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张成福课件8.pptx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课件(PPT 143页)

5.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个新公共管理 运动,公共管理学科开始成形。从其直接的来源 来看,它一方面从政策科学转变而来,另一方面 吸取了企业管理的经验。其中前者被概括为P途 径(the policy approach),后者概括为B途径 (business approach)。
P途径 vs B途径
子来说明,主流经济学所注重的是应当生产多少 针,并且其价格是多少。而交易成本经济学所关 注的是这制针活动里所包括的“18种不同的操作” 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2. 交易成本为核心概念
Coase: transaction costs 指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 阿罗把这一定义扩大,把交易成本定义为“运行
4.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公共行政学往两个方向 发展:一个是向政治学回归,即注重一些价值方 面的讨论,比如社会平等、民主价值、多元主义、 公民参与、社会正义;另一个是向政策科学或政 策分析发展,它可以追溯至1951年H. Lasswell 主编的《政策科学》,偏重技术方面。
H. G. Frederickson对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论述
国和法国学习。
2.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提出了政治与行政的 二分法。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 国家意志的执行。
3.直到上个世纪前半叶,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主要 致力于行政原则的研究。Luther Gulick提出了这 样的问题:What is the work of the chief
强调公共部门的独特性
强调公共部门相对于外部 事务的处理
注重政策分析
强调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 的相同性
注重对组织的内部过程
擅长组织管理
这两种研究途径虽然有区别,但都使用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这一概念,因此也同被视 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组成部分。两者逐渐合流, 最终形成了公共管理这一门单独的学科。
公共管理学.pptppt

张成福: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 科的特点
(1) 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integrative concept) 。格恩 (A.Gunn) 认为公共管理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传统公 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third Way) 。 在“什么”(What)与“为何”(Why)层面上沿袭 公共行政,而在如何 (How) 层面上沿袭企业 管理:
威尔逊(Woddrow Wilson) 1887年发表 的《行政学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
威尔逊“执行一部宪法比制定一部宪法要困难 的多”。
“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有效的公共行 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
政治与行政之间存在重要区别,政府官员的任 命应建立在公正和功绩而不是党派偏见的基础 上
第四阶段 : 公共行政即管理学
从 1960 年至 70 年代起,部分行政学者转 向管理领域寻求发展。
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假 设基础之上: 一是公共行政与私部门的行政 没有本质的区别,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 (generic management); 二是企业绩效优于 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
对权力和权威进行了划分:权力是无视人们的反对,强使 人们服从的能力,而权威则意味着人们在接受命令时是出 于自愿。权威分为三种形式:法定权威(官僚组织)、传 统权威、神授权威。
是传统管理理论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魏劳毕1929 年《公共行政的原则》Princip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强调科学的普遍适用的行政原则 的存在。行政人员一旦学会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 以成为专家。这些原则可不考虑环境因素而适用于 任何地方, POSDCORB 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
公共管理学全ppt课件

量的关系
门)与政治国家的 体系
关系
关系的特征 行为假设
政策方案
掌舵与划桨 理性的、自利的
自治与认同
相互依存
利他的、人道主义 具有反思理性的
的
“复杂人”
私有化;工商业的 授权社团和公民; 建构公共服务供给
管理手段
自我管理和自我服 的合作网络
务
48
精选课件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分析的角度
44
精选课件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3.组织变革趋势
• 一是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 内部个体作用的变化
• 二是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 • 一是着眼于组织功能的变化
45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第 3 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46
精选课件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权力的来源可分为纵向权力来源与横向权 力来源。
• 纵向权力体现了组织来源的特征,因而权 力来源因所处职位高低而不同。
• 高层管理者 中层领导 低层成员 33
精选课件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原理
• 2.权力的运行 • 权力可划分为自上而下的权力、自
下而上的权力和横向权力。
• 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 下属。
容性利益的组织更有可能实现组织集 体目标。
41
理
2.4 公共组织环境
• 2.4.1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
• 2.4.2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
• 1.政治环境 • 2.经济环境 • 3.文化环境 • 4.技术环境
42
精选课件MPA)系列教材
中国政法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课件公共管理学_张成福 (5)PPT教学课件

第三章 公共部门的角色
• 一、 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 • 二、 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三、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 四、 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 五、 政府失灵
2020/12/10
1
第一节 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
• 一、公共部门的性质。
传统上,在实行混合经济的国家,人们习惯于将 整个社会分为两大部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或 者政府与市场部门。其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 核心差别在于其是否拥有合法的强制力,政府是 社会中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虽然公共 部门和私人部门通常被人们看作是分离的,但将 它们视为相互排斥的领域的划分可能是武断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经济和社会,都是公共部门和 私人部门的有机结合,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2020/12/10
10
三、内部性问题。正如外部性因素对市场经 济的影响一样,内部性也同样影响着政府。 内部具体表现为预算增长、大机构规模、控
制信息使用是指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权利。
• 四、政府组织的低效率。政府是唯一拥有
合法暴力的机构,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垄断
者,垄断同样在政府部门造成了低效率。
2020/12/10
2020/12/10
3
第二节 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 府干预
• 一、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条件。 • 市场是买卖双方共同决定一项产品价格的
场合。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供需均衡,使资 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然而,完全 竞争的市场机制的建立是由一系列的假设 在内的,但实际上,经济运作在实际生活 中是不可能完全符合市场竞争的假设,因 而就有了市场失灵。
第三章第三章公共部门的角色公共部门的角色??一一??二二??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第一节第一节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一公共部门的性质
• 一、 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 • 二、 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三、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 四、 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 五、 政府失灵
2020/12/10
1
第一节 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
• 一、公共部门的性质。
传统上,在实行混合经济的国家,人们习惯于将 整个社会分为两大部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或 者政府与市场部门。其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 核心差别在于其是否拥有合法的强制力,政府是 社会中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虽然公共 部门和私人部门通常被人们看作是分离的,但将 它们视为相互排斥的领域的划分可能是武断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经济和社会,都是公共部门和 私人部门的有机结合,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2020/12/10
10
三、内部性问题。正如外部性因素对市场经 济的影响一样,内部性也同样影响着政府。 内部具体表现为预算增长、大机构规模、控
制信息使用是指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权利。
• 四、政府组织的低效率。政府是唯一拥有
合法暴力的机构,是名副其实的自然垄断
者,垄断同样在政府部门造成了低效率。
2020/12/10
2020/12/10
3
第二节 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 府干预
• 一、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条件。 • 市场是买卖双方共同决定一项产品价格的
场合。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供需均衡,使资 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然而,完全 竞争的市场机制的建立是由一系列的假设 在内的,但实际上,经济运作在实际生活 中是不可能完全符合市场竞争的假设,因 而就有了市场失灵。
第三章第三章公共部门的角色公共部门的角色??一一??二二??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第一节第一节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一公共部门的性质
公共管理学 张成福全PPT课件

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只有有限的管理自主权但却有
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管理则由相对 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 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管理的一 个重要特征。而私营企业和组织往往是个 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
14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
12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1.3 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 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 权力,私组织则没有。 公部门的权威来自 制度与法律的授予,而私部门则是来自经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1. 公共管理是以整合性的概念。 2. 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 公部门。 3. 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 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 点。
.
11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4. 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 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 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 公共管理关注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 7. 公共管理是以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
6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休斯的观点
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 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 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 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公共管理 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 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部门处在社会各种力量作用的核心, 承担着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职责,所以 政府理性往往是多元的,应考虑各种利益 和价值的平衡;而私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 具的经济理性,往往较少顾及其他理性的 考虑。
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管理则由相对 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 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管理的一 个重要特征。而私营企业和组织往往是个 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
14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
12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1.3 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 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 权力,私组织则没有。 公部门的权威来自 制度与法律的授予,而私部门则是来自经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1. 公共管理是以整合性的概念。 2. 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 公部门。 3. 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 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 点。
.
11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4. 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 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 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 公共管理关注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 7. 公共管理是以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
6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休斯的观点
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 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 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 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公共管理 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 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部门处在社会各种力量作用的核心, 承担着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职责,所以 政府理性往往是多元的,应考虑各种利益 和价值的平衡;而私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 具的经济理性,往往较少顾及其他理性的 考虑。
《公共管理学》PPT课件

决策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查尔斯·林德 布洛姆(Charles E. Lindblom)提出渐进 决策理论。
(四)系统学派理论 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 20世纪60-70年代,系统学派又发展出两 大理论,一是生态理论,二是权变理论。
(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 主需求”
1. 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2. 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3. 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 制。
4. 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 层次矛盾的途径。
第四节 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发展
一、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
1.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 产品。
2. 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 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 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1. 管理
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 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 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
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 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 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 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公 共管理的特征: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
2. 公共管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 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四)系统学派理论 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 20世纪60-70年代,系统学派又发展出两 大理论,一是生态理论,二是权变理论。
(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 主需求”
1. 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2. 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3. 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 制。
4. 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 层次矛盾的途径。
第四节 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发展
一、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
1.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 产品。
2. 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 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 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1. 管理
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 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 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
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 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 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 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公 共管理的特征: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
2. 公共管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 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学》课件PPT课件

2004。 • 10.【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
门.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 1研1究..【谢美旭】译查.尔北斯京·沃:尔中夫国.发市展场出或版政社府,:1权99衡4。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 • 12.汪玉凯.公共管理基础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 13.王乐夫.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管理世界.2002(12):
•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政协编译组/东方编 译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 【美】拉塞尔·M·林登著:《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版澳社】,欧20文07·。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
詹中原:《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 1991。
• 黄荣护主编:《公共管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
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1997。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公共管理学
汪大海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章 导论
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导 论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公共管理的研究 对象与研究途径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的理论演进 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 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 作为最古老的职业、最年轻的专业和学科,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西方提出的概念,是在继承了公共行政理论尤其是1968年后产生 的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了企业管理的许多做法,引入市场机制 后形成的。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及其 不断增进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门.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 1研1究..【谢美旭】译查.尔北斯京·沃:尔中夫国.发市展场出或版政社府,:1权99衡4。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 • 12.汪玉凯.公共管理基础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 13.王乐夫.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管理世界.2002(12):
•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政协编译组/东方编 译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 【美】拉塞尔·M·林登著:《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版澳社】,欧20文07·。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
詹中原:《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 1991。
• 黄荣护主编:《公共管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
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1997。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公共管理学
汪大海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章 导论
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导 论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公共管理的研究 对象与研究途径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的理论演进 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 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 作为最古老的职业、最年轻的专业和学科,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西方提出的概念,是在继承了公共行政理论尤其是1968年后产生 的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了企业管理的许多做法,引入市场机制 后形成的。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及其 不断增进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公共管理学讲义教程

(2)就其功能而言: 作为社会的组织者,管理者的公共组织为公众
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以维持、保证、推动社会快 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活动。
(3)就其运行机理而言: 行使社会公共权力对社会共同活动领域进行有效
配置、治理,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实现的过程。
三、公共管理的运行机理
决定公共管理是否成为科学,能否发挥效用, 有无价值、意义的关键因素。
源——来源、投入生产、社会活动 过程中能带来资金、财富增加的因素。
管理就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处理
时间 财力
市场 人力
政策 物力
文化
关系
信息
2、管理的入门效应
目的效应
决定: 手段服从目的
水桶效应
稀缺:缺一不可
竹竿效应
重要:关键因素
管理的核心问题:
人力资源是社会和组织最重要的战略性资 源。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把人力资源配 置好、统御好,获得最大的使用价值、经营 价值是组织发展的核心。
一 管理及其基本理念 二 公共管理及其政务原理 三 公共管理的运行机理 四 中国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沿和实践创新
第三讲:公共管理过程和操作原理 一 公共管理职能及其中国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二 公共管理主体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探究 三 公共管理过程及中国行政效率提升的探索
第四讲:公共管理的实践范畴 一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 二 财政管理和我国财政体制的完善 三 土地资源管理和我国土地资源功能的发挥 四 社会管理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3)、公共权力的变迁及其复杂化
社会分化过程中的权力分化:
人类创造了权力,同时人类也创造了权力的变异
公共权力分化成为了公众权力、政治权力、 阶级权力、国家权力
生产力 的发展
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以维持、保证、推动社会快 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活动。
(3)就其运行机理而言: 行使社会公共权力对社会共同活动领域进行有效
配置、治理,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实现的过程。
三、公共管理的运行机理
决定公共管理是否成为科学,能否发挥效用, 有无价值、意义的关键因素。
源——来源、投入生产、社会活动 过程中能带来资金、财富增加的因素。
管理就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处理
时间 财力
市场 人力
政策 物力
文化
关系
信息
2、管理的入门效应
目的效应
决定: 手段服从目的
水桶效应
稀缺:缺一不可
竹竿效应
重要:关键因素
管理的核心问题:
人力资源是社会和组织最重要的战略性资 源。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把人力资源配 置好、统御好,获得最大的使用价值、经营 价值是组织发展的核心。
一 管理及其基本理念 二 公共管理及其政务原理 三 公共管理的运行机理 四 中国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沿和实践创新
第三讲:公共管理过程和操作原理 一 公共管理职能及其中国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二 公共管理主体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探究 三 公共管理过程及中国行政效率提升的探索
第四讲:公共管理的实践范畴 一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 二 财政管理和我国财政体制的完善 三 土地资源管理和我国土地资源功能的发挥 四 社会管理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3)、公共权力的变迁及其复杂化
社会分化过程中的权力分化:
人类创造了权力,同时人类也创造了权力的变异
公共权力分化成为了公众权力、政治权力、 阶级权力、国家权力
生产力 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发展民主、人 道的管理系统已成为当代管理的一个中心 议题。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 2、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人力资源的管
理需要专门理论和知识作为支撑,需要专 门的技能,需要职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和职 业管理者。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
• 一、概述
•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内所有人力资源的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2、人力资源的发展。是整合培训与发展、职 业发展、管理发展与组织发展,以增进个 人和组织效能的过程。人力资源发展功能 的需要来自于组织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3、人力资源的激励。其主要议题包括:联 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 满足感、绩效评估等多方面。主要任务就 在于确认和运用恰当的激励技术
• 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其能动性,核心表
现为人力资源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此外,人力资源是唯一起创造作用的资源, 只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承担不断创新 的任务。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特性
• 一、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其所产生
的价值与影响、收益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 资源;人力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 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
员的知识能力可分为4类35项: 1、技术知能 :成人学习认知、职业发展理 论和技能、知能确认技术、电脑应用知能、 电子系统操作技能、后勤支援技能、目标 调配技能、绩效观察技能、专业认知、培 训理论与技巧、研究技能。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2、组织知能 :组织经营认知、成本效益分 析技能、授权技能、产业认知、组织行为 认知、组织发展理论与技巧、组织认知、 组织规划技能、资料管理技能。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一、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主要原因或因素包括: 1、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理念的确认和广泛共识。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和加 里·贝克尔认为,人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 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 要的资源。80年代以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 重要性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和接纳,英国经济学家 哈比森的观点或许代表了人们普遍的看法,即人 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第八章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
• 一、 人力资源的特性 • 二、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 三、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 四、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 五、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 六、 工作生活质量——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
略
• 七、 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特性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特性
• 二、人力资源无法储存。社会知识、技术的飞速
发展使得“闲置的”人力资源逐渐流失其价值与 特性,因此,唯有前瞻性、计划性与适时地运用 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特性
• 三、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
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人力资源也会老化,表现 为人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和行为 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造成资源价值或创造价 值的减损。这就需要组织持续不断地投资于人力 资源,并强化其知识技能与态度。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4、人力资源的维持。其主要议题包括:人际 关系和沟通问题,员工的福利问题,工作 环境和职业安全问题等,它更关注于为员 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5、人力资源的研究。每个组织所面临的人力 资源管理问题可以说是具体而又特殊的, 发展出最适合自己组织的一套人力资源管 理系统(政策、规则、技术、方法等)是 重要的。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2、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在 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优 势所在,因为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和 创新的核心资源。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3、人力资源成本在所有经济生产体系的成 本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大。研究表明,很多 组织中55%的运营成本乃直接或间接地与人 力资源费用有关。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3、人际关系知能:指导技能、反馈技能、团 队过程技能、协商技能、呈报技能、询问 技能、关系建构技能、写作技能。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4、知识知能 :资料浓缩技能、资料搜寻技 能、知识多元、模型建构技能、观察技能、 自我了解、视野展望技能。
第五节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4、组织整体经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技术的优势来自于人员在知识和技术上的 不断创新;生产和销售的优势需要良好的 人力资源作为支撑,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 组织整体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的表现。
• 1、管理方式的变化——从以事为中心的管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
• • 据美国培训发展协会的调查研究,人力资
源发展专业人员的角色包括:行政管理者、 评价者、职业生涯发展顾问、HRD专业经理、 辅导员、行销人员、教材开发者、需求分 析师、组织变革的推动者、教学设计师、 研究者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 据学者麦格兰根的研究,HRM \ D专业人
获取、使用和维护等一切管理的过程和活 动,或者是组织管理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的 政策和实践。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
1、人力资源的获取。它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录用 和选拔。人力资源规划是系统评估人力资源需求 以保证获取组织所需的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的过 程;招募是吸引足够数量的个人并鼓励他们的应 聘和任职于本组织的过程;而选择是组织从大量 的应聘人员中选择适合组织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 员的过程 。
• 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力
1、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问题。 2、通过科学化的方法与管理,扩大人力 资源的收益
第五节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 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府服务品质的提升。提
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 实现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应用人力资 源管理与发展的方法,针对组织运作的过 程加以改良,致力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以 及顾客的需求获取满足。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 2、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人力资源的管
理需要专门理论和知识作为支撑,需要专 门的技能,需要职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和职 业管理者。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
• 一、概述
•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内所有人力资源的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2、人力资源的发展。是整合培训与发展、职 业发展、管理发展与组织发展,以增进个 人和组织效能的过程。人力资源发展功能 的需要来自于组织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3、人力资源的激励。其主要议题包括:联 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 满足感、绩效评估等多方面。主要任务就 在于确认和运用恰当的激励技术
• 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其能动性,核心表
现为人力资源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此外,人力资源是唯一起创造作用的资源, 只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承担不断创新 的任务。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特性
• 一、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其所产生
的价值与影响、收益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 资源;人力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 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
员的知识能力可分为4类35项: 1、技术知能 :成人学习认知、职业发展理 论和技能、知能确认技术、电脑应用知能、 电子系统操作技能、后勤支援技能、目标 调配技能、绩效观察技能、专业认知、培 训理论与技巧、研究技能。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2、组织知能 :组织经营认知、成本效益分 析技能、授权技能、产业认知、组织行为 认知、组织发展理论与技巧、组织认知、 组织规划技能、资料管理技能。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一、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主要原因或因素包括: 1、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理念的确认和广泛共识。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和加 里·贝克尔认为,人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 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 要的资源。80年代以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 重要性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和接纳,英国经济学家 哈比森的观点或许代表了人们普遍的看法,即人 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第八章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
• 一、 人力资源的特性 • 二、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 三、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 四、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 五、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 六、 工作生活质量——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策
略
• 七、 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特性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特性
• 二、人力资源无法储存。社会知识、技术的飞速
发展使得“闲置的”人力资源逐渐流失其价值与 特性,因此,唯有前瞻性、计划性与适时地运用 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特性
• 三、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
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人力资源也会老化,表现 为人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和行为 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造成资源价值或创造价 值的减损。这就需要组织持续不断地投资于人力 资源,并强化其知识技能与态度。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4、人力资源的维持。其主要议题包括:人际 关系和沟通问题,员工的福利问题,工作 环境和职业安全问题等,它更关注于为员 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5、人力资源的研究。每个组织所面临的人力 资源管理问题可以说是具体而又特殊的, 发展出最适合自己组织的一套人力资源管 理系统(政策、规则、技术、方法等)是 重要的。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2、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在 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优 势所在,因为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和 创新的核心资源。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3、人力资源成本在所有经济生产体系的成 本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大。研究表明,很多 组织中55%的运营成本乃直接或间接地与人 力资源费用有关。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3、人际关系知能:指导技能、反馈技能、团 队过程技能、协商技能、呈报技能、询问 技能、关系建构技能、写作技能。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4、知识知能 :资料浓缩技能、资料搜寻技 能、知识多元、模型建构技能、观察技能、 自我了解、视野展望技能。
第五节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4、组织整体经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技术的优势来自于人员在知识和技术上的 不断创新;生产和销售的优势需要良好的 人力资源作为支撑,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 组织整体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的表现。
• 1、管理方式的变化——从以事为中心的管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
• • 据美国培训发展协会的调查研究,人力资
源发展专业人员的角色包括:行政管理者、 评价者、职业生涯发展顾问、HRD专业经理、 辅导员、行销人员、教材开发者、需求分 析师、组织变革的推动者、教学设计师、 研究者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 据学者麦格兰根的研究,HRM \ D专业人
获取、使用和维护等一切管理的过程和活 动,或者是组织管理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的 政策和实践。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
1、人力资源的获取。它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录用 和选拔。人力资源规划是系统评估人力资源需求 以保证获取组织所需的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的过 程;招募是吸引足够数量的个人并鼓励他们的应 聘和任职于本组织的过程;而选择是组织从大量 的应聘人员中选择适合组织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 员的过程 。
• 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力
1、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问题。 2、通过科学化的方法与管理,扩大人力 资源的收益
第五节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 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府服务品质的提升。提
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 实现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应用人力资 源管理与发展的方法,针对组织运作的过 程加以改良,致力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以 及顾客的需求获取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