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在1950》【同步达纲练习】
阿炳在1950

三峡重点知识点拨《三峡》这篇文章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是“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句注释中的一段。
《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这部书虽属于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
《水经》是魏晋时人所著(也有说是汉代桑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
郦道元博采汉魏以来文献碑刻,考证经文正误,叙述了一千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山川名胜,引用书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种,极大地丰富了原书。
我们必须分清楚《水经》与《水经注》是两部书,不可混为一谈。
难点解析《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
青少年时代在青州度过。
曾官至郎中、侍御史、太守,在延昌四年(515),因故罢官。
(524)复出,授河南尹。
后为御史中尉,执法严峻,结怨于汝南王元悦。
次年,雍州刺史萧宝夤反,王元悦借故举荐郦道元为关右大使,最终被害于阴盘驿亭。
道元好学博览,著有《水经注》四十卷。
尚有《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现今全部失存。
《水经》中记叙极为简单,郦道元为它做了详细的注释,这篇文章是《水经》中“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这句话注释中的一段。
作者先以“自三峡七百里中”点明地点和范围,接用二十六字“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概写巍峨绵亘、隔江对峙的三峡总貌,重点在山。
作者极力渲染了山峰之高峻、江面之狭窄。
为下面写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
然后分用三小节描写夏季、冬春和秋季的景色,刻意写水。
先写夏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突出了夏水的湍急、凶险、迅疾。
再写春冬之时的景色。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突出了水的清澈、平静。
水是三峡的特点,但是“峡”是两山之间的水,所以写水不能不涉及到山,山不会是秃山,所以作者又描写了三峡的树、水、山、草。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语文版语文八下18《阿炳在1950》教案1

阿炳在1950【重点难点点拨】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无锡(xī)煞(shà)勒令(lè)聆听(líng)稀罕(xī)便携式(xié)寡妇(guǎ)继承(jì)衣钵(bō)潇洒(xiāo)步履(lǚ)蹒跚(pán shān)搀扶(chān)享誉(xiǎng yù)糯米(nuò)截然不同(jié)纯粹(cuì)报酬(chóu)尽管(jǐn)巅峰(diān)诞生(dàn)琵琶(pí)(pá)立即(jí)轰动(hōng)推荐(jiàn)旋律(lǜ)耗尽(hào)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聆听:认真地听。
稀罕:同“希罕”,①希奇;少见。
②认为希奇而喜爱。
③稀罕的事物。
寡妇:死了丈夫的妇女。
继承:①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或权利。
②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过来;继续前人的事业。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当家:主持家务,泛指主持公务。
潇洒:(神情、举止)洒脱,大方。
步履:行走。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和风细雨:比喻方式温和,不粗暴。
糯米:黏性的米谷。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纯粹:①成分纯正,没有杂质。
②副词,表示只具有某种倾向、动机等。
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
施舍:把财务送给穷人、出家人或慈善机构。
乞怜:显出可怜的样子,乞求别人同情。
高山仰止:愿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
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巅峰:顶峰。
诞生:①(人)出生。
②比喻国家、政权或组织等成立。
五、阿炳简介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 阿炳在1950考点同步汇聚(基础+提升,含中考典题及详解) 语文版

阿炳在1950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无锡.(xī) 勒.令(lè) 携.式(xié)B.稀.罕(xī) 纯粹.(cuì) 衣钵.(bō)C.寡.妇(ɡuǎ) 糯.米(nuò) 尽.管(jìn)D.立即.(jí) 推荐.(jiàn) 琵琶..(pípɑ)2.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瞎眼后的阿炳上街卖艺,起初是由一个乡下远亲家的小女孩搀扶着,后来催弟取代了小女孩。
( )(2)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 )(3)可惜当年录音时由于录音钢丝不多,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 )(4)据说,阿炳会演奏的曲目有三百多首……( )3.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在1950年,两位音乐家为阿炳录音的事,同时又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B.在这篇文字稿中,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文章的历史感,又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C.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示阿炳的命运,做到了点面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叙述、抒情、议论结合。
D.文中写了阿炳的说唱曲《金圆券害煞老百姓》,意在表明阿炳悲剧命运的原因。
4.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后,班委会决定召开以“音乐之声”为主题的班会。
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乘着音乐的翅膀中国名曲中,除了《二泉映月》,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出两首。
答:(2)【活动二】感受音乐魅力请你用“我最喜欢(音乐曲目),因为”句式谈自己的感悟。
答:(3)【活动三】品析歌曲内涵陶冶人文精神孔子曰:“诗言志,歌咏言。
”绝大多数的歌曲都是抒发一种向上的精神,渴望美好的未来,追求崇高的理想和真、善、美的精神境界的。
请你举出这样的例子。
答:二、美文品析(2013·包头中考)阅读下文,完成5~9题。
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①197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联合招生。
八年级下册阿炳在1950课文精讲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阿炳在1950本文是HY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专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别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
这一年HY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
这次录音也传为佳话。
“阿炳〞的一生是悲惨的,有很多坎坷的经历,但作者没有过多涉及,笔墨集中在他在1950年HY刚成立这一年的时间是里,反映了HY改变阿炳的命运这一主题。
以事实证明只有HY才能使艺术之树长青,才真正重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
一、根底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储师竹〔〕生涯〔〕稀罕〔〕便携式〔〕琵琶〔〕蹒跚〔〕2、字音及字形┏锡〔xī〕┏炳阿炳〔bǐng〕┏旅旅行〔lǚ〕┗踢踢球〔tī〕┗柄把柄〔bǐng〕┗旋旋律〔xuán〕┏搀搀扶〔chān〕┏享享誉〔xiǎng〕┏诞诞生〔dàn〕┗馋嘴馋〔chán〕┗亭亭子〔tíng〕┗延HY〔yán〕3、形近字┏巅:巅峰┏券:证券┏嫌:嫌弃┗颠:颠倒┗卷:试卷┗赚:HY┏截:截断┏骥:良骥┏聆:聆听┗戴:穿戴┗冀:冀北┗伶:伶俐4、词语解释【主旋律】指音乐演奏中一个声部的主要曲调。
引申为一般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或者基调。
【害煞〔shà〕】犹言害苦。
【聆听】常指仔细注意地听。
【稀罕】稀奇。
〔近义〕稀奇【清规】课文中指佛教或者HY规定信徒应守的规那么。
今亦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多含贬义〕。
【衣钵〔bō〕】原指佛家以衣钵为师徒传授之法器,后来引申为指师传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如痴如醉】形容非常陶醉的样子。
【不温不火】表示恰到好处。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一共同之处。
截然,很清楚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高山仰止】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
课文里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测试A卷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褴褛lán 1ǚ寻觅mì悚然shǒngB.尸骸hái 蹂躏róu lìn 燕子矶jīC.徘徊pái huái 撰写zhuàn 蹒跚pán shānD.狰狞zhēng níng 绑缚fù熙熙攘攘xī二、“风景秀丽的燕子矶”这句,作者为什么要在叙述“燕子矶大屠杀”加上这句话呢?三、思考:“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奇耻大辱,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惨绝人寰的灾难。
联系现实,说说日本人又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对此你有何感想?我们热血青年该怎样肩负其历史使命?答案:A卷1、A2、①美丽的地方却成了屠宰场,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日军的残暴,中国人民的无辜。
②如今的燕子矶依然秀丽,但它却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应该忘记在这片土地上曾有过的血腥屠杀,亡灵们的哀号,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更不要让这段悲剧再一次重演。
3、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南京大屠杀》达标检测B卷一、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1.残绝人寰() 2.步覆蹒跚()3.凶神恶熬() 4.逝者如失()5.大肆喧传() 6.惨不忍赌()7.面目狰宁() 8.振惊世界()二、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请问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三、回首百年来,说说我国近代历史上还有哪些奇耻大辱的史实?答案:B卷1、略2、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大屠杀是有据查的,并非当前许多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
3、略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南京大屠杀》达标检测C卷一、解释下列词语毛骨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发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凶神恶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惨绝人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组织讨论: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杀“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为什么?我们以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走?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 三、近几年来,日本政府不断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否定给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对外侵略,甚至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阿炳在1950》学案 (新版)语文版

18.阿炳在1950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勒.令(lè)聆听(líng)便携.式(xié)衣钵.(bō)潇洒(xiāo)步履.(lǚ)搀.扶(chān)享誉..(xiǎng yù)糯米(nuò)截.然不同(jié)巅峰(diān)诞.生(dàn)旋律.(lǜ)耗.尽(hào)2.读准多音字重.重的一笔zhòng其他读音:chóng组词:重复二、重要词语1.聆听:认真地听。
2.稀罕:稀奇。
3.继承:①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或权利。
②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过来;继续前人的事业。
4.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5.当家:主持家务,泛指主持公务。
6.潇洒:(神情、举止)洒脱,大方。
7.和风细雨:比喻方式温和,不粗暴。
8.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9.纯粹:①成分纯正,没有杂质。
②副词,表示只具有某种倾向、动机等。
10.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
11.施舍:把财务送给穷人、出家人或慈善机构。
12.乞怜:显出可怜的样子,乞求别人同情。
13.高山仰止: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
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14.巅峰:顶峰。
1.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点拨:阿炳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不幸的是他遭受了太多的生活痛苦,双目失明、身患重病、生活无着,音乐只能做为谋生的手段,很多曲目没能很好地保存下来,真令人扼腕痛惜。
第18课《阿炳在1950》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炳在1950》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1)课堂追踪一、基础积存⒈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稀奇〔〕耗.尽〔〕酬劳〔〕倾听..〔〕沦.为〔〕巅.峰〔〕⒉讲明以下词语。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二、课堂感悟⒊两位教授抢录下的六首乐曲是:⒋以下句子中的词语讲明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当幽远的二胡声慢慢传来,人们明白,阿炳正向那个地点走来。
〔幽远:深远〕B.没几年,就从一个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沦落成一个沿街卖唱的瞎子阿炳。
〔沦落:没落;陷入〕C.在几位音乐家谈论阿炳的同时,阿炳却在为生计而犯愁。
〔生计:生活〕D.这一年是1918年,阿炳正式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了雷尊殿的新当家。
〔衣钵:衣服和饭盒等东西〕三、提升演练当年担任中国音协主席的吕骥先生,在对音乐研究所的一次造访中,听到了阿炳的音乐,深为感动。
在他的亲自过咨询下,1951年,阿炳的唱片出版,并赶忙轰动了全国,«阿炳曲集»也跟着出版。
阿炳的音乐开始深入人心,同时飞越了国界,成为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的经典演奏曲目。
二十多年后,日本闻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印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朝日新闻»还专为此发表文章——«小泽征尔感动的泪»。
假如不是黎松涛偶然拉动«二泉印月»的旋律,假如不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假如不是吕骥的造访和热心举荐,假如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⒌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标上波浪线。
⒍小泽征尔听完«二泉印月»后,什么缘故会〝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⒎对小泽征尔的描写属什么描写?如此写对表现阿炳及«二泉印月»有什么作用?⒏选段第二段通过〝假如……假如……假如……也许就……〞这种句式所包含的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思维冲浪犹如英雄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观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
2019-2020学年度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版习题精选五十五

2019-2020学年度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版习题精选五十五➢第1题【单选题】下列对课文《阿炳在1950》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在1950年,两位音乐家为阿炳录音的事,同时又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B、在这篇文字稿中,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文章的历史感,又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C、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示阿炳的命运,做到了点面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叙述、抒情、议论结合。
D、文中写了阿炳的说唱曲《金圆券害煞老百姓》,意在表明阿炳悲剧命运的原因。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读课文《滑铁卢之战》,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滑铁卢之战是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已超出了战役本身。
B、全文把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结合在一起,既有全场景的鸟瞰,又有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C、写大战场面时用粗线条勾勒,这突出了作者的非凡构思。
D、这篇历史特写以时间(上午、下午)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写战役的始末。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褴褛(lán lǚ) 寻觅(mì) 悚然(shǒnɡ)B、尸骸(hái) 蹂躏(róu lìn) 蛊惑(ɡǔ)C、徘徊(pái huái) 撰写(zhuàn) 蹒跚(pán shān)D、狰狞(zhēnɡ nínɡ) 绑缚(fù) 熙熙攘攘(xī)【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胡同(tònɡ) 老茧(jiǎn) 偌大(ruò)B、黯然(àn) 夹菜(jiá) 诚挚(zhì)C、淳朴(cún) 污蔑(miè) 漠然(mò)D、时兴(xīnɡ) 挨打(āi) 垒墙(lěi)【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预兆(zhào) 阴郁(yù) 牝马(pìn)B、倏然(yōu) 污垢(ɡòu) 空旷(kuànɡ)C、焦灼(zhuó) 拘泥(jū) 迂腐(yū)D、色子(shǎi) 呼啸(xiào) 孤注一掷(zhì)【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炳在1950》【同步达纲练习】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无锡(xī)勒令(lè)携式(xié)
B.稀奇(xī)纯粹(cuì)衣钵(bō)
C.寡妇(guǎ)糯米(nuò)尽管(jìn)
D.赶忙(jí)举荐(jiàn)琵琶(pí)(pá)
二、请选出每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将其改正过来
1.A.皆然不同()
2.A.步履 B.享誉 C.颠峰()
3.A.产生 B.旋律 C.泠听()
4.A.搀扶 B.报畴 C.耗尽()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一年是1918年,阿炳正式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了雷尊殿的新当家。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B.三四十年代的无锡人对阿炳和他的老伴催弟两人步履蹒跚的身影是再熟悉只是了。
蹒跚:腿脚不灵活,走路缓慢、摇摆的模样。
C.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依旧其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受。
高山仰止:抬起头望见高耸的山峰,形容尊敬崇拜的情感。
D.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那个地点商店、码头、渔船较多。
卖唱:在街头或公共场所唱歌挣钱。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那个地点商店、码头、渔船较多。
当幽远的二胡声慢慢传来,人们明白,阿炳正向那个地点走来。
人们会拥向阿炳,有人高声喊着出多少多少钱点他的曲子,现在阿炳显得专门中意。
如遇知音,阿炳会更加快乐。
这时的阿炳和他的听众确信想不到,若干年后如此的旋律会成为享誉世界的经典音乐作品,会一次次引得掌声雷动,使数不清的人如痴如醉。
听过阿炳音乐的人说,无锡地处南方,一年四季和风细雨;无锡人不愠不火,喜怒不形于色;无锡人喜吃甜食和糯米,因此阿炳的音乐才格外地婉转优美。
阿炳每天上街卖艺,有人看到他穿着破长衫,戴着一副断了腿的墨镜,便认为他是叫花子。
事实上阿炳与一样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截然不同。
杨荫浏教授在《阿炳小传》中写道:他从来没有随便收取人家施舍的一个钱。
他是纯粹靠演唱来坚持生活,从不向人乞怜。
人家叫他演奏,他才演奏,人家给他酬劳,他并不道谢,也不争多嫌少。
有时人家请他表演,即使不给他钱,他也一样专门快乐地弹拉演唱。
1.下列词语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完全的。
B.施舍:把财务送给穷人、出家人或慈善机构。
C.酬劳: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
D.乞怜:显出悲伤的模样,乞求别人同情。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明白得正确的一项是()
A.阿炳专门中意是因为有那么多人来听阿炳的演奏,阿炳能够挣到专门多钱了。
B.阿炳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听他的音乐,以后不必为生计而发愁了。
C.阿炳一生热爱音乐,自己的音乐得到了大伙儿的认可和喜爱,因此阿炳专门中意。
D.阿炳专门中意是因为有人高声喊着出多少多少钱点他的曲子。
3.文中说“阿炳与一样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截然不同”,你能说出理由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回老街走走
舒婷
有支流行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歌词满动人的,唱得一些个做父母的,鼻子一阵阵发酸。
现代人的家,都在一格格的火柴盒里,外观千篇一律,里头的装修与格局也大同小异。
幸亏游子们再健忘,可能走错楼栋,进错梯道,决可不能叫错爹妈。
从前我们的家不是如此的。
城里的家,不是在什么胡同里,确实是什么小巷深处,歪着一棵老槐或撑着两树枇杷──至于丁香和油纸伞,那是在戴望舒的雨巷才有的。
风大的时候,常有一两件衣裳从横架着的竹竿上飘落,罩在路人的肩或头,有些故事由此发生。
乡下的家,再穷都有自己的院落,墙头摇荡着狗尾巴草,屋后一窝鸡两丘韭。
小孩回家,当妈的急急去摸鸡屁股,捋一把嫩韭,炒得香味直钻入骨髓,多青年都可不能忘。
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住在八卦埕,想想那个地名有多么弯弯绕!厦门最老的区街之一。
它那几条街巷的名字都极其生动传神:“打锡街”,住的多是工匠;“夹板寮”,房子的简单可想而知;“曾小姐巷”,原是有个曾小姐祠堂的,碑文说她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
放学后特地去看她的画像,扁扁的圆脸上一双细细的小眼睛罢了。
十分败兴,从此对古书中的形容词,甚怀疑。
只要有时刻,我依旧情愿回老街走走。
在都市的夹缝中,总有几处被遗忘的角落。
比如开元路,没有酒楼没有超市也没有发廊,只有小杂货店和补鞋摊。
比较现代化的是一部公共,从居家里逶迤拉出,搁在门口木凳上,由一个抠着趾缝的老头看管。
稍过去一点的骑楼下,摆一张矮桌,乌黑的茶具,几个打牌的老人,押着一毛钱十根的筹码。
生活在那个地点悠悠打了个旋,连续慢慢流了去。
又比如打锡街,那么窄,张着两只手,能够同时李家抓两根葱,王家讨一撮盐;那么短,站在这一端,能够看到那一端的大马路车水马龙;却又是这么兴盛,白天家家都摆出点什么卖卖:茯苓糕、鲜鸡蛋、烧肉粽、金箔银纸、本地青皮芒果;或者找点事做做:缝补、修伞、代书、打金器。
总是熙熙攘攘,看起来看起来是邻里之间的买来卖去而已。
晚上,都把小饭桌摆到门口,人要路过,须侧着身,常常不是碰翻了这家的小酒盅,确实是打撒了那家的海蛎面线汤。
只是不要紧,进出那个地点的人至少有个点头交情。
熟而又熟的走不到家门,就被揪住坐下喝两口。
免不了吵架,吵起来声情并茂,平日里搓衣掌勺低眉顺眼的妇女,那个时候口才极好,倾街倾巷。
咳,老街。
我们怀念的不是拥挤、闷热、三代同室的往日时刻,而是相濡以沫互通有无的凡间人情烟火。
专门当我们掏出一大串钥匙,打开公共铁门、自家的防盗门、房门,走到被钢栅密密封锁的阳台上,看看上下左右差不多上同样的铁笼子。
你不明白隔壁阳台那个腆着啤酒肚浇花的男人在哪里工作,旁边那位风情万种的女子是不是他的妻子。
因此他也不明白你,因此你觉得专门安全,不想打破这种默契。
气闷的时候,孤独的时候,被吊在半空的时候,不妨到老街走走。
1.作者写了“现代人的家”,也写了“从前我们的家”,写“从前我们的家”则从“城里的家”和“乡下的家”两个方面来写,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种“家”的特点。
现代人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里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下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认真品读“生活在那个地点悠悠打了个旋,连续慢慢流了去”那个句子,说说它的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街”有什么特点?什么缘故作者说“气闷的时候,孤独的时候,被吊在半空的时候”,要求人们“不妨到老街走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浪线划出能够表达本文中心的语句。
5.读了本文后,你一定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
这不要紧,现在就请你写下来,并谈谈你对此问题的初步方法。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C(C项中“尽管”中的“尽”应读“jǐn”)
二、1.A截然不同 2.C巅峰 3.C倾听 4.B酬劳
三、C(高山仰止: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
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
四、(一)1.A(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专门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模样。
) 2.C 3.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要紧靠乞讨来坚持生活,而阿炳从来没有随便收取人家施舍的一个钱。
他是纯粹靠演唱来坚持生活,从不向人乞怜。
人家叫他演奏,他才演奏,人家给他酬劳,他并不道谢,也不争多嫌少。
有时人家请他表演,即使不给他钱,他也一样专门快乐地弹拉演唱。
(二)1.现代人的家:外观千篇一律,装修大同小异,差不多上同样的铁笼子,人(家庭)与人(家庭)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城里的家:悠闲,恬适,人与人之间感情真挚纯朴。
乡下的家:与自然相和谐,温馨,充满亲情。
2.作者在那个地点用了一个比喻句,将生活比做流水,比做旋涡,使生活既看得见也看起来摸得着,表达出了一种悠闲的美。
3.特点:老街悠闲,恬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挚纯朴。
“气闷的时候,孤独的时候,被吊在半空的时候,”自然是呆在“铁笼子”似的现代人家里的时候;到老街走走,就能够领会到那份真挚,那份淳朴,那份悠闲,那份恬适,那份凡间人情。
4.我们怀念的不是拥挤、闷热、三代同室的往日时刻,而是相濡以沫互通有无的凡间人情烟火。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