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

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五)、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六)、陕南居民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二、中国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一)、江苏民居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二)、上海民居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

闽西南地区的客空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四)、云南民居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

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多彩多姿的中国传统民居折射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适应环境的生动体现。讲课时不妨引用“邮票上的各地居民”,让学生认识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于进一步使学生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及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

“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徽州民居的特色:

1、村落选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小结

通过对中国民居的研究性学习,我越发领略到中国历史底蕴的深厚、疆域的幅员辽阔。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了各族儿女,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习惯,形成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它们共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中国民居。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积淀了最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古民居的保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应该被永恒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我们也应赋予其生气和活力,使之真正

成为我们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国家,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使得这个国家独具魅力。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人文和民俗风情,并展示这个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 一、地理环境 中国拥有广袤的领土,东西横跨5个时区,南北跨越近60纬度。这个国家地理上的多样性为中国的地理人文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中国境内有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还有奇特的地理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高原和高山。这些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中国的人文活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条件。 二、人文风情 1. 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上海、西安等。这些城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古城墙,上海的外滩等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2. 文化遗产 中国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如敦煌壁画、丽江古城、黄山等。这些文化遗产融合了中国的历史、艺术和传统,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敦煌壁画以其精美的绘画和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丽江古城则

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黄山则以奇特的山水景致吸引 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3. 传统节日 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节 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是中国最重要 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合家欢乐是其最大的特点。中秋节则以赏月、吃月饼的方式庆祝,寓意团圆和祈求丰收。这些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 人的情感和传统价值观。 三、民俗风情 1. 传统民居 中国的传统民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结构,如四合院、土楼、风雨桥等。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代表,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充分体现 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家族的重视。土楼是福建土楼群落的代表,形状奇特、历史悠久,被誉为“活的古代城堡”。风雨桥则是江南水乡的特色 建筑,桥面上设有屋顶,可以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之处。 2. 传统服饰 中国的传统服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汉服、旗袍、唐装等。汉服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代表,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 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旗袍则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优雅得体,被 誉为“东方时装”。唐装则是中国古代贵族的典型服饰,以其华丽的材 质和精致的工艺闻名于世。

地理周报-中国的传统民居

地理环境的产物—中国的传统民居 建筑是艺术的音符,该艺术的产生往往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作为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民居,作为一个区域的早期建筑代表,既抵御自然界中的寒冷酷暑、风霜雨雪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人工环境。各地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的地理特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民居以及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的联系吧。 一、我国北方民居 01四合院(北京) 北京地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 较厚实。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 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 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 庭院方正,利于冬季采光取暖。东北气 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 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 沙很大,院墙加高。 02窑洞(陕北)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砖石窑等。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而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典型习题:“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在我国的山西陕县,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颗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读“地坑 院”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 其主要作用是 A. 遮挡风沙 B. 遮阳挡雨 C. 防外人跌 入 D. 美化建筑 2. 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 A. 土质黏重,不易挖掘 B. 土壤直立性好, 不易坍塌 C. 地下水浅,易挖出水 D. 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 3. “地坑院”四周修建栏马墙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 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 B. 防止人们跌入院内 C. 使地坑院美观协调 D. 阻挡风沙、雨雪 【答案】1.C 2.B 3. D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左图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右图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民居特点 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 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 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 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 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 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 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 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 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 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 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 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 【答案】1.D 2.C 3.B 【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故选D。 2.蒙古包作为草原上一种特色民居,是适应内蒙古地区游牧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居,以木、毡为基本原料,同时,由各个部件组装而成,便于拆卸和组装,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①错;内蒙古地区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多暴雪天气,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一是有利于防止大雪封门,二是能够抵御严寒(与门口较小有关),②正确;冬季,该区域盛行西北风,且日出东南,所以门口朝向东南,既可以减少冬季风的影响,也能够获取更多的光照,③正确;蒙古包的门窗相对较少,最高点的天窗既能够改善采光条件,也能够起到通风作用,促进空气流通,④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门的中上部并没有开窗户并镶嵌玻璃,⑤错。故选C。

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导学案

微专题《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导学案 【考纲解读】 考向:传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考查方式:结合传统民居特点考查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 对民居取材、布局、朝向、结构的影响。 契合考纲:☆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分析传统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难点:拓展延伸其它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分组讨论一,结合例子完成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一:气候 (一)降水 1.降雨多(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以加快排水和积雪滑落。 例子:云南“吊脚楼”,“北极村”漠河传统民居,福建、厦门地区“骑楼” 2.降水少的地区,屋面多为或平缓的一面坡,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多土质,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南疆地区。 例子:新疆传统民居,陕西“半边房” (二)气温 1.气温较寒冷的地区,如我国地区,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建筑物墙体,住宅封闭性较好。室内普遍设有、火墙,外形显得厚重。例子:满族传统民居 2.气温高地方,如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墙壁,出檐比北方深远,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露,利于。从宅院结构看,为了遮阴纳凉,建筑物尽可能间距。 例子: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大檐房 3.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 例子:陕西“地坑院”、窑洞 (三)光照 1.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度较小,建筑物朝向:坐朝,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多的 ,为避免建筑物相互遮挡 ,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的间距,屋檐短浅。 例子:满族传统民居

2.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度较大,屋檐出檐比北方,为了遮阳,建筑物尽可能间距。 例子:云南“一颗印”天井狭小,屋檐宽大避免强光照射,遮阳。 (四)风 1、台风多发区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米处,屋面坡度迎风坡,背风坡,室内配有火堂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缺点,还在地面上建凉亭备纳凉之用。 例子:台湾兰屿岛“地下屋” 2、北方地区易受冬季风(寒潮)侵袭,避风就是为了,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门也开在东南角。 例子:陕西“半边房” 【真题演练一】 (2018年全国3卷)澳大利亚(图 3)库伯佩迪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 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 4)。据此完成下题 。 1、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 B. 方便通信 C. 增加采光 D. 通风换气 2.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016年海南卷)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服饰有很大不同,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衣饰,如藏袍。藏袍是藏族服饰的代表,右饪大襟,长袖宽领,飘带扎腰,有何好处?一是可以保暖,必要时全身裹在袍中,夜间可当睡袋。二是可以适应温差的变化,夜间冷,可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升,右袖脱下,以便劳作;中午气温高,可脱下,围在腰间。 中东阿拉伯人传统的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日本的民族服装是和服,而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则身着毛皮服装等。 食:民以食为天。北方人和南方人“南米北面”的饮食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地理因素:北方绝大部分是半湿润的季风气候,耕地多为旱地,因此就适合种植“喜干耐寒”的粮食作物小麦,北方人因而喜食馒头、面条等面食。而南方绝大部分为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河湖密布,热量和水分充足,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所以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广阔的内蒙古温带草原则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

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因此该地居民喜欢喝奶、吃肉。青藏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合耐寒的青稞生长,藏族同胞经常食用以青稞面做成的糌粑。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而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而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原地区地形平坦,有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有人力、畜力;现代有公路和铁路等,我国南方主要是水陆运输。山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地交通民俗,如石阶路、盘山路等,而青藏地区的溜索则成为交通民俗的一大奇观。

民居设计地理知识点

民居设计地理知识点 民居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根据地理 知识进行室内外空间规划和设计。地理知识在民居设计中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它影响着房屋的布局、建筑材料的选择、室内装饰的风格 以及室外景观的设计等方面。本文将从地理的角度探讨民居设计的一 些知识点。 1. 地理环境对民居设计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势、气候等因素。房屋建筑需考虑 地质条件,如土壤稳定性和地震等级,以确保房屋的稳固性和安全性。地形地势也会影响房屋的布局,例如山地的房屋通常采用分层设计, 利用地势高低生成不同的功能区域。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 量等,它们会影响房屋的隔热、通风和防水设计。 2. 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地理因素的关系 地理因素直接影响到建筑材料的选择。例如,在沿海地区,由于海 水腐蚀的影响,选择抗腐蚀性能较好的材料,如钢材、铝合金等。而 在高海拔地区,因气候寒冷,需要选择保温性能较好的材料,如岩棉、聚苯板等。此外,木材在一些地震频发地区的使用需谨慎考虑其抗震 性能。 3. 室内装饰风格的地理关联 地理因素也对室内装饰风格有所影响。中国的民居设计通常与地域 文化密切相关,不同地区有各自独特的装饰风格。如北方地区的传统

民居多以红色、木质为主,体现了北方人的豪爽和朴实;而南方地区 的传统民居常采用青砖白墙、砖雕和木雕等,体现了南方人的细腻和 精致。 4. 室外景观设计的地理考量 地理环境也是室外景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设计花园、庭院时,需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被资源。例如,在炎热的气候中,可采用多绿植、水景等来降温;而在山地地区,则可利用地势营造出 不同高度的观景平台,以欣赏到山水美景。 5. 社会文化地理对民居设计的影响 除了自然地理因素,社会文化地理也对民居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民居设计往往受到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 的熏陶。例如,西藏的传统民居设计中融入了藏传佛教的元素,如经幡、经堂等,体现了当地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在民居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了解地理环境、建 筑材料的选择、室内外装饰风格的关联以及室外景观设计的地理考量,设计师可以更好地创造出适应当地环境和文化的民居设计。只有在充 分了解并运用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出的民居才能更好地融入周围 的环境,并提供一个舒适而美观的居住空间。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河流,从西部的高山峡谷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这种多样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居建筑,使得不同地区的民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北方地区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北方民居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紧凑,庭院内有花草树木,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而建筑物的墙壁厚实,常常采用夯土墙和青砖,以保持室内的温暖。此外,北方民居通常有一个独立的炕,用于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南方的民居建筑更加注重通风和遮阳。典型的南方民居是建在水面上的水乡民居,如江南的水镇。水乡民居通常有一层或两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用于存放货物和船只,上层是居住空间。房屋的倾斜屋顶和悬挑的檐口可以有效地防雨和遮阳,同时也方便了水乡的交通和生活。 中国的西部地区多山且海拔较高,气候多变。这种地理环境要求民居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和防震能力。西部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石材

和木材建造,墙体厚实且坚固。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以方便积雪和防止雨水渗透。同时,民居的建筑也通常采用梁柱结构,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采光和通风。典型的东部民居是具有悬山顶的建筑,即屋顶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山形结构。悬山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屋顶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此外,东部地区的民居通常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阳光和海风。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民居建筑在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南北春节文化风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调查报告

南北春节文化风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调查报告 北方春节习俗以及地理关系 大年初一,北方人讲究吃饺子,老话讲“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有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好的饺子端上桌,象征着... 风俗习惯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比如蒙古族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的住所就是蒙古包,这样便于移动,然后,以为他们住在草原上,导致他们以放牧为主,所以他们的饮食以奶制品和羊肉为主,他们的乐器也是马头琴也说明了他们放牧的特点,显示了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存在密切联系春节风俗、习俗与地理的关系? 春节习俗分为北方和南方,北方人一般到了春节的时候都是以面食为主的,因为北方寒冷的缘故再加上因为春节距离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更替了。有多少个王朝更替,以前在古代的时候北方人基本上都是以游牧民族为主所以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北方当时他们还是以原始的打猎为主没有米饭,所以只能通过打猎来谋生比如说吃兔子猪肉羊肉等。后面到了汉朝汉武帝时期流行联姻的这个政策所以有很多的南方人大量迁徙到北方去,因为北方人少,当时南方也是比较流行吃米面的,南方人到了北方去因为当地环境的缘故,后面就慢慢的演变成吃馒头和面条了。 广西春节习俗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广西的地理环境和春节习俗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广西日常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但境内南北亦有些许变化。先秦时期,广西属百越之地一部分,壮族、侗族是岭南广西最古老的原住民族,分别源于先秦百越不同的越人支系。秦汉后汉、苗等北方中原民族南迁与土著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各族之间相互融合孕育各种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在原百越文化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桂柳、岭南等文化。民俗主要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炮龙展示、百家宴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福州的春节习俗与地理环境有哪些关系? 1、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福州地理位置特殊,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闽江穿城而过,形成“枕山、面海、襟江”的格局。因其... 中国南北方春节习俗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 学号:**********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南北地区的人们的饮食,建筑,节日,宗教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一谈到南北首先想到的就是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情,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像北方汉子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的确,就如同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与风采; 关键词: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南北地区; 何谓文化,中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从识意文化、制度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不折射出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 那么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俗风情又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呢;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这个东方最伟大的民族又是如何创造,谱写这一永不绝响的曲子的呢; 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起”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构建合谐社会;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来一直在高唱着统一合谐的音符;风俗文化是这大合谐,大统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有形亦或无形都存在者其两面性;故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都存在差异性,故异中求和,和中有异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只有在保持各种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化的合谐构建才为上上之策; 因为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形成了南北两种文化;那么这两种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南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组成和完善了中国文化;二种文化都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但是二者又有诸多差异; 风俗文化即民间风俗与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故从民俗的角度我们就可以从饮食,建筑,交通,节日,宗教几个方面进行透视;而依据区域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东北文化,西北文化,东南文化,西南文化,中南文化.但从其历史形成和其文化特性我们把以上五个区文化用东北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综上所述,南北文化差异即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饮食中的南北差异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民俗事象地理环境 The Infuence Of Chinese Folk Custom From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bastract: Chinese folk customs, 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c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 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cerne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rographical envireonment. 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 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 envireonment and how beings harmor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 folk custom geographical enviroment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当前在世界旅游热潮中,民俗旅游的前景广阔,我国的民俗旅游更是大有可为。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一个地域、民族都有自己禀异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这对追求文化差异的外地人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吸引力;而且中国的儒释道并举的传统文化在东南亚也影响深远,这对追求文化认同及寻求文化归属感的儒家文化圈内旅游者及海外华人都有较强的吸引力,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民俗旅游基础的民俗文化,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发现地理环境,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因而本文着眼于地理环境,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过程的影响。 2 民俗的含义 2.1民俗的概念 民俗是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那部分文化,也是最生动活泼的那部分文化。正如《中国民俗文化大观》的序言《浩瀚的大海—史之诗篇》中说:“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传播的,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相沿成习,精神趋同的文化意识综合表现。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民俗表现在人类行为与信仰上,蕴含着人类世代的生活经验,闪耀着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美好愿望”。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稳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 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 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 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 多。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 风防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 道,其主要目的是D A.表达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表达建 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 ——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 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 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 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开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稳固防 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 但随着时代开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 风格上的差异。 接下来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去领略领略不同环境下 的住宅建筑吧! 川西地处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抱,生态条件独特, 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川西平原地势低平。 这样的生态条件要求人居环境与之适应,主要表达 在通风除湿,地形利用,遮阳保暖等多方面。 同时传统川西民居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表达了家庭的伦理秩序、内外区别、 生活习俗。 与盆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阴雾相适应,川西民居追求敞开外露,多外廊,深出檐, 屋顶舒展轻巧。 根据地形房屋常分段跌落,木材以熟桐油涂刷,天然木纹, 与白墙青瓦、飞檐、大屋脊、方格窗一起成为川西民居的标志 符号。 主要密集的分布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包括扬州、 杭州、金华、景德镇等。 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白墙黑瓦,高墙深宅,墙上设有瓦檐。 这些建筑主要是民居,一般占地面积不大,白墙黑瓦是江南建筑色彩上 的主要特点,墙上设有瓦檐时有江南的气候特点决定的。 江南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为了防止雨水顺 墙留下形成痕迹而影响白色墙面的美观,给墙 头带上了如屋顶一般的小小帽子,让雨水顺着 瓦片留下,而不会弄脏墙面,这一非常实用的 设计如今成为了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 而高墙深宅那么是由于家族聚居的地域传统决定的。 徽派建筑的外部非常简洁,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多不开窗,屋顶用黑瓦,整体风格 淡雅。

地理文化: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地理文化: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地理文化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通过探索地理文化,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和魅力,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与交流。 1. 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地理文化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具有独特的特点,如地貌、气候、土壤等,这些特点会影响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举个例子,位于北方的地区由于寒冷的气候和干燥的土地,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往往与农业和畜牧业紧密相关,人们更多地从事耕种和养殖活动。而位于南方的地区由于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往往与渔业和农田灌溉密切相关。 2. 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 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菜肴和烹饪风格,这些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寓意和价值观。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地方多数以海鲜为主要食材,人们喜欢吃新鲜的海产品,如鱼、虾、贝类等等。而山区地方则以农作物为主要食材,人们喜欢吃大米、小麦、蔬菜等。而辣椒在川菜和湖南菜中的广泛使用与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辣椒能够驱除湿气、让人们更容易适应湿热的气候。

3. 不同地方的建筑风格 地理环境也对不同地方的建筑风格有所影响。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当地 人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风格。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地方多数以木质结构为主,这是因为木材在海边相对容易获取且耐腐蚀。而位于山区的地方由于地势复杂、地震频繁,人们常常采用石头或土坯建造房屋,以增加稳定性和抗震能力。而 在北方的寒冷地区,人们常常采用厚厚的土墙和石墙来保暖。 4. 不同地方的艺术与文化传统 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也对不同地方的艺术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每个地 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习俗,这些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信 仰和价值观。例如,位于西方的地方常常以雕塑和绘画为主要艺术形式,反映 了西方人民对自然和人体美的追求。而位于东方的地方则以书法和国画为主要 艺术形式,反映了东方人民对和谐、内涵和意境的追求。同时,不同地方还有 自己独特的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这些都是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 情感的表达。 5. 地理文化的重要性 了解不同地方的地理文化对于促进各地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非常重要。地理文化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与 尊重。通过学习地理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方的历史、传统、风俗习 惯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当地社会。同时,地理文化也是促进地方 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地方正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特色而吸 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粤人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综合复习 专题13 民俗与旅游(解析版)

粤人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13 民俗与旅游 知识梳理 1、服饰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对服饰的材质、样式、色彩等都有深刻的影响。举例:傣族服饰特点和藏袍的区别及原因。 2、饮食与地理环境:我国的地形、气候、物产对人们的饮食材料、做法、口味等影响很大。北方吃面食(种小麦);南方吃米饭(种水稻);西北居民饮食中牛羊肉、奶制品占很大比重。 3、民居与地理环境:气候,特别是气温、降水和地形对传统民居建筑影响深刻。南方民居:墙体薄、窗户大,通风条件好,一般依山就势建在坡度平缓的向阳坡,布局紧凑,院落较小,如西南山区的吊脚楼;北方特别是东北的民居,墙体厚、窗户小,密闭程度高,一般建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形态规整,院落宽大,如北京四合院。东南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大,西北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小。 为减低造价,各地传统民居建筑都尽量就地取材。如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贵州山区布依族的石板房等。 4、地方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到2020年底,,我国已有50项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居第二位。如山东省的泰山、孔庙、孔府、孔林、中国大运河等。 5、地方文化与旅游业:到一个地方旅游,除了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外,人民比较关注该地的名胜古迹、知名小吃、特色文艺表演。如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海南岛的黎族风情,四川的变脸艺术、南京的传统庙会等。 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要坚持科学利用、合理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肇庆旅游景点中,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是() A.梅庵B.宋城墙 C.北岭山森林公园D.包公祠 【分析】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到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认为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还包括服饰、建筑、音乐等。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为城堡、宫殿,以及各类宗教建筑景观,具有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

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深远的课题。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这种风格与方式深受中国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积极适应和融合,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民居文化。 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给民居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山川、水域、林木等元素都在中国民居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居的位置、建筑形式、布局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敬畏,在民居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种美的追求和生态意识的体现。中国人民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条件以及居住需求,创造出了适应性强、生态友好的民居形式。比如,南方的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建造,利用大量的开窗和通风设计,以适应湿润的气候和炎热的夏季;北方的民居则倾向于朝南建设,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室内温暖度。

中国民居的生态意识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节能环保的设计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上。传统的建筑材料,如土、石、木等天然材料,既具备了良好的透气性,又能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而现代的绿色建材,如节能玻璃、太阳能板等,更是使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密。 通过对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还能够为当代的住宅设计提供借鉴和启发,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本文将探讨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历史背景、融合方式以及生态意识,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下面是一种可能的写法: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接着介绍本文的结构,包括章节安排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引言部分旨在提供读者对本文内容的整体了解,为后续的论述打下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