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制度
311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3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一致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l ~ 45 小题,每题 2 分,共 90 分。
以下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切合题目要求的。
1.凯洛夫《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过重要影响,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A.专心理学解说教育学过程B.重申教课过程最优化C.重申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D.重视智力发展和创建性培育参照答案: C观察知识点:第六章外国现代教育:苏联教育的发展之凯洛夫的《教育学》2.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可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依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
这表现了教育的()A. 个体社会化功能B. 个体个性化功能C.个体糊口性功能D.个体享受功能参照答案: A观察知识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之个体社会化3.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部分教师身世于中产阶级,习习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赏罚的标准,即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就要受各处罚。
这本质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A. 传达B. 选择C. 创建D. 流传参照答案: B观察知识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文化功能之教育的文化选择批评功能4.教育之所以能促使小孩发展,根本在于小孩发展上拥有()A.阶段性B.次序性C.不均衡性D.可塑性参照答案: D观察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门路是()A.发展生产力B.消灭社会分工C.普及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合参照答案: D观察知识点: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育目标: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以下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A.学区教育制度B.成人教育制度C.教师教育制度D.教师资格制度参照答案: B观察知识点:国家教育基本制度。
7.某类课程的组织形式如右图所示:这种课程是()A.有关课程B.交融课程C.广域课程D.核心课程>参照答案: D观察知识点:第七章课程:课程种类之综合课程8.学生环绕自己和教师订立的学习契约展开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课组织形式是()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特朗普制D.曼海姆制参照答案: B观察知识点:进步教育运动中的主要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外国教育史-10《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美国)》

2、教育分权制的确立——美国教育管理
实行地方分权制,由州政府管理,这种体制 在19世纪逐步建立起来 1837年,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成 立“州教育委员会”。 首任秘书贺拉斯· 曼推行公立教育运动, 创立教育税制,创办师范学校,被称为州教 育领导体制的首创者
6
3、公立教育运动——从19世纪20年代起,随着人们
12
贺拉斯· 曼在推动美国公立学校 发展上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 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之父”。其 普及教育、师范教育思想深刻地影 响了美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而且 在国际教育界也产生的巨大的反响 。
13
外国教育史
欧阳宇
第二编 外国近代教育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外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的教育制度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2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 的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概况
英、法、德、 俄、美、日
当时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的教育思想
3
第五节 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独立前 教育分权制 公立教育运动 独立后-南北战争 学术型大学 莫雷尔法 南北战争后:教育总署
8
5、《毛雷尔拨地法》(《莫雷尔法》)
——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是农
工学的兴起。 1862年,国会通过上述法案,决定拨地办 学,为农、工学院提供经费,培养工农业发展 所需人才。
“赠地学院”
9
二、贺拉斯·曼的教育思想
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其教育思想
主要是普及教育思想和师范教育思想,对美国影响 甚大,并具有国际影响。
政治教育方面——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所要履行的责
任方面的知识,共和国的公民——统治者与被统治 者都要有政治知识;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大全

3.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
• 191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文教大臣费舍尔提名 的教育法案,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 制度,称《费舍教育法》。
• 内容: 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利和国家教育委
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 地方当局为2-5儿童开办幼儿学校。 义务教育年限延伸至5-14岁
《费舍教育法》
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 改革考试制度 为超龄青少年设立继续教育学
共同主张
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剥夺教会对教育 的领导权。
主张实行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 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当给予保护。
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 科学化。
专门学校的建立 高等教育: 1794年巴黎理工学校 巴黎师范学校
三、19世纪法国的教育制度(P173)
19世纪末的法国政权频繁更替,带来教育制度的 不断变更
2.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
公学
3.高等教育(新大学运动)
1)产生
2)筹建
1828年,汤玛斯·凯普贝尔 伦敦大学学院
1829 年,国教派 院的建立
国王学院 伦敦大学地方学
3)牛津、剑桥大学的改革
英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4.英国师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840年 巴特西师范学院
训练学院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教育的发展
2.《巴尔福教育法》
1902年议会通过了首相A·J·巴尔福提出的教育法案, 称为《1902年教育法》,也称做《巴尔福教育 法》
省议会和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 地方教育局的各种权利 《巴尔福教育法》结束了英国教育的长期混乱的状
态,促进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英国以 地方教育局为主体,议会、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 育局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
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制度

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制度
1、英国
英国教育制度以英格兰和威尔士共同建立的基础教育框架为基础,全
国范围内普遍实施双文科教育,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习理科,还要学习
文科,这一目标是以比较容易理解和操作的方式达到的,并且将学术和商
业之间发展出一条较为宽松的关系。
在特定学校中,学生会接受到传统的英国文化中心教育,这样的课程
广泛,内容深厚,舆论及各界赞誉有加,也因此一般被列为英国主流教育
的象征。
此外,英国也拥有独特的教育机构,如英国特许学校,英国私立学校,也是英国的宝贵财富,这些学校有独特的教育传统,并拥有更高的标准。
2、美国
美国的教育制度是建立在联邦制下,每个州都自行实施教育制度,每
个州所采用的教育规定、程序与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美国的教育设施由两部分组成:公立学校,以及私立学校
和私立学校的学费较高。
在公立学校,有必要费用的(如书费和补充学习
费用),通常会由税收费用来支付;私立学校,收费是费用型教育,不依
赖于政府,而且通常会提供专业教育,具有相当高的学费。
美国大学的教育分为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一6.19《美国的联邦制》

设计理由:结合视频烘托氛围,让学生在感受美国强大
的现实中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材整合
一、困境篇
——从邦联到联邦
二、创新篇
——分权与制衡
三、完善篇
——两党制
图说历史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独立战争打响
政治前提:美国的成立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 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 解决问题的途径。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1787年宪 法是美国结合本国实际,自我创新的结果, 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
2、通过英美两国政体的比较,使学生认 识民主政治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形成 开放的世界意识,培养民主和法治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材分析】 单元主线是“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即学习近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本课的标题是“美国的联邦制”,应向学生强 调“联邦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整 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我们习惯上把美国的政体称为总统共和制,它 是通过1787年宪法的颁布确立起来的。
假如您是最高法院法官
1、请问您是怎么当上大法官的? 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主要拥有哪些权力? 院是否有权审查行政和立法行为?
2、请问美国 3、请问联邦法
总统 (行政权)
分权与制衡
国会 (立法权)
可宣布国会立法违宪 总统任命的法官须经参议院批准
最高法院 (司法权)
图说历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总统、国会和 最高法院的权力,试着把它们的关系画成结构图。
2、教学目标
外国教育史_3

三、欧洲新教育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教育领域出现了以 反对传统教育为特色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包括蒙台梭利、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 等人的教育思想。
1.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玛丽娅·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 是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 最初对智力缺陷儿童的教 育感兴趣。 1901年,蒙台梭利把教 育研究转向普通的幼儿教 育,并把3~6岁幼儿作为 研究的对象。创办了“儿 童之家”。 她的著作有《蒙台梭利方 法》、《童年的秘密》等。 1952年,蒙台梭利在荷 兰去世。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三、欧洲新教育思想 四、欧美教育科学化运动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new educational movement)是指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它的主 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 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因此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 运动”。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
拉伊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强调:教育实验应与
心理实验分开;重视教育者在实验研究中的作用; 教育者应当参与心理学、医学和人类学等多方面 的研究。
总的来说,拉伊和梅伊曼的区别就在于:梅伊曼 强调对研究教育应当在实验室进行,拉伊强调可 在教育实践中和课堂教学中进行。
智力测验
在19世纪后半叶,智力一词最早是由英国教育 家斯宾塞(H.Spencer)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代 拉丁词intelligence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 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此后,智力一词随 着心理测验的发展而逐渐普及。 智力测验是 19 世纪 60 年代英国高尔顿从遗 传决定论出发,用统计方法研究人的智力差距 而首次提出的。20世纪初在法国诞生,20—30 年代在盛行于美国,以后在各国流行开来。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4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圣才出品】

7.于 1872 年颁布,规定 6~14 岁的 8 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案是( )。
A.《福斯特法》 B.《普通学校法》 C.《费舍法案》
4 / 47
圣才电子书
D.《基佐法案》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答案】B
【解析】1872 年,德意志帝国颁布了《普通学校法》,规定 6~14 岁的 8 年初等教育
集中的城市成立了新大学。这些新大学的共同特点是::私立、招收学生无教派及性别限
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重视科学、数学与商业科目。进入新大学的学生多为工商
业资产阶级子弟。在新大学运动的推动下,牛津、剑桥大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增
设近代科学专业,重视自然科学教学等。
3.斯宾塞的《教育论》是由四篇论文汇集而成的,其中不包括( )。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答案】D 【解析】斯宾塞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理论家。 1861 年他出版了《教育论》,主要由《智育》、《德育》、《体育》、《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 篇论文汇集而成的。
要原则,普遍要求大学能研究、教授新课程。加上古典大学对非国教派教师的排斥,形成
建立新大学的思潮,当时许多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非国教派人士、重视科学发展的世俗学
者、以及一些工业资本家中的开明人物都有这种愿望。在此背景下,英国开展起了“新大
学运动”。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工业繁荣、文化
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八年制的国民学校是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机构。法令还对国民教育
的形式、内容和课程设置都作了具体规定。到 19 世纪后,德国基本上实施了 6~14 岁儿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从17世纪的英国个革命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
反映这两百年间的社会需求和科学进步的新兴教育思潮,是欧美教育逐渐由注重书本转向注重经验,由注重思辨转向注重科学实践,这些重要的转变,使得英、法、德、美等主要欧洲国家的教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新面貌,但是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特征,以及未来的趋势,具体分析如下:1、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概况英国:1640-1688 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慈善性(初等教育)和贵族性(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现了典型的双轨制度。
此外,英国的教育主要沿袭旧制,如采用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通过慈善教育等。
初等学校基本仍由国教教会掌管,另外还有一些慈善学校和私人学校,它们与中等教育是不相衔接的。
贵族子弟几乎不会与初等学校发生关系,他们多接受家庭教育,公共的初等教育多由宗教团体或个人捐赠而成,只为贫民儿童设立,具有明显的慈善性。
总的来说,初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总体处于上升阶段;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主要面向初等教育阶段接受接受家庭教育的豪门富户子弟,作为升学的预备教育,他与初等学校五衔接,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虽然受到科学教育思潮的冲击,但古典教育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由于传统的坚守和保守主义的强势,英国近代中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高等教育在17到18世纪中,并未受到太多影响,依旧坚持对古典文化的崇尚,贵族性依旧明显。
不过,随着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上升,中小资产的子弟也逐渐有机会跨入高等学府大门。
总的来说,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和牛津、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都一直带有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性质。
法国:法国一直是欧洲大陆上强大的封建专制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很多的压制,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教育,主要还是天主教会的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后期才发生了重大改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19世纪法国的教育制度(P173)
19世纪末的法国政权频繁更替,带来教育制度的不 断变更 1.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拿破仑时期)
帝国大学及《帝国大学令》 大学区制 1850《法卢法》(P176) 1833 《基佐教育法》
2.初等教育的发展
(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
19世纪法国的教育制度
3.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
• 191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文教大臣费舍尔提 名的教育法案,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 育制度,称《费舍教育法》。 • 内容: 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利和国家教育委 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 地方当局为2-5儿童开办幼儿学校。 义务教育年限延伸至5-14岁
《费舍教育法》
中等教育: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
1611年成立耶稣基督圣乐会(从事中等教育 的新教团体)
高等教育:巴黎大学(教会控制)
二、十八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标志着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 法国大革命时期,先后执政的党派都非常重 视国民教育问题。如康多塞、雷佩尔提、拉 瓦锡等。
三、第斯多惠论教育
第斯多惠,19世纪德国民主主义教育 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之一,对德 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 用,被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人”(全面和谐发展的 人) 提出培养自动性要求:人的主观上的主观愿 望和追索的能力(主观能动性) 培养自动性以获取真、善、美的思想内容为 目标。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因素发挥着重要 影响:天资、教育、自由自主。 天资: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教育可以使
1.《初等义务教育法》(1870年) 1870年,教育署长W·F·福斯特提出初等教育法案, 又称《福斯特教育法》 国家拨款补助教育,设立公立学校 全国划分学区 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教会办的学校不能从地方财政中得到补助 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 《初等教育法》的颁布宣告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形成了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 等教育制度,国家化的教育制度终于在英国形成。
1881、1882《费里教育法》(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 务性、免费性、世俗性三原则) 拿破仑时期 中学 国立中学(中央政府) 市立中学(地方办)
3.中等教育的发展
中学增加实科课程的教学,设立实科教育中学 专门学校:巴黎理工学校、巴黎师范学校、巴黎女 子高等师范学校 大学:巴黎大学
4.高等教育
第二节
近代法国教育概况
►17、18世纪法国的教育 ►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
育
►19世纪法国的教育制度 ►代表性的教育思想
一、17、18世纪法国教育概况(P167)
17、18世纪,法国的初等教育受天主教派控 制 1682年 成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 1684 兄弟会开办了训练教师的讲习所,附 设“练习学校”(欧洲最早的师范教育设施)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文科中学、实科中学 骑士学院 1694 哈勒大学 1737 哥廷根大学
二、19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的新人文主义运动 洪堡的教育改革 1.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 福禄培尔创办第一所幼儿园 1872《初等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师范教育的发展(第斯多惠) 2.中等教育 文科中学、实科中学的改革 3.高等教育 柏林大学的创办(洪堡) 办学理念:提倡“学术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的大学 精神
2.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
公学
3.高等教育(新大学运动)
1)产生
2)筹建
1828年,汤玛斯·凯普贝尔 伦敦大学学院 1829 年,国教派 地方学院的建立 国王学院 伦敦大学
3)牛津、剑桥大学的改革
英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4.英国师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840年 巴特西师范学院 训练学院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教育的发展
《康多塞方案》1792.4 P171 《雷佩尔提方案》1793 《拉瓦锡方案》P172
共同主张
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剥夺教会对教育 的领导权。 主张实行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
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当给予保护。
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
科学化。
专门学校的建立 高等教育: 1794年巴黎理工学校 巴黎师范学校
2.《巴尔福教育法》
1902年议会通过了首相A·J·巴尔福提出的教育 法案,称为《1902年教育法》,也称做《巴尔福 教育法》 省议会和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 地方教育局的各种权利 《巴尔福教育法》结束了英国教育的长期混乱的状 态,促进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英国以 地方教育局为主体,议会、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 育局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
在争论。
形式目的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实质目的说:让学生掌握实际知识
第斯多惠认为,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不能完全对 立起来。学生掌握知识依靠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又促进知识的掌握。所有的教 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
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两个目的之中有一个始终重要些,高级
些,占优势统治地位。形式目的更重要。
天资、教育与自由自主的关系
教育:使天资得到最大开发,但教育 必须遵循天资。 自由自主:人的主动性,只有主动地 学习,才能掌握知识。 天资的发挥与教育的实施必须注重个 人自由自主的发挥,注重个人自主学 习的进行。
3.教学论
1)关于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当时欧洲在何种教学内容最符合正确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的上存
论教学原则
教育要适应德国社会文化背景的状况与要求,把人 培养成为德国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公民。 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 教师必须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一直处于连续 地发展与学习地过程之中,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务 必使学生彻底认识事物的本质。 直观性原则 教学必须贯彻从直观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 体到抽象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 启发式原则
教育万能论:否认遗传因素的影响,把人
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人的形成完全
是教育的结果。
爱尔维修论教育
2)改变教会控制学校的状况,由国家 举办世俗性的教育
3)重视道德教育
主张以资产阶级的道德取代宗教道 德教育
2.狄德罗论教育
► 重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
用。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认为 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优良的自然素质,抑制不 良自然素质。
第三节近代德国的教育制度
一、17、18世纪的帝国教育 1.德国的社会状况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经济政治落后于英法等 国 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封建贵族实力强大,资产阶级软弱 2.教育状况 初等教育:巴西多 “泛爱学校” 泛爱:即尽可能地爱儿童
它强调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和让儿童主动地 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等 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于游 戏之中。
1.论教育中的民族性原则
• 民族性原则是乌申斯基教育活动和教育 理论中的主导性原则。 • 民族性:改革俄国教育,使之适应于俄 国社会的需要,符合俄罗斯民族的特点。 • 必须制定完全符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特 殊的国民教育制度,使用祖国语言进行 教育教学。
2.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 门科学。教育的永恒理想在于早就完满的 人。教育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不是学校的教 学科目、教学论或体育原则,而应该是人
的精神和人生问题。
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三、教学理论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统一
教学应包括知识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两方面。
既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又要发展 学生的各种能力。
2.课程设置
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实科教育,主张开设实 科课程。
3.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依据)
4.教学原则
小学教学中要把形式目的放在首位。
强调思维的训练要和正确地学习实际知 识的教材同时并进。
2)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
遵循自然原则 遵循自然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一切课堂 教学的基本原则。遵循自然即遵循儿童的天 性。 遵循文化原则(自然与文化统一) 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时间、空间、社 会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现代文化的 影响,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与要求。 文化:由民族历史的传统与发展所形成的一 切社会文化。
► 改善初等教育,全国各地设俄语学校
► 创办科学院(1725
俄国科学院)
2.1755年俄国著名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创办莫斯科大 学,设法律、哲学、医学三系。
3.叶卡德琳娜一世教育措施 1782年成立国民学校委员会,通过《国民学校章程》 (初级国民学校、中心国民学校)
二、19世纪—20世纪初的俄国教育
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近代英国
近代法国
近代德国 近代俄国 近代美国 近代日本
第一节 近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1.慈善教育(贫儿学校、乞儿学校) 2.学园 二、工业革命时期 1.初等教育 1)星期日学校(Sunday School)(P151) 2)《工厂法》的颁布(P154) 3)慈善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P153) 幼儿学校(欧文工厂)
► 提出国民教育思想。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