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洞窟艺术

合集下载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一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和佛教艺术是在东汉末年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得以发展,唐朝时达到极盛。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形成的佛教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宝库。

公元1世纪,印度宗教在吸收希腊和波斯宗教文化的基础上才开始佛像的制作和崇拜。

佛教是一种行为的宗教,它教导人们修善清心、忍受痛苦,以求来世得到好报。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佛陀的宗教道德学说集中体现了他成道时所悟得的“四谛说”和“十二因缘说”,学说的核心是解释人生的苦难、苦难的根源和摆脱苦难的途径,这些正适应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佛教与道家、儒家思想有过儒释之争、释道之辩,但是相似的地方更多,经过后来的发展,形成了禅宗,逐渐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的佛教艺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活跃,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宣传佛教教义,在河畔山崖间大量修建供僧侣和信徒礼拜修行的石窟寺,与石窟寺相生相随的是石窟寺艺术。

中国石窟开凿于3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5~8世纪的隋唐时期,到16世纪蒙元时期基本结束。

我国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石窟有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石窟,它是世界著名的集建筑、绘画、雕塑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宝库。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东西方陆上交通更加便利和频繁,敦煌成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汉武帝时还在此设郡,行使管辖权,敦煌是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合地,因此,敦煌莫高窟不仅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艺术宝库。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

它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的断崖上,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两宋、西夏、元等时代,凿窟建寺活动相继延续了1000多年,5~8世纪最兴盛,12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

炳 灵 寺 佛 像
朴风 型 裸 肢 简 像 数 洞 尊 大 秦 建 石 炳 格粗,体练手,窟,佛,于窟灵 质犷造半,法塑无小一有西始寺
6,常与佛寺联系
佛 寺 及 佛 窟
当然道教亦建有若干石窟,但规模很小, 如:四川绵阳西山,剑阁鹤鸣山…
敦煌莫高窟
——东方卢浮宫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 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 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 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 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 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 艺术圣地。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 阳(公元494年)前后, 迄今已有1500多年 的历史。后来,历 经东西魏、北齐、 北周,到隋唐至宋 等朝代又连续大规 模营造达400余年之 久。
大足石刻
唐末、宋初时期 的宗教摩崖石刻, 最初造像开凿于晚 唐景福元年(公元 892年),历经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五代至南宋 1162年完成,历时
地 理 分 布
莫高窟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 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石 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 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 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 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雕塑
壁画
建筑
成就1—雕塑
雕塑的主要的表现形式
1、圆雕:用具有可塑性的泥土材 料制作的适合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立体 造像。(小型塑像、中型塑像、大像) 2、浮塑:用泥土塑出浮凸壁面上 的泥 塑,以装饰性为主。 3、影塑:圆塑上的饰件、如串珠、 宝 冠上花饰等。

古代中国的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通过对洞窟内部的壁画和塑像的雕刻再现佛教故事和经文。

这些洞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广受欢迎和崇拜。

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随着唐朝帝国的强大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大量石窟建造在此期间开始兴起,专门用于供奉佛陀和宣扬佛法。

最早的石窟可以追溯到北齐,当时的佛教信仰尚不成熟,因此在石窟中佛像普遍较小,而且多为粗陋之作。

直到唐朝,佛教被更广泛地传播,且多得到皇室和富商裕民的资助,寺庙和石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

典型的石窟由平面结构和内壁两部分组成。

壁画、塑像等是洞内壁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壁画、塑像因其色彩鲜明、线条准确、造型恢弘、神秘震撼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其中尤以摩崖石窟上的佛龛塑像最为奇特,因其工艺纯粹,完美漂亮而著名于世,堪称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一般认为最早的中式石窟是由西域文物入口,到了隋唐时期,才被大规模地建设。

后来又根据不同的传统、地区、宗派和阶级的需要,在它们中间不断地进行改变和完善。

例如,江南石窟大多数由住户所建,规模较小且样式简单;而在北方,像龙泉寺这样宏伟的佛教建筑则完全不同,更像是一座高塔。

作为文化的载体,石窟艺术不仅仅是展现了佛教艺术,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变迁。

例如,五代时南方吴越政权和江南的社会文化勃起,很有经济和开创性精神,所以南部的石窟比较丰富、细腻、生动;后来,宋代,政治经济强盛,加上佛教机构的不断发展,导致石窟的规模愈发宏大,塑像描绘的神跟也更加完美。

总的来说,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掘和传承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价值,是我们历史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尊重历史,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追寻莫高窟艺术背后的艺术内涵

追寻莫高窟艺术背后的艺术内涵

追寻莫高窟艺术背后的艺术内涵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的敦煌市,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造型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也被称为“东方艺术明珠”。

莫高窟以其丰富的佛教艺术和独特的壁画而闻名于世,据统计,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塑佛像2415尊,是中国佛教壁画艺术的高峰。

追寻莫高窟艺术背后的艺术内涵,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追溯,更是对艺术之美的探索与赞颂。

莫高窟壁画所蕴含的宗教内涵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内涵之一。

作为佛教艺术的杰作,莫高窟壁画反映了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它以佛教为主题,反映了佛陀的生平、佛教的教义、佛教的神话等内容。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佛陀的形象、佛教故事、佛经中的各种神明形象等,这些元素都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信仰,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莫高窟壁画中的诸多形象、符号和绘画手法也都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从中可以感受到佛教对艺术的影响和渗透。

莫高窟的艺术内涵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艺上。

莫高窟的壁画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在壁画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展现了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准。

莫高窟的壁画在绘画技法上运用了各种传统绘画技法,如泥塑、彩绘、泥贴等多种技艺的结合,同时融合了印度、中亚、西域等地的艺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神态各异的佛陀、菩萨和天王等形象,这些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绘画技艺。

莫高窟的壁画还以其丰富多彩、精美细腻的绘画风格而著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是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杰作。

莫高窟的艺术内涵还体现在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上。

莫高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和载体。

莫高窟的壁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文化的繁荣,反映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文化见证。

莫高窟的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的重要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敦煌莫高窟壁画鉴赏指南

敦煌莫高窟壁画鉴赏指南

敦煌莫高窟壁画鉴赏指南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以其精美绝伦的壁画而闻名于世。

这些壁画不仅精湛绝伦,而且融合了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引导您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背景、内容和鉴赏方法,帮助您更好地欣赏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

一、敦煌莫高窟概述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一个由735个洞窟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

这些洞窟挖掘于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一直延续到14世纪元代。

莫高窟中的壁画是其最重要的艺术遗产,数量达到了五千多余幅,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包括佛教经典、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1. 佛教主题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反映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内容。

其中最著名的是多尊佛像以及涅槃、转法轮等经典场景的描绘。

这些壁画以其细腻的表现力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吸引了众多观众。

2. 历史人物除了佛教题材外,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还描绘了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这些历史题材的壁画展示了古代社会风貌、服饰特点和人物形象,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3. 神话传说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还有许多描绘神话传说的作品,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等。

这些作品以其夸张生动的笔触和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三、敦煌莫高窟壁画鉴赏方法1. 全局观赏在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时,我们应该先整体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布局。

可以从洞窟的整体结构、壁画的不同区域划分等方面进行观察,以了解作品的整体构思和组合方式。

2. 细节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细节描绘极为精致,观赏者可以仔细观察壁画中人物的神态、服饰的细节、背景的构图等。

这些细节展示了艺术家的造诣和创作技巧,也是作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色彩鉴赏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颜色使用丰富多样,观赏者可以注意不同颜色的运用和搭配。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和意义,通过对色彩的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壁画作品所表达的信息。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大家好,欢迎来到敦煌莫高窟!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
遗产。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
然保留着壮丽的佛教艺术。

莫高窟内共有735个洞窟,其中有大约2,400多尊佛像和45,000平方米的壁画。

这些洞窟是由古代僧侣们凿刻而成,以供佛教信徒诵经礼佛。

每个洞窟都有不
同的主题,有的描绘佛陀的生平事迹,有的展示佛教教义,还有的展示了当时
社会生活的场景。

莫高窟的壁画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

这些壁画绘制精美,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

壁画中的佛像和神仙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除了壁画,莫高窟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展示。

这些文物包括佛像、经书、壁龛等,展示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是研
究古代艺术和宗教的重要资料。

作为一位导游,我希望能带领大家领略莫高窟的壮丽和独特之处。

在这里,你
将感受到古代艺术的魅力,了解到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探索
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吧!。

敦煌莫高窟与佛教艺术的丰富性与传承

敦煌莫高窟与佛教艺术的丰富性与传承

敦煌莫高窟与佛教艺术的丰富性与传承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

从4世纪初到14世纪晚期,这里先后建成了735个洞窟,其中莫高窟是最为著名的一个,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艺术遗迹之一。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它所展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不仅影响了中国,更为世人所瞩目。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风格多样,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艺术主要表现了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大量呈现出佛陀生前和涅槃后的题材。

中期艺术则更为多元,除了佛经题材,还出现了民间故事、音乐、舞蹈等描绘社会生活的题材。

而晚期艺术的特点则呈现出浓郁的汉唐文化气息,除了佛教题材,也绘制了中国古代诗词、神话、历史等题材。

对这些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我们学习与欣赏这一佛教艺术宝库的重要一环。

莫高窟中许多艺术作品或雕刻、或绘画、或装饰、或文字、或壁画、或塑像等等,形式极具风格,又各具特色。

以壁画来说,它不但具有丰富的意象和神秘色彩、画面协调、线条典雅、构图严谨、色彩华丽、细节入微,而且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进程。

例如8号窟中的"洛阳大会"壁画,再现了东汉末年佛教发展和流传的历程,不仅描绘了佛陀教法多所胜过其他教法的情形,更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和弘扬佛教思想。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世界文化宝库。

它的传承与发展,得益于无数古代艺术家和学者的严谨治学和精湛技艺的传递,也离不开现代艺术家和学者们的借鉴与致敬。

如今,敦煌莫高窟已成为世界艺术之精髓,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依据。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宝库,继承和发扬古人的造诣和文化传统,让佛教艺术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4中国石窟艺术概论-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

4中国石窟艺术概论-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

中国石窟寺的类型和形制特征博物馆学专业1大型石窟群,多由几种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组成,构成完整的石窟寺院。

石窟群中各类形制不同的石窟,皆是古代僧人根据宗教活动与生活需要而凿建的。

2本章简录一、佛教石窟的类型二、礼拜窟的形制特征三、礼拜窟的形制与造像配置四、洞窟的附属设施3石窟石窟寺寺院洞窟形制:石窟的建筑空间形态。

不同类型的洞窟,有其不同的建筑空间式样和特点。

4一、佛教石窟的类型僧房窟禅窟影窟瘗窟仓储库礼拜窟5佛教石窟的类型之僧房窟僧房窟:供僧尼生活起居之用的洞窟,性质同于寺院中的僧房,僧房梵文音译为毗可罗,因此僧房窟也称毗可罗窟。

6禅窟:供僧尼禅修的洞窟,性质与寺院中的禅房相同。

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禅窟莫高窟第285窟窟室内景(局部)西魏7影窟:用于纪念僧尼和世俗信徒的洞窟,此类洞窟的性质与寺院中的影堂相似。

类似于现在的纪念堂。

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洪(巩言)法师的影窟佛教石窟的类型之影窟8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9瘗窟:用来埋葬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尸骨的洞窟。

麦积山第43窟西魏皇后乙弗氏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瘗yi窟10麦积山第43窟111213仓储窟:专门用于僧尼存储粮食、生活用品和用水等物。

佛教石窟的类型之仓储窟14在中国各地区的佛教石窟中,礼拜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礼拜窟重点15二、礼拜窟的形制特征礼拜窟的空间形式亦具有多种不同的式样。

中心塔柱式窟(塔庙窟、塔柱窟)佛殿窟(方形窟)佛坛窟大像窟涅槃窟16中心塔柱窟其祖型应是印度的支提窟。

印度的支提窟,窟中凿建一座佛塔是其主要特征。

这种支提窟传到中国各地之后,其形制在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特点,随之中心柱窟的形制也出现了许多地域特色佛教石窟的类型之礼拜窟17云冈石窟第一窟18莫高窟第154窟云冈石窟第2窟19佛殿窟此类洞窟,平面多作方形,故研究者将其称为方形窟。

因其使用功能与寺院佛殿相似,也被称为佛殿窟。

这是中国石窟中最具典型性的窟型,遍布各地石窟,其流行使用的时间也最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2015-2016学年高三语文校本作业
课题:半期考实用文本补充阅读理解训练
编制时间: 11月 12 日编写人:吴燕英审核人:阳运康姓名:座号:班级:标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小题。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①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
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

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

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

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④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

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

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

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
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

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
逸。

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⑥但它们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

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梁武帝赎回舍身的巨款和下
层人民的“卖儿贴妇钱”
质的区别。

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

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像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

并非偶然,云冈佛像的面貌恰好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

当时有些佛像雕塑更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

⑦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
的一代精神风貌。

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

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

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文章节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
4段
B.在北魏极端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众僧侣的坐禅入定实际是痛苦和勉强的,他们只能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

第3段
C.南朝佛教信仰与思辨结合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
7段D.看北魏洞窟佛像,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在神像面前匍伏着的是蝼蚁般的生命。

第5段
E.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接吻、扭腰、乳部突出、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均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

第8段
12. A C(A.绝对化。

原文是“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C.篡改原意。

原文是“最佳选择”,不是“不二选择”。


A.洞窟中的壁画是雕塑的陪衬,四周壁画中的图景故事也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于是形成一种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烘托出的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第4段
B
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第2段
C.洞窟中的雕塑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表现出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及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

第5段
D.云冈佛像的面貌是地上君王的忠实写照,有着瘦削身躯、深意微笑、智慧神情、潇洒风度的佛像雕塑完全是门阀士族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

第6段
13. B(强加因果,原文只是客观陈述。


14.同样是向神像祈祷,梁武帝和下层人民分别投钱于同一巨佛中,其对象化的要求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4分)
14.①梁武帝和下层人民代表两个不同的阶级,其苦难各不相同,(1分)对佛的恳求和憧憬是不一样的。

(1分)②下层人民作为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1分)梁武帝作为统治者匍伏在佛像前,是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

(1分)意思答对即可。

失分原因——多数得分在2分。

1、漏掉答题点。

只答①②或者只答③④。

2“统治者匍伏在佛
像前,是要求人民像他匍伏在神的脚下一样”。

3、表述失误,制造病句。

15.联系全文,归纳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基本特点。

(4分)
15.①洞窟的主人不是壁画,而是雕塑。

②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洞窟的雕塑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或:在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宁静、高超和飘逸;或:折射的却是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③洞窟的雕塑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

④洞窟所代表的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

(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
失分原因——
最大问题,判断不出佛教石窟艺术包含“壁画”与“雕塑”。

分不清细节描写与特点概括的语句。

1、漏掉答题点。

较少学生能找全答题点,大多数以为4分只需要回答两点。

2、只是抄写原句,不能灵活转换。

3、只回答半个分点。

例如“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洞窟的雕塑上”或者“宁静、高超和飘逸”
4、误解文意。

误答“仁爱、慈祥、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