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黄老学说对汉初政治的影响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对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汉初的政治格局中,黄老思想充分发挥了作用,为汉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老思想是以黄帝和老子为代表的两大思想流派。
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之中,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原则。
而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无名之实的思想。
这两大思想流派虽然有所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天道自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
在政治层面上,黄老思想主张君主应该遵循天道,以德治国,保持朴素和虚无的姿态,不争功名利禄,以此来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这种黄老思想的影响比较明显。
汉初的政治格局主要是由刘邦创造的,他在三分天下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在他做皇帝之前,刘邦主张节俭朴素,以身作则,与黄老思想中的守朴无名相契合。
刘邦亲自领导农耕,尝试以德治国,号令士民共同努力,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刘邦的弟弟刘备也是一个亲近黄老思想的统治者。
刘备做了蜀汉的创业者和建立者,他在政治上也秉持了黄老思想中的柔和和平、安民稳定的原则。
刘备在位时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注重民众的利益,采取合理的政策,使国家的政治局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除了刘邦、刘备之外,还有一些黄老思想的信仰者也对汉初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老思想主张主君应该以身作则、守朴无名,放弃权力的享受和追求,追求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在汉初的政治实践中,对这一思想的实践体现主要表现为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以德治国、尊崇自然等方面。
这一政治格局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中有所变化,但在汉初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由老子和庄子两位哲学家共同代表。
黄老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观念,对当代政治和社会管理也具有深远的启示。
在汉初时代,这一思想对政治实践的指导作用尤为显著,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黄老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而治”,在汉初政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强调了在治理国家时要像烹调小鱼一样,轻柔细致,不要过于强调权力的干预和过度干预。
在汉初时代,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们都非常重视黄老思想,尊崇道家的思想,以“无为而治”的观念来指导政治实践。
刘邦在创立汉朝的初期,采取了不少对应的措施。
刘邦采取让世家世族分权,使大量的权力下放的政策,无形中使得自然而然的禁止了过渡强权的出现。
这种轻柔细致的治理方式,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积怨,使政权得以稳固。
可见,黄老思想的“道”和“无为而治”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得到了显著的体现。
黄老思想强调了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观念,这在汉初政治中也有着明显的应用。
在古代社会中,自然观念一直是人们反复探讨的问题。
老子提倡“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无疑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思维方式。
汉初时期,刘邦等汉族人对于黄帝故土的向往,也是对天人合一的思考。
创制于多民族与文化汇聚的汉朝,也需要这种多元论的方式来处理治国事务。
“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汉初政治中也有着显著的适用性。
汉初时期,汉武帝时期便足见这一思想。
汉武帝统一文字的规范,统一的衣冠服色,不同的文化下又有着共识基础。
黄老思想强调仁德之道,这在汉初政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子说:“仁者无敌,仁至义尽,义尽则仁,仁者之至。
”这一观念强调了仁者的无敌,仁德的道德力量对于政治的重要性。
在刘邦和其继任者的统治期间,也恰好反映了这一思想。
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们对待百姓採取宽厚政策,实行仁政政策,剑走偏锋,为人民谋福,对汉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黄老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与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它源于中国古代“道家” 思想,
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汉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尚书、左、右、中三府九卿、郎中、县官等紧密组成的官僚系统,构成了汉代的削藩、中央集权的基本政治框架。
同时,汉初秉承着儒学的传统,推崇仁爱、忠孝、礼节等思想,追求“和谐”的国家理想。
而黄老思想则推崇无为而治,强调小国寡民的自主发展和人民幸福。
它提倡隐逸、养生,认为政治的干涉只会带来混乱和动荡,倡导养成慈爱、仁慈、自由的个性,以自然法
则为准则,建立起以个人为核心的世界观。
然而,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之间的差异,使得黄老思想的实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政治权力的集中化使得黄老思想中强调的小国寡民自主发展被限制,政治上的干涉也使得
个人自由、隐逸等思想被边缘化。
然而,黄老思想对汉初思想和政治影响却是不容低估的。
它对儒家和道家哲学思想进
行了结合,创造出新的拓展性思想,强调政治伦理、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黄老思想提
出的自由、隐逸思想为政治伦理注入了新的思考,虽然实际上并未得到实践。
综上所述,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之间有很大的差异,黄老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权力
及官僚主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然而,它也是当时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中国
古代文化的影响深远,在当前的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黄老之学对于汉初经济、政治的影响

黄老之学对于汉初经济、政治的影响汉文帝时期,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给了汉初统治者提供了历史借鉴。
汉初战后经济萧条,政局初定。
有一个例子①:那时候,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丞相是坐牛车出门的。
皇帝、丞相如此,遑论百姓。
而黄老思想的出现,正是契合这一局面。
在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长期政策下,有了文景之治,也为汉武帝时代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
先讲一下黄老之学自身的渊源,史学界对此有很大的分歧,学术界目前或以新道家名之,或以道家统而称之。
也有学者认为,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②。
更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将两个学派联称的例子并不罕见,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之③,而这个黄老之学乃是《黄帝四经》、《老子》两种不同思想体系的派别。
本文综合这三种观点:受到百家争鸣间思想的渗透性,黄老之学有机地把儒、道、法融会在一起。
在这前六七十年中,统治者鼓励恢复发展农业④,推出轻徭薄赋的政策,田税15取1,税率相当低。
算赋,也就是人头税,每个成年人每年120钱。
正是符合“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这样的思想。
黄老之学也迎合了统治者日趋保守的思想,政策有点重农抑商。
当然这是针对那些唯利是图,囤积居奇以致物价飞涨的黑心商人。
商业的发展就被抑制了。
吕后时期,商人环境有一些放宽。
黄老思想,为汉初社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指导性的推动作用并在客观上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政策好——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史记·平淮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讲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质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致腐败不可食。
”有些夸张,联想一下,若是当时外国人看到了这个片段,必然会对这个富饶的国度充满憧憬吧!显然,西汉由于经济的提高,在国际中的政治地位也将提高。
并非说该政策是尽善尽美的。
文景时期,田税有30:1,也有天下大免的情况。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支,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黄帝与老子。
黄老思想主张以“无为而治”为中心,同时强调了道德与政治伦理的重要性。
黄老思想也强调了身心合一,即要求人们追求超越性的境界,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汉初政治格局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特殊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由刘邦一族掌控政权,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行中央集权。
汉初政治格局的出现,对于黄老思想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初政治格局的出现,为黄老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由于汉初政治中央集权的推行,导致地方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受到了限制,这就为黄老思想在地方上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同时,汉初政治御史大夫的监察制度也为黄老思想的传承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环境,避免了一些渐渐泛滥的政治行为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次,汉初政治格局的出现,促进了黄老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
汉初时期官方的儒家思想虽然强盛,但是由于官方对于黄老思想的高度重视,加上汉初政治形势的独特性,也就为黄老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黄老思想强调人的自然状态,而道家思想更强调修行,由此两者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面貌。
最后,汉初政治格局的出现,为黄老思想注入了新的政治内涵。
汉初时期刘邦打破了秦始皇的统治,推行了“熟读唐虞之典,参照国原之事”的法制,这正是黄老思想所倡导的“道德法治”的政治主张。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初政治格局不仅为黄老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还为黄老思想注入了新的政治思想内涵。
总之,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促进、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

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
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强调天人合一、道德至上、社会和谐、尊重自然等观念,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很大。
首先,黄老思想强调君王要尊重自然,反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和滥用权力。
这一思想在汉初时期非常适用。
在当时,汉武帝不断进行战争扩张和土地开垦,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如果汉武帝能够更多地借鉴黄老思想,尊重自然,就不会浪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在无意义的战争和开垦上,保护自然环境,为后人留下更好的生存环境。
其次,黄老思想倡导的道德至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在汉初时期也非常适用。
当时,汉武帝采用“罚必时一”政策,即同一罪行在不同时间的判决有不同的刑罚,让司法权力滥用,在百姓中引起了极大的不满。
如果汉武帝能够遵循黄老思想,尊重道德行为,不滥用司法权力,就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公正的判决,维护社会和谐,防止社会不稳定。
最后,黄老思想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可以应用于汉初政治。
当时,汉武帝推行的武力统一政策和意识形态的一元化,导致了中央集权和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
如果汉武帝能够更多地借鉴黄老思想,尊重各地方特色和文化,保护民间自治,就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央和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综上所述,黄老思想对汉初政治的适用性非常大。
如果汉武帝能够更好地贯彻黄老思想的思想,尊重自然、道德和他人、天人合一,就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和谐,为中国古代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在汉初政治格局中,黄老思想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黄老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种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黄帝、老子以及庄子。
黄老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这对于汉初政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为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黄老思想主张,天地之道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而治可以达到社会秩序的平衡。
这种思想引导了汉初政治上的一系列政策。
汉初政权秉持着“享国之乐,务存天人之道”的思想,鼓励官员以无为而治的态度来处理政务。
这与秦朝集权独裁的统治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政治格局向着温和、稳定、开放的方向发展。
黄老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在汉初政治格局中得到了实践和发展。
黄老思想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追求与天地自然的和谐。
这种理念在汉初政权的选人用人上得到了应用。
刘邦在建立汉朝政权后,注重人才选拔,不计较出身,重视德才兼备,追求与天地自然的和谐。
他下令选拔人才时说:“以吏为法,以贤为官。
守法者多,而今欲使不肆厥官。
”这种选任政策为汉初政治带来了一种宽容、包容的氛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黄老思想中的“道”和“理”观念对政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黄老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和理构成,人应当以道和理为准则来行事。
这种思想影响了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
汉初政权倡导“以法为准,以道为辅”的治理思想,旨在建立起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秩序。
汉初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而黄老思想的“道”和“理”观念则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根本的指导。
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政治上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的观念为选人用人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指导,道和理的观念为法律治国和政治秩序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政治上的变革和社会的稳定。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汉初政治格局的基础之一。
黄老思想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强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提倡仁爱、道德、智慧等价值观念,对于汉初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老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被称为“黄帝”,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黄老思想中,将人类生活置于自然之中,通过追随天地自然的规律来寻求人生的真正意义。
这种思想观念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天意,以获得长久的和平和繁荣。
在汉初政治格局中,这种思想观念也对人与政治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初的政治家们开始尊重自然规律的作用,并通过对道德和德行的重视来规范官员行为,以求实现天人合一的政治理想。
黄老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社会存在着自然规律,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人民的干预,尽可能地让自然发展,而不是过多地干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他认为,最好的政府是那种几乎被忽视的政府,只有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而不是公然干预人民的生活。
这种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刘邦在其执政初期,对各个地方政权实施了一种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鼓励地方政府自行进行管理。
通过这种政策,汉朝政府尽量减少了对人民的干预,使得政府的权力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助于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黄老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观念。
老子主张以仁爱和道德观念来治理国家,他认为政府应尽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汉初政治格局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汉初的政治实践中,刘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宗教、思想和道德教育,以培养人民的仁爱和道德观念。
他还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来保障百姓的生活安定。
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标准。
黄老思想强调智慧和才干。
在黄老思想中,黄帝和老子都将智慧和才干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条件。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1. 引言1.1 黄老思想的基本内容黄老思想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领域中的一派重要学说,主要代表人物为黄老之后,因而得名。
黄老思想主张道家和儒家相结合,注重修养身心、追求真理、实践道德。
其基本内容包括道教、儒教和荀子思想的融合,提倡“无为而治”、“至简至微”、“无为而无不治”等理念,强调养生、修身、治国、平天下,以实现社会和谐、人心安定。
黄老思想还强调修身养性、实现个体完善,通过“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原则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黄老思想倡导实现道德、功利和政治的统一,提倡以道德为中心,以和谐为目标,以天人合一为理念,成为古代中国政治哲学和思想领域的重要学说之一。
1.2 汉初政治格局的特点汉初政治格局呈现出比较稳定的趋势。
在汉初时期,由于刘邦的创业和统一,整个政治体制逐渐得到了建立和完善,政权基本稳定,国家治理比较有序,没有出现大规模内乱或政治动荡的情况。
汉初政治格局表现出一定的宽松和包容性。
在这个时期,汉初政府对不同阶层的人都比较宽容,不像之前的秦朝那样对异见者进行严厉打压。
这为各种思想流派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空间。
汉初政治格局还体现出文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在这个时期,文官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参政、撰写政令和文书等方式影响着国家政治的走向,这也为各种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温床。
汉初政治格局在稳定、包容和文人的主导下呈现出一种相对开放和多元的状态,这为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正文2.1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的关系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黄老思想主张以“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尊重天命,反对专权独裁和强权压迫。
这与当时的汉初政治格局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汉初的政治格局中,由于秦朝统治者的暴虐统治、法治体系的严苛限制,民众普遍感到疲惫和不满。
这种背景下,黄老思想的“道家”、“老庄”思想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成为一种宣泄和安慰的力量。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
论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格局黄老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主张“至大无外”的思想,认为宇宙是由道所构成的,人与天地万物都是道的体现,因而主张“无为而治”。
汉初政治格局则是指汉朝初期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包括:儒家思想的主导、法家学说的影响、诸侯削弱与中央集权等方面。
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不要过多干预民间事务,保持政府的简洁和清静。
这一思想与汉初时期法家思想倡导的重法治重刑罚相反,因而被一些汉初的统治者所借用。
例如,汉武帝在公元前140年前后,下诏追求“黄老之道”,将毒瘤法撤销而用“罢官流放”等简单的刑罚来惩罚官员。
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行政能力,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汉初政治制度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政治文化传承中,黄老思想的影响不大,相对于儒家思想和法家学说影响来说,黄老思想的影响是局部的、短暂的,也限于汉初政治发展的某些方面。
其次,黄老思想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与汉初时期各种流派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儒家思想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和“司天监历”、“占卜相命”等追求天命、天道的思想也与黄老思想有相似之处。
在政治层面上,黄老思想主张天下大同、民众平等,与儒家思想和汉初时期实行的“中庸之道”、“以孝治国”、“养民以德,安民以忠”等有相似之处。
这些思想共同推动了汉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向依法治国、明君治国的方向迈进。
第三,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主张与汉初时期的“匡时济世”、“除暴安良”等实际操作相结合,构建了汉前期的政治模式。
具体来说,汉初时期的几位皇帝(高祖、文帝、武帝)在推行黄老思想的同时,通过限制家族势力、集中兵权、免除繁琐的农作税、开拓农田等方式,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凝聚力、稳定性和发展能力。
这对于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总之,黄老思想在汉初政治格局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初年,自汉高祖“悉除去秦法”①(《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到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学说盛行了六七十年,期间黄老学说的势力遍布朝廷、社会。
就连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专门写了一篇《论六家之要旨》来颂扬黄老学说。
可见黄老学说对汉初政治的深刻影响。
那么什么是“黄老学说”呢?一、何为“黄老学说”黄老学说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
“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子;尊黄帝、老子为学派的创始者,以“黄老之言”为学派的指导思想的黄老学说可以说是战国时期中期以后形成的一个道家老子思想的支派。
但是,在先秦著作中没有“黄老”这个名称,黄老并称是汉代人的说法。
我们对于这个学派的了解最早只能从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对于黄老学说的评述、以及《史记》的零星记载。
还有《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中托名黄帝的著作,但这些著作后来除医书《黄帝内经》尚存外都已失传。
所以我们只能从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零星记载中了解这一学说。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大约在西汉惠帝至文帝初年抄写完成,内容互有联系组成一个完整体系。
是我们现在了解战国黄老学派的主要著作。
从以上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黄老学说最初流行于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兴盛于西汉。
《史记》记载一些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如申不害、慎到、韩非等大都“学本黄老”,可见黄老学说源于道家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黄老学说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不受任何干扰,一切均以法律为准绳。
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黄老一派学者抬出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相配,以抬高本派地位,故称“黄老学派”。
其主流思想,则被称为“黄老学说”。
二、“黄老学说”为何会成为汉代初期的正统思想秦汉之际,经历了战国战乱,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敞,“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②(《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这段记载由于多年战争以及秦朝时留下的一些弊政而导致百姓疾苦,国家贫困,急需休养生息。
主张“清静自定”的黄老学说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而极盛一时。
西汉初年朝廷虽然有浓厚的老子思想的色彩,刘邦“悉除去秦法”的做法顺应了民心,可以说是开黄老政治操作之先河。
朝廷大臣中像张良、陈平、陆贾等人也实践了许多老子的思想,但他们并不是专门研究老子思想的学者。
真正公开提倡遵行老子的思想,而且黄、老并称的是曹参,曹参作为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在为齐相时“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③(《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
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汉相,“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8卷第5期浅议黄老学说对汉初政治的影响司岩梅(山东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西汉最初六七十年社会经济凋敝,主张“清静自定”的黄老学说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对先秦的黄老之学进行改造,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汉初自汉高祖“悉除去秦法”,到文帝、景帝及窦太后都尊奉黄老之学,强调清静无为,轻徭薄赋,宽简刑政等。
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黄老学说;汉初政治;影响中图分类号:D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40(2011)-05-0121-02作者简介:司岩梅(1969-),女,山东聊城人。
山东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121··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④(《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
这是史称的“萧规曹随”曹参着眼于社会的安定、政治制度的安定以及人事的安定,依然是遵行老子思想的清静无为。
曹参之后,根据《史记》记载文帝、景帝及窦太后都尊奉黄老之学。
《史记.儒林列传》说:“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
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其中窦太后则是汉初黄老学说承先启后的关键性人物。
窦太后从文帝即位时立为皇后,景帝时为太后,武帝时为太皇太后,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死去,处于中央政权的中心长达四十多年。
她对于黄老之学的尊崇,产生了很大影响。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⑤(《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此外,《史记》中提到的汉初黄老学者还有陈平、田叔、司马季主、司马谈、刘德、杨王孙、邓章等人。
显而易见,黄老学说已是汉初的正统思想。
三、黄老学说对汉初政治的影响汉初在武帝前的六七十年是道家思想的全盛时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清晰的看到黄老学说对汉初政治的影响:首先是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休养生息。
汉朝初年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以及秦朝的横征暴敛,人民及政治都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境地。
秦徭役30倍于古,赋税20倍于古,民力疲惫,起而反抗;楚汉战争结束,国家一片残破,经济凋敝,大城市人口只剩十之二三?残酷的现实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汉初几位皇帝施行了轻徭薄赋的不干预政策,尽量减税,让人民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从事生产工作。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主要体现在赋税徭役制度的轻徭薄赋。
田租,原为十分税一,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惠帝继续推行刘邦时的与民休息政策,在他刚即位时,便下诏书恢复了原来实行过的十五税一的政策。
因为刘邦在位时,为了对内平定叛乱,对外迎击匈奴,所以增加了一些赋税,等惠帝时,内乱已经平定,匈奴也因为和亲政策不再骚扰边境,所以,惠帝便取消了增加的赋税,重新恢复了十五税一。
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土地税,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
自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
陆贾曾极力向刘邦建议“稀力役而省贡献”。
惠帝、吕后时期,“天下晏然”,“当孝惠吕后时,百姓新免毒蠡,人欲长老养幼,萧曹为极,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及孝文即位,躬修言默,劝趣农桑,减省租税。
”⑥(《汉书》卷十二之《刑法表》)?贾谊主张“以民为本”,并向文帝建议“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文景时期确实采取了一系列“劝趣农桑”、“轻徭薄赋”的措施。
总的说来,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等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司马迁在汉武帝时代作了这样的描述:?“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梭。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守间阎者食梁肉,……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细耻辱焉。
”⑦(《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其次,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是黄老政治在行政制度上的表现。
所谓郡国并行制,就是既用秦之郡县制,又用周之分封制。
具体作法如下:《汉书·诸侯王表第二》说:“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汉初,一方面采用秦郡县制,在铲除了异姓诸王以后,刘邦又大封同姓王。
受封者主要有:荆王刘贾,燕王刘建,代王刘喜,齐王刘肥,赵王如意,楚王刘交,梁王刘恢,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淮阳王刘友。
当时全国大约五十四郡,王国土地约占三十九郡,中央王朝直接控制的仅十五郡。
以分封诸王到各地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留下了较大的后遗症。
第三,汉初在律法和政策上,也体现出黄老学说的思想。
刘汉王朝建立之后,在立法设刑方面,明确地以改变秦代暴政、要求宽简刑罚、除削烦苛的思想为指导。
西汉初年的律法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明简,《新语·至德》里提到“设刑者不厌轻,为德者不厌重,行罚不患薄,布赏不患厚”此时已与秦时的严刑峻法有了很大的区别,人们刚从秦王朝尚武恃力、苛政烦刑的统治下解脱出来的当时,尤其应当首先重视德治,把刑罚放在第二位,即所谓“积礼义”而不“积刑罚”。
更适合人们的休生养息。
汉初的新的封建统治者鉴于秦王朝暴政亡国的教训,大都喜好“黄老之术”,“改秦之败”,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无为”政治,以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一度造成了黄老之学盛极一时的局面。
强调清静无为,轻徭薄赋,宽简刑政等等,即根据当时政治社会的需要,对先秦的黄老之学进行改造,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記[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主要参考《本纪》、《世家》、《平准书》)[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主要参考《食货志》、《刑法表》)[3]司修武.黄老学说与汉初政治平议[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4]陈世雄,等.文化立国求索[M].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编辑:林军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