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氏遗书·记海错》石首鱼辩证论文
文昌鱼的发现及其辩证分析

文昌鱼的发现及其辩证分析
张淑莲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年(卷),期】1985()1
【摘要】文昌鱼虽不是渔业的主要对象,但人们却十分珍视它,把它列为自然资源保护对象。
它不仅在生物进化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通过对它的发现、定位,可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自然科学例证。
恩格思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都曾以文昌鱼为例,有力地批驳了杜林的唯心主义以及陈腐的形而上学观点。
【总页数】5页(P47-51)
【关键词】文昌鱼;无脊椎动物;生物进化;恩格斯;形而上学;自然科学;过渡类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胚胎发育;自然辩证法
【作者】张淑莲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
【相关文献】
1.威海海域发现文昌鱼 [J], 祝茜;夏龙;宋帅;于希忠;翟奎
2.山东蓬莱沿海发现文昌鱼 [J], 朱龙;隋风美
3.莱州湾东部金城水域发现文昌鱼幼体 [J], 高天翔;张宏义;姜卫蔚;彭松丽;计英君
4.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文昌鱼资源的调查分析 [J], 宋以柱;张玉卿;辛梅;严竞;李靖;陈聚法
5.从文昌鱼的胚胎发育中提供辩证唯物论的资料 [J], 叶毓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沙湾海域勒氏枝鳔石首鱼生物学性状的初步研究

流沙湾海域勒氏枝鳔石首鱼生物学性状的初步研究欧荣华;郭慧;徐明;申玉春;叶宁;操玉涛【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7(38)10【摘要】在2013年1-12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流沙湾海域勒氏枝鳔石首鱼的体长分布、体长-体质量的关系、肥满度月变化、饵料组成、摄食强度和营养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流沙湾海域枝鳔石首鱼体长82~145 mm,优势体长组为116~125 mm和106~115 mm;体长(L)-体质量(W)关系方程为:W=0.0242L2.9546(R2=0.9471);肥满度最大值出现在2月份,最小值出现在7月;枝鳔石首鱼的饵料组成以甲壳类为主要类群.枝鳔石首鱼的空胃率随季节变化显著(P<0.05),在冬季最大,春季达到最小,饱满度指数在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营养级变化范围在2.69~3.11,平均营养级为2.94.【总页数】7页(P17-23)【作者】欧荣华;郭慧;徐明;申玉春;叶宁;操玉涛【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市海洋生态与养殖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市海洋生态与养殖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市海洋生态与养殖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市海洋生态与养殖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市海洋生态与养殖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市海洋生态与养殖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1【相关文献】1.居延海大鳍鼓鳔鳅生物学初步研究 [J], 刘鹏斌;缪丽梅;李岩平;史福成;罗旭光2.流沙湾海域皮氏叫姑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J], 郭慧;徐明;申玉春;叶宁;操玉涛3.三沙湾海域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孢囊的初步研究 [J], 李超;蓝东兆;方琦;顾海峰;陈晨;王检国4.流沙湾海域皮氏叫姑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J], 郭慧;徐明;申玉春;叶宁;操玉涛;5.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渔业生物学初步研究 [J], 王凯;章守宇;汪振华;赵静;许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类起源进化中的模糊问题研究

【作 者】阎锡海
【作者单位】龙岩学院生物科学技术系,福建龙岩364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Q951
鱼类是生活在水中,较低等、种类最多、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的脊椎动物类群。笔者(2007)撰文“脊椎动物进化中的模糊问题思考”中对鱼类进化中的部分模糊问题进行了阐述[1],在此基础上,笔者就鱼类起源、进化中的模糊问题再作以下探讨,与广大读者商榷。
形成鱼类的原始有头类是一类什么样形态结构的脊椎动物,迄今因为找不到化石,认识极具模糊性[1]。找不到化石的原因可能:一是原始有头类体内含有坚硬结构(骨骼)的坚硬度不够,数量不多,类似于圆口纲动物的不连续、分散的软骨性弧片,这样结构的动物,不易形成化石。二是当时原始有头类本身很少,形成的化石的可能性很低,加之这些动物距今时间久,即使形成化石,“沉睡”在地球的地层深处难以被发现。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阎锡海.脊椎动物进化中的模糊问题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2007(1):75—78.
[2]何心一.古生物学教程[M].地质出版社,1987:310-320.
[3]刘凌云.普通动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81-585.
[4]李难.进化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16-119.
最早形成鱼类是生活在淡水还是海水中?这是一个令生物学家极度关注而尚具模糊性的问题,也是一个较难确定的问题,因为一是目前发现的化石比较少,更重要的是淡水中生活的鱼类和海水中生活的鱼类对渗透压调节的结构和方式不一样,如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肾脏一般比较发达,泌滤尿液的能力强,泌滤出大量的几乎是纯水的尿液,而且在鳃上一般有吸盐的盐腺,而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肾脏很不发达,排尿很少,而鳃上一般具吐盐的盐腺,这些结构是软结构,在形成化石过程中被破坏而无法看到。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在淡水中的河流和湖泊中形成的可能性较大。认为淡水水域比海水浅,水中温差比海水大,水中的营养物质更丰富,更有利于进化出现鱼类。具体诞生于哪一地区的淡水水域,是河流中,还是湖泊中?尚难确定,具模糊性。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通用6篇)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海错图笔记》读后感(通用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错图笔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海错图笔记》读后感篇1你知道张辰亮吗?他是一位生物学家,也是微博知名的超级科普达人,我就是他500万粉丝当中的小小一员。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他写的一本超级精彩的科普书《海错图笔记》。
说起海错图,作者聂璜是出生在咱们杭州的一名画家,这本书是他在清朝中期,以生物爱好者身份画的。
海错的错,不是错误的意思,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意思。
在清朝中期时,聂璜跑遍中国沿海地区,收集绘制了300多种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以及不少滨海植物的形象。
其中有鳖身人首的海和尚,有腹背相望的鲎,有英雄末路的石首鱼,有身披火焰的鼍图文并茂,简直像一本海洋版的《山海经》!但是因为知识的局限,书中也有不靠谱之处。
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外形有大失真。
例如人鱼,图里画得是一个中年男子,后背长了红鳍,手上长了骈指,长了短尾巴,看起来让人瞠目结舌。
所以,《海错图笔记》正是张辰亮运用现代科学博物学的知识,将海错图的内容与现实生物来做比照考证,除伪存真的书。
书分四个章节,分别是介部、鳞部、虫部、禽部。
既有作者的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每篇还有趣味‘小赞’一首,经常看得我哈哈大笑,读着读着,仿佛我正和这些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戏,海洋知识的大门向我徐徐打开。
但是当我沉醉其中时,又开始担心这些可爱的海洋精灵们的命运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石首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大黄鱼的故事。
从之前浙南地区产量达一年十万吨,到现在一条的批发价就要4000元!环境污染与过度捕捞使过去的百姓家成了堂前燕。
尽管科学家们为了挽救这个种群,做了无数努力,也只是泥牛入海,全无声息。
家里书架上林林总总的科普书几乎都是外国人书写的,曾经我以为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书籍的,但海错图这本系统揭秘海洋生物的奇书,让我了解到老祖宗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努力。
《海错图笔记》:一本清代“海鲜”图鉴的解密笔记

《海错图笔记》:一本清代“海鲜”图鉴的解密笔记▲ 《海错图笔记》。
摄影/honyi人类对海洋的好奇从未停止。
清康熙年间,聂璜绘制了一部海洋生物图谱,取名为《海错图》。
“海错”的“错”取种类繁多之意,韦应物有诗云:“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羊羔如折葵。
”(《长安道诗》)书中共描绘海底生物共300多种,皆为聂璜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后所绘制出来的,画风清奇,妙趣横生,连乾隆皇帝也拿来当消遣的枕边书。
三百年后,《海错图》激起了“博物君”张辰亮对于海洋世界的暗涌般的好奇心,他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记载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和实地考察,并写下了《海错图笔记》,开始了和聂璜跨越时空的对话。
聂璜遥想《海错图》:清宫里最“奇葩”的图谱故宫里珍藏着一套特别“奇葩“的图谱。
展开剩余91%▲ 《海错图》和里面画的生物。
图/《博物》画工不算最精巧,画风也不算最漂亮。
然而,在好东西不计其数的故宫里,它却得到了历代皇帝的喜爱,尤其是乾隆,对它爱不释手,声称它“满足了自己对大海的想象。
”这就是《海错图》,它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是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
▲ 鲥鱼。
图/聂璜《海错图》海错的“错”,并不意味着错误,而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
其实海错在古人心中的含义,基本等同于我们眼里的海鲜。
现在我们说山珍海味,搁唐代的话就是山珍海错,韦应物在《长安道诗》写“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羊羔如折葵”。
聂璜是个对海洋和生物特别感兴趣的人,恰逢康熙年间,海禁开放,他便从钱塘老家来到今天的台州、温州一带,后来干脆云游四海,从河北、江浙一路到云南、广西,有河有海的地方都逛了个遍。
▲ 鳄鱼。
身上的火焰是画上去的,推测可能为上贡所绘制的祥瑞。
但聂璜以为是真的,画了下来。
图/聂璜《海错图》他把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海洋生物都画进了这部图谱,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涵盖了动物界的大部分主要类群,和不少海滨植物,甚至还有一些传说中的异象。
画风清奇,每幅图都配有文字介绍与小赞一首,读起来颇有趣味。
《文心雕龙·谐讔》辨疑

语文学铡(高教jl文)2007年第3期《文心雕龙·谐稳》辨疑0肖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谐瓤》篇居《文心雕龙》“论文叙笔”第十五篇,所论之谐辞、鼹语多属民间俚俗之作。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与《谐蔼》篇相关中的歧疑主要有二:一是《谐最》篇的类属问题;二是《谐蔼》的篇次位置问题。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谐蘸》;类属;位置中图分类号:1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07)03—0003—02<谐嚣》是<文心雕龙》第十五篇。
谐辞、耱语多属民问俚俗之作,全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谐嚣的意义和作用;第二部分讲“谐”的意义和评论有关作家作品;第三部分讲“耱”发展而为“谜”的意义及对这方面的作家作品评价。
刘勰列以专篇论述这种在长期不被文人重视的谐辞嚣语,肯定民间文学的现实教育意义,呼吁大家不可忽视这些“无弃于经传”的民间创作。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是慧眼独具,难能可贵的。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与之相关的歧疑主要有二:一是<谐耱》篇的类属问题;二是<谐嚣》的篇次位置问题。
一、《谐露》篇的类属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de曾列表说明“<文心》上篇凡二十五篇,排比至有伦序”,特于“文”与“笔”两大类之间,另加“文笔杂”一类,将《杂文》与<谐麓》两篇归人其中,注明“杂文谐嚣,笔文杂用,故列在文笔二类之间”。
他在(序志》篇的注中又迸一步解释说:“论文叙笔,谓自《明诗》至<哀吊》,皆论有韵之文;《杂文》、<谐耱》二篇,或韵或不韵,故置于中;<史传》以下,则论无韵之笔。
”对范氏的做法,每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必须维护按文笔分类之“准则”,指出“如承认‘文笔杂’为独立的一类,也就等于承认文笔两分不是准则”,而“就于理不合”了。
《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所论之文体,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大类;<杂文》篇以及《谐嚣》篇都归人“有韵之文”,而无须“另立f-lP”。
史 海 拾 珍

史海拾珍古风1.读《宫之奇谏假道》有感《宫之奇谏假道》出之《左传》,本篇反映了春秋时代的民本思想。
宫之奇在劝谏过程中,有力地驳斥了虞公之《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的思想,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当实行德政。
有指出了“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保护邻国不受侵犯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犯。
晋侯借道袭虢国,暗藏祸心用意恶。
宫卿劝谏批前辙,洞察秋毫机澄澈。
可恶虞公偏自得,唇亡齿寒几天隔?人心险秽无颜色,明辨是非有安乐。
诗的大意是:(一)晋献公借道虞国以讨伐虢国,暗地里阴藏着消灭虞国的用心险恶。
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借道晋公,并批驳了上次借道的错误行为,可谓是明察秋毫,同时又把晋国的动机看得一清二楚了。
可恶的是根本不听宫之奇明辨是非的谏告而偏偏悠然自得,结果导致晋献公在消灭了虢国之后,没几天就回师也亡了虞国,正可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也!人心中的险恶和污秽是不能在表面上涂有什么颜色的,只有明辨是非的人才能时刻谨慎地应对,而保证拥有自己的安康快乐。
成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出之于《宫之奇谏借道》,大意为:颊骨和牙床是互相依靠的,嘴唇没了,牙齿就要冷了。
2.读《宫之奇谏假道》而感有邻江左三千里河山,三八一线相阻拦。
南北同宗灵肉牵,道义不同曾相煎。
曾为统一引战乱,不想分离五十年。
盖因美帝逞愚顽,假言歧义行霸权。
孤意妄想生判断,群氓协和滋事端。
唇亡齿寒无依伴,岂容远鬼犯邻边。
高瞻远瞩龙虎胆,抗美援朝志如山。
鬼蜮阔斧有气焰,遍野遗铁尸骨寒。
如今形势异当年,我亦警惕应当前。
东南西北结友善,和平共处无灾难。
更拒里仁遭狼窥,保家卫国邻先安。
诗的大意是:鸭绿江左岸,有着与我相邻的三千里河山,但是这一块完整的土地,却被一道无形的“三八线”有形地分隔了。
南北两边本来都是同宗同族骨肉相连,兄弟曾经相煎的原因是所谓的主义的不同。
曾经为了统一国家,南北朝鲜引发了一场战争,其结果呢?仍然导致如今已经四十年的分裂。
究其实质上的原因,是因为美帝国主义霸权思想的硬性阻隔造成的,他们借口主义的不同插手朝鲜内部争端。
《记海错》中“刀鱼”的鱼名辨析

V0 . 6 12
No. 1
F b. 011 e 2
《 海错》 记 中“ 鱼 ’ 鱼 名 辨 析 刀 ’ 的
杨 秀英 车媛 媛
(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山东 青 岛 26 0 ) 6 10
摘要 : 由于 地 域 和 认 识 的 差 异 , 有 关 海 洋 生 物 的 历 史 文献 中所 列 的 鱼 类 名 称 或 缺 少注 释 或 用 生僻 的 古 名 , 在
鱼 , 名 蠛 刀 , 名 煎 鱼 , 名 鱼 也 。 《 篇 》 一 一 玎 一 ” 玉 :
“
,
觜鱼 也 。 又 载 : 纫 , , 鱼 。 又 载 : , ” “ 蔑 刀 ” “ 刀
有长 鬣 , 如麦 芒 , 下 有 硬 角 刺 , 利 若 刀 , 后 近 腹 快 腹
尾有 短 鬣 , 中多细 刺 , 炙 或 作 舴 鳙 , 皆美 , 肉 煎 食 烹
由于鲚鱼为洄游性鱼类平时多栖于外海每年春末夏初之际尤其是5月上旬立夏至7旬小暑则大批由海人江在江河中下游的淡水入口处产卵所以在山东沿海县志中记载的鲚鱼多出于河口处
第2 6卷 第 1 期 21 0 1年 2月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h n o g E u ain Isi t o ra fS a d n d c t nt ue o t
中 图分 类 号 : 3 H1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86 2 1 ) 1— 19— 4 10 2 1 (0 1 0 0 0 0
郝 懿行 《 海错 》 记 中记 载 了诸 多 登莱 之 地 所 产
的鱼 类 , 中 对 于 刀 鱼 他 是 如 此 描 述 的 : 刀 鱼 体 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氏遺書·記海錯》石首魚辯證清代著名學者郝懿行,字恂九,號嵐皋,山東棲霞人。
他的農學著作《記海錯》,是古代山東地區唯一一部專門辨識海洋生物的著作。
作者在書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山東半島沿海的水產及其特徵,為我們了解清代膠東半島人民對海洋魚類的認識程度以及當時的物產、捕撈、分類和食用情況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依據。
在《記海錯》記錄的多種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中,有“石首魚”一則:
石首者,腦中有白石子二枚,瑩潔如玉。
《廣雅》云“石首,鯼也。
”韋昭《晉書注》云“石首成(鳥邑)(鳥邑音鴨,原書注。
)”《初學記》三十引《吳地志》曰“石首魚至秋化為冠鳧,頭中猶有石也。
”然則魚鳥同氣,雉為蜃、雀為蛤,亦其類也。
魚大者二尺許,小者尺許。
京師人名大者曰同羅魚,小者曰黃花魚,皆巨口,弱骨細鱗,鱗作金黃色。
海上人名為黃姑魚。
又名白姑、紅姑、黑姑,皆因色為名耳。
石首,即石首魚。
按照現代魚類的劃分,亦有石首魚科。
此科魚類的特徵即是耳石(亦稱魚腦石)特別發達,亦即郝氏所言“腦中有白石子二枚”。
《廣雅》曰“(魚孚),石首鯼”。
“鯼”即石首魚,如常見的大、小黃魚皆其類屬,其名見於《湖廣通志》《廣東通志》《三吳水考》等,是我國沿海常見魚類。
石首化鳧之說,自韋昭《晉書注》《春秋外傳》所記,梁任昉《述異記》、?宋葉廷珪?《海錄碎事》、?明謝肇淛?《五雜俎》皆從之,嵐皋先生亦未置辯駁。
按石
首魚有洄遊習性,秋冬季返回深海越冬,春季至初夏向沿岸洄遊。
故明胡居仁《易象鈔》云“鯼,一名石首,其來以春,名春來。
”《吳郡志》亦引民諺云“梔子花開石首來”。
至於鳧,也就是野鴨,按清代張璐的《本經逢原》所記,則是“凫逐群飞,夏藏冬见,与鸿雁不异”。
也就是說,野鴨的習性恰好是夏藏冬見,與石首魚相接。
按韋昭吳人,郝氏所引《吳地志》同此說;張璐亦是江蘇常州人。
吳地恰好是野鴨秋季遷徙來過冬的必經之地,其沿岸也是石首魚的主要產地及洄遊區域;又江浙一帶沿海多濕地,正是野鴨等水鳥遷徙棲息之地,故先民目魚鳥相迭而臆造此說。
筆者祖籍鹽城有射陽沿海濕地,秋季候鳥遷徙,堪稱壯觀,亦可為證。
郝氏輕信,并綴以“魚鳥同氣,雉為蜃、雀為蛤,亦其類也”之說,是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輕信前人所致。
名物訓詁家多有此误,以目驗著稱的郝氏亦未能免。
然而,在之後的敘述中,郝氏還是以其目驗求實的態度,為我們記錄下了當時人對石首魚的認識和分類。
如“魚大者二尺許,小者尺許。
京師人名大者曰同羅魚,小者曰黃花魚”,即是今天俗稱的大黃魚、小黃魚,是石首魚中最常見的兩種。
“皆巨口,弱骨細鱗,鱗作金黃色。
”概括了它們共同的特徵。
海上人名之“黃姑魚”的說法,在今天的膠東半島亦然,并將大、小黃魚分別稱為“大黃花”“小黃花”。
雖然郝氏亦僅以大小區別之,但“同羅”“黃花”的不同稱謂亦表明了時人對二者的明確區分。
今人有時將“同羅魚”“銅鑼魚”混為一談,實則引郝氏遺書可知“同羅”為石首,沿海
出產;“銅鑼”則是産於我國東北地方的淡水魚。
“又名白姑、紅姑、黑姑,皆因色為名耳”的論斷則頗可辯正。
郝氏《記海錯》中另有一則“鰵魚”:
鰵(音敏,《玉篇》魚名)魚,巨口細鱗,大者長四尺許,鱗肉純白,漁人或呼白米子。
米鰵聲轉耳,作膾下湯及蒸(芻灬)皆可啖之。
此魚之美乃在於鰾(《玉篇》毗眇切,膘可為膠),梓人制器,粘綴合縫,勝於用膠。
謂之魚鰾,實此魚腹中之腴也。
對照“鰵魚”與“石首魚”二則,鰵魚“巨口細鱗”、石首魚“皆巨口,弱骨細鱗”,特徵十分相似。
關於“膘可為膠”的記錄,《明一統志》所記“石首魚”亦有“腹中膘可作膠”的說法。
可見二者似有諸多共同點,且“石首”以色澤論亦有“白姑”一種,未加分別。
實則郝氏描述的白鰵魚,正是白姑魚的別稱,在現代科學對海洋魚類的分類中,亦屬於石首魚科。
對照今天膠東方言中的“白姑魚”,亦即白鰵魚,雖然相去數百年,亦可證郝氏當時所見聞白鰵魚之說。
成書于明代的《閩中海錯疏》提到鰵魚時,亦曰“按鰵魚身類鱸口類石首”,認為二者相類而未予歸類。
然而“身類鱸口類石首”實則道出了鰵魚的特徵,這是因為鱸魚與石首魚在現代分類中同屬“鱸形目”而不同科。
郝氏既稱“白姑”,又復將“白鰵”單獨列出,一來可能並不具備明確的分類概念,二來可能此二則材料分別收集於不同的時間,前者未見白姑而附上所聞,後者雖目見之又稱呼不同,故未能明確二者實為同一種魚類。
對於“紅姑”的說法,情況則又有所不同。
現代海洋科學對我
國傳統出產石首魚的記錄中,並未提到有體表特徵呈紅色的石首魚類。
筆者通過調查膠東沿海一帶的方言,發現許多地方都有“紅姑魚”的說法,並同“紅嘉吉”等名並稱混用。
經特徵比對,膠東一帶常見的“紅姑魚”其實正是郝氏《記海錯》開篇提到的“嘉鯕魚”。
郝氏對“嘉鯕魚”的描述如下:“登萊海中有魚,闕體豐碩,鱗鬐頳紫,尾盡赤色。
”在外觀上也符合“紅姑”的直觀特徵。
在同一則記錄中,還提到此魚有“大頭魚”等俗名,亦與今方言合。
此“嘉鯕魚”學名紅鯛,大概因其頭部較大,於石首魚“巨口”的特徵有所相似,故郝氏開篇詳述之後,又將其別名“紅姑”誤列入“石首魚”中。
雖然原書中關於“石首魚”的一則記錄不過百餘字,卻引發了我們這樣多的辯證與思考,說明古代學者對於上古文獻中名物的辨識與疏證亟待現代科學視野下的重新整理和再認識。
本文因篇幅和资料所限,只是就幾處比較明確的問題略加辯證,僅以此表達對具有科學考據精神的清代先賢的景仰。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