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法

合集下载

耳穴埋籽法

耳穴埋籽法

耳穴埋籽法一、定义耳穴埋籽法又称耳穴贴压法,是用替代针的药丸、药籽、谷类等置于胶布上,贴于穴位,用手指按压以达刺激耳穴,通过经络传导,到达行气止痛、宁心安神、调整机体平衡,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症1、疼痛性病症,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3、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高血压、眩晕、神经衰弱、失眠等;4、过敏、变态反响性疾病,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等;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围绝经期综合症;6、消化系统疾病,如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

7、其他: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三、禁忌症1、耳廊有冻疮、炎症的部位;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病人。

四、考前须知1、严格消毒预防感染,假设见局部红肿可用碘伏消毒,外用消炎药,预防软骨炎。

2、告知患者预防揉压。

如出现疼痛不适及时告知,以防皮肤破损感染。

3、保存天数:夏天1-3天,春秋3-5天,冬天5-7天。

如有潮湿,脱落及时更换。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实施耳穴埋籽或压丸时,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鼓舞患者适当活动患部。

为了强化疗效,可对患部实施X、艾条灸等。

五、相关中医理论知识〔一〕耳廓的外表解析1、耳轮:是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位,其深刻耳腔内的横行突起局部叫“耳轮脚〞。

2、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

其上方有两支分叉,向上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3、三角窝:对耳轮上脚与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4、耳周: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又称舟状窝。

5、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

6、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7、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8、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9、屏轮切记: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略微凹陷出。

10、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11、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局部。

耳穴贴压疗法配合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

耳穴贴压疗法配合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
治 疗 。取 耳 穴 支 气 管 、 、 上 腺 、 肺 肾 大 肠 。喘 重 加 平 喘 , 多 加 脾 。操 作 找 痰 出 所 取 穴 位 阳 性 反 应 点 , 后 将 王 不 留行 然 籽放置在 胶布中心 , 贴于 阳性反应点 。轻
化积分 比较 : 两组 治疗前症状体征 积分 比 较无显著性差异 ( 00 ) 治疗组治疗 P> .5 ,
di 1 . 9 9 j i n 0 7 —64 . 00 o:0 3 6/. s .10 s 1x 2 1.
3 3.1 7 7
急性支气管 炎或 急性气 管支 气管 炎 在 婴 幼 儿 时 期 发 病 较 多 、 重 , 并 发 或 较 常 继发于 f : 下呼 吸道感染 , 治疗 不当可发展 为肺炎 、 慢性支气管炎等。 目前中西医结 合治疗急性 支气管 炎 的研 究 已取得很 大 进展 , 表明 小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支气 管炎 可 取 得 较 好 疗 效 。本 研 究 采 用 耳 穴 压 豆
疗 小 儿 急 性 支 气 管 炎 的 疗 效 。 方 法 : 急 将 性支气管炎 患儿 8 0例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 每
组4 O例 , 疗 组 在 西 医一 般 对 症 治 疗 的 治
基 础 上 , 用耳 穴贴 压 疗 法 。 对 照 组 仅 采 加
用 西 医一 般 对 症 治 疗 。观 察 两 组 临床 疗
效 。 结 果 : 疗 组 显 效 率 明 显 高于 对 照 组 治
( 0 0 ) 但 两组 总有效 率差异 未达到 P< .5 , 显著 水平 ; 疗 组 对 咳 嗽 、 痰 、 治 咳 肺部 体 征
起 效时间均优 于对照 组; 疗组 的咳嗽 、 治 咳痰 量化 积 分 均低 于 对 照 组 ( P<0 0 ) .5 ,

特色中医疗法——耳穴贴敷:小耳朵大作用

特色中医疗法——耳穴贴敷:小耳朵大作用

特色中医疗法——耳穴贴敷:小耳朵大作用说起穴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平时注重养生的朋友,随口就能说上几个,但大家知道吗,在我们小小的耳朵上,竟然也藏着上百个穴位,通过各种方法刺激耳朵上的穴位,能调节脏腑气血、疏通人体经络,使阴阳趋于平衡,从而改善器官和组织功能,起到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在了解耳穴之前,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下耳朵的功能和构造吧。

神奇的耳朵耳朵是人体重要的感受器之一,有收集声音、保持人体平衡的作用,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部分。

耳廓是外耳的一部分,能防御外物侵入从而保护外耳道和鼓膜,是我们肉眼能见的部分,其表面有皮肤覆盖,其上4/5以软骨为支架,下1/5无软骨只含结缔组织和脂肪,即我们常说的耳垂。

祖国医学认为,耳和人体的经络脏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古医籍中就有“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通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足以说明耳和经络联系紧密,与脏腑在生理、病理方面密切相关。

什么是耳穴?常见的耳穴疗法?耳穴一般都分布在耳廓上,也被称为刺激点或反应点,具有反应病理变化及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当前,我国标准耳穴有93个,通过经络与全身的组织和器官相连接。

当人体内部出现疾病时,其气血就会发生变化,耳廓上的对应反射区就会随之出现脱屑、结节、变色等变化,在中医上可以作为疾病早期的诊断参考之一。

目前,中医上的耳穴疗法种类非常多,包括:压豆法、按摩法、放血法、针刺法、艾灸法、埋针法、磁疗法、刮痧法等,具有操作简单、容易取材、便于携带、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的特点,而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更小,无毒副作用更安全。

耳穴贴敷的方法和作用耳穴贴敷疗法是主要耳穴疗法之一,发源于针刺法,近年来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

耳穴贴敷法是在耳穴上贴压光滑且坚硬的药豆,实现刺激穴位、疏经通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常见的贴压药豆包括王不留行、白芥子、莱菔子、磁珠等。

1.耳穴敷贴的方法①根据患者的疾病,探查阳性反应点,选择相应的耳穴;②使用酒精对耳廓进行消毒,确保敷贴牢固,能长时间保持;③将药豆粘在方形胶布中心,用左手将耳廓拖住,右手将粘有药豆的胶布贴在耳廓上,保证药豆对准所选择的耳穴,固定后轻柔按压1-2分钟。

《耳穴贴压疗法》课件

《耳穴贴压疗法》课件
治疗效果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 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降压药用量减少,身体 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THANKS
感谢观看
贴压
将耳穴贴贴在选定 的耳穴上,轻轻按 压片刻。
准备工具
准备耳穴贴压所用 的耳穴贴、棉签等 工具。
消毒
用棉签蘸取适量酒 精或碘伏,对耳穴 周围进行消毒。
疗程安排
根据病情需要,确 定贴压的时间和疗 程。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过敏体质者慎用
对耳穴贴过敏者,应慎用或不 用。
孕妇慎用
孕妇在使用耳穴贴时,应特别 谨慎。
02
耳穴贴压疗法操作方法
选穴原则
对应取穴
根据病症部位,选取相 应耳穴进行治疗。
症状取穴
根据病症表现,选取具 有缓解症状作用的耳穴

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
根据中医辩证理论,选 取对证候具有治疗作用
的耳穴。
操作步骤
确定穴位
根据选穴原则,确 定需要贴压的耳穴 位置。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耳穴贴压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头痛、失眠、便秘、痛经等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尤其对 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禁忌症
耳穴贴压疗法也有一些禁忌症,如严重心脏病、重度贫血、皮肤破损等患者不宜使用本疗法;孕妇、哺乳期妇女 及儿童慎用;对胶布过敏者不宜使用。在使用耳穴贴压疗法前,应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适应症,遵循医生的 建议和指导进行治疗。
次约1-2分钟。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
03
治疗效果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失眠、焦虑等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
著提高。
典型病例三

耳穴贴压法]

耳穴贴压法]

开展和拟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法耳穴贴压法简称压丸法,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或药丸,如王不留行、莱菔子、白芥子、喉症丸、小儿奇应丸及磁珠、塑料丸等贴压耳穴,替代埋针,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

适用范围:1、各种疼痛性病症何各种炎症性病症。

2、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3、慢性病症及戒烟、减肥、戒毒。

4、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胆石症、遗尿等慢性病尤为适宜。

操作步骤:1、消毒、贴敷压丸。

耳廓用75%酒精消毒、脱脂、清洁,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或血管钳夹取粘有贴压物的胶布块对准穴位贴压。

2、探寻敏感点,适度揉按、捏压,使耳廓有发热、发胀、放散感。

每日压3—5次,每次3—5分钟,l—5日换贴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注意事项:1、如果耳廓有油或水份,则很难贴牢。

2、耳廓局部皮肤破损或炎症,请勿使用。

3、如果贴压后皮肤有痒或疼痛感时,请立即取下,小心过敏、发炎。

4、防止胶布潮湿,以防胶布脱落和皮肤感染。

5、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宜。

6、夏季多汗,宜勤换。

冬季耳廓冻伤及耳廓有炎症者不宜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不宜用此法。

7、嘱患者定时按压,按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8、一般患者中度刺激,孕妇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9、.扭伤和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在按压时应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

二、艾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祛病防病、保健养生的疗法。

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

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艾灸的作用】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主要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省中医院耳穴贴压法埋豆的操作流程图

省中医院耳穴贴压法埋豆的操作流程图

省中医院耳穴贴压法埋豆的操作流程图
耳穴埋豆是耳针的一种,采用王不留行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适应症:1、各种疼痛性疾病2、各种炎症性疾病3、功能紊乱性疾病4、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

目标:遵医嘱选穴,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定时按压刺激俞穴达到疏通筋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评估→①临症及既往史②埋豆部位的皮肤③病人体质及
对疼痛的耐受性等心理状况④妇女有无行经或
怀孕。

告知: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弯盘内盛(王不流行籽、棉球、镊
子、探针)、茂康碘、棉签、胶布。

三、患者准备→①核对姓名、诊断、解释②取合适体位、暴
露耳部。

四、定穴→选耳探穴,确定贴压的耳穴。

五、消毒皮肤→王不留行籽放在胶布上,贴于所选的耳穴上
并按压穴位。

六、观察→病人耳部有无酸痛感及皮肤情况。

七、整理→整理用物及病床。

八、洗手后记录→埋豆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九、交待注意事项。

1、操作所选用的王不留行籽及胶布等应常规消毒,以防
感染。

2、防止胶布潮湿及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对胶布过
敏者,可加贴肾上
腺穴或使用抗过敏胶布。

3、夏季压丸因多汗,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留置1-2
天。

留埋期间,嘱
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4、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耳廓皮肤有炎症,冻伤
的部位不宜采用。

5、按压刺激强度因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耳穴贴压疗法

耳穴贴压疗法

耳穴贴压疗法在 精神疾病治疗中 的应用
耳穴贴压疗法在 康复医学中的应 用
科研进展和研究方向
科研进展:耳穴 贴压疗法在治疗 多种疾病方面取 得了显著的疗效, 如失眠、头痛、 高血压等。
研究方向:未来研 究方向包括耳穴贴 压疗法的机理研究、 耳穴贴压疗法与其 他疗法的联合应用、 耳穴贴压疗法在慢 性病治疗中的应用 等。
XX,
耳穴贴压疗法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 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02 耳穴贴压疗法的概述
03 耳穴贴压疗法的操作方法
04 耳穴贴压疗法的优势和效果
05
耳穴贴压疗法与其他疗法的 比较
06 耳穴贴压疗法的未来发展
01
添加章节标题
耳穴贴压疗法的概
02

定义和历史背景
定义:耳穴贴压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达到治疗效果的中医疗法。 历史背景:耳穴贴压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发展:耳穴贴压疗法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医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应用:耳穴贴压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耳穴贴压疗法的优
04
势和效果
优势分析
操作简便:无需专业人员 操作,患者可自行贴压
安全无副作用:无创治疗, 无药物副作用
效果显著:对多种疾病有 显著疗效
经济实惠:治疗成本低, 适合家庭使用
治疗效果和案例分享
治疗效果:耳穴贴 压疗法可以有效缓 解头痛、失眠、焦 虑等病症
案例分享:某患者通过 耳穴贴压疗法成功缓解 了头痛症状,睡眠质量 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科研成果:近年来, 耳穴贴压疗法的研 究成果不断涌现, 如耳穴贴压疗法对 失眠、头痛、高血 压等疾病的疗效研 究等。

耳穴贴压法]

耳穴贴压法]

开展和拟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法耳穴贴压法简称压丸法,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或药丸,如王不留行、莱菔子、白芥子、喉症丸、小儿奇应丸及磁珠、塑料丸等贴压耳穴,替代埋针,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

适用范围:1、各种疼痛性病症何各种炎症性病症。

2、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3、慢性病症及戒烟、减肥、戒毒。

4、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胆石症、遗尿等慢性病尤为适宜。

操作步骤:1、消毒、贴敷压丸。

耳廓用75%酒精消毒、脱脂、清洁,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或血管钳夹取粘有贴压物的胶布块对准穴位贴压。

2、探寻敏感点,适度揉按、捏压,使耳廓有发热、发胀、放散感。

每日压3—5次,每次3—5分钟,1—5日换贴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注意事项:1、如果耳廓有油或水份,则很难贴牢。

2、耳廓局部皮肤破损或炎症,请勿使用。

3、如果贴压后皮肤有痒或疼痛感时,请立即取下,小心过敏、发炎。

4、防止胶布潮湿,以防胶布脱落和皮肤感染。

5、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宜。

6、夏季多汗,宜勤换。

冬季耳廓冻伤及耳廓有炎症者不宜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不宜用此法。

7、嘱患者定时按压,按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8、一般患者中度刺激,孕妇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9、.扭伤和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在按压时应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

二、艾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祛病防病、保健养生的疗法。

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

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艾灸的作用】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主要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与拟开展得中医适宜技术得目得意义及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法耳穴贴压法简称压丸法,就是指用硬而光滑得药物种子或药丸,如王不留行、莱菔子、白芥子、喉症丸、小儿奇应丸及磁珠、塑料丸等贴压耳穴,替代埋针,以达到治疗目得一种方法。

适用范围:1、各种疼痛性病症何各种炎症性病症。

2、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3、慢性病症及戒烟、减肥、戒毒。

4、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胆石症、遗尿等慢性病尤为适宜。

操作步骤:1、消毒、贴敷压丸。

耳廓用75%酒精消毒、脱脂、清洁,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或血管钳夹取粘有贴压物得胶布块对准穴位贴压。

2、探寻敏感点,适度揉按、捏压,使耳廓有发热、发胀、放散感。

每日压3—5次,每次3—5分钟,l—5日换贴1次,5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注意事项:1、如果耳廓有油或水份,则很难贴牢。

2、耳廓局部皮肤破损或炎症,请勿使用。

3、如果贴压后皮肤有痒或疼痛感时,请立即取下,小心过敏、发炎。

4、防止胶布潮湿,以防胶布脱落与皮肤感染。

5、按压不能过度用力,以不损伤皮肤为宜。

6、夏季多汗,宜勤换。

冬季耳廓冻伤及耳廓有炎症者不宜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不宜用此法。

7、嘱患者定时按压,按压后有酸、麻、胀、痛、灼热感者效果好。

8、一般患者中度刺激,孕妇用轻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9、、扭伤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在按压时应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

二、艾灸疗法就是中医常用得祛病防病、保健养生得疗法。

不少人认为针与灸就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

虽然它们都就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得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得只就是物理作用,而艾灸就是药物与物理得复合作用。

【艾灸得作用】艾灸疗法得适应范围十分广泛,艾灸,就是借艾火得纯阳热力与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得传导,来调节脏腑得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得目得。

艾灸得作用主要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得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得禁忌】禁忌一:凡暴露在外得部位,如脸部、颈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禁忌二: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得腰骶部、下腹部,男女得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得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禁忌四: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要注意体位、穴位得准确性: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同时要注意穴位得准确性,以保证艾灸得效果。

禁忌六:现代人得衣着不少就是化纤、羽绒等质地得,很容易燃着。

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就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得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得瓶内,以利于熄灭。

禁忌七: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旧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时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得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禁忌九: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可以用食指与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得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得效果。

禁忌十: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时,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时,或无自制能力得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三、拔罐目得意义: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得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

中医认为拔罐就是通过罐内负压来打开毛细血管及毛孔,使体内得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排出体外,达到逐寒祛湿、疏通经络、消肿止痛、拔毒泻热,从而调整人体得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得功能,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提高与调节人体免疫力。

拔罐得适应证及禁忌证拔罐疗法具有明显得缓解疼痛效果,外科得急性腰扭伤、慢性软组织损伤,或就是内科得头痛、腹痛、胆绞痛、风湿痛,都可以用拔罐疗法。

另外,用本法治疗得适应症还有: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冠心病、心律不齐、中暑、肺水肿、急性胃肠炎、胃痛、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头痛、胁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腰背痛、痛经、月经不调、乳腺炎、术后肠粘连、荨麻疹、带状疱疹、产后缺乳、牙痛、扁桃体炎、面瘫、毒蛇咬伤、疮疡初起、近视等。

禁忌证1、凝血机制不好,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得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

2、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者,局部皮肤不宜拔罐。

4、妊娠期妇女得腹部、腰骶部及乳部不宜拔罐,拔其她部位时,手法也应轻柔。

妇女经期不宜拔罐。

5、肺结核活动期。

6、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水肿得患者不宜拔罐。

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

9、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

做好每周一次。

拔火罐注意事项1、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2、操作前检查罐口就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得火罐。

3、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与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4、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得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6、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得部位、时间及患者得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刮痧排毒疗法就是中医学得宝贵财富之一,就是使用各种刮痧器具对人体某些部位及穴位进行刮拭刺激,刮拭皮肤或皮下组织出痧,有效排出体内毒素,补氧祛瘀,活化细胞,加强新陈代谢而治疗某些疾病。

刮痧疗法具有发汗解表、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调与阴阳、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增强皮肤渗透性、改善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功效。

刮痧就是治疗疾病初期症状得物理性疗法,主要针对疾病早期预防、病后康复、功能性病症以及亚健康症候、减肥美容、消除疲劳、提高功能等。

像头痛、颈痛、肩痛、腰背痛、腿痛、感冒、中暑、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失眠等都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刮痧注意事项:刮痧治疗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脸及手足,更不能洗凉水澡。

如有特殊情况,只能用热水。

再次刮痧一般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去为标准。

四、刮痧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得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体质与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与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得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

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刮痧治疗后1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脸及手足,更不能洗凉水澡。

如有特殊情况,只能用热水。

再次刮痧一般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去为标准。

五、中药熏洗熏洗法就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通过药物得热辐射作用,使患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得得一种外治方法。

中药熏洗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得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得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得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得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

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40~45℃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考虑病种得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得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得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