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浮士德形象分析

浮士德形象分析

德所说的“活力”就是理性,也就是浮士德所说的神性— 道德意识。
9
而正是道德意识使浮士德陷入了灵与肉、理性和原欲的 矛盾之中: 我的胸中,哎!藏着两个灵魂, 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 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 用吸盘把尘世紧紧抱住; 另一个拼命地想挣脱凡尘, 飞升到崇高的净土。 ……
这种矛盾是永无止境的。因而灵与肉、理性与原欲的统一 、人的完全而永恒的自由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浮士德满足于这种追求——自由境界,实际上就是永远的 不满足。
(二)人物形象
1、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典型,集魔性和神性、 原欲和理性于一身的人物。 ①浮士德是一个在自然欲望推动下不断寻求新的 生活体验,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原欲型的人 物形象。 书斋的苦闷:标志着他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以 及发自生命本原的欲望。
1
如今,唉!哲学、 法学和医学, 遗憾还有神学, 我全已努力钻研。 可到头来仍是个傻瓜, 并未比当初聪明半点! …… 最后却发现一片茫然。 我因此真叫忧心如焚 …… 我既无产业也无金钱, 也没有荣耀没有盛名; 这么活下去啊连狗也不肯!
让我们投身时间的洪流 让我们卷入事件的旋涡 人痛苦和享受互相交替 人成功与厌烦彼此混合 真正的男子汉只能是 不断活动,不断拼搏
7
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 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
这里的自由是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命意志的自由 ——个体的人的精神独立与自主。拥有这种“自由” 的人,才能每天不满足的去追求和开拓。 歌德通过浮士德的形象张扬个人主义,在近代西方文 学史上是第一个,通过浮士德的永不满足精神的颂扬表 现了近代个性解放的心声,传达了19世纪欧洲社会的时 代精神。
他是在自然欲望的驱使下凭生命的自由意志去追求 和体验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追求和行动,从主观动 机上通常是没有道德上的造恶或造善的选择——个 人主义者。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

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

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

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

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

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

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

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

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

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

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写的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善与恶的灵魂冲突——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而在民间传说的长期流传和欧洲作家的反复加工过程中,浮士德这一形象凝结沉淀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大社会心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

他对自己生命本真和意义的自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已是:至于型、情欲与理性、人性与神性都处于剧烈的搏斗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

”浮士德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是他却没有完全沦落,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斗争与矛盾,这也就是善与恶、灵与肉的不断斗争与冲突。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

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

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

浮士德那种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体现者而出现‎的。

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

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

浮士德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浮士德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1、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典型,集魔性和神性、原欲和理性于一身的人物。

①浮士德是一个在自然欲望推动下不断寻求新的生活体验,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原欲型的人物形象。

②浮士德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

在他身上体现了欧洲近代人人格的一个侧面——张扬自我和个性解放。

③浮士德是一个在理性的牵引和制约下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的人。

2、靡菲斯特①恶的体现者,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而存在②他从反面对善起推动作用,是浮士德精神中善和恶、肯定和否定的消极面的体现者,是浮士德不断追求道路上的动力的一部分,常想使坏,反成就善行、③是社会现实的批判者。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才情,同时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

其性格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忧郁,敏感,勤于考虑,善于剖析,易于冲动、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快乐的王子" (在威登堡大学时代)——“忧郁的王子”(以“启幕”开始)-—“延宕的王子”(“戏中戏”前后)—-“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宫廷比剑前后)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加上地位至尊,哈姆莱特成了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是“美好的花园”,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然而,正当哈姆莱特快乐度日之时,冷酷的现实给了他一连串的打击: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朋友背叛,恋人被敌人利用,这一些使世界变得“颠倒混乱”。

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浮士德》:人性的复杂与挣扎

《浮士德》:人性的复杂与挣扎

《浮士德》:人性的复杂与挣扎《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的创作之作,是他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浮士德为中心,讲述了他对知识、欲望和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挣扎。

浮士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在学识上卓越,对世间事务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但与此同时,他内心却深陷着一种不满足感。

他追求知识的欲望推动着他不断探索,但却始终无法填补他心灵深处的空虚。

这种对于超越的渴望,使得他不断质疑自己和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方面,浮士德的形象与现代社会中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与此同时,浮士德的内心也存在着欲望和罪恶的挣扎。

他沉迷于地上的享受和肉体的欢愉,但他内心深处却常常受到良知的责备。

他和魔鬼梅菲斯托福斯达成了契约,以获取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但这种契约却让他深陷深渊。

浮士德的欲望和罪恶是他内心的一部分,他知道这种追求是不道德的,但却无法自拔。

这种挣扎使得他的内心纠缠不清,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当我们观察浮士德的形象时,不禁让人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人们。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但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

我们渴望某种事物,但又知道这种追求可能带来不好的后果。

在面对这种矛盾时,我们常常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正如浮士德一样,我们也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游走,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

《浮士德》不能简单地归为一部批判性的作品。

它呈现出了复杂的人性和纷杂的心灵挣扎,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

歌德在小说中通过浮士德的经历,表达了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并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挣扎。

这印证了我们生活中经常体会到的矛盾与困惑。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都会在这条道路上遇到各种矛盾和困扰,一个人可以有千差万别的目标,但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寻求。

对于浮士德来说,他通过知识的追求和欲望的满足,试图寻找生活的意义,但他的努力最终落空。

这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与欲望和知识的追求有关,更与道德崇高和内心的和平相辅相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写成的一本小说,主要描写了浮士德这个主角在对世界的失望和对自己的不满中走上了与魔鬼缔结契约的道路。

本文主要讲述《浮士德》这一经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一、浮士德浮士德是本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既有智慧又有才干的学者,但他对现实的失望和对自己的不满让他迷上了求知的单调生活。

浮士德渴望超越人类极限,寻求超越死亡的永生。

他与魔鬼缔结的契约使他拥有了无限的欲望和力量,但这也导致了他的灭亡。

浮士德的形象象征了对人性和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他的失败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并避免被欲望所驱使。

二、门菲斯托费勒门菲斯托费勒是魔鬼,是浮士德与魔鬼缔结契约的对象。

他通晓天下,可以任意操纵现实,这使得他能够满足浮士德的所有愿望。

门菲斯托费勒的形象象征了诱惑和欺骗,他既是浮士德实现愿望的阻碍,也是带领浮士德探索人性和世界的向导。

三、格雷没有格雷没有是浮士德的助手,他是一个天才的小孩,在浮士德的帮助下拥有了超乎寻常的知识。

格雷没有的形象象征了年轻和希望,在浮士德渴望超越人类极限的同时,格雷没有对正常生活的向往提醒着浮士德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四、费丽斯(Gretchen)费丽斯是浮士德爱上的女孩,她美丽善良,深受浮士德的喜爱。

但他们的关系在魔鬼的干预和浮士德渴望超越世界的冲动下走向了悲剧的结束。

费丽斯的形象象征了浪漫和纯洁,她的命运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欲望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

总之,《浮士德》这本小说通过描述这些人物形象,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人性和生命的复杂性。

浮士德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也无法避免自己的悲剧结局,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类行为的局限性和错误性。

但费丽斯的形象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真正美好,追求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论述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故事《浮士德》中的人物。

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寻者,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发展过程过程的艺术总结。

这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高度概括。

浮士德的精神探求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学者生活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政治生活阶段、艺术生活阶段以及创造事业生活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者生活阶段。

浮士德的世界观中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作为学者,虽然是一个老学者,思想中有唯物主义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他认为要有激情人生或者是走向死亡。

基于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浮士德对人生、生活的态度也极有特点。

祈求体验一种充满斗争和激情的人生:或者死在阵上头戴血染的荣冠,或者是狂舞之后抱在姑娘们的手腕!深夜浮士德在自己书斋中苦闷:浮士德是一个“成功者”。

他已经把哲学、法律、神学、医学都读遍了,他博学多才,受人们尊敬,但他却一点也不满足,他去书本中找答案,但在书本中却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他极度的苦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走向死亡。

所以在这时候魔鬼靡菲斯特开始引诱浮士德,他说可以让浮士德感到满足,让浮士德有疯狂的热情,所以魔鬼成了浮士德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在追求发展中,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

表现在“灵”与“肉”,“良心”与“情欲”,浮士德精神性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

而在他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探索的时候,魔鬼靡非斯特正好起了推动作用。

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阶段。

浮士德与格蕾琴的恋爱其实是表现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较量斗争。

从浮士德与格雷琴的爱情可以看出封建教会势力的顽强、资产阶级的软弱。

与格雷琴的爱情是浮士德要求个性解放。

在残存着陋习的中世纪一个小镇上,浮士德追求一个贫穷、善良带有宗教思想的女孩子格雷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停一停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真美丽!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 梅菲斯特 格蕾辛 皇帝 海伦 老夫妇 天主
浮士德
• 矛盾:“肯定”和“善”,“否定”和“恶”。 • 1.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 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 崇高的理想。 • 2.人类的缺点: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一面, 还有嫉妒心。 • 3.悲剧人物:追求知识的悲剧,追求爱情的悲剧, 追求权力的悲剧,追求古典美的悲剧,追求事业 的悲剧。
• 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 • 1.说谎者,否定者,善的破环着(故称恶魔)。 作者笔下的魔鬼,是作为与浮士德对比的形象而 出现的。 • 2.单纯的邪恶。 • • • • 格蕾辛: 1.纯洁的少女,天真纯朴善良勇敢追求爱情。 2.强烈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宗教意识 3.最终的悲剧结局
• 皇帝:愚昧无知,安于享乐。 • 海伦:古典美的象征。红颜祸水。 • 老夫妇:善良,执着,勇敢,却是无力的 抗争 • 天主:命运的掌管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