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浮士德原文

浮士德原文引言《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长篇戏剧,也是全球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该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被广泛地解读和研究。
本篇文档将为读者带来《浮士德》的原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呈现。
第一幕第一场(布拉布桑尔爵士的起居室。
浮士德在窗前徘徊。
他拿起一本书,又放下)浮士德:(苦闷地)我怎么办呢?我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我对世界的渴望了。
(进入塞布斯蒂安)塞布斯蒂安:浮士德先生,您找我有事吗?浮士德:塞布斯蒂安,你能否告诉我,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塞布斯蒂安:这是个大问题,浮士德先生。
每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都不一样。
浮士德: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是,对于我来说,现在的知识已经不足以让我满足了。
塞布斯蒂安:您是否考虑过进一步追求知识呢?浮士德:我已经尽力了。
我掌握了文学、哲学、医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但是我感觉还是不够。
塞布斯蒂安:也许您需要尝试一些新的领域,比如音乐、艺术等。
浮士德:也许吧。
我需要找到更多的知识,来满足我的渴望。
第二场(一所大学教室。
浮士德坐在第一排,聚精会神地听课)教授:今天我们来讲解一下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要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原理。
(浮士德热情地记笔记,听得津津有味)浮士德:(自言自语)原子结构的奥秘真是不可思议,我还有好多要学习的地方。
教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波粒二象性。
(浮士德陷入了沉思,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第二幕第一场(浮士德的研究室。
书堆如山,浮士德正在翻阅资料)浮士德:(自言自语)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去解答。
(敲门声)浮士德:请进!瓦格纳:浮士德先生,我找到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想和您分享一下。
浮士德:不好意思,瓦格纳先生,我现在没有时间。
我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
瓦格纳:好吧,那我先走了。
(瓦格纳离开后,浮士德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二场(浮士德的研究室。
浮士德故事梗概

浮士德故事梗概浮士德是一部由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的著名戏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围绕着一个对知识和力量充满渴望的学者浮士德展开,他为了追求无限的知识和享乐而与魔鬼缔结契约,最终导致悲剧的结局。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浮士德的故事梗概。
故事开始,浮士德是一个渴望知识的学者,但他却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限,内心深处渴望更深层次的知识。
在这种渴望的驱使下,他开始研究黑魔法,并最终与魔鬼梅菲斯托缔结契约,以换取无限的知识和享乐。
从此,浮士德沉溺于享乐和权力的追求中,他游荡于世界各地,经历了种种奇遇和挑战。
在他的旅途中,浮士德遇到了一个叫做瓦尔普格的年轻农民女孩,被她的纯洁和善良所吸引。
他试图追求瓦尔普格,但最终却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在这一过程中,浮士德逐渐意识到自己追求无限享乐和权力所带来的后果,内心产生了深深的痛苦和懊悔。
随着故事的发展,浮士德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追求,他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已经被黑暗和欲望所侵蚀,他的灵魂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最终,浮士德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逃脱梅菲斯托所设下的陷阱,他的灵魂将永远沉沦于黑暗之中。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浮士德的灵魂被带往地狱,受到了永恒的惩罚。
他的悲剧命运成为了世人的警示,人们从浮士德的故事中认识到追求权力和享乐的盲目性和危险性。
总的来说,浮士德的故事是一部关于人性、欲望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它通过对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展开,向人们揭示了追求无限权力和享乐的危险性和可怕后果。
这部戏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人们深刻反思的对象。
浮士德的故事将永远在世人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人们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的重要参考。
歌剧浮士德简介

歌剧浮士德简介歌剧浮士德简介《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歌剧,由歌德诗剧《浮士德》第一部份改编而成。
首演于法国巴黎抒情歌剧院。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浮士德》。
《浮士德》剧情概述时空背景:十五、六世纪,德国第一幕浮士德的书房里老学究浮士德独自坐在书桌前,在昏暗的烛光下发愁沈思。
他感叹花了一辈子时间穷究学问,结果换来的竟然是晚景凄凉!原本他想以毒药了却残生,并且呼唤魔鬼的名字前来索命;但没想到,魔鬼梅菲斯托菲勒斯竟然应声出现!浮士德虽然害怕,但还是坚定地要求梅菲斯托菲勒斯给予他青春与爱情,并且答应以自己的灵魂为条件,作为愿望实现的报酬。
浮士德喝下梅菲斯托菲勒斯提供的「毒药」,摇身一变,成为一位风度翩翩的俊美男子,遂与梅菲斯托菲勒斯歌颂起青春。
第二幕市中心广场大伙儿聚在广场上,饮酒狂欢。
军官华伦丁行将出征,他请求众人代为照顾唯一的亲人-妹妹玛格丽特。
此时梅菲斯托菲勒斯上场加入众人的狂欢,献唱一首拜金主义的「小金牛之歌」,并且随兴为大家看手相预卜未来;华伦丁不满梅菲斯托菲勒斯语带轻佻,并且以妹妹玛格丽特的名字开起玩笑,原本想上前与他决斗,未料剑尚未出鞘、却已断成两截,众人惊恐梅菲斯托菲勒斯是「魔鬼」的化身!此时,从广场另外一头涌进大批人潮,大伙在广场上跳起轻快的舞步。
梅菲斯托菲勒斯告诉浮士德,玛格丽特将出现在人群中。
果然未久,浮士德企盼的美人儿终于出现,但玛格丽特却回拒了眼见这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并转身离去。
梅菲斯托菲勒斯要浮士德追上前去,以免错失求爱机会。
第三幕玛格丽特家的花园(同样爱慕玛格丽特的年轻小伙子席贝尔,独自一人害羞地捧着一把玫瑰花,向花儿倾诉自己对玛格丽特的一份爱意。
席贝尔把花放在玛格丽特屋外的门口,随即离去。
梅菲斯托菲勒斯带着浮士德悄悄溜进花园,浮士德静静地想着对玛格丽特的爱,而梅菲斯托菲勒斯不知从哪弄来一盒珠宝,也放在玛格丽特房间门口,准备「替」浮士德诱惑少女的心。
玛格丽特走进院子里,坐在纺车边,手里虽然在纺纱,心里却一直对浮士德念念不忘;她唱起「图勒国王之歌」,内容则和一段终生不渝的爱情有关。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1. 引言浮士德精神是指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它源自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戏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他无法满足于生活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更大的权力,他渴望掌握一切。
浮士德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由、追求和欲望的不断追逐和探讨。
2. 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浮士德精神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无比渴望知识的学者,他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想要掌握一切。
他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进行交易,向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请教,不断追求更高深的知识。
浮士德追求知识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重要工具。
3. 权力的诱惑与追逐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浮士德精神中还蕴含了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权力来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然而,浮士德并没有将这种力量用于造福人类,而是滥用了权力,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权力的诱惑使得浮士德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衷,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悲剧。
4. 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问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浮士德通过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权力,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目的。
然而,在他的追逐和探索中,他发现自己仍然感到空虚和无趣。
他开始怀疑知识和权力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他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他追问着这些问题,试图找到答案。
然而,他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知识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美。
5.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与反思浮士德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知识和权力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它们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浮士德故事梗概

浮士德故事梗概浮士德是一部由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的著名戏剧,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以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为中心,展现了他对知识、权力和爱情的追求,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
故事开始,浮士德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但他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不满和对世界的渴望。
他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力量,以及更多的享乐。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不断地探索各种知识和技能,力图超越人类的局限。
在他的探索过程中,他遇到了魔鬼梅菲斯托费勒斯。
梅菲斯托以满足浮士德的欲望为代价,与他达成了交易。
浮士德希望能够获得无尽的知识和享乐,而梅菲斯托则要求在浮士德死后,他的灵魂归于他所有。
浮士德出于对无限知识和欢愉的追求,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契约。
在与梅菲斯托的交易之后,浮士德开始过上了奢华的生活,他拥有了无穷的财富和权力,同时也沉溺于无尽的享乐之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这些并不能真正满足他内心的渴望。
他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种空虚和不安。
在浮士德的内心挣扎中,他遇到了一个名叫格勒琴的年轻女子。
浮士德深深地爱上了她,并为她放弃了一切。
然而,他的内心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平静。
在梅菲斯托的诱惑下,浮士德最终背弃了对格勒琴的承诺,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最终,浮士德在内心的挣扎和悔恨中,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和错误。
他明白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和欲望都是空虚的,而且最终导致了他自己和他所爱的人的悲剧结局。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但已经为时已晚。
最终,浮士德在内心的痛苦和懊悔中,走向了自己的命运。
浮士德故事梗概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命运,展现了对知识、权力和爱情的追求,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
这部戏剧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无止境,以及对生命的反思和悔恨。
浮士德的故事,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浮士德精神是指德国作家歌德在其著名戏剧《浮士德》中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所体现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和追求无限力量的学者,他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渴望超越人类的极限,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无尽扩展。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类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浮士德精神的多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是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学者,他不断探索、学习,试图突破人类的认知界限。
他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2. 对权力的渴望,浮士德不仅追求知识,还渴望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欲望。
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反映了人类对于掌控和改变现实的欲望,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
3. 对快乐的追求,浮士德追求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他试图通
过各种手段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人
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暗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可能导致道
德沦丧和精神困境。
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思考个人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
于存在的困惑和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综上所述,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对知识、权力、快乐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无限
扩展和超越的渴望,同时也警示了个人欲望的无度和对道德的挑战。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在外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概念。
浮士德是一个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共同形象,他同时承载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追求。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贯穿于德国文学以及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浮士德精神的起源浮士德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是欧洲文学史上对浮士德形象进行了最早的塑造。
从马洛的作品出发,浮士德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学符号,体现了人类对智慧、权力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二、浮士德精神的内涵浮士德精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权力和欲望的无休止追逐。
浮士德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博学多才、对人类命运和宇宙奥秘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物。
他渴望超越常人的智慧,同时也追求对世间万物的掌控和统治。
浮士德的内心矛盾以及与恶魔的契约,使得浮士德精神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三、浮士德精神在德国文学中的体现在德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被广泛地体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尤其是哥德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们,如歌德的《浮士德》,以及雪莱的《浮士德研究》等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浮士德精神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浮士德精神的影响远远不止于德国文学史,它在整个外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显著的地位。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追求知识、权力和欲望的人性,贯穿于许多文学作品中。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还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可以看到浮士德精神在不同形式下的具体表现。
我们可以说,浮士德精神已经成为了外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五、对浮士德精神的个人理解对于浮士德精神,我认为它是一个集合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探索和追求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象征。
浮士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挑战。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论述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故事《浮士德》中的人物。
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寻者,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发展过程过程的艺术总结。
这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高度概括。
浮士德的精神探求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学者生活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政治生活阶段、艺术生活阶段以及创造事业生活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者生活阶段。
浮士德的世界观中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作为学者,虽然是一个老学者,思想中有唯物主义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他认为要有激情人生或者是走向死亡。
基于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浮士德对人生、生活的态度也极有特点。
祈求体验一种充满斗争和激情的人生:或者死在阵上头戴血染的荣冠,或者是狂舞之后抱在姑娘们的手腕!深夜浮士德在自己书斋中苦闷:浮士德是一个“成功者”。
他已经把哲学、法律、神学、医学都读遍了,他博学多才,受人们尊敬,但他却一点也不满足,他去书本中找答案,但在书本中却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他极度的苦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走向死亡。
所以在这时候魔鬼靡菲斯特开始引诱浮士德,他说可以让浮士德感到满足,让浮士德有疯狂的热情,所以魔鬼成了浮士德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在追求发展中,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
表现在“灵”与“肉”,“良心”与“情欲”,浮士德精神性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
而在他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探索的时候,魔鬼靡非斯特正好起了推动作用。
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阶段。
浮士德与格蕾琴的恋爱其实是表现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较量斗争。
从浮士德与格雷琴的爱情可以看出封建教会势力的顽强、资产阶级的软弱。
与格雷琴的爱情是浮士德要求个性解放。
在残存着陋习的中世纪一个小镇上,浮士德追求一个贫穷、善良带有宗教思想的女孩子格雷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余匡复内容提要“《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这一结论不能涵盖《浮士德》全部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它却是打开《浮士德》丰富思想宝藏的一把钥匙。
浮士德变化中的精神世界—主观世界反映了欧洲300多年变化中的物质世界——客观世界浮士德这个特殊个体反映了人类这个普遍群体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浮士德》还是诗化形式(不是“散文化”形式)的歌德思想的百科全书。
歌德(1794-1832)的诗剧《浮士德》是欧洲文学史上最艰深难懂的作品,连德国人都对它望而生畏。
许多德国人只看它易读的上部,不敢翻开它深奥的下部。
自1832年《浮士德》全剧发表以来,研究《浮士德》的论著已有几千种,到本世纪之初(《浮士德》发表100周年时)就已达2千种之多。
从歌德的同时代人谢林、黑格尔到当代的《浮士德》研究专家,对这部名震环宇的巨著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纳粹统治者——希特勒也要利用《浮士德》,他的御用文人竟把希特勒这个法西斯头子比喻为浮士德,把希特勒的对外侵略比喻为浮士德开拓事业,把不断进取、不断追求、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比喻为纳粹党的战斗精神……。
可见,对《浮士德》,既有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也有政治上的歪曲利用。
歌德为创作《浮士德》贡献了一生,从20来岁写到80来岁。
歌德自己把写《浮士德》看作是他一生的“主要工作”。
当他临死前一年(1831年)完成了《浮士德》后,他曾欣慰地对他晚年的挚友艾克曼说:“我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紧要了。
”[1]但歌德生前却没有把他化费一生心血的《浮士德》全部发表,他把全稿封装捆扎之后,请艾克曼把全稿在他死后再予刊印。
(歌德生前发表的仅是《浮士德》的第一部、第二部的第三幕及第一幕的一部分)。
歌德在他临死前五天,在给好友威廉·封·洪堡的长信中对此作过解释,他写道:“……我从计划写作浮士德至今已有60年之久……毫无疑问,如果能在生前将这份严肃认真的傻事办成,奉献给我衷心感激的远近各处的亲爱的朋友,让他们与我共享这一作品并听到他们的反应,那将是一种无比快慰的事当今的世界荒唐而纷乱,所以我相信,我在这项奇异的工作上所付出的诚实的多年如一日的努力将得不到好报,它将被抛在一边像一个报废了的破船躺在沙滩上,接着被时光的沉沙掩埋,指导糊涂行为的糊涂的学说正统治着这个世界。
”[2]歌德的一生充满了精神上的痛苦(正是这种痛苦使歌德写下了不朽之作),歌德一生又常为人误解,遭人抨击。
可是歌德的本性又不善争论,不爱争论。
这一切使歌德不愿把复杂的《浮士德》在他生前全部发表。
具体的原因也许可归纳为下面三个[3]:《浮士德》并不是超越时代的,全剧有具体针对性的段落可能会引起争论,遭到非议,歌德讨厌这种争论和非议。
[4]浮士德内容非常复杂,它的全部发表必然引起各种人等对《浮士德》的各种看法,歌德不愿在生前看到对他的作品的种种误解。
歌德认为自己这部工作了60年的诗剧是一部并非常人所能知解的不适合大众胃口的严肃的作品。
他认为“凡是适合大众胃口的,就广为流传……而严肃的真正优秀的作品难以取得同样的成功。
”[5]他断然不愿在生前看到他年的心血“象破船一样躺在沙滩上”受到冷落。
[6]不仅仅是《浮士德》的内容,它在当时十分超前的(前卫的)形式也难使当时的读者理解和接受我们今天的许多读者也许还不能全部理解和接受《浮士德》的荒诞、象征、幻想、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手法。
《浮士德》极富哲理的内涵、它的概括力、它对许多问题诗化的象征性解答——所有这些复杂的内容决定了它复杂的形式,使《浮士德》变得莫测高深。
但歌德追求的正是“莫测高深”,他说“我毋宁更认为,一部作品愈莫测高深,愈不易凭知解力去理解,也就越好。
”[7]正因为《浮士德》是复杂的,立体的、哲理的,所以《浮士德》才如此吸引人,如此说不尽,如此解释不完,如此有价值。
歌德1831年7月20日写完《浮士德》全稿后给瑞士画家和艺术史家约翰·亨利·迈耶(1760-1832)的信中曾这样写道“现在全稿放在我的面前,只有很小的地方我还须加以改正,我把它封好,然后它将增加我以后几卷的特殊份量。
象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一样,最后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果还有问题的话,它肯定会使那些善解神色、暗示和小小指点的人感到高兴,他甚至会发现比我能给的更多的东西……”[8]一部复杂的、哲理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往往在接受过程中超过了作者原来想象,这在接受史上屡见不鲜。
歌德在他的自传著作《诗与真》里(中译本书名改为《歌德自传》)说“我所写出来的一切,只是一大篇自白的片断,这本小书(指《诗与真》——余注)就是想使这篇自白变得完整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9]歌德的每一作品,甚至一首小诗都有创作的契因和缘起,都是他经历、感受、体验、思想的产物。
《浮士德》是歌德创作了一生的作品,因此它反映了歌德一生的经历和一生的思想感受。
《浮士德》全剧虽然思想非常丰富,但它的核心是浮士德的精神发展。
了解歌德所处的时代,歌德的经历,歌德所受的影响及歌德的精神发展是理解浮士德精神发展的前提。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谁要是不能置身于歌德的《浮士德》所表现的那个追求和怀疑的时代,就会把《浮士德》看成一部奇怪的作品。
”[10]从浮士德精神发展的几个阶段中我们随处发现歌德自身精神发展的影子。
象浮士德一样,歌德的精神发展同样经历了知识追求→爱情、感官享乐追求——政治权力追求——美的文艺追求——事业追求——社会理想追求这几个阶段。
我们从歌德创作《浮士德》近60年的全过程中看到了歌德的精神发展全过程,从浮士德的经历中看到了歌德的经历,从浮士德精神发展的几个阶段看到歌德精神发展的几个阶段。
《浮士德》全剧融歌德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宗教观、自然观、科学观、美学观……于一体,它是歌德思想的百科全书”。
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这一个角度来分析,《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精神自传,这部“自传”既反映了歌德实际的生活经历,更反映了歌德自己精神发展和精神追求的经历。
从了解歌德所处的时代和歌德的经历和追求为切人口,再来理解《浮士德》,那么难解难读的《浮士德》便会变得易解易读。
但是《浮士德》不能仅仅看作歌德的精神自传而已,它还反映了欧洲自15-16世纪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上叶拜仑逝世为止的300多年的历史发展,艺术地总结了这300多年的欧洲历史变化,并描绘了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的图象——人类的前途。
浮士德的经历虽体现了歌德的实际经历,但浮士德却并不等于歌德,因为浮士德是一个艺术形象,不是传记人物。
他不仅仅代表一个个人,通过“特殊”反映“一般”,他还代表着人类。
浮士德既是一个个体形象,又是一个群体(人类)形象,在浮士德身上体现了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前途和人类的理想。
因此,《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这个结论仅仅是理解《浮士德》丰富思想的一把钥匙,这个结论并不能涵盖《浮士德》的全部丰富内容。
在研究作品浮士德》和作者(歌德)的关系时(《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须避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方法研究文学作品既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价值的。
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形象不是要写他的真正自传(这是《诗与真》的任务),而是要反映他一生的心路历程。
歌德不是要把浮士德一生的经历写得和自己的经历一致,而是要把浮士德的精神世界写得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致。
因此,青年歌德虽然没有过与甘泪卿悲剧(《浮士德》女主人公)完全一样的爱情经历,但是浮士德在对甘泪卿恋爱中所显示出来的精神世界却和青年歌德在对他大学时的女友弗里德丽克恋爱中的精神世界相一致。
歌德对《浮士德》究竟体现什么思想这个问题有过一段著名的回答:“人们还来问我在《浮士德》里要体现的是什么观念,仿佛以为我自己懂得这是什么而且说得出来!……恶魔赌输了而一个一直在艰苦的迷途中挣扎,向较完善境界前进的人终于得到了解救,这当然是一个起作用的、可以解释许多问,题的好思想,但这不是什么观念,不是全部戏剧乃至每一幕都以这种观念为根据。
倘若我在《浮士德》里所描绘的那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生活能够用贯串始终的观念这样一条细绳串在一起,那倒是一件绝妙的玩艺儿哩!”[11]这不是说《浮士德》没有思想和核心思想,而仅是说《浮士德》表达了很多思想,因此无法用一个观念或一句话把它们完全概括。
《浮士德》全剧展示了主人公一生的灵魂发展史和人生价值追求史。
浮士德的精神发展是全剧的一条主线,他的价值追求目标形成为全剧的戏剧悬念。
《浮士德》反映了主人公精神上从小境界到大境界的一个变化中的主观世界,又通过这一变化中的主观世界反映了欧洲300多年变化中的客观世界。
如果根据幕次的先后顺序,《浮士德》涉及的内容有文化教育(第一部——或上部——第一到第四场)、私生子等社会问题(第一部的甘泪卿悲剧)、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第二部——或下部——的第一,四幕)、自然科学(生命的起源,地球的形成……,第二部第二幕)、美学(诞生“美”的条件,“美”的价值……,第二部第二幕)、文学艺术(第二部第三幕)、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和生产方式(第二部第五幕),最后则涉及人类前途和理想(第二部第五幕)。
《浮士德》取材于世纪德国著名的民间故事书《约翰·浮士德博士的故事》。
这部民间故事书虽然旨在宣教(它的副标题叫《给有好奇心的不信神者一个可怕的例子并给他们诚意的警告》),但书中要否定的尘世享乐和科学探讨(原书肯定神造一切,否定科学),客观上却迎合了16世纪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思潮。
如果说16世纪的浮士德表现了人对了解外在客观世界的渴望,从而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特色,18世纪歌德的浮士德则通过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人对认识自己内在主观世界的渴望,从而体现了歌德时代的特色。
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更多地要求冲破禁欲主义和宗教束缚宗教蒙昧以理解物质世界——客观世界,而18-19世纪之交历史事件纷至沓来的转折时代,人们已更多地要求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主观世界。
歌德为了要呈现人的精神世界——主观世界,对德国有关浮士德的民间传说进行了改造,并对它反其意而用之。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与魔鬼靡非斯特打赌订约,与民间故事书完全不同了,两者的条件是:魔鬼将尽力满足浮士德提出的种种要求与愿望,但当某个愿望得到实现之后,浮士德面对它的实现高呼:“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并再也提不出别的愿望了,这时,浮士德便得死去,那死后的灵魂便为魔鬼所有,它不能升人天堂,将永远在地狱中受煎熬。
这个浮士德能对之高呼“你真美啊”的愿望便成为浮士德的人生最高、最终、最美的追求。
歌德的这一改动使《浮士德》有了追求人生价值、追求人生意义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