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概况与展望

合集下载

[药用植物栽培学][1].郭巧生.文字版

[药用植物栽培学][1].郭巧生.文字版

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现代化示范教材药用植物栽培学
郭巧生主编
编审人员
主编郭巧生(南京农业大学)
副主编(按姓氏笔画为序)
孔令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建华(山东农业大学)
王康才(南京农业大学)
张重义(河南农业大学)
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秦民坚(中国药科大学)
谈献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郭玉海(中国农业大学)
梁宗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编者(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平(广州中医药大学)
孔令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文全(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长林(南京农业大学)
王建华(山东农业大学)
王康才(南京农业大学)
王朝梁(云南文山三七研究所)刘丽(南京农业大学)
刘合刚(湖北中医学院)
刘晓龙(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
学校)
孙启时(沈阳药科大学)
吴锦忠(福建中医学院)
张重义(河南农业大学)李云翔(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陈建伟(南京中医药大学)
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
武孔云(贵阳中医学院)
徐德然(中国药科大学)
秦民坚(中国药科大学)
谈献和(南京中医药大学)
郭巧生(南京农业大学)
郭玉海(中国农业大学)
梁宗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董诚明(河南中医学院)
缪剑华(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
魏胜利(北京中医药大学)。

全国药用植物种植情况汇报

全国药用植物种植情况汇报

全国药用植物种植情况汇报
药用植物是指用于医药目的的植物资源,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
各地都有种植药用植物的情况,下面将对全国药用植物种植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地域上看,我国药用植物种植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
南方省份。

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药用植物的生长。

其中,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种植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产量较高。

其次,从种植规模上看,我国药用植物种植规模逐渐扩大。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
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药用植物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

许多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药用植物种植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种植药用植物。

因此,药用植物的种植规模逐年增加,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再次,从种植品种上看,我国药用植物种植品种多样。

除了常见的人参、黄芪、当归等传统中药材外,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种植一些新兴的药用植物,如藏红花、灵芝、冬虫夏草等。

这些药用植物不仅在国内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还有着较大的出口潜力,为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最后,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我国药用植物种植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对药用植物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因此,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需要加大对药用植物种植的扶持力度,推动药用植物产业的发展,提高药用植物的种植质量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全国药用植物种植情况总体来说是良好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
挑战。

希望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能够加大对药用植物种植的支持力度,推动药用植物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草药种植历史及现状

中草药种植历史及现状

中草药种植中草药种植品种的选择(一)概述中草药的种类很多,在药材市场上销售的常用中草药就有500多种。

其中大部分靠采挖野生资源,人工种植的有100-200多种。

有些品种野生资源匮乏,但人工种植的技术研究尚未取得突破,如冬虫夏草,不能种植。

那么从这众多品种中,选择什么品种种植呢?一般需要从如下几个因素来考虑:1.当地的生态环境首先考察该品种是否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灌溉和排水的条件,以及其他品种生长习性的特殊要求。

比如,西红花以球茎繁殖,球茎10克以上才能开花,8克以下一般不开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每年可以繁殖出较大的球茎作种,而且收花较多。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因温度低,露地栽培不能正常生长,必须在温室或保护地才能越冬,而且花产量非常低,种球越种越小,必须年年购种,效益很差,在北方地区种植西红花基本是不可行的。

西洋参、人参、大黄必须种植在冷凉地区,冬天有低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所以这些品种都不能盲目引进种植。

各个品种具体的生态气候要求参看"各论"部分。

引进种植品种的生态原则:尽量种植当地的地道药材品种,这些品种适应性没有问题,也有栽培技术和市场基础;对于新引进的品种,则一定要慎重。

2.中草药种植的收益这是种植中草药首要关心的问题。

影响种植中草药收入的因素较多,主要的客观因素有:种植成本、种源、栽培技术、市场价格。

栽培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草药的产量和质量。

相同条件,有人种植板蓝根每公顷产6000千克,而有的只有1500多千克。

前者每公顷地有15000多元的纯收入,后者则要亏本。

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在此不再赘述。

3.销售没有地方销售种植中草药就没有任何效益,因此种植前要看是否有销售渠道,能否卖出去。

(二)种植成本中草药种植成本由种子种苗费、肥料费、农药费、管理费等组成。

种子种苗费用是一个要仔细惦量的因素。

种子种苗价格不同年份间变化很大,如杜仲种子1994年、1995年每千克300元,现在几十元也不好销。

?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

?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

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中药是中国人民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大部分来源于植物和动物,自然资源丰富,常用药材历来多取之于野生资源。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中药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同时品种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因此,在充分利用野生药材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加强人工栽培,以扩大药源,保障供给,就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在既往的40年中,中药材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栽培生产,规模巨大,成绩斐然。

实践证明,栽培药用植物,不仅可以大大增加药材产量,对部分药材还有改善品种,提高质量的作用。

中药栽培学是一个新学科,学术内涵十分丰富。

研究和发展中药栽培学,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药用植物栽培的历史中国栽培药用植物,从药食同源观点而言,已有相当长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交通后,曾从国外陆续引进红蓝花、胡荽、安石榴、胡麻、胡桃、大蒜、苜蓿等既供食用,又可入药的各种植物到国内栽培。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千亩栀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述。

栀、茜在古时常作染料,姜、韭则为日常食物,但四者皆供药用,反映了这些可获厚利的药食兼用的植物,早就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栽培。

此外,《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古农书,记述各类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尤为详备,包括谷物、果蔬、竹木、花卉,以及桑麻棉葛之类,其中药食同用者也很多。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6世纪以前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更为系统全面,显示出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

到了隋代还出现了中药栽培专著,如《隋书.经籍志》着录有《种植药法》、《种神芝》各一卷,但两书均己亡佚作无存。

唐初,国家曾在京师建立药园一所,用以栽培各种药物,占地三百亩。

药园隶属于主管医疗和医学教育的太医署,并设置药园师职务,负责「以时种莳,收采诸药」,同时培训种植药材的专业技术人才。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翼方》中则扼要介绍了枸杞、牛膝、合欢、车前子、黄精、牛蒡、商陆、五加、甘菊、地黄等近20种常用中药种植方法。

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与展望

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与展望

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与展望我国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有关中药材及其种植的记载可追溯到2600多年以前。

《诗经》(公元前11~6世纪中期)记述了蒿、芩、葛根、芍药等100多种中药材;贾思勰著《齐民要术》(6世纪40年代),记述了地黄、红花、姜、栀子、桑、胡麻、蒜等20余种中药材栽培法;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1593)在《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这部医药巨著中,仅“草部”就记述了荆芥、麦冬等62种中药材为人工种植,为世界各国研究中药材种植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在改进栽培技术、引种驯化野生药材、引进国外中药材以及规范化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各地积累了许多经验。

发展中药材生产已经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产业。

特别是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农产品生产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生态、营养和保健,中药材生产及其加工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本次国际科技大会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我向各位来宾简要介绍一下我国中药材生产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思路。

供参考。

一、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现状我国中药资源物种数已达12772种,除其中不足1%的矿物药材外,99%以上均为可更新的生物再生资源,尤以中药材为最,占全部种数的87%,涉及385科,2312属,计11118种(包括9905种、1208个种以下单位)。

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1000余种中药材中,主要依靠人工栽培的已达250多种。

各地在生产中将中药材种植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种植习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北药、南药、怀药、浙药、川药、云药等道地药材,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呈现出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人工种植面积发展迅速我国自1957年开始对供应紧缺的中药材进行人工种养试验以来,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经获得人工种养成功的中药材500多种,所提供的商品量占药用总量的70%左右。

药用植物栽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药用植物栽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药用植物栽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药用植物栽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引言:药用植物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既可以满足人们的药用和保健需求,又能对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影响。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药用植物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药用植物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短缺和过度开发的局面。

因此,在药用植物栽培领域面临着许多重要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

本文主要从药用植物栽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 药用植物资源短缺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药用植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药用植物资源短缺。

许多药用植物栽培单位面积产量低,无法满足人们对药用植物的需求。

2. 养殖技术不达标目前,有关药用植物的养殖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农民对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养殖技术了解不足,导致生产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一些养殖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不了解药用植物的适宜环境和生长条件,对药用植物的养殖和管理方法掌握不全面。

3. 病虫害防治问题在药用植物的栽培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目前,对一些常见的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药物研究并不深入,导致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佳。

4. 药用植物品种选择问题药用植物品种的选择在药用植物的栽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的品种选择主要依赖于个人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和系统研究,导致选择出来的品种在栽培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适应环境、不耐病虫害等问题。

二、未来发展方向1. 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未来的药用植物栽培发展应当重点研发新品种和新技术。

通过育种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生产力高的品种,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推广和应用新的栽培技术,提高药用植物的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2. 加强科学研究在药用植物栽培领域,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药用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生长性状。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药用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对人类健康的药用价值的科学领域。

本文将对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浅谈。

药用植物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药物的发现和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用植物学将继续发展并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

一、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药用植物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植物资源的影响。

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30%的药物来自植物,其中大部份是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的。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许多野生植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这对药用植物学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进行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通过建立植物保护区、推广栽培和种植、开展植物资源调查等方式,保护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已成为药用植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此外,随着份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发展,药用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通过研究植物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药用成份和药理作用,从而加速药物的发现和开辟过程。

二、药用植物学的发展趋势1. 多学科交叉研究药用植物学的发展趋势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密切结合。

例如,药用植物学与化学、生物学、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加速药物的发现和开辟过程。

同时,药用植物学与传统医学、中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促进药物的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

2. 绿色药物的研发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药物的研发将成为药用植物学的重要趋势。

绿色药物指的是来源于植物的天然药物,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和环境影响。

通过研究植物的药用成份和药理作用,可以开辟出更安全、更有效的绿色药物。

3. 人工合成和基因工程随着基因工程和人工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用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也将发生变革。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在植物中引入外源基因,使其产生特定的药用成份。

同时,人工合成技术可以合成植物中的活性成份,从而避免对植物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

中草药种植

中草药种植

中草药种植中草药种植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农业技术,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绝大多数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无论是预防保健还是治疗疾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下面将从中草药种植的历史和发展、分类与特点、种植技术和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中草药种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文献中早有关于中草药的记载,例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这些著作对中草药的药理和应用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

由于中草药的广泛应用和有效治疗效果,中草药种植逐渐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农艺学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中草药种植技术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草药可以根据其性味、功效和应用范围等分类。

根据性味可以分为苦、辛、甘、酸、咸和涩六种。

根据功效可以分为清热、解毒、润燥、活血、补益等类。

不同的中草药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可以用于调理人体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等。

中草药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草药种植。

中草药种植技术是保证草药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草药的种植需要注意土壤选择、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诸多方面。

首先,土壤选择要质优肥沃,通透性好,有利于草药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对于中草药的肥料施用要根据草药的特性和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矿物质肥料,增加产量和品质。

同时,对于病害的防治,可以采用有机农药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中草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草药的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创业者和农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意识的提高,中草药的需求逐渐增加。

而且,中草药的价格相对较高,种植中草药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收益。

此外,中草药的加工和销售也有很大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可以通过加工制成中草药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总而言之,中草药种植作为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农业技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概况与展望作者:郭巧生王长林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第17期[摘要]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中药农业文明源远流长。

该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发展历史,并分析了我国药用植物栽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药用植物栽培未来发展应注重的几个方向,以期促进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药用植物;栽培;历史;展望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medicinal plants cultivation in ChinaGUO Qiao-sheng*, WANG Chang-lin(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Abstract]There is time-honored history and cultur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review, the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history in china was summarized,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ques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prospects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research were pointed out, with the purpose of accelerating the growth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research.[Key words]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history; prospectdoi:10.4268/cjcmm20151712我国药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和疾病作斗争中,对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不断提高,药用植物逐渐从野生植物采挖转为人工栽培。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于药用植物的分类、种质鉴定、选育与繁殖、驯化栽培,以及加工贮藏等都有丰富的经验,为近代药用植物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

1古代药用植物栽培的萌芽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接触并了解到某些动植物对人体可以产生影响,进而逐步创造了原始医药。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的传说,则充分反映出祖先们从十分遥远的时代,便开始在实践中认识药物、应用药物。

这个时期没有药用植物栽培,也谈不上中药材质量,人们只是采挖野生植物资源供药用<sup>[1]</sup>。

在我国古籍中有关药用植物及其栽培的记载可追溯到2 600多年以前。

《诗经》(公元前11—公元前6世纪中期)记述了蒿、芩、葛、芍药等100多种药用植物,对枣、桃、梅等当时已有栽培,既供果用,又可入药。

《山海经》(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记载药物达百余种,其中多数是药用植物,当时除供食用外,已兼药用。

《尚书禹贡》(公元前9—公元前6世纪)、《尔雅》(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都有关于北方的枣和南方的橘类等作药用的记载<sup>[1]</sup>。

我国第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对芸、桃、杏等的栽培已有记载<sup>[2]</sup>。

薏苡是我国栽培最早的药用植物。

赵晓明等<sup>[3]</sup>著《薏苡》考证:“薏苡这一特殊的禾本科作物在中国至少有6 000~10 000年的栽培驯化历史。

”书中详实考证了夏商时代甲骨文中有薏苡从沼田、湿地转移到上田种植,以及收获、加工、脱粒、选种、酿酒的描述,并且印证了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薏苡种子有6 000年以上的历史。

书中还考证了《山海经》记载的“木禾”即为薏苡的古名。

药用植物栽培与农作物栽培的发展是同步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论语》就记载孔子有“不撤姜食”的生活习惯,说明这时山东已有姜的栽培。

秦汉时期,出现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名医,同时中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和世界上最古的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的鲜世,则标志着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的确立。

《神农本草经》载有252种植物类药材,并概括地论述了药材的生境、采集时间及贮藏等<sup>[4]</sup>。

张骞(公元前138年前后)出使西域,陆续将红花、胡荽、安石榴、胡麻、胡桃、大蒜、苜蓿等既供食用、又可入药的多种植物引种至关内栽培。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千亩栀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述。

栀、茜在古时常作染料,姜、韭则为日常食物,但四者皆供药用,反映了这些可获厚利的药食兼用的植物,早就进行了规模化生产栽培。

此外,《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古农书,记述各类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尤为详备,包括谷物、果蔬、竹木、花卉,以及桑麻棉葛之类,其中药食同用者也很多<sup>[5-6]</sup>。

魏晋南北朝时期,左思的“蜀都赋”更是讴歌了蜀都周围盛产药物,如川芎、黄连、当归、红花、辛夷、花椒等,“神农是尝,卢跗是料”,就是引神农来尝药,卢跗(扁鹊)来采购药材。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6世纪40年代),总结了6世纪以前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更为系统全面,显示出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

书中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竹、姜、栀子、桑、胡麻、蒜等20余种药用植物栽培方法<sup>[7]</sup>。

隋代(6世纪末—7世纪初)在太医署下专设“主药”、“药园师”等职,掌管药用植物栽培,负责“以时种莳,收采诸药”,同时培训种植药材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药用植物引种园,用以栽培各种药物,占地300亩。

隋代还出现了药用植物栽培专著,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种植药法》、《种神芝》各一卷<sup>[1]</sup>。

唐代医学、本草学均有长足的进步,如苏敬等编著的唐《新修本草》(657—659年)全书载药850种,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流传达300年之久,直到宋代刘翰、马志等编著的《开宝本草》(973—974年)问世以后才替代了它在医药界的位置。

药用植物栽培也相应发展,《新修本草》中首载了四川绵州种植附子。

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收载了枸杞、牛膝、萱草、地黄等药物的栽培方法,其中枸杞就有4种栽培方法,详述了这些药用植物选种、耕地、灌溉、施肥、除草等一整套栽培技术<sup>[8]</sup>。

如百合的种植法:“上好肥地加粪熟莰砍讫,春中取根大者,擘取瓣于畦中种,如蒜法,五寸一瓣种之,直作行,又加粪灌水,苗出,即锄四边,绝令无草,春后看稀稠所得,稠处更别移亦得,畦中干,即灌水,三年后其大小如芋然取食之。

又取子种亦得,或一年以后二年以来始生,甚小,不如种瓣。

”文中涉及了百合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并指出有性繁殖生长缓慢。

宋代非常重视药材普查、本草编修,其中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载的药材达1 784种,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72种,如川芎、姜黄、百合、葫芦巴、山药、广藿香、地黄、茯苓、栀子等。

苏颂的《本草图经》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重要本草著作,书中除详述每一药物的产地、生长环境、药材形态、品种鉴别及其他相关内容外,对部分药物亦同时简介其栽培要点,或提示某药为人家园圃所种,某药在某地多种之<sup>[9]</sup>。

四川自古为中药重要产区,不仅品种众多,名优特产道地药材也不少,附子即是其中之一。

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彰明知县杨天惠,通过对该县附子生产实际的考察,写出调查报告性质的《彰明附子记》一文,比较系统地叙述了该县种植附子的具体地域、面积、产量,以及有关耕作、播种、管理、收采加工、品质鉴定等成套经验。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论采药一文,对各类药材适收期进行了科学总结。

韩彦直《橘录》(1178年)等书中记述了橘类、枇杷、通脱木、黄精等数十种药用植物栽培方法<sup>[10]</sup>。

据统计宋代出口的药材至少有58种,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宋代药用植物栽培事业的发展。

元代历史虽短,但中外药材贸易很活跃,通过海上出口的大宗药材,如姜、肉桂、黄连、大黄等,大都是栽培的。

农学著作《王祯农书》记载了不少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如姜、莲、芡、乌梅、木瓜、山楂、皂荚、红花、紫草、枸杞等<sup>[11]</sup>。

其中姜在生长期刨出老姜出售、木瓜包花纸生产花木瓜的技术等,至今沿用。

《农桑辑要》还将药物栽培列为专卷“药草”门,表明对药用植物栽培的重视<sup>[12]</sup>。

明代药材生产又有较大发展,栽培药用植物已经达到200多种。

有关本草学和农学名著如明代王象晋《群芳谱》(1621年)、徐光启(1562—1638年)《农政全书》(1639年)等<sup>[13]</sup>都对多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法作了详细论述。

特别是李时珍(1518—1593年)在其巨著《本草纲目》(1578年)中,记述了约180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仅“草部”就记述了荆芥、麦冬等62种药用植物为人工栽培,为世界各国研究药用植物栽培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sup>[1,14]</sup>。

此时药用植物的栽培已不拘泥于道地药材传统产地,而以药效为主要标准,重视栽培技术的创新。

清代药用植物栽培受药市兴衰影响很大。

当药市兴盛时往往会促进当地及其周边地区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而且会促进地区间引种,如四川安县的山茱萸是清代从陕西引种的,四川中江的白芍是清乾隆年间从渠县引种,渠县白芍又是从浙江杭州引种。

清代赵学敏、赵楷兄弟皆为医药学家,在其所居养素园中曾“区地一畦为栽药圃”。

赵楷著有《百草镜》8卷,书中收载之药,有的即是其在养素园中亲手莳栽的品种。

赵学敏撰著《本草纲目拾遗》时,曾选用《百草镜》资料,“草药为类最广,诸家所传亦不一其说,余终未敢深信,《百草镜》中收之最详,兹集间登一二者,以曾种园圃中试验。

”说明养素园所栽的多为民间药,其栽种目的乃是实验研究。

另外,陈扶摇的《花镜》(1688年)、汪灏的《广群芳谱》(公元1708年)、吴其濬<sup>[15]</sup>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等都对多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法作了详细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