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电泳
《双向电泳技术》课件

高通量
该技术可以同时分离大量蛋白质,提高了实 验的通量。
高稳定性
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实验结果重复性 好。
缺点
实验周期长
双向电泳技术的实验周期较长 ,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
。
对样品要求高
该技术需要大量的起始样品, 并且对样品的纯度要求较高。
对实验条件要求严格
双向电泳技术的实验条件较为 苛刻,需要精确控制实验参数 。
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总结词
双向电泳技术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高通量和高效率的蛋白质分离手段,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药物靶点和筛 选候选药物。
详细描述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双向电泳技术可用于分析药物对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从而发现药物作用的靶点 。此外,通过比较不同物种或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可以发现潜在的药物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和候选药物。
应用领域的拓展
疾病诊断与治疗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疾病相关蛋白质,为疾病诊断 和治疗提供依据。
药物研发
通过双向电泳技术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加速新药研发 进程。
生物工程与农业
在生物工程和农业领域中应用双向电泳技术,优化生 物过程和育种。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标准化与规范化
建立双向电泳技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实验 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CHAPTER 02
双向电泳技术的实验流程
样本制备
01
02
03
样本选择与处理
选择适当的组织或细胞样 本,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提 取蛋白质。
蛋白提取
使用适当的缓冲液和试剂 ,从样本中提取蛋白质。
蛋白定量
使用蛋白质定量方法,确 定蛋白质的浓度。
蛋白质提取
溶解蛋白质
蛋白质双向电泳简介

胶条平衡
在第二向SDS-PAGE分离前,必须要平衡IEF 胶。主要目的是用含有SDS的第二向介质 置换含有尿素的第一向介质,使分离蛋白质 与SDS能完全结合,保持蛋白质的巯基呈还 原状态,避免发生重氧化,确保在SDS-PAGE 过程中正常迁移。聚焦后的蛋白质在IEF胶 内处于其等电点处,净电荷为零,若未进行平 衡过程而直接进入第二向的SDS-PAGE分 离,蛋白质仍滞留在IEF胶中不能在第二向凝 胶中正常迁移。胶条平衡包括两个简短的 步骤,每步10~15 min。
复杂度较高的样品,为了尽可能的了解所包含的每种蛋白,需要反复实验才能完 成。如果将待检样品被富集以后则更易分析。
IPG胶条的pH范围
预试验确定 先宽后窄 先线性后非线性 先短后长
等电聚焦
胶条水合完成后,将开始运行等电聚焦。首先 在胶条两端接触电极处垫上水饱和的纸芯,以 防在高电压下胶条与电极的直接接触,损坏胶 条,同时可以吸附聚焦过程中迁移至两端的盐 离子。等电聚焦最好在高压电源下运行,在IPG 胶条的限制电流范围内迅速将电压升至最后的 目标电压。电压(V)与时间(h)的整合被称为伏 特小时(Vh),可以作为一个相同样品在不同运行 时间比较重现性的参数,也可以作为聚焦是否 充分的指标
增加样品溶解性的手段
变性剂:通过改变溶液中的氢键结构使蛋白质充分伸展, 将其疏水中心完全暴露,降低接近疏水残基的能量域。其 典型代表是尿素和硫尿。
表面活性剂:经过变性剂处理而暴露蛋白质的疏水基团后, 还常需至少一种表面活性剂来溶解疏水基团。常用的表面 活性剂有离子去污剂SDS、非离子去污剂Triton X-100和 NP-40、两性离子去污剂CHAPS、OBG等。其中CHAPS 和SB3-10最好。
双向电泳

双向电泳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双向电泳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具有简便、快速、高分辨率和重复性等优点。
本文重点介绍了双向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同时对当前双向电泳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双向电泳,应用,前景1.1双向电泳技术概述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是蛋白分离的黄金标准,由此可以分析生物样品的显著差别,产生的结果用于诊断疾病、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和分析潜在的环境和药物的毒性。
双向电泳分离技术利用复杂蛋白混合物中单个组分的电泳迁移,第一向通过电荷的不同分离,另一向通过质量的不同分离。
双向电泳协同质谱技术是正在出现的蛋白组学领域的中心技术。
双向电泳是一种分析从细胞、组织或其他生物样本中提取的蛋白质混合物的有力手段,是目前唯一能将数千种蛋白质同时分离与展示的分离技术,其高分辨率、高重复性和兼具微量制备的性能是其他分离方法所无与伦比的。
双向电泳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与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以及质谱技术被称为蛋白质组研究的三大基本支撑技术。
可见双向电泳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就像Fey和Larsen在他们的综述中提到:“尽管人们都想有新技术取代它,可是如果希望对细胞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其他技术无法在分辨率和灵敏度上与双向电泳相媲美”。
1.2双向电泳基本原理1975年,意大利生化学家O’Farrell发明了双向电泳技术[1],双向电泳是指利用蛋白质的带电性和分子量大小的差异,通过两次凝胶电泳达到分离蛋白质群的技术。
双向电泳技术依据两个不同的物理化学原理分离蛋白质。
第一向电泳依据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通过等电聚焦将带不同净电荷的蛋白质进行分离。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向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它依据蛋白质分子量的不同将之分离。
双向电泳所得结果的斑点序列都对应着样品中的单一蛋白。
因此,上千种蛋白质均能被分离开来,并且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量和含量的信息都能得到。
双向电泳操作步骤

双向电泳操作步骤双向电泳操作步骤及相关溶液配置A(实验过程一实验原理:2-DE的第一向电泳等电聚焦是基于等电点不同而将蛋白粗步分离,第二向SDS-PAGE是基于蛋白质分子量不同,而将一向分离后的蛋白进一步分离。
这样就可以得到蛋白质等电点和分子量的信息。
二实验步骤:1. 样品的溶解取纯化后的晶体蛋白3.0mg,加入300ul裂解液(1mg蛋白:100ul裂解液)振荡器上振荡10min左右,共处理一个小时。
其中每隔10,15分钟振荡一次,然后13200rpm离心15min除杂质,取上清分装,每管70ul,—80oC保存。
2. Bradford法测蛋白含量取0.001g BSA(牛血清白蛋白)用1ml超纯水溶解,测定BSA标准曲线及样品蛋白含量。
取7个10ml的离心管,首先在5个离心管中按次序加入0ul, 5ul,10ul, 15ul, 20ul 的BSA溶解液,另2管中分别加入2 ul的待测样品溶液,再在每管中加入相应体积的双蒸水(总体积为80ul),然后,各管中分别加入4ml的Bradford液(原来配好的Bradford液使用前需再取需要的剂量过滤一遍方能使用),摇匀,2min在595nm下,按由低到高的浓度顺序测定各浓度BSA的OD值,再测样品OD值。
(测量过程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
3. 双向电泳第一向---IEF(双向电泳中一律使用超纯水)3.1 水化液的制备称取2.0mg 的DTT,用700ul水化液储液溶解后,加入8ul 0.05, 的溴酚兰,3.5ul(0.5,v/v)IPG buffer (pH 3-10)振荡混匀,13200rpm离心15min 除杂质,取上清。
在含300ug 蛋白(经验值)的样品溶解液中加入水化液,至终体积为340ul,振荡器上振荡混合,13200rpm离心15min除杂质,取上清。
3.2 点样,上胶分两次吸取样品,每次170ul, 按从正极到负极的顺序加入点样槽两侧,再用镊子拨开 Immobiline DryStrip gels (18cm,pH 3—10)胶条,从正极到负极将胶条压入槽中,胶面接触加入的样品。
双向电泳的概念和原理

双向电泳的概念和原理双向电泳是一种应用在生物和化学实验中的分子电泳技术,它能够将完整的分子进行分离,从而实现提取特定的分子组份。
一、双向电泳的概念双向电泳是一种分子技术,它能够将分子分开并且分离出它们内部的活性组分。
利用电泳技术,可以把一些我们有利用价值的分子聚集到集簇中,把其它不要的环境分子分离出去。
通常情况下,电泳是通过具有某种特殊电势的电流来将分子分离的。
由于双向电泳技术,可以利用液相层析原理,将不同的分子聚集到不同的集簇中,从而把其它的不需要的或者有害的分子挤出去。
二、双向电泳的原理双向电泳的原理是利用电流来将分子进行分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构建一个体系,在该体系中,利用某种特殊的电流,生成一种能够将分子分解的条件。
首先,将样品加入到某种带有类似电流的环境中,当样品中的分子接触到了这种带有电流的环境,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从而使分子受到电流的作用,接着分子中的活性组分也会朝着电流的方向而移动。
而由于这种电流的作用,活性组分会被吸引到这种电流的反方向,使得活性组分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出来,这就是双向电泳的原理。
三、双向电泳的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在生物和化学实验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蛋白质纯化实验、肽段分离实验等实验中,都可以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实现分子的精确分离。
此外,双向电泳技术在疾病的早期筛查中也可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癌症的筛查,可以利用双向电泳技术来检测出肿瘤细胞中的活性组分,为早期筛查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双向电泳的优势双向电泳技术有着诸多优势,首先,双向电泳技术具有准确性高的优势,可以把不同组分的分子成功地分离出来;其次,双向电泳技术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实验时间;最后,双向电泳技术可以把活性分子完美的纯净,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总之,双向电泳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子技术,它能够把完整的分子进行分离,从而实现提取特定的分子组份。
双向电泳技术实用性强,可以应用在生物和化学试验中,为后续实验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有效的结果。
第七章 双向电泳

3.等电聚焦
等电聚焦的方法如上一章。由于双向电泳用的第 一向凝胶和样品中含有尿素和去污剂,聚焦时的温度 应稍高于通常用的温度,如15-20℃,以防止尿素结 晶。如在凝胶上覆盖一层膜,也可防治尿素结晶,并 克服二氧化碳的影响。由于尿素使蛋白变性,会增加 蛋白质的分子直径。鉴于以上一些原因,应适当的降 低电压和增加聚焦时间。
注:
① 根据样品溶解的需要,尿素浓度可增加至9-9.8mol/L。 ② 可用Triton X-100、 NP-40等非离子或两性离子去污剂代替CHAPS. ③ DTT必须在使用前加. ④ 裂解液最好在使用前配置,如有多余应分装,在-20℃保存。 ⑥ PMSF可替代
Bioinformatics, 2008-2009,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 IPG凝胶干胶条的再水化(泡胀)
为了样品等电聚焦的需要,作为双向电泳第一向的固相PH梯 度凝胶条中必须含尿素,去污剂,还原剂,载体两性电解质等, 不能长期保存,所以干胶条必须用含有这些成分的水化溶液重新 泡胀。
将在-20℃保存的IPG干胶条在室温下平衡一段时间后,用新 鲜配置的泡胀液重新在模具中泡胀过夜。
Bioinformatics, 2008-2009,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PG4-7
IPG4-7
IPG5-6
From Görg
IPG5.5-6.7
Bioinformatics, 2008-2009,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ioinformatics, 2008-2009,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蛋白质组学研究介绍结合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蛋白质表达分析
研究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蛋白质的表 达水平变化,揭示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和
规律。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利用酵母双杂交、免疫共沉淀等技术 手段,研究蛋白质之的相互作用和
复合物的形成。
蛋白质功能研究
通过基因敲除、基因敲减、定点突变 等技术手段,研究蛋白质的功能和作 用机制。
智能化
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双向电 泳的智能化分析,自动识别和鉴定蛋白质, 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拓展双向电泳技术的应用领域
临床诊断
01
将双向电泳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
分析,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药物研发
02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筛选和鉴定药物作用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
蛋白质芯片技术
高通量、快速、简便,但灵敏度和分辨率相对较低,且覆盖的蛋白质数量有限。
双向电泳与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的比较
双向电泳
可以对全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和定性,分 辨率高。
VS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
可以对特定蛋白质进行检测和定量,灵敏 度高,但只能针对已知的蛋白质进行检测 。
05
双向电泳技术的发展前景 和展望
蛋白质的纯化
通过双向电泳,可以去除样品中的杂 质,提高蛋白质的纯度,从而获得更 准确的鉴定结果。
蛋白质的表达和鉴定
蛋白质表达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生理状态或不同组织中 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可以研究蛋白质 的表达水平,进而了解其在生命活动 中的作用。
蛋白质鉴定
通过与已知蛋白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 可以鉴定出双向电泳图谱中的蛋白质, 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依据。
双向电泳的概念和原理

双向电泳的概念和原理双向电泳是一种采用两个方向的电场同时作用于凝胶电泳系统的技术,用于分离复杂样品中的蛋白质或核酸。
首先,将样品溶解于含有凝胶的电泳缓冲液中。
凝胶是一种聚合物网状结构,可以限制分子的运动,将其分离。
常见的凝胶材料包括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凝胶。
第一步是水平电泳。
在水平电泳阶段,一个方向的电场施加在凝胶中,使得带电分子向着相应的电极方向移动。
这个方向通常被称为水平方向,因为它从一个电极移动到另一个电极。
在水平电泳过程中,由于分子的大小和电荷不同,它们将以不同的速度在凝胶中运动。
大分子移动缓慢,小分子移动快速。
这样,分子根据大小按照一定的顺序移动,导致它们在凝胶中排列成一条通常是呈斜角的直线。
这个方向通常被称为水平电泳通道。
第二步是垂直电泳。
在水平电泳结束后,垂直电场被施加在凝胶中,使分子以另一个方向移动。
这个方向通常被称为垂直电泳通道。
在垂直电泳过程中,分子将根据它们的电荷大小被拖曳向上(正电流)或向下(负电流)。
正电流将使分子向上移动,而负电流将使分子向下移动。
这样,分子将根据其电荷被分离并在凝胶中形成一条平行于水平电泳通道的直线。
最终,两个方向的电泳都完成后,在凝胶上会形成一个类似网格的结构,其中分子被分离成不同的带状。
这些带状物可以被染料或放射性示踪剂探测出来,从而确定分离出的分子的位置。
总结起来,双向电泳是一种利用两个方向的电场移动分子的方法。
通过水平电泳和垂直电泳,分子根据其大小和电荷被分离成不同的带状,从而实现复杂样品中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向电泳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双向电泳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具有简便、快速、高分辨率和重复性等优点。
本文重点介绍了双向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同时对当前双向电泳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双向电泳,应用,前景1.1双向电泳技术概述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是蛋白分离的黄金标准,由此可以分析生物样品的显著差别,产生的结果用于诊断疾病、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和分析潜在的环境和药物的毒性。
双向电泳分离技术利用复杂蛋白混合物中单个组分的电泳迁移,第一向通过电荷的不同分离,另一向通过质量的不同分离。
双向电泳协同质谱技术是正在出现的蛋白组学领域的中心技术。
双向电泳是一种分析从细胞、组织或其他生物样本中提取的蛋白质混合物的有力手段,是目前唯一能将数千种蛋白质同时分离与展示的分离技术,其高分辨率、高重复性和兼具微量制备的性能是其他分离方法所无与伦比的。
双向电泳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与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以及质谱技术被称为蛋白质组研究的三大基本支撑技术。
可见双向电泳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就像Fey和Larsen在他们的综述中提到:“尽管人们都想有新技术取代它,可是如果希望对细胞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其他技术无法在分辨率和灵敏度上与双向电泳相媲美”。
1.2双向电泳基本原理1975年,意大利生化学家O’Farrell发明了双向电泳技术[1],双向电泳是指利用蛋白质的带电性和分子量大小的差异,通过两次凝胶电泳达到分离蛋白质群的技术。
双向电泳技术依据两个不同的物理化学原理分离蛋白质。
第一向电泳依据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通过等电聚焦将带不同净电荷的蛋白质进行分离。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向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它依据蛋白质分子量的不同将之分离。
双向电泳所得结果的斑点序列都对应着样品中的单一蛋白。
因此,上千种蛋白质均能被分离开来,并且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量和含量的信息都能得到。
2双向电泳的应用双向电泳的分辨率较高,自第一次应用该技术以来,其分辨率已从15 个蛋白质点发展到10 000多个蛋白质点。
一般的双向电泳也能分辨 1 000~3000 个蛋白质点。
因此,近年来,双向电泳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等研究领域。
2.1 在动物科学中的应用在动物科学研究方面,双向电泳被广泛应用于小鼠血清蛋白、卵巢蛋白、兔晶状体蛋白质、昆虫离体细胞膜蛋白、户尘螨蛋白、家蚕雌性附腺及其Ng突变体蛋白质、大腹园蛛毒素蛋白质、家蚕蛋白质、牛精液蛋白、猪巨噬细胞蛋白等方面的研究。
如钟小兰等[2]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肝郁症模型大鼠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
王治东等[3]采用蛋白质组学的双向电泳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技术研究了8Gy γ射线照射后24 h 小鼠血清蛋白质的变化。
马翔等[4]通过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分析性成熟小鼠卵巢蛋白质组,并对其中的一种蛋白质进行免疫组化研究。
刘奕志等[5]通过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有效分离和分析兔晶状体蛋白质组的特性,为白内障的防治带来新的前景。
柳亦松等[6]以大腹园蛛粗毒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技术获得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检测到500 个左右的蛋白质点,并对其中部分蛋白质点进行了质谱分析。
靳远祥等[7]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分别对家蚕(Bombyx mori)限性黄茧品种雌蚕(黄茧)和雄蚕(白茧)的中部丝腺组织细胞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比较分析。
2.2 在植物中的应用在植物科学研究方面,双向电泳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蛋白质、小麦蛋白质、茶树蛋白质、杉树蛋白质等方面的研究。
如易克等[8]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水稻种子胚乳蛋白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较好的电泳图谱,为探讨水稻灌浆期间与籽粒充实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建立了一套适于水稻种子胚乳蛋白双向电泳分析技术。
Picard 等利用双向电泳分析了亲缘关系较近的硬粒小麦不同株系的遗传多样性。
林金科等[9]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茶树蛋白质组,探索出一种可获得重复性好,清晰度高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技术,并发现一种辨别茶树蛋白质样品质量好坏的简便方法。
杨梅等[10]建立了适用于杉叶片蛋白质组研究的双向电泳技术,对杉木叶片蛋白质的溶解方法、上样量、IEF 及SDS-PAGE 电泳等关键步骤进行了优化。
另外,梁文裕等[11]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龙眼胚胎分化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组分的变化。
丁坤善等[12]建立了油松雌性不育系球果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
李慧玉等[13]对樟子松突变丛生枝蛋白质进行了双向电泳分析。
2.3 在医学中的应用目前许多研究者利用双向电泳对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细胞进行了研究,为疾病的诊治及了解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在肿瘤的研究中,寻找与肿瘤发生、发展和抗药性有关的蛋白,孙庆、杨小玉等[14]对骨肉瘤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了双向电泳分析,得到较好的电泳图谱,建立和优化人骨肉瘤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像分析方法。
苏坚[15]采用二维电泳、图像分析、质谱技术等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二烯丙基二硫(DADS)处理前后SW480细胞两种样品的总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其中167个匹配的蛋白质点存在表达量上的差异。
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蛋白质表达量下调的有69 个,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其中8个表达明显下调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分析鉴定,获得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谱(PMF),通过数据库搜索,确定了这8 个蛋白,这些差异蛋白质涉及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细胞凋亡及细胞分裂增殖等众多事件。
从而说明,DADS可能具有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分化及凋亡的作用。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建立和优化了人血清蛋白质图谱,为进一步开展疾病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
刘希成等[16]对人未做处理的血清以及去除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蛋白质组学方法进行比较和优化,质谱分析了9 个差异蛋白点,鉴定为8 种蛋白质,其中7 种为功能蛋白质。
胡成效等[17]通过双向电泳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发现有11 个蛋白点在SLE 患者组表达上调,9 个表达下调,SLE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表达发生了明显改变,为从淋巴细胞蛋白质谱变化的整体角度上阐明SLE 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免疫调控通路奠定了基础。
赵慧辉[18]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8 例心绞痛血瘀症患者血瘀症程度变化前后的血浆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寻找心绞痛血瘀症相关蛋白。
结果初步发现了凝聚素(Clusterin)、载脂蛋白A-Ⅰ(ApoA-Ⅰ)在血瘀症程度变轻后表达增加,而纤维蛋白原β链(Fibrinogen βchain)、维生素D 结合蛋白(Vitamin D-Binding Protein)、结合珠蛋白β链(Haptoglobin βchain)等在血瘀症程度变轻后表达降低。
以上这些物质均可能与心绞痛血瘀症相关,但结果有待运用其它生物学的方法进行具体的验证并探索其机制。
另外双向电泳还应用在临床诊断、病理研究、药物筛选、新药开发、食品检测、甚至物种鉴定等方面。
3双向电泳技术的局限性及方法的改进虽然双向电泳技术具有其他蛋白质分离技术无可比拟的分离能力,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细节上的挑战和缺陷。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蛋白样品制备效率偏低样品制备是双向电泳的第一步,其成功与否是决定双向电泳分离能力高低的关键。
在蛋白质样品提取过程中,一些低浓度蛋白质往往会相对过早丢失。
此外,一些难溶的蛋白,尤其是膜蛋白的提取效率较低。
目前一些公司如Bio-Rad研制出一种顺序提取试剂盒,专用于提取一些难溶的膜蛋白。
3.2疏水性膜蛋白的难于分离与检测一般来说,疏水性膜蛋白比亲水性蛋白质更难操作。
膜蛋白更易于聚集在管壁上,由于蛋白质组的研究常在nmol甚至fmol水平上进行,这种特性将会导致很大的损失,甚至完全丢失。
另外,α-螺旋跨膜蛋白在变性的2-D胶上不能很好被有效分离。
若要分离这些蛋白质,需要有机溶剂分馏法或者反相HPLC等技术的辅助。
3.3极端酸性或碱性蛋白质的难于分离极性蛋白质尤其是碱性蛋白质在细胞中常与DNA结合,在信号转导中起着调控作用,因此分离这类蛋白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胶条水合时,选用窄范围IPGs(固相PH梯度胶条)如pH 3~7或pH 7~10水合上样会引起明显的横纹,影响蛋白点的分离。
目前用杯上样水合可以提高分离效果。
在杯上样时,一般将蛋白样品放在酸性窄范围IPGs的阴极端或在碱性窄范围IPGs的阳极端。
3.4蛋白质的动态分辨率有待提高对于一根固定长度和pH范围的IPGs胶条,最多能分离几千个蛋白质。
因此,要将某一种组织的所有蛋白质在仅一个pH范围的IPGs上分离是不可能的。
一般采用多个pH范围的IPGs进行分离。
在样品水合上样前,需将蛋白样品按不同pH范围进行预分离,可以提高低丰度蛋白质的分辨率。
3.5自动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在双向电泳进行过程中,有不少步骤需要手工操作,因此比较费时,而且易产生误差,造成低重复性。
也不利于实现高通量分离蛋白质。
目前,双向电泳后半部分操作如蛋白胶图的软件分析和蛋白点的切割和处理已实现半自动化,大大加速双向电泳进程。
蛋白质组学理想的高通量全系统方法应包括以下部分:样品收集技术、高分辨电泳装置、自动化凝胶染色仪、半自动化图像分析软件、机器人模拟的斑点处理过程、MALDI-TOF 和串联质谱仪,并且具有整合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可以链接到单个模块并进行畅通的样品处理、追踪、数据分析和数据归档。
3.6蛋白质定量的问题在蛋白样品水合前,一般需要测定样品中蛋白含量。
最常用方法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由于蛋白样品含有去污剂如SDS和还原剂DTT等物质,因此,用此法测定蛋白浓度线性关系差,测定结果出现偏差,给不同样品或处理条件下蛋白表达差异比较带来误差。
目前,一些公司已经开发了蛋白定量测定试剂盒,提高样品中蛋白定量的准确性。
4 前景与展望目前双向电泳技术尚未完善,手工操作较多,经验性强,且存在许多局限性,尽管如此,该技术目前仍然是蛋白质组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分离方法,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兴起,对技术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新仪器的开发,限制双向电泳的羁绊不断被突破,双向电泳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以其独到的优势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双向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1 双向电泳技术1.1双向电泳技术概述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是蛋白分离的黄金标准,由此可以分析生物样品的显著差别,产生的结果用于诊断疾病、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和分析潜在的环境和药物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