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课:速度和加速度

知识梳理课:速度和加速度
知识梳理课:速度和加速度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知识梳理课:速度和加速度

【学习目标】(只有定向才不会迷失方向)编写:李冬梅审核:王振营

1、明确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区分二者的物理意义

2、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确定,会用图像解题,会用图像表示速度,用速度图像表示加速度

3、理解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的区别

【知识梳理】温故而知新

1、速度的定义式是_________,单位:________,是_______量,它的方向与_________的方向相同。其物理意义为表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平均速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速度也是______量,故说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

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是_______量,是_________与

__________的比值。瞬时速度能精确的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与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对应。

2、加速度是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比值,它是描述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a表示。加速度是______量,它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它的方向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同。

在直线运动中,若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_________,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___________.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可以参照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方向间的关系。若a与v

0方向相同,则物体做_____________运动,若a与v

向相反,则物体做______________运动

通过v-t图像中图像的斜率可以判断_______________的大小。若斜率为正则表示物体做__________运动,若斜率为负则表示物体做______________运动。

【课堂探究】

一.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速度改变量大,其加速度一定大

B、物体有加速度时,速度就增大

C、物体的加速度大,速度一定大

D、物体速度变化率大,加速度一定大

【跟踪练习】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一定越大

B、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也一定越大

C、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一定越来越小

D、某时刻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一定为零

【拓展训练】

2.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v

t -v

)/t,关于直线运动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V

>0,a<0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B.V

<0,a<0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C.V

<0,a>0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D.V

>0,a=0时,物体做匀速运动

3.在下列各个质点的叙述中,可能出现的是( )

①在某时刻质点的运动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

②在某时刻质点的运动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0

③在某时刻质点的运动速度为0,而其加速度不为0

④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当加速度减小时,它的速度也减小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二.对速度与加速度关系的理解

例2.汽车以36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h,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用了2.5h,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A、-8m/s

B、8m/s

C、-28.8km/h

D、28.8km/h

【跟踪练习】

4.台球以10m/s的速度沿垂直于框边的方向撞击后以8m/s的速度反向弹回。若球与框边的接触时间为0.1s,则台球在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为()

A.20m/s2,沿球弹回的方向 B.20 m/s2,沿球原撞击方向

C.180 m/s2,沿球弹回的方向

D.180 m/s2,沿球原撞击方向

【拓展训练】

5.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

0=8m/s,5s后的速度V

1

=-4m/s,则物体的加速度a=

m/s2,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初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 .(后两空填相同或相反)

6.下列关于速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即为速度的平均值

B、平均速率是指平均速度的大小

C、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D、汽车以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三.速度时间图象

例3.据v-t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线A、B分别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

(2)前3秒内A物体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其方向与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3)前5秒内B物体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其方向与其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4)A、B两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

【跟踪练习】

7、如图所示v-t图象,表示质点做______运动,它的初速度为______,

加速度为______,前20s内的加速度是______,第30s末的加速度

_______。

【拓展训练】

8.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关于这个物体在前4s

内运动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

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C、物体在前2s内做减速运动

D、物体在前2s内做加速运动

9.如图所示是某质点运动的v—t图象,由图像可知,质点0-2s内的加速度是_ __,在2-3s内的加速度是________,在4-5s内的加速度是_________.

【课堂检测】

1.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初速度的方向,一定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反

B.物体运动的速度逐渐减小,加速度也逐渐减小

C.物体的加速度在计算中一定取负值

D.物体的加速度在计算中可能取正值,也可能取负值

2.关于平均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平均速度反映了物体位置变化的多少

B.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C.平均速度可以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快慢的程度

D.平均速度可以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的程度

3.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打点纸带上的点子分布不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点子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大

B.电子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

C.点子不均匀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D、点子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

4.一小车以6 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运动,如果小车获得2 m/s2的加速度而做加速运动,当速度增加到10m/s时,经历的时间是 .

5.一质点沿直线OX轴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3)m,则该质点在t=0至t=2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大?

6.子弹击中木板时的速度为800m/s,经过0.02s穿出木板,穿出木板时的速度为300m/s,则子弹穿过木板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

(完整word版)加速度练习题及答案.doc

加速度练习及答案 主要知识点: 1.加速度 (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的比值,用 a 表示加速度。 ( 2)公式: a=。 ( 3)物理意义:表示速度的物理量。 ( 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的单位还有cm/s2。 ( 5)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即在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与 在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与方向相反。 2.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量Δv=。 3. v-t 图象 方向相同, () a v m/s b v αt 0 t/s ( 1) v-t 图象中曲线的反映了。 v tan v tan 即为直线的,即为加速度的大小, ( 2)a ,所以 a t t 典型例题: 1.关于物体的下列运动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 加速度逐渐减小,而速度逐渐增大 B.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的方向改变 C.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而速度保持不变 D. 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加速度最小时速度最大 2.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大 B. 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D. 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加速度也一定越大 B.物体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一定越大 C.加速度就是“增加出来的速度” D. 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与速度无关 4.对以 a=2 m/s2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任意 1s 内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 B.第 ns 末的速度比第1s 末的速度大2( n-1) m/s C.2s 末速度是 1s 末速度的 2 倍 D. n s 是的速度是 (n/2)s 时速度的 2 倍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变化的位移相等,则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D.加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6.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0s 内速度由20m/s 减为 5m/s.求 10s 内物体的速度变化和加速度.

《速度与加速度》教案

§速度与加速度 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和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研究的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体会在实验中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匀速物体的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成为教学的起点,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辨析,真正理解描述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物理量:速度、加速度。本节研究平均速度所应用的等效替代思想和定义加速度的所应用的比值法、研究瞬时速度所应用的极限法等都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几种方法,为以后应用类似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领悟形异质同的物理模型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从中理解和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途径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探究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过程,理解速度、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体会物理问题研究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学会用比值法、等效替代来研究物理问题,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3)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勇于克服困难,保持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利用极限法由平均速度推导瞬时速度;怎样由瞬时速度的变化导出加速度的概念。

案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速度的定义。 2、教师举例:物体有着各式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而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段的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类型物体运动的实例。(如蜗牛的爬行运动、飞机的起飞、物体沿斜面下滑,火车出站和进站的运动等。) 3、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平均速度 教师设问:(1)在运动会的100米短跑上,运动员在整个过程中跑的快慢一样吗(2)你如何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预测: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认识可能有下面几种: 1、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2、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可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3、…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比较方法都是正确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 如果运动的时间不相等,通过的位移也不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回答: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统一标准。 目的:引导学生用比值法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人们在长期对运动的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能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逐步建立了平均速度的概念。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程度。 探究性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斜面、小车、纸带等仪器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以4人为一小组做实验,教师先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而后由学生动手做) 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小车沿斜面滑下做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让小车后固定一小纸带,小车运动时会拖着小纸带一起运动,小纸带穿过一个打点记时器,通过打点记时器把小

功能性课程知识梳理

功能性 1.功能性定义:从宏观来看.一切有目的 .的训练都可以叫功能性训练(不同的训练目的应该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2.功能性的起源:起源于损伤康复领域 3.功能性的应用: A.帮助那些退化或丧失身体某些功能的人去恢复他们的本身具备的功能 B.帮助竞技运动员提高运动能力(力量(爆发力)、平衡、移动、敏捷.反应力 .等) C. 帮助竞技运动员恢复运动损伤 D.大众健身领域(帮助会员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4. 人动器材不动,称为闭合链又叫(远端固定)人不动器材动,称为开放链又收(近端固定) 5.运动表现 =身体素质 +专项技术 6.专项体能训练师可以根据该运动项目的特点,设计出对于运动员更加有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但体能训练师不能越界,对于专项技术上的主要指导还是由一般运动员出生的主教练担当。 7.身体的肌肉还是身体的运动能力都符合一个原则就是用进废退。 8.功能性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区别? 1.传统力量训练针对的是肌肉,功能性训练针对的是动作(完成动作和动作的 标准为前提)力量训练多用于肌肉维度训练 . 功能性训练多用于全身消耗减脂。 2.功能性训练总结: A.不同的训练目的应该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B.从宏观来讲一切有目的的训练 都可以称为功能性训练。 C.那么宏观上功能性训练也包含了力量训练. 9. 功能性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核心的不同点是训练目的的不同. 10.功能性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相结合就是提高运动表现的关键 11. 爆发力的肌纤维(白肌)是粗壮形的. 耐力的肌纤维(红肌)是细长形的 名称消耗力量额外的功能效果客户的核心需求 器械加有氧消耗热量提高力量心肺功能短时间内变化相 1.增肌就是要对目标肌肉刺激(孤(增肌)参与肌肉少(低强度)对小(训练单一)立肌肉) 2.传统器械是孤立肌肉最好的训练 方法 功能性训练消耗热量提高力量平衡 .协调 .敏捷 .身体素质得到全(减脂)参与肌肉多爆发.心肺功能面的提升有趣味 . 等多样性1.训练使会员在安全 . 有效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消耗 2.功能性训练是多方位 .多关节全身性的运动 .是很有效的减脂方式 传统力量训练和功能性训练对比

高一物理加速度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加速度知识点归纳 很多人觉得学习物理加速度是非常烦恼,记住了公式也不知道怎么去应用。针对大家的烦恼我整理了加速度以下的方程式,希望可以让大家可以懂得运用加速度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速度加速度练习题带答案

速度.加速度练习题( 带答案) 1、下列物理量为矢量的是( ) A.速度 B.位移 C.质量 D.加速度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C.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大小的物理量 D.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3.关于加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就是加出来的速度 B .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大小 C .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 D .加速度为正值,表示速度的大小一定越来越大 4.由t v a ??=可知( ) A .a 与Δv 成正比 B .物体加速度大小由Δv 决定 C .a 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 D .Δv/Δt 叫速度变化率,就是加速度 5.关于加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与速度方向一致; B 、一定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C.一定与位移方向一致; D 、一定与位移变化方向一致。 6.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一定大 B.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一定为零 C.速度不为零时,加速度一定不为零 D.速度不变时,加速度一定为零 7.右图为A 、B 两个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线.则( ). A 、在运动过程中,A 质点总比 B 质点快 B 、在0-t 1时间内,两质点的位移相同 C 、当t=t 1时,两质点的速度相等 D 、当t=t 1时,A 、B 两质点的加速度都大于零 8.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 2,则( ) A .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是该秒初速度的2倍 B .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比该秒初速度大2m/s C .物体在某秒初的速度一定比前秒初速度大2m/s D .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比前秒初速度大2m/s 9. 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B. 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C.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 D. 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10.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不同,根据给出速度和加速度的正负,下列对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 ) A. v 0>0, a<0, 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 B. v 0<0, a<0, 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 C. v 0<0, a>0, 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 D. v 0>0, a>0, 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 11.以下对加速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等于增加的速度 B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C .-102s m 比102s m 小 D .加速度方向可与初速度方向相同,也可相反 12、关于速度,速度改变量,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很大,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大 B 、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以为零 C 、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可能不为零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从89与2001及2010几版抗规的对比中寻找解释,列表如下: 可以看出,89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01版的新生事物。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与8度半()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 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 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律吗,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抗震恒永久,牛二永流传。(牛二:牛顿第二定律——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即或;也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即F=kma,其中k是比例系数;只有当F以牛顿、m以千克、a以m/s2为单位时,F=ma成立。) 最后总结一句话:地震影响系数来源于牛二。 知道了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下面顺藤摸瓜,就要总结一下α(地震影响系数)的定义公式。 α(T)= K ×β(T), 公式里有三个系数

如何进行课堂知识梳理学习体会

如何进行课堂知识梳理学习体会 李浩 课堂梳理知识是中学物理教学每堂课必备的环节,有效的梳理知识加强了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有效的梳理知识是从总体上对知识的把握,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因而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有效的课梳理知识更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有效的梳理知识使人对课堂感受到一种整体美、和谐美,如听过一支优美的曲子,让人回味悠长,从而增加审美情趣…… 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由此可见,每件事结尾工作的重要性,讲课亦是如此,课堂梳理知识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有效的知识梳理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平常教学中,虽然物理教师对课堂梳理知识的有效性也很重视,但由于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中:引入有效性的设计、新环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练习有效性的设计等等该重视的内容太多,到梳理知识的时候,往往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了,只好草草收兵,不了了之。那么课堂梳理知识的有效性就谈不上了。 还有一种现象,特别是在公开课和讲课比赛的课例中,由于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比赛课的梳理知识成了千篇一律的内容,都成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感受?”。本来这样的小结也无可厚非,只要教师引导的好,把时间恰当地留给

学生进行感悟、归纳、总结,也是很好的梳理过程,但由于教师留给学生梳理知识的时间太短太少,结果梳理知识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简要知识点的过场戏。我觉得比较好的,特别是有效性的知识梳理是教师和学生对一节课的高度梳理和概括的重要环节,是发现后继问题,是前后知识纵横联系的必要阶段,它能把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数学建构,内化为学生自身已学的知识系统中去,因此,物理教师要高度重视数学课堂的知识梳理,让梳理内化知识更加变得有效性。 一、有效梳理内化知识的必要性探究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经过精心准备后向学生系统传授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场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作为物理教学课堂也亦如此。 物理课堂知识的梳理内化,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环节,是教师或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时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回顾。好的知识梳理和内化,不仅对该节课起了加深巩固的作用,还可以收到画龙点睛、唤起思维、激发求知欲、发挥想象、启迪灵感等教学效果。 二、有效梳理内化知识的作用性探究 课堂梳理知识的作用,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系统知识的归纳。新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小结时也可利用板书,让学生归纳出有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口

高一物理加速度知识点

高一物理加速度知识点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1 加速度: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表达式:a=△v/△t=(vt-v0)/t(vt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 3 单位:m/s2 或 4 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相同 5 a=△v/△t所求的应是△t内的平均加速度,若△t很短,也可近似看成瞬时加速度 比较速度v、加速度a、速度变化量△v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这种运动叫做 2 分为:○1匀加速直线运动和○2匀减速直线运动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时: ○1v t >v ,a>0,加速度为正,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2v t <v ,a<0,加速度为负,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 (2)加速度不变,所以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一定相同△v = a△t (3)在这种运动中,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相等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 1 图像是一条直线,说明物体速度均匀增加或减小,即物体加速度不变,所以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斜率的正负判断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3 如果是一条曲线,则曲线上某时刻的切线斜率大小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大小 [例1]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m/s2,那么在任意1s内 [ ]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2倍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练习题(推荐文档)

一、选择题 1、在水平冰面上,狗拉着雪橇做匀速圆周运动,O点为圆心.能正确的表示雪橇受到的牵引力F及摩擦力F f的图是( ) 2、关于向心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B.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大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C.向心加速度是描述角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D.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3、如图所示,在匀速转动的圆筒内壁上紧靠着一个物体一起运动,物体所受向心力是 A.重力 B.弹力 C.静摩擦力 D.滑动摩擦力 4、关于向心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由于作圆周运动而产生一个向心力 B.向心力不改变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 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即为其所受合外力 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是个恒力 5、在匀速圆周运动中,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保持不变 B.向心加速度是恒定的 C.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化 D.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的方向垂直 6、在水平路面上转弯的汽车,向心力来源 于 () A.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 B.滑动摩擦力 C.重力与摩擦力的合力 D.静摩擦力 7、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A、B两物块置于绕竖直轴匀速转动的水平圆盘上,两物块始终 相对于圆盘静止,则两物块() A.线速度相同 B.向心力相同 C.向心加速度相同 D.角速度相同 8、如图所示装置绕竖直轴匀速旋转,有一紧贴内壁的小物体,物体随装置一起在水平面 内匀速转动的过程中所受外力可能是 A.重力、弹力、向心力 B.重力、弹力、滑动摩擦力 C.下滑力、弹力、静摩擦力 D.重力、弹力、静摩擦力 9、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质量之比为1∶2 ,转动半径之比为1∶2 ,在相等时间里甲转过60O,乙转过45°,则它们所受外力的合力之比为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结构设计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结构设计 1建筑设计 1.1工程概况 建筑设计在现有的自然环境与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经济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内部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等,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与结构等相关的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各种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本方案采用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由梁、柱、节点及基础组成的结构形式,横梁和立柱通过节点连成一体,形成承重结构,将荷载传至基础。其特点是承重系统与非承重系统有明确的分工,支承建筑空间的骨架与梁,柱是承重系统,这种结构形式强度高,整体性好,刚度大,抗震性好,开窗自由。 设计标高:室内外高差:450mm。 地震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耐火等级:二级。 =0.60kN/m2。 基本风压:ω 雪压:0.20 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 不上人屋面活荷为0.5kN/m2,走廊活荷载为2.5kN/m2,卫生间楼面活荷载为2.0 kN/m2,教室楼面活荷为2.0 kN/m2,楼梯活荷载为3.50kN/m2。 1.2 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功能分区 1.2.1 总平面布局

该建筑物总长度为87.6m,总宽度为17.7m,总高度为18.45m,共五层,总建筑面积为7752m2,主体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图1.1 建筑平面图 1.2.2 平面功能分区 根据设计资料的规划要求,本办公楼建筑要求的主要功能有:门卫室,办公室,会议室,男女厕所等。 (1)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 使用房间面积的大小,主要由房间内部活动的特点,使用人数的多少以及设备的因素决定的,本建筑物为办公楼,主要使用房间为办公室,各主要房间的具体设置在下表一一列出,如下表: 表1-1 序号房间名称数量单个使用面积 1 办公室79 52.45 2 会议室 5 65.53 3 办公设备用房 5 65.53 4 门房 1 25.36 5 男女厕所10 20.04 (2)窗的大小和位置 房间中窗的大小和位置主要是根据室内采光通风要求来考虑。采光方面,窗

第四课 知识梳理

第三课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我” 1.你对中学生活有何新感受? (3条) (1)新环境、新生活、新鲜事,都会让我们激动和兴奋。 (2)初中生活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激动和兴奋之余,我们也会有困惑和担心,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3)在这个时候,不应畏缩逃避,而应积极面对。2.怎样适应新的学习生活?(3条) (1)首先要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调整心态,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环境。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新的目标。 (3)加强对自我的管理,克服依赖心理。在学习上做到自主;在生活上做到自理、自立;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 3.怎样加强自我管理? 5.良好班集体的特征是什么? (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严明的纪律。(3)有融洽的同学关系。(4)有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6.为什么说集体是我们成长的乐园? (1)有利于我们良好品德的形成。(2)有利于我们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陶冶情操。(3)有利于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7.怎样融入新的班集体?(3条) (1)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学间的竞争与合作,建立起纯朴、融洽的同学关系。 (2)自觉遵守并维护集体纪律。(3)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8.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己?(5条)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2)有助于我们明己之长,知己之短。 (3)有助于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4)有助于发掘自身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5)有助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塑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9.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方法,3途径) (1)方法:①全面客观的看待自己。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2)途径:①自我观察。②与他人的接触、交流和比较中认识自我。③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 第四课知识让人生更亮丽 10.学习有什么重要性? (1)学习----成才的阶梯(2)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3)学习可以增长才 干。(4)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1.新时代要求我们具备的能力? (1)求知能力。(2)做事能力。(3)与人合作能力。(4)生存能力。12.为什么说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4条)(1)受教育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2)受教育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是每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速度加速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必修1 第一章第3至5节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3.一质点做直线运动,在t=t0时刻,位移x>0,速度v>0,加速度a>0,此后a逐渐减小至a=0,则它的() A.速度逐渐减小 B.位移始终为正值,速度变为负值 C.速度的变化越来越慢 D.相同时间的位移越来越小 4.如图2所示为甲、乙两质点的v-t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rray() A.2秒末它们之间的距离一定为6米 B.质点甲向所选定的正方向运动,质点乙与甲的运动方向相反 C.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甲、乙的位移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D.质点甲、乙的速度相同 5.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正负值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 B.在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一定为负值 C.在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 D.只有规定了正方向,讨论加速度的正负才有意义 三、计算题 7.一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其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试求该质点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2。 (B)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选项中的物理量都是矢量的选项是() A.速度、加速度、路程 B.速度、位移、加速度 C.位移、加速度、速率 D.瞬时速度、加速度、时间 2.在110m栏的比赛中,刘翔6s末的速度为9.2m/s,13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4m/s,则他在比赛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A.9.8m/s. B.10.4m/s C.9.2m/s D.8.46m/s 3.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出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移一时间图象如图4所示。在20s内,它们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 A.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v甲>v乙=v丙 图4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作者: ————————————————————————————————日期: ?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g。。。”等。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从89与2001及2010几版抗规的对比中寻找解释,列表如下: 项目GBJ11-89 GB50011-2001及2010 地震影响表征采用设防烈度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表证 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度(g) 无 6度7度8度9度 0.05 0.1(0.15) 0.2 (0.3) 0.4 设计特征周期按设计近震或远震 和场地类别确定 按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表5. 1.4-1 可以看出,89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01版的新生事物。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0.15g)与8度半(0.3g)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 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 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

第五课重点知识梳理

第五课:重点知识梳理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例(扬州期末调研)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在对同一个字词的释义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对“社”、“资”的新解释。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国30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这表明文化创新(A) A.来自社会实践 B.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C.就是推陈出新 D.应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准备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例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B)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例2当人们忙于经典翻拍之时,《士兵突击》、《李小龙传奇》等原创作品却非常热播。它们的主创人员认为,与其频繁向经典作品“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这种观点说明(B) A 、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传统经典 B 、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 、应该否定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 D 、大众文化真正需要的就是原创作品***4、如何实现我国的文化创新? 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现。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同时又要注入时代精神。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借鉴中,必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⑤: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例1、2008年10月14日,第十一届全运会吉祥物在山东济南揭晓。吉祥物名为“泰山童子”,灵感来源于充满文化、自然内涵和动人传说的“五岳之 首”的泰山,以拟人化的泰山石赋予吉祥寓意。这说(C) A.客观事物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例2、清代学者叶燮说得好:“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 这主要表明(A) A.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 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D、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带参考答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运动,而且保持加速度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1.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 2.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3.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二.自由落体运动 2.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在没有空气阻力影响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即时速度和加速度。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 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 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 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①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根据s4-s1=s5-s2=s6-s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1=、a2=、a3=,再算出a1、a2、a3。 ②用v-t图法:即先根据v n=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后作出v-t图线,图 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器材: 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确定好计数始点0,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作v-t图线,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高一物理 位移 速度 加速度 练习题

2013年7月3日高一物理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取的 B、宇宙中的物体有的静止的有的是运动的 C、只能选取不动的物体做为参考系 D、同一个运动对不同的参考系,其观察结果一定是相同的. 2.试判断下面的几个速度中是平均速度是() A.子弹以790m/s的速度击中目标; B.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是72km/h; C.信号沿动物神经传播的速度大约为100m/s; D.在市区某段对汽车限速,不得超过60km/h。 3.某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2米/秒2,在任1秒中( ) A.该秒末速度比前1秒初速度小2米/秒; B.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米/秒,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C.末速度比初速度小2米/秒,其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D.末速度比初速度小2米/秒,其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4.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下列物体中可以当作质点处理的是() A.研究飞机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可以把飞机当作质点; B.确定轮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时,可以把它当作质点来处理; C.作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 D.研究火车通过路旁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火车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 5.关于位移和路程的关系,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时,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B.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时,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C.物体通过的两段路程不等,但位移可能相等; D.物体通过的路程不为零,但位移可能为零。 6.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的是() A.我们下午3点20分出发,不要迟到; B.我校的百米跑记录是12秒8; C.1997年7月1日零时我国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世界杯足球决赛在今晚8时开始。 7.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是4m/s,1s后的速度大小变成了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 8.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高一物理:加速度知识点

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 1 加速度: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表达式:a=△v/△t=(vt-v0)/t(vt表示末速度,v0表示初速度) 3 单位:m/s2或m.s-2 4 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相同 5 a=△v/△t所求的应是△t内的平均加速度,若△t很短,也可近似看成瞬时加速度 比较速度v、加速度a、速度变化量△v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这种运动叫做 2 分为:○1匀加速直线运动和○2匀减速直线运动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时: ○1v t>v0,a>0,加速度为正,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2v t<v0,a<0,加速度为负,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 (2)加速度不变,所以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一定相同△v = a△t (3)在这种运动中,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相等 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 1 图像是一条直线,说明物体速度均匀增加或减小,即物体加速度不变,所以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斜率的正负判断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3 如果是一条曲线,则曲线上某时刻的切线斜率大小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大小

[例1]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m/s2,那么在任意1s内 [ ]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2倍 B.物体的未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 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s内的末速度大2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1s内的初速度大2m/s [分析]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为2m/s2,表示每秒内速度变化(增加)2m/s,即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并不表示末速度一定是初速度的2倍. 在任意1s内,物体的初速度就是前1s的末速度,而其末速度相对于前1s的初速度已经过2s,当a=2m/s2时,应为4m/s. [答]B. [例2]图1表示一个质点运动的v-t图,试求出该质点在3s末、5s末和8s末的速度.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 速度加速度定义与图像知识点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一、质点、参考系 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1)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2)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 (3)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2.质点 (1)定义: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叫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二、时间与时刻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点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 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矢量.像位移、力、速度都是矢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叫做标量,像温度、质量、压强、电流都是标量 注意:矢量和标量的本质区分不是看它们是否有方向,而是在于它们所遵循的运算法则不同,矢量遵循矢量运算法则(矢量运算是一种几何算法),标量遵循代数运算法则. 四、路程和位移 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