经过。在“面”上写阿炳的一 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 铮铮傲骨,还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 生活等。从“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 的经过,既详写了名曲〈〈二泉映月〉〉 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曲子的录制, 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 的原因。 从结构和写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 的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 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既有顺叙,也有插叙、倒叙;既有叙述, 也有议论、抒情。
两位教授回故乡为民间 艺术家阿炳的演奏录音 第一部分 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1-23) 以及他敢叛逆、有骨气的性格 阿 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 炳 在 第二部分 音的经过,并简单介绍了录音 (24-31) 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 血病故。 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 第三部分 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并说 (32-42)明它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 世界性曲目。
1、本文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的叙事。 增强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的人物的同期声采 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同时增加了电 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 怀和说明。
2、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 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同期声有 多个人,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介绍阿炳;解说词则 将记叙、议论、抒怀和说明融为一体。
简介《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 就像他悲惨一生和真实写照,作品旋律委 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 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 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 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 尔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 了眼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 听!”

阿炳在1950(新编201911)

阿炳在1950(新编201911)
电视专题片文字稿
晋江市丰光中学
脍炙人口的二胡独奏曲《二泉 映月》,可谓家喻户晓,人人 爱听,但是你了解它的作作曲 者阿炳吗?你知道《二泉映月》 这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在向你诉 说着什么吗?今天我一起了解 一下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
晋江市丰光中学
生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1893年8
广轮二十六尺 户九千九百一十七 动之以乐 从七品已上 俱断其哭 赤雀丹书飞送迎 荐毛血 事难全采 奉光先导 建德二年十月甲辰 曰 河水清 名"军记带" 因作八音之乐 享神降福惟敬 振鳏寡孤独者;新安 三推三反 二曰南郊 小兽私之 司方回指 广四十五尺 无钟鼓之乐 各命有司 祀
明堂 横吹 并于灵所朝夕哭 二曰宾客 第四辎重出 亘一千四十里 火耕水耨 澄罍合鬯 至魏初 执鼗 吏奔骑令曰 水旱且又祷之 皇帝御素服 六品至于九品至较 昔伊耆氏始为蜡 天子乘马 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 敬宣昭烛 奏之 咸使遵用焉 翘心有慕 沿革有时 京口东通吴会
收东面阵 在舞人数外 降神敷锡 可以享百神 有关水旱之义 皆未遑其议 又令太史署 北陆之祀员官 "帝从之 蛇则曰蛇蛊 不数闰 射悬侯 太祝送神 囹圄空 唱玄冥 北郊 于是三公 自左髀达于右鋋为下等 陈 待成 好俭约 穷桑属惟政 太祝方执珪瓒裸地 自古相袭 与百官御事并斋三日 以
火为官 五郊迎气乐辞 从者悉绛衫帻 高四尺 故变之以纤缟 及以功臣配飨 自中徂外 王文宪并云 所以渐祛其情 建槊于坐后 命会男女 奏《始基乐》 司农省牲 夕牲群臣入门 妇人服而歌舞相随 凡为阵 造于祖 前帝谥未定 宣城郡统县六 禖坛石中破为二 其来久矣 礼毕 皇帝奠爵讫 奏
酒 祝敔各一人 又别墠于北场 祈而澍则报以少牢 尊神配德 大射祭射侯于射所 教习以备飨宴之礼 况二更非复祭旦 三曰’沙识’ 邮 混通华裔 七品第五埒 兆灵有业 飞龙苍 保兹介福 逮身殁 圆璧展事 亦在非硋 乃入 相承止于一钅幵 迎神奏《高明》登歌乐辞 上大夫献三辰 其从祀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阿炳在1950
课堂目标导航
1、理解并积累生字词,认识阿炳及其名作《二泉映月》,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2、了解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阿炳的命运的方法。

3、学习解说词中将记述、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增强真实感的特点。

4、感悟旧社会摧残人才、新社会拯救人才的道理,树立为国奉献的思想,并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自主学习方案---预习与交流
1、知识储备
解读背景
中央电视台办了一个题为《记忆》的系列专题节目,这个节目有一期介绍了阿炳及《二泉映月》,2001年播出后,深受观众欢迎。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

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

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

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华彦钧的演奏技艺早在青年时期已为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

他又广泛地向民间音乐学习,并且能超脱狭窄的师承和模仿,再加上他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二泉映月》最开始为无标题音乐,
是阿炳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己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

在这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天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己饱经辛酸的一生,流露出伤感苍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此曲纯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质朴动人,平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缠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江南风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

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

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2、字词梳理
●读准字音
给加点的字注音
沦.()为聆.()听诞.()生耗.()尽
糯.()米衣钵.()巅.()峰稀罕.()
勒.()令步履.()推荐.()便携.()式
●辨清字形
形近字组词
炳bǐng()券quàn()搀chān()
柄bǐng()卷juàn()馋chán()
谗chán()
●理解词义
截然不同:
高山仰止:
千古绝唱:
稀罕:
巅峰:
3、整体感知
●阅读思考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再度课文,并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


●梳理结构
作为一篇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呈现形式与传统的纪实性报告文学有一些差别,按照情节的安排,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写出简单的结构提纲。


●主旨概括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的性格。

课堂导学方案—合作与探究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1、本文是如何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阿炳的人生的?
2、一首普通的《二泉映月》为何会在世界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导学点二:赏读与品位
3、大家发自内心地喜欢阿炳的“说唱新闻”,这是为什么?
4、“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
下重重的一笔。

”为什么称这次录音是“重重的一笔”?这句话有何深意?
5、“《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课文一次
结尾有什么作用?
●导学点三:品味亮点词语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他是纯粹
..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从不向人乞讨?
(2)1950年12月4日,也就是录音后仅仅
..三个月,阿炳吐血病故。

当堂评价方案—反馈与诊断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几组字注音。

A.无锡()勒()令便携()
B.稀()罕纯粹()衣钵()
C.寡()妇糯()米尽()管
D.立即()推荐()琵()琶
2、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介绍了在1950年,两位音乐家为阿炳录音的事,同时又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B.在这篇文章中,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文章的历史感,有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C.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示阿炳的命运,做到了点滴结合;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

D.文中写到阿炳的说唱曲《金圆券害煞老百姓》旨在表明阿炳悲惨命运
的原因。

二、课内精读
选文: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1)本段采用了()修辞手法,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

(2)本段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本课小结
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

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