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贡人物形象分析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1.阿喀琉斯形象: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
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
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
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
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
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

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篇一: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摘要世界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泼留希金的迂腐。
关键词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一、葛朗台:资产阶级典型的吝啬鬼,爱财如命,吝啬,贪婪。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最明显的是金钱的需求,由此金钱成了社会中人人追求的物质,产生了极为腐败的金钱观。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崇拜金钱中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而他的女儿欧也妮,则是在金钱下的牺牲品。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
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也体现了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法国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民群众抱有一定的同情,但对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始终未能抛开幻想。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
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资本主义者为了金钱不折手段的掠夺,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
【外国文学论文】文学名著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外国文学论文】文学名著人物形象塑造分析一、阿巴贡的形象塑造分析阿巴贡是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之一。
阿巴贡的吝啬表现在对仆人的苛刻,更甚者对儿女的自私。
阿巴贡总是担心他的钱被偷,不允许拉弗莱在家里站着,要求克洛德打扫卫生还要管理空酒瓶,如果丢失还要扣工钱。
让侍从在客人酒里掺水,还要控制客人酒量。
如果说对仆人的苛刻还能理解,那么,他对儿女的自私则是叫人匪夷所思。
阿巴贡把儿女也看成会偷他钱的人,从不给他们零花钱,更离谱的是为了从女儿身上捞上一笔,把女儿嫁给有钱的老头,丝毫不顾念女儿的幸福。
莫里哀再加重笔,通过阿巴贡让儿子娶寡妇的事件,将阿巴贡的吝啬展现得淋漓尽致。
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用阿巴贡自己的话讲:“装有5万法郎的箱子就是他的生命。
5万法郎的箱子超过了一切人的生命,包括他儿子,女儿。
”在故事最后,阿巴贡还不忘向有钱的昂赛姆老爷要两桩婚姻的费用和新衣服。
最后阿巴贡深情地说:“我要去看我亲爱的箱子。
”吝啬之状更显滑稽。
二、浮士德的形象塑造分析《浮士德》是歌德的著名代表作,是根据16世纪的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追求知识,虽然满腹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追求爱情自由,却被封建礼教剥夺了追求爱情的权利;追求政治,被封建王朝所不能容纳;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的艺术理想最终破灭;追求社会理想,希望围海造田,造福人间,却无人理会,以至于在呐喊中倒地而死[2]。
浮士德的悲剧人生最终得到了上帝的拯救,浮士德是伟大的英雄。
他始终代表正义不停地向代表丑恶与罪恶的魔鬼梅菲斯特战斗着。
他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他并没有完全沦落,而是在内心不停地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并且坚定不屈。
浮士德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
尽管他有时也误入歧途,但始终去恶向善,最终得到了上帝的认可,因此他是英雄,是战胜自我、追求真理的英雄。
三、《巴黎圣母院》美与丑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的代表作,其主旨在于向人们展现人类的“美”与“丑”。
外国文学作业——分析阿巴贡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作业——分析阿巴贡人物形象阿巴贡——扁平人物的胜利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成功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经典形象——阿巴贡,这一人物也成为了欧洲文学中四大吝啬鬼之一。
作者之所以能把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深入人心,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采用了三种并列而又关联的艺术手段:集中、夸张、巧合,这使得人物典型的吝啬性格得到充分刻画和大胆表现,从而经久不衰。
一、集中化莫里哀十分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典型人物形象,他常常将某一类的性格特征极度浓缩,然后集中表现在一个人物的身上并使之达到顶端。
阿巴贡身上集中表现的一个典型性格就是:吝啬。
在他的世界中,钱财是最重要的,它压倒一切、决定一切,是他的上帝、是他的命根。
对待他人,他极尽克扣之能事。
他教仆人用荞麦杆儿的帽子放在制服前来遮盖上面的油渍,并让他们想办法背朝墙,总拿前脸儿冲人,只为掩盖后面破了窟窿的灯笼裤。
甚至家里来了客人,他也要求要花最少的钱做出好吃的菜,要用八个人的饭菜款待十个人。
他还告诉仆人不能轻易给客人倒酒,客人第一次要酒的时候别理睬,要多等一等,千万不能忘记大量掺水,他千叮万嘱厨师:“得预备一些人家不太爱吃,可一吃就饱的东西。
”他家里的车夫除了要驾车之外,还要带上围裙、拿起勺子做厨师。
对于儿女的婚姻大事,他全然不顾他们自身的想法和往后的幸福,只求能从中捞点钱或省点钱。
他给儿子看中一个寡妇,因为这是一个有钱的寡妇,这样一来儿子娶妻不仅不会花很多钱,反而能够大赚一笔。
他将女儿许配给将近五十岁的昂赛末爵爷。
他考虑的只是对方不要嫁妆,这是他对女儿婚事的唯一要求。
但是自己又想分文不花地取回年轻漂亮的姑娘,甚至还赚些嫁妆。
于是花言巧语地指使媒人对玛丽亚娜的母亲讲:“总得从自己身上出点血,因为一个女孩子一点嫁妆都不带过来,是没有人要的。
”当然,即使是对自己,他的吝啬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省几个菜钱,他自己制作了一本日历,把吃素的斋期延长一半。
他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自己的马棚偷吃荞麦,还被马夫棒打了一顿。
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

莫里哀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艺术形象。阿巴贡 几乎成了吝啬的代名词。莫里哀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 但稍嫌单薄,近于批评家所说的"扁形人物"。莫里哀 的喜剧大多遵循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冲突集中, 结构严谨。莫里哀常用"闹剧"手法来营造喜剧气氛, 增强喜剧的讽刺效果。
幻灯片 2
老守财奴的哲学——葛朗台
葛朗台,出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守财
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 葛朗台》)。葛朗台是个吝 啬鬼。葛朗台一生只恋着金钱,从来只是认钱不认人。 侄儿查理为父亲的破产自杀而哭的死去活来,他居然说: “这年轻人(指查理)是个无用之辈,在他的心里是死 人,而不是钱。”在葛朗台看来,查理应该伤心的不是 父亲的死,而是他不仅从此成了一贫如洗的破落子弟, 而且还得为死去的父亲负四百万法郎的债。
谢谢观赏!
幻灯片 2
迂腐的农奴主——泼留பைடு நூலகம்金
泼留希金,出自俄国作家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
泼留希金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 亡的缩影。果戈里塑造的泼留希金形象,惟妙惟肖。写他 的装束,“决不定这人的男是女来”,“过分的给与农人 的痛骂”。“那衣服可更加有意思”,“非常龌龊”, “上面不露出一些棉花团”。凸出的下巴,瘦削的面容, 像个乞丐。果戈里廖廖几笔,就把一个贪婪、吝啬的地主 典型活画在读者的面前。
果戈里的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 给读者造成鲜明的印象,从而达到讽刺和鞭挞反面人 物的目的。比如,泼留希金非男非女的装束,像“刷 马的铁丝刷”的胡子;他走过的“道路就用不着打扫” 等,都是在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 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 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这四代吝啬鬼, 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 特征。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 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 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对比分析

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对比分析四大吝啬鬼分别出自:夏洛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阿巴贡——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葛朗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两个戏剧文学形象,两个小说主人公。
这四个吝啬鬼形象虽然由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创造,却都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而表现了内在精神世界方面的极度相似——惊人的贪婪和吝啬。
追求物质财富成为吝啬鬼们的绝对欲念,是他们生活的惟一目标,主宰了他们的一切意识和行为。
除了受共同的本性支配外,四大吝啬鬼都以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行事。
●凶狠刻毒的夏洛克。
夏洛克出现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初期,是一个属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旧式高利贷资产者。
掠夺金钱,聚敛财富,是他生活的惟目的。
为此,他的个性表现为最残忍的凶狠刻毒,完全丧失了“人性”,与友谊、慈爱无关,成为魔鬼的化身。
他虽然拥有大量财宝,但不仅自己拒绝一切享受,还不给仆人饱饭吃,迫使仆人不得不另找主人;他从来不给女儿任何享乐,反叫她死守家门,不得外出一步,逼得女儿离家出走后,他想到的只是“我的银钱”,恶毒地诅咒亲生女儿:“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
”安东尼奥为成全朋友巴萨尼奧的婚事,向夏洛克暂借三千块钱。
夏洛克居心回测地与安东尼奥签订份到期不还钱就从借者身上割取一磅肉的血腥“借约”。
谁知借期已满,安东尼奥因故未能还钱。
凶狠狡猾的夏洛克告到法庭,并拒绝公爵与众人“慈悲为怀”的劝告,表示“把整个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立即宣判,照约割肉。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聪明果断的鲍西娅粉碎了他的阴谋诡计,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可悲下场。
他想谋害别人性命,却“活活要了他的命”。
莎士比亚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活画了夏洛克凶狠刻毒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对现实邪恶力量的胜利。
●贪婪狡猾的阿巴公。
17世纪法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剥削仍是发财致富的一大捷径,阿巴公恰好看中了这一点。
阿巴贡与三大吝啬鬼的异同浅析

阿巴贡与三大吝啬鬼的异同浅析在璀璨的欧洲文学长河中,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的《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四大吝啬鬼有异有同,本文重点是阿巴贡与另外三大吝啬鬼的异同。
《悭吝人》一剧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
他爱财如命,谁拿了他的钱宛若夺了他的命,同样,他吝啬成癖。
剧中情节:在不用马时,将马拴在马厩,也不喂食,在需要用到马车时,再喂马,而马已经连它自己都拉不动了,更何况说是车呢。
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对自己也同样如此,以至于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吃荞麦,这都是通过他的仆人描述的。
他的儿子穿着当时的普通服饰,他便强调衣服的价格,说还不如去放债,并准确的报出盈利的数目;在他的仆人衣服上有破洞时,他便让他倚着墙,这样就不会影响他家的形象,有油渍时,便让用帽子挡着,吝啬至极,在发工钱时总会准备大吵一架,以便找理由不给钱。
同时,他还不顾儿女各有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足以当她父亲的老爷,丝毫不顾及儿女的意愿。
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他藏那一万法郎是,每天都要去看一看,比关心自己的儿女更甚,他爱自己的儿女,但是他更爱钱。
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说的,是一个‘这个’如此。
”四大吝啬鬼虽都是守财奴,但是他们都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
莎士比亚写夏洛克,他虽是一个贪婪狠毒的高利贷者,同时又是一个生活在基督教社会里的犹太人,他承受的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宗教的迫害。
他被众人骂作异教徒和杀人的狗,长袍和胡须上被人吐上唾沫,甚至像野狗一样被人踢来踢去。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既可恨又可怜,这博得观众和读者的一点恻隐之心。
世界文学中四大吝啬鬼的形象

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以吝啬而著称。
将吝啬贪婪发挥到了极致。
由于对利益的追逐,是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
1.夏洛克(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他是犹太人,高利贷者,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
极力限制女儿杰西卡与外界交往,使其带着钱财与情人私奔;无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连饭也不让人吃饱;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因为他慷慨大度,乐于助人,憎恶高利贷者。
2.阿巴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或译名为《吝啬鬼》、《悭吝鬼》)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
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
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
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
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绘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3.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
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
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
像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4.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泼留希金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
虽然贪婪吝啬与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巴贡人物形象分析
外国文学史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吝啬鬼》这本书,还给我
们看了一下《吝啬鬼》的视频。
老师介绍的十分有趣,几个视频片段也都十分的精彩,让我萌生了去看看这本著名的喜剧的想法。
《吝啬鬼》又译为《悭吝人》,是十七世纪法国著名喜剧作家莫里哀的著名作品,可以与《伪君子》、《唐璜》齐名。
《伪君子》是揭露批判虚伪的封建教会的杰作,《唐璜》是嘲笑讥讽腐朽的封建贵族的力作,而《吝啬鬼》则是揭开贪婪自私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卓作”。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认为“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
他虽然拥有万贯家财,但是“一见人伸手,就浑身抽搐”,似乎被人挖掉了五脏六腑。
由此可见他有多么爱钱。
在这种信念下,他早早失去母亲的一对儿女也没能得到他的关爱,他对待自己的儿女十分的苛刻。
平时在生活中阿巴贡都不给自己的孩子置办体面的衣服,他的儿女已经到了谈对象的年龄,对外表自然会比较注意,此外,一个成年人手中总不能没有一点钱的。
可是他就是不给自己的孩子多少钱,逼得他的儿子还要向自己的朋友借钱买衣服。
多么讽刺,一个富翁的孩子还要向别人借钱买一身衣服。
除此以外,文中还有很多情节凸显了阿巴贡的吝啬。
为了不花一
文钱,以及获得一笔可观的嫁妆,他要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为了不用陪嫁,他要女儿嫁给一个年已半百的老头;自己也打算娶一个年轻可爱的姑娘却不花分文。
他不给儿子钱花,逼得儿子不得不去借高利贷。
为了省几个菜钱,他把吃素的斋期延长一倍,让厨师用八个人
的饭菜招待十个客人。
为了省一点马料,他半夜亲自去偷喂马的荞麦而遭到马夫的痛打。
即使仆人的衣服很破烂、很脏了,他也想尽办法掩盖过去,又要不花钱又要有面子……
当然,即使阿巴贡十分的吝啬,但他也是要求享受的。
喜剧真实地描写了阿巴贡身上“积累欲”和“享受欲”之间的冲突。
阿巴贡他不仅需要马车夫、厨师、女仆,也要请客喝酒,而且年逾花甲,仍希图女色,看中了年轻美貌的玛丽亚娜。
这是他享受欲的体现,但是这一切享受都不能威胁到他的积累。
阿巴贡打算宴请女儿的订婚对象—昂赛米老爷,以及他自己的订婚对象—玛丽亚娜。
于是召集了全家人安排活计。
他派格罗特婆婆打扫卫生,并管理空酒瓶,警告她若丢失一个半个得扣工钱;派两个男仆擦洗酒杯和给客人斟酒,吩咐酒要多掺水,并且要等客人口渴想喝时再斟,至于仆人身上破烂脏污的衣服就想办法掩饰;派爱丽丝照管席上撤下来的东西,不要让仆人给糟蹋了,并招待玛丽亚娜;告诉厨师雅克大师傅他要邀请八至十个客人,不过只照着八位预备就行,八人够吃的十人吃也行,最重要的是要多准备些诸如什锦烂肉块等大家不爱吃,可一吃就饱的东西;末了,阿巴贡又分派兼马车夫的雅克大师傅去刷洗马车,把马套好准备上集市。
这可叫雅克大师傅叫苦不迭:那几匹马因为不做事,阿巴贡就实行严格的节食,一个个都憔悴的不成样子,怎么拖得动车?最后管家瓦赖尔出主意说请街坊比卡尔来赶车,气得雅克直骂他是马屁精。
这个场景十分的可笑,他拥有的财富很多,但他就是不舍得花。
自己拥有仆人、厨师兼马车夫,再拥有一个不用花钱的妻子,就
已是他享受的极限了,真是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啊!以下的一个情节更能体现他在享受欲与积累欲的冲突中,选择了积累。
阿巴贡在花园中藏了一箱银币,因为他与自己的儿子同时喜欢上
一个女人—玛丽亚娜,两人的矛盾冲突难以调和。
仆人拉弗莱斯选择帮助他的儿子,于是将阿巴贡藏在花园里的钱箱偷了给他的儿子,失去箱子的阿巴贡歇斯底里,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叫法官,叫天老爷,哭号:“我那可怜的钱啊!”“我的亲爱的朋友啊!”“我要死啦”。
它生动地表明阿巴贡爱钱已超过爱惜生命,已达到入魔发狂的程度。
最后在法庭上,他的儿子克雷央特以一万银币要挟他,让阿巴贡在要玛丽亚娜还是要一万银币之间进行选择时,阿巴贡宁可放弃玛丽亚娜。
资产阶级的本质就是贪婪的剥削,喜剧尖锐地揭露与鞭笞了阿巴
贡重利盘剥的贪婪本质,他放债的手段狡黠,心肠更是狠毒。
阿巴贡的儿子在走投无路之下,通过西蒙师傅借15000法朗的高
利贷。
放债人即阿巴贡并不知道借贷的是他的儿子,他开的条件十分苛刻。
起先他假惺惺地说:“为求良心上没有丝毫负担起见,情愿只收5厘利息。
”但又接着说,自己手头并无款,需要转借,利息是2分。
这样转弯抹角的结果,利息高达2分5厘。
他还丧尽天良地声明,只付1万2千法郎的现款,其余的用衣服、什物、首饰折付。
其实这折付部分充其量只值600法郎,而且只是一堆破铜烂铁,这些破旧东西显然是债户们被-逼得倾家荡产时被阿巴贡攫为己有的。
最后要
《阿巴贡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下一页查看。