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文论简介

现代西方文论简介------一 从艾氏“图式”看现代西方文论的关注点之变化
(一)文学四要素
M.H.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四要素说,他认为,在整个艺术过程中与作品相关的因素有四个:作品、作家、世界、读者。他用一个三角形来排列
世界

作品
/ \
作者 读者
艾伯拉姆斯认为,所有文艺理论都展示出可以辨别出来的一个定向,亦即趋向这四个要素的其中之一。
与研究对象的不同维度相应,文学研究方法也形成了不同的四个方面,即:作家心理与创作过程研究 、 作品本体研究、读者接受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
(二)作家心理与创作过程研究
1 文艺社会学(略)
2 传记研究(略)
3 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首创,是20世纪影响巨大的文学研究方法,对20世纪初的文学创作转型也有重大的影响。
拉康的“镜像”理论。
4 原型批评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首创,
加拿大著名学者弗莱是其集大成者。
这一方法比较复杂,既关注作家的精神世界,也关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基因、文化传承以及文学内在的联系。
80年代引入中国后,成为中国批评界惯用的大宗之法。
(三)作品本体研究
1 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主要是指1915年前后出现在俄国的两个文学研究流派:
“莫斯科语言学小组”(以罗曼.雅各布森为代表)
“彼得堡小组”(即“诗歌语言研究会”,主要有什克罗夫斯基、艾亨鲍姆等)
主要观点:
(1)文学创作的根本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1 俄国形式主义
所谓“陌生化”就是要使现实中的事物变形,“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2)文学性不在内容,而在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组织安排。
2、新批评
新批评是英美一系列文本内部批评理论的统称。它主要是由英国语义学发展而来的。瑞恰兹是语义学批评的关键人物。
为了准确把握诗歌的意义,防止误读的产生,他提出了一种“细读法”,对作品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
他还提出了语境理论,并区分了诗歌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差异。
新批评很快传播到美洲大陆,成为20世纪30——60年代最有影响的批评范式。
1941年,美国的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7—1974)出版了《新批评》一书,他在书中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燕卜逊,温特斯四个人的诗歌理论,他称这些人为“新批评家
1934年,兰色姆写了一篇著名的论

文《诗歌:本体论札记》,提出了“本体论批评”的口号。
“本体论”本是哲学术语,原来专指关于“存在”的研究,被引申为有关世界的本质、本原和本体的理论研究。
兰色姆一是强调诗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该是一种客观研究或内在研究,应研究作品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和运动变化;二是认为诗的本体性来自它可以完美地“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此外,他还提出了“构架—肌质”说。
兰色姆代表了美国新批评的“南方集团”。

雷纳.韦勒克(1903——1995)的作品结构学说也是影响很大的新批评理论。他把文学作品分为八个层面:
①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格律;
②意义单元;
③意象与隐喻:诗的核心;
④存在于象征及象征体系中的诗的特殊世界;
⑤由叙述性的小说投射出的世界所提出的有关形式与技巧的特殊问题;
⑥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
⑦文学作品的评价问题;
⑧文学史的性质问题。
韦勒克最著名的著作是他和沃伦合作的《文学理论》(1942年出版),成为驰名世界的文艺学著作。
他们和维姆萨特、布鲁克斯同在耶鲁大学任教,组成了新批评著名的“耶鲁集团”,也称“耶鲁四人帮”.
3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批评的一些基本概念来自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出版)。
结构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
强调文学作品的整体观。巴尔特说,结构主义者把真实的东西取来,予以分解,然后重新予以组合。
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
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
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
列维.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神话,确立了神话学研究的结构分析原则。
托多罗夫从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等几个方面建构起自己的叙事学理论。
叙事时间既包括作品讲述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或延伸,也包括叙述的连贯、交替和插入。
叙事体态指作品中人物与叙事者的关系,叙事者分别大于、等于或小于人物。
叙事语式涉及到叙述向读者陈述、描写的方式。
(三)读者接受研究
1 接受美学
姚斯的期待视域:指读者在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界域圈定了理解的限度。

1 接受美学
期待视域有两种形态:其一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狭窄的文学期待视域;其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两者的交融构成具体阅读视域。
姚斯将作品的理解过程看作读者期待视域的对象化过程。而作品的艺术价值取决于“期待视域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要的“视域的变化

”之间的距离。
2、读者反映批评
60年代末,伊瑟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文本的召唤结构》,提出了自己的阅读理论。 这一理论被称为读者反映批评。
“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作品的现实化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对作品中的未定点和空白进行确定和填补。这些未定点、空白及空缺就是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完全按文本的召唤结构之召唤去阅读的读者即文本的隐在读者。它不是之实际的读者,而是指一种“理想读者”或“超验读者”。
(四)社会文化研究(略)
主要包括: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后现代主义美学
女权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研究
后殖民主义研究等。
二 西方理论支撑下的中国批评实践
(一)新批评理论的运用
对新批评理论运用最精彩的当是文本细读。王毅的《细读穆旦<诗八首>》很有代表性。该文将这八首诗视为一个内在浑一的整体,并逐一细读,仔细品味了“变形的生命”、“小小”、“春”等语汇,由此指出这组诗“呈现出精巧封闭的圆形结构,相当完满自足”。此外,文章还探析了《诗八首》隐秘而巧妙地暗藏着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一)新批评理论的实践
当然,涉及到文化层面也是对新批评观念的适当背离,显示出中国实践者的成熟。王毅由此得出结论:“它写爱情,但又远不止于爱情”,甚至包含着“对全部文化文明、生命宇宙,从第一推动到最终归宿的思考。”
现代文学最著名的学者之一王富仁说:“我相信,新批评终能解决以旧有方法不易解决的问题或实际感到又说不清的问题。”他的《<狂人日记>细读》就运用新批评方法,对鲁迅的《狂人日记》进行了深入于作品内部的解析,探讨了其艺术结构和意义结构、“双关”系统、整体性等等,给人深刻的启迪。他还用此种方法解析旧体诗词,让人耳目一新。
(二)原型批评的实践
新时期文学创作吸引了许多评论家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探讨其中的神话、仪式、原型,并由此尝试总结规律性的内涵。如王林的《论寻根文学的神话品格》(《社会科学家》1994年第4期)、方克强的《神话和新时期小说的神话形态》、丁帆的《月亮神话——林白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解读》(《文学评论》1994年5期)都让人耳目一新。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试图复原《红楼梦》的神话原型结构。
他认为,石头从神界出发,到达俗界,然后再回归神界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出发——变形——回归”的生命三部曲。这一循环是由主体、母体和中介共同完成的。
主体是“木石结盟”
神界:石、木

界:贾、林
(二)原型批评理论的中国实践
梅新林认为,这一声明循环中蕴含着思凡、悟道、游仙的复合模式。
思凡:神不如人 对应 儒家入世精神
悟道:人生虚幻 对应 佛教出世情怀
游仙:由肉而灵 对应 道家逍遥游境界。
母体则有神界之女娲、仙界之警幻仙姑,在俗界则分别有其幻形贾母和刘姥姥。
中介:神界是一僧一道、俗界是一甄一贾
这些角色通过石头的生命循环而复合成《红楼梦》特有的神话结构模式。
一点尝试
《关于中国现代诗歌“飞升”意象的原型分析》
《“两棵树”意象的置换变形——<致橡树>原型寻踪》
《论文化原型与<白鹿原>的对话性——以田小娥为中心》
《鲁迅兄弟题材创作与“该隐杀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