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类凝血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毒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机制和诊治

毒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机制和诊治

毒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机制和诊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简称DIC)是毒蛇咬伤常见的一种合并症,发生率高达24. 3%。

毒蛇咬伤引起的DIC主要是急性DIC。

目前已知我国的五步蛇、蝰蛇、眼镜王蛇、眼镜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等毒蛇咬伤可引起DIC,其中以五步蛇、蝰蛇咬伤的D1C发生率最高,分别为该种蛇伤的81. 08%和63. 65%。

近年研究表明,蝰蛇咬伤的DIC与传统的DIC 不同,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IC;五步蛇咬伤引起的DIC大多数属类DIC。

一、发病机制蛇伤DIC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凝血机制的紊乱。

毒蛇咬伤后血管内促凝物质的出现使血液凝血系统被激活,血管内弥散性微血栓形成继发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以及纤溶系统被激活,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出血、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获得性出血综合征。

(一)蛇毒促凝物质毒蛇咬伤后,体内可出现两种促凝物质,一种是蛇毒直接促凝物质,另一种是蛇毒间接促凝物质。

1.蛇毒直接促凝物质(1)蛇毒类凝血酶样物:早在19世纪后期,就有报道蝮亚科蛇毒中含有类凝血酶的证据,到现在已从蝮亚科响尾蛇属、蝮属、矛头蝮属及烙铁头属二十多种蛇毒中找到类凝血酶,其中有近十余种蛇毒类凝血酶已被分离纯化,近年来又在蝰亚科沙蝰科加蓬咝蝰蛇毒发现了类凝血酶。

从我国的五步蛇、蝮蛇(长白山白眉蝮蛇、蛇岛蝮蛇、江浙蝮蛇)、竹叶青、烙铁头蛇毒中也分离出类凝血酶。

蛇毒类凝血酶目前研究得很深入,由于它对血液系统的特殊作用而倍受重视。

这种蛇毒酶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血液或纯化的纤维蛋白原在试管中凝结,因为它催化纤维蛋白原分子中特定部位Arg—Gly肽键的裂解,释出血纤肽而转化为纤维蛋白,其作用与血浆凝血酶十分相似,由此而得名。

蛇毒类凝血酶和血浆凝血酶都是分子量30 000左右的糖蛋白,都可被二异丙基氟磷酯(DFP)所抑制,因而属Ser蛋白酶。

尖吻蝮蛇毒研究进展

尖吻蝮蛇毒研究进展

作用;(3)诱导 细 胞 凋 亡。 目 前 在 尖 吻 蝮 蛇 毒 中 也 发 现 有 抗 癌 成 分 。段 涛 等 从 [20] 广 西 尖 吻 蝮 蛇 毒 中 分 离 出 一 细 胞 毒 素
I3-H3,对体外 培 养 的 人 肺 癌 细 胞 株 (A549)、人 胃 癌 细 胞 株 (BGC)和人鼻咽癌细胞株(KB)有 较 强 抑 制 和 杀 伤 作 用。 章 良等 从 [21] 皖南尖吻蝮 蛇 毒 中 分 离 出 两 种 抗 癌 成 分 ACTX-6 和 ACTX-8,对 人 肺 癌 细 胞 株 (A549)最 敏 感,且 热 稳 定 性 较 好 。雷 丹 青 等 从 [22] 尖 吻 蝮 蛇 毒 中 分 离 出 一 种 小 分 子 多 肽 K 组分,具有抑制鸡 胚 尿 囊 膜 血 管 生 成 的 作 用,有 可 能 成 为 抗 肿 瘤 血 管 增 生 的 活 性 多 肽 。李 映 新 等 研 [23] 究 该 K 组 分 对 体
溶 酶 ,为 纤 溶 酶 的 临 床 应 用 提 供 了 技 术 支 持 。 周 先 丽 通 [18] 过实验证明,尖吻蝮蛇毒类凝血酶和 纤 溶 酶 均 具 有 明 显 的 溶 栓作用,但是溶栓 的 强 弱 有 别,纤 溶 酶 的 直 接 作 用 强 于 类 凝
毒中分离出2个促凝血成分,并对 动 物 创 伤 性 出 血 具 有 较 好 血酶,因此类凝血酶是一缓慢溶栓 剂,使 血 管 再 通 为 渐 进 性,
[7] 李王娜,许云 禄.蛇 毒 中 的 抗 血 栓 物 质 [J].海 峡 药 学,2006,18 (4):14-16.
[8] Atoda H.Morita T.A novel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Ⅸ/factor Ⅹ-binding protein with anticoagalant activity from the venom of Trimeresurusflavoviridls(habu snake):isolation and charac- terization[J].J BLochem,1989,106(5):808-813.

苏灵

苏灵

蛇毒类凝血酶“苏灵”的医药学地位和市场推广初步方略一、凝血酶的医药学地位正常的止血步骤可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初步止血,指在微血管和小血管破裂后立即发生的止血。

包括血管的反应性收缩,血小板在VWF存在下粘附于血管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组织,形成白色血栓;第二步止血是凝血机制参与,以凝血酶形成为中心,以纤维蛋白形成而告终的过程,最后产物是牢固的红色血栓堵住了伤口达到止血目的。

近年来凝血系统的研究获得了较快进展。

虽然凝血过程反应仍以瀑布学说为骨架,即一个凝血因子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的连锁反应。

但近年来对这方面添补了许多内容。

现在是以多成份酶复合物为单位来研究凝血反应,通过阐明凝血蛋白酶及其辅因子的结构和功能,更新了许多概念。

经典的内源与外源凝血活化途径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发现,已不能将凝血机制简单地理解为内源和外源两个系统。

凝血酶是凝血瀑布中心反应的产物,在凝血酶原酶催化下,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一旦生成后其作用广泛①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②反馈激活因子Ⅴ、Ⅷ;③刺激血小板促凝活性;④加速放大瀑布反应等。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是凝血反应的最后阶段。

纤维蛋白是止血栓最主要的结构网架。

分三步合成。

①首先是纤维蛋白单体的形成,纤维蛋白原释放纤维蛋白肽A 和肽B后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②纤维蛋白单体的集合及间质结构形成;③交联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上述第二步产物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再在因子ⅩⅢ作用下加钙离子后其γ链发生交联反应,共价键形成,就成为坚固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二、苏灵的医药学地位康辰公司在对蛇毒类凝血酶成分的长期研究中,从我国特有的尖吻蝮蛇毒中分离和纯化出一种高纯度血凝酶,商品名为“苏灵”。

苏灵是康辰公司独立研制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结构的血凝酶类药物,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先进分离纯化技术提取的单一组分血凝酶。

经Ⅰ期、Ⅱ期、Ⅲ期共计682例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苏灵在外科手术中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无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所致的潜在不良反应。

蛇毒

蛇毒



其中m/z 23523.6质谱峰为纤溶酶的[M+H]+ 峰,m/z 11752.9和m/z 47125.1分别为纤 溶酶双电荷峰及二聚体峰。 此外,还测到该酶一系列多聚体的存在。 测定的纤溶酶的精确分子量为29485.0士 15Da。



纤溶酶分子中的6个Cys残基均以二硫键的 形式存在,按序列相似的原则,推测: 纤溶酶的二级结构中含有4%一螺旋, 39.5%的β一结构,分子内缺少天冬酰胺连 接的糖化位点。 借助序列分析的方法,推断分子内部有一 个结合锌离子的活性中心,即所谓的“催 化性”锌结合位点,它位于一螺旋上,锌 原子的丧失几乎可导致分子螺旋结构的完 全消失,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蛇毒纤溶酶除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很好的底物
专一性,这一特性使蛇毒纤溶酶具有较好
的安全性。蛇毒纤溶酶的另一特性是其热
稳定性较高。

从蝮蛇蛇毒中纯化的纤溶酶,在pH4一U范
围内95℃加热20分钟,对其活性没有很大
影响闷,这种对底物的专一性和对热的稳
2.分子结构


蛇毒纤溶酶是一组分子结构非常复杂的酶 类。按酶学特性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 单链的锌金属蛋白酶;另一类为单链或双链 结构的丝氨酸蛋白酶。 与血纤溶酶不同,蛇毒纤溶酶不存在无活 性的酶原形式,因此不需要活化剂的活化。 分子量自22000至58000不等。


从江浙蝮蛇蛇毒中提取的纤溶酶属于锌金 属蛋白酶,具有纤溶活性,无出血毒活性。 是一条由20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 用LDI一1700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从激光波长337nm,脉冲宽度3ns,真空度 1.3X10-3Pa,加速电压30kV,吸引电压 9.3kV,检测器电压一4.75kV,质谱信号单 次扫描累加50次,正离子谱测定见附图。

尖吻蝮蛇血凝酶临床止血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尖吻蝮蛇血凝酶临床止血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12 ]
尾聚合而凝固, 所以这类酶被称为类血凝酶 ( thrombin尖吻蝮蛇血凝酶系尖吻蝮蛇蛇毒中发现一种新的 具有止血作用的活性组分分离纯化而来, 是迄今为止 我国上市产品中唯一完成全部氨基酸测序的单一组分 的蛇毒血凝酶类药物
[6 ]
1 岁以内先天性心 研究显示,
脏病患儿的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处于正常低限, 认为先 天性心脏病患儿凝血功能储备较差, 因此手术止血成 为手术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 合理应用止血药成为有 效的治疗手段。章征兵等
[11 ]
, 有精氨酸酯酶活性, 能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释
[5 ]
尖吻蝮蛇血凝酶在妇科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
放血纤肽 A( FpA) 或 B ( FpB ) like enzymes, TLEs) 。
, 导致纤维蛋白单体首
有效性研究结论相一致。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凝血状况与健康儿之间存在明 Haizinger 等 显的差异,
[3 ] 纤维肽 B 肽形成维蛋白原( ar2 ) 而凝血 。纤维肽 A、
是 a 及 链的 N端的一段 16 个和 14 个氨基酸组成的 凝血酶 或 类 血 凝 酶 的 作 用 就 是 切 除 这 两 个 肽 小肽,
Antropol, 2007 , 31 ( 1 ) : 285289.
参考文献:
[4 ]
单体( aBr) 2 , 并以非共价交联的形式聚合成易溶的纤 维蛋白多聚体, 从而发挥止血作用。 与其他传统同类 HCA 只含单一类凝血酶成分 制剂不同的是,
[7 ]
, 不含
而目前临常用的蛇毒类血凝酶制 凝血因子 Xa( FXa) , 剂都未能分离去除 FXa。 FXa 在凝血酶的产生及形成 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它是凝血瀑布效应的放大器, 过度放大有诱发血栓形成的危险。HCA 不含凝血因子 Xa, 从其凝血机制上减少了在用药过程中发生血栓不 良反应的几率。 HCA 用于凝血的另一个优势在于 HCA 在不激活 FX Ⅲ ) 的情况下, 凝血因子 XⅢ( coagulation factorX Ⅲ, 在血管内作用产生较高浓度的可溶性纤维蛋白, 从而 使伤口部位加速止血但不会进一步使纤维蛋白聚体再 交联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络合物, 因而在正常的血管 内不会造成血栓形成。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优良的体内 外止血药物。 3 尖吻蝮蛇血凝酶的止血效果 韦军民等

蛇毒血凝酶研究进展和在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

蛇毒血凝酶研究进展和在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

生物技术世界 2012年第1期 总第50期41 血凝酶的发现及其发展进程:1936年科学家从柳叶蝰蛇蛇毒中提取、精制了一种可缩短凝血时间的酶,取名为Coagulase ,翻译为血凝酶或巴曲酶,在人体内有类似凝血酶的效果,因此又称类凝血酶。

而正式被批准销售并在临床研究中被公认在止血方面有长效、安全、快速特点的是瑞士素高药厂从巴西矛头蝮蛇毒中提取的多肽单链类血凝酶止血剂,我国研发的酶类止血酶包括已上市的来源于长白山白眉蝮蛇的注射用白眉蝮蛇毒血凝酶(商品名:邦亭),与尖吻蝮蛇血凝酶(HCA)。

2 血凝酶的主要组分及其作用:主要对巴西矛头蝮毒液提取的血凝酶和中国白眉蝮蛇血凝酶进行分析,前者由巴曲酶和Ⅹ因子激活剂(FAX),其中的巴曲酶是相对分子量为39000~43000的单链糖蛋白,FAX 相对分子量为79000±5000,含量只有0.5%,而后者由3种组分构成,相对分子量分别为54000士5000,34000±5000和15000士3000,并且相对百分含量为7.0%~12.0%,76.0%~82.0%,7.0%~12.0%,是蛇毒血凝酶研究进展和在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潘梦 王凯英(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56)摘要:主要通过介绍在各临床领域血凝酶的最新使用进展,,并在相关药理和组成略作介绍和对其主要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展示蛇毒血凝酶在创伤和内部出血方面的成效,并在生物信息学和基因克隆方面稍做陈述和展望。

关键词:血凝酶 临床应用 安全性 巴曲酶作者简介:潘梦垚;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0年08月;籍贯:浙江新昌;学历:本科 ; 职称:无; 研究方向:生物工程。

王凯英;性别:女;出生年月:1990年07月;籍贯:浙江余杭;学历: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

由类凝血酶和类凝血激酶组成[1]。

作用机理:(1)血凝酶能促使纤维蛋白原(Fg)A α链上的Arg16-Gly17链处降解,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 (FPA ),产生不稳定可溶性纤维蛋白Ⅰ单体(FIm);(2)并在酶持续作用下,FIm 聚合成纤维蛋白Ⅰ多聚体(FIp),后者能促使血管破损处血小板聚集,加快血小板止血栓形成;(3)在血管破损处的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形成凝血酶的作用下,FIm 迅速降解,释放出FPB ,从而生成F Ⅱm ,后者在凝血因子ⅩⅢa 和Ca 2+作用下交联形成难溶性的纤维蛋白丝,并成网,网罗血浆血细胞覆盖并加固接而形成血小板止血栓,起到止血作用。

蛇毒血凝酶导致纤维蛋白原下降文献分析

蛇毒血凝酶导致纤维蛋白原下降文献分析

蛇毒血凝酶导致纤维蛋白原下降文献分析摘要:目的探究蛇毒血凝酶导致纤维蛋白原下降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的国内外文献,对蛇毒血凝酶导致纤维蛋白原下降的病例报道进行整理整理分析。

结果纳入目标文献16篇,患者28人。

经系统治疗均预后良好。

结论临床使用蛇毒血凝酶应重视纤维蛋白原下降,加强用药监护。

关键词:蛇毒血凝酶;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不良反应Literature analysis of hypofibrinogenemia cased by hemocoagulase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ibrinogen decrease caused by snake venom hemagglutination enzym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linical safe drug use. Methods: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of Pubmed, CNKI and Wanfang database were searched, and the case reports of fibrinogen reduction caused by snake venom hemagglutination enzyme were sorted and analyzed. Results:Sixteen target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 with 28 patients. After systematic treatment, the prognosis was good.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use of snake venom hemocoagulas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crease of fibrinogen an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drug use.Key words:Hemocoagulase;Hypofibrinogenemia;Adverse reaction;蛇毒血凝酶在临床中广泛用于创伤、出血性疾病及预防术后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于我国竹叶青蛇毒的研究概述

关于我国竹叶青蛇毒的研究概述

[25,30]1前言分离出TLE 。

蛇毒中TLE可分解FG结构里A肽或B肽。

TLE 竹叶青蛇属(Trimersurus Lacépède,1804)隶属于爬行降解“脱肽链A纤维蛋白”是可溶性单体,不受血液中纤维蛋白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蛇亚目(Serpentes)蝰科稳定因子(XIII F)催化交联,它可通过微循环不停地在血管内(Viperidae)。

鉴别特征为,头大呈三角形,头背被以小鳞。

皮细胞表面形成微血栓,并易被血浆溶解、吞噬细胞清除,减[15,30]体背及两侧为鲜绿色,腹面为浅绿色。

体侧有一条黄色雌蛇或少血液中Fg含量,引起纤维蛋白血症。

此外,竹叶青蛇毒中白色体伴以红色雄蛇的纵线, 尾端呈焦红色。

体长尺左右,尾含有抑制剂Trigramin可抑制Fg与被ADP活化的血小板结合,但有缠绕性,为树栖蛇。

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我国南部。

我国不影响血小板的释放,并且阻断人vWF和被凝血酶活化的血小[27][30,36]已知有7种,即:白唇竹叶青蛇T.albolabris(Gray,1842),板糖蛋白II b/IIA复合物的结合。

抑制血小板功能,血小板在[30]台湾竹叶青蛇T. gracilis(Oshima,1920),墨脱竹叶青蛇 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也受到影响。

[15]T.medoensis(Zhao,1977),福建竹叶青蛇T.stejnegeri周宁等(2005)在关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抗蛇毒血[42](Schmidt,1925),西藏竹叶青蛇T. tibetanus(Huang,清治疗竹叶青蛇伤致DIC的疗效”实验中得出,大剂量糖皮质激[12]1982),乡城竹叶青蛇T. xiangchengensis(Zhao,Jiang,and 素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竹叶青蛇伤致DIC可明显缩短凝血指标恢[25]复时间及提高疗效。

可以对竹叶青蛇毒起较好的中和作用,取Huang,1978),云南竹叶青蛇T. yunnanensis(Schmidt,[41,44][30]19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