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阿炳在1950》一、教学目标设计1.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

2.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实性。

3.输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4.细读文章,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融合起来读,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3.难点: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三、教学对象分析初二学生具有阅读浅易记叙文尤其是生动有趣的记叙文的能力。

然而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所以,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①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了解阿炳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

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阿炳在1950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阿炳在1950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阿炳在1950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设计:(一)认知教育目标1、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

2、通过赏析《二泉映月》来了解阿炳音乐风格的形成原因。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感知能力(三)情感目标体会《二泉映月》所包含的情感与阿炳的坎坷人生、动荡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街头卖艺人不屈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阿炳在1950》是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它充分地再现了在1950年9月2日发生的为阿炳的音乐进行录音的事件,同时也回顾了阿炳的生前的坎坷及死后《二泉映月》的荣耀。

录音时阿炳的激动表现、《二泉映月》的内涵是鉴赏这篇课文的重点从音乐当中体会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作为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章阅读能力,基本可以依靠预习了解文章的大意,所以教师不必花太多的精力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

当然作为十四岁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圈子小、社会阅历少,特别是对阿炳所处时代了解较少,从而无法真正地领悟到阿炳音乐当中辛酸无奈与高亢呐喊,因此课前让学生多搜集有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资料,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音乐画面去了解阿炳的人生轨迹,去感受阿炳内心的愁苦与激情,进而是了解时代的背景和音乐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1、课前预习法:收集有关阿炳与《二泉映月》的资料,学生充分地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资料搜集后,会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地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2、情景教学法:搜集月夜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营造一种静谧的气氛环境,以配合《二泉映月》的播放,让学生如有身临其境、心置其中之感。

播放视频录像,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直接冲击下对阿炳音乐进行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

3、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软件,达到讲解难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和视频录像,引发学生内心的感悟。

五、教学媒体设计为了增强本节课的形象性和审美性,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热情投入,启发他们对音乐内涵的感悟和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探究,提高教学效率,我主要以现代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阿炳在1950》教案

《阿炳在1950》教案

《阿炳在190》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经历与性格特征。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思路: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重要情节,了解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

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文。

教学时数:1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先请学生欣赏名曲,注意用心聆听,最好闭上眼睛,看能从中听出些什么?(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题)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来自中国的《二泉映月》,这首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被载入太空。

二、欣赏阿炳的照片并介绍。

(参照前准备的短文)阿炳(1893~19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

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

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

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19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教师小结: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三、整体感知1、检查词语解释: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2、学生已经预习了文,请大家用简练的语句谈谈读过这篇后的初步感受。

3、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19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18阿炳在1950》word教案 (2)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18阿炳在1950》word教案 (2)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让学生欣赏。

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

二、简单介绍阿炳及《二泉映月》。

1、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

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

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

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2、《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

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

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

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3、《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阿炳在1950》教案(精选4篇)

《阿炳在1950》教案(精选4篇)

《阿炳在1950》教案(精选4篇)《阿炳在1950》篇1教学目标: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让学生欣赏。

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

二、简单介绍阿炳及《二泉映月》。

1、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

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

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

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2、《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

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

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

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3、《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18阿炳在1950》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18阿炳在1950》word教案 (2).doc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让学生欣赏。

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

二、简单介绍阿炳及《二泉映月》。

1、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

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

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

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2、《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

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

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

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3、《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阿炳在1950》教案

《阿炳在1950》教案

《阿炳在1950》教案是“人物同期声”。

我们今天要读的这篇文章,不是电视专题片,而是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

(板书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及横线、箭头)在这里,我们就不见其电视画面,而只闻其文字“声音”了。

而这里的“声音”就是“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的结合体,它们一起来写人叙事。

(点开名词解释的同时,板书“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学生默看)解说词:就是电视专题片画面之外旁白的内容,即本文宋体字展示的内容。

人物同期声:就是电视专题片画面内人物在当时所说的话,即本文楷体字展示的内容。

请同学们看到139页前面的部分,这些文字是不是宋体?(是)这就是解说词。

再看下面不同形体的字,是不是楷体?(是)这就是人物同期声,就是电视专题片画面内人物在当时所说的话。

既然文题是《阿炳在1950》,就让我们先走进阿炳的1950年9月到12月的这段日子吧。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的143面的1950年9月这一段,一直到145面1950年12月这一段完,就是典型的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体。

让我们来再现刚才所看电视专题片后面的场景,老师来扮演曹安和,请科代表请出4位最能代表五华山中学和八(1)班形象的同学上台来,分别扮演解说员和录音时在场的祝世匡、黎松寿、曹志伟。

(点出“录音过程”问题画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给的问题,来听看我们的场景再现。

问题:第一首曲子录音成功后,阿炳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明确:激动不已。

他为他的音乐能够传承而激动。

请四位同学回座位,我们的场景再现完成了。

请问大家,这一部分文字如果我们只保留解说词,而删去所有的人物同期声,我们会不会觉得关于阿炳的这些事情离我们比较远?而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是不是觉得这些事情就离我们很近了呢?甚至会觉得我们也在当时的录音现场呢?好,我再问大家,这三个多月里,在阿炳身上发生了哪两件重大的事情?请同学们在145页我们刚才读过的文字里找找看。

找到之后把这两段文字读一读。

哦,虽然阿炳耗尽了生命,但阿炳的这六支曲子被录下来了,是不是就可以保留下来,传承下去呢?我们再来看阿炳录完第一首曲子之后有何反应?请同学们看144页的几段同期声,刚才描述阿炳反应的是谁?请黎松寿再把这段话说一遍。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3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3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重点:1、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等珍贵文化遗产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1、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学作特点,注重学习倒叙、插叙等写作方法。

二 教学过程(一) 预习1.在文中划出生字词,给其注音并查字典注释。

2.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二) 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二胡比赛的必奏曲是什么?它便是《二泉映月》。

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民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给太空中可能存在的生物送去地球人类的问候和致意。

在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中,有一件音乐作品来自中国,就是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阿炳在1950》,揭开《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神秘面纱吧!(板课题)(三) 正课1、了解本文体裁。

(用小黑板板出下面内容)2、掌握生字,齐读生字。

3、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

(1)(提问)阿炳在你们的心目中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展贴阿炳的画像)(2)(提问)只从外表去了解一个人是肤浅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触摸到阿炳灵魂深处的东西?学生讨论结果: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声画结合。

以事实报道为基础 将解说词与采访同期声结合 电视专题的文体特点(3)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提示:为了表示对这位伟大的已逝的音乐家的敬意,面对他留下的灵魂深处的精神遗产,让我们闭目静听,然后用你心目中最合适的词句来形容你对这首曲子的感受。

(4)学生谈论、交流感受。

教师提示:只有感情丰富,经历过人生沧桑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优美凄婉,给人高山仰止之感的曲子。

(5)了解别人对《二泉映月》的感受。

A、读课文14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二泉映月》的感受。

B、通过教师提供的课外阅读资料《月光如泪》,了解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对《二泉映月》的感受。

(6)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读出自己根据课文或其它学习资料为阿炳写出的小传,进一步加强对阿炳的人生际遇的全面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阿炳的悲惨身世,学习本文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人物命运的写法。

2、解说词中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增强真实感的特点。

3、梳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4、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民间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是阿炳一生的真实写照。

阿炳出生在畸形的家庭中,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时流落街头卖艺,悲苦的一生,都在他自己创作的乐曲中倾听出来。

《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

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的《二泉映月》不只是琴声,更是他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阿炳”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有很多坎坷的经历,特别是在1950年,这是改变他命运的一年。

题目点明了人物、时间,既限制了文章写作时取材的重点,也暗示了这一年对阿炳的重大意义。

2、本文具体作者不详。

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3、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

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

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

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4、《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

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

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

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5、《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6、学习生字:阿炳.(bǐng)害煞.(shà)勒.令(lè)聆.听(líng)稀罕.(han)衣钵.(bō)搀.扶(chān)糯.米(nuò)报酬.(chóu)耗.尽(hào)7、理解生词。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一部分: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回故乡为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并简介录音后三个月饱经沧桑的阿炳吐血病故。

第三部分: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四、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

根据生平简历结合小传知识编写:1890—1918年:出生后,跟随父亲华清和学习乐器演奏。

1918年:父亡,继承父亲衣钵,入雷尊殿做当家道长。

20世纪20年代:眼瞎,在无锡城内沿街卖唱。

20世纪30年代:与老伴催弟在无锡棚下街一带卖艺。

1948年: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公开卖艺。

1950年9月2日晚7时:在无锡三圣阁录制《二泉映月》的等二胡曲。

1950年9月25日:阿炳在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作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登台演出。

1950年12月4日:阿炳吐血病故。

五、教师小结:本文通过介绍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为民间艺术家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经过,表现了阿炳深厚的艺术造诣,赞扬了阿炳有骨气的性格,也说明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能够保存下来,要归功于杨荫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

1950年暑假,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这两位音乐家,携带学院刚刚买到的一台进口钢丝录音机回到家乡无锡,找到久仰大名的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

当时阿炳已经多年不演奏乐器了,手头也没有乐器,杨荫浏就从乐器店现买了琵琶、二胡各一把,在阿炳练习了三天以后,录下了《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二、赏析课文: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的内容。

(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部分内容?明确:A、《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B、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

C、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D、阿炳的性格特点。

(3)、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回答)明确:A、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B、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2)、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

(3)、提问: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明确: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

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叙述和阐明了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三、品味语言:1、“阿炳出身于道门,从小学习道教音乐。

20世纪20年代他沦为一名街头艺人,演奏的多是他自己创作或改编的民间音乐作品。

”——这句话引起人们对“道士如何沦为街头艺人”的思考,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2、对阿炳的“说唱新闻”怎样理解?明确:“说唱新闻”可以理解为是阿炳时时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千百万民众代言的表现形式,阿炳坚挺的人格和博大的心胸以及忧民、忧世、忧国的情操也为他的音乐注入了一股强劲的生命力。

3、同期声画面:“音乐一放出来……阿炳激动得不得了,紧抱了机器不肯放手。

”——通过神情、语言描写表现阿炳为自己的音乐有了传承的机会而激动不已。

4、“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登台演出。

”——句中的“惟一”从侧面写出阿炳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也指出正是新中国的成立才挽救了这些艺人的艺术生命。

四、合作探究:1、文章中有一段介绍阿炳的音乐与无锡的有关,这样写有什么意义?明确:文章说无锡地处南方,一年四季和风细雨;无锡人的性格是不温不火,喜怒不形于色;无锡人的饮食是喜吃甜食和糯米,因此阿炳的音乐才格外婉转柔美。

这一段其实暗示了阿炳的音乐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众。

他的音乐之所以令人荡气回肠,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正是时代和生活赋予了他灵感。

他的音符、乐句、旋律中包含着一个时代民众的哭、笑、怨、愤、祈求、憧憬、搏击、抗争,融会着千百万人民的心声。

2、作者根据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使人读来如有亲历之感。

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阿炳的命运的。

明确:多个人、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

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

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

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五、教师小结: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任何人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

人生因为音乐的存在而有滋有味,在音乐的熏陶下,我们会逐渐变得沉静、温和、从容、豁达,我们的情感由坚硬变得柔软,由粗糙变得精细。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二泉映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用心去感受吧!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18、阿炳在1950阿炳身世:生活贫穷、沿街卖唱、敢于叛逆、人生坎坷。

录音经过:身体极差、功底深厚、名曲留世。

录音意义:蜚声乐坛、影响世界。

————艺术生涯、坎坷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