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变更对比表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部编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1、注重时序,线索清晰。
2、精选史实,降低难度。
3、课程结构,科学实用。 4、更新观念,科学严谨。 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民族融合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新教材精选增补了更具 代表性的图文资料,增强 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可信度, 增加直观性。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发达的对外交通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二、具体内容变化及分析 一、整体内容与结构的变化
新课标【课程内容】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 元曲的流行。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 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 专权的弊端。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 技的成就及影响。 ●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 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 化。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 于世界发展潮流。
删减: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人教版七年级
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世界史部分的对比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世界史部分的对比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世界史部分的对比分析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是中国初中历史教育中使用较为普遍的教材之一,根据历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教科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主要对比分析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中的世界史部分,探讨在知识体系、历史观念、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和改进。

一、知识体系的调整在知识体系方面,新旧版教科书的主要差异在于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明的选择和呈现有所不同。

旧版教科书中,对世界各地的历史事件和文明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更加注重对中国历史的讲解和强调。

而新版教科书中,对世界各地的历史事件和文明进行了更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尤其是对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非洲古代王国等地区和时期的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阐述。

新版教科书还增加了对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的介绍,使学生对世界历史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

二、历史观念的更新在历史观念方面,新版教科书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重新评价和解读,使学生能够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

在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互动方面,新版教科书更加强调各个文明之间的融合和互相学习,更加注重世界历史的多元性和共同性。

新版教科书还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评价,更加客观地呈现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避免了以往教科书中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三、教育理念的变化新版教科书还在教育理念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指教科书中的文字和内容,还包括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教育目标等方面。

在新版教科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使学生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对世界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四、教材的优化和改进新版教科书在教材内容和细节的优化和改进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

在教材内容方面,新版教科书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明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并提供了更多的历史资料和案例,方便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探讨。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世界史部分的对比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世界史部分的对比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世界史部分的对比分析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是中国教育部下属编写的教材,根据新版教材的介绍,它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编写的,相较于旧版教科书,有一些显著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三个方面对新旧版教科书进行对比分析。

内容方面,新版教科书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

旧版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新版教科书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讲述世界大战的过程和影响时,新版教科书会引导学生对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方法方面,新版教科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旧版教科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和记笔记,而新版教科书采用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新版教科书还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表、图片、视频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果。

教材设计方面,新版教科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要。

旧版教科书的教材设计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线,将丰富的历史知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归类和整理,而新版教科书在此基础上,注重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案例和故事的形式,将历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加学生对历史教育的兴趣和接受度。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世界史部分在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上都有一些不同。

新版教科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要。

通过这些改进,希望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七年级历史教材新旧比较

七年级历史教材新旧比较

从原有教材的五节活动课到新教材的一节活动课…
1.有利于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2.有利于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活动课。
3.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 动课。
关键词二:新挑战
新教材体现“教本”与“学本”的有机结合, 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 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 学活动的契机和更广阔的空间。
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 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 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 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 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 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 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以 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这些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 插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 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 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 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 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设计插图的运 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 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
活动课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是活动课的主人,在活动 课中尽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师应是活动的倡导 者、指导者;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活动课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 面应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 现、培养学科的“尖子”;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必须按客 观条件许可开展一定形式的活动 ; 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活动课应加强社会性、实践性, 走出学校、到社会去 ,仍应以校内为主,校外活动 为辅 。
其中正课20节活动课1节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

2016版人教部编版2019年秋季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变动

2016版人教部编版2019年秋季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变动

2019版部编本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课目名称变动
1、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配图发生不同程度变动
共有10幅配图发生变动,其中新增2幅图,调整8幅图:
(1)P3“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新增古人类遗址名称和标注。

(2)P60新增“西汉形势图”;P64新增“东汉形势图”。

(3)P9、P22、P23、P68、P70、P81、P94页面的配图在图下注释等地方有不同程度的微调。

拓展资料变动
拓展资料具体包括“知识拓展”“相关史事”“人物扫描”三个栏目:
(1)P13“知识拓展”的《良渚古城遗址》改为《良渚遗址》,内容有做调整。

(2)P32“知识拓展”的《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将“徒兵”说法调整为“步兵”说法。

(3)P35“人物扫描”对于商鞅的人物介绍有调整。

(4)P98“相关史事”新增“《九章算术》计算过程”相关内容。

在对于一些史实的阐述上有做变动:1、P26“甲骨文记事”的表述有变动;
2、P44“秦灭六国”表述变动;
3、P55“‘文景之治’”表述变动;
4、P69“丝绸之路”表述变动等。

2024年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材新变动

2024年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材新变动
的主 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
资本 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删掉“政权”
删掉“政权”
添加新的“相关史事”
第69页 第74页 第88页 第92页
“知识拓展”中第2段“三朵含苞欲放的白莲 花代表 … … ”
课后活动第1题中①项
正文“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 个国家建交”
图片《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 走出舱门》
变为“由三个花瓣组成的白莲花 …… ”
变为“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 —”
变为“截至2023年3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 交”
变为《杨利伟从太空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
第2段“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 接仪式”及图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第1段“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 式”及图片《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变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变为“‘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
八年级教材变动对比表
页码
旧教材
新教材
第31页 第32页 第36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7页
第2段“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
课后活动第1题“《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于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4段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 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2段“‘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 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文制度,同时在 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对比

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对比

七年级历史新旧教材对比一、教材框架结构对比。

1. 旧教材。

- 旧教材的单元设置相对传统,按照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如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等进行划分。

每个单元下的课节也多是按照朝代更迭顺序,依次讲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述秦朝时,先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政治上的秦王扫六合),然后讲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经济文化方面的举措)。

- 旧教材的框架结构更侧重于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以朝代为线索串联起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进程,方便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记忆历史事件。

2. 新教材。

- 新教材在框架结构上更加注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除了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单元外,还会设置一些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共同特征的单元主题。

例如,新教材可能会设置“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样的单元主题,将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多方面的繁荣与开放的表现整合在一起讲述。

- 新教材的结构更加灵活,在一些单元内部会有主题探究活动等板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内容增减对比。

1. 政治史方面。

- 旧教材。

- 旧教材对政治制度的讲述较为详细,侧重于制度的内容和沿革。

例如在讲述科举制时,会详细介绍科举制从隋朝创立到唐朝完善,再到明清时期僵化的整个过程,包括科举考试的科目、形式等内容。

- 对于一些政治事件,会按照传统的叙事方式进行讲述,如“安史之乱”,会详细讲述安史之乱的起因(包括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因素)、经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过程)和结果(唐朝由盛转衰)。

- 新教材。

- 新教材在政治史部分增加了一些与现代社会联系紧密的内容。

例如,在讲述古代政治制度时,会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制度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的启示。

在讲述科举制时,除了介绍科举制本身的发展历程,还会强调科举制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对现代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借鉴意义。

- 新教材在一些政治事件的讲述上进行了精简。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变化的几个 方面资料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变化的几个 方面资料

教材修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2)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2)本文所说的修订指的是部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018年8月第3次印刷版本相对于2017年6月第2次印刷版本所做出的修订。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1)第一单元史前时期1.副标题“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修改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单元导语中“磨制工具”修改为“磨制石器”,“距今四五千年时”修改为“距今五六千年时”,并补充“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1课3.第一段增加“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4.第2目标题“北京人的发现”修改为“北京人”。

5.“此后,又相继发现……”修改为“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现……”,“四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修改为“四个头盖骨化石”。

6.原“北京人的特征”一目取消独立性,删掉标题。

7.增加了新的一目“山顶洞人”,原为知识拓展内容,进入正文部分。

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

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

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8.增加了一条“相关史事”,据原来的“知识拓展”栏目内容改写,在挖掘时间的叙述上有变化,且将“钻孔技术”修改为“挖孔技术”。

9.课后活动“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删掉了,替换为“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顺序有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
殖民地民地 第2课 人民的反抗 与资本主义 制度的扩展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第六单元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九 年 级 下 册
第四单元 第8课
战后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 的发展变化
殖民地民地 人民的反抗 第3课 与资本主义 制度的扩展 第4课
古代亚非文 第2课 明 第3课
活动课一 古代世界文化之旅 第二单元 第4课
亚洲和欧洲 的封建社会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中古欧洲社会
第二单元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基督教的兴起与法兰克王国 西欧庄园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拜占庭帝国和査士丁尼法典 古代日本 阿拉伯帝国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步入近代 第15课 第16课
第六单元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六单元
无产阶级的 斗争与资产 阶级统治的 加强
第17课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资本主义制 第18课 度的初步确 第19课 立 第七单元 第20课
第七单元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5课
古代欧洲文 第5课 明 第6课 第三单元 第7课 第8课 封建时代的 第9课 欧洲 第10课 第11课
第四单元 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 封建时代的 活动课二 第12课 “新大陆”! 亚洲国家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步入近代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亚非拉国家 的独立和振 兴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活动课三 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
第21课 冷战结后的 第22课 世界 第23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活动课:时事溯源
第七单元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战后世界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格局的演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变 第八单元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现代科学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技术和文 第19课 现代音乐和电影 化
九 年பைடு நூலகம்级 上 册
步入近代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活动课三 我看拿破仑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五单元 第15课
殖民扩张与 殖民地人民 的抗争
血腥的资本积累
第五单元
第13课 第14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 探寻新航路 早期殖民掠夺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美国的独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 动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单元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列宁与十月革命 《凡尔赛条的》和《九国公约》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罗斯福新政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冷战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联合国与世界易组织
第9课 第二次世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界大战 活动课二 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第一次世界 第10课 大战和战后 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第12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四单元 第13课
初中历史教材变更对比表(九年级)
人教版 序号 年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九 年 级 上 册 第三单元 第6课 第7课 古代文明 的传播与 第8课 发展 第9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 第四单元 单元 课 人类的形成 大河流域 西方文明之源 名称 单元 第一单元 课 第1课 古代埃及 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印度 名称 第一单元 第1课 第2课 人类文明 第3课 的开端 部颁教材(2016) 备注
第二单元 第3课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第二次工业革命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近代科学与文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
第二单元
第5课
第4课
凡尔赛— 华盛顿体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系下的世 界 活动课一 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
第三单元 第6课
第二次工业 第6课 革命和近代 科学文化 第7课
第9课
经济大危机 第14课 和第二次世 界大战 第15课 第五单元 第16课 第17课 冷战和美苏 第18课 对峙的世界 第19课 第六单元 第20课
第五单元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社会主义国 家的改革与 演变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垄断资本 活动课四 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 主义时代 的世界
工业革命和 工人运动的 第21课 兴起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八单元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璀璨的近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代文化 第一单元 第1课
苏联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 索
俄国十月革命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单元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俄国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