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在1950》课件6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18《阿炳在1950》课件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8《阿炳在1950》课件语文版

但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也感觉到作 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新中国, 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
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 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4、你还知道哪些中外名曲,请写出几首
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梁祝》《十面埋伏》等 外国名曲:《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 《悲怆交响曲》等。
本文通过介绍在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 两位教授到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 过,歌颂了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 运,并使二泉映月成为名垂中外音乐史册的 经典曲目。
1、本文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的叙事。 增强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的人物的同期声采访 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同时增加了电视画 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怀和说 明。 2、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 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同期声有多 个人,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介绍阿炳;解说词则将记 叙、议论、抒怀和说明融为一体。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 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 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 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 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 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 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无锡( xī ) 煞 ( shà ) 勒令( lè ) ng ) 聆听( lí 稀罕( xī ) 寡妇( guǎ) 继承( jì ) 衣钵( bō ) 潇洒( xiāo ) 步履( lǚ ) 搀扶(chān) 糯米( nuò) 纯粹( cuì) 报酬 (chóu) 尽管( jǐn ) 巅峰( diān) 诞生( dàn ) 立即( jí ) 轰动(hōng) 推荐( jiàn ) 旋律( lǜ ) 耗尽( hào ) 蹒跚(pán shān ) 享誉 ( xiǎng yù) 琵琶 ( pí 便携式( xié ) pá ) 截然不同( jié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阿炳在1950》课件(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阿炳在1950》课件(新版)语文版
第七页,共15页。
“二泉”从前只是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 生,那音乐的“泉水(quánshuǐ)”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 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和阿炳 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 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因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 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 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 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 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作《二泉映月》吧。
第十五页,共15页。
第五页,共15页。
第六页,共15页。
听泉 韩静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 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跌扑回还,绕 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 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 (wǒ men)听泉。让我们(wǒ men)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 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 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剔透的灵长目,我们(wǒ men)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 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 (wǒ men)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wǒ men)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 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 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阿炳在1950课件

阿炳在1950课件
阿 炳 在 1 9 5 0
︱ 电 视 专 题 片 文 字 稿
学习目标:
1.认识阿炳及名作《二泉映月》。 2.了解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文体特点, 体会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展现 人物命运的 方法。(重点) 3.结合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则小传; 《二泉映月》等乐曲的艺术魅力。(难点)
这次录音有无着,流落街头 1950 改变了人生命运 录音 的意 义 录音后登台演出,荣于身后 成为各大交响乐团经典曲目 世界级指挥家高度评价 在世界音乐史上留 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下了重重的一笔 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曲目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1、阿炳原名(
),《 》是他的传世 之作,为他录音的两位音乐家是( )和 ( )。 • 2、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 》中 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 3、两位教授抢先录下来的六首乐曲,是 《 》、《 》、《 》三首二胡曲和 《 》、《 》、《 》三首琵琶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43张ppt) 课件(共43张PPT)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43张ppt) 课件(共43张PPT)

《二泉映月》的作者,习惯地 叫他阿炳。由于社会动荡、生活 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他开始 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生中的 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 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
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 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 在音乐界的影响;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这次录音有 何意义?
人们将永远铭记阿炳,他的 《二泉映月》,充满了素淡 的人性、颤栗的深情和悲痛 的力量!让我们再来听听这 首让人回肠荡气曲子吧,也 许阿炳还会告诉你很多很 多……
1.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 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寿录下了阿炳的二 胡曲,使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合作探究——
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 生命。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 感情,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 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 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 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表面上看来这段话是课文所写几个部分内容的 一个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事叫好、 庆幸。但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也 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 的歌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 术生命的新生?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 两年无锡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 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的人 生。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 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 的经过。在“面”上写阿炳的一生时,既写 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 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从“点” 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既详写了名 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 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 为绝唱的原因。 从结构和写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的 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 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 顺叙,也有插叙、倒叙;既有叙述,也有议 论、抒情。

8《阿炳在1950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ppt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8《阿炳在1950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ppt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合作探究——
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 生命。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 感情,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 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 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 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表面上看来这段话是课文所写几个部分内容的 一个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事叫好、 庆幸。但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也 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 的歌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 术生命的新生?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 两年无锡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 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词语积累:
稀罕: 稀奇。 巅峰: 顶峰。 耗尽: 用尽。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高山仰止: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 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 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 然而生。 千古绝唱: 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
1.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 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18. 阿炳在1950
《二泉映月》的作者叫华彦 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 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 大,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他逐 渐地全部学会,十五六岁时,他 已经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 乐师。1928年他双目失明,人们 从此习惯地叫他阿炳。由于社会 动荡、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 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 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 艺中度过的。
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寿录下了阿炳的二 胡曲,使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
2. 录音后,阿炳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表现?

18《阿炳在1950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ppt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18《阿炳在1950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ppt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的人 生。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 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 的经过。在“面”上写阿炳的一生时,既写 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 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从“点” 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既详写了名 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 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 为绝唱的原因。 从结构和写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的 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 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 顺叙,也有插叙、倒叙;既有叙述,也有议 论、抒情。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词语积累:
稀罕: 稀奇。 巅峰: 顶峰。 耗尽: 用尽。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高山仰止: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 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 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 然而生。 千古绝唱: 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
1.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 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18. 阿炳在1950
《二泉映月》的作者叫华彦 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 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 大,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他逐 渐地全部学会,十五六岁时,他 已经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 乐师。1928年他双目失明,人们 从此习惯地叫他阿炳。由于社会 动荡、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 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 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 艺中度过的。

阿炳在1950课件

阿炳在1950课件

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汉》。描 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亥下最后 决战的情景 。项羽自刎于乌江,刘 邦取得胜利。
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
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 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 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 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 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 古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 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 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仪
《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 体组成的琵琶套曲。相传为春秋时 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 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 琅之音。
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
名曲,“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 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 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 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 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曲调
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 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 情景。
词语积累:
稀罕: 稀奇。 巅峰: 顶峰。 耗尽: 用尽。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高山仰止: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说就会 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 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千古绝唱: 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
写作特色
1、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地 叙事。这样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 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 果;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则又综合 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件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课件

可以看出阿炳自尊自强,有骨气,“纯粹”是单 纯、单单的意思,删去后就不能表现阿炳的高超演技
和铮铮铁骨了。
合作探究 (6)第23段最后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 何作用? 议论和记叙。 表达了后人的惋惜、遗憾之情。
深入探究
读第二部分,思考 (1)为阿炳录音时,阿炳“已经不在巅峰状态了”,但
他还能一次成功,“一遍通过,没有拉第二遍”,这说明
际音乐界的地位和影响。
合作探究 读第一部分,思考 (1)简析第2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 过渡段 由叙述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为阿炳 创作并演奏的作品录音,过渡到对阿炳一生的回忆及录 音的前后情况。
合作探究
(2)如何理解第4段中的“偶然”一词?
阿炳的成功应首先归功于他的创作才能,但机遇
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提示
和升华主题。
整体感知 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1950年到底发生了 什么事情?
这一年是阿炳人生在世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中
最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的9月2日晚上,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 寿录下了阿炳的二胡曲 , 使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3段),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
两位教授为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 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第二部分(第24-38段),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
录音的经过,略写阿炳病故。 第三部分(第39-49段),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
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以及这首曲子在国内国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
过的。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 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1950年9月2日……催弟也随之而 去。”) 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 提问: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 其他五首曲子。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 “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 高兴的神情和动作。他为自己的音乐有了传承的 机会而激动不已 小结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 的经过,并简单介绍了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 阿炳吐血病故。
阿炳在1950
阿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 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地雷尊殿 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 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 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 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 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 流浪艺人。
代表作品
思考与练习
一、
阿炳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 习音乐演奏,25岁时父亲患病去世,后来 又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不 久便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 的艰辛和苦难,1950年底去世。去世前三 个月,有六首乐曲被抢录下来,这也是阿 炳留给后人的千古绝唱。
思考与练习
二、 人物同期声是指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 人物讲话,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等。同 期声由多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 面介绍阿炳;解说词中则将记叙、议论、 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
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明确: A、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 现的过程。 B、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 坎坷人生。 总结第一段:写1950年秋,中央音乐学院 两位教授到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的演奏 录音的缘由,并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 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以及他敢叛 逆、有骨气的性格。
文章主旨
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 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 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 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 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 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 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 屈的性格。
写作特色
1.作为一篇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 报告文学),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最显著的 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 2.文章还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 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 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3.作为电视专题片,它在报道深度上有别 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以事实报道为基础, 通过对时间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 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揭示和升华 事件的本质。
成为阿炳的绝唱 改变了人 录音前生活无着,流落街头 生命运 录音后登台演出,荣于身后 1950录音 的意义 在世界音 成为各大交响乐团经典曲目 乐史上留 世界级指挥家高度评价 下了重重 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的一笔 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曲目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 阿炳的绝唱……《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 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 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并说明它已成为代 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 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 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 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 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二泉 映月》最开始为无标题音乐,是阿炳经过 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己坎坷的一生逐 步发展形成。
在这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天 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己饱经辛酸的一生, 流露出伤感苍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 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 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此曲纯粹是感情 的自然流露,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 质朴动人,平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缠 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江南 风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 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 和《昭君出塞》。华彦钧的演奏技艺早在 青年时期已为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他 又广泛地向民间音乐学习,并且能超脱狭 窄的师承和模仿,再加上他颠沛流离的生 活遭遇,因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 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 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 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二泉映月》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 国的波士顿、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 团;法国里昂等); 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 《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 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 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结构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 听到了。”)提问: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A、《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B、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 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 C、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是课文所写几个部分内 容的一个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 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但透过字里行间 及文中的背景资料,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 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 颂。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 阿炳的艺术生命。
思考与练习
四、 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 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 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 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 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 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 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 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