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浙江农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作业
题目
班级
学号——————————————————姓名
得分
1、论文主题是“生态文明”,可从生态文明的某一个领域突破,题目自拟。

2、写作规范
论文题目
(黑体四号居中加粗)
——副标题(宋体小四号居中,有则写,可以空缺)
摘要:客观地概括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

避免写成引言、序言或提要。

200字(宋体五号)
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可以直接从题目和摘要中提取,尽量准确反映论文的主题、研究角度和特点。

关键词在摘要的下方,另起一行,用分号隔开。

3-5个(宋体五号各词之间空一格)
正文写作:这是课程论文的核心和主体。

尽量做到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论证充分,语言规范等。

5000字左右(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
参考文献:
(宋体五号)参考文献置于文末,按照文中出现的顺序左顶格标出,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表示[1],[2]…,
[1]作者姓名:文献名称,文献出处,出版单位,出版时间或期号。

如:
[1][美]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2] 李国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特质与内在诉求[J].思想理论育.2008(3).
提交的论文严格按照此规范,并且全文1.5倍行距,在页面右下角插入页码。

3、完成后把电子稿发到ytr096@。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xy摘要: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由芝诺悖论引出哲学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继而提出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科学技术所体现出的自然辩证法。

指出了科学技术要想发展就要依靠哲学的指导。

关键词:芝诺悖论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一、引言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有着微妙的关系。

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发展的技术又促进科学的发展,当前的自然辩证法起到了指导科学与技术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得我们的认知得到了提高,又有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二、芝诺悖论与量子力学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

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

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

这些悖论中最著名的两个是:“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和“飞矢不动”。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

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乌龟在前面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

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到达乌龟在某时所处的位置时,乌龟已向前移动一些;阿基里斯再到达乌龟的那个位置时,乌龟又往前跑了一段;……因此,无论阿基里斯到达乌龟曾处的哪个位置,乌龟都会在他前面。

所以,无论阿基里斯跑得多快,他永远追不上乌龟。

由于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到达其半路上的点,若假设空间无限可分则有限距离包括无穷多点,于是运动的物体会在有限时间内经过无限多点。

用微积分的概念来解释“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

”只是在数学上给出了抽象的解。

实质上用数学的微积分来解不完全让人信服。

因为数学上的微积分的定义是:将曲边形划分为许多的小矩形,再将这些小的矩形的面积相加,那么得到的就是原来的曲边形的面积。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技术异化——对食品技术异化的反思*名:**学号:ZY*******任课教师:上课地点:主M401完成时间:2013年4 月14 日技术异化——对食品技术异化的反思摘要本文主要从食品技术异化的概念、表现、产生根源以及解决途径的角度阐述食品技术异化对人类生存的危害。

鉴于人类对食品技术异化付出的惨重代价,从技术自身(自然、社会根源)和技术主体(知识局限、价值观)两方面综合阐述现代食品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

正因为其集中体现在现代食品技术和人的主体性地位、社会应用局限性上,指出逐渐消除现代食品技术的异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是可能的论点,从食品生态技术切入可持续发展观,表明食品技术生态化转型的愿景。

关键词技术异化;技术二重性;现代食品技术;技术生态化1.引言1.1.研究目的马克思曾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 [1]农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料。

随着人类世界的不断进步,农业对社会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农业的发展好坏势必制约国家的国际地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涉及技术、人、自然、社会的问题,尤其是现今食品技术异化在哲学高度上予之探讨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

食品技术作为古老的技术之一,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奇迹,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令人不安,涉及广泛的问题,其中食品技术异化问题对人们身心健康危害日益加重。

食品技术的本质和内涵也在时刻发生变化,因而,有必要研究此种种复杂的技术变化。

对于当今人们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现代食品技术异化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各种困惑,为更好的解决,有必要对食品技术异化的根源予以探讨,从而消除现代食品技术异化,确保食品安全。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摘要:作为战略性能源,石油资源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有着巨大影响,这使得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本文通过针对如何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自然辩证法论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节能为本、环境优先、加快天然气和新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实现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环境一、引言历史的车轮承载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美好希冀和巨大压力进入了 21 世纪。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人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创造出了比以往所有世纪都多的社会财富。

人类社会不断取得的进步是无法抹杀的。

但是,在工业文明建立的同时, 许自然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其中资源枯竭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 来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 作为这一关系中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和技术。

从上可知,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恰恰是在科学地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也是为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界的矛盾服务的, 即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近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论文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完成时间:摘要宗教预科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历来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宗教与科学同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作为社会意识的形式,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框架下,去分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才能有一个清楚地认识。

关键字:宗教科学关系历史阶段引言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向来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论人们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确切关系,都不能否认这个问题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不是把科学史狭隘地看成不断进步地历史,因此,追溯科学发展史显然无法回避它和宗教(确切地说是基督教)的历史关系,在研究中世纪科学史、近代科学的奇缘乃至进化论的发展和传播时,莫不如此。

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费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在其关于近代科学的起源的经典讨论中,做了一个被人广为引用的比拟:“17世纪的科学革命具有如此深渊的影响,以至于它的里程碑作用只有基督教的兴起才能与之相比。

”这样的对比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两种强大的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在效果上是互补的,还是相互对抗的?这种关系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第一章宗教与科学的概念和起源1 宗教1.1宗教的概念宗教是一种神秘而又实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平时人们一提起宗教,马上就会想到香烟缭绕的佛寺、道观,高耸壮观的基督教堂,清洁宁静的清真寺院;想到那些正在对神灵无体投地地跪拜、虔诚地祈祷地教徒们;想到为教徒们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认识宗教和宗教问题,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宗教?在这里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宗教进行概括:宗教是与超自然力量相适应的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1.2宗教的起源宗教是怎么产生的?是宗教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宗教神学家们将神确定为宗教的神圣来源;唯心主义哲学家又往往将某种抽象的、绝对的观念作为宗教的来源,或断言人天生就具有宗教意识。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

【关键字】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关于自然辩证法关于近代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浅淡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关于自然辩证法On Natural Dialectics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自然哲学基础就是自然辨证法。

这个事实上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还要更加基本。

马克思主义者所信仰的自然哲学基础应该是自然辩证法,而不是经典的达尔文主义。

有些人认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讲实际,不应该关注所谓"玄学"上的问题,(这里的"玄学"所指的是深奥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迷信) 但其实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本身就带有许多非常深奥的哲学论点,应该说,没有它们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不过马克思主义者们确实应该认为,哲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理论,而更为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理论。

事实上,自然辨证法并不完全排斥经典的达尔文主义,它是达尔文主义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牛顿的经典力学一样。

经典达尔文主义是自然辨证法在前社会的生物范畴之内的一种近似,就像经典力学是相对论在底速状态下的一种近似,或是量子力学在宏观水平上的一个近似一样。

经典达尔文主义的庸俗性之一就在于,它将它本身在一个有限的程度上所认识到的,在一个有限的范畴内起作用的"自然"与"自然法则"看作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绝对体。

人类只可能在它的面前磕头,而不可能改变它。

在它的面前人类永远都是被动的奴仆。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上,在现今的社会环境当中,这种将经典的达尔文主义理论社会化与绝对化的效果就是在为现今的国际范围内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提供理论根据。

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框架当中,剥削是合理的,侵略战争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为穷人辩护,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而奋斗却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

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朴素真理。

时至今日,科学仍然不断渗透改变着生产力,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

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一种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

社会早期发展中,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分别平行发生。

而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一体化,达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崭新的统一。

因此我们暂且不考虑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区别,将其归纳为一项综合的社会活动形式。

然而,如果不认清科学技术的善恶本质,毫无限制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阻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
2014-2015学年第⼆学期
《⾃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
博物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博物学亟待复兴
姓名:李蔓林
学号:ZY1404516
任课教师:韩连庆
完成时间:2015年 4 ⽉13 ⽇
摘要
传统⽂化与知识的最⼀般特征就“博物”,博物学展⽰了⼈类在整个⼤⾃然系统中的可持续⽣存智慧。

然⽽博物学已经不见于课程表,多数现代⼈对此极为陌⽣,当前⼈类⾯临的问题(环境资源)⼜都与博物思想的缺乏有关。

博物学的研究⽅式⾮⾃然,以其独有的包容性打破唯科学主义发展的局限性,能够更好地实现与现代⽂化的和谐统⼀,并激发⼈类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所以为了社会进⼀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博物学亟待复兴。

关键词:博物学唯科学主义⾃然创造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博物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博物学亟待复兴
姓名:李蔓林
学号:ZY1404516
任课教师:韩连庆
完成时间:2015年 4 月13 日
摘要
传统文化与知识的最一般特征就“博物”,博物学展示了人类在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可持续生存智慧。

然而博物学已经不见于课程表,多数现代人对此极为陌生,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环境资源)又都与博物思想的缺乏有关。

博物学的研究方式非自然,以其独有的包容性打破唯科学主义发展的局限性,能够更好地实现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统一,并激发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所以为了社会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博物学亟待复兴。

关键词:博物学唯科学主义自然创造性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