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知识点

《曹刿论战》考点集锦

一、按原文填空

1、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3、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4、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5、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6、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

10、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

12、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13、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14、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1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1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二、阅读题

1、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2、“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3、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4、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5、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6、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

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7、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8、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9、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10、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11、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原因:夫大国——伏焉

目的:判断敌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12、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或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政治上的远见。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把握战略战术,抓住战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4、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通过文中曹刿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爱国,有责任心,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对鲁庄公“小大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政治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5、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

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6、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7、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18、“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急躁,冒进。

19、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20、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2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23、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24、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25、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26、.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27、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2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他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29、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30、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军事才能?

答:战略上深谋远虑,作战时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战争结束后小心谨慎,不骄不躁。

31、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32、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3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34、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

35、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

36、“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答:不设统一答案。(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教育学习文章】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整 理 课 件www.5yk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8776925.html, 一、文学常识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出处: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二、注释 伐:攻打间: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信:实情。 小信未孚: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察:明察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作战,就请允许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驰:追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盈:满,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测:估计,预料。靡:倒下。虽:即使。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作:振作。 遂:于是,就。败绩:大败属:类 三、课文理解 、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 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围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内容主题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编辑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pdf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所以 课文中的“我”指鲁国一方。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案件——监狱2.必以情实情——感情 3.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4.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6.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7.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能愿动词 五、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六、一词多义 1、师: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属: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3、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4、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5、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6、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可以一战(凭借) 7、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公将驰之(代词,齐师) 七、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望其旗靡靡:倒下 3、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初三语文第 1 页共 2 页

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复习总结篇)

《曹刿论战》 一、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详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答: 10.C;(2分)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 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一)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5—8题。(15分)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 胡善山 一、词语理解 ①遂逐齐师(驱车追赶)②公问其故(缘故)③望其旗靡(倒下)④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⑤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⑥小大之狱(案件)⑦齐师败绩()⑧又何间焉(参与)⑨忠之属(类)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神情于苏黄不属(zhu 相类似)⑩神弗福也(保佑)(11)既克(战胜)(12)公将鼓(击鼓)(13)彼竭我盈(满这里指士气旺盛)(14)(1)弗敢专也( 独自享有) (15)小惠未徧(同“遍”遍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做好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3】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①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政治上懂得取信于民②在实战过程中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②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③政治上懂得取信于民; 【4】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 给加横线字注音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 3.牺牲玉帛( ) 4.下视其辙( ) 5.登轼而望( ) 6.望其旗靡( ) 2. 在括号中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 ) 2.又何间焉( ) 3.肉食者鄙( ) 4.牺牲玉帛( ) 5.小信未孚( ) 6.小大之狱( ) 7.可以一战( ) 8.齐师败绩( ) 3. 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1.伐( ) 2.将( ) 3.请( ) 4.谋( ) 5.惠( ) 6.必( ) 4. 下面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犏”的“偏”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5. 下面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编,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一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6.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年级: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 订 线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画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版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小大之狱狱:监狱 B.又何间焉间:参与 C.弗敢加也加:虚报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2.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 C.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D.一鼓作气,再而衰再:第三次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衣食所安安:养 B.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肉食者鄙鄙:人品不好目光短浅 D.望其旗靡靡:倒下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下视其辙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C.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 D.夫人国,难测也测:测试 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弗敢专也弗:不 B.必以信信:实情 C.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D.惧有伏焉伏:屈服埋伏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虽不能察虽:即使,尽管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能够可以凭借 C.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D.战则请从请:请求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B ) A.齐师伐.我讨伐/伐.竹取道砍到 B.战则请.从/子墨子日:“请.献十金。”请求 C.衣食所安.奉养,安身 ...../安.能辨我是雄雌疑问代词怎能 D.忠之属.也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 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彼竭我盈,故克之./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代指齐国军队 B.乃.入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于是/竟然 C.何以.战/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在 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B ) A.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B.小大之狱助词,的 C.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D.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指齐军 10.下面句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齐师伐.我攻打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B.①又何间.焉参与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私自,偷偷的 C.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目光短浅 .... D.①忠之属.也类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 11.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何以战? B.吾谁与归? C.吾与徐公孰美? D.宋何罪之有? 12.下面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 A.齐师伐我。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必以分人。 D.彼竭我盈,故克之。 13.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C ) A.齐师伐我 B.必以分人 C.战于长勺 D.夫战,勇气也 A项,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没有倒装; B项,必以分人,应为“必以(之)分人”,省略句;

曹刿论战 考点

曹刿论战考点 一、作家作品: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 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 靡:倒下 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五、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重点字词解释 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乃:于是,就。见:觐见。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弗,不。专,独自专有。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及。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 织品。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攻下。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再:第二次。竭:(士气)枯竭。测:估计,推测。伏:埋伏。靡(mǐ):倒下。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

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⑴ 又何间焉( ) ⑵ 小信未孚( ) ⑶ 牺牲玉帛( ) ⑷ 曹刿论战( ) ⑸ 登轼而望之( ) ⑹ 遂逐其师( ) 2、为下列句子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曹刿请见( ) A、拜见 B、看见 C、引见 D、见到 ⑵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A、相信 B、信服 C、确实 D、信用 ⑶ 彼竭我盈,故克之( ) A、充满 B、有余 C、旺盛 D、节约 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A、因为 B、按照 C、用 D、把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夫战,勇气也。 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2019-2020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二、字音字形 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é) 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旗靡(mǐ)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齐师.伐我师:军队 2.肉食者 ...谋之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3.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安身专:独自享有 5.对.曰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6.小惠未徧.遍:遍及、普遍 7.虽不能察.察:明察 8.必以情.情:实情 9.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10.战则请从.从:跟随 11.齐师败绩 ..败绩:大败 12.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13.既.克既:已经 14.一鼓作.气作:振作 15.彼竭.我盈.竭:衰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6.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17.惧有伏.焉伏:埋伏

18.望其旗靡.靡:倒下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 1.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2.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4.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 5.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6.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书信 7.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3.小信未孚.孚:使动用法,使……信服 4.忠.之属也忠: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一词多义 1.师:①遂逐齐师(军队)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2.故:①故克之(因此,所以)②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3.从:①战则请从(跟随)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4.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让我) 5.信:必以信(实情)②小信未孚(信用) (六)虚词归纳 1.其:其乡人曰代词,他,这里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代词,他们,指齐军 2.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课程

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课 程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左传》 丁河一中刘玉 复习目标: 1.背诵课文,复习并巩固重点词句的翻译。 2.深入体会曹刿“论战”的积极意义和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 3.领会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写法. 一、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自背课文,结合“复习目标”及复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提出复习的重点问题或复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1、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重要的文言文字词句。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庄公的“鄙”体现在哪? 3、曹刿与庄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4、文章如何安排详略的?有何用意? 自探提示 1、请同学们结合复习提纲自主复习独立思考,找出相关信息。 2、实在有困惑之处,可在书上做好标注,留待合探时在小组内交流。 温馨提示 1.复习实词理解时重点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2.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把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讲求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不漏字词,不出现错别字,同时还要顾及全句的意思和特殊句式,使语句通顺连贯。 3.复习时间8--10分钟。 二、解疑合探 合探要求: 1、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 2、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 3、小组长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 展示要求: 1.书面展示要字迹规范、整洁,书写迅速。 2.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3.非展示同学要结合展示来点评,迅速记录,认真的纠错和补充。

评价要求: 1.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2.点评展示成果的优缺点。 3.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 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 词句翻译是基础, 夯实积累不放过。 文章内容与情感, 深入品味莫错过。 思想内涵辩证看, 古为今用细琢磨。 课内课外多比照, 莘莘学子收益多。 三、质疑再探 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疑惑或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请大胆的提出来。 四、运用拓展: (一)自编习题:请同学们依据本节复习的内容,从词句翻译、内容理解、人物启示等方面编拟一道习题。 (二)拓展延伸 拓展题(一)

曹刿论战练习题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 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9.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10. (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 1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 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 13.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2)公将鼓之()(3)再而衰()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一)(12分) 19.(3分)(1)同“遍”,遍及(2)击鼓(3)第二次(每小题1分) 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住“狱”“虽”“以”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读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 9、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左传》 丁河一中刘玉 复习目标: 1.背诵课文,复习并巩固重点词句的翻译。 2.深入体会曹刿“论战”的积极意义和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 3.领会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写法. 一、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自背课文,结合“复习目标”及复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提出复习的重点问题或复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1、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重要的文言文字词句。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庄公的“鄙”体现在哪? 3、曹刿与庄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4、文章如何安排详略的有何用意 自探提示 1、请同学们结合复习提纲自主复习独立思考,找出相关信息。 2、实在有困惑之处,可在书上做好标注,留待合探时在小组内交流。 温馨提示 1.复习实词理解时重点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2.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把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讲求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不漏字词,不出现错别字,同时还要顾及全句的意思和特殊句式,使语句通顺连贯。 3.复习时间8--10分钟。 二、解疑合探 合探要求: 1、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 2、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 3、小组长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 展示要求: 1.书面展示要字迹规范、整洁,书写迅速。 2.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评价要求: 1.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2.点评展示成果的优缺点。 3.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 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 词句翻译是基础, 夯实积累不放过。 文章内容与情感, 深入品味莫错过。 思想内涵辩证看, 古为今用细琢磨。 课内课外多比照, 莘莘学子收益多。 三、质疑再探 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疑惑或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请大胆的提出来。 四、运用拓展: (一)自编习题:请同学们依据本节复习的内容,从词句翻译、内容理解、人物启示等方面编拟一道习题。 (二)拓展延伸 拓展题(一)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本文中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 (1)他们的观点是否一致?请做简要分析。 (2)试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民生政策的认识。 拓展题二:课内外比较阅读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第27课《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 (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 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 ○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 é) 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夫(fú)战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古义:参与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 ⒍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⒎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 ⒑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民弗从也(听从)⒉间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曹刿请见(请求)⒋作一鼓作气(振作)

中考总复习《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 2、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谋 ....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谋划。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 ..:深谋远虑。 乃.入见:就,于是。

弗.敢专.也:不。个人专用有。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丝织品。 弗敢加.也:虚报。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虽.不能察.:即使。明察。 必以情.:(以)事情判断。 未.可:不。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齐师败绩 ..:大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既克.:攻克,战胜。 一鼓作.气:振作。 再.而衰:第二次。 三而竭.:尽。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夫大国难测.也:推测、估计。 惧有伏.焉:埋伏。 望其旗靡.:倒下。 故逐 ..之:所以。追赶。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