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中生物必修二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 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② 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③ 没有迁入与迁出 ④ AA、Aa、aa三种基因型昆虫的生存能力完全相同 (也就是说自然选择对A、a控制的翅型性状没有作用) ⑤ 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遗传平衡状态
计算:
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亲代基因型 的频率 配子的比率
由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 由低等到高等
3、生物进化理论的不断发展
中性学说:
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大多是中 性的,这些中性突变逐渐积累导致种群间遗 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异而使生物进化。
根据许多物种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现象,
有人得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 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 个体。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猕 猴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特点: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 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某种兰花和专门 给它传粉的蛾
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地球形成时 原始大气中 是没有氧气 的,但是随 着光合细菌 的出现,使 得大气中有 了氧气。
生物和无机环境间也存在共同进化
1、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 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120 = 60% A的频率= 200
____________
80 a的频率= 200 = 40%
高中生物必修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 主要内容
贡献:
(1)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2)较好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为辩证唯物主义世 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局限性:
(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 种大爆发现象
( C )
C.中国大陆上所有老虎是一个种群
D.同一种群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
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研 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 如何分析种群的基因组成和 变化?由此人们提出基因库 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探究活动(二)
1.什么是种群的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 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 种群的基因库。
不定向 ) 种群中产生的变异(
自然选择方向( 定向 )
6.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工 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的两个变种尺蛾的数量比。这些变化 产生的原因是 ) C( A.灰尺蛾迁离,黑尺蛾迁入 B.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成黑尺蛾
灰蛾 黑蛾 灰蛾 黑蛾 森林时期 工业时期
第1年
基因型频 SS 率 Ss ss 基因频率 S s
第2年 11.5% 22.9% 65.6% 23% 77%
第3年
第4年
……
10% 20% 70% 20% 80%
13.1% 26% 60.9% 26.1% 73.9%
14.6% 29.3%
56.1%
29.3% 70.7% 升高 降低
(3)在这个探究实验中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变黑的环境对桦 尺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变黑的环境对桦尺蠖浅色个体的出 生率有影响吗? 变黑的环境使控制浅色的s基因频率减少,S基因频率增加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课件:第七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题组冲关]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产生
B.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生物进化
C.物种的灭绝一定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是基因多样性
解析: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引起种群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因而
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 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基本单位
C.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 率的改变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 的基因库
解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 及隔离,则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 隔离;种群是一个地区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生物繁殖 和进化的基本单位;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 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某种群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 群的基因库。 答案:C
2.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
(2)爆发式
爆发式物种形成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完成的,主要起源 于个体的染色体变异或远缘杂交以及染色体加倍等,如六倍 体普通小麦的形成。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变化后生物与 原生物关系
生殖隔离出现 属于不同物种
基因频率改变 可能属于一个物种
核心要点(二)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比较
(1)图中A属于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 的小种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2)图中B属于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种间基因的不可 交流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高一必修二生物进化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生物进化知识点生物进化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种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的逐渐变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进化,物种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并保持差异性和多样性。
进化理论首次由达尔文提出,他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物种的特征是可以发生遗传变异的,并且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会在演化过程中逐渐积累。
这个理论为我们解释了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个体适应度的选择和影响。
一方面,环境对不同个体的选择导致那些适应力弱的个体无法繁殖后代,进而逐渐消失。
另一方面,拥有适应优势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繁殖后代,其遗传特征也会在种群中逐渐增加。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最终导致物种的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
另一个重要的进化机制是突变。
突变是指基因或染色体水平上的变异,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型,为进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如果这些突变对于个体的适应度有所改进,它们就会在群体中得以保留和积累。
对于生物进化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物种分化。
物种分化是指同一个物种在不同环境中逐渐形成不同的亚种或新物种。
这种分化往往是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引起的。
例如,山脉的隔离使得同一个种群分为两个亚种,逐渐演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随着进化的推进,物种逐渐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适应是种群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
这种适应能力使得物种能够应对环境的变化,并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特征。
进化对于人类的认识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进化告诉我们人类起源于自然界,和其他物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次,进化理论为我们解释了人类的特征、行为和疾病的起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进化的思维也启发了科学家们开展基因研究和进化医学的努力。
最后,对进化的理解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生物进化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了物种变异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二 7_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情景: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 现一只绿色翅(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容易 被敌害发现。
讨论: 1. 该绿色个体一定能够被选择下来吗? 2. 如果该绿色个体(Aa)已经很好的生活下来,它怎 样做才对整个群体做出了贡献?
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 境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变化。
(4)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交,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A.5:1
B.8:1
C.5:3
D.3:1
例:囊性纤维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人群中每
2500个人就有一人患此病。如果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个患 病的儿子,此后该女又与另一健康男子再婚,则再婚后他
们生一个患此病孩子的概率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SS 基因型
频率 Ss ss
基因 S 频率 s
第1年 10% 20% 70% 20% 80%
第2年 11.5% 22.9% 65.6% 23% 77%
第3年 13.1% 26%
60.9% 26.1% 73.9%
配子的比率 A( 30%) A( 30%) a( 30% ) a(10% )
子代基因型
频率
AA(36% )
Aa( 48% )
子代基因频率
A (60% )
aa( 16%) a( 40%)
如果满足上述五个条件,则亲代和子代每一种基因的 频率都不会改变,到子二代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基因频率可 以代代保持稳定不变。 哈迪-温伯格定律
该基因的总数 基因频率=
该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如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 因为a,从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 体分别是30、60和10个。那么A和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生物必修二进化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进化知识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 主要内容:- 用进废退:生物各种器官的形成都是由于使用和不使用。
例如,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是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就退化了。
- 获得性遗传: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 意义: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 局限性: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缺少科学证据的支持。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这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例如,一对家蝇繁殖一年,每代如产1000个卵,每世代如为10天,如果后代均不死亡,这一对家蝇一年所产生的后代可以把整个地球覆盖2.54cm之厚。
- 生存斗争: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包括种内斗争(如两只雄鹿为争夺配偶而争斗)、种间斗争(如狼与羊的捕食关系)和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如干旱环境下植物争夺水分)。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 遗传变异: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 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例如,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容易生存下来,而有翅能飞的昆虫则容易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
- 意义:- 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 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 局限性:-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 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 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直观法四、教学课时:4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1课时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问题探讨引导组织学生回答〖提示〗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对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贡献越大,拥有该基因的个体就可能越多。
思考讨论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该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下面的情境:情景1: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1.〖问〗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观点,该绿色个体能被选择下来吗?2.如果该绿色基因能很好的生活下来,他体内的A基因怎样才能传递给后代?思考回答只有通过有性生殖,才能将基因传给子代,将基因A保留下来。
体会对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是必然的。
种群和物种基因库和基因频率计算基因频率思考与讨论〖总结性讲述〗讨论发现,出现有利变异个体内的有利基因只有在群体中,通过有性生殖才能世代延续,另外有利变异个体的后代不一定能真实遗传。
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进化论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进化论进化论是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描述了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经历的逐渐变化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进化论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进化的基本概念- 进化:指生物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物种特征的逐渐变化。
- 物种:指具有共同特征、能够互相繁殖并且能够繁衍后代的个体集合。
- 种群:指同一物种的个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合。
- 自然选择:指环境选择会导致某些个体适应环境,而其他个体则逐渐被淘汰的过程。
- 适者生存:指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和繁衍后代,进而传递适应性特征。
进化的证据- 古生物学证据: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过程,通过化石研究可以了解物种的演化历史。
- 比较解剖学证据: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和进化关系。
- 生物地理学证据: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种群在特征和分布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反映了它们的进化历史。
- 分子生物学证据: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基因序列和蛋白质结构,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
进化的驱动因素- 突变:指基因发生的随机变异,为进化提供了遗传多样性。
- 基因流动:指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迁移,增加了基因池的多样性。
- 天然选择:环境选择某些个体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使其在繁殖中获得更大的机会。
- 基因漂变:在小种群中发生的随机基因变化,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进化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增加:进化使得物种适应各种环境,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
- 物种形成:进化导致不同种群逐渐积累差异,最终可能形成新的物种。
- 适应性进化:生物通过进化逐渐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衍的能力。
- 持续进化:进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生物种群会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进化论是生物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研究进化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物种在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和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高中生物必修二生物进化理论简介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教学目的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A:知道)。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B:识记)。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B:识记)。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B:识记)。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B:识记)。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3)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
2.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板书】现代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现代生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理论物进化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简介理论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注解】一、自然选择学说(一)主要内容有限生活条件→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二)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三)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变异起作用不能科学地解释二、现代生物进化论(一)种群是进化的单位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2.基因库: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3.基因频率(1)概念:某个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频率(2)变动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遗传漂变、迁移等【例析】.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
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C)A.18%、82%B.36%、64%C.57%、43%D.92%、8%(二)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常统称突变(2)突变频率的绝对值是很低的,但突变的相对数量却很大(3)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并不绝对,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4)突变和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所以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却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进化方向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2)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①概念:将一个种群分隔成许多小种群,使之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地理隔离:分布于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②种类而不能交配生殖隔离:种群间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变异1变异类型1→新种1生殖(3)形成:原种隔离变异2变异类型2→新种2【例析】.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
原因是(D)A.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同类题库】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A:知道).现代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种群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突变、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C)A.基因突变B.自然选择C.生殖隔离D.物种分化.蒲公英的种子像“小伞”,苍耳的种子,果实上有刺,这属于(D)A.遗传和变异B.地理隔离C.生存斗争D.生物的适应性.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符合达尔文学说的基本观点有(A)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变异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d环境改变是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A.abcB.bcdC.abdD.acd.生物进化的内因是(C)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和变异D.适者生存.“白雪公主”兔是一种重要的产毛兔,它的形成是(D)A.人类对其产生的有利于其生存的变异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的结果C.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D.人工对其产生的有利于人的需要的变异的选择.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林。
桦木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
这种群落的演替表明(A)A.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B.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均有利于物种的延续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高等D.从结构上看,桦木比云杉高等.在什么情况下,种群数量才会呈指数增长(A)A.只有在实验室条件下B.在物种适宜的生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只有在食物受到限制时D.只能在没有捕食者时.下列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理论的是(C)A.长颈鹿最初都是短颈B.长颈鹿在缺乏青草时,只能吃树上叶片,由于颈的经常使用而逐渐变长C.长颈鹿的长颈必须通过长期遗传和变异,逐代选择才能形成D.长颈鹿的长颈是由环境引起的,所以说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B)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②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③⑤.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A.过度繁殖不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B.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多种海鱼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至数百万粒以上,但鱼苗死亡率很高,因此发育为成鱼的数量很少。
这些鱼的高产卵量的现象是(B)A.长期的遗传与变异的结果B.一种适应性C.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的结果D.适应的相对性.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按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最好的解释是(B)A.农药浓度的增加使害虫抗药性也增加B.群体中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下来并不断繁殖C.这一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D.农药引起的害虫的抗药能力可在后代中不断积累而增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①③B.①②C.③④D.①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某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如右图所示。
后来该岛上经常刮大风,如果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则最能表示此时情况的曲线应是(B).在远离大陆的印度洋南部的克格伦岛,达尔文发现那里的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翅非常发达,一类是无翅或翅小不能飞翔,并指出上述现象与岛上经常刮海风有关,请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来回答以下问题:(1)这些昆虫与海风的关系叫做。
(2)这里刮的海风对岛上昆虫的翅起了作用。
(3)达尔文把在中,适者生存,的过程叫做。
[(1)生存斗争(2)选择(3)生存斗争;不适者被淘汰;自然选择].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下图实验。
请回答:(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
(2)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的。
(3)能在20℃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而能在28℃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的个体。
因而,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作用,而这种作用是的。
(4)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
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如果生物体缺少,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1)25℃(2)各种变异类型;不定向(3)适应20℃温度环境;适应28℃温度环境;选择;定向(4)适应新环境的变异]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B:识记).(多选)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有(ABD)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如果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是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的曲线是(A).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何种情况的生物进化(D)A.幼小动物B.生物个体C.生物细胞D.生物物种.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D.种群有利于种内互助,使物种保存下来(也存在种内斗争).下列属于种群的是(D)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D.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A.种群的个体间会相互影响B.一个种群是不同生物个体的总和C.种群内的个体会死亡,但基因库却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D.对一个种群有利的环境,可能对另一个种群不利.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D)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的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主要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不同物种的生物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若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此性状的纯合体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若是果蝇种群中,X B的基因频率为90%,X 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 b X b、X b Y的基因型比例依次为(B)A.1%、2%B.0.5%、5%C.10%、10%D.5%、0.5%.在某一人群中,调查得知,隐性性状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AA、Aa、aa排列)(A)A.0.360.480.16B.0.480.360.16C.0.160.480.36D.0.160.360.48.已知人的褐眼对蓝眼是显性。
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人有3600人,褐眼人有26400人,其中纯合体有12000人。
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A.0.64和0.36B.0.36和0.64C.0.50和0.50D.0.82和0.18.某种群中有2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20%,基因型为Aa的为70%,aa 个体为10%,基因A和a频率分别是(A)A.55%、45%B.57%、43%C.38%、62%D.89%、11%.某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可能的原因(A)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子C.那个变异性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在某一人群中(此人群处于遗传平衡)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AA,Aa,aa顺序排列答案)(A)A.0.36,0.48,0.16B.0.48,0.36,0.16C.0.16,0.48,0.36D.0.16,0.36,0.48 .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C)A.4.4%B.5.1%C.6.8%D.10.2%.在一个随机交配的果蝇群体中,4%的果蝇为黑身(b隐性基因决定),96%的果蝇为灰身(B显性基因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